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概论
北魏政权与北方民族关系概论
淝水之战以后,北方的前秦政权瓦解,以前为苻坚所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北方的短暂统一被彻底破坏。自此,北方又陷入分裂,公园386年,拓跋鲜卑部落的首领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何)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后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孝文帝改汉姓后也成“元魏”。
北魏建立以后,便着手进行统一战争,当时的北方多个政权并存,它虽然面临诸多敌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时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随着战争的深入,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建立后,以战争为主,征服其他政权,拓跋焘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胡夏统万城。公元431年灭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
北魏不仅在北方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而且还发动了对南朝的战争,夺去了南朝的几个军事重镇。(由于南朝的经济实力发展迅速,北魏放松了对南朝的进攻,将主要精力放在北部地区)。
北方少数民族以柔然的力量最为强大。柔然可汗为掠夺魏境的粮资和雄据大漠南北,连年互相攻战。北魏为防御柔然,拱卫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修筑长城,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延袤2000余里,并设军镇、置戍卒。柔然为适应军事上的需要,也建立了一整套军法。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八月,即北魏拓跋焘即位之初,柔然可汗大檀率6万骑兵疯狂入侵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拓跋焘力排众议,亲率2万大军赴云中救援,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柔然军。魏帝为彻底摆脱北面柔然与南朝刘宋两面夹击的威胁,并雪云中被围之耻,在大败赫连夏,克其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后,决心集中力量打击柔然。神鹿加二年四月,与众大臣商议击柔然,公卿大臣及保太后担心宋军进攻,均竭力劝阻。太常卿崔浩认为:宋闻陛下克统万,内心深怀恐惧,必不敢动;柔然自恃遥远,谓我力不能制,防备松懈已久,故夏则散众放牧,秋则聚众南掠,今乘其放牧无备出击,可一举灭之。此战,魏军长途奔袭,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大破柔然,威服高车,为稳定北方创造了有利条件。自此,柔然势力削弱。双方虽仍有交战,但以北魏远袭居多,柔然主动进攻较少,并时有和亲往来。
面临民族众多的统一体,如何有效统治又成了摆在统治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拓跋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在战争中,被驱迫当兵的各族人民在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驱逼。例如,太平真君十二年,太武帝围攻盱眙时,写信给刘宋将领,信中说到,攻城的不是我鲜卑人,你杀了他们,免得他们将来造反。北魏为了镇压其他民族的反抗,在氐、羌、卢水胡等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军镇,进行严厉统治。魏律规定犯谋反大逆者,亲族男女不论少长都会被处死,甚至还在实行原始的车裂法。仅国史一案中,被灭族的北方汉族大姓就达千余人之多。北魏孝文帝执政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此次改革是一次汉化过程,孝文帝使治下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向汉族学习,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过程,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北魏前期为了攻击和防御柔然政权,沿平城(大同)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的六个军事据点,即六镇;北魏前期,柔然是其最重要的敌人,六镇将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主要是鲜卑人,也有来自中原的“强宗子弟”。草原另一民族高车受柔然压迫,内附后,也被安置在六镇地区,分屯边境。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主要经营中原,导致六镇地位急剧下降,军镇将领待遇下降,行汉化政策全力拓南,北方便无力顾及,鲜卑上层分子便不愿去边镇,而是将罪犯发配军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称柔然是“北朝边境外的强国”,柔然具体是属于哪个民族呢?《宋书》、《梁书》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南齐书》则认为是“塞外杂胡”,欧洲有学者认为太平洋沿岸的阿哇尔族东迁,即柔然。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柔然上层分子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
北魏前期以北魏征伐为主结合柔然寇边犯塞为中心内容的双方征战关系在中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宋书》中提到的柔然“与中国亢礼”,《南齐书》中“与魏虏为仇敌”的局面不复存在,代之以柔然通使魏廷并有较少次数战争冲突的和战关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北魏。
综合分析,北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魏初期是以战争为主,等到各民族被征服后,北魏统治者又开始了缓和民族关系的进程。
第二篇: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导入新课】
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鲜卑、羯、氐、羌 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
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与此同时北方同时出现了十六个相互交替的政权,期中一个民族逐渐强大统一北方,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哪个政权那? 生:氐族建立的先秦政权
师:好,那么先秦统一北方后,想要一统全国,要实现这个一统全国的梦想,就必定要打败? 生:东晋
师:于是先秦与东晋于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淝水之战。在了解淝水之战前,前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讲课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找到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生:3—分钟阅读。师:出示PPT 生:淝水之战时间383年,地点淝水,战争双方前秦和东晋、在战争过程中那,前秦苻坚信誓旦旦的带领80万军队和东晋的8万军队相隔于淝水两岸,两军对峙的紧张时刻,有人大喊一声:“前秦被打败了”于是前秦军打乱阵脚发生了踩踏事件,这是晋军趁机发动猛攻,打败前秦军。其实用三个成语就可以总结这场战役,同学们想一想用哪三个成语来解释呢?
生:投鞭断流、草木借兵、风声鹤唳
生1:草木皆兵形容秦军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的疑神疑鬼。生2:风声鹤唳是指秦军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
老师:投鞭断流来形容前秦军的骄傲和狂妄。那么草木皆兵苻坚在遥望对岸感觉对岸的一草一木都是晋并,前秦军对开始有所畏惧。最后在逃跑的路上听见一草一木都觉得是晋军在追赶。于是昼夜不停的的逃跑不敢停歇。总结结果东晋胜利前秦失败,特点以少胜多。意义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老师:同学们来回想,我们所学过的历史,还有那些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那?
生: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老师:那么想一想,我们以前所讲过的这些战役中胜利者胜利的原因,失败者失败的原因?
生: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长平之战。
师:在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失败者的一方都有要么是骄傲轻敌。要么是战略战术上运用的错误。
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先秦军失败的原因? 生:骄傲自大 生;盲目轻敌
师:那么东晋胜利的原因呢? 生;渴望统一
老师:好这是同学们对于胜败的分析。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淝水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生: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在北方混战之时,有一个民族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北魏。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北魏政治。请同学们找一找,北魏的建立情况。(出示PPT)书写板书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生:北魏建立439年、民族:鲜卑族、政权名称:北魏、影响 师:这是北魏的建立情况,我们都了解鲜卑族是五胡中的一支,那么鲜卑族发源于哪里?又是从什么时候迁至中原地区的那? 生:大兴安岭
师;出示PPT鲜卑族在汉之前生活在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山脉,大兴安岭山脉中的嘎仙洞就是鲜卑族的发祥地。出示嘎仙洞图片,嘎仙洞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 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这里所说的大兴安岭是指大兴安岭山脉,从黑龙江境内一直绵延至内蒙古境内。
师:嘎仙洞离我们非常近,那么同学们有谁去过嘎仙洞么?能不能为大家讲一讲今天的嘎仙洞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 生2:
师:ppt出示嘎仙洞内的石刻,我们在嘎仙洞内发现了刻石。这个刻石记录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人来到嘎仙洞内祭祀祖先这一事情。由此人们才得知大兴安岭山脉上的嘎仙洞就是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发祥地。大家都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那么大家都知道冬天特别的寒冷。寒冷怎么办呢?迁往南方,于是于东汉时期,鲜卑族的拓跋部前往了山西平城(点ppt出示,迁徙至平城的图片。)指出绿色西晋时期是鲜卑族生活的地区。在前秦于淝水之战溃败,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之时,鲜卑族逐渐壮大,建立了北魏。那么在北魏在建立政权后,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我们成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那么我们来看看北魏孝文帝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其巩固统治的目的呢?
师: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将都城迁至洛阳。PPT出示图片。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呢? 生1:平城气候寒冷,洛阳相较于平城较温暖。
生2:洛阳是很多朝代的统治中心,政治经济比较发达,便于北魏的统治。
师: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将都城迁至今天的洛阳?那么改革的第二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读一则材料,通过这则材料来总结一下改革的第二项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一下这则材料,来归纳总结。
生:1分钟阅读时间
师:下面找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则史料。注意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翻译文言文要求的是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在历史中我们独古文能读出一个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生1:今天想要不再说鲜卑语,而说汉语,要求30岁以上的人,已经习惯于说汉语,可以宽容他不一下改变。那么30岁一下的在朝廷做官的人,不能再说鲜卑语,如果仍然有说鲜卑语的,给予降官甚至开除官职的处罚。
师:那么从这则材料中同学们可以看出,第二项改革措施可以说明什么? 生:说汉语。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
师:再来看一个表格。以前姓拓跋,今天改名为元。北魏孝文帝的原名就是拓跋宏,后来改问元宏。这可以说明改革的有一个内容是? 生:穿汉服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史料,了解一下孝文帝改革的最后一项的措施。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同学们看一看这项改革的措施是? 生:通汉婚。
师: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总结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都有? 生1:迁都、生2:说汉语 生3:穿汉服 生4:改汉姓
生5:鲜卑族和汉族联姻。
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请同学们齐读一遍。那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师:促进了民族交融,那么民族交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民族交融PPT。
师:那么从魏晋时期五胡迁入中原,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共同生活,相互交往。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地区交融的景象。那么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是怎样相互学习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交往和学习的内容。
生:3—4分钟阅读教材。找出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师:出示表格找出相互学习内容。联系实际,请同学们想一想今天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的内容。
师:提示:大兴安岭来自于锡伯语,意思是“夏恩阿林”意思是白色的山岭,口语说急便是“兴阿林”即兴安岭。
今天的口语划拉、磨蹭、喇忽、秃噜、嘚瑟、来自于满语。食物:火锅:战国时期起源于中国,传至蒙古一带是开始涮羊肉和牛肉。
师:我们再来看两个图片。第一个同学们小时候肯定都坐过。这是什么狗拉爬犁。这个狗拉爬犁是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一种交通工具,赫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地区。但是我们看今天不单单只是赫哲族人来乘坐,而是很多北方小朋友的一种娱乐工具。我们再来看这个沙琪玛大家都吃过吧(出示ppt),这个呢粘豆包(出示ppt)大家是不是也都吃过。沙琪玛和粘豆包都是我们满足的食物,但是我们看在现在超市是不是都有卖的?在东北非常普遍,满族呢?也是我们今天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除此之外呢,像我们今天的东北语言大多数也都是受到满族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民族交融的现象。例如„„„
师:那么我们来看,民族大交融的意义是什么呢?出示ppt 生:民族融合的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师:好,现在我们来看黑板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生:淝水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结果、特点、影响。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的建立。建立时间、都城、为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生: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影响。
生:北方民族大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生;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三篇: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情景导入】 播放幻灯片:(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饰特征。(2)比较两幅图片的不同:《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分布图》。两幅图中的民族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国历史上一些古老的民族现在还存在?有些却不存在呢?
【自主预习】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了解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了解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改穿汉装、禁鲜卑服。按着,孝文帝规定汉语为北魏通行语言,禁鲜卑语。之后,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成汉文的单姓。孝文帝还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有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种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的改革家。
3、北朝的分裂
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过东魏和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立的局面。历史上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统一北方。这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判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北魏孝文帝在民族的大融合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
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2、作用
第四篇: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召开大臣会议,讨论议题:要不要迁都。参考课本中的正文及小字部分,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指导二: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
指导学生通过歌谣的方式巧记本课知识: 北魏有个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大计。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学汉礼。卑汉联姻受鼓励,采用汉制学律令。以孝治国真高明,崇孔尊老倡风气,民族融合大统一。方法指导四:
可采取情景剧或者百家讲坛的形式进行展示。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华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知识模块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3~4题。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知识模块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自主阅读课本P88~89内容,完成第5题。
5.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1)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
(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概况(从背景、目的、内容、影响等方面介绍)。2.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B)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C)A.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提倡与汉族通婚
3.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D)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4.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做好准备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C)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6.情境分析:分析下列错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五篇: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知识模块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3~4题。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知识模块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自主阅读课本P88~89内容,完成第5题。
5.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1)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
(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展示提升】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概况(从背景、目的、内容、影响等方面介绍)。2.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1)语言
(2)服饰
(3)姓氏
(4)婚姻
(5)管制、律令
(6)礼法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设计者及组织者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发展学生教学学习的主动性。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