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2 23:5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 要:该文主要对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合理化建议,通过武术教学改革,不仅促进高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还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武术 教学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185-02

目前,武术教学并没有在高校得到重视,武术只是存在于体育教学中的一门课程,其作用单一停留在锻炼身体上,极其减弱了武术本身的作用,影响到学生武术学习的积极性。为了使高校学生在武术学习方面有所突破,更好地增强身体素质,应不断对高校武术教学进行改革。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1.1 武术教学内容较传统

武术教学内容影响到武术教学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武术学习的质量。据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武术课堂教学内容包括长拳、太极拳等,这些在很久之前就普遍在我国高校武术课堂之中。但这些内容仍未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势必会影响武术教学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

1.2 武术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制定目标计划,并进行逐步实施。教师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同时,教师对学生期望太高,管得比较严格,讲得既复杂又多,授课模式较死板,使课堂教学氛围较紧张。然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教师的动作,从表层上来看,教师教的多,教的进度较快,学生学到的多,其实恰恰相反。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掌握动作技巧,也没有真正体会到武术的要领。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开阔,也没有使学生发挥内在潜质,长期如此,使学生感到武术枯燥乏味,身心疲惫,降低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1.3 教师的武术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技术的教学,而不是盲目的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身体上的改动[1],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武术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技能教学,教师的方法只是停留在最基本最低层的方面,据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很高的资历,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其中很多高校不是专业的武术教师占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有一定的不足,教师应当提升武术教学水平,这样就更好地传承了武术文化,实现武术的科学教学和高效教学。新学期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武术这类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的出现了高校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实现对武术的传承,另外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增强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动力。但是,从目前高校武术教学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高校武术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高校武术教学工作进行不断地改革,以实现最佳的改革效果,下面主要从革新武术教学内容、引进丰富的武术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武术教学水平等方面着手,具体分析如下。

2.1 革新武术教学内容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现下的特点相结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广泛性,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武术学习的质量,教师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编创武术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武术的真正内涵。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互联网多收集一些武术的表演视频,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有助于提高高校武?g教学的质量。

2.2 引进丰富的武术教学方法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要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对于武术教学而言,主要是教师起着决定性因素。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武术学习的技巧,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创新武术教学方法。第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在武术教学中可以采取一定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以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对抗比赛,从而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名学生都会积极参与,会增强学生团结意识;第二,应层层递进,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能因急而囫囵吞枣,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方法应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深化难点,才可以不断的提升武术教学质量;第三,应掌握课本内容,理论知识点,并与技术相结合,不仅实践了技术教学还巩固了理论知识[2];第四,教师教完技术之外,应该带领学生多进行实际性的操作,倡导学生自由结合,相互学习,发挥长处,取长补短,完善学生的不足。

2.3 切实提升武术教学水平

随着武术教学改革的推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中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改革中,还应该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具体教师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快速的学习武术理论知识,同时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促进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完成[3-5]。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生要担起重任。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武术教学的改革,不仅能够使学生高质量的完成武术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快乐的强身健体,增强学生团结意识。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卢玉龙.高校武术教学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198-200.[2] 程小毅,常为来.多元智能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1):84-85.[3] 崔浩澜.高校武术教学与改革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102-104.[4] 舒宗礼,夏贵霞.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趋势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S1):205-207.[5] 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26-128.

第二篇: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走向研究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走向研究

摘 要:现在大部分高校存在武术教学,但有的高校武术的教学方式并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不齐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存在的问题。因此,对武术教学改革走向进行研究,使更多的同学喜欢并热爱上武术,使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关键词:武术;教学改革;走向研究

在本学期的体育课中,我选修课民族传统体育一课。在学习中,是我对现在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高校武术课安排是阶段性,很难使学生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所以要合理安排武术动作来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对武术教学改革走向进行了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自己在武术课中的学习以及对同课同学的调查和观察中发现,部分同学在武术课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对武术动作学习并不到位,同学们只是为了考试才好好学习武术,课后并没有主动练习的。并且同学在以前并没有接受类似学习,接受新事物比较困难。高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初级学校教育阶段的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的不相适应性,研究和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高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问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择xxx大学2007级前2届选修过武术的学生为B组;2007级之后(包括2007级)2届选修过武术课的学生为A组;运用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相关资料的方法[1]。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技击性元素与健康教育目标的统一是学校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的灵魂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体育院、系的武术课程中,教师对技术部分的内容设置,基本上是由基本功、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套路学练习、专项素质和辅助练习、格斗技术5项内容所组成。

3.2 评价标准与个体基础和发展因素的有机统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标志

根据固定考核组对非实验区B组课程结束后的基本功和套路考核成绩显示:86%以上的学生在武术课期间,掌握了长、太、南、刀、枪、剑、棍等规定、传统类拳、械的套路技术;82.6%的学生成绩在82~96分之间,说明B组学生的基本功、专项素质和套路技术水平较高。但是经调查发现,92%的学生在工作后1~2年时间,约有85%的套路基本遗忘。占据前两位的原因是,套路结构的严谨性和模式化与中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是不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仍然是陈旧的,教育模式是保守的,教育方法是死板的。这实质是造成学生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基础以及自身体质和机能的自然下降而无法适从,导致早早的陷入到遗弃这个怪圈之中。结果揭示,B组学生的学习内容、效果和评价标准,重点体现出继承与阶段性提高相结合的目的。

通过固定考核组对A组课程结束后的基本功和多项套路考核成绩与教学能力检测点的综合评定显示:95%以上的A组学生在限制性条件下创编的基本功辅助操、组合动作、拳械套路以及其创新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陈述与演示,具有生动多样,短小精练,战术特征鲜明,针对性强,适用面广,创新丰富和熟练自如的特点。83.2%的学生成绩在81.5~95分之间。调查揭示:A组学生的学习内容、效果和评价标准,是武术本质属性、发展性质和规律与教育目标相结合的集中体现。

3.3 以人体结构可能性之上的、弥散类的攻防取胜手段,与聚合性的、特点鲜明的因素的积极结合、改造和统一为立足点,对于武术运动发展性质的科学解释和佐证奠定了基础

根据A、B两组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A、B两组成员在对武术是什么的问题上各持己见。虽然双方在校学习阶段都遵循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且身体形态、体能和考核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其影响度上却形成了显著性差异。深入探讨二者形成差异性的成因,最终则关系到武术是什么的问题。A组的结果,实际是继承与提高相结合指导思想的忠诚践行;而B组的结果则是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指导思想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面对崇尚真理、注重科学为特点的新一代大学生,在有关武术是什么的深入探究中,仅依据所谓权威性的高校武术专业教材中之文字定义的回答和解释,是十分苍白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愈加显著,这是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4 个体基础与武术运动的原理、规律和意义的不断统一,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指导思想

实践揭示,学生在学习某一拳种动作时,对于每个动作的姿势、轨迹和速度3元素的学习和练习,具体是以其规格为依据。但就其实际动作规格的目的而言,3要素规格性的最终依据,无非是以其是否合理地反映出取胜的目的来说明。在武术套路教学时,学生对每个动作特点的表现,是建立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之上。他们在面对每一个新的内容学、练习时,其身体条件和能力并非完全具备教学内容的规格要求,但却蕴涵着攻防取胜合理性的发展潜力和某种规范化特点的可塑性。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性的启发和引导,不仅对学生体能和健康的发展有益;而且对个体某一战术特征与艺术旨趣和审美理想的成功塑造是极具优势的;尤其对个体进攻、防守实效性其素质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这样的教学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说明:动作姿势、轨迹和速度3元素的准确性、趋同性和集中性,是决定某一拳种特点的基本因素,它与对象的某种能力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显然,攻防动作3元素的规格性,是由攻防动作的合理性取胜意义来说明;而构成攻防动作合理性取胜意义的基本因素实际是武术规范化的硬核和依托(具有不变性,对特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武术规范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所以,只要主体表现出的客观形态具备以上条件,包括在套路练习时对动作的增与减、难度的升与降、动作编排和难度设计等问题的处理,只要与武术的规范化法则不发生矛盾,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在这种师生共同依据创新规律和发展基础与教育目标和谐互动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不仅让每个学生聆听到了历史人创造武术运动独特风格时的心灵汇语;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劲力、素质、体能;节奏、风格;眼神、呼吸、服饰、音乐;新颖、难度4类要素(具有变化性,对硬核起到了保护带作用)与规格因子及其取胜目的之有机统一的不断探索中,触摸到了武术规范化的思想真谛。这实际是对武术之所以能够造福于人类之哲理的科学印证。

3.5 教师根据由一般到规律的认识原理为中心,为学生的创新和发展以及教学内容的科学构建则发挥出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95%的师生认为,实验区A组的教学内容具有动作简练,层次分明,节奏鲜明,正反交替,影响全面,系统性强,变化灵活,适应度高,利于记忆和老少皆宜的特点。它是建立在传统功法的基本作用和武术结构原理与教育规律有机结合基础上的又一创新。其教学作用与意义一是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原始基础、技能迁移与发展优势、以及自学和互学与社会实践需要的良性互动关系。二是激活了武术本质属性和结构原理内在的创新规律与教育的本质意义有机统一为通识的指导作用;体现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一般到规律、由基础到提高的发展原则;激发了师生共建创新环境的积极性;促进了许多由师生共同研究和创造的、同结构不同特点与个体基础和特长相得益彰的新内容向丰富和完善教学活动的活教材的转变。例如,有氧柔功、车轮功、靶子功、架子功、站走功、腿法组合功、跳跃、步法等辅助练习功。该功法分为站立势、垫子练习、把杆、节奏操、格斗组合和套路创编等练习形式;在速度的快与慢、幅度的大与小等变化和要求上兼顾基础与发展、认识与实践、创新与法则的统一。这样以来,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而且使师、生双方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具有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创新实践中有所选择,有所提高,有所总结。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水平的高低与认识层次息息相关;个体特长与动作的姿势、轨迹和速度3要素的趋同性和集中性,决定了某人或某拳种规范化的特点。这无疑是对历史创造者创作生命的升华,实际也是对武术特点不一,适应性广泛的皈依。

3.6 注重个体能力与规范化特点最近点的开发和利用,是凸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根本体现

武术文化的物质财富,主要是由形式多样,特点不一和广泛适应性的套路运动形式为载体。其形态是以进攻和防守赢得胜利为目的,是建立在人类生物体结构的既定性和运动能力开发的无限性与人类关怀意义上的追求相互统一的基础上。三者的统一,孕育出武术文化财富常青不衰、枝繁叶茂的发展特性。这一特性的形成无疑与一个个新型运动特点的融入是分不开的,而每一个新型特点的产生则意味着人类创新动机的躁动和奔放,同时也是人类智能与体能的一次次超越和新生。武术的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基础的引导,是弘扬“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真实反映。武术的教学环节,师生注重利用和开发个体能力与武术规范化的最近点和发展面之间的统一性和超越性。对个体的健康里程而言,必将终生占据主动位置。对人类的发展而言,则意味着为发挥武术在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中扎下了生命之根。结论与建议

4.1 当代学校武术教材的主体内容和教学过程,突出了规格化和公式化的倾向;耗时较长较集中;教学过程单调枯燥

它是政治、文化、道德等意识形态发展阶段的一种缩影和使然,其历史的局限性愈加明显。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世纪,应是一个充满健康的时代,也将是解开众多体育奥秘的时代。创造学校武术教育的恢弘局面,广大体育工作者应把着力点放眼在民族文化传承、交流、创造和发展的洪流中,深入研究武术产生和发展的原理与规律,着眼于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基本动作结构的变化规律与教育对象不断适应性的套路创编、辅助功操和格斗练习的和谐统一为学校武术教育的逻辑性基石,注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探索,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学能力与终生体育健康习惯都是非常有益的。

4.2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主导者,在武术教学中实质发挥出的是外因条件的属性

它的作用、效果和影响力,一方面是通过教师的武术知识和技能结构与对象的已知和未知基础的不断联系与和谐互动为途径;另一方面是利用规格化的共性因素(最小单位——姿势、轨迹、速度3元素的规格标准)与个体适应性的规范化特点(3元素同义不同型)的揭示和引导,积极调动每个人官能专注于可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事一物之中[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部分在接受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能动作用,全面体现“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的教育目的,同时不可忽视武术创新动力要素的准确掌握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和发展中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参考文献:

[1] 肖红征,曾于久.武术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J].体育科学,2004,(8):70~72 [2] 傅雷译.(英)罗素论幸福[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56~65

第三篇:关于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关于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程小勇

在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新体育课程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势必会影响高中体育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理论经验,对新时期高中体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引言

新时期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的改革研究,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构成。在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确定以后,体育教师需要认识高中体育教学过程,并以新的体育教学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以实现高中体育课程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笔者认为高中体育教师应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相当广博的体育知识与健康理论知识和坚实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透彻的理解,能把握教学方向,能及时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倾向性的缺点和错误。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要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对新生事物要接受快、接受能力强,从而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新体育课程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变化所带来的要求,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二、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炼”。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纠正。在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挑战,而体育不在高考升学之列,许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减少体育课,有的甚至不开体育课,体育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处于较薄弱的地位,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情感。大多数体育教师因循守旧对一些传统观念还不能突破,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教育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所学知识技能严重地脱离体育社会实践,至使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差。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对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考虑因材施教的问题。但目前的体育教学,对全体学生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

3.缺乏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迅速地捕获教师的教学内容,领略动作的要求。高中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有充沛的精力。可在现实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升学的巨大压力,教师、家长的错误观点导致他们忽视体育学习的必要性,抑制自己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上消极怠工。

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着:①重育体,轻育心;②强调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忽视学生自身身心对体育需要;③实施强制性的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育是社会行为,学生有兴趣得学,没有兴趣也得学;④重视培养刻苦锻炼,不怕挫折和失败的顽强意志,忽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缺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自觉性。

4.考核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问题

一是以体育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而体育成绩考核却又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评分,我国各地区中学生身体发育不同,同一标准部分学生难以达标。二是考核项目的局限性,造成考核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缺乏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空间。三是由于受课时限制,学生为了考核项目的达标,往往忽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三、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对策

1.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高中体育教师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它阶段有共性,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

2.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之间的关心,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追求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最合理的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3.注重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对学生体育感情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这样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求,激发学习动机,培养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和特长,在一定程度上使因人施教、区别对待成为可能。通过高中体育学习,使学生能掌握2~3项自己喜爱的运动技术、技能,既发展学生个性,又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活动和享受体育活动的方法,为终生坚持体育活动奠定基础。例如,对晨练活动的改革。高中很大部分的学生是寄宿制的,学校一直坚持出早锻炼,但内容和形式上比较陈旧,长期以来以全校为单位,集体做一套操或追求整齐划一的集体跑步的做法,难以激发学生参加晨练的欲望。为此可以打破原来“整齐划一”的做法,以寝室为单位进行有氧健身跑练习,由学校规定多条健身跑路线,规定一定距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跑的线路、速度和距离,这样可满足学生对晨炼的欲望。

4.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

考评在体育教学运行中起导向、调节、激励、鉴定作用,考试只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素质教育的支配下发挥作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因此,体育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成绩做多维评价。例如,对学生体育成绩考核实行加、减分制:一是“达标”项目的考核,应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来划定分数;二是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各项加分项目的考核;三是根据学生自身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考核追加分。

四、结语

面对体育教育的改革,高中体育教师自身要正确领悟到这是新时期的严峻挑战,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把这种挑战视为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用发展的观点来变革自己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培养教育人才的质量,努力成为 “复合型”体育教师,以此来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郑贺.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6(7).

[2]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5).

[3]蔡宝忠.21世纪发达国家对体育教师的要求[J].体育师友,2004(4).

[4]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四篇: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之外,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方法、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体育文化作为体育的精神载体,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体育教学想要真正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束缚,就要令体育文化真正渗入高校体育教学。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文化;必要性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然而从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光仍旧集中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却无视大学体育教学在精神方面的贫乏。在当今的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把握体育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并利用文化的导向作用,全面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1体育文化的概念与作用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育文化属于文化范畴,它与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意志、观念、精神,规范着体育行为的进行,也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在高校层面上,体育文化通过高校师生在体育授课与学习、体育生活的实践中得来,既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通过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各种体育实践行为得到传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信念、体育道德,具体如下。

1.1体育文化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体育运动是人类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活动,这种行为中包含着强烈的情感意识因素,其中一些情感是可以浓缩概括为优秀的体育信念、体育精神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体育运动的精神内涵,产生强烈的情感动力,更加有激情地投入到体育的学习中。

1.2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优秀体育素养

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流于表面地使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技巧,而是要使学生形成优秀的体育素养,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思想,真正理解体育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体育技术动作的教学,学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掌握了动作和技巧,但这种记忆不可能是永久的。只有进行体育文化教育,使学生理解体育动作技巧背后的深刻内涵,体会体育技术与体育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进一步去理解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独特的精神意志,并自发地将这种神圣的情感刻在内心,最终发展为自觉的体育素养。

1.3体育文化有助于高校德育的进行

文化具有导向性作用,体育文化也是如此。优秀的体育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健康心理的建构,同时将体育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自我完善提供保障。

2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的缺失

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和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的三个基本维度,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必然会带来体育教学的偏颇。然而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往往明显偏重于运动技能的教学,这是由于技能教学具有考核标准明确、教学内容固定、收获对学生的体质发展的效果明显等特点,便于实施。过于偏重技能教学的后果就是学生缺少对于体育的基本理解,依旧将体育概念与跑步跳远、足篮球等具体项目挂钩,并不把体育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修养及其低下。造成这种现状的最大缺口,就是体育文化的缺失。加强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必须要重视体育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使文化的熏陶与技术教学相配合,进行全面地培育。体育教学本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活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身心整体的体育文化修养。只有当体育文化修养得到良好的训练后,学生才会具有自觉的意识去进行体育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的真正扎根确立。

3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教学改革

3.1注重当下体育文化发展潮流,紧跟趋势

体育教学改革要与当下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结合起来。改革就是革命,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高效体育教学改革必然要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必须从中吸收优秀的资源来丰富自身,既适应社会的需要,也适应学生的需要。同时,体育教学改革也要不断地进行自己内部的发展和完善,不断创新理论和方法,随体育文化共同发展,齐头并进。

3.2重视“轻体育”发展方向

轻体育是一种轻松、愉快,运动量相对较小,自由、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现代社会休闲体育的主要活动载体。随着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全民化进程,轻体育日渐成为社会体育的主流,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其影响之大,必然应当成为大学体育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喜爱新奇事物的特点,相对有趣的轻体育项目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来,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更容易收获快乐,这是符合体育文化的内核的。当然,轻体育只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值得重视的发展倾向,它过于偏重娱乐性,缺少严肃性,必然是不能取代传统体育项目的地位。

3.3进行文化熏陶式教学

将体育文化与体育教学改革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与技术动作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重视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作用,营造一个充满良好氛围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崭新的情感状态下去接触体育文化、理解体育精神,比起操作和练习的教学训练,更将重心放在感受、感悟上。这也要求教师淡化对于学习成绩的评价,转而注重学生在该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的丰富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体育文化走进学生的心中。

3.4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

学校的硬件设施是体育教学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若想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仅依靠原有的传统体育设施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文化的宣传更多地需要在校园媒体平台上进行,以长期性、综合性、多样性为宗旨,营造校园内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例如:可以使用校内宣传栏及橱窗来张贴海报,以及通过校园网上传优秀视频与资料,供学生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传统的体育场馆设施也需要做到相应的加强,支持学生进行自主的体育运动及活动,否则体育文化的宣传就成了一种徒劳。

3.5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校园文化有机的一部分,也是体育文化中重要的成分。通过校方组织举办体育文化活动,既是宣传体育文化、发扬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气氛和谐的有效方式。首先,校方应着重组织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节不同于校内运动会,它注重文化气氛的塑造与精神气质的传扬,而非竞技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性内容与有趣且简单易懂的游戏活动形式,使全校的师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丰富自身体育知识、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并拥有一个舞台去展示自己的才艺、表达自己对体育的理解与内心情感。其次,校方也应重视校内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的建设,加强这些组织的影响力、竞争力。体育俱乐部与社团通常由爱好体育的学生自发组成,他们为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投身实践,其热情与行动力是不可小觑的。校领导应加强对这些社团的建设,首先要以体育文化精神为指导,引导其正确的活动和发展方向。其次要加大对这些社团的体育资源的投入,支持他们更好地进行自身的宣传与建设,多多参与进全市、全国范围内的相关体育比赛活动,扩大自身影响力,更好地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苏华.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1-112.[2]袁懿,李小荣.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之我见[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2):92-93.[3]贾佳.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101-102.作者:殷培红 单位:塔里木大学

第五篇: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和改革思考

雷雳

目前,伴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育模式、教学理念与目标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终身体育观已经被愈来愈多的学生与体育工作者认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育必须实现好两个基本转变:一是由被动教学观向主动学习观的转变;二是由生理体育教育观向生理、心理、社会体育教育观的转变。在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时的给大学生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使其努力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其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使他们受益终身。那么如何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爱好、习惯以及能力,从而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现阶段进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点。

一、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与课程结构上已经有了一些改善,但在总体框架上尚未有根本性的突破。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建立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建构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教学步骤大致分为:开始、准备、示范练习、结束四个阶段,其教学过程大都依照一个模式进行,其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正学生动作等。这样的教学过程僵硬死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内容陈旧老套,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大学生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动机。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成绩评定不科学,没有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均缺乏很好的措施与方法,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比例小,不能很好地转变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没有构建体育职业素质训练项目课程的教学体系。

目前,我们学校采取的是“三段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体育能力的提高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该模式具体的组织形式是将高校体育课分为三段: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二年级在体育课选修课;

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通选课。但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在一年级不能照顾体优生,区别对待不够;开设的层次多,对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的要求高;高年级开课量不足,强度不大。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对采用前沿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来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方面还很欠缺,忽视了对大学生智力与才能的开发与挖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更多的重视短期效益,都为了近期的目标而努力,而忽视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才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

二、高校体育的改革思路

1.加强理论教学

要加强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有效学习服务。教学核心就是满足学生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和体验,教师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规律,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使学生终身受益。

下载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互联网+教育”,为高校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使高校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要适应“互联网+”的时代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瓶颈,实现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最终五篇)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高......

    新时期识字教学改革

    三、新时期以来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沉默了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上世纪80年代初期,重点是清除“文革”时期对于语文教学的一些“......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思考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推动学院发展再上台阶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 张文华 研究课题: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推动学院发展再上台阶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

    关于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全国各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以科研促教学、促专业学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日......

    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太原科技大学樊杏华内容提要:新的历史时期,法治理念、民主理念、和谐理念及科学发展的提出为工会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人治思维、诉求多元、制......

    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地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就业的思考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宏伟事业的后备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行业的生力军。随着我国人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