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大学区姜洼小学家长学校联系制度[范文]
陈大学区姜洼小学家长学校联系制度
学生教育是一项十分繁重、复杂、艰难的工作。只靠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够的,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与家长和社会的联系,组成统一的教育力量,取得一致的要求。为此,特制定本制度。
一、做好家访和家长通信联系工作
1、家访内容:家访必须有目的。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思想品德等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地采用适当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同时,家长家访必须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家长职业、文化教育、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学习环境、学生家务劳动负担、业余爱好及睦邻关系等);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向家长汇报学生动态、班级情况、作业负担等;对某个学生深入地了解一方面,解决一、二个问题。
2、新班主任上任时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实施教育。班主任在学生发生较大问题时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交换意见。
3、学生有以下情况必须进行家访或通讯联系。
(1)严重违纪(如顶撞教师、旷课、作弊、受处分等)
(2)学习、纪律有明显退步情况或取得较大进步者。
(3)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须及时提醒家长。
(4)学生有可能退学者,要提前与家长取得联系。
(5)寒暑假教师要家访三名以上学生。
4、尊重家长,经常跟家长联系,家访不是告状,注意家访、家长会的方式方法。不允许与家长吵架,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和风范,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家访前做好充分准备,讲究家访方式,注重家访效果,让学生和家长感到是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以利工作。同时重视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家长所提意见和建议要全面调查、了解、分析,正确的意见要接受,好的建议要采纳,提高工作效率。
二、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
1、新生开学之初召开家长座谈会,介绍学校学生管理情况,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积极运行和配合。
2、每学年召开1-3次家长座谈会,共同讨论育子经验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卡”这一与家长联系渠道。
要认真、如实、完整地填写“综合素质评价卡”,并认真研究学生家长意见。
姜洼小学 2011年9月
第二篇:陈大学区姜洼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陈大学区姜洼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评价,在小学教育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必须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和《亳州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决定》精神为指南,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导向功能,通过评价来达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和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也是整体性原则。是指小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估,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和谐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关注终结性评价,而且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估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同一阶段层面,不同个体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别,评估要注意这些发展变化。评估目标在保持基础性、稳定性的同时,要体现素质发展的阶段性、梯度性、独特性,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对的鼓励性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是指小学生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应该是多元的,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既有定量评价,更注重定性评价;既有课内评价,又有课外评价。有教师、家长、学生多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4、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是指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在操作过程中,坚持周评、月评、学期总评的连续评价方法,形成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5、科学性原则
建立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严格评价程序,开发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素质。
6、激励性原则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评价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要注重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坚持月评、学期评、学年评的连续评价方法,达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7、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三、评价内容及依据
1、主要内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主要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见表一。
2、信息来源: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于学校每学年对学生发展状况详实的记录与评价。包括日常表现、关键性材料、学生特长表现记录等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评价时,所依据的材料必须客观、原始、真实,能充分证实该学生在评价项目中所达到的程度与发展的状况。
3、关键材料:能够表明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材料,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表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主要包括:①关键考试的成绩:一般指期末考试或统考成绩,能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②关键的表现性作业:指学生在真实背景下所完成的任务,如探究报告、小论文写作、网页制作、实验操作、小科技发明等,主要表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③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区服务):主要体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为社区服务的精神品质,包括学生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描述、活动成果、学生的感悟反思等;④特长与获奖情况:包括学生在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和组织的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奖励或能够证明自己特长与潜能的资料;⑤自我描述:即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包括个性描述、学习反思、感悟以及发展计划等;⑥他人的评语:指对学生有重要影响或对学生非常了解的人给学生的评价。
4、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成长记录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观察与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
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实证性材料和数据为依据,要在充分参考学生成长记录和关键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作到客观公正,避免以偏概全。
四、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1、评价时间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于6月底完成。
2、评价方法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用综合评语加等级评价的方法进行。综合评语主要对品德、情感、态度、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进行定性描述,尤其要突出学生的素质特长和发展潜能,评语应准确、精练。等级评价主要根据表一中一级指标的六个项目分设四个等级(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待合格)。
3、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姜洼小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
(2)成立姜洼小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负责全校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评价委员会职责是根据《亳州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制定我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与具体评定方案,认真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的实施方案,确定评价程序,组织成立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监督班级评价工作,对班级评价结果进行确认、存档,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咨询与申诉,及时解决处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对评价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并对评价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3)建立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评价小组由班主任任组长,科任教师为成员,小组成员为3--5人。所确定的评价小组成员为学生授课的时间不能少于1学年,并对该班学生比较熟悉和了解,同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诚信品质。评价小组名单要在评定工作开展前两周向评定班级所在的学生公布。对于该班三分之一以上学生有异议的小组成员,学校评价委员会要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班级评价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班级学生评价工作、结果的形成、为学生做出综合性评价、接受家长的咨询等。
(二)评价细则
(1)制定出小学生综合素质三级评价指标和明确的评价程序。(2)对各项评价指标要确定明确的操作要点和各等级的评价标准。(3)对评价涉及的参考依据要拟定可操作、富有特色的积累方式(如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平时的操行、学习记录等)。
(4)学校将拟定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细则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审核后实施。
(三)评价实施
(1)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同学互评、班级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校总评等级认定等。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本人平时表现,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各个方面的要求,写出不超过200字的描述性评语,整理并提供相关证据,作为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参考依据。
家长评价:由家长根据学生的表现按本方案评价标准逐项进行综合评定。同学互评:以班级为单为,每位学生根据同学平时表现、同学本人的陈述以及所提供的材料,依据评价标准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确定相应等级。
班级评价:在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基础上,班级评价小组的教师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访谈和调阅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等实证材料,对本班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及成长记录等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参考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评价结果,依据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相应等级。对学生本人和家长的评价结果,学校及其教师可根据平时的了解对其诚信度进行确认后方可参考。
对于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要通过集体研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评价结论。对于原则性的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委员会研究决定。
(2)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认定办法:综合素质评价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等。
等级评价的具体办法为:每学年由学生本人、家长、同学、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对照“主要参考依据”及其关键表现入手,通过整体判断对各二级指标给出一个等级,以A、B、C、D呈现,将各二级指标评出的等级A、B、C、D分别赋值为4、3、2、1,然后再计算出每个一级指标总分值,再还原成等级。每个一级指标或学年综合素质评价得到总分的90%(含)以上为“A”,70%(含)---90%(不含)为“B”,60%(含)---70%(不含)为“C”,0---60%(不含)为“D”。学校总评结果可按照学生自评占10%、家长评价占10%、学生互评占30%、班级评价占50%的比例确定,总评结果由班级评价小组负责确定,并报学校评价委员会认定。各班级可根据学生人数控制综合评价等级:其中A等占20%,B等占40%,C等占35%,D等占5%以下。各等级的比例可以在5%的范围内调整。将学生评定为D级应非常慎重,原则上不得超过该班学生总数的5%。其中被评为市、区级以上优秀班集体的班级,A、B等级的比例可适当提高。被确定为A、B等级的学生必须在学校公示,公示时间为一周。公示期满没有异议,学校方可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加盖学校公章后存入学生学籍档案。
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学年综合素质评价可直接为“D”:
① 严重违反校级校规或违法犯罪者; ② 本学年受学校处分者;
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优先考虑评定为高一级等级:
① 获得校级以上(含校级)综合奖励者;
② 学年内获得校级以上(含校级)学科单项竞赛奖励者; ③ 被教育部门或其他团体授予某种荣誉称号者;
学校建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档案,如实填写《姜洼小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五、制度建设与保障措施
1、建立公示制度
公示评价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名单,公示各班评价小组的组成人员名单,以便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进行监督。评定过程要确保公平、公正、民主、透明。
结果评出后,把等级评价为A、B级的学生名单及时在学校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一周),C、D等级的学生,由学校评价委员会和班级评价小组及时以通知单或其他形式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
2、建立举报和申诉制度
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有异议,自公示之日起一周内,首先向学校评价委员会进行举报或申诉。学校评价委员会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及时解决,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无问题的要耐心给予解释说明。
3、建立诚信制度
学校评价委员会要与所有评价委员会组成人员、评价小组组成人员签订诚信协议,建立诚信记录档案。
学校要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互评中,做到客观公正,在自评中做到实事求是。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与学生做好评价工作,不得为学生提供虚假证明,不影响学校的评价工作。
诚信记录不良的教师不能作为评价小组的成员,3年内不能评优评先,情节严重者给予严肃处理。
4、建立评价质量监控与完善机制 在评价工作中,学校评价委员会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充分了解有关信息,及时解决有关问题。
学校评价委员会对各班评价工作要及时进行抽查,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核查,如有重大问题要重新组织评价,对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严重影响评价工作的违纪行为,要在诚信记录中记载,并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5、加强培训和宣传工作
学校要对参加评价的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深刻认识和理解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程序、制度等,确保评价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要避免教师或他人对评价工作的非正常干扰,避免造成同学之间的不和睦团结,使评价变成互相之间的“挑错”和“指责”,要关注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及评价可能对同伴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要加强舆论宣传,优化外部环境,争取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六、评价结果的使用
1、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一个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各方面整体状况的书面评价,因此,应作为学生表现的主要依据装入学生学籍档案并向学生家长反馈。
2、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但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价可按学期进行。各班进行的周评比、月小结可作为学期或学年总评的依据。第一学期学生的学科学习发展性评价和班级工作小组对学生做出的综合素质评价,可在学期期末向家长进行反馈。
姜洼小学 2011年9月
第三篇:家长学校联系制度
2013年秋期房云寺学校家长学校联系制度
为了使学校办学向规范化发展,把“深入开展家校携手,共同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工作落实在家长学校联系上,特制订《房云寺学校家校联系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有助于学校与家庭能双向反馈,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准确情况,使家长和教师能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从而更加切实有效地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进行正确的教育和调整。
一、学校相关事务的实施采取家长函形式征求家长意见,开展相关活动用书面形式通知家长,家长如有意见、建议、要求、咨询等,可通过各种途径向学校提出。学校务必抱着负责的态度给予解释、答复。相关内容由各受理人负责记录于信息反馈表上。做到有传必达,避免遗漏。
二、要求教师平时通过家访、信访、电访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提供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态势。
三、备有“家访登记表”,家访时,教师要及时做好有关家访内容记载。
四、每学期重点组织好各年级的“家长会活动”,指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使家长能真实地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五、政教处把家校联系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使家校联系活动定质定量,真正落实到实处。
通过家校联系制度以期达到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优化学校的育人功能。强化学校规范管理与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满足社会与家长的教育需要,提高学校知名度,更好地树立起我校的社会形象。
第四篇:6姜洼小学家长学校家教知识专题培训(七)
陈大学区姜洼小学家长学校“家教知识”专题培训(六)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什么时候你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什么时候你跟孩子的关系是糟的,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孙云晓
长期以来,一部分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怎么管教孩子,怎么管住孩子,怎么给孩子下指令,怎么让孩子听话,出了问题怎么对付孩子等等。其实这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家长忽视良好亲子关系的结果。
家是生命的摇篮,是人格养成的地方,也是个人终身依靠之所在。家庭是一个小型社会,有它的社会秩序、隐秘的规则、微秒的用语、封闭的生活风格和思考方式,外人不易一眼看穿。家庭除了由丈夫、妻子、子女各个家庭成员所构成外,也由夫妻、亲子、手足等个次系统所构成,而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两个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人们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非常大。
一、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
(一)亲子关系的特点
1、亲子关系的不可替代性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不仅兄弟姐妹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亲子关系也具有不可替代性。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说,亲子关系的作用是不可弥补的。
2、持久性
亲子关系一经产生,就具有持久性,这是任何外力也无法改变的,并受到一定的法律确认和保护。亲子关系不像夫妻之间的关系那样可以通过法律而解除,即使夫妻离异,不抚养孩子的一方依然不能解除与孩子的关系。
3、亲密性
亲子之间有着天然的骨肉联系,包含着生命延传的深刻内容。父辈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中体验了自己的神圣职责,内心获得了充实与完善,子辈在父母的抚育下获得了成为社会人的基本条件。亲子关系是人生最初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发展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
(二)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庭中主要以亲子互动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在父母作为教育主体按照一定的期望和目标,以一定的教育方式教育和影响孩子的同时,也作为受教育的客体从孩子的言语行为中获得影响和教育。
既然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只有在彼此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家长在展示自己的教育目标时,也要考虑子女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孩子的兴趣特点,不能仅仅从家长自己的角度出发。亲子关系毕竟体现的是双方关系,如果其中一方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家庭教育就不会顺利进行。
1.良好亲子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保持良好亲子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产生教育效果。有时候,孩子听家长的教诲,不只是在听家长说的话,而且也在看家长的肢体语言,孩子从家长的说话语气,表情神态,一举一动中,读到的信息会比听到的内容多,他们会体会到家长与他们的互动方式。孩子从家长那里接到的信息只有被孩子心悦诚服地接纳,他们之间的亲子互动方式才是和谐的、融洽的,这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就谈不上成功的家庭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2)良好的亲子关系会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依赖,而是平等——平等对话;不是压制,而是尊重——尊重人格;不是控制,而是自由——有表达的自由。在这样的关系里,家里没有什么禁忌,孩子能够畅所欲言,能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哪怕做错了事,孩子也知道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亲子关系好的家庭里,孩子过得很轻松,孩子跟父母像朋友,孩子特别信任父母。如果在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里,孩子无形中处在一个不敢表达情感、不愿意进行良好沟通的氛围和环境中,孩子回家有话不敢说,在外面出了问题也敢让家长知道。“我不对你说是因为我不信任你”这是孩子内心真实情感的自我表白。
与孩子关系好的底线是什么?底线就是当孩子遇到麻烦和危险的时候能够对你说,敢于对你说。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过一句话:什么是合格父母?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儿,孩子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这就是合格父母的标准。郑渊洁说:孩子出了问题,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说?不是不愿意说,而是不敢说。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维护 2 亲密的亲子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3)良好的亲子关系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转而接纳他人。亲子关系密切而温馨,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孩子也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如果父母拒绝与孩子结成亲密的关系,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也就谈不上安全。
有安全感的人,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负面评价,他们能够将人和事分开,就事论事。别人提意见,他们会理性地对待,而不会把它看作对自己整个人生价值的否认。缺乏安全感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会感到所有的不同意见都是在攻击他个人、在否认他的价值,所以他们会表现得不能容忍他人的意见,这也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手段。
2、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
“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教育专家李子勋
改善关系,并不是去讨好孩子,也不是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家长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家长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等类似的话。
家长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人们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和老板在汇报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你的内心在期待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
(1)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们往往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有效性,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给予孩子的教育都是“正确”的,但有效吗?当家长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还是把头扭到一边,或者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门关起来?
一个永远正确的父母是非常可怕的。要使教育有效,最重要的不是怎么教育孩子,而是要先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建立富有丰富情感的亲子关系。
(2)要做一个善于沟通的家长
“关门现象”:孩子一回家就把门关上,也不跟你交流。你多问一句他嫌你烦。关门,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表情,表达的是“别理我,我不愿意跟你说话”。“我不想听你说,别再唠叨。”因此,孩子成了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虽天天见面,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关门?因为在家庭的对话中,家长往往不是父母,而成了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这使得家庭对话充满说服、威胁、控制与建议,其实它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孩子会感到,家长的反应是对他们感受的不接纳,他们只好闭嘴、或为自己辩护、或充满愤怒。
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
家庭教育,不是空洞地说教。一般来说,父母是否善于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是否善于与孩子沟通,是否能够敞开心扉理解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决定性因素。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
二、透视孩子的生存空间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孩子无形的生存空间。由于这个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有足够的智慧才能看得见它的存在。
1、亲子关系中的互动模式
当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彼此双方就会形成对对方固定的印象和看法。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双方都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按自己对对方的印象和看法来预测对方的行为反应,然后再根据这个预测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左右孩子行为的关键因素是以往的生活经验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对家长的印象。同样,家长对孩子的固定看法,也决定了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家长与孩子双方都会根据这些预先存留在头脑中的“东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表述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即“亲子关系”。
2、亲子关系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核心的制约作用。它就象一条看不见的绳索,规范或束缚着孩子的行为。
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也即家长与孩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支持,那么孩子的行为表现正常,他的外在表现为对人有礼貌,听家长老师的话,学习自觉、好学上进、体贴关爱他人等等。
如果家长与孩子相互猜忌、缺乏信任、相互敌视、关系冷漠、彼此误解、相互奴役,那么孩子的行为就一定扭曲,外在表现可能是不听话、看电视没完没了、上课说话、对家长的批评有逆反心理、与老师顶撞、上网吧或经常与同学打架等等。
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生长的无形生存空间,如果这个空间是宽松正常的,那么孩子会健康成长;如果这个空间狭窄扭曲,那么孩子的成长就一定会受到阻碍。
3、亲子关系对语言理解的作用
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孩子不信任家长,不相信家长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那么孩子就无法正确理解家长说话的正面意义,这时家长说的尽管都是真理,可是孩子根本就不会按你说的去理解。
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那么孩子的教育就一定会出问题。在与孩子的关系上,家长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其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如果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家长应该负全部责任。
三、亲子关系中双方地位的特性
(一)亲子关系中的主导性
在亲子关系中,双方地位只有两种处境:一是势均力敌,一是强弱分明。虽然有所侧重,但最多的是强弱分明,父母明显是强势,孩子是弱势。形成的关系就是领导和部属的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是被保护和被监督的对象,而监督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这足以说明孩子的被动地位。可以说,父母的监督和保护能力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状况。
孩子到了三、四岁,开始上幼儿园学习。孩子没有自己选择的能力,选择老师、学校都是父母的责任。孩子没有能力说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同学。现在的孩子四岁开始就选择特长培训。专业是家长说的,老师是家长选择的。同样,现在的培训班也是鱼目混珠,父母的眼光决定了孩子学习的效果和前途。搞过美术教育的人知道,在美术教育上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好看就是美术,一种是不一定好看,但有故事和个性,有思考。很多家长选择的是好看但不动脑的模仿绘画,认为美术就是画面好看,孩子被培养成只会听话的机器,孩子即使不喜欢,也不会反抗,因为父母认为是正确的、好的。而在另外的以孩子的认识和思考为主的绘画中,因为画面效果不好看,父母认为不好,就要求换班级,结果,孩子很喜欢这样的教学,可是他自己却不能做主。
到了七岁,孩子上一年级,在课堂上由于犯“错误”,被老师骂成“小笨蛋”。孩子不敢去跟老师争辩,他只能告诉家长,父母就是他的依靠。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做法按照孩子的理解方式可能是合理的,在成人那里就不一定是合理的。同时,孩子不能争取、也 不敢争取表达自己感觉和认识的权利,而父母才有这个能力,所以父母是主导的。
在企业,领导的思路决定了企业的成功或消亡。同样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决定了孩子的成长、健康与快乐。
(二)亲子关系中的不合理性
1、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
【故事1】有个孩子,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奶奶那里,由奶奶代管。孩子在5岁的时候,父母读完研究生课程回来接孩子一起住。一天晚上,母亲给孩子讲了个大灰狼的故事。结尾是小兔子把大灰狼给赶跑了。孩子最后问:“为什么大灰狼是不好的?,母亲很生气,觉得这种问题孩子都不知道,一个耳光打过去“那还用说?”
这是典型的家长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教育孩子的案例。
2、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
同一件事情,不同父母的处理以及这种处理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案例】两个男孩为一件小事打起来,双方互不相让,最后都带了点伤。当两个孩子各自回到家,父母看到了伤。
A父亲:你怎么这么笨,打不赢他吗?你可以用石头砸他呀,还可以用你的皮带打,我的儿子怎么可以被人欺负?明天我看着你和他打一次。
B父亲:一点小事犯不着打架,伤了人对你对他都不好,以后让着点,学会和人友好相处。
点评: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爱。无论父亲怎样处理,在父母的意识里都是在爱自己的孩子,都是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者说都是为自己的孩子好。由此父母用自己的意识来解释“爱”这个字。而这个自我意识却把孩子引到了不同的地方。因此,爱就有了很多种解释和表现。打是爱,骂是爱,纵容是爱,虐待也被解释为爱,管教是爱,严格是爱,溺爱也是爱。总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都是“爱”孩子的。
3、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
生活中,我们不反对社会中心性教育,本来孩子的成长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孩子的发展有顺序性。现在的家长过早地教育孩子适应社会的要求,包括很多父母让孩子分享、独立、懂礼貌、尊重成人等。这些能力和规范需要教给孩子,但应该遵循孩子发展的顺序性。
(1)分享。在孩子中间尤其是很小的4~5岁的孩子,经常会因为争东西玩或者吃而 6 打架、哭闹。家长会很着急地“教育”孩子哥哥应该让弟弟,男孩子应该让女孩子。中国古代经典故事“孔融让梨”是家长的法宝,百讲不厌,而孩子依然不懂。孩子的脑子里只要那个玩具,那样东西,他们没有那么理智,他们还不懂得“分享”。
(2)独立。真正的独立性的成长要求来自12~18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愿意家长干扰他们。只要孩子心理有安全感,任何时候他都是独立的。独立不是身体,而是心理。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即便到了成人,他也很难独立成长。
(3)懂礼貌,尊重成人。教育孩子懂礼貌、尊重成人,实际就是教育孩子对自己的感觉和情绪说“不”。孩子的感觉比成人敏感得多,情绪也很放松,不懂得控制。当孩子不喜欢某个人或某种感觉时,他会很直接地表达出来,不会压抑。
四、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
1.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
与孩子的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家长讲的话,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是无效的。有的父母经常用一些不清晰、不明确的句子对幼小的孩子说话,有些父母看不惯孩子某些行为时,爱用一些反话,讽刺的话,这样做容易给孩子造成误解,从而不理解家长说话的真实含义。
2.使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
聊天——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讲故事——从故事中领悟道理;游戏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拟人化说话方式——拟人化的语言容易被孩子接受,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会根据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和感受。
3.多用描述性语言代替批评、命令
描述性语言是客观的、冷静的,不带家长的不良情绪,也没有强烈不满和攻击性的字眼,容易让孩子接受,可以避免互相指责和埋怨,让每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上面。
4.说出自己的感受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生气、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家长只生气、指责,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人在生气时,只会指责对方行为的错误,不一定知道他的错误会给他人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家长可以说出对事情的感受,让孩子了解家长的心情和感受。例如:
A做法:“你真烦人呀,一边去,能不能不烦我呀!”
B做法:“妈妈今天上班非常累,腰也痛,脚也酸,能不能改天讲呢?我知道你一定会体谅妈妈的。”
5、多向孩子传达积极的信息
当一个人不小心犯了错误时,别人再不停地抱怨他,传达给他负面的信息,除了会使他的情绪越来越糟糕之外,根本不会有其他方面的作用。亲子沟通更是如此,家长要想更好地与孩子沟通、要想让孩子愉快地与自己合作,就要用积极的信息代替过激的言辞。
对孩子“怎么说”与“说什么”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说什么,一般是内容,可以很快订下来要说什么,而怎么说,却要脑子里多琢磨。因为同一个内容有不同的说法。要懂得使用语言技巧来化解僵局。
尊重是相互的,父母对孩子说话时要尊重孩子,不要让那些负面语言脱口而出,同样孩子也需要尊重父母。
(二)促进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技巧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首先要改善亲子互动模式,其前提是家长必须和孩子有足够的互动。可有的父母说不知道怎么才能和孩子一起活动。自己喜欢的孩子不喜欢,反过来也一样。其实在家庭生活里,有很多机会能让亲子双方一起动起来。
方法一:安排黄金时间
每周安排一次或以上的“黄金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家长与孩子共同选出某一项活动一起去做。其中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共同挑选活动。二是双方订下“黄金时间”的“约会”时间。三是家长用嘉许、描述、接触等新的行为模式,避免质询、命令、批评的模式。四是活动结束后,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个人的观察和感受。
也可以每天固定交流时间,形成习惯。
方法二:安排 “太空时间”
这是家长和孩子共度的特别时间,可以有意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这是太空时间。要求是:双方要把所有不愉快的情绪抛开,就像坐火箭去了太空,把所有不愉快的事留在地球上。孩子可以毫无拘束地说出心里话,而家长亦可毫无保留地献出关怀、支持和爱,目的是不要为原先存在的情绪或态度形成隔膜,使亲子关系中断,让孩子感到无助。
方法三:孩子不说,家长主动说
有时,为了引导孩子说话,家长在提问时可以使用一些技巧,如用比较选择法来问。假如家长想打听孩子在班上是否受人欢迎,人缘怎么样,可以这样问:“你更喜欢A同学还是更喜欢B同学?”这要比“你喜欢A同学吗?”要好。如果家长想了解孩子喜欢哪个老师,你问“你喜欢张老师吗?你觉得张老师怎么样?”不如问:“在你所有的老师中,你最喜欢哪个老师?第二喜欢的是哪个老师?第三喜欢的是哪个老师?”这样的问法可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回答了。
方法四:向孩子传达家长的爱意
也许有的家长奇怪,难道还有家长不爱孩子的吗?家长绝大多数是爱孩子的,这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家长要注意:家长爱孩子是一回事,而孩子能否感受父母的爱是另一回事。
中国人的感情比较含蓄,不习惯于情感的表达,尤其是父亲,尽管家长爱孩子爱得很深切,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
方法五: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家长可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中国家庭或许不太习惯这种形式,但是如果能形成惯例,家庭会议对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是非常有效的。家庭会议既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游戏式的,它并不拘泥于形式和内容,只要家庭内的事无论大小,都可以通过“会议”这一渠道来沟通决定,关键是要全体参与,人人发表意见。
第五篇:家长学校联系制度
黄前镇中心小学家长学校联系制度
学生教育是一项十分繁重、复杂、艰难的工作。只靠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够的,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与家长和社会的联系,组成统一的教育力量,取得一致的要求。为此,特制定本制度。
一、做好家访和家长通信联系工作
1、家访内容: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家长职业、文化教育、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学习环境、学生家务劳动负担、业余爱好及睦邻关系等);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向家长汇报学生动态、班级情况、作业负担等。
2、新班主任上任时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班主任在学生发生较大问题时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交换意见。
3、学生有以下情况必须进行家访或通讯联系。
(1)严重违纪(如顶撞教师、旷课、作弊、受处分等)
(2)学习或纪律有明显退步情况。
(3)差生取得较大进步者。
(4)学生突发疾病或出现意外伤害时,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5)学生有可能退学者,要提前与家长取得联系。
(6)住校生有夜不归宿现象者,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7)住校生学期中途请假回家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
4、家访前做好充分准备,讲究家访方式,注重家访效果,让学生和家长感到是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并非登门告状,以利工作。
二、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
1、新生开学之初召开家长座谈会,介绍学校学生管理情况,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积极运行和配合。
2、期中考试过后要召开家长座谈会,介绍学生学习情况和学校情况。外地学生要给学生寄发学生成绩单,介绍学习、纪律及其它情况。
3、家长会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使家长在座谈会之后有较大收获,比较满意。
三、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开放日中要对学生家长开设公开课或让家长进入自己孩子的班级和孩子一同听课。
黄前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名单
主任: 副主任:成员:
朱兴刚
王金海 张圣文 李华广 刘桂华 娄庆军 李士和 尹承德 张义国 王哲富 王文利
张广训
宋洪锋
张守民
宋其国
曹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