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湛江师范学院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回眸
奉献谱青春 爱心暖人间
——湛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回眸
没有气壮山河 却用无言大爱感动天地 没有高薪贵酬 却缔造出时代最响亮的名字 这就是光荣而伟大的青年志愿者
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拦我们青年人前进的步伐 因为我们斗志昂扬 热血沸腾 在湛江师院这片雷阳红土上 志愿者们用汗水浇灌成长 用激情成就未来
萌芽初笋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千百年来始终传承着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从此广为流传;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开创了我国志愿服务的新局面;2000年3月5日被确定为全国首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从此志愿服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批朝气蓬勃、英姿勃发的湛师学子在学校共青团的组织领导下,紧跟时代步伐,于1995年3月,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湛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标志着湛师的志愿服务事业从此进入有组织、有规划的发展阶段。
作为省内高校志愿服务的先行者,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一批批青年志愿者,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鼓舞下,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他们头戴小红帽,常常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积极投身公区卫生、草坪管理、食堂共建、清理牛皮癣等志愿服务活动,也开展了“我为学生管好家”的宿舍巡 逻、“青年突击队”维护校园交通安全等志愿活动,为全校师生创造了文明温馨的生活环境。他们还走出校外,深入慰问福利院和孤儿院,为他们缝纫衣服、清理杂物、打点生活等;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共建,建立志愿服务站;走入中小学,进行义务辅导;走上街头,进行义务维修电器和清理道路卫生;树立了良好的志愿服务形象,“小红帽”逐渐成为了我校青年志愿者的代名词。经过一代代湛师志愿者的倾心付出,青年志愿者协会逐渐走向成熟,建立起15支一级分队,500多支二级分队和90个实践服务基地和志愿服务站,培养了一支战斗力强、号召力大的志愿者骨干队伍,完善了《湛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湛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行动管理办法》等8项规章制度,成为学生机构中又一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团队,有力地推动我校青年志愿服务规范化、科学化。
茁壮成长
在学校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我校志愿者队伍,历经风雨、不断壮大,足迹遍布湛江各地,爱心传递每个角落,在参与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生成长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我校举行,学校2000多名志愿者组成礼仪引导、团队联络、啦啦队组织、场馆服务、后勤保卫等13个分队,以优质的服务给与会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时任的团省委书记邓海光同志的高度赞扬。服务大运会的感人事迹让我校志愿者名声远播,志愿服务队伍也迅速壮大,逐渐承担起湛江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无论是在广东省第九届运动会、2004年世界滑水锦标赛、第24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湛江海上国际龙舟邀请赛等群众团体活动中,还是在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和湛江 2 经贸博览会、2000年湛江海洋经济博览会、2001年湛江农业博览会、2002、2003、2004年湛江工业博览会、广东省第五届“山洽会”等重要的政治经济活动中,我校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派出上万名志愿者,开展了会场布置、咨询引导、礼仪接待等志愿服务,以高水平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志愿服务的优秀典型。数科院的王华跃同学在参加国际龙舟赛志愿服务活动时,勇救一名溺水儿童,受到广泛赞誉;外语学院的黄金波同学在服务省第五届“山洽会”的时候跑了两条街为来自沈阳的招商部长印资料,婉拒了客商的酬金;人文学院的杨静怡同学不顾炎炎酷热坚守工作岗位,中暑晕倒后仍不忘自己的工作。
随着活动不断发展,我们确立了把文明共建、美化校园、探访孤寡、法律援助、社区共建、爱心支教、爱心助困作为我校普及的志愿服务活动长抓不懈,打造了无偿献血、西部计划、心理咨询、历史讲解、保护候鸟、春暖湛师等一系列具有湛师特色和广泛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
无偿献血活动成为我校青年志愿者常规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过去有条件倡议发展到现在广大青年学生自愿参与。自2000年到2009年,平均每年参加无偿献血的志愿者达1500人次,平均每年献血活动总量达30万毫升,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2、3%。其中,商学院的吴辉军同学总计献成分血达7200毫升,荣获广东省无偿献血银奖。
志愿者毕业后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积极投身西部计划行动支援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 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时至今年, 我校已经向西藏、新疆、贵州、四川和广西等西部地区输送了49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占全省援藏支教大学生的70%。
为集中展示我校每年3月份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成功地打造 了“春暖湛师”志愿行动。活动包括关爱助学、爱心传递、清明扫墓、义务植树、注册认证等,融合了感恩教育、关爱助学、爱心传递志愿 服务精神,让不同对象得到相应的关爱和教育,充分展现我校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在2008年省财政资助志愿服务工作中,我校有三个品牌志愿服务获得了专项资助,资金共14000元。其中,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队以“超越自我,助人自助”为宗旨,为粤西广大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他们前往湛江一中,廉江中学等学校举办心理活动数十次,帮助受困扰的同学调身心,树信心;他们走进社区,为群众解疑难,除困惑。“史说湛江”历史讲解活动以讲解革命英雄事迹和湛江红土文化为主要内容,向社会讲述湛江人民爱国救国的光辉历史和湛江历史积淀的灿烂文化。他们常常出现在历史博物馆、烈士英雄纪念碑和历史文化景点等地,为宾客和市民热情讲解,活动多次被湛江电台等媒体追踪报道。“留住红嘴鸥”志愿服务是我校志愿者“保护候鸟”的特色活动。志愿者们多次到观海长廊等地方进行大型清理海滩垃圾和喂饲红嘴鸥,还候鸟一个安稳的家。活动呼吁全社会保护红嘴鸥,促进生态文明,深受湛江市民赞赏。
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在服务社会,教育青年,传播文明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5月3日,正式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宣告了我校志愿服务事业步入课堂化、事业化、社会化的轨道。
秋华硕果
大地因给了树木生存的土壤而得到了生机,天空因给了鸟儿翱翔的空间而变得广袤,湛师青协因无数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4 而开花结果、硕果累累。
团省委、《湛江日报》、《湛江晚报》、碧海银沙等校内外媒体报道300余次,先后获得了1997年“广东省大中学生社区援助先进单位”、2000年“广东省助残扶困先进集体”、2002年“广东省九运会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和“先进集体”、2003年“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集体”、2003年“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2004和2005连续两年“广东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1996-2004连续8年“湛江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和2005年“湛江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十佳集体”、2007年“广东省志愿服务铜奖”、2008年“广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广东省第五届‘山洽会’青年志愿服务集体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此外,“史说湛江”大型爱国主义系列志愿讲解、“留住红嘴鸥”志愿者大行动和“同塑健康心灵 共创和谐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成功列入2008年省级财政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重点项目,资助金额14000元。
一次次重大活动的历练和重要时刻的洗礼,志愿活动从最初的星星点点发展到今日的繁星满天;一次次爱心行动的传递和服务奉献的付出,志愿者收获了喜悦和好评。正如温总理所说:“什么能够使你们的心灵永远明亮?那就是你们的理想和信念,把自己一生献给人民。”让我们青年志愿者响应号召,携手共进,扬帆搏浪,勇立潮头,在学校和社会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把欢乐和希望送给人民,把文明和进步献给社会,用我们火热的心和温暖的手,书写青春的辉煌,铸就时代的丰碑!
第二篇: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回眸
民生答卷惠民暖心 民政给力创新发展
——十堰市“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十堰市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以提高“三个群体”生活水平、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民政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为着力点,深化细化实化各项工作,在民政事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工作有所突破,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自身建设显著加强,为“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的创新、跨越、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十一五期间的民政工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服务了大局、惠及了民生、发展了自身;最突出的标志是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大幅增加,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空前;最明显的变化是民政地位不断提高、作用日益凸显、基础稳步扎实、事业突飞猛进、干部精神振奋。
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由保障基本民生到着力改善民生的转变。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继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城乡低保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构建了基本的制度性救助保障体系,使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由临时救助过渡为制度性保障,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农村低保实现从无到有制度化。5年来,全市农村低保人口由11.9万人增加到24.3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10%;月人均补助标准由10元增加到51余元,年支出保障金由1400余
万元增加到1.4亿余元。
二是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规范化。全市城市低保人口由3万余人增加到并保持在9万人左右,月人均补助标准由70元增加到137元,年支出保障金由2500余万元增加到近1.5亿元。
三是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实现及时补缺人性化。5年来,累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7600万元,救助贫困大病患者8万余人次。资助低保对象140万人次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参保资金1300万元。发放临时特困救助金30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1万人次。慈善资助特困特优学生600余人完成了高中学历教育。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3800余户。
四是五保供养实现集散结合标准化。实施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1.5万人,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800元;散居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300元。开展了福利院提档升级活动,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福利院174所,管理和服务水平逐年提升。
五是救灾减灾实现协同联动科学化。完善了十堰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流程及预案,成立了十堰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逐步实现了由单纯救灾向减灾、备灾、抗灾、防灾和灾害救援并重的转变。积极投入2005年“8.14”特大暴雨灾害、2007年“7.28”暴雨灾害、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和2010年持续多次的暴雨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和常年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5年来,共计下拨救灾款2.86亿元,恢复重建因灾倒塌民房10.2万间,切实保障了灾民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和民心安定。
六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实现及时互动常态化。5年来,累计救助接待送返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19万人次,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8900人次,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1.5倍和1.4倍。
七慈善福彩实现快速发展社会化。成立了市慈善办公室,7个县市区建立了慈善会。5年来,全市共计接收社会捐款达到7000万元,实施慈善救助项目10余项,救助困难群众10万余人次。福利彩票销售稳固攀升,5年来,全市共计销售福利彩票8.4亿元,筹集公益金7980万元,资助福利设施项目156个、惠及困难群众近10万人。
二、健康活跃的基层民主有序发展,实现了由建立群众自治组织制度到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制的跨越。
一是初步解决了社区有地方办事问题。围绕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合理调整划分社区,将城区原有的132个居委会调整为63个社区居委会,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干部386人,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达到441人,初步解决了社区有人办事的问题。将社区“一门式”服务大厅建设连续两年作为市政府“十件实事”整体推进,新建和改扩建社区服务大厅63个,实现了十堰城区社区“一门式”服务大厅全覆盖。
二是初步解决了社区有钱办事的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将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列入了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三是初步解决了村(居)规范办事的问题。以农村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逐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村民监督为重点的村民自治制度,创建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县1个,村民自治示范乡镇52个、示范村161个,培训新一届村委会干部7000余人次,1821个村全面建立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公开率达到98%以上。
三、和谐稳定的军政军民关系不断巩固,实现了由提供优抚安置政策服务到军地合作共建的深化。
一是优抚政策全面落实。着力完善涉军维稳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先后4次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各类抚恤优待金3.22亿元。社会帮扶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3150万元,集中解决了优抚对象生活、医疗和住房困难12.22万人次。
二是双拥工作创新发展。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4个县区达到了省级双拥模范城标准。全面落实残疾军人、现役军人医疗、购物、乘车和游览武当山风景区、参观博物馆、公园等优待政策,年减免各类费用460万元。
三是退役士兵安置积极稳妥。稳步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5年共接收安置退役士兵9400余人。军休人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军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得到有效保证。
四、规范惠民的公共服务日益强化,实现了由服务特定对象到服务社会公众的扩展。
一是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不断规范,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积极扶持发展行业协会和社会公益性组织,全市共注册登记社会组织1669家,其中社会团体67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993家。
二是区划地名界线管理不断规范,完成了3个乡改镇和1个乡政府驻地迁址工作,开展省市县边界线联合检查和“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妥善解决了边界纠纷和勘界遗留问题,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启动实施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完成了城区169条道路命名、更名和594块道路标牌、15万余块法定门楼户牌设标工作,乡镇地名设标率达95%以上,地名数据库建设完成。
三是殡葬和婚姻收养登记管理不断规范,5年来累计办理婚姻登记13.1万件,收养登记395件,登记合格率达到了100%。殡葬管理规范有序,全市3个火化区内死亡人员火化率达到了95%。
五、民政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实现了由强化部门自身建设到优化民政事业发展环境的提升。
一是争取上级支持打开了新局面。十堰民政工作赢得了国家民政部、省厅的更大关注和关心支持,“十一五”期间,全市有18个重大民政福利服务项目被纳入国家、省厅扶持项目,省民政厅与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创新发展型民政事业协议”。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意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解决了制约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
二是基本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打破了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全市有149个大小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审批立项,纳入了国家和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建设用地575亩,计划投资6.7亿元,建设面积23.1万平方米,市社会福利服务
中心、丹江口市社会福利中心、竹溪县社会福利中心等10个综合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大力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蓝天计划”、“霞光计划”,全市建成社区老年活动中心613个、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96个、县级综合性老年人活动中心38个。
三是民政系统建设取得了好效果。探索推出了局领导班子和科级以上干部绩效考核方式方法,责任目标管理更加成熟,民政干部队伍责任心、事业心、战斗力明显提高。持续推进民政法制化、信息化建设,民政行为更加规范高效,执行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突出保障民生实践特色,认真落实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和优秀共产党员“五带头”,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建的实际成效全面带动了民政工作和队伍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市民政局先后多次被授予省、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行风建设优胜单位”、“作风建设先进单位”和“优秀领导班子”等光荣称号,多项业务工作受到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和市委、市政府表彰。
(尹 骅)
第三篇:湛江师范学院简介
湛江师范学院简介
湛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学校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636年的雷阳书院,1904年开始设立师范科教育,1978年更名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升格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在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肩负兴学育人的办学使命,凝练了“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精神,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用人才,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的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和“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是一所以教师教育见长的综合性师范院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部),49个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九个学科门类。建有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教育部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各2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6门。面向全国15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6750人,其中本科生20581人;继续教育在读在册生16000多人。
学校重视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近1200亩,校舍面积4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多元。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185万册、中外文纸质现期刊2000多种、电子期刊22000多种。建有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教育实验示范中心、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新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热带边缘特色植物资源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省级基地、职业教育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和幼儿园园长培训省级基地,设有教育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三个校级研究中心及46个研究所。
学校坚持办学以优师为本,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46名,其中专任教师926名。现有教授114名、博士17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1%、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73%。设有11名校级特聘教授和首席教授,97名教师成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8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51名教师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教师勤教力学、崇尚学术、为人师表,学校获授“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基层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重推行“教学研做”互动合一,培养具有驾驭课堂的教学力、体验反思的教研力、协同创新的实践力、心志专一的坚持力和为人师表的引导力的“五力型”优质教师。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学术科技、专业实验、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外语口语、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逐年增长;毕业生扎根粤西,挺进珠三角,深入京、津、沪、宁、藏等地就业,被国内主流媒体誉为“粤西过江龙”和“援藏良驹”。就业率居省内高校前列,在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09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榜”上,学校位列中南地区非211本科院校第4名、全国非211本科院校第24
名。
学校注重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培训长短期留学生300多人。同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韩国、越南和港澳台地区的20多所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2008年,学校被命名为“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学校重视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驻地部队等各类单位紧密联系,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法律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积极拓展办学资源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目前,学校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国家和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动力,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实施“错位竞争、内涵发展、特色兴校”的办学策略,加快转型升格,建设幸福湛师,不断推动教育教学上质量、学科建设上水平、内部管理上效益,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院校。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梁英,院长罗海鸥。
(2012年3月更新)
第四篇:湛江师范学院党员发展工作流程
附件1:
湛江师范学院党员发展工作流程
为了使我校发展党员工作更加规范,以确保我校发展党员的质量,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相关规定和《湛江师范学院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具体要求,制定本工作流程。
发展党员工作共20个主要环节,包括42项主要工作内容。
一、申请人自愿提出入党申请
1、要求入党的同志自愿向所在单位党支部提出书面申请。
2、党支部接到《入党申请书》后,应派人与申请入党人谈话(一般在15天内),进行教育和鼓励,并建立申请者的入党材料档案。
二、党支部审议、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为其安排2名入党联系人
3、收集申请人的基本信息。
4、所在党支部召开支委会议(不设支委会的党支部须召开党员会议),初步审议申请人是否符合入党积极分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思想表现好,学习成绩优良,群众基础扎实,无违纪行为,等等)。
5、确认后安排2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负责申请人的联系和培养,并择时在支部党员会议上进行通报。
6、党支部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造册登记,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并将相关信息录入“党务信息管理系统”,并做好联系人谈话记录。
三、实施为期至少1年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
7、对入党积极分子实施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时限至少1年(时间从党支部审议确定申请者为入党积极分子之日算起)。
8、入党申请人定期向所在党支部递交书面思想汇报(每季度至少1份)。
9、培养联系人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
联系人要把培养积极分子工作当作党组织交给的任务认真完成。经常同积极分子谈心,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督促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写思想汇报,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以及政治历史、思想品德、学习状况、现实表现等情况,及时指出优缺点,提出具体要求和努力方向。联系人应向党支部及时汇报将对积极子的培养考察情况,经党支部讨论后,认真如实地填写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中“培养考察情况”栏内(至少每3个月1次),作为党支部考察的依据。联系人在入党积极分子具备条件后,向党组织建议将其列入发展对象。
10、所在共青团组织启动并做好“推优”工作(按校团委的“推优”实施细则执行)。
11、对入党积极分子实施培养、教育和考察的过程中,可安排他们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比如发展新党员的支部大会、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党的节日纪念大会及其他有关活动),或者给他们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使入党积极分子加深对党的了解,增强党性观念,尽快成熟和成长。
12、入党积极分子经过1年以上培养教育后,在听取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支委会讨论同意(不设支委会的由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可列为发展对象。
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评价和意见
13、党支部委派1至2名正式党员召开座谈会,听取党内外群众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评价和意见。
座谈会应在考察期接近1年、支部准备将入党积极分子列为发展对象之前召开;参加座谈会的党外群众一般不少于8人,不够8人的,支部应加以说明;召开座谈会的党员会后要向党支部提交1份完整的座谈会原始记录(须有参加人员签名)。
五、安排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培训
14、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实施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的过程中,择时安排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培训之前,必须通过“党的基本知识测试”并取得合格成绩。
六、对入党积极分子本人的历史和政治表现进行了解和审查
15、发展对象写《个人自传》。
《个人自传》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对象的自身情况、本人简历、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政历和现实表现情况,以及发展对象本人的个人成长经历与思想变化过程。
16、所在党组织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写出综合性《政审材料》并装入《入党材料档案》。
七、党支部公示发展对象
17、党支部要在所在班级或所在学院对学生党员发展对象进行入党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八、报送《入党发展对象审批表》及相关材料
18、报送《湛江师范学院入党发展对象审批表》的工作流程有如下四项:
(1)学生党支部填写《湛江师范学院入党发展对象审批表》。其中,“申请时间”、“定为重点培养对象时间”、“思想汇报份数”、“补考次数”、“当年综合测评排名”、“是否公示”、“违纪现象”等栏目必须如实填写,且不得涂改。
(2)相关负责人在《入党发展对象审批表》签署意见:“初审人”一栏,由党支部书记签字;“审核人”一栏,由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签字;最后由二级学院党委书记签署意见并加盖二级学院党委公章。签署意见的工作应在15天内完成。
(3)向党委组织部报送《湛江师范学院入党发展对象审批表》。
(4)党委组织部审核并签署意见(15天内)。
19、如遇上不符合《湛江师范学院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基本条件的特殊情况,向党委组织报送《入党发展对象审批表》时要作“破格申报”处理,其要点如下:
(1)必须单列填报《入党发展对象审批表》。
(2)入党发展对象要写《个人情况说明材料》,说明情况,表明态度。
(3)所在党支部要针对入党发展对象的存在问题出具评议意见(支部书记须签字)。
(4)所在二级学院党委要针对入党发展对象的存在问题和支部培养教育过程,出具申报意见并加盖二级学院党委公章(党委书记须签字)。
(5)要附送由教务管理部门出具的入党发展对象《学业成绩表》(须加盖公章)。
20、教工党支部在做好发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后,应先将发展对象的入党材料报二级党委(党总支)审批(通常称为预审),二级党委(党总支)同意后,报党委组织部审批。
报党委组织部审批,一般应具备以下材料:
(1)《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
(2)《入党申请书》(须有发展对象亲笔署名);
(3)思想汇报材料(须有发展对象亲笔署名,至少2份);
(4)《个人自传材料》(须有发展对象亲笔署名);
(5)入党发展对象所在党组织出具的《政审材料》和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材料;
(6)党校培训证书(复印件);
(7)团组织的推优材料(发展对象若是共青团员则须有)。
九、党委组织部审查同意后,发给《入党志愿书》,由基层支部指导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
21、党委组织部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方针对二级党委(党总支)报送上来的《入党发展对象审批表》及其所附材料进行认真的审查。审查同意后,发给《入党志愿书》,由党支部指导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
十、党支部确定发展对象的入党介绍人
22、入党介绍人由2名正式党员担任,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可由发展对象约请,或由党组织指定。
23、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有如下5项:
(1)认真了解被介绍人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现实表现、主要优缺点、个人经历及家庭成员和联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等情况,如实负责地向党组织汇报;
(2)向被介绍人解释党的纲领、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权利和义务,对其进行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其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
(3)代表支部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向支部大会负责地介绍被介绍人的情况;
(4)认真负责地在《入党志愿书》中的:“入党介绍人的意见”一栏中填写自己的意见;
(5)被介绍人被批准为预备党员以后,继续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并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对被介绍人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情况。
十一、填写《入党志愿书》
24、在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之前,党支部书记或介绍人要对其进行忠诚老实的教育,并将志愿书内的各项内容和填写要求进行说明。可拟就草稿或填写与正式表栏目一样的草表,经二级党委、党总支或党支部审查后,再用钢笔或毛笔填写正式的《入党志愿书》
25、填写《入党志愿书》应注意的12个事项:
⑴ “入党志愿”一栏,申请人应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发展过程,着重写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向党表达自己的心愿、理想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决心。切不要脱离个人思想实际通篇照抄《党章》或有关材料。
⑵ “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的填写要与身份证一致; “曾用名”指曾经使用过的名字(小名、别名、绰号不算),偶尔使用的笔名、假名不必填写。
⑶ “家庭出身”指本人取得独立经济地位以前的家庭社会成分,凡是随父母长大的,他们的家庭出身应按其父母的职业填写,如干部、军人、职工等。
⑷ “现有文化程度”,主要按学历填写,在读大学生可填:“大学X年级”、“ 大学本科”、“ 研究生”等;“本人成份”填写“学生”或“教师”等; “有何专长”,填所学专业特长或个人特长。
⑸ “本人经历”一般从中学填起,起止年月要衔接;“何地、何部门”要填具体单位全称;“证明人”不能填写自己的亲属。
⑹ “家庭主要成员”填写父母或抚养人、配偶和子女,以及与本人长期在一起生活的人。
⑺ “主要社会关系”填写与本人有密切关系的亲属或影响较大的亲戚、朋友等。
⑻ “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一般只填写大学以来的(校级以上)奖励或处分。
⑼ “对党还有哪些需要说明的问题”填写本人需要向党说明而在其它栏目中不好填写的问题。
⑽ 如表上的栏目没有内容填写时,应注明“无”。
⑾ 入党介绍人意见,应对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学习工作表现进行介绍;并表明自己对其是否具备党员条件的态度。
⑿ 应使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入党志愿书》(不得使用铅笔);应在《入党志愿书》上贴上入党申请人近照。
十二、支委会对入党申请人的《入党志愿书》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查
26、党支部书记主持召开支委会,严格审查发展对象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及相关材料。经支委会集体讨论认为发展对象合格和手续完备后,即提交支部大会进行讨论。
十三、党支部书记主持召开全体党员参加的发展新党员大会
27、党支部发展新党员大会的基本规程:
⑴ 会前准备工作:支委会审查申请入党人填写的《入党志愿书》是否符合要求;支委会审查入党介绍人的资格及其所写“入党介绍人意见”是否符合要求,所填写内容是否实事求是;支委会对申请入党人进行全面分析,并草拟支部大会决议稿;党支部提前将开会的时间、地点、内容通知全体党员和发展对象以及列席会议的入党积极分子。(有条件者,可悬挂党徽和横幅:×××党支部发展新党员大会;发展对象及其入党介绍人必须参加支部大会;党支部召开发展新党员大会的情况必须在《党支部工作手册》上作好记录。)
⑵ 大会一般由党支部书记主持。
⑶ 主持人报告应出席党员人数,宣布会议内容;清点并报告到会人数;宣布开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到会人数须达到应到会的正式党员半数以上,会议方为有效)。
⑷ 发展对象宣读《入党志愿书》和自传材料,向全体党员汇报对党的认识及发展过程、入党动机、本人履历及现实表现等情况、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主要优缺点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⑸ 入党介绍人认真、负责地向支部大会介绍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政治觉悟、思想状况、表现情况及入党动机,培养教育过程等,并表明被介绍人能否入党的意见。
⑹ 支委会报告对发展对象的考察和政审意见,提请支部大会讨论。
⑺ 到会党员发表意见,对发展对象是否具备党员条件进行讨论。
⑻ 支部大会采取正式党员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讨论两个以上的人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的半数,方可作出同意接收申请人为预备党员的决议。
⑼ 讨论、通过支部大会决议(草案)。
“支部大会决议”应包含:申请人的优缺点----应明确指出“该同志还有以下不足:”,不能以“希望”的形式来代替;政审情况----即申请人及主要社会关系是否清楚;结论----即申请人是否基本符合党员条件;表决情况----应写清楚支部现有党员人数,到会人数,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人数,到会人数,经举手表决,同意接收其为预备党员的人数,反对人数,弃权人数;支部名称、支部书记签名及支部大会日期。
⑽ 会议发言。发展对象对支部大会讨论的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列席会议的入党积极分子可以自由发言,谈参加会议的感想和体会。
⑾ 宣布散会。
⑿ 及时将支部决议以支部大会的名义填写入《入党志愿书》(应注意:不能在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前,事先将“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并整理全部入党材料和档案,报二级党委(党总支)审批。
28、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进行表决时,申请人不必回避。十四、二级党委指定专人与发展对象谈话
29、二级党委在审批接收新党员前,要指派专人[党委(总支)委员、支部书记、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或特聘组织员同入党对象谈话,作进一步的考察。
谈话前,谈话人要对支部报来的入党材料进行审查,看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必要时采取座谈或个别谈心的方式,听取党内外人员对入党申请人的反映。谈话中,主要了解入党对象对党的认识,党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倾听入党对象对党需要说明的问题以及对党的建设、经济工作、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提高对党的认识,指出努力的方向。
谈话后,谈话人要及时如实地将谈话人的意见填入《入党志愿书》,并向党委汇报谈话情况。
十五、上级党委审批(就我校而言,发展学生党员由二级党委审查、审批,发展教职工党员由学校党委审批)30、党委审批新党员要及时(须在3个月内),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审批时间,但不得超过6个月。凡无故超过规定时间而未予审批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二级党委、党总支对党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超过3个月未予审批的,原报批党支部应对发展对象进行复议,然后再报党委、党总支审批;超过6个月未予审批的,原报批党支部要为发展对象重新履行入党手续。
31、二级党委审批新党员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党委审批的意见要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注明预备期的起止时间,加盖党委印章,并通知报批的党支部。
32、二级党委审批新党员后,要做好《入党志愿书》等材料的归档、管理和保密工作。
十六、支部向本人发出入党通知书
33、党支部接到上级党委入党审批通知后,应在党员大会上宣布,并及时通知本人并告知其交纳党费的时间、规定等。对未被批准入党的,也要通知本人,做好思想工作。
十七、组织预备党员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34、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宣誓。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的时间,应尽可能在上级党组织批准预备党员后及时举行(一般由基层党委或党支部组织进行)。为了使入党宣誓仪式更有纪念意义,学校一般会在“七一”建党纪念日前后组织一批新党员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未参加学校宣誓的新党员由各二级学院党委组织宣誓。
十八、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
35、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1年,从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预备党员要按照要求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内各种活动,按时交纳党费,并经常向党支部汇报思想情况,自觉接受组织的教育和考察。
36、预备党员的教育和考察以各党委、总支、支部为主。教育内容:作合格共产党员教育;组织观念教育;正确对待预备期教育等。党支部可分配适当的工作,通过党的组织生活和实际工作锻炼,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和考察。在预备期期间,仍由支部确定联系人加强教育培养。一般可由介绍人负责继续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克服缺点,提高觉悟,争取按期转正。介绍人不在或调出支部的,由支部指定其他正式党员负责。
党支部应定期研究预备党员的情况(每半年1次),及时了解、掌握预备党员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同本人谈话。
十九、预备党员的转正
37、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前,本人要写《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并上交所在党支部。《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的主要内容:报告自己入党和预备期满的时间,表达自己申请转正的要求,并对照党员标准,汇报自己在预备期期间履行党员义务情况,学习、思想和工作表现,入党时缺点的改正情况,今后的努力方向。
38、党支部应及时讨论预备党员的“转正申请”,并作出能否转为正式党员的决定。
党支部讨论预备党员转正工作会议内容主要有如下几项:
(1)党支部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
(2)支委会审查。根据预备党员的申请报告、联系人的考察意见、群众的反映,对照党员标准,综合分析研究预备党员能否转为正式党员,提出意见,提交支部大会讨论;
(3)党支部书记主持召开支部大会讨论转正(应先由该预备党员对自己一年来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总结述职,再由其他同志进行评议,支部大会再进行表决),作出能否转为正式党员的决议----具备党员条件的按期转正,对不完全具备条件,需进一步教育和考察的,可延长一次预备期,延长时间不得少于半年,最多不超过1年;对延长预备期的,党支部要慎重研究,在支部大会讨论之前,必须先向上级党委(党总支)汇报情况及处理意见,对处理有不同意见的,应向学校党委组织部汇报;
(4)进行预备党员转正公示;
(5)学生党支部要向本学院党委报送《湛江师范学院预备党员转正审批表》。其中:“入党时间”、“书面汇报总结份数”、“ 预备期补考次数”、“当年综合测评排名”、“是否公示”、“违纪现象”等栏目必须如实填写,且不得涂改。相关负责人在《预备党员转正审批表》签署意见:“初审人”为党支部书记;“审核人”为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最后由二级学院党委书记签署意见并加盖二级学院党委公章。签署意见的工作应在15天内完成。
(6)向党委组织部报送《湛江师范学院预备党员转正审批表》。
39、党委组织部审核并签署意见(15天内)。40、如遇上不符合《湛江师范学院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基本条件的特殊情况,向上级党组织报送《预备党员转正审批表》时要作“破格申报”处理,其要点同第19“破格申报”发展的内容。
41、党委组织部审查同意后,二级党委按有关规定做好审批后的工作:
(1)党委审批后,应及时通知党支部;
(2)将党委审批意见填入《入党志愿书》:批准转正的,要注明党龄起始时间,党龄从预备党员期满转正之日算起;延长预备期的,要注明延长期限;标明审批时间,党委(党总支)书记签名,加盖公章。
(3)对延长预备期的,党支部要向预备党员说明延长的原因,教育其正确对待,接受考验,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党员。经过延长期的教育和考察,若具备党员条件,可转为正式党员。
二十、党员《个人入党材料》管理工作
42、预备党员转正后的所有材料,要装入其《个人入党材料档案》:学生党员的材料暂由二级党委保管(学生毕业时送学生处统一转送给就业单位的上级党组织);教工正式党员的材料,送交人事处,并入本人人事档案统一管理。
中共湛江师范学院委员会组织部
2011年8月31日
第五篇:六盘水师范学院关于推进志愿服务(模版)
六盘水师范学院关于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
制度化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文明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中央文明办“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进一步建立健全我校志愿服务制度,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充分认识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重要意义。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是大力推进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地方建设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全市广大志愿者围绕扶危济困、应急救援、大型公益活动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志愿服务的热潮在城乡社区蓬勃兴起。但从整体上看,我校志愿服务还处于起始阶段,存在着 活动开展不够经常、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健全志愿服务制度。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对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对于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和精神,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形成“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社会风尚为目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持久深入开展,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3、主要目标。以“建制度、进社区、下基层、做帮扶”为重点;以服务全省、全市大型赛会为平台;以旅游服务、交通服务、微笑服务、教育帮扶、爱心传递为主要抓手;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少年、农民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众为服务的主要对象,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志愿服务体系。以到2015年底,在全市社区普遍建立志愿服务点,力争全校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在校生人数95%以上,志愿服务面不断深入,志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为主要目标。
二、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4、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各系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根据志愿服务的需要,及时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明确志愿服务所需的条件和要求,广泛动员本系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号召所有志愿者必须在 “六盘水市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服务对接系统”进行注册,全面推行志愿者注册管理,管理系统为每个注册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志愿服务电子管理档案,并按服务领域、服务专业、服务地域进行分类,建立志愿服务人才库,实现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5、建立志愿者培训管理制度。所有注册志愿者都必须参加系统的帮扶项目培训。各系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要可分类制定志愿者培训工作标准,坚持“重点安排、逐步普及、全面提升”的原则。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和办学场所,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理念、服务精神、服务技能、服务方法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组织好志愿者岗前培训,以新加入志愿者为主要对象,重点开展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理念 宣传普及,传授志愿服务文明礼仪和文明常识等,帮助志愿者提高思想认识和基本技能。要加强志愿骨干培训,以大学生志愿者联盟、青年志愿者协会、班团干为主要对象,围绕志愿服务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志愿者申请注册、登记管理、发布志愿服务信息等,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业务培训。要组织好专业志愿者培训,围绕医疗陪护、自我防护技能、应急救护知识、突发事件抢险救援技巧、专业器材使用方法、电器维修以及法律援助等内容,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要跟踪掌握志愿者接受培训、参加服务的情况,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
6、规范志愿者服务记录制度。各系团总支要根据《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时间统计管理办法》,统一内容、格式和记录方式(志愿服务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名称、日期、地点、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质量评价、活动负责人、记录人等),向校团委报备活动项目,进行服务注册。便于查询、证明、反馈和监督管理。大学生志愿者联盟各要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及时、完整、准确记录,为评价和表彰激励志愿服务提供依据。
7、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大学生志愿者联盟要建立志愿服务与社会认同相对接的考评机制,支持鼓励志愿者积极参 与志愿服务活动,在考核、评优表彰、入党转正、提拔使用中,同等条件下应向志愿者倾斜,营造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8、健全完善政策和法律保障。各系团总支要把志愿服务的要求融入各项经济、社会政策之中,体现到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之中。提倡和鼓励志愿服务的行为,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形成崇尚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研究制定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鼓励在校学生人人参加适合其特点的志愿服务,探索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适当折算成社会实践学分制度。各有关部门和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要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需要,为志愿者购买必要保险、提供基本保障。
三、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9、建立健全党(团)员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党(团)员干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表率作用,发挥个人优长,带头参与活动,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弘扬正气,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培育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修炼个人品格、提升思想境界、丰富人生阅历;在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中,树形象、转作风、带民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
10、组建一批文化和文艺志愿服务队伍。以服务基层群众为目的,依托惠民工程、重要节日纪念日、“颂歌献给建设者、服务经济主战场”等平台,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通过文艺志愿者深入社区、企业、村镇活动,开展艺术支教、文艺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活跃城乡基层文化生活,满足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11、健全青年、巾帼、助残等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联盟、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的优势,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力量,依靠高校人员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和管理的特点,把志愿服务做到各自联系的人群中,壮大力量,深化活动,巩固品牌,产生更多更大影响。
四、加强对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组织推动
12、加强志愿服务组织领导。各系团总支要把志愿服务融入城乡社区治理,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抓紧健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志愿服务各项工作有效推进、持续开展。
13、营造志愿服务浓厚氛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赋予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要发挥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 功能,以公益广告、新闻报道、影视题材、讲座论坛、手机报等形式,积极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舆论文化环境。要通过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征文、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广泛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全社会志愿服务文化自觉,使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
14、加强各类志愿服务站建设。志愿服务站是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重要平台,必须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要在车站、广场、医院、游园、旅游景点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和窗口单位,普遍建立志愿服务站(点)。对于已经建成的志愿服务站,强化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要严格按照志愿服务活动 “六有一落实”的要求(有统一标识、有办公场所、有志愿者队伍、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账、有服务项目、落实志愿服务活动),在城乡社区全面推进志愿服务站建设,实现全覆盖
15、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投入。要采取学校投入、社会捐助、联盟(协会)募集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做好对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的培训。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有人对接、有人管理、有人记录。对志愿服务活动实行项目化 管理,加大培育引导和支持力度,保障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