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与创新共存质量与和谐并举-长沙汽车工业学校
传承与创新共存
质量与和谐并举
长沙汽车工业学校2014年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深化改革的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发展要求,认真落实《长沙汽车工业学校专业建设改革实施方案(2014——2016年)》,围绕学校申报《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坚持创新活校,质量立校,技能强校,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凸显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抓住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这一关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注重教学方式创新,形成与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进一步营造活力课堂的教学氛围。坚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品位为目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加大教研力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
二、工作思路
为了体现教育的循次渐进的过程,通过实现“一改革建设、二促进、三挖掘”。即改革专业建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挖掘教师的综合能力,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挖掘教学拓展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分三个层面进行,即第一层面为基本层面,能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达到教师能按教学常规进行教学,学生能坐下来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第二层面为小台阶层面,能形成一定的学风,达到教师乐教,学生想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层面为大台阶层面,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达到教师钻研教学,学生要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工作措施
立足向管理要质量、向教师要质量的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专业改革为手段,推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凸显教研组功能、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加强教学环节的督查与指导,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教师培养,实施名师工程。
深化教师业务能力考试意义
为教师成长提供舞台,开展校内听课、评课、技能学习活动,全面推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校内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名师)全年上公开课不少于4节。
优秀教师“传、帮、带”有活动记录。大力开展青年教师的培养,继续开展拜师学艺的青蓝工程,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专业课是我校生存之本,学生们都希望在我校学习期间专业技能得到加强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过硬,校领导积极支持新教师在业于时间勤于向老教师学习,凡是平时没有课的教师,必须跟着老教师后面强化实训。
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展区骨干教师示范课,2、开展教研组优秀课竞赛
3、开展青年教师课堂达标活动,各备课组、教研组每周由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每次公开课前由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分析学情、指导备课,上课结束后再进行集体评议。同时,行政听课的密度要加大,反馈信息要及时。对于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务处要组织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找到克服不足的方法,并再听课、再分析、再帮助。
(二)认真落实《雨花区教学工作常规》,教育教学常规督查经常,不断总结、改进、提高。
1、重抓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
教师方面:(1)抓教师进堂的纪律;
(2)抓教案与课堂教学实施的同步进度;
(3)抓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
(4)抓作业的批改;
(5)抓学生进堂情况。
学生方面:(1)查学习用品,即书包、查笔、查笔记本;
(2)查学生到课率;
(3)查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4)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保证每学期有四次全校性教学常规督查和两次全校性抽查,平时的教学抽查具有经常性,教学检查有过程资料,有总结,并查看教师教案、听课本、学生作业本,2、3、落实学生技能抽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全期开展各专业校内技能抽查。采用实习教师负责制进行奖惩。
4、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各项竞赛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入意识,学校将举行技能节、新生篮球赛,田径运动会、社团活动等多种活动。
5、与实训处合作,积极筹建技能集训队,为省、市技能比武作准备
职业技能比武是培养和选拔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展示学校师资水平,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舞台。机械专业的技能水平有很多因素决定,为了能选到选手、选对选手,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人员选拔从高一开始,利用社团活动进行相关训练(例如:磨刀、图样的识读以及基本操作等),在有兴趣的学生里面全方位的考核,优胜劣汰。使选手有延续性而不致断层,同时训练形成常规,以晚自己以及平时自习为主。
2)训练形成梯队,老队员带领新队员,进行相关的指导。利用比赛以后的空余时间,让老队员带新队员,可以把选好的队员先由老队员带领进行基础部分的训练,指导老师监督检查,减少指导老师的工作量。但检查考核过程必须从严要求。从细节入手,丝毫不能放松,细节决定最后的成败。
3)形成竞争机制。两人参赛的队伍,训练时要有三到四个选手。直到最后时刻根据模拟考试确定最终的参赛选手,使他们在训练过程中有相互的竞争,心理上保持紧张,训练效果会更好。
4)对于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技能竞赛前期的训练工作,可以校内进行;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可以联系一些校企合作的单位,提供产品的加工,企业给予训练学生生活上的补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提高选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对产品加工质量的意识及动手能力,也为学校节约了原材料,为学生的就业也奠定了基础。在组织管理上实行“总教练+项目教练负责制”,做到奖罚分明。
(三)教学改革
1、不断推广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继续开展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2、编写教学科目教学大纲和理实一体的教材
根据教学的发展,编写教学科目教学大纲和理实一体的教材,适应教学要求。
3、考试形式改革
根据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改革评价体系,增加技能考试,降低理论考试的评价比例,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4、开展专业见习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使学生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加强学生学习的稳定率,(四)专业建设改革
重抓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教学中的组织、指导、管理、研究、评价的核心作用。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指导,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校的“五个中心”即先进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的中心、教育科研培训的中心、现代教育教学艺术交流中心、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改实验的实施中心。同时要求教研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特别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其专业性,引领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得到不断提高。
(1)与市场接轨,完成本专业人才岗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制定,逐步完成“教、学、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2)认真履行教学中的管理作用,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本期规定:每周每学科(正常备课除外)交一堂详案和相应课件,并督助教师完成此堂课的实施;
(3)加快专业教室的建设;
(4)探索阶段性教学成绩检测与完成性教学成果相结合的可行性,为教考分离做好铺垫。半学期出台本专业的评价体系;
(5)完成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
(6)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组织教师自编专业教材,逐步形成机电职专特有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校本教材体系。
(7)认真组织和落实市级技能比武训练队的组建和训练;
(8)完成“十二·五”省级示范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学科带头人的申报工作。
教务处在教学中起到引领、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教学工作,从宏观出发,从细微入手,加强日常管理工作,使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同时加强学风建设和学风营造,行政值班老师,每天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教务处每周攻克一个问题。同时为教师提供多种模式的自我学习条件,帮助教师加深理解教材,激发教师教学的潜能,立足岗位成才,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本期将针对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教材欠缺的问题,采购一批教参,满足教师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学校与学生的发展、招生、就业工作,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只有全员参与,用心、用力、齐心努力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2014年2月11日
第二篇:语法与语用并举归纳与演绎共存
语法与语用并举归纳与演绎共存
摘 要:本文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结合归纳与演绎方法,探究重视目的性语言使用的语法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应秉持语用原则与动机原则,采用以归纳为主、演绎为辅的教学方法,贯彻任务型教学模式理念。
关键词:语法教学;归纳法;演绎法;任务型教学
一、行为主义语法教学模式
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教师应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环境,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采用参与式、合作式英语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尝试摒弃行为主义教学模式,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改变一贯由教师演绎语法规则的教学方式,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结合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探究重视目的性语言使用的语法教学模式。
二、语法教学的方法与原则
语法教学包括结构、意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法的形式结构和意义,更要清楚语法的运用,使语法的教授具有交际意义。语法只是学习过程的一个媒介,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语法以交际为目的,通过应用来体现。因此,语法的学习必须通过活动、交际和完成任务的方式来进行。
1.语法教学的方法
语法教学的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某个环节可以采用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语法教学方法林林总总,各有不同。本文主要探讨两个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通过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在语法教学中,教师针对特定的语法项目,选择相应的语言材料,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由学生在学习材料的过程中归纳总结语法的使用规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法规则,是学的主体;而教师主导着学习方向,以教辅学。
演绎法是一种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例证方法。它是归纳法的逆向推理,普遍性结论是依据,个别性结论是论点。在语法教学中,演绎法体现为教师直接讲解语法规则,举例分析其特定用法,再由学生于个例中学习语法规则的具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规则,提供个例,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最终沦为灌输式教学。
两者相比,归纳式语法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自主归纳总结,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归纳式语法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增加了学生的语言接触和输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由此可见,在语法教学课堂中,归纳式语法教学优于演绎式语法教学。
然而,归纳式语法教学始?K是从个例到普通的单向方法,固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结果却是难以操控的,最终可能会导致语法学习的目标不能完全达成。在以归纳式为主的语法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辅以演绎式语法教学,形成从个例到普通、从一般到个别的双向通道,在保证完成语法教学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进而形成良好有效的自主学习氛围。
2.语法教学的原则
以归纳为主、演绎为辅的语法教学方式有效解决了语法教学中结构与意义两个方面的教学。然而,学习语法是以交际为目的的,语用是语法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语用作为语法教学的一个原则始终贯穿语法教学过程。
任务型语言教学契合了语用原则与动机原则。首先,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学习者是在参与活动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际性的和有目的的交互活动掌握语言,任务型教学强调教学活动中的交际和有意义的活动与任务。其次,任务型教学重点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这与以归纳法为主的语法教学相契合,而且在演绎法的辅助下,更能有效巩固语法知识。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纳以归纳为主、演绎为辅的教学方法,坚持语用原则与动机原则,贯彻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念,从而达到语法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以演绎辅助归纳,以语用贯穿语法
笔者认为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可采纳“以演绎辅助归纳,以语用贯穿语法”的语法教学模式。“以演绎辅助归纳”指的是在语法教学过程中,以归纳法为主要教学方式,辅以适当的演绎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语法的规则与意义;“以语用贯穿语法”指的是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贯彻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坚持语法学习的真实使用与目的性交际,使学生在使用中学习语法。
教师可将课堂设置成“法庭”,供一或两组学生进行法庭陈述,其他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和陪审团。法庭陈述应是事实而不是推测,因此在这一课中,教师与学生将再一次从归纳到演绎,一方面可巩固上一课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延伸教学,归纳推测与事实不同的意义及使用语境。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和深入,行为主义语法教学已不再适用于语法教学,而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契合新课标要求。“以演绎辅助归纳,以语用贯穿语法”的语法教学模式只是笔者做的一次探索与实践。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将继续探索与实践,寻求适当的、有效的语法教学模式。
第三篇: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共存
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共存
几十年来推广普通话的事实证明,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符合现阶段我过语言生活发展的趋势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众所周知,方言的历史很悠久,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方言的变化是及其缓慢的,特别是方言的语音系统和语气、语调更不易改变,方言的基本词汇和主要语法规则也不会变化太快。在这种语言状况下便决定了我国的普通话和方言将长期共存。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普通话和方言在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和谐的共存着,然而身在广东的人们特别是广州的市民们就经历过(或是旁观)一场普通话与方言的“斗争”。事情的起源是因为广州市政协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建议广州电视台改用普通话广播,而一些情绪激动的人们便以为这是要废除粤语,从而发起一系列捍卫粤语的反抗示威活动。事实上参加反抗示威的人们只是极少数的人,他们误解了推普的含义,在未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出于对自己的母语和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热爱而自以为地捍卫粤语。但他们的强烈的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国成立之后,在全面“推广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地位已大不如前。粤语受到北方汉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的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由于国家政策规定,学校都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年轻一代长期在普通话的环境下成长,变成有部分小孩可以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外省人沟通,但是广州话就不太懂,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因此中国各地近年来要求保护本土语言文化的呼声逐渐开始壮大。
推广普通话真的会使粤语弱化甚至消失吗?事实告诉我们,粤语不会消失,其它地区的方言也不会消失。
粤语起源于秦汉时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时间,粤语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来没沉没过,粤语这门方言也传了一代又一代。有报道说, 目前全球粤语使用人口大约为6.6千万到1.2 亿。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着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以粤语为方言的侨民在海外的生活常常会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从大陆带出去的母语将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并成为他们联系祖国进行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是一种文化标记。现今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
粤语在港澳被广泛运用于教育、行政、法庭、新闻传媒、娱乐、音乐、电影、电视当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现代粤语流行文化,对南粤文化和粤语的保护起了极大的作用。加上粤港澳地区受惠于长年的经济开放和流行文化发展,这些成果也令不少带有粤语源头的词汇被传播开去。粤语承载着许许多多精彩的岭南文化,在大力弘扬岭南文化的同时,粤语的作用自然也就同时得到充分的发挥。现
在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尽心尽力弘扬像粤曲、粤剧这样的地域文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还有什么理由怀疑粤语将被废除,或是成为弱势方言呢?
在广州,不管怎样推广普通话,粤语依然活在千百万说着粤语人民的嘴里,粤语区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粤语。跟家里人、亲戚朋友聊天,跟街坊邻里打招呼,去菜市场买菜,甚至吵架骂人说的都是粤语。一句话,在推广普通话业已半个世纪的广州,我们仍然到处可以看到说着粤语的人群,在社会上如此活跃,如此充满生命力的粤语,又怎么可能逐渐消亡呢?
与此同时,其它方言也不会因为推普而致使该方言灭亡。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为了消灭方言,方言是不可能人为地消灭的。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民族共同语、标准语言, 对于使用者来说, 它是工作语言、公务语言、教学语言、校园语言;而方言则是家庭语言、乡土语言。二者并不冲突, 普通话是为全民族服务的, 方言是为某一个地区的民众服务的。在不需要使用普通话的场合, 没有必要拒绝或排斥方言,可以说方言的时候说方言,需要说普通话的时候说普通话。
在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上, 应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 并在一定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另一方面肯定方言在一定场合具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人为地消灭方言, 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 以利于社会交际。说到底还是要制定一个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让大家都认同的语言政策。政策一经形成,应该就是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语言运用、语言实践的准则。
在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方言众多的13 亿人口大国中,不能够没有一个全民共同使用、全社会广泛流通的通用语言。这样一个社会通用语言对于凝聚不同民族地区、不同方言地区的人民群众,团结起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齐心协力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来促进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事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强调“推普” 必要性的同时,也应该正确对待地方方言。重视发挥方言在充当地域性的交际工具以及承载和弘扬地域文化中无可取代的作用。普通话会继续推广,方言会永远保留。
第四篇: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一位名人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点评]“传承与创新”话题的归纳,把握住了材料的精髓。论述中的逻辑性和思辨色彩也让人称道。文章首先诠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内涵,这既让论题明确而集中,巧妙地揭示板桥体的“独特”和“不可重复”,又让阅卷者能很快抓住作者的思路和见解,在自己与读者(阅卷者)之间找到对话的基点。接着,文章采用追根溯源的写法,一针见血地指出“板桥体”的精神实质是“挣脱束缚”,让“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这就使立意显得厚重。同时,作者将思维转向现实社会,显示出可贵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意识。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对“传承与创新”的辩证论述。考场上有这种思辨色彩的论述,难能可贵。如果文章继续深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则会更有深度。上海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谭荣生
继承弘扬创新【2014高考作文素材库】
一、理由:
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民族文化,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二、立意角度: 1.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 2.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3.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4.固守精神家园
三、素材积累:
1、闻一多——舍生取义的弘扬者
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
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却无法力挽狂澜。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他在清水湖泊的纵身一跃,激起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声呜咽。
3、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
静坐寒窗苦守,动辄行者无疆。他是长江边的艄公,溯流而上行一段苦旅;他上高山下的愚叟,舞起双臂铲除文化的劣根;他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剜除传统中的千年病灶。九万六千平方公里,满满的是他探求文化根源的脚印。游历欧洲十国,不变的是他永无止境的文化反思。千万里溯源之路,十余载文化苦旅。秦汉烽烟、魏晋霜雪,在他的笔下再生;唐诗平仄,宋词韵律,在他的手里跳动。
静看历史千层浪,最是智慧余秋雨。
“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国,又走向海外。为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他追根溯源;为全面剖析传统思想,他游历世界。他结束了中华文化盲目自信的历史,他为国人打开了真正的开放之门。
4、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引向世界 从生命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华丽的出演,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永远听不到尽头的京剧。幼年的苦练,青年的继承,壮年的弘扬,成就了这位将我国的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有的人被流放到贫瘠的土地,他的灵魂却愈加丰盈;有的人被禁锢在闭塞的山村,他的歌喉却可以飞跃千山万水。他没有出生在京剧世家,也无天赋可作径,他的生命中本无乐符,可他却用勤勉继承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唱响了京剧的大美。
他倾其一生在弘扬京剧的土壤上耕耘,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曾赴日,赴美,赴苏,将京剧艺术引向了世界。创作如歌,弘扬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5、当年明月
敢于突破,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大胆突破,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出不平凡的努力,真的不容易。然而,当年明月做到了。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写史高手,以《明朝那些事儿》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晰深刻、丰润圆满的还原在大家面前。当年明月,以其生动犀利、幽默诙谐的文字,使人性之善透过历史灰霾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大胆突破经典史书的呆板生硬,写出了令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著作,也正因如此,他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创造了辉煌的事业。
当年明月曾说过:我其实是个特别平凡的人,我只想做个有勇气的人。人生只有在不断的突破与迎接挑战中,才能凸现人生的意义。
四、例文导引:
《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鲁迅先生有言: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进步。
国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惟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总有一些人,将国之魂魄永存心间,光耀历史。“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
研究红学就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他一生都在文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的传递着知识的薪火。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你,独坐于简陋屋舍,笔起笔落,涌起层层墨香。曹雪芹为一部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你为一部红楼,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光阴,建起红学“四支”,使红楼之光华,粲然世间。如今,你的名字便与红楼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
周汝昌太爱红楼,这一爱,就是一甲子时光。六十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学子,到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du。他于红楼,更像一位母亲,一手拉起传承,一手拉起创新,在红学研究的道路上,愈行愈远。印度古谚有言: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只有弘扬和继承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
一代国学大师,黄裳,风华正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姜桂之性,老而弥新。他在字里行间燃烧激情,点亮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心灵的大门。他一生藏书无数,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挥洒;他打破文体的规范,在文学的草原上任意驰骋。他的文字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播近土壤就会长成一颗颗橘树,一茎茎绿荷,一兜兜灵芝,一朵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跨越上下五千年的遥远芬芳,弥漫于天地之间。
黄裳的文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他的一生宛如年轻的斗士,却又用人生的阅历沉淀了文章的气质。在继承与弘扬之间,他找到了人生最完美的坐标。
反观现实,多少人为物欲、贪念拘縶,甘愿舍弃民族文化与道德,纵意轻视。杜甫先生再次被我们纪念,却是以亵渎的方式,谁也无法预料还有多少文化名人被戏谑;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迎合低级趣味,肆意改写历史文化。所以,在继承与弘扬之间,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为迷惘的世人敲响警钟。2013-07-31 | 深蓝
第五篇:创新与传承
创新与传承
工匠,一种信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是工匠精神?核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或者说是一种情怀,是把一件工作、一项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把它做到极致,做到无可替代。对于工匠来说精益求精是态度,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高度负责,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目标,就是不做则已,做就做到一流,做到极致,力求尽善美。传承弘扬是方法,既有一代代的积淀,又有一代代的创新。专心专注是保障,就是心无旁骛,把名利放到一边,一心扑到事业上。
30年间,何世良从一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岭南民间雕刻工艺大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奉献了不少大型的作品,体现的不正是我们当下弘扬的工匠精神吗?
走进何世良工作室,记者目光立马被一幅砖雕作品所吸引。作品构图疏密有致,密处叶果层叠,疏出大量留白,颇富中国画意蕴。最诱人的是细节,每处细节都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在青砖上表现如此精妙细节需要何等功力。感叹之余,不禁好奇,是什么让他对砖雕艺术如此痴迷。
何世良说;‘生于斯长于斯’,自己从小就‘流窜’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放眼所见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满神秘感的砖雕、木雕、灰雕。让他从小滋养了一种古典情怀、雕刻情结。从16岁初中毕业到今天,从木雕到砖雕,从家具到大型砖雕作品,从个人到团结协作,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翘楚,他一直在坚持,未离开过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乐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贯之。那些杰出工匠一辈子,甚至一个家族几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负责宫殿、皇陵修缮。正是有这样一种信仰,一种耕耘不辍的愚公精神,才铸就了工匠的精神。
创新,一种品格‘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是工匠精神’,何世良说 1 ‘如果师傅教会我雕荷花,我一辈子只会雕荷花,雕一朵牡丹都不行,那有什么用呢?’一辈子都不能超越师傅,机械式传承意义不大。师傅教你的是技法,你用技法去创新,这才是徒弟的使命。工匠精神不是因盾守旧、因陋就简,不是不能超越前辈,否则技艺就不会进步。当传统工艺遇上新工艺、新技术。让新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匠心筑梦’的旅程。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便成为一种必然,或许可以称为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是勾勒蓝图的一条主线。其战略任务和重点,第一项就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这表明,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没有创新带来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让‘工匠精神’渗透进各个行业中,培养出更好的大国工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如提升职业教育地位、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工匠福利待遇、重点扶持某些行业,使工匠安心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并将技术与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一个优秀工匠可以带动一群人,一群工匠可以带动一个明星企业,一群明星企业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工匠精神重要精神可见一斑。被何世良的事迹深深触动后,在一次偶然机会,我观看了大国工匠这一档节目。高凤林、宁允展、胡双钱等是奋斗在生产在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从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人不会叹服。
我国杰出的大国工匠的高超技术和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让人鼓舞与兴奋。大国工匠们出身一般家庭,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在追求职业技能上严格要求自己,追求的是技术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为我 2 们在世界上树立大国的中国制造和世界创新大国的名牌,做出了杰出的榜样。
作为00后的我们,我们以后一定努力好好学习,学习他们的刻苦认真精神,把这些精神应用到我们的专业课学生中来,刻苦扎实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在实训时积极认真参加实训,多练习,以创造出一个优异的成绩而努力。让更多的中国老一辈手艺在全球市场释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