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

时间:2019-05-13 07:4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

第一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鉴于农村金融服务时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 问题 政策建议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

农村金融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多年来,为支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正向纵深探索推进,农村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的满足度逐步提高,支农服务力度明显加大。200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9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6%,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增长20.8%。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92亿元.增长16.4%。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总量稳步增加,但仍然存在供给缺口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供给总量上稳步增加,但与增长势头强劲的农村金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供给缺口。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只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三农”有一定的联系,其目标是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体现并实施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2008年末,该行共有机构2152个,涉农贷款余额1.2万亿元,占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的17.6%。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面窄。功能单一。在实践中。其支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更多的是充当从事粮棉油收购贷款的银行角色。无法满足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农业银行撤并分支机构,农村业务萎缩,支农作用大大下降。首先。为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农业银行推行集约化经营和商业化运作。将大量的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撤出农村地区,全力加强城市布局。从而使农村业务趋向萎缩。其次,农业银行经营策略转变,基本放弃收益低、风险大的涉农贷款,反而将从农村吸存的资金投入城市中收益高、见效快的项目,造成农村资金的外流,严重影响了支农作用。

农村信用社主要定位于为农户服务,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自2003年启动以管理体制和产权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以来,其服务能力和支农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截至2008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5100多家,7.8万个营业网点,资产总额7.1万亿元。其中涉农贷款2.45万亿元,占全国涉农贷款的35.5%:农户贷款1-3万亿元,占全国农户贷款的86%。但是目前来讲。由于其自身问题较多严重限制了支农能力。1.资金来源狭窄缺乏,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信用社主要是吸存农村地区的资金,又由于在和商行、邮储竞争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匮乏。2.深化改革尚未完成,还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和风险责任已顺利移交省级政府承担,除北京、上海、重庆、宁夏成立农商行,天津成立农合行外,全国其他各省份都成立了省联社,作为政府的管理平台。但是深化改革工作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完全完成,未来还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经营管理。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尚短,人才、经营能力方面的欠缺使其支农能力大打折扣。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挂牌成立,到2008年末,邮政储蓄银行有3.7万个营业网点,资产总额达2.2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92亿元。由于其具有无历史包袱。网络强大,资金充沛等明显优势,必会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缺乏经营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缺少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限制了其支农能力。

其他金融机构市场份额较小,影响甚微。农村地区的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和信托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等。

(二)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农民、农村企业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一是信贷品种不多,且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规定仍然过严,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不同类别的经济主体多元化需求。二是中间业务产品服务较少,城市中普遍使用的信用卡、票据业务在农村很少运用,至于投资顾问、金融咨询、评估、项目理财、网上银行等业务则更为缺乏。三是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资银行业务,还有保险基本属于空白,如何使农村群众充分享受到先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带来的方便和实惠,是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加剧农村金融风险

表现在:1.农村金融法治环境较差,造成了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并且缺乏违信处罚机制,对脱逃债务人的处罚难以落到实处,导致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磋商农村机构的服务热情受到打击。2.农村信用环境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农民缺乏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农村信用咨询体系建设落后。3.农村金融中介环境差。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缺少能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并且有部分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中介环境。4.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成熟。各种生产要素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等难以市场化。不利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发放,不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投资欲望,不利于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行。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构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一个有效率的竞争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即构建以政策性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为支柱,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力军。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为补充,农业保险为后盾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加大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要研究农业发展银行如何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现代银行的运作要求,根据区域和业务发展的要求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其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逐步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第二,推进农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支持“三农”建设中的支柱作用。鉴于商业性银行趋利性的特点。农业银行可以重点面向高端客户,即重点对农村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 技园区或县域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

第三,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结构,提高自身能力,改善服务条件,发挥好主力军作用。

第四,要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扶持“三农”建设中的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第五,创新发展适合农村特点,满足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人手,引导和鼓励民营的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使其合法化、规范化,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从而提高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满足“三农”建设多层次的需求。

第六,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分散和降低自然风险,进而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我国亟需发展农业保险。具体应当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客观上要求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被动供给模式,在市场导向下主动跟踪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力度,从而解决产品单一和服务单调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理念,主动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及信用状况,设计能满足多元需求,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产品,如商业承兑汇票、信用业务、应收账款等,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多元的金融产品,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三)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一方面,尽快建立全国或全省范围内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存储、管理、使用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挖掘信用资源,为农村各类经济活动主体获得贷款创造有利的信用条件:另一方面。加大金融基础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基础知识,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完善立法,严格执法,保护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手段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抵押物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四是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发挥对金融创新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民盟甘州区委蒋德虎、张大龙、侯兴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城乡差距和二元经济体系却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道“藩篱”。毋庸臵疑,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农村金融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经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当前,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走出农村金融困境。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充满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从历史来看,中国农村金融历经发展、调整、徘徊和改革等艰难曲折的演变过程,近年来,又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2006年以来,大发展阶段的特征非常明显,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作用也非常明显。当然,从更高的层面和要求看,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979年,我国农业银行恢复,在近30年的金融改革里,农村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最为普遍。但是与此同时,民间借贷却悄然萌发,形成了一套在法律约束之外的非正规金融系统,与正规金融体系并存。非正规金融游离于国家监管体系之外,具有一些灰色性质,其发展规模与领域有很大的局限性。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受到商业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约束,并且我国在加入WTO后金融安全意识加强,以及新巴塞尔协议对于金融机构坏账率的约束,使得他们越发不倾向于在农村地区提供小额贷款和开展业务。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这一变革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十一五”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金融服务“三农”的进展是非常明显的,表现在:

(一)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全力支持“三农”

农业发展银行是中国唯一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办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近年来,在积极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促进粮棉油市场稳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与此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对大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也发挥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经过改革,农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和新农村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并举的农村金融发展思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信用社单一主体转向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共同承担。农业银行作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完成股份制改革,确立了面向三农、商业化运作的原则后,专门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开始逐步发挥其在“三农”领域的金融主渠道作用。尤其是在增强“三农”的信贷支持,强化“三农”金融产品的研发等方面,其力度明显加强,也为其自身发展找到了新的盈利增长点和新的盈利空间。

(二)农村信用社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服务“三农”

继2003年国务院国发15号文件实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实施行业管理以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有了蓬勃发展,进入2008年以后,农村信用社第二 1

轮产权制度改革掀起,新一轮改革在推进股份制改造,改革省联社体制和机制,实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等方面都在积极推进,改制为省级农村合作银行,从而激活了农村信用社的活力,大大增强了其支持、服务三农的力度。

(三)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回流农村成效显著,有力支持“三农”

2007年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依据邮政网络成立组建的,承继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公司经营的邮政金融业务及因此而形成的资金和负债的金融机构,其成立后,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取得了快速的进展。“三农”服务功能有新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第一,向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提供批发性资金;第二,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加强农村信贷服务;第三,改善基层网点服务功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它彻底改变了“只存不贷”的历史,有利于农村资金回流,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供需矛盾,有利于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社区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快速发展,增加服务“三农”

2006年以来,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确认和巩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允许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通过以奖代补、定向费用补贴、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优惠政策,拓宽了资金回流农村服务“三农”的渠道,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对国际金融负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新型金融机构包括了(1)村镇银行,据银监会工作安排,将在2009-2011年达到1027家;(2)小额信贷公司,数量更多;(3)贷款公司,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设立在农村地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4)农村资金互助社,具体由工商登记、银监会批准等多种形式。

(五)农业保险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支持服务“三农”

在前几年总结试点的基础上,财政部、银监会围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保费补贴,落实保费补贴发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农业保险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表现在:农业保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农业保险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农业保险覆盖区域不断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说,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成效也十分明显,在服务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川,但必须看到,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因素,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不完善

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仍然滞后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还没行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尚未立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规模太小,无法满足政策性金融的需求,而且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边界比较模糊,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也承担了一部分政策性金融业务,总体而言,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和加强。

(二)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缺失,定位不明确

功能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性功能缺失。表现在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运作,大量收缩农村的营业网点,扶贫的政策实施不理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政策性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残缺等问题。二是商业性功能缺失。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导致农村网点大幅度减少,直接面向农村的涉农业务减少,对农村的信贷只限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户、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处于萎缩状态。

各大金融机构定位不清,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农行在农村的机构大幅减少,被撤并的机构主要是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基层营业网点,因此,贷款业务逐渐远离农村,农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投向了城镇工商企业,而农业贷款投入较少。

(三)农村资金回流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农村资金外流问题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几年虽在努力改进,但问题远没有解决,无论是财政渠道、金融渠道、价格渠道,还是投资渠道都出现了外流情况,就金融渠道而言,至少有如下方面:一是农村信用社,其在农村吸收的存款相当一部分流入县域甚至城市;二是农村邮政储蓄也分流了一部分资金,其存与贷的比例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也成为外流渠道之一,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新增加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县城及以下机构更存在“抽水”现象,这个问题需要想办法有效解决。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为邮政储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与信用社两足鼎立的局面,据统计在新增的存款中信用社约占2/3,邮政储蓄约占1/3,但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随着存放资金的增多,这些资金又回流到城市,同时农业银行存多贷少,吸收的资金倒流到城市,使得农村资金供给缺口加大,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四)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金融机构数量不足,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战略调整,县级商业性金融机构逐渐成为“储蓄所”。农业发展银行只限于粮棉油的收购和加工,而无法满足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等资金需求。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已经形成农村信用社一家独撑的局面,然而农村信用社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科技含量低,效率十分低下。由于受技术、人才、资金、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结算资金时间长,资金到账不及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的品种单一,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而且中间业务欠缺。农村金融功能弱化,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

(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从政策层面看,这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想办法增加新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是良好的开端,然而,存在的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新型金融机构数量小,规模更小,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占比甚至不到1%,根本难以改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弱而无力的状况;二是这些名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大多数设在县城甚至更上,村镇银行根本没有到村镇,对于一些银行而言,只不过增设了一个异地分支机构而已。因此,对这些机构的作用力,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继续考量。

(六)民间资本回流渠道仍然缺乏

一方面是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还得不到充分满足,但在另一方面,农村也存在着大量的比较充裕的资金,难以纳入比较正规化的运作轨道,尽管2006年以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有所开放,但开放力度还不够大,民间资本只能通过入股贷款公司、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方式进入农村资金循环,从目前情况看,而且出资人还是以大企业居多,真正的民间资金还很少,至于私人借贷、合会、互助基金会等在内的非正规金融形式在中国仍受到限制,大量资金缺乏回流农村的渠道,大多数农户和企业的借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全社会资金配臵效率低下,也不利于“三农”健康发展。

(七)农村经济补偿机制缺失

我国农村的保险业发展缓慢,目前只处于初创阶段。农业保险还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使其赔付率较高,商业保险公司的目的是盈利,所以保险公司不太愿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此外,由于农民的金融知识不足,缺乏主动投保的意识,故农业保险的覆盖率低。我国农业目前仍主要是靠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为主的农业保险保障。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受国家财力的限制,不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要

求,也不利于培养农户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担保机制,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导致农业投资缺乏高效的风险分散渠道和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农户就无力偿还贷款,风险转嫁给银行,进而制约了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导致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

(八)农村金融活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由于农村和农业的特点,使得金融活动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尤其表现在:一是农户联保贷款手续繁琐、门槛较高,而且具有排弱性;二是担保贷款数额较大、期限也较长,能够满足部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大额贷款需求,但农村目前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导政抵押担保的进展缓慢。三是一些抵押贷款创新模式(如林权抵押、土地承包、收益权抵押等)尚处于试点阶段,缺乏可推广性。正因为这样,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尚存在困难,从一些地区调查和反映出来的问题看,“三农”贷款风险也有上升走势,很值得人们忧虑和担心,再加上农村商业性保险的不健全,更带来了问题和矛盾。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的对策

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系统,需要总体统筹,协调进行,也需要因地制宜,鼓励试点。从当前来说,我们应当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这应当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它既包括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积极破解民生性金融难题,满足广大农民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也包括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利用政策扶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金融组织要执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实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

(二)加快建立“三农”金融服务的补偿机制。鉴于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分散、分割和高风险特征,而相应补偿机制的缺乏,导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缺乏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因此,构建补偿机制十分必要,建议对“三农”金融服务给予普惠制政策支持,如直接按涉农贷款总额给予相关金融机构一定的财政补贴,农业贷款占一定比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等。与此同时,要研究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研究推动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巨灾财政补贴机制,农业再保险体系、第三方担保机构等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分担商业性金融的风险。

(三)完善农村信贷模式和担保业务模式。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已经成为农村金融需求的显著特征。因此,农村金融供给要有的放矢。应在继续大力推广农产小额信贷和农户担保贷款模式的情况下,加大农村信贷模式的创新力度。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信贷模式。如“公司十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产”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辐射拉动作用,推进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又如,如何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的范围加快林权抵押、存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抵押、农产品抵押等新型质押、贷押方式的探索试点和推广,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率。

(四)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农户互助信用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这样,既有利于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状况,也有利于发挥各方参与金融的积极性。当然,这些机构一定要鼓励其设在乡镇、服务三农。

(五)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户设立机构,延伸服务。要积极创造条件、制订政策、鼓励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完善县域机构网点的同时,积极向乡镇乃至村设立有形或无形的金融服务网点,延伸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更加完善的农村金

融服务网络和体系,以强大的金融力量撬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六)建立多管齐下的农村资金回笼激励机制。农村资金外流一直是“三农”发展的瓶颈,构建资金回流有效机制,这是保障对“三农”实施必要的扶持和保护的关键环节。应着力做好:一是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财政投入机制,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而且要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总支出的比重,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输血力度”。二是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杠杆激励机制,即综合利用税收、利率、存款准备率等优惠政策引导商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如对涉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制定更为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更为灵活的利率政策,增加贷款等。三是鼓励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优化资金配臵机制,做大、做多、做强农村金融服务。

(七)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尽可能地发展多层次的网点。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适当发展农村互助性金融组织和互助性担保组织,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八)继续推动和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积极拓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渠道,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涉农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和开发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提高盈利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

(九)加速推进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适当降低担保机构设立门槛,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十)建立农村利率定价机制,降低农民贷款成本。制定符合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点的利率管理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支农贷款要实行优惠利率,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益。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增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惠贷款利率,以降低农村居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融资成本。

总之,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臵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自身各方面的调整,农村金融体系一定会逐步完善与健全,将会为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我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浅议

我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浅议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近年来,中央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工作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从战略的高度对农村金融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日前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金融改革部分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指出要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就我县而言,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宏观政策号召,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进一步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为我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现有的金融机构由于方方面面的制约,还远远未能满足农业、农村、农户及涉农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我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不仅是保持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任务,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一、当前我县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

截止九月底,我县金融机构网点达93家,分别是工商银行7家,农业银行11家,中国银行7家,建设银行5家,信用联社32家,农业发展银行1家,邮政储蓄29家,江苏银行1家。其中乡镇分布网点59家,分别是农业银行7家,信用社26家,邮政储蓄26家。从今年第三季度全县金融形势分析会上了解,至九月末,全县存款余额 1

119.88亿元,较年初增加19.87亿元;贷款余额59.6亿元,较年初增加8.4亿元。其中全县农业、乡镇企业类贷款为14.16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量的23.4%。数据显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信用社在全县各乡镇有26个网点,占乡镇开办信贷业务网点总量的83.9%,几乎占据农村全部金融信贷网点的大半壁江山,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一农支三农”的局面。农业银行在乡镇有7个网点,邮政储蓄银行目前已筹建16家,其中乡镇14家,信贷业务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二、我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制约因素

1、社会方面因素

(1)农业基础差,底子薄,规范化产业运作还未形成一定气候,多数农户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大部分农村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未达到真正壮大,市场占有率低;农村三大合作、农业产业化虽有所发展,但整体水平不高,资金凝聚力不强。

(2)思想认识上,由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农民一方面存在“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能够解放思想,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扩大生产;另一方面,诚信意识还未普遍形成,使得农村借贷信用低,阻碍了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

(3)民间借贷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但也带来了社会隐患。特别是民间高利贷现象,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其市场竞争力,同时,高额利息的索取又增加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子。

2、金融方面因素

(1)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呈现高度垄断特征。我县目前农村市场仅存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两家金融机构。其中农业银行出于经营利润及综合成本考虑,在乡镇仅设臵7个经营网点,且主要以存款业务为主,其支农贷款比重未有实质性增长。农村信用社网点遍布乡镇,但由于其历史包袱过重,而农村市场资金需求高,供不应求,导致农村信用社利率偏高,供给总量不足,金融产品单一,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矛盾。

(2)农村储蓄资源利用率低,资金大量外流。我县乡镇26个邮政储蓄网点大约吸收了近20亿元农村富余资金,占全县存款总量的近五分之一。由于邮政储蓄机构的只存不贷,使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而没有用于三农及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本来就紧张而缺乏的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不容乐观,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金融机构“慎贷”、“惜贷”现象严重,限制了支农贷款的有效投入。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银行商业化进一步推进,其经营利润最大化要求不断升级,金融部门对信贷投放也更加慎重。同时由于涉农信贷额度小,期限短,户数多,单笔贷款风险高,加之农业及涉农企业是弱势产业,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减产或绝收,贷款极易形成风险,这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挫伤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三、关于改革我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1、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公司。

根据苏政办发(2007)142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由县金融办牵头,正着手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工作,目前,已进入公开招标阶段。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宗旨是为“三农”服务,以农业、农村、农户、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涉农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用于支持“三农”的信贷比例不得低于80%,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具有贴近农户、乡镇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通常采取整贷零还的形式,贷款金额从千元到万元不等,可分周、月、季、年来偿还,符合“三农”及微小企业贷款短、急、频的需求特点。小额贷款公司的建立,是现有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有助于合理配臵农村金融资源,缓解农村融资困难,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稳定。

2、改革邮政储蓄制度,大力推进乡镇邮政储蓄银行建设。按照向“三农”倾斜的原则,邮政储蓄机构积极探索了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通过现有邮政储蓄制度的改革,改变传统邮政机构“只存不贷”的现状,杜绝农村资金“倒流”,为农村金融市场“造血”。至九月末,我县获准成立16家乡镇邮政储蓄支行。目前,各支行内部机构设臵已基本到位,各方面工作已逐步走向正轨。在业务发展上,除做好储蓄、汇兑、代收代付等传统业务外,还积极开展质押贷款、人民币理财、公司及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邮政储蓄银行拓宽邮政资金回流地方渠道,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有益补充。

3、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逐步提升扩容民营担保机构。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担保体系建设要求,必须建立合理的资本金扩充和补充机制,不断加大对现有担保公司的支持力度,采取

多种形式增强担保公司的资本实力,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至目前,我县共有担保公司3家,注册资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各担保机构分别与县工商行、县信用社、扬州招商行、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年1-9月份已为企业担保163笔贷款19081万元,至目前在保余额达16875万元。但其涉农贷款份额极少,约占担保总量的5%。因此,应积极探索符合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担保信用机制,不断加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一是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公司资本运作的路子,吸引农村民间资金充实资本金。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和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对“三农”的有效投入。可以借鉴有关县市的好的做法,在一定期限内给予新成立的担保机构适当的税收优惠或补贴政策。三是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农村民间资本拥有者、中小企业等法人或单位创建中小农业担保公司,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者贷款担保的需要。

4、积极探索非金融组织建设,加快推进典当行筹建工作。典当行业是一个古老行业,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众观念的改变,典当行在调剂资金短缺、缓解燃眉之需、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县作为农业大县,人口近百万,民间投资异常活跃,典当行可谓是应运而生。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争取下,我县获准筹建第一家典当行。典当行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居民投资的资金短缺难题,为加快商贸流通,促进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改革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全力打造农村融资平台。我县是全国有机食品示范县,农业基础雄厚,生态环境优良。通过包装农业投资项目,积极争取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的投入,更好地

解决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满足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等具有公益性、长期性等项目的信贷需求。

6、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保险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政府要加大力度,尽快改变农村保险业严重滞后的问题,力争在“三农”保险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有效提升农业及涉农企业防御风险的能力。加大对农业保险业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村保险业的发展。

第四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时候用来表示财政状态,有时候又会用去表示生产状态,是当前非常活跃的词语之一。全国人民坚持不懈的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国经济实力水平的蓬勃发展,我们国家公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一部分人及地区先富起来以后,改革开放的果实逐步惠及到了我们伟大的农民身上。在农村,我们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同志们的收入的不断提高,金融这一概念也逐步在农村兴起。随之而来的便是金融业务在农村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告诉发展,再应对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的经济仍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和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其中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长2.9%,连续七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310万吨,下降0.3%;早稻3132万吨,下降6.1%;秋粮39199万吨,增长4.8%。油料产量增长2.7%,糖料下降1.9%。肉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780万吨,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吨,增长3.7%。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的名义增长幅度和7.8%的实际增长幅度。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出现在了我们广大农村居民的面前。2008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9.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23.4%;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12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2%,占GDP的24.8%。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利润总额和资产利润率增长较快。

2003年以来,农村金融改革进展顺利。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 “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农业银行积极组织开展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强化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2005年以来,农发行积极拓展支农领域,由过去单一支持粮棉油购销储业务,逐步扩大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2007年初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积极探索服务农村的有效形式,小额贷款业务稳步推广。近

年来,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农业保险得到较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稳步开放,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试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人民银行及相关部门大力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金融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不断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扶持的货币政策。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农村信用社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发行央行专项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和弥补历年亏损。二是差别的监管政策。对于在农村地区新设机构的商业银行在城区机构和业务准入方面给予便利;免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费,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费减半征收。三是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利用财政杠杆提高扶贫资金的运行效率和扶贫效益。

现在农村中金融服务的种类主要有借贷、债券、基金、股票、资金物流信息调剂等种类,而我国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机构,金融服务体系已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贷款模式,大力支持涉农类小企业发展。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涉农业务逐步拓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序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完善。

作为“支农服务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其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农村信用社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支农信贷投放明显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3.87万亿元、2万亿元,比2007年末分别增长77%和68%。这对改善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针对农户和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由于小额信贷主要为小企业和农户解决一些小额、分散、短期的资金需求,其在引导资金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截至201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信贷公司3366家,贷款余额2875亿元,上半年累计新增贷款894亿元。

另外,我国村镇银行培育发展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筹建96家。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效改善了当地“三农”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5月末,已开业村镇银行农户贷款与小企业贷款合计占各项贷款的81%。自2007年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0.5万笔,金额568.6亿元。

虽然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发展前景良好,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

1、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正式金融机构网点萎缩。

2、县域以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极度不对称,农村“缺血”日趋严重。

3、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提供的信贷支持非常有限。

4、一味通过行政手段抑制非正式金融,未能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供给不足的严峻现实。为了解决我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提出了未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思路:发挥财政、信贷资金相互协调配套作用,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完善包括信贷、期货、保险在内的农村金融市场,应用现代科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在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的金融服务也在迅猛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虽然现在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还存在这许多问题,但是我们的党和国家正在努力完善我们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争取进一步提高我们广大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农业的发展,使我们的农民群众有更舒适的生活,让我们国家所有公民都达到小康,达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第五篇:广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广西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农业省区,农业人约占总人口84%,农村经济主体的情况千差万别,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规模不同牞对资金的需求呈多样化,分散性和层次性。主要有传统的购买农资产品的小额资金需求,产业调整所需的大额资金需求,住房求学等消费资金需求,各类风险灾害保险需求,随农业发展带来的各类理财需求等。

目前,广西农村金融服务状况却堪忧。一是县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导致县城金融严重萎缩以至呈现“空洞化”现象,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缺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弱化的趋势。二是银行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三是面向县域及广大农村的保险服务机构严重缺乏,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农业保险市场日趋萎缩,严重滞后于农民对风险控制的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农村金融服务层次差,金融产品缺乏,投融资渠道单一。五是农村信用社成为金融支农主力军,但存在增资扩股后资金运用成本高、效率低及股金结构不够合理等隐性风险。六是邮政储蓄分流农村资金,加剧了农村资金“体外循环”,但此问题将随着中国储蓄银行的成立而得到解决。以上问题亟需得到有效解决。

一、增加民间监督的监管体制有效防范风险

确立“民间监督为主、官方(县级)监督为辅”的监管体制,引导民间的机构,加强对金融环境的治理。发挥金融管理部门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作用,进一步引导农贷方向,增加农贷投入。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步发展农村资本市场,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发挥其活跃民间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

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改革

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不断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身支农的实力,制定工作规划,努力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继续完善农发行农产品收购融资功能,积极参与农业扶贫贷款业务,主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贷款以及水电路资金需要。三是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用,切实提高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四是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建立邮政储蓄银行以后,按照商业化原则,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五是通过改革,在农村形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合作金融和邮政储蓄并存、服务功能和手段完善的金融体系,形成财政资金政策性银行资金、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以及民间资金、私有资金、外资等多层次、细分工的强大资金支持体系。

三、改善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诚信环境

通过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对违约失信行为给予必要的制裁,通过加快信用村、镇制度建设,奖励守信为,培育企业和个人良好的信用意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准确记录各类客户的经济状况、收入来源、违约情况等重要数据,改善农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切实防范信用风险,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素质。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信用咨询系统,实现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咨询系统联网,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

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地方政府应该有所为但不越位

广西乃至全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根源来说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回报率与经营风险比例失衡。政府相关部门要支持金融机构着力解决农村业务范围过窄,业务品种单一,投入大而回报周期长带来的风险,着力打造诚实守信的金融生态环境,出重拳重点整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推进金融创新,合理有序地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创新能力、能够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步伐,支持条件具备的城市信用社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深

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向农村合作银行过渡;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保险业,鼓励区域外金融企业兼并辖内弱小金融企业,吸引发达地区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的资金注入,改善融资结构。

五、积极鼓励农村金融创新

支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业务品种和金融工具的开展,不断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一是创新业务品种。积极开发适合“三农”经济发展特点、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充分借助网点及人缘、地缘优势,加大与政策性银行业务合作,广泛开展各类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二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对农户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可积极探索实行经营权抵押、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土地权抵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户联保等担保方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推出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法定代表人担保、中小企业联户联保和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有效解决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和企业担保抵押不落实的问题。

六、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农业生产自然风险

广西的农业保险需要政府部门从宏观上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作用、保险费率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享之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等内容,避免地方各级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力问题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二是在财力可承受的范围内,扩大地方政府的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三是建立巨灾风险基金。构建同业分层保险制度,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分散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设立农业保险风险保障基金和专门的巨灾风险基金管理机构,分散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四是发展农产品期货,建立农业生产风险规避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套期保值、资源配置等经济功能;加强大宗农产品期货的上市论证工作,扩大农产品期货品种;尽快取消部分行业资金的准入限制和投资者准入限制,引导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积极推动成立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扩大资金来源,提高市场流动性;扩大期货市场信息的传播,积极引导农民获取农产品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的信息,形成期现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下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农业、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存在着金融网点少、服务空白点多、金融服务品种少......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城乡统筹发展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质在于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推进城乡经济制度一体化,而城乡二元制金融服务体系即是......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之我见[五篇范文]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之我见 科左中旗委党校情暖人间 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解决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期课题。为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吴志新 摘要:分析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的成功经验,切实解 决我国农村的金融供需矛盾问题。 关键词......

    多元化多层次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01112(精选)

    多元化多层次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 2011年12月05日 作者: 姜欣欣 http://www.xiexiebang.com/jryw/txt/2011-12/05/content_411327.htm 本报参与主办的“三农”发......

    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技服务体系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农技服务体系建......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的逐年加大,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结构有了很大提高与改善,各种新型农业机械和新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地......

    浅析农村金融实践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论文

    引言进入21 世纪,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在党和政府努力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对于改善社会收入结构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这是建立在农民收入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