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报道方式 小媒体也有大表现3
创新报道方式 小媒体也有大表现
长兴广播电视台雅安芦山地震宣传报道有创新有亮点有成效
连日来,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长兴广播电视台发挥全媒体特色,广播、电视、网站等宣传平台纷纷创新报道方式,连线本台特约记者,发回地震一线报道,开通特别节目、专版等。虽作为一家县级媒体,但同样抓住了观众、听众、网民的眼球,在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等方面均有不错表现。
一、全媒体出动,连线本台特约记者发回地震一线报道。2013年4月20日8点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虽然是周末的早上,但雅安地震消息一经发布,为了能在本台各个新闻平台上及时地将灾区的最新情况向受众做出播报,全媒体记者第一时间行动起来,设法与正在灾区一线采访的本台特约记者取得联系。由于灾区通讯信号不好,电话连线一次次地被迫中断,经过多次努力之后,来自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南京电视台、雅安广播电视台等多家知名及当地媒体的多位特约记者终于顺利发回了现场报道,并连续五天持续跟进更新电话采访报道,通过他们让长兴的观众、听众和读者及时了解到灾区每天的最新情况。
在连线中,特约记者们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灾区的受灾情况、救援工作、灾民安臵、交通情况以及救援过程中涌现的感人事迹等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充实和丰富了我们对此次雅安地震的报道,而且让长兴人民第一时间地了解到灾区同胞的困难和需求。
二、新闻频道找准落地新闻结合点,传递正能量。立足长兴找准结合点,落地新闻“掷地有声”。《长视新闻》、《小彤热线》、《观点制胜》在第一时间策划了一组组报道,采编人员迅速联系相关部门,寻找在长兴居住的雅安人,经多方打听,终于联系并成功采制到了在长的雅安人罗大锦一家,急切关注灾区的鲜活报道。同时,各方关注,捐款的新闻也是源源不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及时做出了《人民情系雅安地震》、《长兴消防整装待发驰援灾区》、《雅安人不哭》、《祈福雅安 心的感动》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体现了长兴人对雅安的关注、关心和具体行动,并在接下来的时间对雅安地震事件持续关注。同事,“特约记者连线”贯穿报道始终
评论传递正能量。地震发生后,为宣传报道好雅安地震情况,《观点致胜》对原有节目进行了重新调整,在时间紧急、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大量增加了雅安地震灾区相关新闻及温情故事的报道,并配了大量评论积极传递正能量,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据收视率调查分析,当周《观点致胜》(首播)收视率为1.46%,其中,周六表现最好,收视率1.75%,收视首次位居第一。
三、广播开通特别直播第一时间详尽报道。
4月20日早上8点02分,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长兴电台新闻交通之声第一时间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报道。从9点开始,FM106.6新闻交通之声在《资讯抢先听》、《新闻排行榜》等节目中就开始报道地震灾区的相关情况,同时严把新闻质量关,所播出稿件严格采用新华社官方信息,时时刷新,迅速播报,第一时间传递灾区的动态信息,让长兴的老百姓及时了解灾情。全天播发新华社、央视新闻频道关于地震的滚动报道10多条,特别是在周末《新闻排行榜》的特别节目中,大篇幅报道了灾区群众灾后反应、政府部门措施等。
虽是周末,但广播部主持人立即紧急加班,赶制了《雅安加油》系列宣传片以传递爱心传递正能量,又特别打通了17时至8时的直播节目时间段,做了《雅安,我们在一起》特别直播,通过全媒体记者连线报道了县消防大队作为第二梯队参与抗震救灾、在长兴的雅安人、此刻我们都是雅安人、祝福雅安等特别报道,同时同步做了长兴广播电视台特约记者从灾区的连线报道,节目播出后收到了大量听众的热线和短信祝福。
另外,FM97.3太湖之声通过广播部的协调努力,争取到了一批明星祝福雅安灾区早日恢复正常的音频,在每个半点报时时播出。
四、网站开辟幕后故事,引发网友共鸣互动。4月20日周六上午8时雅安发生地震,新媒体部第一时间开始策划专题内容,第二天就将包括“最新报道”、“救援行动”、“温情故事”、“滚动图片”、“防震知识”5大网摘栏目和“长兴广播电视台特约记者现场连线”、“心系灾区”、“幕后故事”、“物资捐赠通道”、“长兴各界踊跃捐款情况” 5大本地新闻栏目和1个与网友互动的“共同祈福”栏目,共11个栏目设计完毕,于当日傍晚就将专题正是上线。
在同步直播联线特约记者外,开辟“幕后故事”栏目,引发 网友共鸣。通过一个个故事讲述了长兴传媒人如何联系上特约记者,如何通过他们的现场连线切身感受到地震灾区的实况,如何以更细腻的笔触去整理、编辑来自现场记者的连线等,这些故事被陆续发布在长兴新闻网上,引起了网民的积极响应。
公布本地捐赠通道和捐款情况,信息公开引网友赞同。长兴新闻网地震专题中还公布了长兴县慈善总会和长兴县红十字会的捐款账号,并将每日捐款明细在网站上公布,不少网友在微博上留言称此举公开透明,他们会踊跃捐款。“共同祈福”栏目,大大增加了与网友的互动性。通过新浪微博,网友就可以发布对雅安人民的祈福,一条祈福微博的转发超过300次。
长兴新闻网第一时间将文字和视频等资源整合起来,将独家获取的地震灾区情况、救援开展情况以及灾区的温情故事等发布于专题中,迅速提升了网站点击率。其中4月22日至24日三天的浏览量达到34206人次,较同期有明显增加,独立IP数也由13982上升至14418。
长兴广播电视台
2013.4.26
第二篇:论羊城晚报报道方式创新(定稿)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本 科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新时期广东新闻业务创新研究》 课程主讲人:程道才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
论文题目:论羊城晚报报道方式创新
系别:公共管理学系专业:公共关系学姓名:梁均霆学号091052059指导老师:
二〇一一年 十一月
论羊城晚报报道方式创新
摘要:全国省级报纸中,综合性报纸数量不多,但发行量大,社会影响力更大。在这些综合性省级报纸中,《羊城晚报》作为独立省级晚报,可算佼佼者。因之,《羊城晚报》的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总体来看,《羊城晚报》改版后收到了良好效果。用《羊城晚报》自己的话说是实现了“双赢”。当然,“百尺竿头”总有“更进一步”的余地,笔者作为新闻工作的研究人员,又承蒙《羊城晚报》新闻研究所的信任,不揣冒昧,以诚恳而不无挑剔的眼光,谈一谈《羊城晚报》犹可改进之处,供报社同仁参考。
为了将建议落在实处,笔者选看了2006年2月17-23日一个星期的报纸,尤其仔细地阅读了七个头版,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羊城晚报、报道方式、创新
正文:
一、出发点:应增多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
《羊城晚报》改版后,虽然在拓宽报道广度与加大报道深度方面颇见成效,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似乎仍嫌不够。
首先,报纸改革的关键在于“凸现新闻”。报纸的英文直译就是“新闻纸”,它应以报道消息为主。新闻不同于理论阐述,不同于思想宣传,不同于文艺创作。把新闻当成红头文件,当成经验总结,甚至当成领导人的起居注,都是对新闻的误解。倘若报纸上缺乏鲜活的新闻,就难以称为真正的报纸。报纸办得好不好?这个问题要由读者回答。新闻价值是针对受众而言的,只有传者的意愿,没有受者的认可的新闻,通常没有新闻价值。读者买报,目的是想知道昨天、今天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没有新闻,是我们当前报纸致命的问题。早在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第一个要义,就是增加新闻,而且增加新闻一倍半!胡乔木为《人民日报》写的改版社论说:“生活里重要的、新的事物„„人民希望在报纸上多看到一些,我们也应该多采集、多刊登一些。”——今年是2006年,这段50年前的话,今天依然是如此亲切而一语中的,依然是报纸改版应该遵循的原则。在这里,“关注人民生活”、“抓住新鲜事物”是关键,即报纸应该抓住读者迫切想了解的、与其生活相关的、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的新闻。但是,目前状况多少还有些不尽如人意。我们来看看《羊城晚报》七天的头版头条吧:
17日的《创新型建设 广东再领跑》,是一则没有“讯头”的工作总结。《人民日报》2月16日发了头版头条《广东:新征途上再领跑》,广东没有必要再说一遍。
18日的《“上帝”被“环保”撞脑》,也是一篇没有“讯头”的文章,其副标题明确表示:“知名跨国企业„„引发消费思考”,文章既然落于“思考”二字,也就谈不上什么时效性了。
19日《贫困生用手机:必需品?奢侈品?》相对较好,有“本报讯”,是一则有新闻由头的非事件性新闻。不过,这则新闻的标题实在不像消息标题,反倒像评论标题。
20日《肇庆,追求新突破》是最具“典型”意义的综合性报道,没有“讯头”。文章分“心态突破”、“资本突破”、“人才突破”三个小标题,叙述一个“面儿”上的事,交流经验,铺陈成绩,畅谈感想。21日《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今天开幕》、22日《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23日《张德江:让发展成果惠及老百姓》则是连续三天的会议新闻。
如上所示,七则头版头条中,一条非事件性新闻,三条会议新闻(可被看作是事件性新闻,但未必是读者迫切想了解的),三条不是真正的新闻。可见,《羊城晚报》在增加时效性强的事件性新闻方面确实还有提高的余地。像《肇庆,追求新突破》这样的典型报道,本身缺乏新闻性事实,放在新闻纸的头版头条,终归是不太合适的。列宁说:“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具体的知识。” ——这正是新闻规律的重要支点,撤掉了这个支点,新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其次,即便增加了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还要注意新闻报道内容的“三贴近”。大众传播媒体为“大众”而存在,它首先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问题,而要达到“最理想的传播效果”,媒体就应该以受众服务者的身份出现,而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的身份自居,更不能把媒体变成政府的红头文件或领导人的“起居注”。
中央要求新闻传媒“三贴近”,当然不是拍拍脑袋随便想出来的,而是针对现在的普遍问题,也就是说,现在的传媒存在着“三脱离”的倾向。这当然不仅仅是《羊城晚报》的问题,各大报纸都有这样的问题。
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等工作,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央领导同志出席部门召开的会议,一般不做报道。中央领导同志题词、作序、写贺信、发贺电、参观展览、观看演出、给部门或地方的指示或批示、出席地方和部门举办的颁奖、剪彩、奠基、首发、首映等仪式和接见、照相、联欢、探望、纪念会、联谊会、研讨会等活动,一般不作公开报道。除了具有全局性的重大会议外,会议报道不应把中央领导同志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惟一标准,不应完全依照职务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意见》要求地方党报关于地方领导的报道规格,不得简单比照中央领导,因为中央领导同志担负着国务活动的任务。(这里我们做了着重表示)
很多报纸的重要版面常常是领导人的讲话或行动。不是说这样的消息不能要或不重要,但切不可过多、过滥,更不可只有领导的身影而无群众的踪迹。《羊城晚报》2月23日头版刊登了《张德江陈绍基观看粤剧〈双枪陆文龙〉》的消息,这算得上是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了。可惜这则“本报讯”和《广州日报》同天刊登的头版消息《省领导观看〈双枪陆文龙〉》几乎分毫不差。两则消息几乎用完全一样的词句写了如下导语:“为庆祝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的成立,昨晚,湛江粤剧团在友谊剧院隆重上演粤剧古装长剧《双枪陆文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政协主席陈绍基,省委副书记蔡东士,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副省长雷于蓝,省政协副主席韩大健、周天鸿、陈蔚文观看了演出。”——领导人的名衔占了一半以上篇幅,而对于这次活动的真正主题——粤剧的发展状况却几乎没有提及,更没有关注本次演出最辛苦的剧团演员,也没有关注粤剧发展的目的——满足广大普通观众的需求。不能不说,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写给领导看而不是写给市民看的。再以2月23日《羊城晚报》的整个头版为例,“脱离市民生活”的失衡情况就更明显了。该版一共刊登了十篇文章(有消息,也有特写),其中报道领导人行动或转述领导人言论(提案)的竟达七篇之多。其余三篇中,《羊城晚报改版双赢》一文属于自说自话。真正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只剩两篇而已——两篇中还有一篇《业主委员会协会找不到“娘”》毫无时效性可言。
上述分析,可能有些残酷——我们也许应该把领导们的发言与提案理解为对市民生活的关注与反映吧!这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然而,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工作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普通人,其值得报道的事情真是难以数计,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和表现他们而已!更何况,广东是充满着无限活力与生机的省份!可是现在,在领导的身后,有大批记者追逐,而在群众的身后,却鲜有记者的身影。领导在媒体亮相已经习以为常,而老百姓的偶然一次上报,对任何人及其亲友都是一件大事!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人民群众就会对市、对省、乃至对国家更关心,更上心,更贴心,在工作生活中更加发奋努力。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可以做,也是应当做到的事!
综上所述,“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和“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可以作为两个层面的标尺来衡量新闻报道的水平。只有不断增多符合这两个标准的新闻,《羊城晚报》才会切实地更上层楼。
二、操作层:新闻报道应更有深度
前面谈到《羊城晚报》“应增多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这个建议落实到操作层面,方法之一就是加强深度报道。
先看一例。《羊城晚报》22日头版刊登《“的士报废”不应损害司机利益》一文,说广州最新规定“的士”行驶50万公里就必须报废,意味着“的士”报废期从8年缩减为5年。在这篇篇幅不短的新闻报道中,记者下了不少力气,采访了多位省人大代表,文章写道: 甲代表说:“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应该有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可预见性。”乙代表说:“司机、出租车公司的利益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受到保障。”丙代表说:“‘供车’司机的利益如果受到间接损害,应该出台配套措施适当予以保护。”——这篇报道分别引证了三位代表的话,说完了报道也就完了。试问,如果您是一位出租车司机,读了这样的报道会作何感想?将心比心,颇有“隔靴搔痒”之感。阅读此报的广大“的士”司机恐怕还是一头雾水、心急如焚。因为《羊城晚报》的报道没能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更没有对未来事态发展做出任何实质性预测。平心而论,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谁也不能奢求省人大代表能在很短的采访中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因此他们说一些空话、套话在所难免;但是,如果记者的报道停留于“代表怎么说我就怎么写”而不再继续深入调查,那报道的价值肯定打折扣。
相比之下,《广州日报》同一主题的新闻报道就深入了不少。《广州日报》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譬如,文章引用法律专家的话说,出租车应该单独执行8年报废的标准,而不应执行50万公里的报废标准——这就给的士司机以很大的希望。文章还指出,让出租车在达到报废标准前提前转入二手车市场也是一条解决之道,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深度采访所获得的建议,毕竟让人有了一个方向,起到了一定“解惑”的作用。
深度报道的理论是西方新闻界提出的。实践证明,目前在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传播手段以其时效性强和形象鲜活而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报纸的深度报道则是其在传播竞争中出奇制胜的绝招。深度报道要求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与其深刻背景,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向,分析事件的意义。笔者认为,《羊城晚报》在深度报道方面似乎还大有可为。
深度报道问题,既可以说是个形式问题(譬如要多采访一些新闻源而不宜采用孤证等),也可以说是个理念问题。这个理念就是:记者应该始终保持开放、独立、能动的思考状态。为什么《羊城晚报》的记者停滞于“代表怎么说我就怎么写”呢?因为记者的思维封闭了,他们没有能动地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其思想深处,他们天然地认为肯定有人已经替他们考虑过了。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各种角度当中,受众的角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这其实就回到了本节、甚至本篇文章的起点——记者是否能从传、受双方来考虑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若能落到实处,恐怕新闻报道的深度自然就有了。群众是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搞明白的,绝不仅仅是被动的倾听者。《羊城晚报》17日发表消息《珠江新城地下将走胶轮车》,18日又发表《珠江新城“胶轮车”也似地铁走“道
轨”》一文,文中说:“本报昨天报道了„„胶轮车,许多市民希望了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仅从这条不长的科技新闻中,就可见端倪:正是群众们“欲知”的要求,促使新闻报道必须走向深入,走向理性。
诚然,上述所探讨的深度报道的理念问题,是个比较大的问题,它和我国过去新闻报道的传统思维方式息息相关。而传统思维方式则可以归纳为黑白分明的思维方式,因果单一的思维方式,今必胜昔的思维方式,证实不证伪的思维方式,等等。几十年下来,积重难返,也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解决的。
报纸的自我表扬报道不符合职业规范
关于“应增多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还有一条可操作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少对报纸自身的报道,把版面“腾”出来。这不仅是一个操作问题,也是新闻职业规范的问题。自己报道自己做的好事或获得的成绩,还特别占用宝贵的头版位置,这对于媒介来说是一种职业耻辱,可是我们现在普遍对此麻木。让其他媒体报道自己,自己不宜自夸,则是新闻业的无形规则。否则,这假媒体会被人看不起。
也可能是凑巧,笔者选取的7天报纸中,竟然有3天的报纸——都在头版对自己做了报道!19日刊登《本报业集团12件作品获奖》,20日刊登《王选的五个梦和〈羊城晚报〉》,23日刊登《羊城晚报改版双赢》。其中,《王选的五个梦和〈羊城晚报〉》尤其扎眼,文章写道:“‘王选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他的一生中有十个梦想,其中有五个都在羊城晚报得以成功体现!’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经理林志东今天撰文回忆当年往事,讲述王选在羊城晚报实现的五个梦。”
《羊城晚报》对自身曾经的荣耀有自豪感,这完全合乎情理,但这样的报道应尽量减少。因为,报纸应该是个公正的“旁观者”,这是大家对报纸的心理预设。一旦“旁观者”成了“参与者”,“报道者”成了“被报道者”,自己报道自己,自己夸奖自己,那“客观”与“公正”就会受到怀疑,报纸的“信誉度”也很可能在无形中被降低。譬如《羊城晚报改版双赢》一文,借2006年上海新春推介会的由头,讲《羊城晚报》如何得到读者的赞许,文中写读者“普遍认为当天新闻多了,内容更丰富了,观点更独到了„„”报道的情况也许确是实情,但这么报道的效果恐未必佳。
国外一本经典的新闻写作教材曾经转引一位写作教练的话说:“太多的报道没有回答读者最有挑战性的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试问,《羊城晚报改版双赢》这则新闻跟读者有什么关系呢?读者需要么?这种“自吹”的作风也不符合中国文化的一贯传统。王选先生的五个梦想都在《羊城晚报》得以实现,以此作为对王选先生的纪念也无可非议,是否可以把文章放到后面的版上去呢?王选先生刚刚过世,《羊城晚报》便立刻将人家的“悲痛”化为自己的“力量”了!
由此深入地思考下去,笔者认为,《羊城晚报》在报道作风上确实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报道内容应该是客观事实,而不是由媒介策划并促成其发生的“事件”。坦率地讲,虽然上述三篇文章并不是典型的新闻学界所坚决声讨的“天下本无事,新闻策划之”的新闻,但《羊城晚报》却实在有向这个方向靠近的趋势。譬如,20日消息《用手机就像出门穿衣服》开门见山地说:“本版昨日头版头条推出相关报道后,读者热议之中„„”注意,这可不是评论,而是一篇有“消息头”的消息!其意思是,正因为《羊城晚报》做了“昨天”的报道,才促成了“今天”事实的发生。这种报道作风不宜提倡,至少在消息的写作中不宜提倡。
三、细节处:新闻标题用语应更考究
《羊城晚报》的少量新闻标题在用词用句上还存在着不够精准的情况。譬如:17日《天山“娃娃”羊城获“最好”》、18日《“上帝”被“环保”撞脑》、18日《珠江新城“胶轮车”
也似地铁走“道轨”》、21日《冷空气又来,阴天雨湿湿》等。
这些标题有些是词义晦涩,有些是句义晦涩。诸如“撞脑”、“道轨”等词汇,笔者生平第一次遇见;而“阴天雨湿湿”一句,除了让笔者联想到杜甫《兵车行》中“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句子外,实在是没觉出什么美感来;《天山“娃娃”羊城获“最好”》一题则让人迷惑不解。
广东报纸的标题很可能采用一些本地语言或特殊用法,这本无可厚非,笔者在此也没有多少发言权。但笔者还是认为,作为一份有着全国影响力的对开大报,作为一份与《北京晚报》、《新民晚报》齐名的著名晚报,作为独立省级晚报的“样板”,《羊城晚报》似乎应在新闻标题上再下些功夫。2月16日《羊城晚报》赫然将“呵呵”两个字写到了头版头条的副标题中去!头版头条标题,真乃寸土寸金之地,怎容得下“呵呵”这个几乎没有意义的词儿呢?活泼也要有个限度。
此外,新闻标题切忌“以辞害义”,没有必要为了对仗、对偶去硬凑那几个字。真正好的标题首先在于它对新闻事实的准确揭示,其次才考虑它的生动形式。标题的风格要和报纸的总体定位相一致。
总之,媒体应该如法律和医学一样,有自己独立的运行方式和规则,这种运行方式和规则中的关键是:务必时刻从传、受双方来考虑问题。如果《羊城晚报》能始终实事求是地服务市民、反映社会,那么,《羊城晚报》改版是否成功,人民自会心中有数。说到底,报纸的荣誉,绝不能是“传者”自封的,而只能是人民给予的。相信《羊城晚报》在这次改革中提定能够真正把党中央要求的“三贴近”落实到笔触间和版面上,收获得多的群众的认同。
第三篇:创新媒体发展方式,坚持三化发展
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处长余世才:创新媒体发展方式,坚持三化发展
11月21-22日,2014广东互联网大会暨全球移动互联网CEO峰会在广州保利世贸馆举行。两天大会到场各路人马达7.3万人次,所有10个会场从开始全部爆满,200多分享嘉宾代表中国移动互联网最前沿,创造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又一个辉煌。
21日上午,由广东互联网协会主办,组委会和艾媒咨询集团承办的2014广东互联网大会在广州保利世贸馆岭南厅正式开幕。下午14:30,2014中国媒体转型与移动趋势发展论坛于5号馆珠江厅举行。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处长余世才出席了此次论坛。会上,余世才致辞表示,广东作为互联大省,应该抓住机遇,把媒体作为发展重点来抓,确立实际的发展目标,充分应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发展方式。要做好媒体这个大文章,需要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坚持差异化、转移化、一体化发展。
以下为演讲原文:
今天很高兴参加我们的互联网大会,这个媒体论坛,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下午好。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之际,我们又迎来了2014年广东互联网大会的到来,我们齐聚一堂,我再次表示热烈的祝贺。
“往事辉煌,跨越梦想”的主题,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的新要求,切合了中央关于推媒体的部署,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于媒体网络人肩负的新希望,作为互联网关系部门,和媒体界共同担当,如何书写这个大文章,首先需要明确具体的战略的目标。那么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发展,这个中央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大部署,是一项崭新的时代的个体。
我们领导小组发布第4次会议,强调按照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规范管理,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有计划管理一批,打造具有先进力的媒体,形成一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体系。媒体融合发展理念实现路径,目标路和要求。
我们广东作为互联大省,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媒体作为发展重要的主体来抓,我们确立实际的发展的目标,充分应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的方式发展做大做强,进一步传播舆论领导力,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舆论的支撑。
如何做好媒体的这个大文章,还需遵循的一定的规律,新媒体发展规律。这两个规律是媒体如何发展的要遵循的规律,在实际的过程中要坚持做到三化。
差异化发展。我们媒体资源的优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求我们因地制宜,找出发展过程突出,发展过程明确,坚持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
坚持转移化发展。媒体的核心的竞争力是产生信心产品的,把内容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把内容的优势作为发展的优势,权威的信息的渠道,规范的流程,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的生产,着力打造优质产品,打造真实准确客观权威。
一体化发展。促进各种媒体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实现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化体系,使媒体化相得益彰。那么做好媒体融合这个文章,还需要大胆的改革创新。
传统媒体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方式,应对信息的内容、人才的机制等方面做改造,强化互联网思维,用户概念,加强平等。提高用户对于信息的关注度。第二是创新内容生产和信息的服务,推进采编流程化和数字化的改造,推动新闻的信息和数字化的生产,用户参与改变。做到量身定做,提高新闻的满意度。
第三是积极发展新技术,顺应互联网移动化社交化和信息化的技术推动信息的生产,加快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手机网站跟手机报的应用。打造面向未来的传播的体系。
四是积极探索创新商业模式,强化市场观念,树立经营用户的理念,有效整合先上和线下的资源。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顺畅高效使用市场竞争媒体化的机制,探索多样的传播的渠道。探索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发展的用人的机制,以及用人条件下的科学有效管理的机制。
做好媒体发展这个文章还需要汇集各方面的力量,它是宏大的工程,它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党委政府部门和新闻单位,应该建立会议制度,建议时间表,明确重点的项目和任务的分工,积极出台政策的举措,加强跟踪检查指导,推动媒体的发展。有关的部门专项的基金,人才引进等资金,出台政策积极扶持重大媒体发展。
各媒体建立一把手亲自抓,整合媒体的资源,抓好效果的实施和思想,逐渐推进财力物力集中。
在确保党委权这个条件下,积极探索以积极为纽带的动力,鼓励有能力的网站上市融资,吸引社会的力量。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中国互联网的春天已然来也,我们坚信有中央的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作为我广东一定会开辟一个新天地,最后祝贺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第四篇: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发展
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发展
摘要:
典型人物报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品种,是我国媒体正面报道的一扇重要窗口,它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并深刻影响着公众对当下社会状态的认知和价值观的接受,在我国的新闻传播中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典型报道都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大部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文章试图总结这一新闻样式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在对新媒体融合时代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进一步探索,对新媒体时代典型“媒介人物”传播要通过怎样的文本表达和叙事策略,什么样的传播策略才能提升其传播效果提出了全新思考。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报道策略;传播技巧;新媒体
典型人物报道――充满中国特色的新闻样式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我国新闻媒体报道的一种重要新闻形式,它的报道因其新闻生产的复杂社会因素而备受争议。典型人物报道发端于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典型示范”,继承了前苏联列宁的“典型宣传”,之后又融会了毛泽东典型思想方法,在我国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自20世纪40年代中国党报媒体首篇典型报道《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出现在《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以及该报随后刊发了穆青的长篇通讯《人们在谈论赵占魁》、《恭喜赵占魁同志》等系列典型报道后,中国特有的新闻样式――典型人物报道,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我国的典型人物选取与报道中,“典型”的选择必定要符合适时的政治与社会因素,典型人物的出现和对典型人物观念的宣传,都与特定的社会情境有很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不同的社会背景,促成不同的典型生态,孕育不同的典型人物。所以说,作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新闻形式,其本身的变化不但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变迁的事实影像,也深刻影响着公众对当下社会状态的认知,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宣传环境,都促动了当下现实更新典型人物报道理念的力量。
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不同社会时期都曾产生一批让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如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牛玉儒、任长霞等等,人们对这些人物的熟悉铭记都是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获知的。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之人们的知识层次不断提高,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受众独立判断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对新闻信息的解读也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受众对典型人物报道不再依赖于一个声音的宣传报道,并且信任度也低。总结起来,其突出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人物形象拔高。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典型人物都是为了配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而推出的,所以,宣传典型人物实际上实在宣传我们的某种规范、某种标准。中国在四五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许多典型人物成为了“政治典型”和“媒体造神运动”下的典型人物,他们是一种“标兵”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典型挖掘出来,怎样报道,已经不由被报道者本人的实际决定,而是完全由记者的意愿左右。”①但是由于我们过于强调典型报道的思想性和指导性,新闻媒体在进行典型报道时总是用固有的模式和事先选定的标准来进行报道,以达到典型的完美。因此,就出现了报道典型人物出现的千篇一律的脸谱:“克己”“无我”“修身”的道德圣人,都有一副超凡脱俗的形象。因此就把人物身上的优点不断夸大,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反而避而不谈,这种凭借框架和记者经验来套用素材写成的文章,不但会导致典型“太过完美”而让受众觉得不可信。而且这种“道德圣人”的标记也会给人物本身的生活带来难以言说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二、内容失实或偏离生活。
许多典型人物报道都在极力赞美人物,到头来人倒是作了不少好事,但是对读者来说,他/她做好事的动机是什么?是什么力量让他/她能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很多问题让人看完文章还是一头雾水。原因在于,首先新闻记者采访过程中缺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新媒体时代的媒体总以“快速”和“准确”来标榜自己,但在实际操作中,两者是存在矛盾的,求快就很难求好,调查研究就必须需要时间。只有深入地了解客观实际情况,深入到采访对象中去,深入到实际中去,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说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写好人物通讯的根本途径。其次强烈的主观意识驾驭人物之上。有些典型人物的挖掘往往是在去世之后才被发掘出来的,很多素材只能通过人物遗留下的物件、文字或者他人的评述来完成采写,但是很多文章却充斥着主人公在千钧一发或者某个节点上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这在采访中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并且有悖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三、表现手法俗套,公式化写作。
2006年12月23日,《农民日报》刊发一篇7000字的《为老百姓多做实事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记湖北省沙洋县县委书记黄爱国》通讯,这篇“新时期焦裕禄”的典型报道却遭遇了滑铁卢,网友的回复是“太肉麻,受不了。”还有人甚至给黄爱国“黄作秀”的“雅号”。事实上,经过查证,文中的主人公的确是基层干部中一位值得报道的先进人物,问题不是出在黄爱国这位表扬对象身上,而是记者出现了写作硬伤,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受思维定势的束缚,并没有呈现出老百姓眼里可信可敬可学的人物。就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贵认为的那样“写的太全面,又想把他写的十全十美,反而容易引起人的反感。” 文中在对黄爱国的评价中,作者引述的全是一群围在黄身边官员的赞美之情洋溢不尽的评价,虽然作者写到“在沙洋,无论大街小巷、乡镇村组,都能听到黄爱国亲民爱民的感人故事”,但是通篇却没有民众的声音,这种程式化报道,让“审美疲劳”的受众对人物产生怀疑甚至反感就不足为怪了。
而新媒体时代下,典型人物报道可能会遭遇更多问题。首先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性,受众在新媒体互动条件下会多角度挖掘到人物身上的各个特点,质疑报道对象,削弱典型人物宣传价值。其次,新媒体碎片化信息特点本身就对以长篇幅为特点的通讯写作带来冲击,长篇幅让读者很容易失去阅读耐心,宣传报道的力度受到削弱。再次,新媒体具有明显的共享性,转载、链接实现了快速传播,然而对典型人物报道来说,共享性却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达到预期宣传效果,反之,就会出现类似“黄爱国”的尴尬现象,而最终受到伤害的正是那些被树为典型的人物。
如何才能克服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脱离文本创作中的模式化、公式化,增强典型人物的信任度,提高宣传价值观念的传播度,增强公众的关注度,实现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和突破,值得探索和总结。
一、典型人物形象上要趋向平民化。
以前的典型人物报道经验告诉我们,“高大全”式的近乎完美的人物浑身上下充斥着神话的光晕,并不能打动大众,只有那些平凡的人经历过的不平凡的事,以及他们身上闪现出来的与常人有着不平常的精神和意志,才能引起共鸣。只有把这些从千千万万人中挑选出来的典型人物从神坛上拉下来,拉到身边,拉到跟前,就像听邻家故事一样,才能让他们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写真写活,是实现人物“可信”“可亲”的最终途径,也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自然也是典型人物报道的生命。为了达到真实,就要求人物故事无论从整体上还是细节上都要真实,要达到事实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添枝加叶式的烘托人物,人为拔高,让事实理想化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新媒体时代是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的。典型人物也有挣扎过的时候,他们也有矛盾的时候,他们不仅有爱国爱民的崇高情操,他们更有珍贵的亲情、爱情、友情等人之常情,值得学习的是,他们在经历过坎坷后依然能处理的和谐。典型人物能不能打动大众,关键在于能不能让典型生活化,写出真情,情动于中,情动于形,情感于心。
二、叙事角度客观化。
叙事角度是叙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观察和叙述故事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体现的是叙述者与所叙述者事件的一种表述关系,叙事角度承担着新闻文本价值。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叙事角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零聚焦是从一种全知全能的角度叙事,叙述者无所不知;内聚焦是以特定的人物来感知事物或者事件;外聚焦是客观呈现,仅表现事物或事件外部状态、细节等,不涉及心理描写。如《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和《人民日报》“身边的感动”专栏的叙事多以内聚焦式角度采写,采用记者主体直接介入事件的方式进行叙事,实现了叙述主体和叙事文本之间的统一。如《北京最后的粪桶》文章中第一个小标题就是“跟着他们走”。谁跟着谁走?记者跟着北京仅存的几名背粪工人走。“早晨6点30分,我的闹钟响了,天还是黑的。7时15分出门,气象预报说今天最体温度零下8度。”全文开篇的第一短拉开了记者介入事件叙事的序幕。记者行走的过程也就是读者阅读的路径,读者随着记者的见闻和记录客观完成了对主人公的疑问和感慨。这种内聚焦和外聚焦式的叙事角度,完全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传统意义上的零聚焦叙事角度是一种先知、俯视的姿态像受众传达信息,而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融合更多信息、表达观点和意见,真正成为新媒体下的传播者和参与者,因此,内聚焦和外聚焦式的叙事角度的客观化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典型报道的出路在哪里?
首先,典型人物报道的语境配置必须与时俱进。典型报道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总结的发动民兵群众积极参加革命和生产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党报特有的报道方式。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典型报道的确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宣传、和鼓励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需求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后,人物报道的范围自然要与时代要求贴近。典型人物报道更应该依循新闻发展规律回归本来的面貌。2010年3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开栏语《致读者》,提出要“通过报道身边的平凡人物、普通群众的故事,展示普通百姓的崇高精神与高尚品质,体现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报的这一风向标虽然还是带有明显的政治影响,但至少人物的选取上不断靠近“平凡”、“普通”的人们。但选择什么样的人采访,不是所谓的“典型”才叫典型人物,新闻学者喻国?b早就从新闻专业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人物记者在报道一个人物时需要强调问题单意识,要带着我们的问题、社会问题去寻找那些有答案的人。之所以选他不选另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建立了丰功伟绩,是因为他能够回答我们的主干读者心中的这几层问题单。他在发展当中,他在社会存在当中,他对某种问题当中的问题,以他的经历,以他的资质,有这方面的可能、智慧和经历去回答。②由此可见,人物报道的语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必须遵循新闻发展的规律。
其次,典型人物报道主动融入到新媒体中去,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得信息重新组合的机会。市场化媒体加入典型人物报道行列,反过来能够助推典型人物报道理念的更新,人物报道叙事和表达手段更加丰富和多元,包含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的融合,不但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而且新闻叙述基于超链接的超文本结构,将海量的网络信息有序呈现,实现对人物报道的立体化呈现,增加了人物的可信度,增强了新闻的公信度。
在对2005年中国重大典型人物“马班邮路上的忠诚信使”王顺友的报道中,就采用了这样的报道方式。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新华网等媒体从多视角、以多种形式对王顺友进行了报道,王顺友不但在国内巡回演讲,更是首位被邀请进入了万国邮联演讲的中国人物,开启了中国典型人物形象传播的国际化步伐。
实践证明,只有更新理念,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报道形式,改进传播技巧,才是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唯一出路,也是值得我国媒体在实务中继续深入探究的一个命题。
[注释]
①胡钰:《走出正面典型宣传的思维误区》,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http://cjr.zjol.com.cn/。
第五篇:创新重大主题报道 发出主流媒体“好声音”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 发出主流媒体“好声音”
——扬州报业传媒集团申报“特别贡献奖”陈述材料
在市委重大接待活动期间,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烟花三月节等重大活动,超前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做到新闻报道“出新、出彩”,“三报一网”重磅推出重大活动动态报道、重点专题系列报道、经贸旅游节特刊、图片专版、理论专版、副刊专版、文化专版等等活动策划,并利用二维码、云技术等现代前沿传媒技术,拓展报道渠道和影响力,突出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扬州的实践,突出首长关怀扬州发展的成果,全面展示扬州在“两个率先”、“三个扬州”和名城建设中的新成就、新经验、新做法。
一、围绕中心加强策划,以系列专题形式展示扬州最新发展成就
在重大接待期间,“三报一网”围绕主题,做到“天天有亮点、日日有重点”。
扬州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推出“三个代表在扬州的生动实践”、“古今辉映 建设名城”专栏,扬州晚报推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扬州答案”系列报道、“古今交相辉映 建设世界名城”专栏。其中日报“三个代表在扬州的生动实践”栏目,以系列新闻述评的形式,报道首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扬州的生动实践,及两次重要题词精神在扬州的落实情况。10余篇专题报道分别从扬州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区划调整融合发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百姓幸福生活等角度入手,深度剖析我市全力推进“两个率先”、“三个扬州”和名城建设的经验和成就;晚报刊发的三篇深度报道,从经济、文化、民生角度准确提炼主题,并用丰富的事实材料阐述主题,追求立意的高度、深度,全面准确把握了扬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轨迹及发展成果。晚报根据首长的两次题词,将专题分成两大主题:“古今交相辉映”和“文明富裕秀美”。其中“立体交通夯实腾飞跑道”等子系列,有时空的跨度和纵深感、视野的高度和广阔度、采访的深入和故事化,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4月份,省委书记罗志军先后多次来扬调研、召开座谈会,并在高邮金港村驻点调研6天时间。日报在头版头条、晚报在重要位置,刊发大篇幅报道并配发图片,全方位向读者传达省委主要领导对扬州的新期待、新指示、新要求。市委书记谢正义先后赴扬州大学作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报告、出席纪念江上青烈士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75周年座谈会、率四套班子领导赴烈士陵园祭扫缅怀先烈等活动,日报均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进行了重点报道,其中对前两个活动在重要新闻版面配发了侧记,并将谢书记作的报告、讲话全文刊登,使得内容更加全面、影响更为广泛、主题更加突出。
重大接待期间,日报按照市委要求,举办了学习江泽民同志词作《满江红·江上青百年诞辰祭》座谈会,与会扬州文化界、学术界、党史研究的部分专家、学者就《满江红》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性、艺术性、革命精神等畅谈体会,并在日报要闻版整版刊发。同时,日报还在理论专版刊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扬州的生动实践》、《重读民族史 共筑中国梦--学习江泽民〈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序言有感》等一系列理论文章。
二、做好“烟花三月”节庆报道,营造谱写“中国梦”扬州篇章的浓烈氛围
“烟花三月”节前,日报、晚报、时报均推出专栏,通过大量鲜活的新闻报道,营造浓烈的节庆气氛。节庆当日,日报4个版、晚报10个版、时报10个版、扬州网推出相关专题网页,采用各种新闻体裁,报足、报全、报活节庆活动。同时,三报推出各具特色的新闻特刊《扬州梦》,全面回顾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日报特刊从“名城梦”、“腾飞梦”、“幸福梦”等角度,全面解析中国梦的扬州内涵,创意精巧、定位清晰,版面大气精致,内容翔实;晚报特刊推出全国首份360°超清魔景报,给读者创造了很多惊喜;时报推出中英双语特刊,并同步在美国刊出,彰显了烟花三月节的国际视野和报业传媒集团的“国际范儿”。
日报为献礼“4·18”,跨界推出了全国党报首部微电影《梦扬州》,首映当天便在优酷、土豆两大视频网站上线,一天时间点击数超5万,获优酷网“今日用户推荐”第9位。晚报推出了城市形象音画片《扬州》MV,联系到了演唱者扬州姑娘侃侃取得授权,为这首契合“烟花三月”意境的歌曲拍摄了MV。
三、充分运用整版图片,直观再现扬州古今交融的精彩亮点(略)
四、精心编辑副刊、文化专版,立体化、规模化、系列化展示扬州文化底蕴
日报文化副刊《梅岭周刊》在重大接待期间打破常规,以一周两期的规模,高密度宣传展示扬州文化。为保证出版质量,周刊部邀请扬州重量级文化学者、著名摄影家出马。在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新闻发布会举行之时,梅岭周刊及时与头版、二版联动,刊发了贾平凹等著名作家的获奖作品回顾,增强了版面的文化深度。扬州画廊版先后出版了石涛艺术精品、扬州八怪精品赏析、康宁先生花鸟画专题等,体现了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彰显了日报文化副刊的品位。晚报注重抓住重要节点展示扬州文化,在推出清明节专题的同时,重点突出对革命先烈江上青的宣传。晚报“老照片”推出系列城市文化专题,书画版推出扬州文化专题。老扬州版也化零为整,推出了双东名人、扬州小吃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