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曲靖 会议交流材料(曲创建)
深化“创建”活动
夯实农村老龄工作
曲靖市老龄委办公室
(2011年1月20日)
曲靖市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是珠江源头第一城,全市辖一市一区七县,115个乡镇(街道),1602个村(居)委会(社区),国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10多万人。2010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7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80岁以上老年人8.11万人,百岁老人134人。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近年来,市老龄委把“创建活动”作为老龄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的有效载体,持续有效地在农村推进创建活动,夯实了农村老龄工作,整体推进了全市老龄事业的发展。
一、主要成效
2003-2010年,全市累计创建“敬老先进村(社区)”885个,占全市村委会(社区)总数的55.2%。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县(市、区)做到了“难点有突破、重点有特色”,创建工作的成效在逐年提升,“创建活动”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高。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老年人约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实际,确立了以创建“敬老先进村(社区)”为载体,加强农村老龄工作的工作思路。各县(市、区)委、政府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题狠抓落实。各级分管领导亲自抓“创建”工作,创建点成立了老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目标,明确任务,充分发挥了“党政主导”的重要作用。许多县、乡镇分管领导对创建过程了如指掌,对创建成效如数家珍,已成了老龄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是创建活动势头高。创建点室内、室外都有醒目固定的敬老宣传标语,许多地方有敬老宣传栏和老年人学习园地,营造了较好的创建氛围。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敬老活动并发挥示范村的辐射作用,基层干部群众“创建”积极性明显高涨,形成了以抓“老龄”促“全局”的理念,不少乡镇一年内同时创建多个“敬老先进村(社区)”,一些乡镇已实现“敬老先进村(社区)”全覆盖。
三是活动阵地设施全。在创建活动的推动下,许多创建点规划好、布局新,呈现出活动场地宽、设施齐备、标准高的特点。老年活动硬件建设已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养老服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市有 2246个老年活动中心(室),504块门球场、233块地掷球场、186块气排球场、兵乓球桌1440张,台球桌647张,棋牌桌5489张,文化小广场1735块。全市有2000多支老年文体活动队伍,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社会力量助老热。“创建”活动吸引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老龄事业。2009年,全市涌现了一批敬老奉献先进典型,获得政府设立的“敬老奉献奖”有3个单位,19名个人。社会参 与面明显拓宽,资金投入不断增大,敬老奉献先进事迹不断涌现,形成了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了全市捐资助老活动的广泛开展,民营企业捐资建盖老年活动中心(室)已出现较好势头。2010年,麒麟区东山镇克以黑村的贾策胜捐资70万元,新建了该村的老年活动中心。宣威市东山镇的杨泽佳捐资220万元建盖了米乐村老年活动中心。
五是机制建立制度全。验收合格的申报点,都建立健全了老龄工作机制,形成规范的制度,并装订成册或公告上墙,老年人的各项活动都有了制度保证,老年组织网络健全,老年人底子清。乡(镇)、村(居)建立了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体育协会,做到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选好带头人,明确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麒麟区东山镇在创建“敬老先进村”中推行“六七八”做法。部分村(社区)老协会还因地制宜搞“创收”,实现了自养性发展。
六是协会作用发挥好。各创建点充分发挥了老年协会在动员老年人参加当地“三个文明”建设,调解民事、赡养纠纷,关心教育下一代,提倡移风易俗,促进地方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各村(社区)老年协会组织,广泛吸纳会员,老年人入会率达80%以上,制定了《老年人协会章程》,并按照章程开展活动。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同时接待老年群众来访,及时处理涉老纠纷,创建村做到了无一起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发生。
七是尊老敬老氛围浓。各创建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 样、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有的在重阳节召开老年人大会为老年人发礼品、慰问金,表彰敬老好家庭、好儿女,表彰老龄工作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有的加大赡养纠纷的调处力度,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的走访慰问高龄老人、特困老人、百岁老人、“五保”老人等;有的组织开展中老年文体活动庆祝“敬老节”,营造了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
二、基本经验
(一)党政发挥主导作用是关键。
市政府为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各县(市、区)分管老龄工作的副县长、老龄办主任及乡(镇)、村领导参观示范点,并且要求把“创建活动”列入对各县(市、区)的考核内容。自2007年,市老龄委与各县(市、区)老龄委,市老龄办与各县(市、区)老龄办,各县(市、区)政府与乡(镇、街道)签订了责任书。市政府副市长、老龄委主任与县(市、区)分管老龄工作的副县长签订《老龄工作目标责任书》。在此基础上,2010年,市委、市政府将老龄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的综合考核内容,形成了条抓块管的老龄工作局面。
(二)老龄工作部门加强指导、督察是前提条件 市老龄办坚持年初订目标,每年明确创建100个指标,要求会泽、宣威80%的乡镇(街道),其余县(区)100%的乡镇(街道)要完成1个“敬老先进村(社区)”创建任务。年底组织各县(市、区)老龄办负责人联合组成检查组交叉 检查,严格按照创建工作的“七个一”标准(即:选好一个协会带头人;建立一个团结务实的协会班子;培养一批各具专长的老协骨干;建立一套以协会《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办好一个经济实体;办好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办好一所老年学校。),通过翻文件、查记录、听汇报、看设施、访老人、观活动等形式,逐一点评、打分、审定,同时对已挂牌三年、复查中发现其“先进”退化的村(社区)提出了限期整改的意见。整个验收工作客观、公正、公平,一方面客观反映出创建点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对老龄办自身工作也起到检验作用。
(三)基层干部积极性高、倾力实干是工作基础 基层干部群众主动性、积极性高,为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多年来,全市老龄系统干部对“创建活动”投入极大的热情,拓展了“创建活动”范围,开拓了思路,创新了工作方法,如宣威市发挥成员单位抓“创建”有新招:17个成员单位分别挂钩“敬老先进村(社区)”创建点,帮助、指导创建活动,有效的保证了每年不少于20个村创建工作目标的实现。
(四)整合相关力量资源促创建是有效方法
创建工作做到“六个结合”,即创建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文明村、小康村、和谐平安村建设相结合,与省老龄委开展的“百村建设”相结合,与市委、市政府“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实施“866”工程相结合,与组织部开 展的“两校一中心”建设相结合,与市老体协开展的乡镇“四个一”、村(社)“三个一”工程建设相结合。通过抓结合,制定创建规划,创建工作得到了健康发展,老年活动设施(场地)得到了落实。
(五)各级财政主渠道投入是必要保障
层层落实创建工作经费,市政府文件规定,对创建市级“敬老先进村(社区)”的由市、县两级政府以奖代补1000元。然而,调查结果,各级都加大经费投入,有的领导公开表示:老龄事业多投入一些也值得!麒麟区补助每个创建村经费达5500元;会泽县文件规定新建一块门球场补助10000元,新建一块地掷球场补助5000元。从而保证了“创建活动”的深入、持久展开。
(六)动员社会捐资是重要补充
“创建活动”离不开物质基础,单靠政府投入远远不足。近年来,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老成为我市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途径,且成效显著。全市个人捐资50万元的敬老奉献先进个人有15人。许多村(社区)走社会化筹集资金的路子,争取到企业老板捐资修建高标准、高规格的老年活动场所。
(七)“两手抓”是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全市创建工作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创建点的建设,一手抓已创点的巩固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的“敬老先进村(社区)”重新规划建设老年活动中心,且向自然村(村民小组)延伸,麒麟区三宝镇兴龙村委会实现了每个村民小 组都有老年活动中心。严格按照“七个一”标准抓好创建工作,统一验收标准,提高创建档次,总结好创建经验。正确处理好了创建工作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三、下步工作思路
我市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硬件建设方面参差不齐,部分村基础设施落后,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规范,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将在“十二五“期间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制定规划,常抓不懈。更加深入开展创建活动,计划在“十二五”期末,全市“敬老先进村(社区)”实现全覆盖。
(二)结合实际,完善考核。结合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的综合考核,把创建工作作为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增加考核分值,同时要提高验收标准,确保创建点高层次、高起点。
(三)加强检查,督促整改。对 “创建”点有问题的村(社区)列入复查范围,并加强指导和帮助。加大各县(市、区)交叉检查工作力度,扩大交流范围,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老龄系统工作氛围;加大随机抽查工作力度,坚持“摘牌”处罚制度。确保“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第二篇:交流材料(曲靖)
全省加强综合应急救援暨
深入推进“清剿火患”战役
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五
坚持政府主导突出消防主力
全面加强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曲靖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曲靖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应急救援工作作为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基础工程”来抓,着力加强以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市应急救援实力有效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府主导,凝聚“三种力量”,构建社会化应急救援格局
应急救援工作是政府深化社会管理创新职能、加强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各类灾害事故多发,处置难度加大,仅靠各部门分散的救援力量难以应对日益繁重灾害救援任务的实情,我们围绕综合应急队伍怎么建、建什么的问题,抓住组织领导、政策保证、责任督导等关键环节,构建“政府主导、消防主力、部门协作、覆盖城乡、规范运行”的社会化应急救援格局。一是政府领导给力。市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明确把消防部队作为整合应急救援的首要力量,坚持“专兼
结合,一专多能”,整体推进市县乡三级综合应急队伍;市委赵立雄书记、岳跃生市长、早明光副市长等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对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并亲率有关部门到消防支队检查调研。特别是在去年特大旱灾中,赵书记、岳市长专门组织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召开办公会,要求每个县至少新增1辆消防车,推进了消防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大跨越。今年,岳跃生市长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研究解决应急救援工作难题,并两次特批经费796万元加强特勤装备建设。二是政策支持助力。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组建综合应急队伍的通知》、《曲靖市综合应急队伍管理办法》等文件,对队伍组建、职责任务、指挥管理、联训联战、经费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为综合应急队伍稳健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三是责任督导加力。市政府应急办组织相关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定进度;把综合应急队伍建设纳入各级政府消防工作责任书,纳入政务督察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评,并率先在全省推行分管领导消防工作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有效促进了消防工作目标责任的落实。
二、突出消防主力,抓牢“三个环节”,提升应急救援整体实力
针对曲靖是全省新型工业化布局的重点地区,发生石油化工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等重特大灾害事故几率大的实际,我们充分发挥消防部队专业优势,有效聚合社会应急资源,突出抓好力
量建设、装备建设和攻坚救援能力,提升应急救援实力。一是力量发展多元化。立足全市社会应急力量众多的特点,我们确立了以消防部队为主、部门行业专业救援力量为辅、广大基层应急队伍为补充的社会多元应急力量发展思路,做强消防应急救援能力,依托公安消防特勤力量组建了重型搜救队,在各消防中队组建了14个灭火救援、化学救援攻坚组和石油化工、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两支专业队,发挥消防部队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尖刀、拳头作用;做实基层综合应急队伍,成立了以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和各县(市、区)应急救援大队,在公安、地震等17个部门行业组建了专业应急救援大队,由各级政府一把手或分管领导和各部门行业负责人担任队长或第一政委。各专业救援队伍平时由各部门负责管理,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由政府应急办统一协调组织,公安消防部门调动指挥,及时有效处置;做大社会应急联动力量,征召300余名合同制消防员,整合烟站(点)保安队、民兵应急分队、矿山救护队等骨干力量,按照“有人、有车、有房、有保障”的标准建设乡镇专职队或应急救援分队,推动组建了70支地方专职消防队和4599支志愿消防队;创新推行合同制消防员“轮值、轮勤”模式,罗平县实行退役安置士兵在安排工作前先到消防队服役一年;会泽县每两年轮流选派预备役民兵到消防队执勤,队员工资、被装由当地政府和武装部保障,执勤期满后优先推荐入伍,有效解决了队员“招收难、保障难、稳定难”的问题;创新派出所消防监管新模式,在麒麟公安分局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全市所有城区和乡镇派出所组建消
防中队,人员由民警、协勤人员以及乡镇(街道)的有关人员组成,负责对辖区“五小”场所、居民区等消防职能监管难以延伸到的场所开展防火巡查,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迅速组织扑救初期火灾;建立现役、专职、志愿消防队伍联勤联训联战机制,一旦发生灾情,能够快速反应,联动处置。目前,全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已发展至216支、3577人、635辆各类应急救援车,实现了城乡专业救援力量的全辐射,大大提高了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置率。二是装备建设实战化。结合全市灾害事故特点和各专业队伍职能差异,为避免应急装备建设各自为阵、重复投入,我们确立了“集中力量做强消防装备总体实力,有效整合社会应急装备资源,实现装备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实用实战型转变”的装备发展思路,仅2010年以来全市就投入2300多万元购置重型(特种)消防车27辆,全市消防部队个人防护、特种防护、抢险救援器材和攻坚组器材全部按标准配齐,年内全市还将投入1600余万元加强装备建设,购置充气车、抢险救援车、举高车8辆,届时全市消防中队举高车、抢险救援车配备率将达90%,消防战斗车总数达80辆,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176%,实现全市90%的县级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按标准配齐车辆器材。同时,对社会各单位现有的大型机械设备、器材进行普查登记,把消防救援物资储备纳入全市114个救灾物资储备点建设,建立由政府主导的警地联储、紧急调用机制,保证各类战勤保障物资战时统一调度、快速补给。三是能力提升专业化。加强综合应急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深化打造消防铁军、争创铁军中队活动,坚持从难从严
从实战出发,开展高强度的体能技能专业训练、实战演练和比武竞赛活动,提升消防部队攻坚救援能力;建立由各级政府应急办负责,消防部队牵头,各专业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参与的集中训战机制,采取指导与培训、专业与合成、拉动与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至少开展1至2次联动训练和实战演练,提高各专业队伍协同作战能力。
三、注重保持长效,完善“三个机制”,推进应急救援工作持续发展
我们始终把应急救援工作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大公共安全体系来谋划和推进,抓重点、破难点、建机制,推进应急救援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完善融入发展机制。把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纳入曲靖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涵盖训练基地、车辆装备、消防队站、应急指挥平台、物资储备库等11个重点建设项目,概算投资2.6亿元;总投资4000多万元的麒麟消防三中队及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纳入麒麟区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投入1000多万元的经开消防二中队已建成并进驻官兵执勤,全市消防部队营房均实现二次以上新建搬迁,消防应急救援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二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把应急救援专项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全市消防经费总额实现了年均17%的增长率。麒麟、富源、会泽、马龙等地按照县乡两级1:1配套投入10万元的标准落实乡镇专职队经费保障;沾益、罗平、富源、会泽、麒麟、马龙等地大力整合防汛抗旱、护林防火等相关部门和行业单位在资
金、政策方面的资源优势,投入1160万元为所属乡镇专职队、派出所消防中队购置了53辆改装消防车、12辆执勤巡查车及1039名队员的基本防护、训练和救援装备,壮大了基层应急救援实力。三是完善应急联动机制。针对各类灾害事故处置应急响应、指挥协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以推动建立统一指挥、协同紧密、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为突破口,分级成立政府应急委员会和应急专家组队伍,建立落实预警研判、定期会商制度,统一修订了曲靖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1个部门专项预案,明确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灾害事故预案启动、指挥调动、应急响应、协同配合和相关社会单位职责任务,建立了纵向贯通各级政府应急办指挥平台、公安机关110、119、122“三台合一”指挥中心、消防支队、大队119指挥中心,横向衔接安监、地震、气象等部门指挥平台的应急联动机制,并先后开展了全市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会泽地震应急救援、富源地质灾害、高层建筑、石油化工火灾和全市公安机关防暴处突演练,队伍实战能力有效提升,经受了特大旱灾、马龙“6〃25”洪灾等重特大灾害的严峻考验。
加强综合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保障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各地经验做法,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推动全市应急救援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我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第三篇:会议交流材料
创新职教理念,振兴农业职业教育
—忻州市原平农业校办学特色经验材料
忻州市原平农校,始建于1952年,位于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原平市,占地515亩,总建筑面积77766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风风雨雨六十载,以农而立,倚农发展,靠农强盛。“统招统分”时期,曾被誉为“忻州的黄埔军校”。最近三年来,在省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忻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弘扬“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校园精神,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在“送教下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均走在了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底,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
一、实施“送教下乡”,探索职教发展新路
三年来,我们担责任送教下乡,倾真情报务“三农”,弘扬“勇于担当,真情奉献”的送教下乡精神,扎实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在忻州市9个县(市、区)的41个乡(镇),共招收“乡村班”学员11358人,设138个教学点,166个教学班。我们的做法是:
(一)坚持“四个创新”
1、创新办学模式,校农紧密合作。成立“送教下乡”领导组,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全面负责和监督“送教下乡”全过程。按照省教育厅四个规范文件,制定了13项规章制度,确保了“送教下乡”工作高效运转。
2、创新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展开。“送教下乡”打破了农业职业学校原有僵化的办学体制,实行“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员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
3、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生产实际,实行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个别指导等手段,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根据培养需求,创新教育内容,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材28本,制作课件130个,印发了“学、做、考”助学手册1万余册。
4、创新评价模式,重点突出“四考”。组成乡村干部、教师、学员和教学点负责人“四位一体”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抓好考勤、考学、考试、考核四考。三年来,共评出示范教学点26个,模范教师20个,优秀学员1050人。
(二)取得五项成效
1、提高了农民学员素质。“送教下乡”使一批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农民学员获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一项;获全省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 2个,三等奖5个。2012年3月,学员刘还爱被省职教学会授予“最具潜质创业之星”的称号。
2、增加了农民学员收入。通过学习,原平市中阳村安志勇自建大棚种甜瓜,神山村贾丽霞夫妇承包荒山搞养殖,年收入均超20万元。
3、引领了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原平市西荣华等35个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68个村推广新技术185项,共增收3000多万元。
4、推进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帮助48个村组建了秧歌队、26个村组建了健身队、20个村组建了科普宣传小组。不定期开展“五个一活动”、“争先创优”等活动。
5、打练了一支教学和管理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强化教研、学历提升、内引外聘等措施,一支爱农务农、吃苦耐劳、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教师武萍、孟祥婵在2012年全国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2011年,我校代表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内容举办了农业专项展,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好评。《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20家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陕西榆林农校、辽宁盘锦职校等58家兄弟院校单位前来观摩学习。
“送教下乡”的深刻体会是,“送教下乡”,服务“三农”,符合省情、市情,符合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顺应了新农村发展需求,是一条农业
职业院校的发展新路。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学校教职工不计得失,自己垫资、自备车辆,勇于担当、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农民,感动了社会各界。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
由我校牵头组建的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两年来的运行,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集团作用日益加强,集团优势日趋显现。
1、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保障集团化办学运行
组建集团化办学指导委员会,经调研、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对职业教育进行专题研究;“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
2、发挥“五个平台”作用,提高集团化办学水平
借助科学研究平台,开展了“农业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10个子课题研究;开展了“送教下乡”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专题研究;集团各院校组织编写了“新农村新农民系列改革示范教材”30本;发行《山西农业职教集团工作通讯》等刊物8本,为服务“三农”提供了理论依据。
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大胆提出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源的建校思路,借助社会力量,共建标准化操场、农艺培训中心;积极招商引资,开始在田家庄实习农场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为我校建成“生态园”、“农博园”、“产业园”所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给广大师生创造风光无限,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奠定了基础。
开通了教育集团网站,通过短信、邮箱等及时地向每位学员传递创业最新信息、市场动态信息,如先进的饲养技术、疾病诊断技术,为农民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及合理化建议。2012年,集团成员单位共同举办了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成果喜人。
借助合作交流平台,集团内院校间实行了“3+2”人才培养模式;中央部委、省内外院校领导、专家近百人次来校观摩考察;我校马骏书记曾多次到吉林省、山东省等地作专题报告。
借助社会服务平台,以服务“三农”为主题,一手抓 “送教下乡”,一
手抓面向农村、农业的各级各类培训;参加新农村规划;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借助专题活动平台,我校的“送教下乡”、“集团化办学”成果,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赢得一致好评。
三、加强社会化培训,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基层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为根本任务和落脚点,对社会化培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设立机构,确立基地,为培训工作创造了条件
2009年,学校设立了培训部,并纳入正轨编制;改建了住宿部,可容纳200名学员住宿,餐厅可供1000人就餐,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010年,学校被确立为“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山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山西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基地”、“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培训基地”。
2、规范管理,完善机制,为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
建立并逐步完善“田间学校”培训模式。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根据农村调研、专家意见,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精心安排食宿,让学员“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组建专家团队,建立网络服务平台,长期提供咨询服务;成立跟踪服务小组,到地头指导学员实践。
3、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为培训工作注入了活力
培训工作紧扣“新、实、精、合、全、升”六个字。一是“新”:为学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读新政策、新法规、农业新信息;二是“实”:传授实用技术,加强实践指导,提高培训实效;三是“精”:精挑培训师资,精心组织教学,精细安排实习;四是“合”:校农深度合作,产学紧密结合,师生形成合力;五是“全”:培训学员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乡村文化建设等知识的渗透;六是“升”:提升学员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4、农民富裕,村庄变样,为培训工作开创了局面
三年多来,为省内外34个县市,累计完成基层农技员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各类培训75期,近3万人次。中央电视台首届创业盛典“阳光创业英雄”、“全国20佳”——杨还才等农村致富带头人,便是培训硕果的最好见证。
四、紧扣市场,多管齐下,实现办学与社会需求“零距离”
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要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使学校的办学融入市场,使学校成为社会、行业中的一员,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实现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对接。
学校由此提出了“四对准”办学方针,即: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并在实践中实现“两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学校相继成立了由校内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安排等进行论证和规划,研究解决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指导和监督教学过程。
依据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一是大力建设农果牧优势专业,加大对园艺、计算机应用、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动物饲养等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投入力度,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新专业,增设了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酒店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平面媒体印刷技术、电子商务;二是倡导教学改革。在园艺专业果树生产技术的教学中,积极进行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全面增强学生基础能力、专项技术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三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既是展示办学活力和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和提高师生实践和运用思想、知识、能力的重要方面。我校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先后举办了“防震减灾、消防知识”讲座,增强了师生防震、防火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邀请公安局法制科举办了学生安全与法制教育报告会,增强了师生安全教育理念;邀请山西青年报《弟子规》大讲坛在我校举办了专场讲座,掀起了“学弟子规,做文明人”校园文化活动高潮;在全校广泛开展了礼貌礼仪讲座,使广大师生素质进一步提升。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强化了师生的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及日常行为、法制教育。开展校园活动。该校开展了四个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即以《高举旗帜跟党走,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专题的读书教育活动、以《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为专题的书法大赛、以《成才路上我能行》为专题的计算机技能大赛、以《肩负青春使命,践行科学发展》为专题的演讲比赛。
原平农业学校目前之所以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学校找准了定位,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经济,融入社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的结果。学校及时提升和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将学校教育教学和社会紧密结合,构建了定位准确的办学新机制。
下一步我们的发展目标是:
1、建设特色学校
由省、市财政支持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发展基金”,用于补贴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设和运行。真正把学校建成一所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办学模式新的农业职业学校,以起到引领、骨干和示范作用。
2、打造名师队伍
由学校牵头,建立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在实施国家、省级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时,向农业职业院校倾斜;采取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农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
3、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农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优化“送教下乡”运行机制,完善“校农合作,产学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4、优化外部环境
制定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对从事农业产业的毕业生,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农业职业资格证制度,设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门槛,规定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才有承包经营权,并在金融和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我们坚信,借十八大强劲东风,凭我们不懈地努力,农业职业学校一定会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农业现代化的引路人、新型农民培育的主阵地,农业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第四篇:会议交流材料
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计量管理
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好务
鄂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二年元月
推进技术进步 加强计量管理 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好务
鄂钢计控处童绍元
鄂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地方省属钢铁联合企业,一九九八年十月通过了国家组织的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评审,多次被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计量管理优秀单位称号。近几年来,鄂钢在不断探索计量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如何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上发挥其作用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加大计量管理设施的科技投入,强化物资计量管理,为企业经营服务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他们的产生给公司在资源的供应和销售上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同时,也给企业的计量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少数不法之徒不惜一切手段钻空子攫取非法利润,给企业利益造成损失,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准确、及时,既保证遵纪守法者的利益不受损害,又决不给不法商贩留有投机取巧的可乘之机。除了加强职工职业道德的教育,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工作质量抽查,发现问题,严格进行考核外。我们认为,加大科技投入,改善计量管理设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为了把好进出公司物资计量关,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防止那些想挖企业墙脚,损公肥私,弄虚作假的现象。2001年公司
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鄂钢第一计量站,配备了30t和50t汽车衡共4台,其配置特点如下:
1、采用了计算机称量控制系统。计量原始数据自动流水打印,称量数据自动采集,计量单据自动打印,结束了人工开具计量单据的历史,较好地克服了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称量控制软件有较强的功能,设置有密码分级管理、皮重超差控制、单据及车辆牌照图像的自动压缩存储等。
2、四台汽车衡一字排开分别构成两套独立的进、出厂计量系统,保证了大宗原材料的分类计量,有利于车辆和物流的分流,缓解了交通堵塞的问题。同时,四台衡器还实现了数据共享,并预留了远程通讯接口。
3、用数字式传感器取代摸拟式传感器,计量精度和系统抗干扰性能增强,有效地防止了利用无线遥控装置进行作弊。
4、增添了计量监控系统,包括摄像监视系统和红外车位监测器。摄像监视系统可实现对各个场景的多方位实时录像,并接受计算机的控制信号实现有效图像的存贮,这些图像包括汽车牌照、驾驶室、车箱内装载物资情况和计量人员的工作环境;红外车位监测器的作用主要是判断车辆是否完全上衡,是否有压边现象,并直接与计算机联锁。若汽车上衡出现压边、窜位等现象,计算机接受红外车位监测器的信号,拒绝打印计量单并发出警示信息,直到车位符合要求后才能恢复正常的计量。
5、提供了方便的语音对讲和自动语音提示功能。6套语音系统实现了计量、财务、销售人员轻松自如与室外人员的相互对讲;4套称量系统随着音视频切换器的触发或执行计量打印程序
鼠标的点击,语音系统自动播放汽车上衡和下衡的语音提示。极大地提高了计量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从这一系统改造投运半年多的运行情况看,各项技术性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可靠,技术上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在防止弄虚作假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二、抓好仪控系统技术改造,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服务
企业的生存、发展与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必须紧密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进行,而其中一条很重要的措施就是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以达到最终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在转炉煤气回收过程中,煤气分析仪表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系统不正常,煤气回收就不能进行。公司转炉厂有3座30t转炉炼钢设备,1#、2#转炉的两套分析仪表是十多年前的产品,安装前已在仓库存放八年,由于保管不善,原装组件部分失落,是安装单位东拼西凑才勉强安装投运的。投运以来,发现设备严重老化,故障多,维护费用相当高,而生产厂家早已无备件供应,因此要保证分析仪表的正常运行难度很大。2000年底,计量管理部门针对这一现状,在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后,提出了技术改造方案并迅速组织实施。改造后,经过一年的运行,发现新系统几乎无故障,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测量一次部件更换由原来每套每月平均消耗15支,需材料费用0.75万元,下降到每4个月才消耗1支,仅此一项,每套年均节约材料费用8.85万元。同时因仪表故障而影响回收率的比率也大幅降低。仅考虑
分析仪故障因素,煤气回收量由改造前的54m3/t,提高到80.29m3/t,单炉年均减少煤气损失200余万元,改造效益明显。
为提高产品、半成品质量,贯彻实施公司“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公司在“控”字上狠下功夫,在做好测量设备受控管理和提供准确计量数据的同时,随着现代化工艺装置不断投运和老的工艺设备的技术改造,公司积极利用新技术,先后完成了烧结自动配料系统、炼铁喷煤控制系统、焦化自动配煤系统等技术改造工作,这些项目改造成功,为各工序稳定产品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喷煤系统改造成功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喷煤量由原来99kg/t提高到127kg/t,焦比也由原来433kg/t,下降到406 kg/t,全年节约生产成本534.22万元。
此外,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工艺过程的检测和控制,严格按照计量检测体系运行,以确保三峡用材的产品质量信誉进一步增强。今年上半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在三峡工程工地对供货的十一个厂家进行质量评价,鄂钢的质量保证能力综合评价99.5分,排名第一。
三、结束语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管理。计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要做好计量工作,一是必须提高计量意识,真正认识计量是基础管理的基础,计量工作搞好了同样可以为企业创效;二是强化计量管理职能,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堵塞漏洞,维护企业利益;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利用先进的检测控制设备,保证计
量的公开、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计量在企业经
企业创效服务。
○○二年元月营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地为二
第五篇:会议交流材料格式
会议交流材料格式
尊敬的余省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在此我谨代表54万和县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作简要汇报。
我县东临长江,背依巢湖,面积1319平方公里,六条通江河流穿境而过,既是巢湖流域和滁河流域的洪水走廊,又是长江洪水的过境通道,河网密集,山岗交错,易旱易涝。水情是最大的县情,水患是最大的忧患。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全力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共安排土方1500万方(是市下达任务的2.5倍),重点实施塘坝扩挖、沟河清淤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小水库除险加固、圬工涵闸翻建、滁河治理、堤防加固达标、灌区续建配套等“八大工程”,总投资2.7亿元。截止10月底,全县共完成各类投资1.31亿元,开工575处,完工367处,完成土石方800多万方,已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全县呈现出“村村有工程、镇镇有重点、你追我赶、方兴未艾”的喜人局面。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广大干群“认得上”。水利兴修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广大群众的参与程度。年初,县政府就下发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任务分工,全县按流域水系设置了6个县级水利兴修指挥所,由县四大班子负责人担任指挥长,全面负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指挥、协调工作,并把防汛抗旱分工与水利兴修责任捆绑,实行“修防一体化”,谁在哪里防汛,就负责哪里的水利兴修,一抓到底,责任连贯。同时,大力加强宣传发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群众深切认识到,水利兴修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搞好水利兴修,得实惠的是自己。群众“认得上”,工作才有保障。广大群众积极踊跃地筹资投劳,献计献策开展了清渠、挖塘等面上工程,对工程的征地、拆迁等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为水利兴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资金用到“刀刃上”。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一是单列前期资金。早在3月初,县财政就拨出500万元专款,作为启动资金,用于水利兴修工程的设计、勘探等前期工作经费。二是设立引导资金。县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5000万元作为水利建设工程资金配套和土方补助。对涵闸陡门翻建,县财政配套70%;对沟渠清淤和堤防加固等土方量达到3万方的单项工程,按5元/方给予补助;当家塘开挖、清淤、扩建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每口塘补助3-5万元。三是整合涉农资金。我县以水利兴修为资金整合平台,将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涉农资金进行整合,优先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共整合涉农资金7600万元,有效缓解了水利兴修资金不足的难题。四是多渠道筹资。在部分项目上,探索建立企业捐资、群众自愿出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
三、质量抓在“点子上”。严格按照《和县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把关键环节。一抓规划。调整充实了县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编制了圩堤加固、千塘建设、闸站改造等项目规划,依据规划确定重点工程,保证了治水的统一性、连续性。二抓设计。对于较大的工程,一律采取设计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并组织专家进行设计审查,优化设计方案。三抓施工。对施工规范、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特别是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技术人员到场逐一验收,跟踪监督,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做到工程干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四抓验收。按照《水利工程质量标准》严格把关,凡是有缺陷的工程一律返工,整改不到位的一律不予验收。只有达标了,才能交付使用,从源头上消除了隐患。
四、工作置于“常态上”。针对水利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我们坚持抓常态、常态抓。春季抓收官。在年初,组织人员进行全面巡查,对各项工程,该回填的回填、该植草的植草、该收口子的收口子,保证在汛期到来前全部交付使用,发挥作用。夏季找问题。夏季防汛期间,根据汛期暴露出的险情隐患和薄弱环节,记录在案,使水利兴修计划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秋季穿插战。汛期一结束,根据农时、茬口、天气,立即启动水利兴修穿插战,对具备开工条件的早开工、快竣工。冬季大会战。这是主战场,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动员全县力量开展水利兴修大会战,全面铺开,点面结合,自增压力,一举超额完成任务。切实做到一年四季,常抓不懈。
五、奖惩放在“台面上”。公平公正的考核是工作的推进器。一是推行量化考核。我县出台了推进水利兴修的“1+11”系列性文件,即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和县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年工作方案》等11个配套性文件,将各镇水利兴修纳入目标综合考核,年底进行考核兑现。二是组织互查互比。在水利兴修评比中,组织各镇分管水利负责人、水利专业技术干部巡回查看,统一打分,增强考核评比的“透明度”和“说服力”,对前三名分别奖励15、10、5万元。三是跟踪督查。县督查部门每个月开展一次水利兴修专项督查,形成督查报告,并将督查结果全县通报。四是媒体监督。宣传、广电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大造舆论声势,在县电视台开辟“水利兴修在行动”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各地进行采访,树典型,造声势,让社会关注水利兴修,群众监督水利兴修,有关部门配合协助水利兴修。
六、机制活在“创新上”。针对当前水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积极破解。一是在体制上,将各镇水利站上挂县水务局,在人员、经费上予以保障,理顺了人权、事权相统一的关系,解决了事有人干的问题;二是在管护机制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管理范围、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200万元,补助镇村泵站的技改、维修和看管人员工资。对水库、重要堤防管护给予经费补助,小
(一)型水库每年每座补助4000元,小
(二)型水库2000元,重要堤防每公里2000元,不足部分由镇财政解决,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
各位领导,我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与全省先进县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为新的起点,紧紧抓住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机遇,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不断把水利工作引向深入,努力开创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