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府谷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总结材料

时间:2019-05-13 09:4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府谷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总结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府谷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总结材料》。

第一篇:陕西省府谷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总结材料

陕西省府谷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总结材料

立足县情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

府谷县地处陕晋蒙三省区接壤地带,全县国土总面积3229平方公里,辖15镇,总人口23.05万,人均耕地面积1.28公顷,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境内矿产资源富集,全县含煤面积160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200亿吨。“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5.9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63.59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86元,综合实力连续两年位居第一,进入西部十强县和全国百强县行列。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2010年,府谷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试点县。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县认真落实国家土地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创建要求,结合县域实际,积极探索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切实加大土地监管力度,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创建活动主要做法

(一)理清思路定目标。开展创建活动以来,我县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整体推 1

进,边试点、边完善的创建活动总体思路;明确了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节约集约更加符合县情,努力建成全国节约集约模范县的目标任务。

(二)强化责任抓落实。明确了“政府主体、国土牵头、部门联动”的创建活动工作机制;将创建活动纳入政府工作日常管理和考核体系,把创建活动与各有关部门和乡镇的年终考核、干部提拔任免结合起来,制定了《府谷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目标任务考核办法》;成立了以县政府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主任、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发改、能源等24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国土资源集约节约模范县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县政府下拨100万元经费用于创建活动日常支出,做到了机构、场所、人员、经费四落实、四到位,推动了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三)科学合理编方案。制定并印发了《府谷县2010年度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工作措施、阶段安排和工作步骤。根据创建活动需要,制定了土地和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9项管理制度。研究制订了适当、适中、适量的符合县情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8项指标标准体系,有效指导全县创建活动。

(四)加大宣传造声势。在第20个全国土地日,举办了以“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节约用地”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和创建活动启动仪式;组织了“情系国土资源”大型文艺晚会,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200余人次,制作电子标语20余幅。通过报纸、电视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开展创建活动的 2

重大意义,引导人民群众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了全县各界对开展创建活动的认识,扩大了创建活动影响力。

取得的成效和形成的机制

(一)规划“七区八园”,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的“四大工业集中区、八个兰炭产业园、三个工业小区”。以“七区八园”为载体,积极引进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扶持地方工业优化升级,进入园区初步形成了煤转电、煤化工、煤电载能并驾齐驱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工业向园区集中,提高了生产规模,提升了产业层次,促进了循环发展,工业总产值以年均63%的速度增长,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23.79亿元。同时有效节约了用地面积,提高了用地效率,土地利用投资强度在500万元/公顷的基础上提高到了700万元/公顷,单位GDP增长消耗的土地量同比减少25%以上,节约用地约20平方公里,单位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约25%,实现了工业增产增值与用地节约集约的“双赢”。

(二)推进“两轮”整合,煤炭产业优化升级。按照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全面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通过第一轮煤炭资源整合,将全县132个煤矿整合成88个,生产能力由815万吨/年提高到4835万吨/年。去年底,结合创建活动,我们又进行了第二轮煤炭资源整合,全县煤矿数量又减少了10%,总生产能力又提高了1000万吨/年以上。同时将现有煤矿 3

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为18个大型集团企业,总生产能力提高到6415万吨。所有重组整合矿井实现了后退式壁式开采,45万吨/年以上的矿井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采煤。通过资源整合重组,一方面,提高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合理再利用原有废弃工业场地,使煤矿总用地规模由原来的7920亩减少到了6000亩,节约建设用地约2000亩,同时对煤矿采空塌陷区及整合搬迁置换矿井废弃工业场地进行复垦治理,腾出了建设用地1400余亩。

(三)实施“3333“模式,促进集约循环发展。按照“关小上大、淘汰落后、产业升级、扩能增效、循环发展”的思路,我县采取“三关闭、三培植、三转变、三集约”的“3333”模式,取缔关闭耗能高、污染大、占地散的五小企业,培植一批大型煤炭资源深度转化项目、综合利用项目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实现了布局上由分散向集中、产业上由单一向多元、经营上由个体向组团转变,做到了土地利用集约、矿产资源集约、生产要素集约。近年来,投资10.64亿元,取缔关闭电石、水泥、硅钙等高能耗、高污染“五小企业”552户;整合小规模企业,建设了3个工业小区,节约并腾出建设用地1800余亩;将原来零散的131个兰炭生产企业整合为18条兰炭生产线,集中在8个产业园,较之前节约用地3850亩,土地利用强度较之前提高了15%以上,矿产资源就地转化率提高到65%以上。

(四)、实行“四位一体”,保护耕地落到实处。全面实施了“以责任促保护、以整治促保护、以质量促保护、以监管促保护”四 4

位一体的耕地保护工程;实施卫片执法和节约集约“双管齐下”的耕地保护措施,形成了政府主导、国土牵头、部门齐抓、社会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耕地保护“约谈问责”机制、土地督察预警机制和动态巡查制度。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两年累计净增耕地约879亩;累计投入4亿元对无法集中连片整理,特别是线性工程建设切割形成的零散土地,在采取工程措施整理开发的基础上,五年共造林、种树48.3万亩,绿化干线公路260公里,绿化荒山13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53%,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群众自愿、社会参与的模式开发整理土地3600余亩,建设基本农田17980亩,完成农综开发小流域治理2.7万亩;启动了四大农业园区、“五个万亩”基地、100个现代农业小区和34个重点新农村建设,去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5万亩,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面积达到1600亩,增产3.4%;改造中低产田和口粮田约14600余亩,较普通大田平均增产约28%。实现了耕地保护、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五)实施“双百”工程,发挥“联动多赢”效应。近年来,我县坚持实施“城市带动、工业促动、社会联动”的“三动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百机关单位帮百村,百工矿企业带百村”的“双百”帮扶工程。一方面,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五年累计落实帮建资金9.09亿元,实施项目832个,培植农业龙头企业18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500元增长到去年的7780元;开发重点村174个,5

完成21个村1006户5022人的移民搬迁任务,节约用地480亩。另一方面,坚持以资源换资本,以资本促发展的原则,引导矿山企业“以煤补农”、“回报社会”,积极开展矿区新农村建设。五年来矿山企业累计投资7.5亿元,对7个乡镇31个矿区村庄2465户8000余人进行了整村搬迁;在新农村实施围河造田工程,规划种养殖业、高效农业示范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厂等“三农”服务实施区,形成了矿区新农村成种、养、加、销一体化农业循环产业链。矿区新农村建设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解放了旧村庄下面的煤炭资源,节约了用地面积,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形成了农民、企业、政府“多赢”的格局。

(六)劈山填沟造地,拓展城市空间。府谷县城地处黄河中上游峡谷地带,在仅4平方公里旧城区居住着近13万人,“大工业、小县城”的矛盾日渐凸显。由于老城区土地资源匮乏,旧城改造缺乏腾挪空间,为拉大城市主体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我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了能容纳8万人16平方公里的县城新区。由于新区自然立地条件差,90%的土地属荒山荒沟,可利用的建设用地相对较少。新区启动建设以来,我县立足实际,将控制区域内不可利用的荒山石沟,通过劈山造地、回填沟渠沟壑等方式整理成建设用地。目前已累计投资18亿元,开挖山体8座、回填沟渠4条,动用土石方2800万立方米,开发整理土地5000余亩。新区开发建设的全面启动,拓展了城市空间,节约集约了用地,为山区城市建设创出了一条新路。

下一步工作计划

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县建设用地需求将达到6.5—7万亩,实际用地指标每年只有3000亩左右,资源需求刚性上升,资源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十分严重。下一步,我县将以完善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为目标,以创建活动为抓手,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从府谷的特殊立地条件和土地开发利用实际出发,在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探索符合我县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和机制,积极实施以“四大区域功能”为特征的差别化土地利用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

(一)“城镇工业建设区”。

依据新一轮《府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府谷县将形成“一体三线四区八园”的城镇建设用地空间体系结构。一体即中心城镇府谷镇;三线即府店公路沿线、府准公路沿线和黄河沿线;四区即清水川、皇甫川、庙沟门、郭家湾四个工业集中区;八园即八个兰炭产业园。在“城镇建设区”内,我们严控建设用地增量,开展土地节约集约调查与评价,针对工业用地、城镇用地建立不同的集约评价指标体系;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市场机制,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探索工业项目弹性供地政策,完善工业用地标准,制定工业项目用地准入制度;实施城镇用地综合改造,大力开展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大对城镇闲置土地的清查和盘活;鼓励企业挖掘内涵用地潜力,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最大限度地提高 7

土地利用效率。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在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编制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强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发展,努力构筑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四大农业园区、五个万亩基地和100个现代农业小区,确保122.48万亩耕地和92.66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积极实施“东治川 南治山 西搬迁”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拦河改道、引黄入川、引水上山、提防工程、围河造地、流域综合治理,年内建成淤地坝78座,淤地1.6万亩,新增川台地4万亩;制定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实施办法,拿出部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5%的土地出让金,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重、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多的农户或集体经济组织给予直接的经济补偿,有效提高农村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积极性。

(三)“生态脆弱区”。在规划的生态脆弱区内,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长效生态补偿机制,编制并实施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以保护和建设工业园区、城镇周边、矿区、公路整体环境为重点,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大黄土丘陵沟壑区尤其是煤炭采空塌陷区的水土保持,全面推进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绿化环境等工作,严禁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逐步实现水源治理生态化、道路治理景观化、河道治理生物化、小流域治理综合化、复垦治理效益化和生活小区园林 8

化。预计“十二五”期间,政府每年绿化资金不低于1亿元,面积不少于16万亩,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滨河生态宜居名城,努力实现绿色府谷建设目标。

(四)“资源开发集中区”。在规划的资源开发集中区,继续加大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力度,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服务、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鼓励中、省煤炭企业参股整合开展矿井建设和生产活动,淘汰30万吨以下矿井,建成18家大型煤矿企业集团,全面提高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要以煤炭资源为龙头,重点支持煤电转化、煤转化工、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等资源深度转化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和循环发展。要以建设绿色矿山为依托,全面实施资源“开采、治理、监管”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政策,健全完善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矿区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要坚决控制资源开发建设占地、毁地,努力实现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环境治理“多赢”效果。

政策建议

围绕我县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创建活动为契机,按照“严格审批、局部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在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基础上,坚持规划调控、指标控制、督察监管、责任考核、年度备案的模式,鼓励和支持我县在国土节约集约机制制度改革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实现土地利用区域功能效益最大化,真正把创建活动推向新的制高点。

一是建议依据县域经济发展规模以及GDP增长速度和比率,9

按照《2011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文件精神,适度倾斜我县建设用地指标,或在安排土地年度计划时适当扩大利用荒山、荒沟等未利用地的指标。

二是在城镇规划区,建立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快速审批通道,对报国务院审批的建设项目,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进一步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效率。对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控制性工程、有工期要求急需开工的工程,可向上级国土部门申请办理先行用地。

三是在城镇建设区内,鼓励和支持各类建设项目利用国有未利用地,项目建设用地不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由省政府按照审批权限直接审批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可以边建设边报批,按用地审批权限办理用地手续;涉及占用耕地的,可以边占边补。

四是在新区建设区(城镇建设区),鼓励和支持将控制区域内的荒山荒沟等未利用地等,通过劈山造地整理成建设用地。不列入建设用地总规模,纳入未利用地计划管理,将审批权限下放的地方政府。

五是在城镇建设区和资源开发区,鼓励按照“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对废弃工业场地和“空心村”进行土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同时在符合规划的区域内置换工业用地,实现“工业用地县内动态平衡”。

六是在资源开发区,资源整合建设项目在完成废弃工业场地 10

和采空塌陷区复垦治理,做好农民补偿的前提下,探索以租赁方式和以地入股供地模式。

七是在生态脆弱区,国有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从事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或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探索以划拨方式提供用地。

第二篇: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园区实施方案

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园区实

施方案

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园区实施方案 为促进依法合理用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根据《市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现结合园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主攻项目,决战三区,凸现特色,实现跨越”总体要求,以节约集约用地为主题,以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以提升园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为着力点,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加强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实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保障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

二、工作目标

严格控制园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和土地产出率。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控制指标,防止土地粗放利用。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断提高土地资源保障发展的能力;切实加大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力度,加快处置闲置土地,以实施园区再造工程为抓手,不断提高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单位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和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明显下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居于全市领先。

三、主要任务

深入开展闲置低效土地处置,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开展加快闲置土地清理处置专项活动,全面查清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的基本情况。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对区内的工业企业用地情况进行一次“综合体检”。对未按土地合同约定期限进行全部开发建设、使厂区内部分土地处于闲置状态的工业项目,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收回、收取闲置费、收取违约金等方式进行处理;对未按规划设计条件约定的容积率、建筑系数等指标进行开发建设的工业项目,采取收取违约金、责令拆除等措施予以处理;对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用途,将工业用地改作商业等其它用途的项目,根据《土地管理法》,责令其交还土地并处以罚款。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加大工作力度,消化处置工作实行园区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协调,逐宗落实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具体推进计划,明确各环节完成时间,切实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工作。建立部门联审机制,促进结构调整。一

是健全招商项目准入审核机制,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部门联查,投资强度小于150万元/亩的项目,不得单独供地;二是着力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造标准厂房,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吸引工业地产开发商按照统一规划投资建设标准化工业厂房,搭建中小企业创业平台,为规模小、实力弱的中小企业提供厂房租赁服务,待企业发展壮大后,再通过招拍挂的方式满足企业的用地需求。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土地开发效率。建设项目供地后,国土局会同建设局每季度要到项目现场核查一次,详细记录项目施工建设情况。对未开工建设或未按设计要求完成工程进度的,督促项目单位抓紧施工;对逾期未完成施工进度,形成闲置或低效用地的,按照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处置,对未达标准的项目不予竣工验收,督促其尽快整改达标,实现建成投产。完善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完

善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和工业企业节地挖潜机制。通过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低效土地回购、加快存量土地流转等途径,盘活低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严格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发挥联动作用,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机制,保证节约集约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坚持国土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积极探索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市场化配置模式,确保后续资源的持续利用。

四、工作步骤

本次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启动阶段。召开会议动员部署创建活动,并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推进阶段。全面推进创建活动,各部门围绕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积极创建、加快实施,集中力量部署开展创优各项工作,要注重总结发现好经验、好做法,及时研究解决创建活动推

进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取得明显成效。积极联系新闻媒体对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重要动态、工作经验、先进典型、实际成效等进行全面深入宣传报道。

总结阶段。认真总结在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形成的好做法、新制度、新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召开总结大会,对创建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五、工作要求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园区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真正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园区管委会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创建活动的有序展开和统筹推进。认真组织,加强领导。成立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园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

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园区国土分局,负责创建活动日常工作。

整合资源,稳步推进。在创建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政府主导创建活动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采取多元化的运作方式,搭建社会化的参与平台,积极发动全社会参与,从而逐步形成从园区到街道、村,从企业到个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合力推进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强化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对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重要进展、典型经验等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扩大创建活动的影响力。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宣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宣传活动,普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知识,增强全社会的国土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意识,努力扩大创建活动影

响力,切实增进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共识。

探索创新,及时总结。坚持探索创新,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在创建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创建活动置于社会和群众监督指导之下,在完成创建活动有关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突出特色,及时总结,研究探索符合我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土地资源保障。各部门要抓住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园区创建活动的有利契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实施方案中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创建主题和活动载体,扎实推进创建活动开展。尤其要结合正在开展的闲置建设用地集中清理处置专项活动,抓好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清理处置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等工作,实现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创建活动。

第三篇:陕西省节约集约用地实施细则

陕西省节约集约用地实施细则(试行)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陕西省住房

和城乡建设厅 陕国土资发[2014]56号 2014年11月24日 第一章 总 则

1.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土地管理法》、国土资源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意见》,制定本细则。

2.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划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3.按照“节约优先、合理使用、市场配置、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实行“总量控制、增量优化、存量盘活、质量提高”,严控建设用地总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促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4.各级政府要着力推动土地立体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统筹协调发展改革、国土、工信、环保、住建(城乡规划)、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组织制定节约集约用地的标准体系和相关技术规范,鼓励采用先进的节地技术、推广复合利用、循环利用等节地模式,将节约集约用地理念、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5.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建设用地单位开展土地管理和土地开发利用的所有行为和活动。第二章 强化规划引领

6.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性约束。按照“省级谋划、市为单元、县(区)实施”的原则,由县(区)政府协调发改、国土、工信、住建(规划)、交通、水利、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县域内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需要治理土地,科学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引导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和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促进产业向功能区集中,人口向城镇、新型社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7.发挥城乡建设规划在节约集约用地中的基础性作用。牢固树立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意识,将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于城乡总体规划、详规编制和单体建筑设计各个环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土地综合利用效率,适时修订陕西省城乡规划相关技术标准,科学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绿地率,优化城镇土地利用结构,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已公开出让的建设用地,除公共利益需要外,原则上不得调整规划条件;非公共利益需要调整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的,一律报经市、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权后重新公开出让。

8.落实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控制指标。城市规划区内的住宅、商服用地容积率不得低于1.2,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不得低于1.0,特殊行业用地不得低于0.8。鼓励工业区集中设置公共绿地,严格控制企业在厂区范围内修建大广场、大绿地,确因生产工艺等特殊要求,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绿地的,绿地率一般不高于15%,建筑密度不得低于40%。提高重点镇以上城镇规划区土地开发强度,城市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0,城镇规划区内不得批准因功能结构有特殊要求以外的单层建筑用地。

9.增强各专项规划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引导促进作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要全面体现节约集约用地理念,严格执行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各类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涉及土地利用的各类规划在提交同级政府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应征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相关规划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应及时调整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规划一经审定,必须严格执行,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避免因规划调整导致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

第三章 严格建设用地使用标准

10.严格执行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建设项目核准立项、用地预审和审批、供地出让、规划设计和施工等环节都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控制标准和《陕西省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相关部门制定涉及用地的各类标准、指标、考核办法,必须符合用地定额标准。对超标准的项目,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通过用地预审、审批和供应审查。

11.开展尚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建设项目的节地评价。对尚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或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有特殊要求等确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在项目用地预审时,应进行节地评价(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并组织专家论证评估,集体决策,合理确定用地规模,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及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办理相关用地审批、供应手续。

12.控制工业项目配套用地比例。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设成套住宅、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工业用地中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且不得批准建设单层建筑,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的30%。

13.建立落实建设用地使用标准的奖惩机制。对低于建设用地使用标准确定的规模完成项目建设的,给予适当经济奖励;对超过建设用地使用标准的项目,根据实际用地规模与标准确定的规模比例,同比例提高整宗建设用地出让金。市、县政府不得为招商引资,超标准向用地单位供地,一经审核发现,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相应核减该市(县)下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第四章 促进建设用地立体综合开发

14.鼓励建设项目优化设计、分层布局,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地上、地下分层设立的,其取得方式和使用年限参照在地表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出让分层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根据当地基准地价和不动产实际交易情况,评估确定分层出让的建设用地最低价标准。

15.全面推行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县级以上工业园区新建多层标准化厂房面积不得低于园区新建建筑总面积的30%。对多层标准化厂房项目用地实行应保尽保,并优先审批、供应。对未开发多层标准化厂房或多层标准化厂房面积低于园区建筑总面积规定比例的,暂停用地审批、限制土地供应。16.在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前提下,多层标准化厂房不低于三层,其中,关中地区容积率不低于2.0,陕南、陕北不低于1.5。多层标准化厂房建成后,经市、县人民政府同意,可对房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割转让,但不得改变功能和土地用途。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出台扶持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的政策,引导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经营。

17.对小型机械加工业、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业、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没有特殊工艺和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或建设单层厂房。对需要单独选址和建设单层厂房的项目,应经发改、工信、国土、住建(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审核同意后,方可单独供地。18.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水平。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形成竖向分层、横向连通的立体综合开发利用格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交通规划、人民防空规划、消防规划、地下管线规划等充分衔接,实现地上、地表、地下空间有效融合。省、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镇以上城镇规划区内新建住宅、商业和公共建筑类项目,均应配建地下机动车停车场,地下停车位不得低于总停车位的70%。

19.项目建设需同时利用地下空间的,地下空间与地上土地使用权可一并出让。对利用广场、道路、绿地、公园、学校操场等地下空间,建设非经营性和公共服务项目,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并结合当地实际免收或减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建设工业仓储、商业、办公、娱乐等经营性项目的,公开出让,按照市场评估价确定出让底价。

20.大力支持商业综合体、产业综合体和城市综合体建设。提高商贸流通业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物流基地项目要切实扭转平面用地、平摊堆放的粗放仓储局面,向地上、地下三维要存储空间。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集镇以上农贸中心,均应建设多层商贸综合体,不得单层平铺。第五章 提高基础设施节地水平。

21.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工程项目之间以及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要统筹规划,优化设计,集约布局,能够结合的工程应尽量结合。高速公路在可研阶段要充分考虑与原有路网的关系,避免重复布线,重复占地。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采取降低路基高度、以桥代路、提高桥隧比例、增加互通式立交层次、优化平纵面线形、改进边沟型式和尺寸、缩小边坡坡率、合理确定服务区及沿线设施用地规模、缩减取弃土场用地规模等措施,减少工程用地,促进集约布局和节约用地。

22.积极推动节地型铁路建设。在铁路规划设计中,尽量并行既有铁路、公路、电力等通道;在功能布局中,将车站及其他生产单位集中布置,避免分散布置形成夹心地,对编组站车场采取紧凑布局,减少车场间距,并在不可避免的夹心地带布置辅助设施或绿地;充分利用到达线、检车线等,高架布设生产生活设施,提高用地强度;尽量在既有车站接轨,减少新增用地。在施工和建设中,减少高填、深挖和长路堑等产生大量土方的工程,努力做到填挖平衡。

23.石油天然气开发用地,应将油气田开发配套技术和节约集约用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优化井网布局、场站集成规划、地面工程标准化建设”为原则,新建油气田通过采取丛井式技术、井站共建、多站合建等措施进行建设,老井场通过采取侧钻、新钻调整井、找新层等措施进行盘活利用,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24.城镇公共交通用地要统筹考虑,做好与其他非交通开发项目在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等环节的有机结合,鼓励推广集交通设施、商服设施、住宅等多种建设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满足城市功能空间需求,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立交、高架桥等架空建(构)筑物下的有效空间,可设置停车场,建设城市绿地等,实现充分利用。

25.电力项目应尽量利用荒地和劣地,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合理布置。辅助生产和附属建筑按功能采用联合布置、成组布置。架空管线应集中共架布置;埋地管线有条件时,应共沟布置。公用工程、交通运输、生活服务以及辅助生产和附属建筑应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设施。厂前区建筑宜合理组合,集中多层布置;厂区绿化应充分利用房前房后道路两侧地下管线的地面、边角地等空地,不应专为绿化增加用地。第六章 规范开发区土地管理。

26.严禁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立新城、新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经省人民政府依法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园区),市、县政府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依规做好园区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未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不得擅自扩大园区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各类开发区、新城、新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要符合所在市、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7.加强开发区土地用途管制。严禁借建设工业开发区(园区)之名进行住宅房地产开发,除旅游渡假区外的其他产业开发区内,生产性项目用地比例不得低于60%。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统一规划,集中安排行政管理用地和公共绿地,合理布置园区道路、公益性和服务性设施。严格控制企业内部的绿化面积,提高区域性社会资源共享度。28.提升项目入区标准和准入门槛。新建工业项目亩均投资强度需严格依据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对国家级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低于1亿元或省级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低于5000万元,其他工业集中区域投资低于3000万元,以及用地面积关中低于20亩、陕南陕北低于15亩的单个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引导进入标准化厂房解决生产场所。29.建立开发区入区项目评价制度。对项目投资强度、用地规模、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亩均税收等进行明确约定。其中开发区入区项目的亩均税收原则上应满足以下标准:国家级高新和经济技术产业区不低于40万元/亩,省级不低于20万元/亩,其他开发区不低于10万元/亩;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不低于40万元/亩。定期对项目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并规定达不到约定条件企业退出土地的条件。

30.推动产业项目进区入园。辖区内现有开发区(园区)仍有用地空间的,产业项目原则上不得在区外选址建设;开发区(园区)用地空间不足的,应引导项目在规划确定的工业集中区内选址,对不符合选址要求的,不予供地。对资源、环境、地质条件等有特殊要求,或有特殊工艺要求,确需在开发区(园区)、工业集中区外安排的工业项目,需经发改、工信、国土、住建、规划等部门审查。

31.鼓励开发区(园区)外的现有工业企业通过“拆企并企”“拆企入园”等方式进入开发区(园区)发展。对“退二进三”、“退城入园”、转型升级的企业,优先在开发区(园区)内安排建设用地或协调租赁标准厂房。工业用地使用未利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执行国家最低标准;占用农用地的,投资强度在国家制定的《工业用地控制指标》上提高0.5-1倍,容积率提高0.2。32.开发区(园区)实施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制度。省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同时作为开发区(园区)升级、扩区、区位调整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对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位于全省前五位的开发区(园区),将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第七章 推进城镇低效土地再开发。

33.市县政府应定期组织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集约利用程度、潜力规模与空间分布等情况做出评估,科学编制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实施规划,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3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确定的城镇建成区内,下列土地应列入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范围:①因城乡规划发生调整或实施城市规划需要进行旧城改造、“退二进三”的产业用地;②布局分散,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产业(厂房)用地;③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属于国家产业目录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的原厂房用地;④并购重组企业用地和技术落后、企业经营困难需要退出或实施升级改造的各类产业用地;⑤建设用地利用强度低于有关政策规定和控制标准,土地产出效益低的各类产业用地;⑥在符合规划和安全生产前提下,可通过加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用地项目;⑦布局散乱、条件落后,规划确定改造的城镇旧住宅区、旧村庄、旧工业区。

35.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下大力气推动上述低效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工作。对列入再开发利用范围,但存在违法用地的,必须依法依规处理到位、补办相关审批手续后方可进行再开发。经依法批准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利用的实施主体,应当按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经市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36.城镇低效用地再利用的实施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①协商回收。对因项目、资金、市场变化等原因,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开发土地的,市县政府可采取协商回收土地,依法重新组织出让。②鼓励流转。对企业取得的土地已进行开发,达到流转条件,但因项目、资金、市场变化等原因,短期难以继续开发或达到预期目标的,鼓励企业依法流转土地。③协议置换。对因实施城镇规划进行旧城区改造及其他公共服务、公益设施建设,需要异地搬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用地,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原土地后,可以协议方式异地置换安排工业用地④“退二优二”。对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开展技术升级,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并符合原批准的建设规划控制指标的,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实施拆建、改扩建,加层改造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容积率。⑤收购储备。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或按照新的规划,原土地用于商品住宅等经营性房地产开发以及部分用于开发的,由政府依法收购、收回后,纳入政府土地储备。⑥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开发,允许其收购相邻多宗地块,申请集中开发利用,可以将分散的土地合并登记。

37.对原出让或划拨的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经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且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等指标符合规定的,其增加建筑面积部分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对在现有工业用地上新建或将原有厂房改造后容积率超过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40%以上的,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助。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用地单位利用自有工业、仓储等用地调整为科研项目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的,可按新批准的土地使用条件,以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价款。

38.对因机构迁移、解散、撤并、区划调整等造成土地空闲的,市、县政府应依法及时收回,按规划重新安排使用。经依法批准,由原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的,要按市场价补交土地价款。财政供养单位,在申请新的建设用地时,应将原使用土地处置方案一并上报市、县人民政府核定,原址用地由同级政府组织盘活利用,不得自行处置(具体办法另行制定)。39.对停止使用并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可开发建设用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城市规划部门编制开发建设和复垦规划。对不适宜选址在城镇规划区内的项目,应尽量选址在废弃地或规划的未利用地上。40.开展废弃建设用地复垦利用。按照《土地复垦条例》,对废弃的矿场、工厂、公路、铁路等建设用地进行清理整治,原址适宜非农建设的,优先安排非农建设项目;不适宜非农建设的,优先复垦为耕地。通过复垦减少的存量建设用地规模,按照“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调剂到本县(市、区)适宜非农建设的区域使用。第八章 强化供地环节的管控约束。41.规范和完善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规划部门应明确项目相关规划条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中根据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明确约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开竣工时间、规划建设条件、出让价格违约责任等事项,住宅用地还应当将最低容积率控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42.工业项目用地实行弹性供应方式。对符合工业项目单独供地条件的,应根据投资强度、生产规模及产业周期,在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开发建设、投产运行期限和投入产出达标条件,以及相应的转让限制条件和未达标退出办法,并在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权证中注明限制条件。鼓励各地按照不同产业类型和特点,采取先租后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出租年限到期后,对其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用地产出等指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办理是否准予续期或收回土地的手续。43.分期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和工业企业扩建项目用地,须结合投资和工程建设进度,实施统一规划、分期供地、限期开发、规划预留,当期用地未达到预定的投资强度等条件的,不得安排下期用地。用地规划预留时间原则上不超过5年。工业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在出让期限内,用地者申请改变合同约定土地用途的,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或按合同约定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纳入政府储备土地。因城市规划依法调整导致土地用途改变的,可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土地使用权人进行补偿后,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纳入政府储备土地,按照新的规划用途依法供地。44.建立项目开竣工履约保证金制度和土地动态巡查制度。在土地划拨或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按划拨或出让土地总价款的5%收取履约保证金,根据用地单位开竣工履约情况,扣除或退还履约保证金。对项目开工、竣工、土地闲置、合同约定和划拨决定书规定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等情况开展动态巡查,对违反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的行为依法依规处理。45.提高建设用地供应效率。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已供应的建设项目用地,应按要求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中进行录入,更新相关数据和用地信息;因项目不落实等原因造成征而未供的,应尽快调整安排新的项目。前三年(不含当年)供地率低于60%的地区,暂停审批该市、县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省国土资源厅将于每季度末对各市、县供地率及闲置土地盘活利用情况进行排名通报,供地率低、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问题突出的市、县,将督促其加快整改。第九章 考核与奖惩。

46.建立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机制,依据《陕西省节约集约用地考核操作规范》,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情况列入对各市人民政府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对节约集约用地先进地区进行表彰奖励,将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与节约集约用地成效相挂钩。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较差的地区责令限期整改,并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约谈、挂牌督办。

47.市、县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及时掌握城市和开发区用地效率和效益、节约集约用地潜力、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规划目标,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推广节地应用技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48.建立与节约集约用地相挂钩的税收调节机制。在税收法律法规权限内,省级人民政府适时调节涉及土地税收的相关政策,通过差别化的税率促进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国土资源部门要将本地最新的土地调查信息(包括土地权利人、土地坐落、四至、用途、面积、正射影像图等)和土地登记信息提供给地税部门。省人民政府适时调整全省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的具体适用税额或税率标准,依法全额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提高土地保有环节成本。同时地税部门要将税收征管和稽查中发现的纳税人未批先占、私改用途等违法用地信息以及其他土地管理所需的涉税信息提供给国土资源部门。

49.市、县人民政府可设立节约集约用地专项奖励资金,加快建立工业项目投产后评价制度,对项目用地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排名,对排名前列、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亩均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实施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企业扩大再生产用地;对排名靠后、土地投入产出率低的企业,要求其进行整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0.建立项目联席审查制度,发改、国土、建设、工信、财税等部门重点加强对单独供地工业项目立项、用地预审、用地标准、规划选址、建设规划、投资计划、资金落实、预期税收、产出效益等情况的审查,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等控制性指标达不到要求,预期税收和产出效益较低的,办公生活用地、绿地率超过规定标准的,可以利用地下空间没有利用的,要核减用地面积或不予供地。51.建立政府主导的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推进本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具体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共同责任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产业政策对建设项目行业准入、投资规模、投入产出强度等进行审核把关,并把占补平衡落实情况、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和用地计划指标来源说明作为立项的审批条件。住建部门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出具规划建设条件,并严格核查建设项目开发建设强度执行情况。城乡规划部门在制定建设详规、单体建筑设计等方面要严格执行用地标准、落实用地控制指标、推行节地技术,把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到城乡建设各个环节。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按照节约集约用地要求,把好建设项目用地征转和供地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推送至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通过工商部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第十章 附 则

52.本实施细则自2015年1月1日起执行。

53.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级有关部门可据此细则制定相应操作规程。

第四篇:xxx创建全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镇活动实施方案

xxx创建全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镇活动实施方案

为开展好创建活动,根据《xx市创建全国国土资源集约节约模范县(市)活动实施方案》(xx政办发(xxxx)xx号)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方针政策,把节约集约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不断完善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把创建活动作为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发挥资源节约集约再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在创建活动中,不断总结推广集约节约好经验·好做法,探索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切实提高我镇的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工作目标

今年是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开展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活动的启动之年,要严格按照xxx市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要求,制定创建活动指标标准体系,探索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制度·新机制,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三、工作重点

(一)制定工作方案。及时研究制定创建全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镇活动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及早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形成创建活动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

(二)制定工作指标。根据创建要求,制定《xx镇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镇活动工作指标》,从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制度执行·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及“一票否决”指标等方面,设置指标标准体系框架,严格按照指标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三)提高利用水平。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调整矿产开发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1、优化勘查开发布局。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模集约化程度,发挥矿产资源的规模效益。

2、提升科技水平。增强现代科技管矿意识,全面推广饰面石材轮锯开采·露天矿山中深孔爆破·金属矿山胶结充填·煤矿矸石似膏体充填开采等新技术·新工艺,加强“数字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3、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状态。提高矿山开采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对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的治理力度,减少安全隐患。

4、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步伐。落实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置,污染物集中处理并达标排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进一步得到防控。

5、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以规划为龙头·矿业权管理为核心·准入制度为引导·矿业权计划投放为调节的矿业权管理制度体系,加强部门合作·上下联动,及时查处各类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共同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长效机制的贯彻落实。

(四)规范资料管理。根据xx市矿产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考核指标的要求,做好创建活动资料的搜集·汇总·建档和申报迎检工作。

四、方法步骤

这次创建活动自8月初开始,12月迎接xx市验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安排部署阶段(8月初~8月中旬)。成立xx镇创建全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镇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拟定工作制度,出台创建指标体系,报xx市创建活动办

公室。加大宣传力度,召开专题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签订目标责任书,启动创建活动,形成强大声势。

(二)强力推进阶段(8月下旬~9月中旬)。贯彻落实创建活动工作方案,结合“双保工程”和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安排,对照《xx镇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镇活动指标标准体系》查问题找差距,认真归纳分析,限期整改提高。采取调查研究·检查督导·跟踪采访报道等方式,研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机制,总结创建活动中的做法和经验,形成试点工作总结并报送市创建活动办公室,迎接初步测评。

(三)自查申报阶段(9月下旬~10月底)。对照实施方案,做好各类资料搜集·汇总和建档工作,录制创建活动专题报告片,形成总结材料,组织对上申报。

(四)迎接验收阶段(11月~12月)。准备好迎接现场,迎接市政府检查验收,确保一次性通过。

五、部门分工

为落实责任,建立“镇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联动·各企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圆满完成创建活动的各项任务。

1、国土所。负责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工作方案和创建活动指标体系标准。履行矿产资源勘察、矿产开发监督管理职责,对重点矿区和重点矿种的勘察·开采活动进行巡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及时发现并制止各类违法行为。做好创建活动总结,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2、派出所。坚强对爆破物品的生产·销售·储存·购买·运输和使用管理,严把“许可证”发放关,对违法违规供应爆破物品或提供爆破服务的行为严肃处理,及时办理有关部门依法移交的案件。

3、财政所。落实创建活动和深化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专项资金,负责监督检查矿产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镇创建活动过程中各项资金的使用工作。

4、安全办。依法行使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责,对镇·各单位贯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负责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

5、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对已批准的矿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落实情况的监管,依法查处造成污染·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独立洗(选)矿场(点)。

6、工商所。严格企业注册登记的前置条件,对没有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划定范围的批复文件、证件的,不予办理企业法人登记;严厉查处无照生产经营行为,并以法扣押有关生产经营设备。

7、统计站。负责全镇矿业经济活动的指标统计工作,提供创建活动需要的数据资料,把创建活动指标纳入统计年鉴。

8、广播站。负责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加强组织策划,利用主流媒体,开展创建活动的系列报道,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做好创建工作中典型做法、模式、经验的宣传报道。

9、供电所。依法保障合法矿山企业的正常用电,禁止向无合法手续的矿山供电,对关闭的矿山企业除保留生活保障用电外,拆除其他供电设施,10、各村(居)。负责辖区内小型建材矿山的监管、整合工作,负责对辖区内开采矿山、勘查项目、独立选(洗)厂的排查清理工作,组织对辖区内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工作,依法打击无证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

各单位在做好上述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要认真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台帐整理建档工作,及时完成市创建领导小组下达的其他各项任务。

六、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创建全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镇,是贯彻落实国土资源基本国策的长远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现实要求。各村(居)、各有关部门以及各矿山企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创建目标。

(二)强化领导,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为搞好这次创建活动,镇政府成立镇长任组长,镇党政办、国土所、财政所、派出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这次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安排部署、督导检查和总结验收等工作,研究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在国土所设立办公室,抽调专人具体负责,重点做好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指标标准体系的制定,部门协调、督察调度以及材料总结、迎接上级检查验收等工作。

(三)落实责任,确保完成各项创建任务。各村(居)、各有关部门以及各矿山企业,要按照《责任书》和工作分工,认真研究制定本单位的工作实施方案。要把创建活动列入目标考核体系,制定考核标准,奖惩兑现到位。各部门要各司其责,通力合作,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四)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要建立公告制度,将开展创建活动的指标标准体系、操作程序和动态管理措施及时向社会公告。二要建立督导制度。对达不到创建活动要求的矿山企业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达标,对符合创建活动指标要求的加强监管,体改创建水平。三要建立委托评价制度。在自测的基础上,委托评价机构对软性指标和不易测量的指标进行专业测定,确保工作质量。

(五)广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集中搞好创建活动的系列报道,是创建活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等深入人心,引导动员全民参与、齐心合力抓好落实。要总结推广创建活动中好的经验做法、管理模式,形成全民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附:xx镇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镇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第五篇:望谟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宣传方案

望谟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

宣传方案

根据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黔西南州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及《国土资源部关于报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工作进展情况及相关材料的通知》的具体要求,为做好我县创建工作,通过宣传调动全社会参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发展的积极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不断完善保护资源和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把创建活动作为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发挥资源节约集约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中的作用;在创建活动中,总结推广节约集约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成为各乡镇、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和社会的共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目标及任务

广泛深入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的任务、意义和工作内容,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参与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积极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模范县创建工作的理解与配合,营造重视、支持节约集约发展的舆论环境;促进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工作的关注,形成全社会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既积极支持又敢于监督的氛围,保证节约集约成为破解资源供求矛盾的有利途径。

三、主题与内容

(一)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宏观经济政策;宣传国土资源面临的形势;宣传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宣传徐绍史部长关于创建活动讲话的重要精神、国土资源部关于创建活动的重大部署和活动安排。

(三)宣传深入开展创建活动的工作要求。宣传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布局、主要目标、工作安排、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等;做好各级创建领导小组各类会议、调研情况的宣传;做好启动、推进、总结三个阶段的宣传。

(四)宣传深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宣传基层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创建活动中好经验和好做法,为全市创建活动的开展提供好的借鉴和启发。

(五)宣传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宣传创建活动进展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大力宣传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对推动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宣传方式

充分利用当地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主流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宣传展板、理论探讨、经验交流等方式广泛深入的宣传创建工作的方方面面。

五、组织实施

各创建活动宣传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统一部署、同步宣传、各负其责的原则组织开展;相关科室要按照活动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宣传工作,确定宣传内容、拟定宣传口号、编印宣传图册等。

六、工作安排

全县创建活动宣传工作从2011年9月开始,持续到创建工作结束,具体安排如下:

(一)新闻宣传

联系新闻媒体对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重要动态、工作经验、先进典型、实际成效等进行宣传报道。

(二)社会宣传

充分利用赶集天和各项纪念日宣传活动,通过宣传车辆广播、街头散发传单、公益广告等形式对创建活动集中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三)网络宣传

在各级政府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外网开辟节约集约专栏,及时发布当地创建活动的文件、方案、部署、要求,刊登创建的活动动态,扩大网络宣传的覆盖面。

(四)信息报送

各站所、科室要积极撰写、发布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创建活动动态信息,侧重发布各自创建工作中的进展情况、好的做法经验、遇到的问题、工作建议等,扩大创建活动在国土资源系统内的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国土资源部开展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是面对当前发展现状的明智之举和形势所需,要提高对此项宣传的认识,加强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切实抓好活动的开展。

(二)突出主题,抓出特色。

要突出“节约集约”的宣传主题和创建活动内容,在形式、内容上抓出特色。

(三)注重服务,讲求实效。

创建宣传活动同时要注重“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的核心,将树立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理念作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一一年九月十九日

下载陕西省府谷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总结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府谷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总结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