第一篇:打磨岗灌区协会经验材料
有人建有人管才能有人用
建得好管得好才能用得好
——内乡县打磨岗灌区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情况汇报
内乡县打磨岗灌区位于内乡县东北部浅山丘陵地区,水源依托打磨岗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12万亩,效益马山口、余关、王店3个乡镇31个行政村,人口5.3万人,是内乡重要的粮食生产、烟叶种植和畜牧养殖基地。
打磨岗水库1968年开始兴建,建建停停,停停建建,直到1982年才开始蓄水运行,实属“三边工程”。几十年来,一直是带病运行,一直是有库无渠,水库下游群众只好“望水兴叹”,是全省唯一的一个有库无灌区的水库。如何使水库消除病险健康安全运行,如何搞好灌区配套服务,让下游群众用上天上水、用上放心水?我们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不懈努力,先后争取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打磨岗灌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和“打磨岗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累计争取资金3000多万元。对影响水库安全的重点部位进行了全面加固,埋设干管10.15千米,四条支管12.75千米,阀门井28座,使效益区5万多亩耕地有了水源保障,摆脱了“老天爷”的制约。我们在加快灌区改造的同时,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以改革促进发展,大力推行用水户参与式管理,积极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让用水者协会搭建平台,使用水户直接参与用水管理,不仅调动了农民参与建设田间工程和用水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了灌区的管理水平,而且节约了用水,呈现出人水和谐的喜人局面。2007年有效灌溉面积不足两千亩,总供水量仅有5万立方米,水费收入不足1万元;到2009年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3万亩,总供水量达150万立方米,水费收入达20余万元。受益村群众多次向县政府、县水利局、灌区管理处赠送锦旗以表感谢。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把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灌区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九五”后期以来,我国对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通过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对支、斗渠等工程进行改制,既盘活了水利资产,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水利的积极性,又强化了工程 1 管理,提高了灌溉效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以上四种形式更多地强调了经营者的商业行为,忽视了广大用水户在灌溉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权不清、主体不明、责任不实、效益不高等问题。以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体的参与式灌溉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办法,符合灌溉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世界和我国灌溉管理的发展潮流。用水者协会就是通过农民的自主化管理完成灌区管理中水利设施维护、灌溉用水协调和水费征收等一些涉水事务,实现灌区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等目的的一种组织形式。用水者协会是一种民间社团组织,要在民政主管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它实行独立核算,确保水费收支平衡。用水者协会的出现增进了水管单位和用户共同管理灌区的协作关系,加强了公众参与的力度,体现了水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了农民自主意识,不失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条好路子。
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直面现实,积极查找灌区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优势。三大困难是:一是工程不配套,难以发挥应有效益的困难。由于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资金不到位,加之工程建设期间,农村又取消了“两工”,导致打磨岗灌区工程只完成了1条干管和4条支管,管道总长22.9千米,仅占设计的4.7%,还有489.1千米,支管有遗留,斗、农管道没有配套。灌区大部分位于浅山丘陵地区,地面起伏较大,田间配套不到位,工程难以正常发挥效益。二是区域内地质条件复杂,造成维修任务大的困难。灌区管道经过的地段,大部分属于膨胀土地质,且处于地震带,使工程试运行通水后就发现管道多处位移,出现了一千多个漏水点,管道工程维修任务重。三是战线长难管理,管理单位收不抵支的困难。灌区涉及3个乡镇,31个行政村,面广战线长,管理人员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每天每人要往返近50公里路程排查管道,在灌区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又需要投资维修的情况下,管理处管理人员的工资及每天巡逻的摩托车油钱等日常维修费又成了一大难题。
四大优势是:一是管道供水便于管理的优势。灌区利用打磨岗水库与下游灌区的落差,采用自压供水,是目前全国唯一依靠自压供水的灌溉工程,管网工程供水不易遭到人为破坏,便于管理,也便于计量,便于控制,是一个标准的节水 2 型灌区工程。二是管道自压供水水价成本比较低的优势。采取管道自压供水与提水灌溉相比,成本较低,水损较小,利用率高,用水户容易接受,发展潜力大。三是灌区区域内严重缺水,群众盼水心切的优势。灌区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因旱绝收、因水纠纷、因水致穷的现象经常发生,又是内乡重要的粮食生产、烟叶种植和畜牧养殖基地。特别是去冬今春的持续干旱,群众迫切希望扩大灌溉供水面积。四是水源足,水质好的优势。打磨岗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8平方公里,总库容为247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440万立方米,供水水源有保障;水库位于山区,库区上游没有厂矿企业,水质无污染,不仅可为灌溉供水、养殖供水,而且可为城乡居民生活供水。
针对查找出来的困难和优势,我们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经过深入调研,广泛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把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灌区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破解三大难题、发展四大优势的金钥匙。我们在组织实施“打磨岗灌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和“打磨岗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同时,不时失机地组建了灌区管理处,发展8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使农民用水协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效益由低到高,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生机活力的初步显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坚持多管齐下,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机制 在推行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体的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中,我们坚持试点带路、整章建制、规范运作、加强管理等多种措施,使这一改革举措得到稳步深入推进。
(一)把握“三条原则”,处理好“三个关系”。在组建农民用水协会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受益的3个乡镇为3个灌溉区域协会,受益的22个行政村为单位,坚持民主自愿、公开透明、合理合法、公平公正组建协会组织。同时,正确处理灌溉管理处与农民用水协会之间的三个关系:一是伙伴关系。双方都是服务性经济实体,同受法律保护。双方职能和工作目的相同,通过有机衔接,管好用好水利设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实现灌区农业高产稳产,多方共同受益。二是合同关系。供水过程中,灌溉管理处与农民用水协会之间以书面形式规定双方权利和 3 义务,形成合同关系或契约关系。三是水商品关系。买卖双方把供水作为商品,在政府定价的基础上,进行平等交易。这种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新型关系,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运作程序。我们先后出台《农民用水者协会章程》、《用水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会员公约》等规章制度,明确用水户代表、协会主席、监事会的职责和义务,明确末级渠系维修与管理、水量分配与落实、用水矛盾协调处理、水费收缴事项。对灌溉用水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坚决按制度执行,制度没有明确的,由协会主席召集会员代表或全体会员共同协商、民主决策。我们多次召开了农民用水者协会现场会,总结成绩,交流经验,促进发展。
(三)紧抓关键环节,推行“终端水价”改革。归纳起来讲,就是“一价计费、一票到户、统征统管”。“一价计费”的基础是斗口水量,由政府定价,明码标价,直接与农民见面,不变更和加码。“一票到户”是在全灌区实行统一监制的水费票据,实行开票到户,收费环节公开、透明。“统征统管”是将水费征收权集中到灌区管理处,用水协会受管理处委托后,向农民收取水费,同时将统征水费集中在管理处,分别建账。对灌区管理处专业管理人员的工资核算办法是:“基础+提成”,即完成目标任务的领取基础工资,超额完成部分按用水量提成,上不封顶;对用水协会采取的办法是:“装表计量,比例返还,按月兑现,自负盈亏”,即所有用水均装表计量,水费按物价核定价格的33%返还,作为协会的管理费用(工资及斗、农管道维修),每月兑现给各协会,对各协会经营管理实行自负盈亏。
(四)坚持计划管理,实施专业管护。供水前,由用水户向协会提出用水计划申请,协会编制协会用水计划,向管理处申请供水,做到计划供水。进一步加强田间工程管理与维护,由协会执委会成员和会员代表为骨干,组成专业维护浇地队,固定人员,落实责任,坚持常年维修养护;对末级渠系改造量较大的设施,由用水协会组织用水户,采用“一事一议”办法,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共同筹资、维修改造。建立了一套适合本灌区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工程维修养护 4 体系。
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灌溉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多方共赢目标
实践表明,农民用水者协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保障了用水户灌溉管理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同时保障了水利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多方共赢发展目标。
一是提高了设施管护水平,加强了末级渠系建设。原有灌溉管理模式下,“在建工程有项目有资金热火朝天,已成工程无人问、无人管、管不了”。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的管理权、经营权交给用水者协会后,实现了建、管、用相结合,权、责、利相统一,协会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加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参与灌区管理和建设投入的积极性,保证了灌区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效益长期发挥。三年来,吸收社会资金300余万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近万亩,新发展1万头以上的养殖场6个。其中:东孙沟、东王庄、老庄三个协会自筹资金53万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900亩;牧原养殖公司投资80万元,埋设供水管道3000多米;马山个体老板李国明投资25 万元,埋设管道两条3500米,自主经营,向一个中型养殖场和自己家里承包的烟田供水;王店镇承包人樊有国,自己投资1.2万元,延伸了1.5千米末渠建设,新增灌溉面积190余亩。管理处对这些自筹资金续建管道供水者,或协调其它行业项目投资建成的工程,水费标准按物价局核定基数的50%收取,并签订供水合同。
二是促进了节约用水,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协会通过加强用水管理,成立专业浇地组织,使过去跑、冒、滴、漏等浪费水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上、下游均衡受益。通过开展技术培训,使群众掌握了基本的测水、计费、节水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大水漫灌习惯,促进了节约用水。我灌区是全省唯一依靠水库自行压力管道供水灌溉工程,近两年随着省市级节水灌溉配套项目的实施,我们充分发挥自压喷灌优势,积极推广高喷微喷技术,先后在灌区主管道沿线修建出水口400多个,井房35座,给广大用水户配备了3万多米的微喷管带,推广喷灌技术,实现节水灌溉。余关乡承包人孙大海自己投资8000余元购买一套微喷灌溉 5 设备,扩大了本组60亩灌溉面积,较漫灌节约了900多方水源。喝“大锅水”、“上游淹下游干,大水到处蔓延”的现象没有了。
三是减少了中间环节,减轻了农民用水负担。协会成立后,形成了管理处→协会→管理员→用水户管水体系,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强对水价水费的监督,杜绝了不合理收费和“搭车收费”现象。在每个行政村设立公示栏,协会对灌溉用水、交费、工程维修等开支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强了农民对协会的信任感,实现了灌溉水费按时足额征收、农民水费负担减轻的“双赢”效果。近几年灌区管理处水费征收率达100%,创出了全省灌区供水的奇迹。协会选派责任心强的管水员对灌区农民用水实行有序管理,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用水纠纷问题,原来经常发生的村民为水相互械斗的事件现已基本杜绝,农民生产生活用水秩序良好,农民安居乐业。
四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效益。新体制和机制下的参与式管理,群众自管自用,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范围扩大,群众用水方便又顺心,灌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社会效益明显提高。有了灌溉用水,灌区群众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烟叶、辣椒、林果等高效作物面积近2万亩,年增效益2000多万元。在今春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余关乡孙沟村西坡组几家果农先后三次浇灌,亩均创出4500元的收益。2008年,东孙沟村支书孙怀浩,种烟叶15亩,夏旱时他带头把烟叶全部灌溉一次,使眼看就要绝收的烟叶不仅没有减产,而且使每亩产量达到450斤的高产量,年收入10余万元。孙怀浩激动地说;“打磨岗灌区的水,真是咱老大百姓的救命水呀!”王店镇薜河村民薜大成,多年来一直看好红薯淀粉加工这一生意,可惜没有水源,不敢建厂,今年灌区的水源配套过来了,他引用灌区三支水源,建成了一座中型红薯淀粉加工厂。
五是解决了人蓄饮水难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灌区地处浅山丘陵,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人蓄饮水难题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最大的规模化生猪饲养企业牧原养殖公司,引用灌区的良好水源,先后在老庄、薜河、均张、宋沟等村建设万头以上的猪厂10多个,年用水量达50 6 多万吨;发展老庄、朱沟、李沟等养殖小区6个。2008年第四季度,我们得知“国家扩大内需增加饮水安全项目投资”这一信息后,迅速行动,积极争取,使得国家投资800万元的灌区安全饮水工程2008年12月25日开工,2009年3月20日竣工。该工程采用电脑自动化增压设备,长距离、大规模的管道输水方式,共建闸房15座,进排气阀12个,截止阀5个,铺设主管道23.5公里,支管及入户管道230公里。不仅解决了余关乡10个行政村2.5万人,3744户的安全饮水问题,而且解决了灌区管理处多年来一直无办公场所的问题,也使水费收入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四、灌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建议整合资金,打造现代灌区。省政府今年就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要把全省的水利建设资金集中投放到黄河、淮河流域,建设重点现代化样板灌区。过去灌区改造项目比较分散,重点不突出,近几年,我们虽然先后争取并实施了节水灌溉、烟水配套、抗旱应急、协会(个人)运作等项目,但规模小,投资少,影响着灌区综合效益的发挥,甚至还会造成投资浪费现象。我们建议:对管理有序、发展前景好、群众要求高的灌区选择一两个,集中项目资金,高标准规划建设灌区的田、林、路、渠,特别要加大末级渠系改造建设力度,打造南阳现代灌区,为全省、全国提供更好、更多、更优质的商品粮。
2、建议政府给予适当的水费补贴。水有偿使用,是全世界倡导节约用水的有效措施。但目前结合我国的国情及体制,灌区供水及收费运作模式是:“供水时行政干预,收费时市场运作”。因此,造成供水单位收费难,管理难。为解决供需矛盾,支持农村种植、养殖大户的发展,扶持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我们建议:政府按灌区的实际农业供水量,每年给供水单位一定的水费补贴,特别是对灌区内的特困户和种植、养殖大户进行免交或补助。
3、建议对用水户协会提供必需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制定出台比较完整和规范的法规性文件,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社会地位和职责权属,以利灌区、村组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建立和运行。据调查,成功组建一个农民用水者协会,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办资金大约为10万元左右;协会组建后,7 一个农民用水者协会所管理的渠系每年平均大约需要15万元左右的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这些资金除了以协会成员为主筹措外,还需政府给予支持,用来解决用水者协会无办公场地、无培训经费、无维护资金等问题,为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
2009年11月28日
第二篇:灌区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经验材料
灌区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经验材料
马营河灌区位于**县中部,是**县唯一的大型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2.4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30.6万亩,灌区辖7个乡(镇)98个行政村以及**军马二场、**农场、县十里堡林场等用水单位,受益人口15.6万人,下属5个灌溉(人饮)管理站、2个护渠队、水资源管理站、预制厂、水电站、林场等13个基层管
理单位,现有生产管理人员227人。截止目前,灌区共建成中型水库2座(李桥、祁家店),总库容3640万m3;塘坝21座,总库容86万m3;截引6处;改建衬砌干支渠78条,总长604km,斗渠936条,长度910km,农渠482条,长度1417km,各类渠系建筑物36638座;建成渠首引水枢纽5座,防洪堤坝25km;打成机电井350眼;建成人饮供水工程10处,铺设干、支管道508km(其中干管215km,支管293km);建成小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984kw。
近年来,灌区通过不断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灌溉用水管理、工程管理养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做法是:好范文出品
1、准确核定用水户灌水面积,为定额管理、总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过去灌区群众对水的认识不够明确,用水不够科学,深灌、大小漫灌等现象普遍存在,水的浪费比较严重。从2002年开始我们深入到灌区受益村社农户进行耕地面积和家庭人口、饲养牲畜数量的调查核实工作,根据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按照正常年景灌区全年水资源总量计算分摊,分别核定农户家庭农业灌溉用水、人口生活用水和饲养牲畜用水量,并逐户填写发放灌区用水户《水权证》,作为“法定”的配水依据。
2、科学制定全年用水方案和轮次配水计划。制定合理的用水方案和计划,做到供给水量与分配使用水量基本平衡。在制定轮次配水计划时,根据灌区用水实际,适当调整灌水时间,合并灌溉轮期,由过去的“四季八轮水”改变为现在的“四季六轮水”。同时适当调整各轮次配水比例,按照“压春、保夏、扩秋、减冬”的配水原则,最大程度地满足各季节灌溉用水需求。好范文出品
3、不断改进灌溉用水制度,努力做到公开透明。在制定灌区用水方案和轮次配水计划时,召开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民主决策定案,民主管理操作,实行民主监督执行,保证了水量调配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实行定额内用水按基本水价收费,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促进了灌区群众节约用水意识的自觉形成。同时坚持实行“三公开、一监督”制度(水量、水价水费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每轮水开灌之前,指派专人将配水计划张贴在各村社公开栏内,使用户对本轮次应配水量、时间及应缴水费明白清楚,提高了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4、积极推行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式管理模式。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实行参与式管理之后,一切水事活动都有广大农民自己参与、自己管理、自己决策,有效促进了群众的节水意识,农民自觉调整种植结构,控制水的用量,降低灌水定额,提高利用效率。同时用水者协会组织用水户对所属水利工程自觉进行维修养护,对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工程完好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调查了解,自“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运行以来,大部分村社灌溉亩用水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由过去的320m3以上减少到300m3以下,农户亩均减少水费5元左右,同时管水用水中的矛盾问题也大大减少。
5、建立水市场运转体系,实行水权转让和水量交易。选择井灌效益较好、河水应配水量相对宽余的村社,按照用户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由管理部门将富余水量集中起来,统一重新配置给缺水比较严重的村社使用,进行公平交易,并签订有效转让合同。截止目前共签订水权转让合同6份,涉及转让水权面积2100多亩,年交易水量110万m3。[好范文出品]
6、强化工程管理措施,努力提高工程运行效益。根据隶属关系和工程分类,对灌区内各种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建立了专业管理、分级管理和群众管理三结合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专业管理队伍,实行专业化管理养护。灌区所属的白石崖、后稍沟引水渠道、防洪堤坝和两座水库及其输水总干渠成立了专门的护渠队,配合水库管理所对辖区工程进行管理维修,做到专人专职、定点定段、长年坚守、随时养护。管理的单位同每个段点的工作人员签订责任合同,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量化考核。由于专业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措施比较得力,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工程运行完好率也比较高,平均达到90以上。二是实行分级负责管理,确保运行安全。输水干渠及其所属支渠、灌溉引水渠首以及人畜饮水管道,由各灌溉(人饮)管理站和管水人员负责管理,并将所属工程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年初由管理处和各管理站按照工程现状运行情况签订管理承包
合同,确定管理标准和管理内容,年终进行考核验收,根据管理效果和安全运行情况、维修养护情况进行奖罚兑现。管理站再同具体管理人员签订管理责任书,任务一级一级分解,责任一级一级落实。对达不到养护标准或发生人为破坏现象的追究其管理单位和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经济处罚并责令维修配齐。支渠以下斗、农渠道,由该渠系所属村社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
管理,管理站与受益村社及“协会”组织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协会组织再同各农户签订管理合同,分片分段,责任到户,具体维修由用水者协会出面组织用水户参与进行,对工程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管理效果也比较明显。三是群众自主管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对集体经营的塘坝、截引、机电井及小型农田配套工程,采取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办法进行自主经营管理,灌区管理单位负责施工技术指导,水费征收和用水服务。通过自主经营管理,扩大投资渠道,加强经营管理能力,加快了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设步伐,促进了灌区工程建管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马营河灌区在用水管理、工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面对灌区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应配水量无法保证,灌溉实行定额管理、定量供水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灌区大部分干支渠道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老化失修,超期服役,有些已破烂不堪无法继续运行,造成水的浪费严重,更加剧了缺水的矛盾。三是水价迟迟不能按成本到位,灌区经济收入有限,工程维修经费缺口较大,就是正常的管理经费也难以保证。四是部分小型水利工程还存在产权不明,机制不活,效益低下等问题。
第三篇:创建井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
创建井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
全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呼唤农民用水者协会诞生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如何使用水的主体变成节水的主体,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桃城区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通过理论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找准了农业用水这个切入点,破解了水权分配这一难点,抓住了节奖超罚这条主线,创出了一个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载体的农村水资源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节奖超罚、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协会自治”的用水管理机制。开创了中国地下水分水到地、分水到户的历史,率先为中国井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出了一条新路子。国家节水办向全国推广桃城区的经验。
二、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的程序
一是宣传发动。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自愿组建和参加农民用水者协会。
二是建章立制。对农户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和登记,根据灌溉机井和耕地划分用水小组,选举用水户代表,推选执委会候选人,召开用水户代表大会,选举执委会成员,制订章程以及机井管理、工程维护、水费收缴、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和办法,明确协会及用水户的权利、责任、义务。用水户
民主讨论规章制度,最后表决通过。
三是民主选举。严格按章程规定选出有能力、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农民信得过的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人。
四是公示。协会章程、协会执委会、各项制度要对全体用水户进行为期十天的公示。
五是登记。农民用水者协会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管理,业务主管单位为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六是召开全体用水户大会。召开全体用水户正式宣布该村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正式成立,同时协会的各项制度正式实施。
三、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作
农民用水者协会组建模式有两种:农村以村为单元组建,其他用水单位以单位为单元组建。桃城区水资源管理体制将逐步改为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用水群众组织两级管理负责制。具体做法如下:
——在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授权下,农民用水者协会将水行政主管部门分配的水量细分到每个最小用水单元,并发放《水权使用证》。
——对用水的每个环节,农民用水者协会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必须制定奖罚制度。
——奖罚在农民用水者协会内部进行,以确保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减少群众对行政管理的抵触情绪。
——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只对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监督管理,不干涉农民用水者协会内部事务。
协会内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成员大全讨论决定,一事一议,财务公开透明。收支及奖罚数额定期向会员张榜公布,真正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区水务局和农民用水者协会共同探索实行了五种模式,即:总量加定额、浮动总量、浮动水价、总量控制到井、固定定额,这几种模式均由协会操作实施。
四、农民用水者协会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1、制度建设。在管理上,协会先后出台了《协会章程》、《协会用水定额管理办法》、《协会用水总量管理办法》、《生活用水管理办法》、《水价改革方案》、《水费征收管理办法》、《机井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水权交易管理制度》、《用水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会员代表、会长的职责和义务,对全村机井及配套设施和田间输水管道的维修和管理、水量的分配和落实、用水矛盾的协调处理、水价的制定和水费的收缴等各方面的工作都一一做了规定,落实到每个协会会员头上,共同管水用水,实现自主节水。
2、发放《水权使用证》。协会根据用水户的人口、牲畜和灌
溉面积把全村用水总额平均分配到户,为每户发放了《水权使用证》,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节奖超罚,结余水量可以在村内有偿转让。
3、落实奖惩措施。协会对用水户实行总量、定额双控制,节奖超罚。节奖超罚制度是以浮动定额为基数,上下浮
动10%不予奖罚,用水量节约(超过)基数10立方米以内的,节约(超出)部分的水量每立方米奖励(处罚)0.03元;节约(超出)水量在10-20立方米之间的,节约(超过)部分的水量每立方米奖励(处罚)0.07元;节约(超用)水量在20立方米以上的,节约(超出)部分的水量每立方米奖励(处罚)0.1元。由于用水后才能计算出平均用水量,才能知道受奖还是挨罚,用水户之间存在用水竞争,能够促使他们处处节水、事事节水、时时节水,受奖总额和受罚总额基本持平。
4、落实水价改革。协会落实水价改革,对节水的农户进行直接补贴,鼓励农民使用地上水,保护深层地下淡水,操作简便,农民乐于接受。浮动水价控制就是“提价+补贴”的方式,提价就是将水价提高。由于各种水源的重要程度不同,价格提高的幅度也不一样。补贴就是将价格提高的那一部分资金按不同的用水单位进行平均补贴。用水单位是指人口或土地面积。这种方法协会推行更加容易,效果更加明显。据测算,政府每投入0.19元就可促使农民节水1立方米。以少量的资金引导农民节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5、水权交易。农民用水者协会在明晰水权、实施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引入了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用水富余户与紧张户之间可以互相调节,交易双方自愿达成水量转让协议后,即可到协会进行交易登记,交易价格由协会监督。
第四篇:国防教育协会经验分享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持续不断激发协会健康发展的品牌活力
宝鸡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秘书长 张卫东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非常感谢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给我这个分享的机会,能够让我代表宝鸡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向大家汇报我们协会的心路历程。
自我介绍。分享提纲。
一、协会基本情况介绍
宝鸡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成立于2019年3月3日,核证时间为3月15日,办公地点设在宝鸡市金台区陈仓园二区一栋6号。登记单位是宝鸡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监督管理单位是宝鸡市民政局、业务主管单位是宝鸡市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我们的宗旨是执行《国防教育法》,面向全社会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协会主要是由从事国防教育的退役军人、支持国防教育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热心参与国防教育事业的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与社会各界人士等自愿组成的公益性、专业性、全域性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协会现有会员106人,其中理事17人,个人会员69人,单位会员20个,协会内设办公室、会员部、宣传(项目)部、讲师团、艺术团、志愿团和依托会员单位成立的训练基地。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已经成立党的支部委员会。我们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育法》和《国防教育大纲》的规定,协助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国防教育宣传和军民共建活动,促进国防教育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发展;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建设国防教育基地及场所;组织专家学者和国防教育工作者开展学术研讨、经验交流活动;策划或承担国防教育重要课题的调查研究;根据国防教育工作需要,培训国防骨干和师资,承担学校、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国防教育理论与实操训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国防教育书籍和影视作品,协助报刊、电台办好国防教育专刊、节(栏)目;在业务范围内指导兴办实业,组织进行政府购买服务;维护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向领导机关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协助他们解决有关问题。
协会成立2年以来,本着公益主导、全民参与、活动支撑的传播理念,先后组织开展了40余项(件)活动(事),其中,宝鸡市首届“逐梦绿色军营 汇聚强军力量”军营开放日、陕西烈士父母亲情包发放、“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陕西省第三届军营开放日暨宝鸡市第20个国防教育宣传日、“致敬老兵崇尚英雄”八一专题文艺演出、宝鸡市首届“少年军校”军事研学游体验营、国防教育进军营等大型活动,已在宝鸡地区及周边范围形成了品牌效应,先后受到陕西省军区政治工作部、陕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宝鸡军分区、宝鸡市国教办等政府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网络版、中央电视台7频道、解放军报、凤凰网、搜狐网、新浪网等中央级与知名网络媒体,曾多次报道协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随着今年等级评估工作列入协会工作议程,宝鸡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正规化、制度化、品牌化建设已经迈上快车道。这一方面得益于我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得益于服务中心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悉心、真心、全心的指导,借此机会我代表宝鸡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向关心、指导、帮助我们的中心领导与工作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协会品牌项目介绍
协会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清晰的品牌发展方向,按照“一年一件事,一事一品牌,一品一经验”的工作思路,目前,“带你进军营”、“国防教育宣传日”、“沉浸式军事体验营”、“少年军校军事研学游”等活动项目,以形式多样的宣传传播形式,常态化、专业化传承红色基因,已根植于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心中,通过品牌项目的传播,人民群众国防意识有效增强,强军梦想的力量进一步凝聚。
品牌一:六一进军营(视频)
品牌二:少年军校军事研学(视频)
陕西烈士父母亲情包发放、“致敬军人”八一专题文艺演出、“老兵永远跟党走”、“国旗护卫队培护计划”等项目,正在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便形成齐心协力集智攻关的良好局面,为打造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与可复制性项目品牌再接再厉。
三、协会发展经验介绍
宝鸡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走到今天,才算是刚刚起步,如果用“万里长征”来做比喻,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也只是在“酝酿怎么走”的阶段。但是不断的总结经验,是任何一个想发展的社会组织都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因为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这们协会走到今天,如果有什么经验可言,我认为以下四条值得总结。
(一)不忘初心使命,是协会健康发展的原点基础。
坚持公益主导;坚守红色传播;坚信未来可期
(二)正视矛盾问题,是协会勇敢前进的动力支撑。
要自始至终抓方向——这涉及协会性质问题;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涉及协会团结问题;要不折不扣抓落实——这涉及协会工作作风问题。
(三)突出品牌塑造,是协会社会认可的有效途径。
围绕主线;紧扣主题;凸显主要;传播主张
(四)坚定发展信心,是协会成长壮大的根本保证。
有了矛盾不回避;遇到困难不放弃;顶着压力鼓勇气
四、协会战略规划介绍
本届理事会暨第一个五年,协会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带动和推进协会建设稳步发展。一是要加强顶层筹划,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严格按照上级的部署安排,制定好协会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进一步扩大知名度,配合政府在军营开放日、全民国防教育宣传日等品牌项目上做几件有影响力的大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提炼协会文化,进一步强化精神指引。积极打造具有宝鸡市全民国防教育特色的军事文化品牌,提炼文化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坚固文化底蕴,用品牌文化牵引协会建设发展。2022年及第二届理事会换届前,重点把少年军校军事研学做成过硬品牌,打造最具影响力、最具亲和力的全民国防教育项目。三是要搞好“五进”工程,进一步扩大传播外延。积极组织协调深入开展国防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社团、进党政机关”系列活动,深入协调组织开展走进军营,协助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走进部队一线体验官兵训练生活,增强国防意识、增进拥军情怀、增添发展信心。四是要建好媒体阵地,进一步畅通传播渠道。积极搭建并发挥“两微一端”和宝鸡市国防教育协会主题网站作用,及时便捷宣传报道国防教育工作政策规定、国内外时事、工作动态、社会关注、先进事迹等热点新闻,下力气配合军事部门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构建坚固的国防教育阵地。
未来10年,协会将突出重点项目,以主要精力抓好大型国防教育主题活动。一是要紧紧抓住青少年这个重点群体,围绕国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全民国防教育日,深入开展“爱我国防”大中小学生主题演讲比赛;二是要积极协调国家国防教育相关部委与陕西省军区、陕西省教育厅,代表宝鸡市组织参与国家国防体育竞赛、兵棋推演、无人机智能战术对抗等赛事,吸引青少年参与国防、了解军事;三是要积极与国家国防教育军事技能竞赛组委会协调沟通,力争在宝鸡作为西部赛区承办陕甘宁青少年军事技能大赛暨“三秦枪王”挑战赛,有效扩大“看中国·来宝鸡”文旅外延,积极打造宝鸡国防教育“金名片”;四是要建言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各方调查论证,立足在原有渭河妇幼保健院段,进一步升级建设宝鸡国防教育主题公园,真正让全民近距离感受强大的中国、坚固的国防。
第五篇: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经验材料
充分利用“协会+协会”管理服务模式带领群众少生快富奔小康
临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了众多浙江养殖大户前来从事鱼鸭混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江村”。根据鱼鸭混养基地流入人口不断增多的现状,我们在成立了鱼鸭混养协会的同时,建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通过“协会+协会”的管理服务模式,实现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呈现出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深入调研,科学决策,找准管理和服务的结合点
目前,临盘街道办鱼鸭混养基地已发展起东到崔大,西到夏胡同,北到甄家,南到辛集,以大杨、高相千为重点的36个鱼鸭混养小区。基地现有居住人口1200余人,其中外来流入人口467人,县外流入育龄妇女32人,周边乡镇流入育龄群众16人。成立一个有外地流入人口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迫在眉捷。1997年3月,临盘街道办经过深入调研、科学决策,成立了由“浙江”村村长为会长,鱼鸭混养协会会长、鱼鸭混养基地主任为副会长的鱼鸭混养基地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理事会成员80%由外来流入人口担任,秘书长由在本地成长、嫁给外地养鸭人的育龄妇女担任,与鱼鸭混养协会联合,创立了“协会+协会”的管理模式,完成了计生管理与服务的有效对接。为便于管理和服务,在基地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和计生服务室,配齐了内部办公设施,并且制定了《鱼鸭混养基地流动人口管理办法》、《鱼鸭混养基地流动人口有奖举报》、《鱼鸭混养基地流动人口十项维权》等规章制度,实现了流动人口同常住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统计、同管理、同服务。
二、完善程序,落实责任,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一)实行划片管理。流动人口计生协将基地按方位划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有责任心的组长,实行理事包组制度。流动人口计生协同各小组长签定责任书,各小组长再同各棚主、各养殖户签定责任书。在新的养殖户和雇佣新的人员时,先由小组长在三日内上门发放《致流入人口朋友的一封信》,并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且与外来育龄妇女签定《流入人口育龄妇女管理服务合同》,建档立卡,同时在十日内向办事处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交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如果未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协助其在15日内回户籍地及时补办,以便查验。对未持有《计划生育服务手册》或《生育证》的怀孕者,及时与其户籍地联系,核实情况,该落实补救措施的落实补救措施。否则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困难问题由小组长上报包片理事,理事解决不了上报理事会,形成事事有人抓、人人有责任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月报制度。各小组长必须在流动人口流入或流出三天内上报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分管理事,分管的理事每月一日将流动人口的流入、流出情况上报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由协会秘书长认真落实,及时变动流动人口档案,使流动人口做到底子清、去向明、婚育状况清、节育措施清。层层报告制度的建立,使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做到“五不漏”:既片不漏棚、棚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查、查不漏项。流入人口的持证率、验证率、参查率均达到了100%,破解了流动人口难管理问题。
三、充分发挥“协会+协会”的优势,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以宣传活动为重点,永葆协会生命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在“5.29”会员集中活动日、元旦、春节、中央《决定》、《公开信》发表纪念日、世界人口日以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颁布实施纪念日,都组织理事会成员采取咨询指导、入户发放材料、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以关心母亲、关爱女孩、关注男性健康、关爱生命、预防艾滋为主要内容开展宣传服务活动。同时在会员和联系户之间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围绕计划生育,基地流动人口协会年年举办评选“临盘文明公民”、“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优秀会员”的评选活动,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使鱼鸭混养基地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遵纪守法、少生优生、亲如一家的喜人局面,实现了连续十年无违法生育,同时有效地激发了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的生命力。
(二)以“三生”服务为重点,增强协会凝聚力。一是生产服务。流动人口计生协会为鸭农提供全方位服务,立足服务促发展,流动人口计生协会联合鱼鸭混养协会实行统一规划鸭舍鸭池、统一购进幼鸭、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卫生防疫、统一蛋品销售、统一淘汰老鸭的“六统一”服务。第一是统一规划鸭舍鸭池。计生协会按照“以老带新、共同发展”的原则,对新养殖户所需棚址科学合理的调整安排在老养殖户的周围,使新老养殖户相互沟通、切磋技艺,提高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收入。第二是统一购进幼鸭。计生协会与浙江、湖北等省市贩鸭经纪人建立长期业务联系,采取组织购进的方式搞
服务。第三是统一饲料供应。严把饲料关,不断在“精、细、优”上做文章,指导鸭农用预混料和次粉调和鸭饲料,每天每千只鸭可降低成本20元。第四是统一卫生防疫。在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的积极协调下,每年统一防疫两次,对幼鸭10天内保证全部防治完毕,每年可为鸭农减少损失300多万元。第五是统一蛋品销售。计生协会的理事定期到养殖户走访征求意见,开通
热线,打个电话人到车到,现场解决,为会员及联系户联系销货渠道,组织装箱。第六是统一淘汰老鸭。在广泛与全国知名畜禽加工企业联系的同时,借助丰富的互联网资源,积极开展网上售鸭,多措施、多渠道为养殖户们解决售鸭问题。二是生活服务。延伸“一站式”服务的领域,每季度对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循环上门跟踪随访一次,上门现场办证、验证,对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女,提供上门服务。流动人口计生协还积极与幼儿园、学校联系,保证流入人口子女及时的入托、入学。同时与物业管理部门联系,为流入人口免费安装水、电、暖等,全力保障他(她)们的生活之需。三是生育服务。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在鱼鸭混养基地建立了计生咨询服务室,制定了服务制度,主动邀请办事处计生站、县服务站、妇幼保健站的专家大夫,带着b超、心电图、乳腺诊断仪等先进的仪器为鱼鸭混养基地的流动人口每季度进行进行环情孕情监测、查病治病等义诊活动,并提供导医服务。同时联系计生办协助与其户籍地进行联系,省内的在信息平台上及时进行通报,省外的及时寄发纸质联系函,免去了流入育龄群众的奔波之苦。同时服务咨询室还开展生殖健康讲座和“五期培训”,给适龄育龄群众讲解优生优育、避孕节育、性病的防治及生殖保健知识,保证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配备了计生服务药具柜,并且在每一种药具前打印了“使用说明”,使人一目了然,解除了部分群众的难言之隐。
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在引导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建设新型婚育文化的同时,注重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鼓励带动起当地和周边乡镇及县市鱼鸭混养项目的发展,成为联系当地和流入人口发展的“金桥”,出现了千军万马搞养殖的可喜局面。2006年5月,基地流动人口计生协会被市计生协会评为“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