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1课时 我与社会
1.知识目标:明确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掌握融入社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学习、讨论、辩论等方式,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养成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良好品质。
1.重点:(1)知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2)懂得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3)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2.难点: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比较熟悉《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鲁滨逊真的是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与世隔绝了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有明确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与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分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与我们密不可分。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活动二:探究实践
1.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
2.说说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3.请你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好办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1.向他人主动问好;他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微笑、点头致意;赞美他人……2.废水、废气、白色污染等。3.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社会中形成人人爱护环境的氛围;中学生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拒绝白色污染,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工厂、企业应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尽量不排放废气、废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掌握与人打交道、与人友好交往的方法,要融入社会生活,我们还要关注社会发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活动三:情景探究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护林员发现了一个吃狼奶长大的女孩劳拉。这个8岁女孩用四肢爬行,用狼的语言在狼群里尽情“交谈”。小劳拉后来被送到美国心理改造中心。经过18个年头的艰苦训练和学习,劳拉才逐步恢复人性,最终还上了大学。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个人才能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
活动四:愈辩愈明
辩论: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提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应当承认,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由此可见,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活动五:阅读教材第5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提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比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述了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都负有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应增强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
第2课时 在社会中成长
1.知识目标: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反思评价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承担起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1.重点:(1)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2)掌握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
2.难点:在生活和学习中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白方礼》。
【内容简介】白方礼,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人。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2005年9月23日,93岁的白方礼老人安详地离开。蹬三轮车近20年,35万元善款,圆了300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视频中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我们称之为“亲社会行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给予我们太多,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理应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创设情境,亲切自然而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什么是社会化?
2.如何理解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
提示: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与我们密不可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目标导学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活动二:探究实践
板块一: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1.猜猜看——这是什么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第二十代孙,汉代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这个故事被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例子。他在四岁时,就知道上让哥哥、下让弟弟。他当时让出的是一个梨。(孔融让梨)
最终得出结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让。谦让不是软弱可欺,也不是妄自菲薄,谦让是一种自信,一种宽容,一种涵养。我们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从而促使社会更加和谐。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妨“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时,谦让和勇于竞争也不矛盾,我们要遵从竞争的“公平”精神,发挥自己真实的水平。
2.学会分享、助人
小红买了几本学习用书,她大方地把自己的书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小红感到很快乐。
【提出问题】(1)小红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2)分析这种行为有什么作用。
提示:(1)分享、助人的行为。(2)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会使你的人生更丰富多彩,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要学会帮助他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在帮助他人中体会快乐。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使学生学会谦让、学会分享、学会助人。
板块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情境1:小雨积极组织班上的同学参加社会公益团体组织的“贫困山区图书角”活动。
情境2:小雪平时经常关注时政新闻。最近她被评选为中学生代表,在市长接待日上,就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情境3:小丽认真学习各科知识,立志将来做一名医生,支援西部的医疗事业。
【提出问题】(1)以上情境中的同学通过哪些形式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为社会做贡献?
小组合作学习,最终得出结论:
为社会做贡献,要: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②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
活动三: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学校决定举办“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的内容大纲。
提示: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提供本课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要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