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09:2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

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政策、总体情况、突出的矛盾进行分析,并根据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实际情况提出破解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广州;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31

长期以来,如何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一直受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学校做好对社会开放工作。根据广州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公报,教育系统体育场馆共计7166个,占全市场地数量36.47%,其中中小学体育场地占全市数量的25.48%。[1]学校体育场已成为全市体育场地的重要组织部分,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有利于缓解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剧增与体育场馆资源不足的矛盾。本文通过对广州学校体育场馆的调研,分析当前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突出矛盾,并提出破解之道。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总体情况

1.1 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政策变迁

2003年7月22日市教育局、体育局、物价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规范管理。2005年,广州市教育局联合有关部门对原有的《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正式下发,在原有基础上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收费项目和标准做出部分调整,部分项目收费标准更加具体。2010年广州市人大通过并公布的《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和“优先满足本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前提下,在非教学期间,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2]201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发《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中再次明确提出“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应该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而且明确指出“具备开放条件”是指同时具备“学校体育设施相对独立”和“有保障校园稳定、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3]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工作,市教育局再次出台《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范围、开放对象、开放时间、管理模式及经费保障做出明确要求。近十年以来,就广州市层面连续出台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多项政策,一方面说明政府对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力度的决心,另一方面也突显出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成效不高,没有深入分析造成当前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1.2 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总体状况

2003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后,全市近五成的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2007年,广州市约有1000所中小学早已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或设施。[4]为了彻底摸清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数量,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对全市高校、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进行调研。调研覆盖了全市1137所公办学校,其中普通高校9所,普通中学307所,中职学校38所,普通小学783所。经鉴定,目前有仅有167所学校具备开放条件并已经向社会开放,开放的学校占全市学校比重的14.69%。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突出问题

2.1 前期规划不足导致后期开放受限

学校体育设施首先要满足学校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在完成学校教学和训练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对社会开放提供服务。因此,在校园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过程中,不应对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造成影响。市教育局出台的《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开放条件:(1)体育设施相对独立,有独立的通道进入体育设施区,或体育设施区能通过物理方式与其他功能区隔断。(2)有保障校园稳定、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加强防范安全隐患的管理措施。[5]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在学校前期规划过程中,没有考虑对社会开放的问题,教学区与运动区没有形成有效隔离,大部分学校体育设施不具备对社会开放条件,在后期对社会开放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例如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黄华路校区、广州市第二中学初中部等单位,教学区与运动区相互交叉混合,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

2.2 体育设施相对简单难以满足社会多元需求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在类型上以综合田径场、篮球场、体育馆、羽毛球场、乒乓球台、游泳池为主,部分学校有网球、轮滑、健身房等设施。中小学的运动场地主要以体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为主要功能,加之学校的场地条件及资金、场地等客观条件所限,大多以安全、实用、相对简单为主要特征,主要满足教学和课余训练功能。特别是由于客观原因,大部分老城区学校规模小、设施少而陈旧,根本不具备开放的条件。[6]因此,广州市亟待对现有学校基础体育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丰富设施功能,有效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多元需求。

2.3 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不足

实地调研发现,广州部分老城区的学校单位,都存在基础体育设施资源不足的情况,如广州美术中学、广州协和小学等单位,基础体育设施的不足甚至影响学校正常体育教学和课间操活动的开展,更谈不上对社会开放的问题。对花都、从化、增城、萝岗、南沙、番禺、白云七区学校基础体育场地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没有一个区的学校体育基础体育设施完全达到《广东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基本标准(试行)》的标准。

2.4 忽略体育设施质量和安全

在学校体育场馆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通常关注学体育基础体育设施的数量上能否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质量有所忽视。特别是部分新建学校单位,存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接管使用存在三脱节的问题,过分地追求校园建设风格和美观,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材料质量、器械安全等方面考虑不足,将引起后期众多的问题。

学校运动场地建造中场地的安全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如人造草场地与塑胶场地的连接要水平,以避免学生在活动时造成踝关节扭伤;考虑器械与场地连接是否安全牢固的问题,是否可能对学生产生伤害;建造运动场地所用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部分劣质产品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材质成分的改变或材质的质量不合格,往往会出现散发出刺激性气味,甚至危害学生的健康。以上问题,都是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7]

2.5 学校安全存在隐患

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后,由于社会群体相对复杂和强势,而学生群体相对简单和弱小,特别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其学生群体主要以未成年人为主,可能存在由于社会群众法制意识的不健全,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责任。学校管理者从学校安全的角度出发,存在两大顾虑:第一,开放后学校安全管理的问题,外来人员鱼龙混杂,一些教学区与运动区没有分开,担心对学生和学校造成伤害和损害。第二,是参加锻炼的居民安全,如果在校园内发生意外,将给学校带来安全责任风险。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对策

3.1加强学校场馆建设的合理规划与管理

建设学校体育场馆要遵循学校发展规律,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学校场馆建设与学校规模的关系;第二,处理好学校场馆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第三,处理好场馆建设与学生体质的关系;第四,处理好学校场馆建设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学校体育场馆前期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考虑到后期学校体育教学和对社会开放的因素,避免造成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不足或无法对社会开放的困境。

3.2 加快学校体育场馆改造和升级

由于学校场馆硬件条件问题,也是造成学校体育场馆难以对社会开放的重要原因。从保障学校体育、提升学生健康的需求出发,考虑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综合因素,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与提升。对于有规划用地的学校,可按照办学规划和国家办学标准进行改造和升级;对于因受用地环境限制达不到标准的学校,可因地制宜进行体育基础设施改造。

3.3 建立学校体育场馆多元管理模式

当前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上主要以学校自行管理为主,而由于管理理念、人员素质、工作精力等因素,学校自行管理难以实现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需求。目前,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主要有承包管理、委托管理、青少年俱乐部管理、与街道社区(镇村)联合管理等,每种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学校体育场馆应该根据设施情况和区域环境,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例如广州铁路第一中心小学通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4 建立校园安全综合防范机制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要求,各类各级学校都要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活动,逐步开放校园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以支持全民体育活动的开展。但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进入学校的社会人士,在体育锻炼及竞赛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多种意外伤害,风险大。当前保险业相对完善成熟发展,国家也积极鼓励体育与保险业态融合,创新体育保险内容。随着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逐步推进,学校已成为安全风险的潜在高发区。通过在保险公司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以购买保险及风险管理服务的方式转移校方体育活动风险及相关的其他风险,建立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综合机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广州市层面已出台多项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政策,但至今只有14.69%的学校对社会正常开放。

4.1.2 制约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主要矛盾包括以下几方面:前期规划不足与后期开放受限的矛盾、体育设施相对简单与社会需求多元复杂的矛盾、学校体育需求增长与体育设施资源有限的矛盾、强调美观数量与忽略质量安全的矛盾、社会群体复杂与学校安全隐患的矛盾。

4.1.3 加强学校场馆建设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加快学校体育场馆改造和升级、建立学校体育场馆多元管理模式、建立校园安全综合防范机制的多元途径破解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困境。

4.2 建议

4.2.1对学校体育设施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核实学校体育设施项目种类、场地数量、开放情况、收费标准、管理模式等情况,并建立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情况数据库。

4.2.2 加快政策执行力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政策,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4.2.3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学校体育设施管理机制,明确开放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责任,保障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安全。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广州:广州市体育局,2015(3),2.[2]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Z].广州: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0年4月28日.[3]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Z].广州:广州市政府办公厅,2013年11月.[4] 广东省135所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EB/OL].(2007-05-17)[2015-04-08] http://news.sohu.com/20070517/n250076680.shtml

[5] 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Z].广州:广州市教育局,2014年7月25日.[6] 郑富.关于广州市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17.[7]王港,孟庆生.学校体育场地的基本功能与设计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6.7:78.(广州体育学院 休闲体育与管理系 510500)

第二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09-09-16

一、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功能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并指出,发展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其中,社会保险是核心,社会救助属于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优抚安置起着安定特定阶层的生活的功能。这是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而具体的阐述。

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相应地。社会保障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特点及缺失

(一)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长速度向低于经济发展速度转变

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速度应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两者保持一种适当的比例,这样才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稳定。由于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费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以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它应逐渐转为低于经济发展速度。

(二)社会保障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呈东、中、西梯度发展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的地区发展亦极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均全年离退休金比欠发达地区高161.5%。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也是前者远比后者高。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短期内这种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性还不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还可能扩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于西北、西南边远区仍然是大趋势。

(三)二元经济结构决定我国社会保障的二元化格局

我国近60%人口在农村,但农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仅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0%。而近40%的城市人口却创造国民收人的70%。发达的城市经济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同时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这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决定,我国过大的城乡差别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改变。因此,城乡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建设还应从实际出发,分别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在解决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使农业人口按照现代化的国家标志降到30%以下时,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才可能实现。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特别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以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行政管理政出多门,社会保障项目之间协调困难。在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长期分属国家劳动部、人事部管理,离退休人员待遇差别过大。因此要适时分步地建立起覆盖所有城镇职工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管理透明执行。对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保险界定不清,发生按所有制性质分部门管理基本养老保险的现象要逐步理清,实现和谐、公正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障部分项目改革滞后

社会保障的国家单一保障模式改革滞后。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除改革原国家保障项目外,还必须建立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对于仍应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社会救济等项目来说,基本不存在多层次保障的问题,而对养老、医疗保险则必须尽快建立多层次的保障制度。

(三)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全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覆盖国有企业,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仍然是在国有企业进行。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只适用于国有企业,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实际上也局限在国有企业,要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因此实行拥有良好“便携性”和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既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为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大市场开辟了道路,扩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

(四)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偏低,属地原则未能落实

完全由政府负担的保障项目和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项目,统筹的层次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强,而目前我国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都不同程度地偏低。基本养老保险以市县级统筹为主,保障的共济性受到制约。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一直是按属地进行管理的。属地管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养老、医疗保险项目方面。从“企业自保”向社会保障转变的过程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行业统筹与地方统筹分割。易贫富不均,削弱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共济作用。因此,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好地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必须坚持实行属地原则。

(五)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及管理尚不到位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基金筹资困难。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劳动者和政府三方。其中。企业担负着筹资的大部分责任。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在社会保险统筹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经营很不景气。在收缴比例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按时足额缴纳其所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出现了实缴率逐年下降而拒缴率或欠缴率逐年上升的现象。同时据审计和财政、劳动部检查的情况表明,挤占、挪用基金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投资房地产血本无归;有的超标准提取和滥支管理费挥霍浪费;有的对存入财政专户的基金截留利息;有的公款私存、化公为私,甚至失业保险基金也出现被挪用的现象。对此要加强保险缴费与未来给付之间的联系,以较高的透明度重塑和强化劳动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保管账户。杜绝挤占挪用现象。

(六)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

在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职工与企业关系是一种劳动契约关系,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通过劳动合同实现就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企业没有任何义务再承担他们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生活事务。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从企业办社会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与其它经济类型的企业平等竞争。从总体上看,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面的社会化程度相比,社会保障事务管理的社会化进程更为缓慢。

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拓展社区平台职能,为居民的参保登记、缴费、就医管理提供基础性服务。

(七)社会保障亟待加强立法

社会保障立法是关系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只有完善立法,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并覆盖到全社会。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是靠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行政规章以及地方行政规章推行。我国近年来社会保障各项目标进展情况差异较大。有的比较成熟,有的尚在探索阶段。目前我国要进行总体社会保障立法还比较困难。因此。现在应当根据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进展情况先分别制定法规。在制定单项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障立法。

四、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一)改革和完善现行管理体制

首先,立足现状走社会化管理模式。社会保障应实行集中统一的社会化管理,由中央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部门统一制定社会保障基本制度,并由各级政府的社会

保障专管机构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障对象。其次,打破部门分割,实现集中管理。由政府的职能机构对社会保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只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才能站在社会保障事业的全局乃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保证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地运行,发挥其“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保持社会稳定。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要认清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正确估量未来发展的战略前景,把握住改革大潮带来的新机遇,大胆探索,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要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实行拥有良好“便携性”和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为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社会保障大市场开辟道路,扩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

(三)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社会保险具有社会性、互济性、长久性和自我保障性的本质特征,要求社会保险基金必须是全社会统筹,不能条块分割.画地为牢,搞行业自我保险、部门自我保险或企业自我保险。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的社会化统筹时。也要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逐步实施。提高社会统筹的层次将有助于发挥社会保险的共济性,扩大社会保险的社会性,使社会保险更具长久性,降低社会保险自身的风险,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

(四)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要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渠道,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率,相关的社会成员都必须

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以较高的透明度重塑和强化劳动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保管账户,杜绝挤占挪用现象;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如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发行福利彩票等等。

(五)发展社区化的社会保障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把社会保险的服务功能从政府和企业分离出来,使其走向社区载体,真正实现社会保障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化。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基础性工作迸一步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拓展社区平台职能,为居民的参保登记、缴费、就医管理提供基础性服务。

(六)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应将社会保障立法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同时,注意配套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部门相结合,建立强有力的制约机制,保证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

(七)发挥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作用

要求政府提高决策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完善人才结构,提升业务透明度。充分尊重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吸纳群众意见和建议,实现听证制。依照《社会保障法》、《投资基金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社会保险基金的营运投资实施监督管理,以解决“外部性”、“信息不对称”、“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市场失效问题,减少并消除行政非效率以及“腐败”、“寻租”行为,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运行。(王义龙)

第三篇: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原文出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0

1【原刊页号】47~50

【分 类 号】D01

【分 类 名】公共行政

【复印期号】20060

4【作 者】郭国庆/陈凯/焦家良

【作者简介】郭国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凯,焦家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相应的规范与制度没有及时出台,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以致造成了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官方色彩浓重、法律法规滞后、诚信出现危机等。为了确保社会中介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理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管理关系,加快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的法制化,进一步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

【摘 要 题】非政府组织

【关 键 词】社会中介组织/宏观管理/政府行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2] Ronald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A].1937.In Coase.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33-55.[3]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4] 郭国庆.正视中介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N].光明日报,2003-2-20.[5] 郭国庆,王海龙.论社会中介组织的内部营销[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5):39-42.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加强中介服务“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推进“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等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1]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大量社会中介组织在促进市场交易、推动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应看到,社会中介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体制不顺、法规滞后、管理混乱、信用欠佳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如不及时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中介组织就很难适应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的新环境,也很难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拟就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政府管理的若干对策做一初步探讨。

一、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社会中介组织的分类

社会中介组织,一般是指那些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在各类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个人与单位、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中介组织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具有政府行政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形式繁多,按照社会中介组织发挥作用的形式、提供服务产品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以分为如下五类:(1)法律、财务服务机构,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估鉴定机构、公正和仲裁机构等组织。(2)自律性行业组织,主要是由企业单位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

(3)咨询性服务机构,主要有咨询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企业营销策划中心、投资项目评估机构等组织。(4)市场交易社会中介组织,主要指各种经纪商、拍卖行,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等组织。(5)监督性社会中介组织,譬如消费者协会质量检查所和计量检查站等。

(二)社会中介组织的性质

交易成本的存在是社会中介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科斯定理的一个重要引申是,如果所有的交易成本都为零,则不论生产和交换活动怎样安排,资源的使用都相同,各种制度的或组织的安排提供不了选择的根据。这种情况下,不仅经济组织是随机决定的,而且实际上谈不上有什么组织。但是组织或各种制度的安排确实存在而且不断变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节约交易费用。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到,“如果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比通过市场进行同样交易所费较少是可能的话,企业就会成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角色”,也就是说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某种替代而存在。[2]同样,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使得社会中介组织从企业组织中分离出来,成为企业组织的一种替代。社会中介组织把若干能够为市场提供某种专项服务的要素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了要素各自进入市场时,由于要素与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高额交易费用;同时,还可以避免各要素独立作用所引发的资源利用不充分而产生的高成本。[3]因此,在市场交易日益频繁和复杂的今日,通过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市场主体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多收益,这是社会中介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

(三)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

社会中介组织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及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特殊地位和性质赋予了其协调沟通、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协调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下,社会中介组织由于居间性所充当的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为突出。一方面,通过社会中介组织验证、评估、代理等服务,使政府承担其对市场主体应履行的职能,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中介组织也可以将市场主体的相关要求和建议反映给政府部门,作为政府制定相应宏观调控政策时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社会中介组织要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与监督,政府因此可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调控意图传达给企业,企业据以调整自身经营行为。这样既提高了政府的管理层次、管理效率、效果,又符合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

2.通过专业服务,提高市场主体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分工的深化和由此带来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然而分工的深化却使分工的不同分支之间的交易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更为复杂的交易程序,同时分工的深化也提高了市场交易发生的频率,交易成本由此越来越大。社会中介组织通过向企业提供高度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完成日常经营过程中各种繁杂的事物性工作,最终达到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交易发展之目的。譬如企业中关于审计、报关、运输、经营纠纷等事务,均可交由社会中介组织处理。

3.行使社会监督职能,维护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主体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中既存在企业间恶性竞争、盲目竞争的现象,也存在少数企业采用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的情况,这些都严重扰乱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根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可对发现的非法交易、不正当竞争等非法行为进行揭露或举报,促使有关部门对相关市场主体予以调查并采取相应惩处措施,从而有效起到监督市场主体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1]社会中介组织在实现“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二、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进步,我国社会中介组织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有待理顺

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不当,社会中介组织难以保持独立性、公证性。社会中介组织的独立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唯有保持独立性,社会中介组织才能真实、公正、客观地执行中介职能。然而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却使社会中介组织难以保持独立性。目前,对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主要由政府相应业务主管部门、登记机关(主要指工

商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同履行。在这个管理体系中,登记机关侧重于社会中介组织准入时的资格审查;行业协会属于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并依法管理社会中介组织,但目前其行使的管理职能往往不能到位,而且领导职务一般由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人员直接兼任;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则负有指导行业协会工作,并对社会中介组织执业情况予以检查的职责。由于脱钩改制前,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中介组织间存在密切的上下级隶属关系,构筑了彼此间错综复杂、难以割舍的人事、业务、收益等方面的往来,因此尽管前几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中介组织的脱钩改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过去关系的存留,仍无法割断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至今日,许多社会中介组织的业务获取仍然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眷顾,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目前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系依然以政府主管部门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作用为主。这样,只要搞好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即便服务质量不够好,收费价格不够合理,社会中介组织仍然可以承揽大量业务,这严重削弱了社会中介组织的独立性,降低了中介服务市场的效率,扭曲了竞争机制,使提供规范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处境尴尬。不难想象,处于这种处境下的社会中介组织自然会产生“寻租”行为,以谋求更大利益。这种行为不但扰乱了市场正常竞争秩序、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大大不利于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并为政府官员腐败提供了土壤。

(二)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缺乏足够的制度依据。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家对经济的指导和调控主要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较少运用行政手段,所有市场主体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社会中介组织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而言法制建设滞后,不能适应社会中介组织发展需要的情况,并造成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缺乏足够的制度依据,规范管理沦为空谈。目前,我国已经对一些重要的社会中介组织、中介服务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譬如《注册会计师法》、《律师法》、《证券法》等,但这些已经出台的法律在许多方面尚不够健全和完善,难以充分发挥法治作用。而更多的社会中介组织则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其管理主要是依据一些行政条例和行政规定(如条例、守则、办法)等行政法规来进行,这在代理、评估、咨询等业务领域尤为明显。依靠行政法规进行管理,会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产生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囿于发展地区经济、行业经济的目的,行政法规会带有地区局限性,使得地区、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严重,致使管理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管理的格局,地区封锁、行业封锁等现象大量存在,破坏了正当竞争的秩序;另一方面,与法律相比,行政法规内涵不够明确、严谨,对其外延的理解、把握也因人而异,这种情形下,社会中介组织更加无法摆脱对政府主管部门的依附关系,无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处于这种外部管理环境下的社会中介组织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部门,无法实现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统一管理,缺乏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造成了社会中介组织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4]

(三)社会中介组织的自律机制和内部管理亟待加强

自律性是社会中介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但现阶段,许多社会中介组织内部及行业内部均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自律机制,内部管理混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择手段承揽业务。不管不顾社会中介组织内部承接业务的相关流程、规定,通过压低服务收费标准,向业务单位有关人员支付回扣、好处费,以及诋毁竞争对手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承接业务之目的。更有甚者,无原则的迁就客户,通过许诺向客户提供虚假材料、虚假认证,协助客户欺骗政府、社会大众而获取业务。损害了众多投资者利益的“银广夏”事件、“创维”事件,都是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典型的造假案例。在承揽业务这一过程中,许多社会中介组织忘记了自身的服务本位,陷入了逐利第一的误区,是内部管理不足的直接体现。

2.执业不规范,执业制度流于形式。在执业过程中,许多社会中介组织工作人员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偏听业务单位一面之词,走完调查过场后,便作出符合客户利益的结论。这一情况,往往由于市场及市场主体均发育不够成熟以及监管不力等原因而没有受到惩罚,同样情形的不断反复使得社会中介组织内部逐级复核、签字确认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起到监控执业质量的作用。这也使得许多社会中介组织经营中隐含着巨大的风险。

3.人员素质低,构成不合理,执业道德差。社会中介组织需要一批专门人才提供高智力的服务。从国外的经验看,社会中介组织是专家集团,其主要执业人员应该是具有高学历并具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而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由于历

史及内部管理不足的原因,整体而言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执业道德差,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工作敷衍了事,有些社会中介组织甚至有一半以上是离退休人员。可以说,这也是我国市场交易效率不高,欺诈行为屡见不鲜的一个重要原因。

[5]

4.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功能发挥不够。目前,我国各种行业性社会中介组织仍比较少,而且受限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进程,这些协会的自律功能、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职能远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的若干对策

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的不信任既提高了社会中介组织服务的成本,又不利于社会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当务之急,尤其需要政府部门作出如下努力:

(一)理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信用经济,不仅要求社会中介组织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而且要求社会中介组织的宏观管理者信守承诺,为社会中介组织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事实上,我们在强调社会中介组织必须诚实守信、保持独立性、公正性的同时,对一些政府权力部门道德约束的关注远远不够。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对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间关系而言,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中介组织间之所以会出现屡斩难断的关系,固然有社会中介组织方面的原因,但最为主要的是有些政府部门没有切实履行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权力运用,为某些关联中介组织招揽业务,使这些部门中依然存在进行“寻租”活动的机会和市场。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间的关系,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规范自身行为,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靠制度、法规制定决策并予以实施,坚决摒弃单纯按领导意图、自身利益行事的方法,在根本上杜绝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社会中介组织领导,派遣业务人员、提取业务收入等不正常的现象。这样,摆脱了对具体事务的管理,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调控应该主要集中在布局和结构、发展规范等宏观问题上,努力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体系,这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可谓切中时弊。[1]

(二)加快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的法制化

面对类型繁多,数量巨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介组织,我国的相关立法显得滞后。我们认为,目前而言,法律法规建设的重点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抓紧制定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法规,尤其针对那些性质重要、对经济生活影响比较大的社会中介组织。通过法律、法规界定这些社会中介组织的性质、职能、经营范围、责任、权利和义务,由此明确社会中介组织主体资格、市场行为制约及其与政府、社会的关系等等。这样,监管部门就可以依法维护行为规范、正当竞争的社会中介组织的合法权益,有效打击采用各种非法手段破坏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中介组织,并使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社会中介组织的外部监督和管理则因法律依据更具权威性、制度性。此外,对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譬如《注册会计师法》、《律师法》等,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使之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二是加强执法力度,依法管理社会中介组织。法制观念淡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意识产物,这种思想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存在,也造成执法上存在力度不足等诸多问题。譬如,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违法行为没有进行及时而严肃的查处,造成一些违法乱纪行为屡禁不止,既扰乱了经济秩序,也扭曲了社会中介组织整体形象。因此,立法及时跟上之后,就需要司法部门强化执法力度,严格法律制裁;政府监管部门严格依法执行对社会中介组织的间接管理职能。需要强调的是,司法部门执法行为应当既面向非法社会中介组织、非法行为,又面向违规政府部门、违规行为等,社会中介组织由此方能真正实现管理的法制化。

(三)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

自律性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应该在社会中介组织的治理结构、内部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并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可是,我国社会中介组织自律性较差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配合规范政府行为及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这两项改进措施,改善社会中介组织内部管理应当着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中介组织作为一种民间组织,应当采用合伙制、公司制等权责清晰,治理结构清楚的组织形式,从而在成立伊始就在体制上以独立的姿态存在于政府与企

业之间。唯有如此,社会中介组织才能从根上摆脱对政府的隶属或依附关系,并依靠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信用。同时,清晰的治理结构明确了社会中介组织人员的责权利,有利于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对内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及内部管理的实施。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违规处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譬如财务管理制度、执业制度等,可在社会中介组织内部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内在机制,这种机制是社会中介组织有效运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当社会中介组织具有一定规模后,这一内在机制的作用更是得以凸现。社会中介组织人员必须遵守已经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执业中所有环节处理均要严格按照执业规范、流程、标准进行,保证执业结果的高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因执业不当而可能承担的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否则,社会中介组织应按照相关惩处规定对各项违规人员予以严厉查处,由此切实促进社会中介组织人员行为的规范性,提高内部管理强度。三是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强化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功能。一方面应加快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构筑完善的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已有行业协会对社会中介组织及从业人员的管理力度,既要组织行业内培训,提高业内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又要对违法乱纪的社会中介组织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强化行业内部的管理。

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第四篇: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题目: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不足的矛盾,然而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难,必须从体制、管理、法规等多方面的改革加以解决。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统收、统支、统管的供给服务型的管理,公共体育场馆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实行集中统一的行政领导和事业管理。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经济效益

正文:公共体育场馆是指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体育场馆,主要用于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在“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公共体育场馆开始由功能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广开门路,举行文艺演出,开办商店、餐厅、歌舞厅等等。通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有些场馆开始实现经费自给,甚至出现了年盈利百万元以上的公共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现有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大多是按照体育比赛的要求修建的,在设计建造时,主要是从承办国际、国内比赛的要求考虑,功能单一,规模大、标准高,附属建筑面积大,因而对外开放经营成本高,使用率低,如果低价位向群众开放,往往入不敷出,而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大多设施简陋,缺乏配套服务设施,功能单一,实行经营型管理,其自我发展与生存能力较差。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还比较淡泊,愿意花钱到体育场馆健身娱乐的人还不是很多。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体育健身娱乐还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因而群体活动等社会效益较好的经营服务项目往往是亏本业务,经济效益较差。而办宾馆、招待所,出租房屋等却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场馆创收的主要来源。有些场馆把能出租的房屋都对外出租,搞起证券营业部、歌舞厅、美容美发厅、餐厅等,这样的经营创收必然缩小了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空间,影响场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国有资产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严重公共体育场馆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场馆承包、租赁合同中没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内容和违约应负的责任;对经营创收所得收入不按规定纳入单位的财务管理,而是私设“小金库”;对场馆创办的经营实体未按规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基金;集资、合资、联营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四、维修改造资金不足,场馆发展缺乏后劲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承包经营责任制带来的场馆经营短期行为使得有些场馆的损耗、损坏急剧增加,维修费用急剧上升。

五、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员超编严重经营管理人才是制约公共体育场馆经营

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然而调查表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是当前公共体育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公共体育场馆进人渠道多为体育系统内部流动,致使人员结构失衡,场馆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体委的干部、退役的运动员以及少量的场地、设备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六、税费缴纳较多,场馆负担较重公共体育场馆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物质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也是体育劳务商品的生产、经营单位。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后,公共体育场馆与其它经营单位一样,是我国的纳税义务人,经营活动也要照章纳税,场馆对外开放收费要交5%的营业税,其它经营还要交所得税,房屋出租要交12 ~17 的房产税和教育附加费。除了税收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费,如治安费、防疫检测费、门前三包费、物价管理费、绿化费等等。繁多的税费造成公共体育场馆额外经营负担过重、处境困难。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型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改革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实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根据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不同特点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加大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对于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可以委托社区管理,方便居民参加群体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保障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应努力推向市场,采用市场运行机制,部分场馆可尝试实行公司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对于一些训练基地性质的场馆可以委托给运动队(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经营运作。

二、明确产权关系,多渠道筹集资金由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因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面前,要实行开放经营必须进行投资改造,方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引导大众的体育消费,使场馆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鉴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维修、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而国家投入又有限,因此多渠道筹集资金。

三、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由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创收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根据市场调节和投入产出计算

四、引进人才与减员增效并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律等手段规范场馆的经营活动,确保公共体育场馆综合效益的提高。鉴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职工队伍的现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公共体育场馆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引进、培养既懂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又谙熟市场运作。

第五篇: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与对策研究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 大班额的出现主要源自县域内适龄儿童增多和广大人民群众追求优质教育资摘要:源所引发的供需矛盾两大类。为有效解决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需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走出教育误区并通过政府统筹解决县域内适龄儿童增多所引发的供需矛盾、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资源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 县域学校 义务教育 大班额 调查研究 解决对策

当前现状及弊病影响

(一)大班额现状

1、全省情况:根据2012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内江市小学、初中大班额均位居全省第1和2位。

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班级19.51万个,其中56人及以上的大班4.71万个,占全省总班数的24.16%;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1.82万个,占全省总班数的9.33%。从城乡来看,大班主要集中在镇区学校,全省镇区学校56人及以上大班2.85万个,占全省大班额总个数的60.5%,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1.21万个,占全省超大班额总个数的66.5%。从分市州来看,部分市州大班额现象较为严重内江初中大班额比例超过了50%,内江小学大班额比例超过了30%。

(1)初中班额情况

2、全县情况: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县共有班级1222个,其中56人及以上的大班356个,占总班数的29.13%;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165个,占总班数的13.50%。2010年全县小学教学班891个,56-65人的超大班额有111个,占小学教学班总数的12.46 %;66人以上的特大班额有79个,占小学教学班总数的8.86%,初中教学班420 个,其中班额在51-60人的教学班有152个,占初中教学班总数的36.19%;61-70人的超大班额有24个,占初中教学班总数的5.71%;71人以上的特大班额有 44 个,占初中教学班总数的10.48 %。

县城中心的两所小学:严陵镇中心校和实验小学,各有学生数为2520 人和2568人,教学班各有 35个和 37个,平均班额为70.67 人,其中66人以上的特大班额为19个和 24个。

县城有两所初中:严陵中学和第一初级中学(简称“一初中”),严陵中学学生数3030人,教学班 45个,班级平均人数 67.33人,其中71人以上的特大班19个;一初中学生数 3541人,教学班 51 个,班级平均人数69.43人,其中71人以上的特大班 24个。

(二)大班额呈现的特征

1.县镇多于农村。“大班额”问题最突出的是县镇学校,其次是农村学校,最后是城市学校。2010-2012年,全县班额在56人以上的教学班有147个,县镇、农村、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为53.4%、33.7%、12.8%。

2.小学多于初中。“大班额”问题最严重的是,其次是初中和小学。以超大班和特大班为例,小学和初中超大班和特大班的比例分别为25.6%、56%,而高中达到了68.5%。

3.好校多于差校。优良学校和乡镇中心校的“大班额”比普通学校突出。如严陵镇中心校,校园面积仅40亩,却容纳了7600人,平均班额90人以上,最大的达118人!

(三)大班额弊病

班级规模影响到教师的教育关照度、影响到课堂教学管理、也影响到教学效果。班级规模的过度膨胀,造成教学空间拥挤!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引发了安全问题,并使许多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

1.制约新课改理念的推行,降低教育质量,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增加教学课堂压力,造成安全隐患,形成重大安全隐患。

3.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四是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增加教学管理成本。

4.班额过大给学校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避免放学时拥挤伤人事件的发生,各年级还必须分时间段放学。

二、形成原因及问题分析

由于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学校建设滞后、学校布局调整不尽合理、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间差异较大、招生管理不够规范、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大班额”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是县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学校的规划建设未与县镇学校发展不同步。多年来教育资金投向农村,资金流向与人口流向背道而驰,从而导致农村教育资源闲置,城镇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二是县域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历史、地理因素影响较大。学校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导致“择校”之风盛行,这是优良学校班额居高不下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是县域内学校布局调整不合理,生源变化超过规划进程。

四是县域内学校办学的市场导向是造成大班额现象的经济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学校面临校际竞争、达标评估、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便向择校学生收取数额不菲的择校费和赞助费,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大班额问题随之产生。

三、化解策略及未来发展

破解“大班额”难题,是此次探索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大班额”现象和“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必然联系,为此,解决大班额的根本还在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要在领导班子配备、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造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整体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差距。

(一)加大政府投入,适当超前规划,从政策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1.加强城镇学校规划建设,扩大城镇学校容量。县镇要根据本区域内建设发展规划和人口不断增加的新情况,科学制定和调整城镇学校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适度超前新建和扩建必需的中小学校,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确保中小学容量满足当地学龄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有效解决因教育资源不足而产生的大班额问题。

2.科学配置教师资源,优化师资结构。区域内学校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教师编制,有计划地增加教师数量,通过配备数量够、质量高、学科配套的教师队伍,解决新增班级的教师需求,有效解决师资不足产生的大班额问题。

3.合理布局校点。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审慎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保留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确需对学校进行调整的,要先建后撤,平稳过渡。要通过统筹安排农村教育各种项目资金,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增强农村学校吸引力,为农村学生就近入学提供良好条件,以缓减城镇学校压力。

此外,政府应积极鼓励并出台更加有利于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教育事业,分担“大班额”的压力。政府应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譬如2012年我县为103万元。

(二)加强薄弱改造,推动均衡发展,从源头上解决大班额问题

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要在领导班子配备、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造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整体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差距。要千方百计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学生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大体相当的本地学校接受教育,缓解因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家长择校而导致的大班额问题,从源头上遏制择校,有效解决因择校择师产生的大班额问题。

一是提升区域内农村学校的硬件。按照学校建设配备标准建好农村学校,让农村学校拥有坚固够用的房屋,平整标准的运动场,基本的实验设备和艺体设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需要;在经费的划拨上,实现城乡一样,并向农村学校倾斜,为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二是教师配备上向农村学校倾斜。根据部分农村学校班额小的实际,打破师生比的限制,实事求是配齐配足教师,特别是艺体、英语、信息技术等缺科教师,落实城区教师到农村工作制度,保证农村学校师资,农村教师的各项待遇与城区教师一致,在评职评优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设立农村教师专项津贴,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同样付出的农村教师有更高的待遇,确保农村教师的稳定,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师德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三是县镇农村学校形成联动机制。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通过互派干部、教师,统一管理,整体考核等措施,实现“资源共享,捆绑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通过以上措施,尽快达到城乡教育的均衡,使农村孩子能安心在农村学校上学,减小城区教育资源的矛盾,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此外,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坚决贯彻《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内部禁止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以缓解择校压力。

(三)推进布局调整,更新教育机制,从科学发展上解决大班额问题

合理布局,在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时,应做好调整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将现实情况和未来变化的趋势结合起来考虑,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对正处于初中适龄人口高峰期的地方,要本着“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实施布局调整,避免出现由于布局调整造成学校班额过大的问题。

(四)规范择校行为,严格学籍管理,从机制上变更教育观念

一是加强招生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区域内学校应首先规范招生秩序,制订严格招生计划,合理确定中小学的生源范围和在校生规模;其次学籍管理加强,认真执行转学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不招收“择校生”,严把转学关口,严格转学的条件和程序。已经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班额上限的中小学或班级,原则上不再接收转学学生。

二是把控制“大班额”工作与中小学编制核定和管理工作相结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批准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内,调控中小学班额和班级数,科学确定中小学教职工工作量,采取在校学生人数、标准班额、班级数、每班教师定员等指标,区别学校层次和地域分布,计算并分配中小学校编制数额。要根据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的情况,合理调剂学校之间编制余缺,按规定增加缺编教师。

三是变革教育观念。要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促进教学活动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友好互助的生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成长!通过精心布置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卫生的教学氛围”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四)建立督导评估,制订实施方案,从问责机制上解决大班额问题

实行班额控制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切实解决好“大班额”问题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城镇中小学班额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

(五)提前规划、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面对大班额现状,当前学校必须做好的工作

在“大班额”压力短期无法缓解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正视现实,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克服困难,促进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1.探索“大班额”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组织方式

“大班额”给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的趋势。为了稳定教学质量,一些学校通过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大班额”环境下的新教学策略和组织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对“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于提高“大班额”条件的教育质量大有益处。

2.加强学校安全、卫生工作,确保学生的生命健康

3.组织和开展好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大班额”环境下,学校师生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各校应努力克服困难,认真执行《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八条规定》、《四川省教育厅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十条意见》、《四川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外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组织开展好学校课外活动,让学生健康愉快地度过课余时间,弥补“大班额”环境下学生活动空间、时间不足的问题。

下载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后进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后进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衡阳市耒阳市南京乡南京完小 梁金花 1.后进生的现状与问题 1.1思想品德不高 这些学生大都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

    网络教育学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淮北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福州学习中心(直属)[30]VIP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专 业: 水利水电工程 年 级: 2011......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一、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在领导农村社会变革进程中作出很大的贡献。但伴随着......

    对农村卷烟市场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对农村卷烟市场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农村地域宽阔、人口众多,因此农村卷烟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开拓好农村市场,也成为烟草行业自我发展的需要。然而受交通、人力资源等因素的......

    中职学校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学校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中职学校中,财务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中职学校的正常运行、教学等都有着极大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提高财务管......

    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绪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粗放型经济也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工人社会保......

    山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山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山东青岛、烟台等地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试点情况看,新农保制度与上......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转载日期:2012-7-17 23:13:0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周轶昆 摘 要: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7年取得了辉煌成就,浦东的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