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08:4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转载日期:2012-7-17 23:13:0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周轶昆

摘 要: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7年取得了辉煌成就,浦东的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浦东新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突破深层次结构性和体制性难点和关键环节,才能有效地推动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浦东新区;功能开发;体制创新

Abstract:Seventeen years exploitation and opening of Pudong New Are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dong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also faces some new problems.Only Pudong New Area should break through difficulties and key links in its deep structure and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can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of an outward,multi-functional and modern Pudong New Area be effectively pushed forward.Key words:Pudong New Area;functional exploitation;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经过17年的开发建设,浦东新区已成为一个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规划档次高的地区,其人口密度为3293人/平方公里,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基本形成了一个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浦东开发进入了全面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新阶段。

一、浦东新区发展的优势分析

1.独特的区位优势。上海在我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具有优越的龙头地位。实际上,包括合资在内的外资之所以青睐浦东,与其龙头地位颇有关系。浦东地处上海市东部,正好是中国海岸的中点与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浦东的海岸线占上海大陆岸线的大部分,具有良好的港口航道条件和港口集疏运体系,拥有较强的港口吞吐能力。据统计,长三角承接了全国一半的集装箱吞吐量,上海承接了长三角一半的吞吐量,浦东承接了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7成。浦东依托上海的科技人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特大型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优势,使其能够肩负起带动上海与长三角、长江流域联动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共同发展和整体功能提升的历史使命。

2.梯度有序的特色功能区布局。“十一五”时期,浦东新一轮发展确定了“一轴三带六区”的总体布局。依托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浦东新区规划了六大功能区域,这些功能区布局合理、梯度有序,集国际金融、贸易、现代物流、高科技、旅游会展等功能服务为一体。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全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开发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也是全国经济流量最大、服务最完善的金融中心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是上海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外高桥保税区是全国唯一接近真正意义上自由贸易区的保税区,也是国内唯一可设立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的园区,它集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其经济总量、销售收入、税收总额都相当于全国其余14家保税区之和。

3.国内一流的城区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区重要的投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区经济的运行质量。经过17年的开发建设,浦东新区打造枢纽型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已取得重大进展。至2006年,浦东开发累计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达到1648.73亿元,为改善新区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2010年底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以及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项目落户浦东,将极大地促进浦东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更快发展。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将使浦东发挥越来越大的枢纽作用。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将推动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沪崇通道的启动建设,并有利于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合港的形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将为新时期浦东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仅拓展了浦东外向型功能的内涵,也为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4.相对齐全的要素市场。证券、期货、产权、钻石、铂银等要素市场均落户浦东,这些要素市场以“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宗旨,形成强大的要素市场综合功能辐射力,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配置范围的扩大,为上海、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上证所带动了一大批金融机构集聚浦东,给浦东金融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期货市场在全国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成交额占全国一半左右,期铜已成为全球三大定价中心之一,期胶也成为现货市场上生产、消费和流通的重要指导价格;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已成为全国交易额最大的产权交易机构,不仅为上海市的国有与集体企业的产权提供交易服务,而且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流域的企业产权提供交易服务,已成为浦东释放金融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平台。浦东凭借要素市场比较齐全的优势,为其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二、新形势下浦东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浦东正处于从基础形态开发到功能开发、从资源的国际化集聚到服务辐射全国的转型阶段。浦东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将面临不少困难,亟须解决诸如资源、环境和开放变量约束下的再发展问题。

1.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深入,浦东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已经深深地嵌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并越来越受到全球市场波动的影响。在出口市场上,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有可能恶化产品的出口市场。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以环保、安全为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正日益成长为限制我国出口的主要障碍。在金融市场上,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迅猛发展的金融衍生工具和24小时电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场使巨额的国际资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流向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地区。浦东新区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完善金融体制、吸引高级金融管理人才、提高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加强金融监管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2.浦东新区的发展面临周边地区激烈的竞争。在区域平衡发展、公平竞争的体制下,区域分割将逐步被打破,全国统一市场将逐步形成,各个区域都有加快发展的压力。浦东的开发开放也面临着周边地区激烈的竞争。目前,浦东与邻近地区的竞争主要是招商引资的竞争、项目安排的竞争,尤其是在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招商上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3.浦东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要素资源约束问题,开发模式必须实现新的突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浦东的商务成本已迅速提高,受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的制约也日趋严重。招商引资资源紧缺,土地、厂房、办公楼宇等资源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国内外投资者的需求,土地集约化使用度有待提高。同时,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城市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巨大、银根收紧、投融资模式制约等带来的资金约束,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和交通商业配套设施也相对滞后。更重要的是,将来浦东不能靠消耗大量的资源,不能靠大量、强力的投资来拉动发展。如果浦东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不创新发展模式,再单纯地靠投资和消耗土地等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跟其他地方进行一些低成本的竞争,就将没有竞争力。

4.体制和机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体制创新需要进一步深化。在第一轮开发开放中,招商引资和中央、上海市的政策扶持,成为推动浦东开发开放的两大驱动力。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对浦东新区实行“三不政策”(不给钱、不给项目、不给优惠政策),浦东新区能得到的只是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权。在政策效应减弱的趋势下,体制和机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体制创新必须取得新的突破,需要进一步深化。浦东已初步建立起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但在政府职能上仍带有全能型、经济建设型特征,政府主导发展的痕迹比较明显,经济运行环境与国际通行规则和做法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三、新形势下浦东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浦东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主要通过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有潜力的产业发展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浦东虽然已在五大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受开放程度、市场需求、高素质人才比较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发展仍显缓慢,总量规模还不大。2006年在浦东的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仍占50.5%,而第二产业中的大多数在浦东是有生命周期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仅增量比较困难,存量部分也必须进行技术升级。浦东经济要想在新一轮发展中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就必须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更加注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

2.加强与邻近地区联动发展的协作机制。浦东开发的总目标是要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它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必须以其辐射区域为经济腹地,以腹地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但浦东与邻近地区联动发展的效应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如何加强浦东高科技产业园区与从浦东向江浙一带发散形成的十多条IT产业发展走廊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联动,促进长三角的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资源要素配置方面,浦东的产权交易市场如何通过协商机制,通过市场运作和合作机制,与长三角其他地区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对接,使它们成为一个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完整体系,也是今后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探索集约用地的开发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浦东开发通过设立开发园区集约使用土地,在土地集约利用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土地的开发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没有集约使用土地的现象。浦东历经17年的开发开放,可开发利用土地不断减少,土地资源储备不足,土地基础开发的单位面积投资成本不断上升,已接近亚太其他地区的开发区,对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入驻已形成了某种障碍。因此,在原有土地集约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集约用地的开发机制,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精深化利用是浦东新一轮开发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4.构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商务环境。17年来,在中央和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浦东在基础设施等外延形态建设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拥有国内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政府社会服务工作则显得相对滞后。在全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市场日趋成熟的条件下,浦东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体制规范、政府高效廉洁的地区才能够吸引到资本、技术和人才。浦东推行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济运行环境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商务环境,用国际通用的规则来保护投资者,是浦东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质量,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投资软环境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赵启正.浦东逻辑——浦东开发与经济全球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03

[2]林枫.浦东十年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社会,2003(10):8206

[3]周轶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7年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J].经济前沿,2007(12):5

[4]李庭辉.浦东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J].浦东开发,2007(5):25

[5]佐佐木信彰.浦东开发的现状及前景[J].郭勰,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6):5963.[6]安树伟,季任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14(5):46

50.

第二篇: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0 30 周年 心得 体会

今年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30 周年。1990 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掀开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年,一个奇迹。浦东 2019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2734 亿元,相比 1990 年的 60 亿元,30 年增长了 210 倍,以全国 1/8000 的面积创造了 1/80 的 GDP。“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浦东,从昔日阡陌纵横的农田,变身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浦东,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始终把强化功能优势作为核心关键,始终把走出治理新路作为重要任务,创造了改革开放的奇迹。年,一面旗帜。开发开放浦东,有着非常特殊的时代背景:上世纪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挫折,国内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面临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态势进一步显现。在这样重大挑战、重大机遇、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党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向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30 年来,浦东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与时俱进开展创新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成为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一个重要范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年,一个转型。30 年间,世界经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我国经济也完成了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上海是先行者,浦东是先行者中的先遣队。30 年间,浦东坚持人才为本,对人才的重视一以贯之,不断增强人才“磁力”;坚持产业为要,把产业作为发力点,聚焦“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培育硬核产业;坚持基础为先,注重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推动创新转型,形成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

“浦东发展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的作用。” 30 年来,浦东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创造性地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开发开放的生动实践,创造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上的“全国第一”,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成为了“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刻指出“支持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对上海以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乃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迈向新征程,浦东要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十而立,浦东站上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浦东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就一定能创造开发开放新的更大奇迹。

第三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目 录

内容提要…………………………………………………………………………………………2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概述……………………………………………………………3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影响…………………………………………………………………3

三、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3

(一)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3

(二)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4

(三)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4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与困难……………………………………………………4

(一)商业气息浓厚……………………………………………………………………………4

(二)人文资源开发比较困难…………………………………………………………………5

(三)人为破坏…………………………………………………………………………………5

(四)自然毁坏…………………………………………………………………………………6

五、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6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6

(二)加强宣传和促销…………………………………………………………………………6

(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7

(四)合理开发强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7

六、结论…………………………………………………………………………………………7 参考文献…………………………………………………………………………………………9

内容提要

在大力开发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同时,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因此,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地处理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互为依托的关系,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以此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本文通过分析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与困难,得出了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采取科学规划与规范性的开发。

关键词 民族文化资源 开发 旅游产业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概述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获得文化效益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目前,大部分民族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目标。但是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展应更强调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文化效益目标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这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认识前提[1]。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影响

从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一方面,旅游开发确实带来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发旅游业,不仅可以平衡区域收支,积累建设资金、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必须依托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行业,因此各行业需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创造更高的效益。因此,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必将带动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相对增长。目前,旅游开发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促使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

三、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变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进一步提升。

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 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二)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3]。

(三)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思想开放程度明显制约着资源开发,同时,它自身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商业气息浓厚

就云南而言:第一、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地方过度开发,失去了特有的魅力。最典型的是丽江古城,完全成了旅游商品一条街,商业味取代了古朴的文化气息,嘈杂喧哗淹没了雪山古城的宁静。而其它如滇西北等地开发却远远不够,很多景点过于粗糙,人为雕琢过多。第二、旅游景点单一,可玩性差,难以留住旅客。每到一个景点,旅行社往往把旅客放下车拍几张照,又拉上赶路,典型的“到此一游”,旅客只能“看”,不能“玩”。粗略算下来,旅行的时间至少有一半是在汽车上颠簸,疲于奔命,行色匆匆,旅行快感大打折扣。第三、许多景点管理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香格里拉的碧塔海破坏严重,大理的古城铺上了柏油路,澄江等湖泊不同程度遭到了污染。第四、宣传不够。主要表现在对整个云南旅游 宣传投入明显不足,而且宣传集中在丽江、香格里拉等热点景区,多数景区仍默默无闻,外地旅客对云南旅游只有一个不全面、模糊的印象。

表4-1为广东省统计局对云南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报告

省统计局公布2010年云南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对GDP的贡献(%)4

对GDP的贡献(%)

15.8

对GDP的贡献(%)

11.5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1105.81

15.3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3223.93

44.7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2890.4

(二)人文资源开发比较困难

在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高,它不像山水景观类资源,只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就可以自然对外展示。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也需要寻找比较好的依托和表现形式。同时还需要注意避免雷同化问题,如民俗村、民族歌舞表演等都很容易发生这类问题。最后还要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

(三)人为破坏

1、战争破坏

世界上许多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毁于战争之中,中国这种情况尤甚。就近代而言,从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他们一方面掠夺、盗窃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另一方面大肆破坏名胜古迹。如北京清代的圆明园,是清皇室耗巨资用了150多年兴建的皇家园林,集中外园林艺术之大成,誉为“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但却在1880年被英法侵略联军化为灰烬,成为废墟。侵略者破坏历史古迹的罪行将铭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这是侵略者无耻行径的一页,将永远受到谴责。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如济南泉水、河北邢台的白泉等地,由于人们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许多泉眼停喷。

3、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部分工业企业布局在风景区或风景区附近,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如以锦秀著称的富春江,近年来沿江修建了一批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小造纸厂,将大量污水排入江中,江水变混,鱼虾死亡,人饮用后不适,造成“身在江边无水喝”的局面,使美丽的富春江佳景大大逊色。

4、景区超负荷接纳,游人遵守公德意识弱

游人在风景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如乱扔废物,攀木折花,践踏草坪,偷猎鸟兽,在景观建筑物上乱刻乱画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另外由于游人过多,加重了土壤板结,造成古树死亡,如北京古园林中,约有百年以上的古松柏15214株,但因树根附近土壤被游人踏实,树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营养而逐渐衰亡。

5、文物管理不善

由于文物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造成有些名胜古迹建筑被拆,文物被窃,树木被砍,塑像被毁。尤其是在“十年**”中,文物古迹被严重破坏,一大批稀世珍宝毁于一旦。

6、宣传不够,保护资源意识差

科学普及和文物保护重要性宣传不够,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毁坏景观,如万里长城脚下的居民,拆砖毁城的现象屡屡发生。

(四)自然毁坏

自然界由于发生灾害现象,如地震、火山、洪水、地基不稳下沉,以及风化、浸蚀作用等,会对自然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例如我国许多古塔由于地震倒塌,大同云岗石窟许多砂岩佛像由于长期风化、浸蚀而面目皆非,凡此种种都属于自然毁坏。

五、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遵循旅游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例子:就湘西来说,湘西边境地区偏僻,交通不便,同时,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因此,在开发湘西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时,必须联合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投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加强宣传和促销

宣传与促销对于旅游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湘西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本已鲜为人知,但我们应该有一个更新的观念,使用更加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把湘西的旅游打造成更加强大的旅游品牌,提升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地位。同时借鉴比如丽江等成功民族文化 旅游区的成功经验,整合运用现代管理和营销理念,推出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精品,同时借助湖南的强大媒体力量大力宣传,树立形象,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

(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我们在对这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应注意对其合理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良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如果以损坏民族文化资源为代价,只是一味的追求目前的经济利益而大势破坏文化生态,那是因小失大。民族文化区别于别种文化的代表性东西,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因此,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之前,必须采取科学规划和规范性开发。

(四)合理开发 强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西双版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区位等优势资源,把生态环境优势、边境区位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地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1982年,国务院将西双版纳列为第一批风景名胜区。绿色的孔雀之乡开屏展翅,倾倒世界。“云南旅游看版纳”,西双版纳曾经一度成为云南旅游的代名词,成为最令人神往的绿色家园。对于西双版纳,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新兴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在拉动消费、解决就业、消除贫困、促进开放、倡导文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5]。

六、结论

旅游业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购买有特殊含义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礼物,品尝精美的佳食,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在中国旅游业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都成为旅游热点。一般也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族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 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族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族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民族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始终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全过程,是学科建设的灵魂[6]。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之,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科学处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dmin.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规划新思路[N].四川社会科学在线,2011-11-13(1)[2]杨华荣.浅析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J].《人民论坛》,2010.23(1)[3]陈如霞.论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10.02(4)

[4]刘艳芳,刘於清.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8.23(4)

[5]张明海,胡恒洋.合理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热作生产资源、繁荣边疆民族经济[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5.(3)

[6]李忠斌,文晓国.对民族旅游概念的再认识[J].广西民族研究,2012.4(183)

第四篇: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上世纪末,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上书,指出了中国的“三农”问题。但是“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并且有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的趋势。对于“三农”问题,我觉得农民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农村的人力资源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这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推动小康社会的建立,以至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中国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历史。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桑而使秦国在“战国七雄”脱颖而出;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是为“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之后,历朝历代兴衰更迭皆无不与此相关。“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上世纪末,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上书,指出了中国的“三农”问题。上个世纪末提出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很好的解决。中国快速而伟大的城市化过程,对农业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这种推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二是农业的产业布局发生变化,第三个方面是农业参与主体的变化。众所周知,三农问题的核心和焦点是农民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 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将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农民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我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有近2.5亿剩余劳动力。此外,我国人口每年大约又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 增长,且绝大部 分在农村。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以及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使我国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 主体,并且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再造。有经济学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就是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办法,有效地启动过剩劳动力,变负担为资源,最

后变为社会资本。新农村所探求的“新”,关键就在于资源的再造,在于人口上的“变负担为资源”,在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效用地利用。在发展模式上,依靠最大的内部能动,实现以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减负与人力资源再造的合二为一。这要求对农民强大内生力的再次培植与激发。

发展经济的关键资源不是物,而是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是决定和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除了政策支持、加大农业投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外,根本性的途径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构建农村人力资本长效投资机制,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劳动力资源总量过剩,而劳动力资本存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相对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据近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数据显示,在4.9亿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小学以下的占34%(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素质现状,影响了农业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建设。

二,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教育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的教育,现阶段农村的教育事业有没有很好的发展,那是一目了然的事,虽然国家对于教育事业投入了很大精力与资金,但是还是没有落实到每一个地方,还是有很多地方的教育事业很落后。就拿我所在的城市分析,韩城的教育事业在别人看来还是挺好的,那只是在城里面,现在人们追求更好得,农民都知道让孩子用知识去改变命运,想让孩子在更好得环境下去学习,家里有条件的都让孩子去城里上学,没有条件的就得在自己村里的学校,而村里的学校因为学生的大量减少而没有安排有相应能力的老师,学生就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就会早早的对学习失去

信心,从而导致早退学进入社会,有的进入社会不学好干坏事,有的是为家里分担经济负担而外出打工,放弃学业。如果照此下去,农村人的文化程度就很难提高,就很难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文化素质的落后也是导致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

第二,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发展,中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以牺牲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发展工业,致使中国农村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投入,农业技术落后、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靠有限的土地维持基本生存和延续后代。农民本身生活清贫,更谈不上对农业的投入。

第三,蜂拥而至的进城活动,现在农村的人们都向往城市的生活,都希望可以再城市里生活,大量的人群都抛弃土地进入城市,也不知道在城市里能不能找到工作,或者能不能发展,就蜂拥而至到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的膨胀,并且农村有好多土地都在荒废着,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啊。

第四,村官是否尽职问题,村官的清廉与否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很大的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赢得“三农”发展黄金期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2012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超过6万亿元(2012年数据为年初预算数,下同)。总量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从2144亿元增加到12286.6亿元,翻了两番还要多;速度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年均增长21%,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4.5个百分点;比重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3.7%提高到19.2%,达到将近五分之

一。从千亿到万亿,数量级跨越的背后,是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的逐步形成完善。由此可见中央财政对农村的关注度,但是中央财政所投入的这些资金有没有都合理的利用在“三农”问题的改造中,那就与我们这些一级又一级的官员以及村官的清廉有很大关系。村官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有很大的关联。

还有,思想观念,有些人还老思想老观念,重男轻女,对计划生育的不重视。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三农”的现状必然形成严重的制约和瓶颈。中国农村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必须抓住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这个“牛鼻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这个关键,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以上提出的问题,还有子啊这里没有提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基本对策:

第一,强制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任务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消灭青壮年文盲。国家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作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战略任务来抓,农村要将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作为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

第二,加大力度对农村生产力的开发,引进更多的技术,让农民的工作也技术化,科学化,农村与城镇共同发展。

第三,加强对官员的制约与监督,让农民更好得得到政府对农村的帮助。第四,开放思想,要合理利用农村土地,不要土地资源浪费,要合理利用资源。

还有,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促进优生优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 优化人口结构为宗旨的计划生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别要加强农村 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

总之,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认真把握“三农 ”问题的核心和本质,全面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根本意义,正确 处理其中的各种矛盾,争取早日解决“三农”问题。

第五篇: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民俗旅游成为新时代备受热捧的高端旅游方式。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与人文地理环境使其孕育出丰富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具有民俗旅游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开发民俗旅游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积累起一定经验,但始终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民俗旅游的研究,深入分析维西县民俗旅游发展,总结问题并建设性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旅游开发;问题分析;对策思考;

一、研究背景

(一)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与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1,从民俗旅游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核心。

民俗文化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文化特色。一个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积沉淀,习俗与文化已经成为民族烙印与民族特色,其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建筑、节日、宗教信仰嫁娶等习俗、礼仪、音乐舞蹈娱乐、生活起居等惯性,是同我们日常生活程序一样的另一种境界体现,因此从某种层面来说,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者通过完全融入少数民族中,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求新、求异、求乐、求知,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不同于传统观赏型旅游,民俗旅游更侧重于亲身体验、融入其中。

随着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更加注重文化素养与个人气质的综合提升,而随着改革开放与政治建设,1990年以来民俗文化逐渐摆脱“愚昧”、“低俗”的帽子,成为另一种风情,因此文化体验型的民俗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捧的旅游方式。

(二)民俗旅游的多样化形式

民俗旅游根据组织形式与体验方式等分类,具有多样性特点,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特点,我选择了相对有利用价值与参考意义的民俗旅游形式进行深入了解。比较著名常见的集锦荟萃式,这种民俗旅游主要是通过将散布的典型民俗集中起来放在一个主题公园或者区域内进行,这种民俗旅游方式适用于非少数民族聚居地,或者为了方便游客体验缩减行程,使内容呈现相对集中。原地浓缩式则是针对一些在现代化建设中淡化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通过政府或者投资商建设主题体验园区,浓缩重现民族特色,以此来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受。原地浓缩式与集锦荟萃式又可并称为博物馆式2。

另一种区别明显的是原生自然式,这种民俗旅游是通过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比 12 民俗旅游概念引自百度百科

博物馆式民俗旅游包括集锦荟萃式、原地浓缩式、复古再现式三种,本文挑选主要两种进行介绍 较有代表性、民族文化气息浓郁、民俗特征较为明显的村寨地区进行宣传,除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没有其他加工或者改变,以真实、原生态为主要特点。

其他还有以民族节日为组织中心的短期表现式以及以某一特定主题为主的主题附会式。

(三)民俗旅游开发意义

1.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民俗旅游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我国作为少数民族大国,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开发民俗旅游的基础条件。少数民族集聚地在发展上一般落后于其他旅游城市,在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处于劣势,因此发展民俗旅游,发挥优势长版效应,是化劣势为优势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中缅边境仅十余公里。在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傈僳族人口占百分之五十以上,他们主要居住在山高坡陡、生存环境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及半山区。地域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而水热条件较好的澜沧江、金沙江沿岸及河谷地带主要有白族、纳西族、藏族及汉族等民族分布。各个民族大融合在这里能得到充分体现,一个村落并不是仅仅只有一个民族,而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民族大团结的景象。民族融合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资源更加丰富,且组成元素种类繁多。有发展民俗旅游的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区域劣势,转变战略发展方向,促进经济发展。

2.发展民俗旅游可以保护式促进当地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位于内陆甚至偏远地区,由于开放较晚,建设时间尚短经验不成熟等等,仍旧与我国其他地区在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上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民俗旅游在促进当地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外地交流融合,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维西县属于贫困山区,由于受山区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在地域上表现出内陆性、边缘性和 封闭性特征。造成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相伴而行。所以,维西县的贫困问题是物质匮乏和观念落后的“双重贫困”。

旅游业可以促进地区对外开放、与外融合,而民俗旅游可以扩大旅游业的优势效应,不但可以促进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并且还能够保护民族文化保留民族特色,是一种保护式的发展方式,防止在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脚步中埋葬民族特色。

(四)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概况3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目前还处于建设阶段,2017 3 引用相关数据来自《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422.366公里,新增路段超过5%,累计完成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9197.6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41%,公路交通质量明显改善,餐饮业增长21.29%,提高了接待游客能力。

201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攻击199.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8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52505.29万元,比上年增长16.29%。数据表明维系傈僳族自治县旅游业的客源基数很大并且上升趋势明显,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市场受众前提基本具备,且发展前景良好。

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资源 1.物质资源

(1)独特的民族建筑

在不同的地区,因为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人文条件,会出现很多独特的、独具风格的建筑,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也不同。例如维西的傈僳族的建筑,傈僳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由于历史上狩猎习性和战争影响,他们的美学原则和审美传统在建筑之中也有所体现。

图一:傈僳族独特民居建筑

图二:傈僳族建筑用材与建筑结构

傈僳族的房子,一种是上下两层都用木楞垛成,中间打楼板,形成楼上楼下居室的格局;另一种是下面一层多用来关牲畜或储存杂物,上面一层作为居室。木楞房有容易拆装、结构稳定的特点,这符合傈僳族迁徙而居的生活习性。木楞房建成后在房子的墙壁开一道门、一扇窗,保持光线充足,通风流畅,墙的外围涂上一种用红色黏土制作的颜料,色调柔和温暖,既美观大方,又有效保护了木材的质地。过去由于傈僳族过着“垦山而种、地瘠则去之”的游牧生活,房屋也会随着主人迁徙的足迹拆装多次,但都能保持稳定的形态,可以住几代人,历经几十甚至上百年,无论刮风下雨、甚至强烈地震都无法改变它的结构。(2)丰富饮食文化

因为维西县是个各民族大融合的地方,所拥有的饮食文化也极其丰富,有傈僳族的、苦荞粑粑蘸蜂蜜、琵琶肉、籼米粑粑、清水煮乳猪等美味佳肴,也有藏族的酥油茶,糌粑等美食。还有各种维西蜂蜜、油炸土豆片、维西核桃、维西乌 骨羊、维西百花蜜等旅游产品能带来经济收入。因为维西县群山环绕,受居住环境的影响,这里的人民喜爱喝酒,所以他们的日常饮食都离不开酒。(3)魅力民族服饰

维西县民族众多,民族服饰有纳西服装、藏族服装、傈僳族服装、以傈僳族服饰为例,傈僳族的服饰特点为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背弓弩箭包,下身穿蓝色大裆裤,头戴羊毛大毡帽,用草编饰物、锦鸡毛等装饰;女子身穿百褶裙和刺绣围腰,头戴三角帽,以小贝壳、银圆片,红白珠片等饰物装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打绑腿,穿草鞋。

傈僳族服饰全为手工制作,极具特色。但服饰的制作流程也极为精细复杂,需经过“采麻、棉,纺线,织布,剪裁,缝制,刺绣”六个工艺流程才能完成,通常制作一件女子棉麻短上衣大约需要花费1-3个月。僳族的服饰特点为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背弓弩箭包,下身穿蓝色大裆裤,头戴羊毛大毡帽,用草编饰物、锦鸡毛等装饰;女子身穿百褶裙和刺绣围腰,头戴三角帽,以小贝壳、银圆片,红白珠片等饰物装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打绑腿,穿草鞋。

(4)药材之乡4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地貌复杂多样,属亚热带与温带季风高原山地气候,独特的气候与地貌加之开发较晚,孕育了很多珍贵的药材,药文化是维西傈僳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文化资源中宝贵的部分。(5)其他

维西县靠近藏区,有很多藏族教文化痕迹,如特色宗教建筑,文昌塔、达摩祖师洞等。另外,由于傈僳族打猎传统,打猎武器成为必要的手工制作技术,而弓弩,是傈僳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纯手工制作,是以前傈僳族靠打猎为生的武器,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还有少数民族的花口袋,用竹子制作的手工艺品等,都是维西傈僳族独有的手工艺品。2.非物质资源

(1)独有民族艺术文化

维西傈僳族能歌善舞,有许多经典曲目与舞蹈,异彩纷呈。民间歌舞有《阿尺目刮》、《瓦器器》、《对脚舞》等,其中影响较广的是《对脚舞》。另外,维西傈僳族还是“戏曲活化石”,流传在维西保和镇的大词戏,是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种,仅在维西独有的一个古老戏种,它像一颗弥足珍贵的种子留存着,已成为文化世界中濒危的一种戏曲剧种。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的啊勒古歌。民族艺术是民俗旅游的重要体验项目,载歌载舞的群体活动,是游客感受民 4 截止2013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已查明拥有药用植物867种 族风情融入民族生活的有效手段。(2)民间传说故事

维西傈僳族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与人文地理位置孕育了其深沉神秘的民族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传奇故事被代代相传下来,这些故事体现着维西傈僳族的生活习惯与精神信仰,是了解傈僳族人民的独特端口。(3)民族节日5

维系傈僳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阔什节、刀杆节。少数民族特色节日是吸收游客的重要契机,如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每年四月份都会有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四月份近一个月的旅游收入就占西双版纳旅游业全年总收入的仅一半。

阔什节是从傈僳族语言音译过来的,含义为年节,其实相当于汉族的新年,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间,历时两三天左右,是维西傈僳族最隆重、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时,人们会通过打转秋、跳舞等集体聚会来欢度,更有“穿针引线”、“沙坑埋人”等独特游戏来供青年情侣们游乐。

(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

1、开发现状

民俗旅游在维西傈僳族县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在其管辖的3个镇、7个乡中共有3个社区,79个村落,主要旅游路线是以保和镇为中心的三条方向,重点建设的有塔城镇、澜沧江流域等三大旅游区,其中有民俗旅游体验项目的旅游区不超过十个,其他地区尚未计划性深度开发,可以说维西县的民俗旅游建设还在初期。相对开发较早的民俗旅游体验地同乐村虽然基础设计建设已经有所提高,但游客一直很少,流量地下,且多为云南本地游客或者科研人员,发展滞缓。

2、开发历程

维西县的民俗旅游起步较晚,于2006年随着同乐村被云南省定位省级自然保护村才开始在同乐村出现民俗旅游。初期维西县民俗旅游体验项目主要是民俗建筑、自然环境、民俗饮食等,处于观赏层面的低等级民俗旅游,木楞房和穿斗式木架房是热度最高的入驻体验。2013年,塔城镇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又一个被重点建设开发的民俗旅游村。塔城镇相比同乐村来说,交通、物资方面都优化了很多,并且民俗旅游项目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歌舞、节日宴会、民俗生活参与等,比同乐村民俗旅游更加具有吸引力。直到2017年截至,维西县民俗旅游路线依旧以同乐村与塔城镇为主,开发内容也并没有突破性创新。

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问题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虽然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民俗旅游发展却与之不成正比,在发展中出现很多问题,导致一直滞缓在初期阶段。

维西傈僳族传统节日还有阔时节、收获节 1.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削弱民俗特色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维西很多地区也相继进入城市化,而城市化的步伐导致许多维西特有的民族特征被逐渐削弱,特色建筑、特色服饰等,很多带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被现代化所埋没,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现代建筑、都市着装,许多原汁原味的维西气息荡然无存,对旅游者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其中维西县有民族特征的物态资源多为宗教活动场所,专门体现藏族,其他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不多,这就导致可体验的民族建筑比较单一,内容贫乏。而且维西县民俗特征建筑物大都布局散乱、结构雷同、内容单调,加之保护不到位,大多遭到破坏或者重建,保留下来的传统民俗建筑很少。

维西县傈僳族服饰、藏族服饰、纳西族服饰等都有着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但由于传统手工工艺传承人少,没有规模性生产与系统性学习,独具特色的服饰也渐渐被其他现代服饰所取代。因为越来越缺乏维西独有的民族文化个性,维西县民俗与其他傈僳族地区相差无几。2.知名度低缺少品牌支撑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旅游开发起步晚,旅游业尚未成熟,这就导致缺少吸引游客的名气,很多游客都会选择与维西临近并且自然风景相似的香格里拉县。知名度低,缺少品牌支撑,缺少宣传推广,使维西旅游的发展一直处于散养的状态,发展十分滞缓,这就导致民俗旅游开发胚盘贫瘠,起步艰难。

地域闭塞导致当地人民普遍思想保守,对旅游业的看法也褒贬不一,对民俗旅游的态度更是停留在试探阶段,没有相关部门或者投资商对当地的民俗旅游做系统化的调研计划开发,缺少投资,缺少推广,动力不足从根源上就注定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业发展的落后。

缺少品牌噱头,无法以代表性形象打入市场,无法以整体形式引起游客注意,缺少旅游市场份额的维西,给民俗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3.民俗旅游产品路线单一

直到现在,维西已经开发推出的民俗旅游体验产品依旧很少,经常被提及比较热门的只有同乐村,但与云南省其他地区民俗旅游村落相比,仍旧缺少优势。其实维西有许多值得开发利用的民俗资源,但却并未得到利用,反而被埋没去开发一些与其他地区雷同没有优势的民俗项目,导致维西民俗旅游越来越难以吸引游客。如在旅游APP上搜索维西傈僳族旅游路线,不会超过五个,网友推荐也很少,网络浏览信息姑且没有什么内容,可想而知其他媒体宣传,更是寥寥无几。民族特色美食、民族特色服饰等等,全都渐渐与云南其他民俗旅游地区相差无几,缺少自己的个性,那些有趣的节日、艺术反被忽视,旅游产品内容乏味、可选择性贫瘠、民俗无新意无亮点,维西傈僳族的民俗旅游境地十分窘迫。4.服务水平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游客在旅游中,体验很重要,而直接影响到旅游体验的就是旅游区的服务水平与基础设施。维西由于开发建设较晚,很多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很多环节尚未完善,比如交通状况,维西周围路况十分崎岖,很多游客碍于交通状况选择其他旅游路线,直接影响了进入维西的游客数量。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医疗卫生设施水平相对落后,游客考虑到意外突发状况等也会做其他选择。另外的,餐饮质量、社会治安情况、银行服务点、购物中心等很多环节都会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这些基础硬件欠缺在游客与维西之间立起高墙。

维西的文化教育水平处于落后阶段,当地很多人依旧习惯用地方语言交流,能够用普通话正常交流的人占小部分,导致游客在当地行动受限、意愿难以实现,语言障碍成了很关键的问题。地域闭塞现代化落后,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这就导致对民俗旅游的看法左右不定,对游客的态度也不确定,服务水平直接拉低。

四、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问题对策分析

尽管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民俗旅游发展困难重重,问题冗杂,但通过其他民俗旅游区的经验借鉴,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依旧可以找到解决对策。下面我针对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作出对策思考分析。

(一)政府统筹策划旅游开发,做好指导与扶持工作

维西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业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征与优势资源统筹规划,因此,在市场缺少自主发展民俗旅游的能力下,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对维西的民俗旅游资源做整合规划,站在宏观角度上科学统筹,利用理论与数据作出符合维西的民俗旅游发展方案,带领维西人民进行有步骤、有计划、有依据的民俗旅游发展道路。

对一些刚刚起步的民俗旅游项目,政府应当给予指导与政策扶持,帮助优秀项目快速成熟,树立民俗旅游榜样,激发当地人民热情,从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维西的民俗旅游发展进程。

民俗旅游很容易出现标准紊乱、表里不一的劣质旅游产品,因此政府应该严格把控民俗旅游发展的质量,保证维西民俗旅游的口碑,统一领导维西民俗旅游的标准化、行业化、高端化发展。同时由政府开头,开展优秀民俗旅游项目招标投资,引进资金,为民俗旅游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支撑,助力民俗旅游发展。

(二)积极开发特色民俗旅游产品,开创维西品牌

要善于挖掘维西傈僳族的独特民俗文化,发现优势民俗特色,将有内涵又营养的内容作为发展维西县民俗旅游的重要元素,系统优化环节流程,从多方面考量游客心理与自身优势,打造新颖独特、符合旅游市场变法趋势、又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民俗旅游产品。

例如可以针对傈僳族独特的民族节日为旅游产品主题,以阔什节为例,在节 7 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节日为主要核心,从特色节日饮食、节日服饰、节日歌舞活动、节日习俗等多方面入手,设计多个可供参与可供体验的项目环节,注入以文化情怀与民族气息,并进行合理多渠道多方面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推广,做好充分的接纳游客准备,从而树立维西民俗旅游形象。其他,维西傈僳族的打猎传统、婚假风俗、戏曲歌曲等都是可以加入其中的体验项目。

考虑到维西缺少大规模的旅游服务区,缺少高端旅游服务场所,因此维西县应该发展不同于香格里拉等地的大规模旅游产品路线,可以创造性的开展一户一客模式,改变接纳游客的方式,从多到少,服务从广到精,吸收民户作为接待游客的承接方,陪同介绍参与体验民俗旅游,增加游客对维西傈僳族的亲切感,以民族热情与文化魅力感染游客,真情维西民俗旅游品牌,发展自己独特路线。

(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树立可持续发展

维西县旅游开发起步晚,但很多民族特色依旧随着商业化现代化而慢慢消退,这对维西来说不仅仅影响到民俗旅游的未来发展,更关乎到维西傈僳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对维西进行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不破坏珍贵民族文化遗迹、不改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

为了能使维西傈僳族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民俗旅游,可以采用对少数民族自取破坏程度较小、改变程度较小的民俗旅游发展形式,如原生自然式,通过局部建设整体保留的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对原有民族特色痕迹的覆盖下进行民俗旅游开发建设,尽可能的与本地居民联合起来,打造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项目,用真正的民俗文化树立维西民俗旅游发展原则。

其一,应把各地、各民族的各种民俗风情通过文字、音像、实物等手段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对即将消失的给予重点保护,这样可以防止在民俗旅游开放中对重点文化的影响与破坏。

其二,学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理解保护与隔离的区别。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不是将它放进博物馆中藏起来,而是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通过多种形式把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这是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实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较好方法。

其三,坚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全过程,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促使他们自觉地去保留、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外来的文化,以此来调动当地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保护民俗文化,共同发展民俗旅游。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标准与质量水平

尽管发展特色民俗旅游项目暂时不需要对旅游区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但是应该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增加游客量,还可以提高维西民俗旅游的市场口碑与形象,提高体验环境服务质量,发展成为既有 8 特色又有质量的民俗旅游品牌。

应该对当地从事民俗旅游的服务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入行检测,例如服务态度、心理健康、普通话水平、维西傈僳族历史认知等,都应该是服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服务人员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游客对维西民俗旅游的印象与评价,品牌打造与形象树立需要从细节出发。

同时,应当制定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标准。尽管原则上应当尽量保护民族民俗文化痕迹,但保留不等于不进步,珍藏不等于保持原始,基本的卫生标准、服务标准、日常用度标准依然应该进行市场标准规定,以此来规范维西民俗旅游的行业标准,淳朴但不封闭,原生但不原始,将民俗旅游的概念具体分化,成为维西人民内心的共识。

三、结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维西傈僳族历经岁月才终于走到世界面前,有很多隐藏的珍贵文化在尘埃下熠熠生辉,那些历史积淀下来的精华应当被珍藏也应该被弘扬,维西的落后理应被改变,发展民俗旅游,用适合维西的独特发展路线,让维西傈僳族珍贵的民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依旧璀璨。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3~16.[2]汪思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创新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7(5):104-108.[3]李颖,王天英.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J].旅游经济研究,2008,(1).[4]朱勇.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创新路径及模式研究[A].2010:54.241~245. [5]王卫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经济,2004,(10):85~86. [6]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6,42~58.[7]刘丽川.民俗学与民俗旅游[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52~96.[8]王李荣.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初探[D].西部论坛暨中国西部地区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论坛,2005.[10]史世臻.许昌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J].许昌学院学报.[11]樊国敬,陈春梅.文化保护视角下民俗旅游开发的反思——以赣南民俗旅游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62^66.[12]刘芳.论民俗旅游[D].成都:四川大学,2008:78~86.

[13]陶犁.论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协调[J].云南社会科学,2002(4):63~66. [14]钱妮.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同乐村旅游开发初探[J].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2016,9.[15]徐坚,唐富茜,杨敏艳.云南同乐村村落环境及格局特征分析[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6).[16]郭怀志.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刍议[D].云南省维西县文化馆 [17]刘焕庆,王慧玲,温艳玲.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12~205.[18]邹忠,刘敏,刘聚梅.中国旅游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5~78.[19]郭燕萍,吕继红.中国民俗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60~65.[20]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258~301.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isu autonomous

county of Weixi Abstract:Folk-custom tourism has become a popular high-end tourism mode in the new era.Weixi Lisu autonomous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its superior natur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ake it pregnant with rich and unique cultures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The development of folk-custom tourism in the Lisu autonomous county in western Wei has a considerable scale, and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restrict its development.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custom tourism in western Wei thoroughly, summarize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 constructive solutions.Keywords: Weixi Lisu autonomous county;Folk tourism;Problem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10

下载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迫近,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浅析邮政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问题与对策

    一、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功能性浅析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功能性,也就是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在当前的社会现状中具有何种存在的现实意义,功能性是考量一个制度或者一项政策是否......

    浦东新区人才资源开发政策介绍

    浦东新区人才资源开发政策介绍 转载日期:2012-7-17 23:16:00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人事局 金融、贸易、保险等行业人才金融、贸易是浦东新区未来十年发展的主导产业。到201......

    开放教育财经类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与对策

    开放教育财经类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 要:财经类专业是基层电大的一个大专业,其毕业论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员缺做、选题不规范、教师指导不到位等众多问题,定量......

    商业地产开发现状与对策

    商业地产开发现状与对策 商业地产的开发浪潮从去年开始逐渐趋于狂热,而因为多个商业地产项目的成功运作也逐渐使其成为房地产业的救世主:它可以拯救烂尾工程;它可以实现投资价......

    发展电动汽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月25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简称《规则》),并将于200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规则》,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新能源车型还都只能在批准的......

    房产开发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作为承载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如何做大做强城市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城市规模扩张。对此,我们就**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主要情况如下。一、目前现状 [xiexiebang.com......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瓶颈问题与对策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瓶颈问题与对策 截止2006年底,我市总人口800691人, 其中农业人口664693人;非农业人口135998人。总户数206897户,其中农村户数171842。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