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试行)
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试行)
1目的、范围、职责 1.1目的
为加强和规范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及包装材料(以下简称食品包装)检验监管工作,确保进出口食品及食品包装的安全、卫生质量,保护国内外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根据《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实施检验监管工作管理规定》(国质检检[2006]135号)(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工作规范。1.2范围
本工作规范适用于已经或预期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进出口食品包装的检验监管工作。1.3职责
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全国进出口食品包装的检验监管及备案管理工作。各直属检验检疫局负责辖区内进出口食品包装的检验监管工作和备案工作的实施,并应设立咨询电话,公布进出口食品包装检验工作流程(见附件一)。1.4术语 1.4.1食品
指列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第一类(02章、03章、04章、05章)、第二类(07章、08章、09章)、第三类、第四类的用于人类食用的相关商品。1.4.2食品包装
食品包装是指用于盛装食品或为保护食品安全卫生、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而加工制成的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称。材料及辅助物包括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制品和接触食品的涂料等。2 检验依据 2.1进口食品包装
1)按照我国法律法规、国家强制性标准和相关卫生管理办法实施检验2)我国尚无技术标准的,应依法及时制定,未制定之前,可参照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相关标准实施检验。2.2出口食品包装
1)按照输入国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实施检验。
2)输入国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无明确规定的,按照我国法律法规、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检验。2.3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规定名称(见附件二)2.4有关检验标准(见附件三)3 备案
3.1 进口食品包装的进口商和出口食品包装生产企业需实施备案管理。
3.2 进口商、生产企业申请备案时应按照《管理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要求提交相应书面材料,材料应齐全、一致、真实、有效。
3.3进口食品包装的进口商申请备案,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3.3.1申请备案的进口食品包装必须为国外固定生产厂商生产,且国内进口商具有对国外生产厂商的风险评估资料。
风险评估资料至少应包含:国外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进口食品包装质量分析及质量风险等内容。
3.3.2进口食品包装质量稳定,外观和安全、卫生项目经检验检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3.4出口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申请备案,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3.4.1企业必须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且运行正常、有效;
3.4.2企业具有健全的质量检验部门,具有满足产品检验要求的基本检测设备和专职检验员; 3.4.3企业生产设备必须保持清洁卫生、运行正常,不得有任何影响产品安全、卫生的现象; 3.4.4企业生产车间必须清洁卫生、无污染,半成品堆放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3.4.5原材料库、成品库的地面、墙壁必须干燥、清洁、卫生,不得有活害虫、鼠类的存在,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或其他污染物;货物应按品种、批次分类存放,防止相互混杂; 3.4.6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并加铺衬垫,有防雨、防潮和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设备等; 3.4.7首次用于加工出口食品包装的原辅材料,包括印油、助剂等应经检验检疫机构检测合格并登记;
3.4.8出口食品包装质量稳定,经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3.5备案证书发放
进出口食品包装由各直属检验检疫局负责备案审批、统一编号及发放备案证书(见附件五),备案证书有效期二年,有效期到期前3个月如企业需要应申请延续。4 报检及通关
报检要求按照《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规定》及有关规定执行。4.1进口食品包装
作为商品直接进口的食品包装,报检时应填写《入境货物报检单》,同时随单提供提单、合同、发票、装箱单等,经检验合格出具《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盛装进口食品的食品包装,在进口食品报检时列名包装情况。4.2出口食品包装
作为商品直接出口的食品包装,报检时应填写《出境货物报检单》,经检验合格后出具《出境货物换证凭单》。
用于盛装出口食品的食品包装,报检时应如实填写《出入境包装及材料检验检疫申请单》(见附件四),同时提供该食品包装的检测合格报告、生产企业厂检合格单等,经检验合格后出具《出入境食品包装容器及包装材料检验结果单》(以下简称《结果单》)。5 检验
5.1 检验主要包括食品包装的外观检验和安全、卫生项目的实验室检测。具备检测条件的直属局可自行进行检测;不具备检测条件的直属局,送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实验室检测。5.2对已实施备案管理的,应按规定的检测周期对食品包装的外观和安全、卫生项目进行检验。5.2.1检验周期
按照《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同一企业、同一种材料、同一种加工工艺的进出口食品包装,实行安全、卫生项目的周期检测。检测周期暂定为三个月,连续三次周期检测合格的,检测周期可延长为六个月;连续二次检验不合格的企业,检测周期缩短为一个月。在检测周期内,检验检疫机构将不定期进行外观检验及部分安全、卫生项目检测;经抽查检验不合格的不准出口,并要求分析不合格原因、及时整改,整改期间批批检验。5.2.2检测周期内《结果单》办理
对已实施备案管理的进出口食品包装,如果用于盛装食品出口,在检测周期内可凭检测合格报告,按照4.2有关要求申请办理《结果单》。
5.3对未申请或申请后未能达到备案管理要求的,应实行逐批外观检验和安全、卫生项目检测,待检验合格后出具相应证单。
5.4对已盛装进口食品的食品包装,应在进口食品检验同时对食品包装进行抽查检验。5.5对已列入《目录》的进口食品包装,如用于盛装出口食品,可凭《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换发《结果单》,必要时应对安全、卫生项目进行检测。
5.6对未列入《目录》的进口食品包装,按照表外商品监督抽查管理规定实施抽查检验;如用于盛装出口食品,应按照出口食品包装有关规定办理《结果单》。5.7不合格处理
对经检验不合格的进出口食品包装,出具《检验检疫处理通知单》或《出境货物不合格通知单》;尚未盛装食品的不准销售盛装食品,已盛装食品的,其盛装的食品不准销售、食用。6《结果单》的用语及有效期 6.1用语
《结果单》的检验检疫结果拦中用“经检验本批食品包装及材料符合《检验标准名称》要求(或进口国要求)”。6.2《结果单》有效期12个月 7核查验证 7.1核查证单
出口食品检验人员在出口食品检验放行中,应认真核查食品企业所使用的食品包装是否经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是否货证相符,并根据出口食品数量核销所使用包装的数量。7.2抽查检验
出口食品检验人员在出口食品检验放行中,如果发现食品企业所使用的食品包装可能存在安全、卫生等质量问题,应及时抽取样品,并通知包装施检部门处理。8监督管理
8.1加强对进出口食品包装经营企业、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有效地控制和提高进出口食品包装质量,即要防止因出口食品包装质量而影响出口食品质量问题的发生,也要防止不合格的进口食品包装危害消费者。
8.2加强科学信息交流,及时搜集和掌握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食品包装的有关法规、指令、技术的最新要求,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应对;各直属局应加强对出口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发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对发生情节严重的进出口食品包装质量问题,由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预警通报。
8.3出口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的代号按《管理规定》第七条执行。企业代号实行专厂专号专用,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借用、冒用、盗用及转让企业的代号;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应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8.4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在检验监管工作中,对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典型案例,应及时向总局汇报。9附则
9.1进出口食品包装的检验计收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9.2本工作规范未尽事宜,按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9.3本工作规范所引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性文件在新规范下发时有效,所有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性文件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性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9.4本工作规范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关于实施《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试行
关于实施《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试行)》的补充通知
质检检函„2006‟151号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为了对进出口食品包装全面实施检验监管,总局下发了•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实施检验监管工作管理规定‣(国质检检[2006]135号),为了具体实施该管理规定,检验司草拟下发了•关于下发†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质检检函[2006]107号)。各直属局都在积极行动,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作好内部协调准备工作,并向辖区食品包装生产企业大力宣传,为进出口食品包装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始和平稳过渡积极创造条件。
对进出口食品包装实施全面检验监管,是项全新的工作,各局在准备中已反映出一些具体问题,为此补充通知如下:
一、进出口食品包装检验使用的证单
本着证单精简实用的原则,不再启用•出入境食品包装及材料检验检疫结果单‣(国质检检[2006]135号文附件1)及•出入境食品包装及包装材料检验检疫申请单‣(质检检函[2006]107号文附件4),食品包装检验适用单证将另行通知。
二、进出口食品包装检验收费
质检检函[2006]107号文的正文“
三、检验项目及收费”停止执行。进出口食品包装检验收费,应严格按照•出入境检验检疫收费办法‣(发改价格[2003]2357号)、•关于加强和规范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行为和收费管理的通知‣(国质检通[2004]49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验检疫实验室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质检通[2006]79号)的规定执行。没有收费依据的,一律不得收费。
三、进出口食品包装检验重点内容及具体项目
(一)进口的食品包装应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标准方法实施检验;出口的应依据进口国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方法进行检验;检测项目以安全卫生项目为主,首次检测可对全项目进行检测,日常检测可对重点项目进行检测,对有特殊要求的应该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检测
(二)由于进出口食品包装种类繁多,涉及检验项目较多,应加强风险分析,根据食品包装自身安全卫生特性,以及国内外市场反映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卫生项目的检验监管。随文附上有关专家收集整理的食品包装材料安全卫生检测项目表(见附件)供检测时选用参考。
四、进出口食品包装备案程序说明。
(一)、进出口食品包装备案不是行政许可,对备案企业生产的出口食品包装一般实施周期检验检测;对未经备案企业进口或生产的食品包装应实施批批检验检测。对已经获得了国家卫生主管部门颁发的食品卫生注册的出口食品包装企业,其备案手续可以简化。
(二)、备案申请材料应齐全、真实、一致、有效;二是出口包装生产企业的设备、车间、仓库、运输工具等应符合食品包装生产要求;三是出口食品包装的原材辅料及成品应经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合格并登记。
(三)、申请备案的进口商如果没有国外机构检验证书,则可将拟进口的食品包装样品送检验检疫机构实验室检测,检验检疫机构实验室检测出具的检测合格报告可等同国外检验证书。
(四)、进出口食品包装,其生产厂家、生产工艺、产品品种未变的,其备案资质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五)、直属局可根据总局135号文对进出口食品包装企业备案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便于操作的工作程序。
五、进出口食品包装检验的过渡期
进出口食品包装检验的过渡期,请按照质检检函[2006]107号文件规定执行。进出口食品包装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作为商品直接进出口的食品包装的检验;
(二)已盛装食品进口的食品包装检验;
(三)拟用于盛装食品出口的食品包装检验。进出口食品包装检验过渡期主要是对拟用于盛装食品出口的食品包装而言,考虑其检验监管现实问题,因此设立了5个月的过渡期。但从明年1月1日起,各地必须严格按照总局文件规定全面实施检验。
各局在过渡期内,应结合实际制定分步实施工作计划,认真做好对出口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的备案工作,并适时对食品包装取样留样,作好企业所使用原材辅料的检测登记;有条件的地区要抓紧开展食品包装检测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对出口食品包装生产企业、使用企业库存包装的查库、核销工作。
六、出口食品包装容器标注生产企业代码
从技术手段分析,出口食品包装一般可印刷印制生产企业代码,对运输包装容器应按要求标注生产企业代码。现实中,由于个别包装的特殊性,视情况可不标注生产企业代码,但必须加强对其批次管理。
七、食品包装检验监管适用范围
本文件所述检验要求仅适用于已列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且进出口商申报用于食品包装的进出口商品;以及已盛装食品的进出口食品包装。
对本条前款所述以外的进出口食品包装,按照总局•关于做好出口与食品接触材料有关工作的通知‣(国质检明发[2005]57号)规定实施监督抽查。
八、同一种食品包装向多国出口的检验管理
同一种包装出口多个国家,根据不同国家要求分别出证,但对相同检测项目可不进行重复检测。
九、进口食品包装盛装食品出口的出证
进口食品包装按商品属性管理,并按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实施检验,可凭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换发包装检验结果单。当盛装食品出口时应核查食品输入国对食品包装要求是否与我国一致,对与我国要求不一致的项目,应按食品输入国的要求进行检测。具体可按检验司107号文第5.5条要求执行。但如果进口环节未实施检验,或进口环节检验项目与出口要求不符时,应对相关安全、卫生项目进行检测。
十、同一包装既盛装危险品又盛装食品的检验监管 出口危险品包装与出口食品包装检验项目、监管要求各有侧重点,例如:出口危险品包装以跌落、堆码的安全强度检测为主,出口食品包装以安全卫生项目检验为主,因此在检验监管中,应针对不同要求分别实施检验。
十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各直属局应建立食品包装、危险品包装、危险品的风险情况、事故情况上报反馈机制,确定包装主管处室及责任人,并将责任人通信联系方式结合食品包装开验上报汇总材料一并报检验司。总局将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发出警示通报,有效规避进出口风险。
请各直属局对实施进出口食品包装检验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总局检验司报告。
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2食品检验工作规范
附件2:
食品检验工作规范
第一条 为规范食品检验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有关规定开展的食品检验活动。
第三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符合《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规定通过资质认定后,在批准的检验能力范围内,按本规范和食品安全标准开展检验活动。
第四条 食品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应当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准确,不得出具虚假或者不实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报告。
第五条 食品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应当独立于食品检验活动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应当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防止商业贿赂,保证检验活动的独立性、诚信和公正性。
第六条 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第七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障实验室安全。
第八条 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按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的安排,完成相应的检验任务。
第九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建立和实施与检验活动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十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使用现行有效的文件。
第十一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配备与食品检验能力相适应的检验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聘用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员,建立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档案。
食品检验机构不得聘用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制订和实施培训计划,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第十二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具有与检验能力相适应的实验场所、仪器设备、配套设施及环境条件。
第十三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保证仪器设备、标准物质、标准菌(毒)种的正常使用。
第十四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标准菌(毒)种档案。
第十五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对影响检验结果的标准物质、试剂和消耗材料等供应品进行验收和记录,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列出合格供应商名单。
第十六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标准、技术规范或委托方的要求进行样品采集、流转、处置等,并保存相关记录。
样品数量应当满足检验、复检工作的需要。
第十七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对其所使用的标准检验方法进行验证,保存相关记录。
第十八条 食品检验机构在建立和使用食品检验非标准方法时,应当制定并符合相应程序,对其可靠性负责。
第十九条 接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委托建立和使用的非标准方法应当交由委托检验的部门进行确认,食品检验机构应当提交下述材料:
(一)定性检验方法的技术参数包括方法的适用范围、原理、选择性、检测限等。
定量检验方法的参数包括方法的适用范围、原理、线性、选择性、准确度、重复性、再现性、检测限、定量限、稳定性、不确定度等。
(二)突发食品安全事件调查检验时,可仅提交方法的线性范围、准确度、重复性、选择性、检测限或定量限等确认数据。
第二十条 原始记录应当有检验人员的签名或盖章。食品检验报告应当有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标志、食品检验机构公章或经法人授权的食品检验机构检验专用章、授权签字人签名。
第二十一条 食品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应当妥善保存至少五年,有特殊要求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食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中如同时有获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检验项目和未获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检验项目时,应当对未获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检验项目予以说明。
第二十三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对检验活动实施内部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有计划地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采取纠正和预防等措施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检验能力,并保存质量活动记录。
第二十四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公布检验的收费标准、工作流程和期限、异议处理和投诉程序。
第二十五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在所从事的物理、化学、微生物和毒理学等食品检验领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
第二十六条 食品检验机构如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应当符合本规范附件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 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
第二十八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接受其主管部门和资质认定部门的监督管理。食品检验机构应当按照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报告工作情况,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发现的问题和趋势分析等。
第二十九条 本规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附录
食品检验计算机与信息系统要求
一、食品检验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是指应用于食品检验活动的、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分析等处理的人机系统等。
二、为了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不同检验机构的检测数据进行统一分析,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分析效率,食品检验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与交换应当符合相关要求。
三、食品检验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应当按照本规范的下述要求进行确认。
文字处理软件、统计软件以及检验设备配套的专用微处理器和数据处理程序等不需要确认,但对这类软件的调整(或二次开发)应当进行确认。
四、食品检验计算机与信息系统验证要求包括:
(一)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确认。
1.计算机信息系统具有详细设计文档,且严格实现了其中定义的各数据项和数据集的类型、精度、必需性、取值范围、长度等。
2.系统能够在输入数据被使用前、产生数据被存储后以及数据传输过程结束后对数据的完整性进行自动检查,并在发现完整性错误时发出警告,中断出错的进程,同时将相关信息写入系统日志。
3.系统设计文档应当包含可靠的数据传输准确性保障措施(如果传输准确性保障措施是MD5、SHA等验证算法,也应在设计文档中给出明确的算法和使用范围描述),并且系统能够按照设计对被传输的数据进行准确性验证(包括加密后的敏感数据和非加密的数据)。
(二)系统安全性验证。
1.系统安全性应当符合《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二级以上的要求。
2.系统设计文档包含详尽的安全性保障措施(包括用户权限、角色、安全管理策略、系统日志规则、数据库日志规则、敏感数据加密规则等),并且系统严格实现了这些安全性保障措施的功能和要求。
注1:“规则”包括使用规则和管理规则。
注2:敏感数据加密规则应当结合权限、角色和安全策略,确实保证未授权用户无法查看、修改和删除任何敏感数据信息。
3.系统用户手册提供了系统安全性设置建议,明确告知用户如何做到最小化授权,避免权限扩散。
4.系统满足安全性溯源需要,即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进行的任何活动(包括记录修改),系统应当记录相应的系统日志和修改内容并保留改变前的原始记录。
5.系统具有自动和强制性数据备份机制且软硬件环境均能保证备份功能的正常运作。
(三)系统有效性和适用性验证。
1.系统设计文档包含有系统功能、模块、效率、容错、架构、接口等详细定义。
2.配备详细的系统使用手册,包括操作指南、故障排查手册、应急预案和系统维护与备份日志。
3.应当能够确保在后续的系统升级和维护中各接口的向前兼容性。
4.食品检验机构使用的多用户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通过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强度的压力测试。
第四篇:进出口酒类食品检验监督管理办法
进出口酒类检验监督管理办法
(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依据)为保障进出口酒类质量安全,规范进出口酒类检验监督及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保税区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1号)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管理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进出口酒类检验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区域进出口酒类检验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进出口酒类的检验及管理工作,从事酒类进出口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企业诚信)进出口酒类生产经营企业应当诚实守信。国家质检总局将进出口酒类生产经营企业统一纳入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实施“黑红名单”管理,并予以公布。
第五条(准入条件)国家质检总局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对进 口酒类生产企业实施注册,授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酒类境外出口商、代理商和境内收货人实施备案,对出口酒类生产企业实施备案。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 进口酒类检验监督管理 第一节 检验监督放行方式
第六条(放行方式)进口酒类检验监督放行分为检测放行、查验放行两种方式。
第七条(名词解释)检测放行是指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在现场查验、感官检验的基础上须抽取代表性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待各项检测完成后,方能进行合格评定的放行方式。
查验放行是指根据进口酒类风险评估结果,对报检的进口酒类经现场查验、感官检验后,即可进行合格评定的放行方式。
第八条(适用条件一)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进口酒类,应当适用检测放行方式:
(一)国家质检总局风险警示通报期内的;
(二)首次进口的品种;
(三)以木桶、皮囊等形式包装的进口原酒;
(四)前次进境检出不合格,且未经过3次以上入境检验合格的;
(五)现场查验或感官检验存在异常情况的;
(六)国家质检总局和检验检疫机构进口酒类安全风险监控计划抽中的;
(七)按照检验检疫机构进口酒类检验工作指引,抽批检测抽中批次的;
(八)国家质检总局有特别要求的;
(九)其他需要检测放行的。
第九条(适用条件二)具备下列所有条件的进口酒类,检验检疫机构可根据现场查验、感官检验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适用查验放行方式:
(一)产品质量稳定;
(二)过往检验记录良好;
(三)产品风险低;
(四)进口食品收货人追溯体系完善、诚信度高。
第二节 报检、抽样、检验
第十条(申报要求)进口酒类报检人应逐一申报进口酒类的品名、品牌、原产国(地区)、规格、数重量等内容,不得使用笼统的商品名称或食品类别等不规范名称报检。
第十一条(报检单证)进口酒类报检时应提供以下单证:
(一)入境货物报检单;
(二)代理报检委托书(委托代理报检的);
(三)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商业单据;
(四)进口预包装酒类中文标签样张、中文标签备案凭证;
(五)进口酒类原产地证明或自由销售证明;
(六)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酒类产品应当提供地理标志证书;
(七)标注获得奖项、荣誉以及认证标志的应当提供有关证明文件;
(八)检验检疫机构要求的其他单证。
第十二条(资料审核)检验监管人员应严格审核报检单填写内容是否规范、完整,所附单证是否齐全、有效,校验各报检的进口酒类CIQ代码是否正确。符合要求的,受理报检;不符合要求的,按照报检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现场查验)检验监管人员对报检的进口酒类实施现场查验时,应当核对货物、运输工具信息,检查储存条件、酒类包装等内容。
进口酒类信息与申报相符、储存条件符合要求、包装完整的为查验合格。现场查验应当保留记录。
第十四条(抽采样品)检验监管人员对经查验合格的进口酒类应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实施抽采样,并按规定做好留样及样品处理。
对于进口少量的高价值酒类可适当降低抽样数量,但应满足检验需求。对于口岸现场不具备抽采样条件的进口散装酒类,可在符合条件的取样地或进口散装酒类使用地抽采样品。
第十五条(感官检验)检验监管人员对进口酒类实施感官检验时,应对产品的组织状态、色泽、气味、滋味,有无异物、霉变、腐败变质及标签内容等方面进行检查,进行初步卫生学评估,并在检验检疫记录上如实描述感官检验情况。第十六条(中文标签检验)检验检疫人员应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家质检总局标签检验有关规定对进口预包装酒类中文标签进行检验,并对首次进口检验合格的标签予以备案。
第十七条(送样)适用检测放行方式的进口酒类经现场查验、感官检验合格后,检验监管人员应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结合过往检测记录、警示通报、标签符合性检测要求、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及相关规定的要求和现场感官检验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实验室检测项目,并保证样品及时送往检测技术中心。
第三节 合格评定
第十八条(合格评定)进口酒类合格评定是在资料审核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查验、感官检验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结合过往检验记录的具体情况,做出的综合判断。
第十九条(检验标准)进口酒类应当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及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规定。
进口酒类原料全部用于生产加工(复)出口食品的,应当符合最终产品输往国家(地区)法规、标准和强制性技术规范及贸易合同的要求。
第二十条(检验程序)检验监管人员应及时在检验检疫综合管理系统中做结果登记,并在合格评定结论确定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证稿拟制。
第二十一条(出具单证)检验检疫机构对评定为合格的进口酒类,应当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和结论为合格的《卫生证书》。结论为合格的《卫生证书》由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施检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发。
需要提前签发通关单的,应当根据现行有关规定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待合格评定后出具《卫生证书》及有关单证。
已取得《入境货物通关单》,尚未取得《卫生证书》的进口食品应当存放在检验检疫机构指定或认可的仓储场所,该仓储场所应符合《进出口食品储运场所与人员卫生规范 》(SN/T 1879.1-2007,SN/T 1879.2-2007)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不合格处理)检验检疫机构对评定为不合格的进口酒类,需作退货或销毁处理的,应当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涉及索赔的凭报检人申请,出具中英文对照或中文结论为不合格的《卫生证书》。
第二十三条(不合格处理方式)检验检疫机构应当监督不合格进口酒类做出如下处理:
(一)进口酒类经检验,发现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问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须做销毁处理;
(二)其它涉及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责令报检人做退货处理。报检人书面申请做销毁处理的,检验检疫机构可批准其申请并监督实施,但不更改《卫生证书》处理意见;
(三)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但可通过必要的技术处理使其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经报检人书面申请,分支机构审核评估同意后,可实施技术处理。实施技术处理的,应当经重新检验合格后方 可使用。
第二十四条(复验)报检人对合格评定结论有异议,申请复验的,按《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进出口商品复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后续管理)进口酒类和全部用于生产加工(复)出口食品的进口酒类原料,未经检验合格,不得销售、使用。
第二十六条(召回)进口酒类代理商(经销商)应当依照我国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酒类进口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
进口酒类存在安全问题,已经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进口酒类代理商(经销商)应当主动采取召回措施,避免和减少损害的发生,并立即向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告。
第三章
出口酒类检验监督管理 第一节 检验监督放行方式
第二十七条(放行方式)出口酒类检验监督放行采取监管放行和检测放行两种方式。
监管放行是指对经常或连续出口的酒类以一定时间段为单位,科学制定监测计划,定期进行抽样送检,综合考虑监测计划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日常监管、感官检验等因素,对报检的出口酒类进行合格评定的放行方式。
检测放行是指在日常监管、感官检验的基础上,对报检的出口酒 类进行抽样送检,待实验室检测结果出具后,方能进行合格评定的放行方式。
第二十八条(监管放行)具备下列所有条件的出口酒类,检验检疫机构根据过往检验记录、产品质量风险、输往国家(地区)法规要求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适用监管放行方式:
(一)日常监管中未发现影响食品安全的不符合项目;
(二)企业质量控制体系正常运转,质量自控能力强;
(三)产品质量稳定,企业信誉良好。
第二十九条(监管频率)适用监管放行的出口酒类,检验检疫机构应结合企业管理水平、自检自控能力、产品质量风险和输往国家(地区)法律法规要求等因素,对出口酒类生产企业制定产品监测计划,明确送检项目及送检频率。原则上酒类食品监管性检测频率不低于报检批次的10%。
第三十条(检测放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检验检疫机构应当适用检测放行方式:
(一)首次输往法规或标准要求不同的某一国家(地区)的;
(二)被境外通报的;
(三)前次出现检测项目不合格,且未经过3次以上出口检验合格的;
(四)出具相关证书或换证凭单需注明具体检测结果的;
(五)企业诚信度低,管理不完善,自控能力不强的;
(六)合同或信用证有明确检测要求的;
(七)存在其它影响酒类食品安全卫生因素的;
(八)国家质检总局有特殊要求的。
第三十一条(检验方式转换)实施检测放行的出口酒类,符合以下条件,经企业提出申请,检验检疫机构评估同意后,可转为监管放行方式:
(一)出口酒类食品生产企业已整改,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消除不合格因素,并经验证、检测合格的;
(二)发布机构解除特殊要求的;
(三)境外通报调查完毕,消除食品不安全因素的。
第二节 报检 抽样 检验
第三十二条(报检资料)企业报检出口酒类时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报检单;
(二)海关备案合同/贸易合同;
(三)出口酒类生产企业备案证书复印件;
(四)生产企业出口酒类质量检验合格报告;(《食品安全法》
37、38条,出厂检验制度)
(五)委托报检的应提供委托书;
(六)酒类包装性能检验结果单;
(七)出口酒类标签样张;
(八)输往国/地区要求运输包装加施检验检疫标志的还应提供检验检疫标志使用记录表;
(九)检验检疫机构要求的其他单证。第三十三条(资料审核)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酒类备案生产企业所提交的报检资料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受理报检;不符合要求的,按照报检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抽采样品)对监管放行的监管性检测样品及检测放行的检测样品,检验检疫机构应按国家标准及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实施抽采样、现场检验留样及样品处理工作。
第三十五条(感官检验)检验检疫机构检验监督人员应当对出口酒类食品的组织状态、色泽、气味、滋味,有无异物、霉变、腐败变质及标签内容等方面进行感官检验,做出初步卫生学评估。感官检验描述应当科学、准确地反映产品实际情况,并在检验监督记录上如实描述感官检验情况。
第三十六条(送检要求)检验检疫机构送检前应确定选用的标准,依据标准项目,结合输往国家(地区)的要求、过往的检测记录、国家质检总局及检验检疫机构发出的预警通报、出口酒类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特殊要求和日常监督管理情况,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检测项目,并尽快将样品送往检测技术中心。
第三十七条(检验标准)出口酒类食品应当符合输往国家(地区)的法规、强制性标准要求及合同要求。
输往国家(地区)无相关法规、标准要求且合同未有要求的,应当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三节 合格评定
第三十八条(合格评定)出口酒类食品合格评定是在日常监管 的基础上,通过感官检验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结合过往检验记录的具体情况,做出的综合判断。
第三十九条(出具单证)检验检疫机构应当依据选用的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评定。
评定为合格的出口酒类食品,从本辖区口岸出境的出具《出境货物通关单》;从本辖区以外口岸出境或国家质检总局有特殊要求的,出具《出境货物换证凭单》或实施电子转单。
第四十条(证书签发)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酒类出具证书的,应按照输往国家(地区)要求格式、内容拟制证书底稿,交由有资格的签发人签发。
第四十一条(检验检疫标志)运输包装需要加施检验检疫标志的出口酒类食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加施检验检疫标志。
第四十二条(不合格处理)评定为不合格的出口酒类,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出具《出境货物不合格通知单》,并根据有关规定监督不合格品的处理。
第四十三条(复验)出口酒类食品生产企业对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评定结论有异议,申请复验的,按《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进出口商品复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召回)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依照我国法律、法规从事酒类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
出口酒类存在安全问题,已经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出口酒类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主动采取召回措施,避免和减 少损害的发生,并立即向辖区检验检疫机构报告。
第四节 口岸查验
第四十五条(查验规范)对经口岸换证出口的酒类,检验检疫机构根据《出口货物口岸查验规定》(国检法〔2000〕63号)、《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质量控制规范》(国质检通[2002]194号)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查验内容)检验检疫机构对需要核查货证的出口酒类,凭产地局签发的《出境货物换证凭单》或电子转单的内容进行查验,重点核对货物品名、唛头、批号、数量、规格、检验检疫标志流水号、检验检疫有效期、货物包装等信息。并填写《出境货物口岸换证现场查验记录单》。
第四十七条(查验不合格)出口酒类口岸查验时,发现货证不符、超出检验检疫有效期、包装异常的,不予换证,按规定通知产地局,并按照《出口食品化妆品口岸查验情况报表》内容及要求报送信息。查验不合格货物,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罚 则
第四十八条(擅自销售)违法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进口酒类未经检验合格,取得《卫生证书》,擅自销售、使用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第四十九条(进口召回)违法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不能保障进口酒类质量安全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对其采取加严的检 验检疫措施。
进口酒类存在安全问题,已经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而拒不实施主动召回的,由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责令其召回。
第五十条(出口召回)违法本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不能保障出口酒类质量安全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对其采取加严的检验检疫措施并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实施处罚。
第五十一条(黑名单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列入黑名单内的企业进出口酒类实施加严的检验检疫措施。
第五十二条(加严措施)加严的检验检疫措施是指在正常检验检疫措施的基础上加大抽检比例、逐批抽样实施实验室检验、逐批实施现场查验、要求进出口食品企业提供检验合格证明等较为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保税区内)从保税区进口的酒类,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进口酒类检验监督管理方式实施检验。
对于集中入境分批出区的酒类,可以分批报检,分批检验;符合条件的,可以于入境时集中报检,集中检验,经检验合格的出区时分批核销。
第五十四条(解释权限)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第五十五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进出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监督管理规定
进出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监督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进出口预包装食品标签的检验监督管理,保障进出口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进出口预包装食品标签(含说明书)的检验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应当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
出口预包装食品标签应符合进口国(地区)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进口国(地区)无要求的,应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
第四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进出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监督管理工作。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进出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所进出口的预包装食品的标签符合本规定第三条要求,诚实守信,如实提供相关
材料,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章 标签检验
第六条 首次进口的预包装食品报检时,报检单位除应按报检规定提供报检资料外,还应按以下要求提供标签检验有关资料并加盖公章:
(一)原标签样张和翻译件;
(二)预包装食品中文标签样张;
(三)标签中所列进口商、经销商或者代理商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当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中强调某一内容,如获奖、获证、法定产区、地理标识及其他内容的,或者强调含有特殊成分的,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标注营养成分含量的,应提供符合性证明材料;
(五)应当随附的其他证书或者证明文件。
出口预包装食品报检时,应提供标签样张及翻译件,并提供符合本规定第三条第二款要求的声明。
第七条 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对标签进行格式版面检验,并对标签标注内容进行符合性检测。
符合性检测与进出口预包装食品的日常检验监督工作结合进行,不作单独抽样。
第八条 首次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其中文标签经检验合格的,由施检机构发给备案凭证。
第九条 经检验,进口预包装食品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判定标签不合格:
(一)进口预包装食品无中文标签的;
(二)进口预包装食品的格式版面检验结果不符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
(三)符合性检测结果与标签标注内容不符的。第十条 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不合格的,检验检疫机构一次性告知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不符合项的全部内容。涉及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由检验检疫机构责令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销毁,或者出具退货处理通知单,由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办理退运手续。其他项目不合格的,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可以在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技术处理。不能进行技术处理或者技术处理后重新检验仍不合格的,检验检疫机构应当责令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退货或者销毁。
第十一条 出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不合格的,应当在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技术处理;不能进行技术处理或者技术处理后重新检验仍不合格的,不准出口。
第十二条 对于首次进口并经标签检验合格的预包装食品再次进口时,仅需提供标签备案凭证与中外文标签样张,免于提供第六条第(一)款3-5项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构应记录标签检验情况,并归档保存,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国家质检总局利用信息化平台,对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工作实施管理,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并对检验合格的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进行备案。
第十五条 进出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不合格但可以进行技术处理的,在重新检验合格之前,应继续在检验检疫机构指定或者认可的监管场所存放,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动用。
第十六条 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在标签检验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不合格的,应按照相关规定上报国家质检总局。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进出口用作样品、礼品、赠品、展示品等非贸易性的食品,进口用作免税经营(离岛免税除外)的、使领馆自用的食品,出口用作使领馆、我国企业驻外人员等自用的食品,可以申请免予进出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
第十八条 旅客携带入境及通过邮寄、快件等形式入境的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转基因食品的标注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2012年6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