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

时间:2019-05-12 23:5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

第一篇: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

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

----关于创编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应以人文关怀满足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的被理解、尊重的情感需求。许多时候,我们虽然强调满足儿童的需求,可我们并不了解儿童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

一、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二、当前创编教材的现状: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现状一:不敢越雷池一步,墨守成规地照搬教材。现状二:不考虑儿童需要,一厢情愿地改编教材。现状三:不考虑本地实际,人云亦云地模仿他例。

三、以儿童视角诠释教材的策略:想说爱你也容易。

(一)拨动儿童的心弦,化静态文本为动态过程

(二)关注儿童的思维,化图文范式为生活情境

(三)立足儿童的经验,化统一例题为校本特色

(四)基于儿童的兴趣,化闭合定型为开放多解 关 键 词: 儿童 视角 诠释 教材

儿童是教育事业的服务对象,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的满足程度,是判断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尺度。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不仅是对其提供科学的知识,培训应用的技能,还应以人文关怀满足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的被理解、尊重的情感需求。所以,教师要体察儿童的情感需要,实施适合他们需求的教学。许多时候,我们虽然强调满足儿童的需求,可我们并不了解儿童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对于我们孩子的数学学习需求究竟了解多少?

一、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漠视儿童的感受、体验和需要。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常常把学生假设成没有情感需求的知识容器,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不需要选择。在教育的过程中,儿童并没有发言权,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素材。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可许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儿童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因此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一)研究的缘起:一幅儿童画的启迪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一次在“儿童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征文征画活动中,征集到了这样一幅画——画中的教师左手托着知识,右手托着天平,一男一女两

个同学站在天平的两端。老师的脚下还分别放置着课外书、竖笛、地球、足球、篮球等儿童心仪的物品,更特别的是老师的肚子里还有一片海,象征着宽广的胸怀;绽开的笑脸上居然还被独出心裁地安上了一只天眼,仿佛是灿烂的太阳。这幅画使得教师们在心灵震撼之余开始对自身教育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意味着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儿童的内心需求。要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首先是要了解学生,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在设计、实施教学时,才能符合孩子的情感需求,从而有效促进孩子学习和成长。说到底,就是要让教师们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儿童的视角纳入有关教材的建设过程,以儿童愉悦的学习方式设计和组织教学。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1.儿童视角:儿童视角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心理原型,指的是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创编数学情境,使教学情境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2.诠释教材:指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以数学教材为蓝本,以学生的实际为突破口,创造性地优化组合教材,使之更具有情趣化、生活化、活动化。

3.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指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小学数学教材为蓝本,以儿童的实际为突破口,把儿童的视角纳入数学教材的建设过程,创造性地优化组合教材,以儿童愉悦的学习方式设计教学。

二、当前创编教材的现状: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理想的数学课堂是一片启迪学生心智的沃土,学生徜徉在这片沃土上,积极思维、快乐互动、自由合作,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素养、形成数学能力。但现实中我们常常遗憾地发现,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往往表现的是沉闷和呆板,显然孩子们在课堂上并不快乐。大家可能都有过兴匆匆地上课,灰溜溜地下课的经历,其实这多是因为师生的视界差异。如果我们不懂儿童的心,不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创编教材,那么我们的“教”就不可能有效地为“学”服务,教与学双方在课堂上就无法和谐协调,这样的“教”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

现状一:不敢越雷池一步,墨守成规地照搬教材。

成因:由于受传统教材观的影响,不少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他们一味按照教材的安排或拿着现成教案进行教学。这些教师不但没有理解教材编排的真实意图,就更不用说有效地创编教材了。因为教师不能依据教材 2

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来合理配置、适当组合,所以只能墨守成规地照本宣科式地使用教材。

现状二:不考虑儿童需要,一厢情愿地改编教材。

成因:虽然许多教师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转向“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努力地对所使用的教材适当补充、扩建,进行二度开发,但是由于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思想。所谓的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也只是教者以自己已有的成人化的经验和认知对教材所进行的一厢情愿式地改编。

现状三:不考虑本地实际,人云亦云地模仿他例。

成因:许多教师由于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编排的真实意图,又缺乏有效地创编教材的经验。为了追求好的教学效果,只好人云亦云地改编教材,机械地、生搬硬套地模仿名师的成功案例。

三、以儿童视角诠释教材的策略:想说爱你也容易。

新版小学数学教材构建的框架是纵向按数学知识内容排列,以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为主干,各项知识互相穿插,由浅入深地螺旋上升;横向按实施的形态分类,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线索,将数学知识构建和数学问题解决等各项活动,贯穿所有相关内容。但教材在编排中不可避免地把数学知识整体划分成一个个知识点,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编排。这种把原本具有丰富内在联系的知识经过人为处理变成以“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的做法,既割裂了数学知识整体间的联系,又割裂了数学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立足课程标准的同时,要关注各个学段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征,关注数学知识特点与儿童认知特点的协调。要能从儿童的独特视角捕捉“生活现象”,设计“生活情境”,勾勒“生活画面”,将触角延伸至儿童的“生活世界”创生教材以外的资源,使之符合儿童的“数学现实”。

(一)拨动儿童的心弦,化静态文本为动态过程

儿童的本性是好动的,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也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现有的教材体系,每一道例题的呈现还是以静态文本为主,没能够直接地形成一个个活动的情境。教材所安排的学生活动,在呈现上没有做到动起来,这种静态文本的教材并不容易吸引活泼好动儿童的注意力,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领悟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继而给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带来了困难。而《课程标准》要求很多的学习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亲历”行为,如果没有动态的活动情境让每一名学生动起来参加到对知识的探究中去,那么这种“亲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所提供的文本情境变成活动的,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操作与实践的机会,把参观式的浏览转化成学生实实在在的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在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3

在活动中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

1.变静为动。

“活动是智慧的根源”,也是儿童的经验建构方式。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儿童的一种自由与自觉,因为它摆脱了儿童生疏的纸笔策略,营造了具有真实的、有意义的、支持性的情境,使得数学学习成为“真实的数学学习”,符合儿童心智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时的模版,也不再是“不容改变”的、定理式的知识结构,而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只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由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与教材编排体系的知识基础之间,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与教材设计的统一现实场景之间,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完全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改变文本教材的呈现方式,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教学,变静为动使教材真正为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服务。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由于平常生活中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非常陌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例子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如果创设魔盒这样的活动情境,学生在猜想魔盒的秘密活动中不知不觉的达成了目标,小小的变静为动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化虚为实。

数学学习过程既包括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包括对已经符号化了的数学问题做进一步抽象化处理,并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从而发展更为完善、合理、富于个性化的框架结构。这两个具有梯次发展、互为因果关系的过程,都必须建立在儿童有丰富的现实生活经历,并且形成了相当的表象的基础之上。因为学生产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愿望,往往是现实问题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引起。对儿童来说,学数学不应是简单重复地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而更应是自主探究式的“做数学”。因为思维的形成,必须从外在的可见活动开始,这既是人类数学经验的起源,也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历程,儿童需要“用手思考”。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应该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着力改变文本教材的呈现方式,把教材中的虚拟场景转换成真实可操作的情境,使数学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如“圆的周长”教学,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需要认识圆周长,接着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来测量圆形表面的周长,通过操作学生感悟到每次测量周长比较麻烦,产生要发现一种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圆周长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不变,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油然而生。真实再现问题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伴随着过程展开,学生不仅了解科学成果,并获得学习方法和研究策略的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智慧发展成为可能。

(二)关注儿童的思维,化图文范式为生活情境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数学教学的核心材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我们要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转向“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对所使用的教材适当补充、扩建,进行二度开发。新版教材从例子的内容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插图明显增多,文字量明显减少,表面看比旧教材丰富得多,教学似乎可以比原来轻松,其实不然。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编排的例子才是有效的。儿童应该学习儿童的数学,儿童数学却应该亲近儿童,符合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思维,这种具体形象不单是数学知识呈现上的图文并茂,更应是儿童在头脑中知识储备的丰富多彩,因此纯粹图文式的教学起点对于儿童来说仍具有不可攀性。所以我们需要借取生活素材,把“儿童生活”嵌入数学教学,让“陌生的数学”变得熟悉、亲切。

1.呈现知识背景,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心理学家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因此在执教“可爱的校园”时,可以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找一找、数一数校园里有多少花、多少树、几个大字、几个雕塑、几个篮球架等,看你能不能发现在观察中的数学问题!”这种呈现了知识背景,让儿童体验知识来龙去脉的数学课,使学生们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学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数”的来源,兴致盎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教材中平面的图文范式转换成立体的生活场景,寻求数学知识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挖掘社会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儿童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例如,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 5

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三)立足儿童的经验,化统一例题为校本特色

儿童数学学习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着他的前期独特经验,这不仅仅表现为各自不同的数学知识准备,而且表现为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儿童的数学化过程就是儿童“自组织”数学学习材料的过程,也是儿童对客观的“数学知识”进行主观“意义赋予”的过程。换言之,儿童的数学学习是儿童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新教材尤其关注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在情境中解决生活问题,获取新知.在这方面新教材虽然已为师生创设了广泛的教学情境,但由于实验面很广,同一版本教材的使用范围是全国各地的许多实验区,而实际上每个省市、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又都不尽相同,教材的编排必然要受到城乡、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创设的情境不可能照顾到全面,因此任何一种教材所选用的例子,都没有办法做到适应所有地域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复印者”,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标的框架内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把教材中统一安排的、不适合本地学生的例子,改成本地学生普遍能接触到的例子,使学生能产生积极的共鸣。例如:在一年级“确定位置”的第二节,练一练的第一题:他们住在第几层第几号?这道题对城市生活比较陌生的农村学生来说就很不适应。因此,在教学时我便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即:同学们,咱们照的相片取回来了,你们想看看吗?好,现在老师就把它装在相框里。注意看老师把每个人的相片都贴在什么位置。这样即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巩固了新知——确定位置。同时农村学生活动面比较狭小,和父母逛公园、看电影是绝大多数孩子根本体验不到的一种生活情趣。像 “找座”这样的练习对学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在处理此问题时,我特意带领学生到大会议室上了一节活动课“排座”。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开开心心,令人头痛的“找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材中例子的情境是二年级4个班学生要坐公共汽车去参观博物馆,这样的情境对于城市学生来说,是较熟悉的,起码看见公共汽车是家常便饭,而对于农村二年级学生来说就不一样了,很多学生不知道博物馆是什么。如果按教材中的情境来教学,虽有趣,但离学生太遥远,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如果将例子情境转换成本地学生都知道的事物那效果就好得多了。比如把例子改为:本校的语音室可以坐64人。二年甲班有45人,乙班有43人,这两个班的同学同时到语音室听音乐,坐得下吗?通过这样的改变,学生感到例子是身边的事物,兴趣倍增,求知欲就容易被激发起来,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四)基于儿童的兴趣,化闭合定型为开放多解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儿童的主动观察、思考、操作、探究、尝试、发现与体验活动,它让儿童用一种整体的、手脑联动的实践方式去把握认识对象。儿童视阈中的数学就不应简单地被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不应被看作无可怀疑的真理的集合,而应主要被看作儿童的一种“创新性建构”。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和研究,是儿童的思想实验或“准实验”。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来自于儿童在数学学习中的成功体验,更来自于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提出的独特见解。传统教材的例子一般是闭合型的,即条件已知、问题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定型。闭合型的例子的方便之处是思路直,教学过程易掌握,不足之处是捆住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新版教材例子有一些设计成开放型或半开放型的。针对这些情况,教学时应当有充分的准备,把握好教材的要求,摸清学生的底细,该放手时就放手,做到胸有成竹。同时,遇到教材中闭合定型的例子,我们也要从改变条件或问题入手,如在一个情境中提出的条件或超出或少于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自行提出来等等,不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例如教学“2、3、4的乘法口诀”例5时,情境图中画有4棵玉米各结有玉米3个,小熊摘走一个,小鸟问还有几个?这个例子的意图是让学生发现有3个3,另外还有一个3少了1,一共是几?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玉米图,然后计算剩下几个玉米,在这里,不限制学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只要算对就行,可能学生有的逐个算出结果,有的用3+3+3+2算出结果,有的用3×3+2算出结果,也有的用3×4-1算出结果,对各种方法逐一评价表扬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创新精神也得到培养,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同时我们也应该蹲下身来以儿童的视角看问题,努力寻找数学与儿童已有经验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教学为儿童的成长服务。为学生营造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学习空间,使数学成为学生的魅力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之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郭德俊主编

③康华健 《走向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年05期

④郭文静等 《教材开发:数学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策略》 《江苏教育研究》 2008年12期

⑤谭斌 《论学生的需要》 《教育学报》 2005年5期

第二篇:教材解读的四种视角

教材解读的四种视角

在一次小学科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有一位青年教师与笔者商量《轮轴的秘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这个课怎么上。看了这位青年教师满满当当的教案,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教材中的几个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轮轴实验你做过了吗?你觉得学生来做这几个实验,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期望学生怎样发展?对于这些问题,这位教师实事求是地说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准备了内容丰富的教案,却厘不清教材中的关键问题。这其中的症结之一,是有些新教师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不知如何去研读科学教材。本文笔者即以《转轴的秘密》一课为例,提出一种解读教材的思路,以供大家参考。

一、从文本结构剖析教材

从文本结构来剖析教材是指教师分析教材的层次,找出教材中主干活动的逻辑关系,明确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实验结论的得出过程。通过对重点章节的阅读,了解实验活动的过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记录表的设计和使用。这样做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指导,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文本结构的角度剖析教材其实就是一个内化教材的过程。

比如《轮轴的秘密》一课,教材分成三个内容:轮轴的概念、探究轮轴的秘密、轮轴在生活中应用,其中的重点是探索轮轴的秘密。在阅读教材时,教师可以就以下问题来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1.在认识轮轴的概念时,教材为何选用阀门式水龙头,而不选用“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呢?

通过比较发现,阀门式水龙头的轮是完整的,而“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的轮是不完整的,它们只有在运动时留下的轨迹才会形成轮,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环节选用的轮、轴完整并固定在一起的机械,有助于学生建立轮轴的概念。

2.在教材中为何将轮轴的运用放在最后?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当学生认识轮轴以后,安排了一个拧开水龙头的体验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省力,再发展到用实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假如我们将轮轴的运用安排在轮轴概念之后,这会削弱学生认知上的前后联系,造成思维上的断层。同时,在体验之后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轮轴的作用,从轮轴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来深化对轮轴的认识。

3.探索轮轴的秘密实验活动安排了两次,这两个活动前后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参与第一个活动“轮轴有什么作用”的过程中,期望学生发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会更省力,还期望学生发现在轮上用力是轴上阻力的二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作出猜想,如果轴不变轮增大,轮上用力情况会怎样呢,由此引发学生开展第二个活动“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通过实践发现,轴不变轮增大,轮上用力更省。当然,从学生思维的逆向性思考,教材还可以提出问题,“轮不变轴缩小,轮上用力会怎样?”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轮轴有什么作用是第二个活动的基础,而第二个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轮轴作用的认识,同时第二个活动中的实验方法受到第一个活动的影响,两个活动可以由扶到放开展。

二、用实验的方法学习教材

教师在上课之前,自己先要准备材料,并操作教材中的实验,这有助于教师达到对科学概念生成的过程体悟,也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实验教学的成功开展得到保障。

《轮轴的秘密》一课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和一个游戏活动。为了做好实验,笔者首先是寻找材料。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然课中简单机械实验盒的套件只有2倍关系,没有3倍关系,最后在初中实验材料中找到相应的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组装轮轴上的绳子时必须在轮和轴上缠绕几圈有助于实验的调控,轮和轴上绳子的缠绕方向相反,绳子的长短会影响两边力的平衡,需要课前作出调试。而教材中提出轮上用多大的力才能将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这将使作用在轮上的力再增加一个钩码才能提起轴上的钩码。因为在两力平衡的情况下,轮轴保持静止。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平衡的方法来研究轮轴的作用,规定在轮上用多少的力能使轮轴保持平衡。根据自己的实验操作,笔者制定了实验操作指导用语。

实验步骤:先研究轴上阻力是2个垫圈时,轮上挂几个垫圈才能保持平衡?接着研究轴上阻力是4个垫圈、6个垫圈时,轮上挂几个垫圈才能保持平衡?

实验注意点:轮和轴上棉线缠绕方向相反;实验过程中,手要轻轻地拉住棉线,防止轴上垫圈滑落;及时记录,实验后整理好垫圈和铁架台,轻声讨论我们的发现。

三、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

学生会关注教材中的什么内容呢?从笔者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拿到科学书,先会看看里面有哪些活动,是不是有趣,很少有学生会去思考这个活动做了以后我要掌握什么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关注的是活动的表面。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的起始点,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从关注活动本身发展到关注活动本质,从关注活动的表面走向思维的内在探索。因此,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善于找出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本着“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的教学理念,挖掘活动背后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在愉悦的情景中,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和情趣。

在《轮轴的秘密》一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用螺丝刀来比较力气大小。在比较力气大小的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这个比赛不公平,因为螺丝刀的柄粗糙容易捏住,而金属杆光滑很难捏住。这实际上是教材中的选材不足问题,螺丝刀增加了另一个变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从中可以看出教材中也会存在问题和不足,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作出调整和完善。如在教学中选用啤酒瓶就可以尽量避免摩擦力的问题。在开展活动时,教师给每组一个啤酒瓶,要求每个学生操作两次,比较分别握住轮(瓶身)和轴(瓶颈)时的用力情况,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对轮轴省力的最初体验,激起学生定量研究轮轴省力问题的兴趣。

四、从动态的角度生成教材

由于受技术和成本的影响,教材是静态的、平面的呈现,但课堂却是动态的、立体的生成,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是逐一呈现,具有一定的顺序。这就要求教师从动态的角度去预想教材的课堂形态,梳理教材的知识脉络,展示学生科学概念的显性发展和思维价值。

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轮轴的秘密》教材的动态呈现可以这样展开。

1.轮轴的概念。

首先出示一个阀门式水龙头,随后动态呈现“我们拧水龙头上的轮子就能带动轴一起转动,将水龙头打开”的过程,并在图中闪现认识“轮”和“轴”。最后出示“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作轮轴”。

2.轮轴的作用。

(1)取下水龙头上的轮子,一学生直接去拧轴,不易拧开水龙头,推测轮轴的作用。

(2)全体学生体验轮轴的作用。给每组学生两个啤酒瓶,玩比较力气大小游戏,通过在轴上和轮上用力比较,从感性层面上认识轮轴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

(3)呈现轮轴实验装置,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及注意点,学生开展实验研究轮轴有什么作用,并在记录纸上记录,写出发现。

(4)交流“我们发现了什么?”限于教材的篇幅,这样的提问是很开放的,学生的发言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反而不利于概念的建立。因此可以稍作引导,“①对这组同学的实验数据你有其他意见吗?②两个垫圈表示什么?一个垫圈表示什么?③从这三组力的大小比较中,你知道轮轴有什么作用吗?④推想在轴上的阻力为8个、10个垫圈时,轮上各用几个垫圈的力能达到平衡?”

3.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呈现实验装置,提出问题:把上面轮轴装置中的轮换成一个更大的轮,每次所用的力会有怎样的改变?

(2)推测:轮大了,提起重物会更省力;轮大了,提起重物拉动绳子的距离更长了。

(3)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呈现两张记录表,比较上面两种轮轴提起重物所用的力,说说自己的发现。认识到“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

4.轮轴的应用。

(1)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哪一部分相当于轴?

(2)呈现相关图片,了解生活中应用的轮轴变式。

(3)思考轮轴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从以上环节可以看出,动态呈现教材,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教材实验的内化、学生心理的预期分析三者的有机综合,以求得教材、教师、学生的三心相通,追求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的有机统一。它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寓教法于其中,力求把握教材的侧重点,化繁就简,以求得真正“活”化教材。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315400)

第三篇:以担当诠释忠诚观后感

以担当诠释忠诚观后感

导语:全党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严字当头、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把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第三集以担当诠释忠诚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以担当诠释忠诚观后感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句“打铁还需自身硬” 的平实语言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这句话理解来说,也就是必须先把自己强化好、整理好、管理好,才能够真正解决自身问题。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内涵丰富、普遍适用,不仅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意义重大,对我国新时期、新机遇、新挑战下的发展也具有“指南针”般的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驾驭经济能力是基础。随着我国进入革“深水区”,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情况,如何更好的利用经济资源,把握未来发展的关键走向,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在下一个发展转折期继续保持先进势头的关键。我们党已经引领我们攻克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问题,从98年金融危机开始,我们党不但没有被欧洲次贷危机所影响,反而在多重经济危难中继续保持勃勃生机,这不得不说对经济发展政策的准确指引,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如果我们要想继续走在发展的前沿,那么就必须继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从而面对各种新型困难做到不急不躁,游刃有余。

打铁还需自身硬,增强掌握全局能力是关键。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性的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不仅是把经济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都要放在重点位置来抓。现在各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由原来的一头堵,发展到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较量。看世界的另一端的美国,从山姆大叔到马克吐温,不论是其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还是到独领风骚的文学大师,美国具有特色性的文化产业似乎以其特有的手段迅速征服了亿万人的心。我们不仅应该警惕这种文化侵略,同时还要积极吸取有益因素来发展自己,为下一轮的自卫反击战做好准备。窥一隅而知全身,我们不仅要打赢文化战争,更要在全局上鼓舞士气,全面进取。这就要求我们党从根本上做到“全面都要抓,全面都要硬”。

新时期对我们的的发展提出了更新而且更高的要求,这时我们必须牢牢记住“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做到集中力量发展自己本身的优势,更要全面增强各个方面的能力,学着走到发展的前端,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只有我们真正让自身“硬”起来,才能打好发展这块“精铁”,才能走出一条真正“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

面向未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我们在坚定信心的同时,切不可掉以轻心。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从中央部委党组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体责任,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敢于执纪问责。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敢管敢治、严管严治、长管长治,又要敢做敢为敢担当,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坚强的政治保证。

以担当诠释忠诚观后感心得体会

(1)坦白的讲现阶段党内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讲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的体现。我们党有从不回避问题和矛盾的优良传统。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同物质世界中万事万物发展壮大的规律是相同的,总有一个发生、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不断发现自身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领导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新胜利,才有了中国今天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党站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更加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对党内存在问题的认识更加自觉、更加清醒、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又一次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开始,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的新践行,也表明我们党更加自信、更加成熟。

(2)这也是摈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身体力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有一个显著地特征就是打官腔、讲官话、凌驾于人民之上,注形式、讲排场、不求实际效果。面对人民,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场合,装腔作势,虚虚假假,努力维护自己的“官僚”形象;于人民交流放不下架子、附不下身子,遮遮掩掩。当新一届党的最高领导集体面对全国人民,用人民熟悉的语言,谦虚谨慎的姿态,同人民交流,充分体现了党的公仆精神,把自己摆在了为人民服务的位置,真正融入了人民大众。

(3)这是建设好党的决心和信心的宣誓。如果党的自身不“硬”,党和人民事业这块“铁”就打不动,就会折断党的臂膀,就无法向人民交代,就会落后于时代,就会被人民放弃、时代抛弃。所以,必须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百炼成钢,成为钢铁巨人,我们的党才能不为任何腐蚀所侵,不为任何利诱所惑,才能以健康的肌体吸纳新知识、接受新教育、应对新考验、取得新进步,才能使党永葆青春和活力,体现时代性、富于先进性,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4)透露出一种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建设打造一个坚实、纯洁、先进的党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之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执政地位、历史使命和所从事的事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要求党自身必须坚强、坚硬,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才能实现党的历史任务;必须“硬对硬”“实打实”,实实在在进行党的建设,夯实根基才能做出人民满意的工作,受到人民拥护,勇力时代潮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5)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和发展。从胡锦涛同志的“不折腾”到习近平同志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都是群众性语言。我们都知道,要与百姓走得近,就得讲老百姓的语言。这样才能消除隔阂,拉近距离;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民生疾苦,了解社会真相;才能从人民中汲取到力量和智慧,勇于改革、奋力前行,推动社会发展,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受到人民拥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翻开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著作,群众性语言比比皆是,老百姓看的亲切看的明白,在人民心中丝毫不减领袖风范,反而具有无穷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种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以担当诠释忠诚观后感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掷地有声,鲜明地表明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信心、恒心。

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实践中,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大无畏的担当精神,围绕从严管党治党提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强调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思想建党为根本,以从严治吏为重点,以改进作风为突破口,以反腐肃贪为重要任务,以严明纪律和制度治党为保障,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风如何,牵动党的面貌、党的形象,关系党心民心。切实解决党风上的突出问题,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

XX年11月,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总书记斩钉截铁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总书记反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突破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党中央把抓作风作为“先手棋”,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三年多来,党中央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从八项规定下手;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巩固和拓展;今年又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一切,充分显示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一鼓作气、一抓到底的决心和恒心,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腐败是社会毒瘤,也是侵蚀我们党的健康肌体的腹心之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党心军心民心,以最强决心、最大力度、最严态势吹响反腐败斗争集结号,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总书记强调:“反腐败斗争没有禁区,没有特区,也不能有盲区”,“要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三年多来,我们党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查处***、***、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

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大量腐败案件告诉我们,反腐败斗争必须既治标又治本,必须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必须筑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钢铁长城。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继续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推进巡视和派驻监督全覆盖。加强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对腐败分子形成震慑,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效振奋党心、深得民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革命理想高于天”。从严管党治党,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培植好精神家园,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为信仰而拼搏奋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党是肩负历史使命的政治组织,纪律是生命的保障,规矩是生存的基础,必须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党有8700多万党员,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执政,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总书记指出:“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党的规矩包括哪些?总书记指出,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

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

严明党的纪律,首先要严格遵守党章。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严明党的纪律,必须严明政治纪律。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总书记强调:“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而不能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党中央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在党长期执政和依法治国条件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实现依规依纪治党,切实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两项法规一正一反、相互配套,自律与他律互补、高标准与守底线兼顾,立起了“航标灯”、拉起了“警戒线”。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尊崇敬畏党章,严格执行两项法规,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心、落实于行,自觉做守纪律、讲规矩的模范,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对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思想混乱、制度松弛是最大的危险。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这为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指明了正确方向。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党的建设长期积累的一条基本经验。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为的是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切实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牢牢抓住坚定理想信念这个关键,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坚持思想建党,特别要解决好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问题。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党性坚强了,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挺得住。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作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建章立制工作,通过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用制度治党,就是要依法依规治党。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充分运用“四种形态”,用严明的纪律管住全体党员。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做到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集成。用制度管权,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区分和配置权力,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要建立权力清单、实行权责对应,坚持有权就有责,失职要问责。用制度治吏,就是要用制度从严管理干部。要根据形势变化,完善干部管理规定,既重激励又重约束。严格执行干部管理各项规定,讲原则不讲关系,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内涵和新要求,为进一步管好党、治好党指明了方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坚强有力,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善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要靠掌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体制机制,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要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要切实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巩固、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领导干部素养和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发展的水平和效果,必须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培养。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提高领导干部领导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历练,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增强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能力,努力提高驾驭现代经济发展的本领,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及时解决群众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利益问题,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四篇:以师德诠释大爱真谛

以师德诠释大爱真谛

用爱心浇灌学子心田

——通河县第一中学刘晓伟师德事迹材料

古人云:“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说做教师的不容易,很多人对教师的职业望而却步。诚然,教育是一件长期工程,系统工程。一家一个孩子都管不好,有的还管不了,何况是一群还处在青春期,独生子女的孩子。然而,当老师的爱心付出换来学生的成长成才时,当老师的的辛酸苦楚换来桃李满天下时,老师的内心一定是喜悦幸福的。

正是这种喜悦与幸福带给我更大更多的职业动力。从教22年,我始终如一地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桃李满天下;始终如一地奉献爱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才的道路;始终如一地奉行自己的原则,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大德至简,努力成为教学能手

师德也是职业道德中的范畴,最基本的就是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备不好课,讲不好课,是对学生不负责,对家长不负责,对国家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是最大的师德缺失。

多年来,我一直奋战在高考第一线,不断研究高考改革,研究命题策略,转变教学方法。2010年高考,所教的刘碧铎同学数学获得135分的高分,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成为当年周边五县高考状元。2013年高考,所带班级11人超600分, 居周边五县之首,班平均分577分,超重本线51分。2016年高考,所带班级8人超600分再次成为周边五县之首,班平均分565分,超重本线79分。2004年以来,所带的学生先后有60多人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理工、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从普通任课教师,到高三数学学科把关教师,从普通班班主任,到高三重点班、加强班班主任,多少次在学校紧缺数学教师的情况下,我跨学年教课,带两个班的班主任,超负荷地工作,虽然有苦和累,但是看到孩子们做会一道题时的喜悦,看到孩子们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时,眼里噙满了激动的泪水。

多年苦心钻研,多年探索创新,一丝不苟钻研业务。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多次参与与哈三中的交流学习,参加哈三中的各种教研活动,听他们的常态课,公开观摩课,认真听、细心记,向哈三中的名师拜师学艺,寻经问宝。虚心请教哈三中姜思洋老师,时时刻刻与哈三中教学进度保持一致,配置习题保持一致。多年来,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用百倍努力、拼搏精神,努力成为领导眼中教学精湛、业务精良的学科骨干、市学科带头人,学生心中值得信赖、钦佩尊敬的良师益友,全社会广泛认可的高中教师。

二、大爱无声,为学生铺就成才之路

作为男教师,我既要有粗狂豪放,也要学习女教师的心细如发。对待同学刚柔并济,宽严有度。平时和同学们一起相处,更像一位大哥哥,谆谆教诲,不厌其烦,幽默风趣,乐观豁达,不经意间,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带出的学生,都积极向上,心胸宽广,充满着正能量。多年来,始终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于文刚是个农村孩子,2010年,刚上高一的时候,父亲就得癌症,为了治病家中一贫如洗,于文刚上学的生活费都没有着落,母亲整日垂泪,于文刚也一筹莫展,思想压力很大。我及时了解到这种情况,找到于文刚,给他打气,鼓励,开导他,并告诉他,上学的费用不用担心,只要用心学习,费用不是问题!

此后,隔三差五,我就会拿出500块钱,给于文刚作为生活费,怕他不要,告诉他,这是县政府的扶贫政策。与此同时,多方联系,找到团县委,总工会,关工委,老促会等部门,寻求帮助。我的真诚打动了领导,各部门助学帮困资金纷纷倾斜,为于文刚解决了基本生活费用。2011年,于文刚参加高考,他担心上学没有钱交学费,情绪不好,忧心忡忡。我跟他谈心,说人生的道路不会都是坦途,一些挑战是对你的历练,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历磨难挑战,告诉他,只要学习好,国家不会让一名大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大学,况且还有老师呢!于文刚的后顾之忧没有了,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根据于文刚的情况,我建议他报考军校,考上的话学费和生活费都不用愁了。

由于指导到位,师生努力,于文刚高考成绩优秀,在全校排名前十名,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学院,真的被军校录取了!梦想成真了!如今的于文刚已经是空军某部地勤的一名高级士官,每次回通河,都要看望我。看到学生成功路上有我的助力,是我作为老师最大荣耀。平时对同学们的教育也都是积极向上的,充满阳光的。我经常跟大家说,大家不要害怕困难,困难是另一番风景,它可以让你经历丰富,增长才干,一帆风顺的人生是平庸的人生,是没有挑战的人生,是没有建树的人生。在我的教导下,每位同学都刻苦努力,不怕挑战,人格健全,懂得感恩。学子千人,都成长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我信仰一种观念,“教师应该有孔子的热忱,基督之博爱,释迦摩尼之忘我精神”。

三、大家风范,引领教育教学向高端迈进

身为高三数学把关教师、教研组长,我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带头参与教研教改,坚持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先后组织开展了“如何有效教学”、“怎样上好一堂公开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为主题地校本研修活动,在教研中汲取了成长的营养、提升了理论水平和业务钻研能力。执教的《函数的奇偶性》等多节公开课获省级公开课一等奖,撰写的《新课程标准下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多篇学术论文获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有效指导了全县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所带领的数学团队于2014年荣获全县优秀班组称号。2014年,在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征题活动中荣获优秀奖,所培养的学生多人多次获得省级奥数一、二、三等奖,2015年刘嘉尧同学获得国家级三等奖。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12年获得市级学科骨干教师,2016市学科带头人,并多次荣获省市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身边好教师,五一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县优秀人才。2017年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优秀教练员称号。

选择了教师职业,我甘愿坚守;选择了早起晚归,我无怨无悔。22年的教育生涯,我以师德诠释大爱真谛,用爱心浇灌学子心田,满怀师者初心,践行育人使命。

第五篇:基于儿童视角的文言文教学

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莫国夫

最近,因工作原因,笔者对文言文教学做了一些随机的调查、访谈,发现70%以上的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背背,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能写出关键文言字词的意思。同时,在课堂观察中发现:读诵全文、串讲意思、概括主题基本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简单、机械的教学方式甚至还被冠之以“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等冠冕堂皇的标签。而80%以上被调查的孩子则认为文言文难懂、没味道、不想学,最好没有这个学习任务。

不管是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还是课外的文言文课程拓展,“意趣”被风干、“意象”被无视、“要求”被拔高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些教师和家长甚至简单地让小学生去背诵初中的古文,还美其名曰“初小衔接”。这恐怕与一些专家鼓吹的“对于经典,先背下来再说”这种简单化的、暴力式的教育口号不无关系。试问经历了这样无趣、无味的文言文学习的小学生,谁愿意长大后还津津有味地反刍内化这些“沉重的经典”?恐怕重现脑海的都是那些面目可憎的文字和惨淡无聊的学习经历了吧。

儿童是教育的原点和终点。文言文教学同样必需基于儿童,基于现实的、丰富的儿童生活。唯有如此,文言文教学才能担当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

一、以“游戏心态”让课堂多一些轻松愉悦

荷兰的哲学家胡伊青加说:人具有游戏的本质,人是“游戏的人”。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由此,我设想,真正好的教学应是具有游戏的本质的:它不是教师或是学生单方面“支配”教学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共同为教学本身所吸引、迷惑,从中感受学习乐趣的过程。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审美的基本方式是游戏。

笔者的一位学员在执教《活见鬼》(北师大版)中的“在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一句,进行这样的设计:

1.哪位同学愿意扮演这个撑伞者来表演这一连串动作? 2.教师随机插问:

你能告诉我你当时在想些什么吗? “以足撩之”时你在想—— “奋力挤之桥下”时你在想—— “趋”时在想——

3.把这种感受放进去,你来读读这句话。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教学形式,轻松好玩,容易使人体验深刻。《活见鬼》这个文本充满了荒诞和喜剧的意味,此处语言更是情节紧凑、形象鲜明。通过角色游戏,孩子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句的意思,感受人物害怕的心理,从而为揭示文本的主旨蓄势。此可谓轻轻松松学古文的一个范例。

笔者在执教的《杨氏之子》时,也因为运用了角色表演的教学策略,而使课堂增色不少。师:我来当孔君平,请你来当杨氏之子,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1:(犹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像杨氏子说的话吗?你忘了什么是“应声答”。(师生再次分角色对答)师:谁还想来试试? 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2:(脱口而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不错,但是老师觉得你好像缺了点什么。其他同学帮助他,提点建议。生3:回答时应该自信一点、机灵一点。

生4:可以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再说,要有点淘气可爱的样子。(师生再次合作)

师:我想加点难度,来考察一下你这位杨氏之子的聪慧。师:这是你家的水果。

生6: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师:“此是君家果。” 生6:“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从杨氏子的回答中,你们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教师一会儿用文言句式问,一会儿用白话问;学生则随机应变,活学活用。这样的角色模拟,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慧,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正如一位教师听课后所写:在一问一答中,在一古一今间,激发了孩子们的言语智慧,也“玩”出了语文的情趣,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竟是一件如此有意思的事,哪怕是看似“一本正经”、“望而生畏”的古诗文。

再如,大声读、读准、读熟,是学习古文的基本策略。但有些教师简单地采取教学生画出停顿记号、再按节奏读的方法,结果学生读得小心翼翼,把一篇文章读得支离破碎。文言文大多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朗读教学不妨多一些游戏元素。比如,范读,教师不妨玩一下穿越,模仿古人来范读,让学生模仿跟读,重现古时教学的经典场景。相信经历这样的教学,他们会像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文。

基于这样的常识,教师还可以采用更多“好玩”的教学策略。比如,让学生穿越时空,学做古人来仿写一下文言文,就是一件十分有趣好玩的事情。朱文君老师的课例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经验。“仿写文言,就像模仿唱歌、模仿绘画一样„„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关于文言的条条框框约束,全凭着对语言的直觉来写,以游戏的心态来写,文字反而显得浑然天成,没有雕琢之气。”(朱文君语)

一位动物学家将动物所有行为分为两类:接近与回避。我们接近快乐的事,回避带来痛苦与不愉快的事。愉快像胶水,能粘住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朝喜欢的方向走。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把书本、教师与愉悦画上等号。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那他只能感受到无趣,接下去的反应就是“回避”。我想这就是“常识”。

二、以连接想象让文本多一些故事元素 成尚荣先生说:“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我想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以人教版为例,四篇文言文全是故事(除了《杨氏之子》外,另外三篇为《学弈》、《两小儿辩日》、《伯牙绝弦》),而一些课外的文言文教材,更是大量选自《世说新语》、《山海经》等的文言故事。怎样让文言文多一些故事元素,真正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呢?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师:这个“杨氏之子”究竟是谁呢?三国时候,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有人猜测,杨氏之子写的可能就是杨修的故事。那么,我们暂且把杨氏之子就假定为是杨修吧,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这篇短文只有53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

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来补充得丰满一些。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简练,根据这句话,请你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第一排同学写就扩写这句话。师:“孔君平谒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注意:是谁,去干什么,主人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请第二排同学来写。师:“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好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杨修的聪慧表现出来。请第三排同学写这一段!„„

生1:梁国有一户人家,他家有个孩子叫杨修。虽然才九岁,但是非常聪明。胖乎乎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唇很薄,能说会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聪明有教养的孩子。

生2:一日(师:我最欣赏“一日”,他不用“有一天”,用“一日”,有文言味道。),杨氏的好友孔君平前来拜访,家人为其开了门,并告知杨氏不在(师:应该是杨老爷不在。),他的儿子杨修在书房读书。孔君平想与杨修见面,看看多日不见,小杨修又学了些什么。管家告诉杨修孔君平来了,杨修赶忙出来迎接,并亲自为其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

生3:孔君平看着果子,一眼看到了杨梅。他左思右想。该怎样考考杨修呢?哟!杨梅,杨修,你是杨它也是杨。这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吧!(掌声。师:杨梅,杨修,联系起来了!多有意思呀!)杨修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孔叔叔,我可从没听说过,这有‘孔’字的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掌声。)师:你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啊!„„

师:大家看看,三段话联起来是不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

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文言文教学中的儿童立场,就是把儿童当主体,把儿童是否喜欢文言文当作评判教学的核心尺度。儿童天生喜欢听故事。于老师深谙其理,他带领着孩子把仅有53个字的《杨氏之子》,通过连接想象、扩展新编,变成一个精彩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新编”,学生乐意写,更乐意演。儿童自己本身就充满着故事。读着这样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做一个有故事素养的教师,我们要多向于永正老师先生学习。

三、以方法渗透让学习多一些学理规律

怎样把看似难懂的文言文教明白、教简单、教有趣,是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朱文君老师在《一人性缓》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一人性缓。”)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来? 生:句子里有个“缓”字。缓就是慢。

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明白了意思。那么,句子里只有一个“性”,你弄出个“性子”,也是这个方法? 生:对。师:很好。“一个人性子很缓慢”是我们现在的话,而古时候的人则说:“一人性缓。”不过,我们也能读懂。因为我们刚才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 生:组词。

师:对,你叫什么名字呀? 生:杨天赐。

师:好,这种组词法,咱就命名为“杨天赐组词法”。

可以看出:此处朱老师的教学节奏放得很慢。在拉家常般的教学行进中,朱老师引导着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文言的表达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朱老师顺势总结理解文言的基本方法——“组词法”,并以学生名字来命名,可说是贴近了初识文言的孩子的认知规律。再如,一位名师在带领学生感受了《杨氏之子》中杨氏子的聪明机智后,是这样教学的: 再次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生:“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

师:很好,你能看注释来理解古文。记住这是学习古文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师: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学生沉默。)(课件出示:《辞海》中“惠”的其中三层意思:1.仁慈;2.柔顺;3.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

师:仁慈、柔顺合起来就是说有礼貌、有教养,说话做事得体。你们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杨氏子有礼貌、有教养? 这个案例,教师不仅向学生传递了“看注释”这一常用的学习方法,更妙的是作者找到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的“文眼”,那就是“惠”。“聪惠”即聪明,这层意思一览无余。但教师却凭着自己扎实的文言功底,超越教材,向学生呈现了《辞海》中“惠”的三层意思。由此,我们才蓦然发现一个“惠”字,竟然暗合了文本的叙述方式,竟然暗合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这就是学理,这就是规律。我们的文言教学,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发现,需要多一些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境界。

从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来看,看似遍布荆棘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不妨追本溯源,根据文本特点择其要寻找一些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路径和方法。如此,文言文的教学一样可以清简自然、朴实高效。

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情,应当是教育的常识,但毫无疑问,这远没有成为大家的共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童年的文言文教学必须要基于儿童视角,唯有此,孩子才能在与古汉语的最初相遇中拥有一份喜悦、产生一份敬意。

下载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构化视角与数学教材研究

    结构化视角与数学教材研究【摘要】数学教材是结构性的,具有关联性、非均衡性和生长性的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材解读。读通教材、读透教材、读活教材是教材解读......

    弟子规儿童教材学习体会

    很庆幸能在学院励志班上提前接触并且学习到《弟子规》这本儿童启蒙教材。正如当今很多国人对我们的国学了解学习不够一样,对《弟子规》这本从《三字经》中提升出“圣人训,首孝......

    以生命的意义诠释鞠躬尽瘁

    以生命的意义诠释鞠躬尽瘁 ---《第一书记》观后感 《第一书记》描述的是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

    心路历程,以生活诠释成语(一)

    学生时代学到很多成语,那时的学习就是先背诵这些成语,然后背诵他们的解释,作文中合理选择运用就可以了,那时候阅历不丰富,对成语基本上都没有深刻体会。长大后慢慢历经生活磨练,人......

    以爱心解读,用责任诠释(精选合集)

    以爱心解读,用责任诠释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心得体会高坪中学吴华飞对于教师这个肩负文明传承、人才培养的特殊职业,责任与爱心是两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最......

    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

    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 “嘉顿苏尔发展心理学工作室”著有国内第一套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丛书, 该丛书依据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分为6个主题,每个主题又由构成该主......

    以儿童的视角看人物---再次细读《我的叔叔于勒》

    以儿童的视角看人物 ---再次细读《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是九年级北师大版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比较探究”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悲悯人生,所以,按照编者的......

    以领导学的视角看红楼梦

    以领导学的视角看红楼梦 ¥¥¥¥¥¥ ¥¥¥ 摘要: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渊源造就了无数文学瑰宝,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红楼虽然只说是一梦,但是却总让我们百味咀嚼,欲罢不能。时过境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