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农村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的方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
加强农村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的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号)精神,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切实加强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特别是石山地区作为主战场,以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为抓手,加快生态恢复重建,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实现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为全区新一轮扶贫开发作出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力争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任务:
——贫困地区完成植树造林绿化90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区水平;
——贫困地区新建户用沼气池10万座,沼气入户率高于全区水平;
——贫困地区发展林下经济面积累计达到2500万亩,年产值达到250亿元;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农民累计达1000万人,农 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三、重点工作
(一)大力加强生态保护,维护贫困地区生态安全。继续抓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完善管护合同,改进资金兑付方式,加快兑付速度,提高林农的护林积极性,保护好贫困地区公益林。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大现有保护区建设投入,同时在一些生态重要区域划建保护小区,加强水源林保护,维护贫困地区生态安全,夯实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大力实施生态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有关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等方面政策,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大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林,开展“千万珍贵树种送农家”活动,加强村屯绿化,增加森林植被,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兑现生态工程国家补助政策,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的直接经济收入,促进脱贫致富。
(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贫困地区生态扶贫。充分发挥我区自然条件优越、林木生长速度快、林产品生产成本低、比较效益高的优势,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速丰松、速丰杉、速丰竹、速丰珍贵树种、速丰乡土树种和油茶、核桃、八角、肉桂等名特优经济林树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和空间环境,推进林下经济“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重点发展林果、林草、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菜、林蜂、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化运作方式,努力构建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打造各具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产 2 业带,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林农牧复合经营,提高林地综合产出率,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生态发展新路子。
(四)大力发展生态能源,切实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大对贫困地区生态能源发展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广“全托管服务”模式,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引进推广,巩固户用沼气池建设成果。积极开展太阳能应用推广工作,抓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工作,减少贫困地区薪柴消耗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保护森林植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组织保障,加强生态建设组织领导。成立自治区生态建设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监察厅、财政厅、环保厅、农业厅、林业厅、审计厅、扶贫办等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负责统一指挥、组织协调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扶贫工作。明确各部门分工和职责,形成分级推进、分级管理、部门协调配合、上下良性互动的有序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落实资金保障,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在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生态公益林补偿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上对我区资金投入。深入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村屯绿化和“千万珍贵树种送农家”活动,按照“自愿申请、优先安排”的原则,重点向贫困县倾斜;造林绿化项目任务优先安排贫困县,确保贫困县造林绿化项目任务占总指标的60%以上。加大贫困地区生态建设资金投入,落实生态建设扶贫资金保障。
(三)落实政策保障,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林权抵押,加大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林木良种补贴试点,落实林业农机具购置、森林抚育补贴政策;继续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速丰林、经济林、油茶、花卉等扶持政策,以及国家 3 和自治区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林业优势产业发展,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大力支持贫困地区林业产业发展,落实林业产业发展政策保障。
(四)落实科技保障,强化扶贫科技支撑。认真做好良种苗木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林业丰产经营技术;加强科技支持能力建设,注重产学研结合,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建立健全科技示范网络,组织开展贴近群众生产实际的林业培训;建立全区林业科普网络,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扶贫先扶智,为贫困地区林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五)落实人才保障,派驻扶贫挂职干部。选派优秀干部到扶贫第一线挂职锻炼,广泛宣传并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扶贫方针和政策,传播先进经验,把送知识下乡活动与生态建设扶贫密切结合,加强山区群众的能力建设。结合开展“万名干部入乡驻村”活动,深入乡村开展扶贫帮扶。不断向贫困地区输送科技和管理人才,为脱贫致富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篇:广西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工作方案
广西加快贫困地区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工作方案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是当前推进我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当前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发„2011‟20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177号),对我区发展学前教育作了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号),加快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解决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学前教育办园条件薄弱、办园质量和办园效益不高的现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重点扩大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明显改善,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普遍提高,为贫困地区农村适龄幼儿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保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作原则。
1.促进公平,坚持“保基本、强基层”的原则。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紧迫任务,从满足群众基本教育需求出发,加快贫困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把更多的学前教育资源投向农村,使农村适龄儿童 能够接受公平、基本、质量较好的学前教育。
2.强调普惠,坚持“广覆盖、多形式”的原则。以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方向,在农村学前资源短缺的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方便就近入园、安全适用的幼儿园。
3.能力为重,坚持“建机制、强体系”的原则。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健全农村学前教育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和建立学前教育督导等机制,从而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增强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二、目标任务及进度安排
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范围,开展农村学前教育建设扶贫工作。
(一)目标任务。
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合理布局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通过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西部地区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和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农村幼儿园。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到“十二五”末期,项目县力争实现每个乡镇建成1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建成一批村级幼儿园,基本形成以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村办幼儿园为基础,以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二)园舍建设资金奖补安排。
整合国家和自治区学前教育建设资金,对贫困地区园舍建设进行奖补,推动各地新建乡、村两级幼儿园,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在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
2012年奖补安排: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35所,改建农村闲 2 置校舍90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180所。
2013年奖补安排: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40所,改建农村闲置校舍110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210所。
2014年奖补安排: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35所。
2015年奖补安排: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40所。
三、主要措施
(一)科学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
各市、县教育部门要会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农村常住人口变动和幼儿数量的变动情况,以镇为单位,以行政村为基本点,按照“就近入园,大村设园,小村联办”的原则,按照“一镇一园”、“村村覆盖”的要求整体规划,构建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每个乡镇设乡镇中心幼儿园,人口较多的行政村设幼儿园,人口稀少的行政村可在小学附设幼儿园(或幼儿班)或与其他村联办,努力使学前教育服务网覆盖到每村,满足农村适龄幼儿入园的需要。
(二)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通过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西部地区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和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农村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经济实用,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园址要设置在安全卫生、无危险的区域内,保证有相对独立的活动场地,有与保育、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安全、固定的活动室及符合卫生标准的课桌椅,有一定数量的体育活动器械、玩教具、幼儿读物和自制玩具的制作材料。要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余的校舍和部分富余的小学教师等教育资源,举办农村学前教育。
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对符合布点规划、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服务的规范幼儿园,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多种形式,予 3 以扶持。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示范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优势,依托小学、乡村文化站或家庭为基地,采取亲子活动、流动课堂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视广播和简报等形式,开展科学育儿宣传教育工作,为0-6岁幼儿家长提供儿童养育与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三)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应占合理比例。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自治区财政统筹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各地财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教育资金,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学前教育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教学设备购置等。
建立农村学前教育扶贫帮困制度。各级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低收入家庭幼儿、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幼儿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支持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幼儿入园给予照顾,对切实有困难的家庭减免有关费用。
(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规范农村幼儿园教职员工管理。建立健全园长、幼儿教师、保健医生、保育员、炊事员、保安和司机等教职员工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进园长上岗培训制和教师聘用制。公办幼儿园录用在编教师,应公开组织考试,择优录用。要把农村幼儿教师职称评审纳入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并适当向农村幼儿教师实行政策倾斜。
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农村幼儿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把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计划纳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落实培训经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幼儿 4 园园长和骨干教师。
建立城乡之间幼儿教师交流制度。把幼儿园教师纳入城乡教师对口交流计划,选派城市幼儿教师交流到农村幼儿园挂职或任教,选派农村幼儿教师到城市幼儿园学习培训。
(五)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
规范审批管理。县级教育部门负责辖区内幼儿园(含幼儿班、学前班)的审批工作,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审批、谁管理”的原则,负责对辖区内幼儿园办学情况进行审核、登记、检查和清理。各级教育部门要对未经批准擅自招生的幼儿园及时予以整治。对符合布局规划,但尚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应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限期整改;对既不符合布局规划,又不具备办园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
加强安全管理。各级教育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场地、宿舍、设备设施、卫生保健、饮食、门卫值班和校车等方面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要坚决取消其办园资格。
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课程。要注重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等资源,如当地民间游戏、歌谣和手工艺品,自制丰富的教学设施和教玩具,丰富教育活动内容,萌发幼儿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最初意识,增强幼儿爱家乡的意识。坚持科学保教,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四、组织保障
(一)健全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地方人民政府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市、县、乡人民政府必须履行职能,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对发展农村学前 5 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定期研究制定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健全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作、职责明确、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教育部门要完善各项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和准入要求,充实学前教育管理和教研力量,加强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按照人员编制标准,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负责做好项目审批、项目审核和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工作,加强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好财政预算内应承担的发展学前教育资金,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建设用地供应和保障工作,指导做好项目用地选址工作,协调办理有关土地审批手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加强对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先行指导,依据自身职能做好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等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综治、公安、卫生、民政、工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登记、设施设备、餐饮和安全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二)加大力度,强化督导检查。
建立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督导检查工作制度。一方面是加强自治区层面督导力度,通过督查及时发现各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通过自治区层面进行协调解决;另一方面,各市、县建立定期检查督导制度,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建设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幼儿园管理情况等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抓好整改。
(三)组建团队,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自治区建设一支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幼教专干、幼儿园管理人员、土木工程建设专业人员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各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进行指导,参加学前教育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做好技术支撑。各市、县要引入专家论证指导机制,在项目立项前,对幼儿园布局规划、改扩建方案进行论证;在建设过程中参与跟进,针对幼儿园规模设置、幼儿园建筑设计、规划中的场地布置,功能室的妥善改建、扩建和合理利用等问题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在项目结束时参与评估,以保证项目能达到预期要求。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各地教育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周密部署、系统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引导公众增强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幼儿园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思想,树立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的信心。各地教育部门会同宣传部门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发展学前教育的意义,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市、县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参与和支持学前教育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发布单位】82002
【发布文号】桂政发[1987]96号 【发布日期】1987-10-12 【生效日期】1987-10-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1987年10月12日桂政发〔1987〕96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颁发的《全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实行经济开发项目管理,必须同制订扶贫规划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调查,摸清底数,明确对象,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开发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分期分批地解决温饱问题,进而脱贫致富。
第三条 第三条 按项目投资和管理,是农村经济建设和扶贫工作上的深入改革。通过项目管理把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发展规划具体化,把有限的各项扶贫资金集中起来有选择地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按科学的管理程序投资,提高经济开发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造就新型的管理人才。
第四条 第四条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重点扶持的办法。四十八个贫困县应把搞好经济开发,发展商品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四十八个贫困县以外的插花贫困地方,原则上由所在县采取多种渠道给予扶持。
第二章 项目的选择确定
第五条 第五条 项目管理,就是由一个单位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和投资活动的管理。它是具有法人地位的承贷、承包者。项目按种类划分,主要工程逐个立项;直接承贷的农户,以乡为单位按品种分类,同一个类的为一个项目。
第六条 第六条 选择项目要立足于本地资源,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要求;产品要有可靠的销售市场;要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力量,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具有竞争能力;要考虑到交通、能源、服务体系等相应条件。
山区县应着重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其它多种经营。要注意长期、中期、短期项目的合理安排,做到长短结合,相互促进,变单一经营为综合经营。注意发展“生态农业”,建立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第七条 第七条 项目投资的主要方向是投资少,见效快,有市场,家家户户都能干的产业。项目开发的基本形式是:以家庭生产为基础,户办、联户办、集体办农场、林场、果场、药场、竹场、养殖场(含牲畜)、园艺场、采矿、小加工、小水电等,建立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有竞争能力的商品生产基地。对能带动千家万户进行经济开发的县办工业、乡镇企业以及直接为贫困地区服务的科研、培训等项目,也要给予大力支持。
粮食生产既是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又与发展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关系十分密切。项目投资要注意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需要。
注意发展本地区传统的特产和名优产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技术上给予帮助。
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地开展劳务输出。
要相应地建立为家庭生产和联户办厂场提供良种、技术、收购、加工、储藏、运输、交通、销售等系列化综合服务中心,以形成配套的商品经济体系。
第八条 第八条 项目选择申报和审批程序。各县对承贷、承包单位和所属乡镇的农户所申报的项目,由县(市)扶贫办、投资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按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按照现行各项扶贫资金管理规定,属于县(市)审批范围的,由县(市)审批;属于地区审批范围的,报地区扶贫办,投资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审批;属于自治区审批范围的,由地区扶贫办、投资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自治区扶贫办、投资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审批。各县(市)和地区审批的项目,要报自治区扶贫办和投资部门备案。
第三章 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
第九条 第九条 以开发项目定资金,资金随项目走,经批准的项目才有资金。申请使用扶贫资金的县,要由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有关部门会议,根据资金的使用要求,资源条件,市场需要和解决群众温饱的开发规划及其项目实施计划提出申报项目,经批准后才给予资金扶持。
第十条 第十条 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重点使用的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的支边低息贷款,重点用于贫困县的县办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建厂矿;中国农业银行的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用于经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核准的二十三个定点县的种植业、养殖业、采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开发性的生产项目,对有利于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乡镇企业,县办小工业也应给予支持;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比较贫困地区的农林牧渔生产,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基础建设,小水电等项目,也可以少量用于中小学校舍的补助投资。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贷款的贴息也可给予必要的补助;中国银行的外汇贷款,主要用于引进设备,增加创汇能力的企业。在使用上述几项资金的同时,要积极使用各种正常贷款,包括充分利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以扩大生产投入,增加经营项目。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项目的资金输入与综合输入配套服务结合起来。在经济开发中,要注意资金与科学技术、物资、信息、人才、管理等综合输入,为经济开发提供配套服务。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项目的开发要注意发挥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在资金的投放上,可以由经过审查确定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承贷,由他们组织发动千家万户搞开发性生产,负责资金投放和组织还,承担效益责任。把资金、技术、市场、业务指导结合起来,既扶助了贫困地区的群众,又促进了业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人民银行的支边底息贷款,按贷款跟项目走的原则管理,由项目单位承贷和归还。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扶贫资金一定要用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不能用于救济。投放的原则:一是使用效益好;二是项目选得准;三是参照贫困的程度。对使用资金好、效果显著的县可以多分给资金。反之,要减少扶持资金数额。自治区、地区掌握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调剂使用,用于鼓励对资金用得好的县、乡。
今后给各县的“贴息贷款”,“发展资金”的指标,只作为各县制订开发项目的控制数,不是资金分配数。
第四章 项目的论证评估和执行监督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经过选择确定的有一定投资规模的项目,由申报单位委托国家批准的科研设计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一般要提出几个方案进行比较,每个项目要用多种开发办法进行测算,从中选出最优开发方案,写出论证报告,报扶贫办公室和投资部门。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各级扶贫办公室和投资部门,组织和委托专家小组或咨询单位对论证报告进行评估,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高不高;产品有没有竞争力,技术是否先进;对群众的增收脱贫有什么积极作用;能否在一定时期内收回投资和还上贷款;组织实施措施是否得力可行,尔后写出评估报告,上报有关部门。做到项目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批准的项目,由申报部门持批准书到经办银行、财政等部门申请资金。经办投资部门按照各自具体规定进行严格的审查,发现不符合投资条件或危及投资安全的项目,有权拒办投资手续,并报立项审批单位,对审查同意投资的项目,要签订借款合同,明确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不经项目审批单位和投资部门同意而自行改变投资方向,不按原批准计划执行的,投资部门有权收回资金,并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开发规模和难度较大的项目,由项目执行单位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鼓励、吸收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科研单位和教育单位的经济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承包开发,开展横向联系。这些承包单位可以享受扶贫项目的待遇。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负责项目的执行单位,应对项目工程的完成和应取得的效益,承担全面责任。银行、财政等投资部门要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各级审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审计,各级扶贫办公室要定期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第五章 项目的总结验收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项目完成以后,项目执行单位要及时对项目建设认真地总结评价,做好验收的准备工作,提供验收需要的有关数据和材料。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项目管理单位在项目完成并达到稳定生产后,要进行总结验收。大的项目的验收工作要聘请有关专家和经济技术人员组成验收小组进行验收。乡办项目由县扶贫办公室、县投资部门和县业务主管单位组成验收小组验收。县办项目由地区扶贫办公室、地区投资部门和地区业务主管单位组成验收小组验收。跨地区项目由自治区扶贫办公室,自治区投资部门和自治区业务主管部门组成验收小组进行验收。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验收后,由验收小组写出验收报告,报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建设优良的、效益好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项目建设质量差的、不合格的,根据造成原因分别由承包建设和执行单位赔偿损失,进行补救;挪用资金的、造成浪费的要追查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按党纪国法严肃处理。
第六章 项目的组织领导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为了保证项目开发顺利和有效进行,必须有一个项目管理机构。区、地、县扶贫办公室分别承担区、地、县经济开发领导部门的任务。也是项目开发的领导机构。
项目管理可委托有关业务部门分口负责,有涉及业务部门较多的大型综合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应明确指定主管机构并吸收有关部门参加项目办公室,加强管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制订项目开发规划,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监督项目工程进度及资金使用,督促项目执行单位按合同及时偿付本息,以及为项目开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工作。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开发任务,加强对扶贫办公室的领导,调整充实扶贫办公室的人员,特别要注意充实有经济管理才能的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使各级扶贫办公室真正能承担起本地区的经济开发任务。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X市
XX市农村能源生态管理办公室
XXXX年XX月X日
按照市局和省农村能源办年初下达的目标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和十八精神为指导,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原则,认真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计划,推广各类农村能源生态技术,开展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发展,促进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的节能减排,努力做好我市的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通过积极努力,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农村沼气建设。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全省 “XXX”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五年目标,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工作,在养殖排泄物治理的基础上,推广“猪-沼-作物”等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有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全年完成规模养殖场沼气综合利用工程XX处,沼气池容积XXXXmX。新增养殖污水处理能力XX.X 万吨。累计完成沼气综合利用工程XXX处,沼气池容积XXXXXmX。同时积极做好沼气发展与管理工作,一是中央沼气项目管理与建设。落实指导与督查上年结转的XX、XX、开发区三个大中型中央沼气项目建设,年内完成了项目设计的所有建设内容,并投入运行。组织落实XXXX年中央沼气项目申报,编制材料指导相关事宜,其中XX区菱湖精鑫生态生猪饲养场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项目已完成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编制与上报,等待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的批复。二是沼气利用的安全管理。根据省农业厅文件精神,组织落实沼气利用安全检查工作,通过专题会议发动,对供气较多户的沼气点进行重点检查并发放宣传图册,配置消防器材。配合阳光工程教育组织沼气技术与安全培训班四期。三是落实沼气专项管理,根据省办部署,全市开展沼气利用工程作业方案、建设档案管理及额定范围内中央沼气项目验收标准与规范培训,落实完成全市历年中央沼气项目的档案库编制。
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示范村建设
结合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整体推进的目标,积极发挥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技术优势,指导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工作实施。XXXX实际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示范村XX个,新增污水净化沼气处理池容积XXXX立方米、污水处理能力XX.X万吨。累计完成污水净化沼气示范村XXX 个、沼气净化池容积XXXXXmX。
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继续积极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特别是加大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的力度和太阳能光电技术应用,努力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XX.X%。一是农村太阳能利用,新增农村太阳能热水器XXXXX平方,太阳能光电路灯和光电杀虫灯示范点各一处,安装光电路灯XX盏、光电杀虫灯XX盏。全市累计完成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光电利用面积分别是XXXXXX平方和XX处。二是扩大农户沼气使用,以规模养殖场沼气综合利用工程为平台,扩大沼气的生活能源利用范围,新增沼气使用户XXX户,累计沼气使用户XXX户。三是巩固提升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建设。对以和孚洋东村潘家汇村等全市已运行的沼气集中供气四个片,加强管理扩大用气户。今年又新增完成了“天恩养殖”沼气进农村校园的集中供气示范点,投入运行效果良好用户满意。四是秸杆成型与利用。全市年内实现利用农业废弃物X、X万吨,生产成型炭化物X.X万吨。
生态农业建设
按照省市生态建设要求,围绕“两区“建设,及时做好农业“XX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市建设农业工作、农业循环经济、农业节能降耗与减排任务的协调落实相关工作。
一是生态市建设农业工作推进。配合市生态办参加对市级部门的生态市建设考核工作,完成市生态办对我局生态市建设考核工作。组织落实生态市建设农业目标任务设定和分解定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试点工作,组织落实X 家生态文明农业试点单位提升建设。推进“三大清洁行动和水源地保护”农业工作,落实《XXXX年XX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任务》、《XXXX年老虎潭水库水源地安全保护目标任务》、XXXX年XX市空气清新行动、清洁水行动、清洁土壤行动的农业目标任务。落实完成农业生态环境提升相关调研。二是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实施。按照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的文件要求,深化创建工作,组织落实开展省级生态循环农业创建与项目申报管理,督导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X个示范县、X个示范区域、X个示范企业和X个示范项目的创建推进工作。通过我市各级农业部门的努力又争取到X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单位,在X月中旬由省农业厅组织的全省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认定暨推进会在我市XX举行,XX区的示范创建为全省开展创建提供了做法和经验。三是及时完成阶段性任务。按照市委督查室要求,配合做好我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迎检”工作,落实农业支撑材料,及时完成复核迎检的阶段性农业工作情况汇报,落实复核检查后整改任务布置,重点完成XX市农 业秸杆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开展XX省XX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修编的农业工作任务,主要涉及到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量、农村生活源贡献量,及其全市各县级和乡镇级数据,为方案编制提供污染源当量对环境影响和统计的分析材料。配合参与落实XX、开发区、XX生态环境功能规划修编工作任务,参与市组织对县区的“中央农村环境整治推进项目”检查考核工作。
技术指导与管理服务
在确立了全市全年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主推技术与设备基础上,根据总体推进计划,组织举办全市农村能源与生态管理工作会议和技术培训,落实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目标任务与分解,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科技下乡活动等,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项目落实与实施。认真组织县区申报农村能源、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落实、指导县区项目的储备工作。认真组织项目实施,着力做好去年的部级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与质量的督查工作,主动为建设单位做好服务。二是技术服务与指导。开展实地调研,多次到村进场进行了现场分析拟定治污方案。针对村庄环境整治,指导XX个示范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净化设施建设,XX个规模生猪养殖、湖养养殖、毛兔养殖排泄物治理与利用的沼气建设技术指导工作,帮助规划布局,制订技术方案等。三是技术培训与宣传。全市举办农村能源专业技术培训班X 次,XXX人。其中,规模养殖与沼气建设举办了全市沼气培训班XXX人次.举办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培训,开展一次专门培训班参加人数人XX次,举办完成XX名学员参加的沼气生产工职业技能中级资格培训,有XX人获得农业部颁发的资格证书。参加科技下乡宣传活动X次,发放农村能源专业技术资料XXXX份。四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局党委部署,以创建文明单位为载体,通过注重理论学习,努力增强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整体素质。组织单位、组织支部认真开展理论学习,深入开展学习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全会精神、学习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解决簿弱环节,狠抓工作落实,通过思想理论学习、廉政建设教育、联系村、联系大户,示范试点建设、结对帮扶等措施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实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增强“三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资金扶持力度还不够。目前有较多的养殖场自愿要求进行污染治理和开展综合利用建设,需要建设沼气池和三沼利用,各县区还没有明确的专项补助资金。
农村能源技术推广队伍组织力量还不够。主要体现在部分县级的队伍建设上,明显存在力量不足、指导能力偏低与发展形势要求不相符的矛盾。
抓好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相协调 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之一。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作风建设为动力,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攻坚破难、狠抓落实,在XXXX年要进一步提升农村能源建设,加大力度配合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为主抓手推进农业生态建设,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期间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方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期间
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号)精神,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目标,满足农村居民“病有所医”、“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疾病、晚生疾病”的基本健康保障需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以持续巩固新农合制度为基础,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桥梁,以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为抓手,逐步规范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
根据国家“十二五”卫生工作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广西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到2015年,在全区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
(一)健全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支持的项目,在完成县级医院建设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健全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条件,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二)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实施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完成项目任务要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
(三)巩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按照国家新农合筹资标准,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实行门诊统筹,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大限度保障民生健康。
三、保障措施
(一)抓实项目建设。
一是利用中央和自治区安排的乡村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资金,抓实标准化建设目标,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二是采取填平补齐的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基本诊疗仪器设备。三是继续巩固和完善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二)加强人才培训。
利用中央给予的学历教育和培训项目补助,完成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农村医学学历教育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乡村医生、村级保健员的培训任务,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技术
水平。
一是实施乡镇卫生院人员学历教育培训,在“十二五”期间大专以上学历达40%以上,消除无学历人员。
二是开展乡镇卫生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妇女儿童保健、五官科、急诊医学、护理、中医等业务科室技术骨干人员的培训工作,用3年时间完成约5000名乡镇卫生院骨干人才、15000名乡村医生的培训任务。
三是采取专业培训、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县级各类卫生机构相关业务人员的能力培训,逐步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
四是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活动”,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到县到乡、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到乡到村,开展卫生技术扶贫、卫生技术培训等活动,培养提高农村卫生管理和卫生技术业务水平。
五是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内容,及时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三)完善保障制度。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落实财政补助政策,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巩固新农合覆盖面,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随着筹资标准的提高,及时调整补偿方案,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不断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全面推进新农合门诊统筹,完善门诊统筹制度,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进一
步加强重特大疾病保障工作,逐步扩大重大疾病救治试点的病种范围。强化与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全区“一卡通”,提高新农合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新农合基金使用和管理,保障基金安全,提高农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四)规范服务行为。
1.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实行农村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诊疗收费标准,推进门诊总额预付、住院按病种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有效减轻参合农民疾病经济负担。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加强“乡村一体化”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满足农村居民“病有所医”、“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基本医疗需求,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
2.规范公共卫生服务。切实实施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居民健康状况,为农村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农村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为农村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的预防接种服务,建立免疫屏障,预防和控制疫苗可免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国家规定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对农村0-6岁儿童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及时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等健康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为农村孕产妇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对孕妇进行健康评估,并对个人卫生、营养保健进行指导,提高婴儿出生质量;为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提
供健康管理服务,引导其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延长寿命;对农村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免费提供随访服务和健康检查;为农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控制病情发展;建立健全农村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及时报告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防疫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少损失;提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及时发现传染病、职业病、学校卫生等卫生安全隐患,减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实现“少生疾病、晚生疾病”的基本健康保障,保护农村居民身体健康。
3.规范工作绩效考核。制定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方案,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工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督促整改,确保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五)加强组织领导。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卫生、扶贫、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在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协作机制,负责农村地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新农合制度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日常管理。
2.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农合制度,保障农民群众健康权益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民素质的大局之中,统筹谋划、安排、部署。要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农合制度、保障农村卫生经费投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等,列入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
3.规范部门职责。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制定促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政策。扶贫部门要做好贫困人口的调查摸底,落实贫困对象补助经费政策;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职能作用,做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组织、实施、协调、督查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制定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政策;财政部门做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经费保障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