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的儿童视角

时间:2019-05-12 15:2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语文教学的儿童视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语文教学的儿童视角》。

第一篇:例谈语文教学的儿童视角

例谈语文教学的儿童视角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香港的王清凤老师上了一节课《逃家小兔》,它让我再一次领略了语文教学的一种别样情怀,一股清新的课堂教学生动气息。和内地许多参赛教师相比,王老师的语言多了几分轻松、诙谐与家常,还有她运用教材的方式,对学生个性的张扬等等,都使我们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趣、童心、童真的魅力。

一、教材选择的儿童视角――童趣

现行语文课本一般情况下是由课程专家、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等集体编写的,而教材的阅读对象是孩子。为什么不能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多多出现,或者是教材中的选文少一些,给教师和学生更多自行选择的余地呢?那些贴近儿童、能够真正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才能更深地触及儿童心灵,并对他们的言语生命给予有效滋养。

《逃家小兔》是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性人物玛格莉特和克莱门特创作的,是屹立于儿童图书界60余年的经典之作。大意是:一天,一只小兔子突然对妈妈宣布说他要“离家出走了”――尽管后来我们知道,这并不是出于他的叛逆或是遭遇了什么委屈,不过是想知道妈妈有多么爱他――但我们还是不能不佩服这位机智而又豁达的妈妈,她没有惊诧,甚至没有问一个为什么:“如果你跑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紧接着,一场在幻想中展开的欢快而又奇特的追逐游戏就开始了。小兔子上天入地,可不管他扮成溪里的一条小鳟鱼、一朵秘密花园里的小花、一块高山上的大石头,还是一只小鸟,身后那个紧追不舍的妈妈总是能够抓住他。最后,小兔子逃累了,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说:我不再跑了。妈妈喂了他一根象征爱的红萝卜。

书中洋溢着母爱包围下充满想象力和生活情趣的纯真儿童情怀,色彩鲜明的画面中那栩栩如生的夸张可爱形象,对孩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并足以把他们的想像力拓展到一个无限的空间,让他们感到一种安详宁静的愉快。因为几乎每个幼小的孩子都曾经在游戏中幻想过像小兔子一样离开家,用这样的方式来考验妈妈对自己的爱。

“小学语文”姓“小”,我们必须强烈地意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儿童,以此作为区别其他学段的语文教学的标志。

二、教材解读的儿童视角――童心

1.用童心触摸文本

教学的成功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上。而儿童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师需要一种真诚的情怀,以儿童的眼睛去解读教材,用童心触摸文本,以此摆脱教师在审视文本时的自我中心和功利意识,避免固有观念的影响或纯自然科学式的“解释”,努力找到与儿童阅读心理高度共鸣的点,从而在课前寻求到教学目标达成的契机和突破口。儿童是最敏锐、纯真、灵性和极富想象力的存在,然而由于我们常常在拿到教材后便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忘了我们还应当和可以是一个“孩子”,更多地考虑自己读到了什么,应当教给孩子什么,所以教学往往脱离孩子的心灵需求,陷入感情色彩的机械的公式化,导致道德教育的概念化,甚或窒息了学生原本可以打开的色彩斑斓的丰富世界,扼杀了学生内在的灵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个拥有童心的教师必然如儿童般充满想象力、激情和好奇心、创造力。那种发自内心和从骨子里透出的“天真”,会使她(他)成为儿童心灵的“同路人”。这样的老师的教学带给孩子的影响是非同凡响的。同龄人之间巨大的相互作用力使我们认识到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更需要一个感同身受的知心“伙伴”而非道德与知识的“传教士”,这种童心的能量和魅力在王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以感受得到。

2.顺应童心设计目标

在解读文本时,如果能够首先使自己成为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上的“儿童”,然后才是成人的自己和作为教师的责任,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设计就会尽可能地符合那个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及情感规律,并留有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在全方位多种类互动的学习活动中促使其言语智慧的提升,健全人格,形成美好的情感。

王老师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透过学习这本图书的内容,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了解父母管教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习主动与家人沟通,并对家人付出自己的关怀。

教学重点为:(1)观察图书中的图画,想象故事的情节;(2)朗读和理解绘本中的文字,学习以“如果你……我就要……”的句式创作对话;(3)讨论图书的内容,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兔妈妈的教育方式。

“想象故事情节”,“创作对话”,“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思考兔妈妈的教育方式”,教学的目标既明确,又具有可操作性,也为儿童通过具体、丰富和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达成目标并充分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舞台。

3.融入童心设计教学

融入童心,就可能最大限度地找准教学的起点,而不低估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不会做许多表面化的无用功。在课堂上,就会从容面对学生的理解偏差并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作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更多地致力于唤醒儿童的阅读期待与探究意识。

《逃家小兔》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看图描述图意,点书题

1.看图一,描述图意,猜想小兔母子之间的对话。

2.引入以小兔为题的图书《逃家小兔》,介绍图书的作者和绘者等资料。

(二)看图猜故事,逐步寻

1.出示图书中的图二,指导学生观察和想象及表达出来。

(提示?小兔想去哪里?他在做什么?他会看到什么东西呢?)

2.出示图三至图六,分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派同学出来口述各幅画的图意。

3.一齐探讨小兔逃家的原因,再次点题,并让学生各抒己见,说明自己若是小兔会有何做法。

(三)看图学句式,读对话

1.简述故事的内容,说明小兔和兔妈妈之间展开了一场捉迷藏的游戏。

2.出示图七,指导学生以“如果你……我就要……”的句式描述图意。

3.学生先设想兔妈妈的做法,再以同样的句式表达图八的意思。

4.朗读母子间的对话,再次猜想兔妈妈的其它做法,激发学生对图书的兴趣。

(四)看书配图画,说感想

1.派发图书,学生阅读图书,老师给予个别指导。

2.学生将图九至图十三与图二至图六进行配对,朗读书中的对话。

3.分组对读,再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创意对话。

4.小结:小兔与兔妈妈这样的你追我逃,你最喜欢哪一段对话?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演绎两者的对话,并说明为什么想读这一段对话。

5.引发学生思考:是否赞同兔妈妈的做法?若是你,你会如何?

(五)看图抒情意,写心卡

1.看图十四,小结为人父母者之爱意,使学生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

2.综述故事内容,学生表明内心体验,写心意卡致自己的父母。

3.延伸活动:课后,亲子共读此书,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意见,感受亲情之可贵,互表关爱之心。

上述设计实践了如何用教材教的问题,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舞台。这种呈现文本内容的方式显然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内地语文教学有明显差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前理解”走进文本,学生在阅读之前先参与故事的创编,阅读图画书的愿望被深层次地激发出来。这种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使用文本理念,是香港图画书教学的基本手段,能在经验与文本之间更好地促成对自我的重构,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也避免了刻板地理解文本,阅读教学真正贴近了学生心灵。

三、教学过程的儿童视角――童真

1.亲切的童真

成功的教师就是把自己当孩子。这是一段课前谈话:

师:你们还记得我吗?(学生没有回答)

师:昨天我们见过几分钟,你们就把我给忘了,真过分。对我有什么印象?

生:很美丽。

生:很温柔。

生:非常好。

师:几分钟就可以看出一个好人啊?

生:很搞笑。

师:昨天你说我很暴笑,今天就换词了。

这节课,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自然而不做作,是一种真实的课堂生活。“昨天我们见过几分钟,你们这么快就把我给忘了,真过分!”说这话的时候,王老师还做出一副生气的样子,两手插着腰。可你绝不会认为她真的在责怪孩子,孩子们当然心领神会,嘿嘿地笑了。如果换了内地的老师,敢不敢这样做?平时课上敢,公开课上无论如何不敢,这可犯了大忌,不尊重孩子啊。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老师一定得这样说:“你们不说,我也知道,你们一定记得我的!”假话!

另一个感受是平等,真正的师生平等,心灵的平等。

师:我们认识了,我把你们当作朋友了,所以你当然要记住我啦;你喜欢我么?光喜欢还不行,要把我当作你们真正的朋友。其实我也很喜欢你们,你们和小兔一样可爱,所以我们能成为朋友。

老师以童言的率真和孩子们交流,孩子们熟悉这种感觉,这种表达。于是,短短的一段课前谈话,师生之间便有了一种心灵的默契。

还有一个感受是真实。

师:真是一只贪吃的小兔。周围这么漂亮,你如果是这只小兔,你愿意永远住在这美丽的田野里,住在这小小的树洞里吗?

生:我可不想永远躲在小小的树洞里,我要到外面的世界里去闯荡一下。

师:你真聪明,想到了老师想教的内容。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课堂,经常听老师们这样表扬学生:“你真会思考,老师都没想到啊!”其实正相反,那些问题大都是老师课前预设好的。

2.尊重的童真

师: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生:变成蜜蜂逃到蜂巢里,妈妈肯定不会去蜂巢找我,如果妈妈到蜂巢去找我的话,蜜蜂就会蜇到她,她就不敢来找了。

师:但我发现这也有一点点残忍,怎么可以忍心蜇自己的妈妈呢?这可能也是个好方法,如果后半部分不做的话。谢谢你的建议。

“这可能是个好方法,如果后半部分不做的话。谢谢你的建议。”言外之意很清楚,你的想法我很认真地思考了,但我不同意你后半部分的想法,尽管这样,我仍然要真诚地向你表示感谢!

师:对不起,刚才我们聊得太愉快了,上不完,我们能不能继续下去?

生:可以。

师:你们决定就算。

在这里,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观课者或评委的感受以及完美的课堂效果。

3.想象的童真

愉悦的心理状态,必然带来孩子们想象的放飞,思维的跳跃。

生:小兔很淘气,可是妈妈更淘气,它们开始聊天儿了。

生:小兔自己想逃跑。

师:逃到哪里去?

生:逃到妈妈不知道的地方去。

师:妈妈不知道的地方是哪里?

生:草丛里。

师:如果我是兔妈妈还是可以找你。

生:躲在白菜丛里,然后白菜丛太茂密了,妈妈就找不到它。

师:不如这样,给你一法宝,像孙悟空一样会变,你会变成什么?让妈妈找不到你。

生:逃到小伙伴家里。

师:只是从一个家逃到另一个家而已。你呢?

生:变成石头,等妈妈跑过来,我不动,妈妈就不知道我在哪里了。

师:好方法,你很聪明。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上面的教学片断,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思维由呆板走向灵活、由单一走向多元发展的路径。王老师适时地引导,课堂导向语言及时地转换,为孩子们思维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她在课堂上表现出香港教师的别样风情,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实可感的语文教学的儿童视角。我们的教学只有真正地契合儿童内心,执著地与儿童“同行”,才可能寻求到教与学的最佳路径。

(丁维,常州市冠英实验小学,213000)

第二篇:儿童水墨画创作教学例谈

儿童水墨画创作教学例谈

众所周知,传统的国画教学历来以技法传授的方式为主,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每个儿童,都有着纯洁、天真的内心世界,有着各种不同的美好梦想和对身边事物的种种不同感受,他们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任意驰骋,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而简练,稚气十足。在儿童的绘画中自然显现出依靠直觉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下面我就“学生在直觉的引导下,充分体现自己的水墨情怀”发表一点浅见。

一、自主提问

孩子们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为依据,在欣赏大师优秀作品的同时,加上想象、发挥、引申,进行变体画创作,这是一种和大师进行对话的自主性学习。选用大师作品既有文人水墨,也有水墨画以外的民间杰作和西方经典,既避免了孩子们在绘画语言上机械照搬,又可在同一活动中接触、比较和理解异质文化。这种理解,由于个体经历、生活状态等不同,会产生很大差异,产生各种“误读”。而恰恰是这种差异,生出千姿百态的创造,使儿童水墨画变得丰富多彩。

向大师学习,主要不是学习那些已转化为常规的、现成的、具体的东西,而是学他们独立的感受和创造精神。

比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吴冠中的画时,我以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欣赏。①你觉得这张画如何?请小朋友谈谈自己的第一感受。①你还想了解这幅画的哪些知识?这两个问题都是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旧经验、旧感受着手教学的。又如欣赏完吴冠中的画后,又出现了这样两个问题:①画中的点线给你怎样的联想?②这些点线搭配在一起给了我们美的感受,妙在哪里?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感受,又给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二、知识探究

“不带任何预想,只是渴望用画笔在纸上无意识地画着线条、色彩和形状,但到了某一刻,就变得有意识起来了,于是,一种制约和秩序开始生产。”现代大师的制作经验往往正合孩子们的心意。学生天生具有一种自发的艺术创造行为,它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自我表现,一种内心的表露。在水墨画课堂教学中,通过唤醒学生自身内部的“沉睡的力量”,创设特定的审美情境、调动其潜能,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沉思和燥动、接受和创造都以一定的节奏表现出来。如在传授各种线的表现方法中,我先以各种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山以竖线画出后的高耸、挺拔,树枝、藤以曲线画出的流动美。线条是有性格的,我利用音乐的平缓、舒畅、节奏强弱、愉快欢乐等,让学生徒手画出这些感觉,这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线条表现,这种表现透着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样,在点的教学中,我先在白纸上随意画一个点,随后让学生利用硬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工具去试,发现其他点的画法。如滴洒法、敲甩法、砸击法、揉笔法等等,让学生凭直觉去探索,促使学生在“玩”中领悟出知识。

在教学中坚持从形象分析走向感情体验,拓展学生的感知力。我们要改变一堂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图片投影引导式、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式、学生自评互评式、体验尝试法等教学方法,努力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形成自主学习的机制。

三、合作学习

中国水墨画有一套严格的作画模式和方式方法。自身在实际操作中用墨、运笔、蘸水、设色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学生短时间内单独进行意象结构的艰难性。在小学水墨画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有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小学水墨画的创造学习有新的突破。

教育社会学认为,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有可能和地位与自己平等的人一起讨论,在某些问题上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正是掌握信息、内化观点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实际中合作学习可分为全班学生共同创作巨幅水墨画,或是6-7人的小组合作,或是3-4人的合作。形式多样,灵活方便。在学习小学美术第九册《熊猫乐园》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合作学习法。熊猫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对这节课的创作练习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如何使《熊猫乐园》的创作常中求变、富有新意,是本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通过分组、讨论,每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他人长处,进行有机的意象创构,在这种民主的气氛中,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互动,拓宽了思路,深化了认识,实现了差异互补;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以平时在影视欣赏中或画刊中见过的画面为基础,小组讨论大胆构思,灵活运用表现方法,创作出一幅幅出自心中意造的水墨画图;或借助文学意境,如追求诗情画意;也可不定画题自由生发……学生虽被“逼上梁山”却并不胆怯,思索了一会即纷纷提笔落墨,完全沉浸在一种自由创造的情境里尽情地挥洒……

可见,学生个体在互相合作学习中,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开发利用了同组学生中的差异因素。在互动中,学生有机会展示各自的个性、长处,得到了别人的指导和帮助,受到了他人智慧启发,促使学生主观意象更加完整、清楚,最终促使学生能顺利完整的用水墨表现意象,物化为具体形象。

总之,对儿童的美学意识需要选准、选对知识点,对他们不可操之过急。儿童对于水墨表现有着自己的感受方式、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不一定非要合乎我们理论上的要求,这既是儿童的特点,也是儿童的魅力所在。其实儿童运用笔墨和色彩时的大胆想象及创造精神正与彩墨画意象表现的本意相契合,对靠天赋自觉能力表现的儿童来说,过多的笔墨技法反而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儿童具有极大的潜力,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推陈出新,创作出符合儿童的感性体验,充满活力和时代朝气的优秀水墨作品。

第三篇:基于儿童视角的文言文教学

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莫国夫

最近,因工作原因,笔者对文言文教学做了一些随机的调查、访谈,发现70%以上的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背背,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能写出关键文言字词的意思。同时,在课堂观察中发现:读诵全文、串讲意思、概括主题基本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简单、机械的教学方式甚至还被冠之以“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等冠冕堂皇的标签。而80%以上被调查的孩子则认为文言文难懂、没味道、不想学,最好没有这个学习任务。

不管是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还是课外的文言文课程拓展,“意趣”被风干、“意象”被无视、“要求”被拔高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些教师和家长甚至简单地让小学生去背诵初中的古文,还美其名曰“初小衔接”。这恐怕与一些专家鼓吹的“对于经典,先背下来再说”这种简单化的、暴力式的教育口号不无关系。试问经历了这样无趣、无味的文言文学习的小学生,谁愿意长大后还津津有味地反刍内化这些“沉重的经典”?恐怕重现脑海的都是那些面目可憎的文字和惨淡无聊的学习经历了吧。

儿童是教育的原点和终点。文言文教学同样必需基于儿童,基于现实的、丰富的儿童生活。唯有如此,文言文教学才能担当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

一、以“游戏心态”让课堂多一些轻松愉悦

荷兰的哲学家胡伊青加说:人具有游戏的本质,人是“游戏的人”。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由此,我设想,真正好的教学应是具有游戏的本质的:它不是教师或是学生单方面“支配”教学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共同为教学本身所吸引、迷惑,从中感受学习乐趣的过程。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审美的基本方式是游戏。

笔者的一位学员在执教《活见鬼》(北师大版)中的“在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一句,进行这样的设计:

1.哪位同学愿意扮演这个撑伞者来表演这一连串动作? 2.教师随机插问:

你能告诉我你当时在想些什么吗? “以足撩之”时你在想—— “奋力挤之桥下”时你在想—— “趋”时在想——

3.把这种感受放进去,你来读读这句话。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教学形式,轻松好玩,容易使人体验深刻。《活见鬼》这个文本充满了荒诞和喜剧的意味,此处语言更是情节紧凑、形象鲜明。通过角色游戏,孩子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句的意思,感受人物害怕的心理,从而为揭示文本的主旨蓄势。此可谓轻轻松松学古文的一个范例。

笔者在执教的《杨氏之子》时,也因为运用了角色表演的教学策略,而使课堂增色不少。师:我来当孔君平,请你来当杨氏之子,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1:(犹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像杨氏子说的话吗?你忘了什么是“应声答”。(师生再次分角色对答)师:谁还想来试试? 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2:(脱口而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不错,但是老师觉得你好像缺了点什么。其他同学帮助他,提点建议。生3:回答时应该自信一点、机灵一点。

生4:可以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再说,要有点淘气可爱的样子。(师生再次合作)

师:我想加点难度,来考察一下你这位杨氏之子的聪慧。师:这是你家的水果。

生6: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师:“此是君家果。” 生6:“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从杨氏子的回答中,你们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教师一会儿用文言句式问,一会儿用白话问;学生则随机应变,活学活用。这样的角色模拟,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慧,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正如一位教师听课后所写:在一问一答中,在一古一今间,激发了孩子们的言语智慧,也“玩”出了语文的情趣,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竟是一件如此有意思的事,哪怕是看似“一本正经”、“望而生畏”的古诗文。

再如,大声读、读准、读熟,是学习古文的基本策略。但有些教师简单地采取教学生画出停顿记号、再按节奏读的方法,结果学生读得小心翼翼,把一篇文章读得支离破碎。文言文大多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朗读教学不妨多一些游戏元素。比如,范读,教师不妨玩一下穿越,模仿古人来范读,让学生模仿跟读,重现古时教学的经典场景。相信经历这样的教学,他们会像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文。

基于这样的常识,教师还可以采用更多“好玩”的教学策略。比如,让学生穿越时空,学做古人来仿写一下文言文,就是一件十分有趣好玩的事情。朱文君老师的课例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经验。“仿写文言,就像模仿唱歌、模仿绘画一样„„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关于文言的条条框框约束,全凭着对语言的直觉来写,以游戏的心态来写,文字反而显得浑然天成,没有雕琢之气。”(朱文君语)

一位动物学家将动物所有行为分为两类:接近与回避。我们接近快乐的事,回避带来痛苦与不愉快的事。愉快像胶水,能粘住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朝喜欢的方向走。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把书本、教师与愉悦画上等号。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那他只能感受到无趣,接下去的反应就是“回避”。我想这就是“常识”。

二、以连接想象让文本多一些故事元素 成尚荣先生说:“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我想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以人教版为例,四篇文言文全是故事(除了《杨氏之子》外,另外三篇为《学弈》、《两小儿辩日》、《伯牙绝弦》),而一些课外的文言文教材,更是大量选自《世说新语》、《山海经》等的文言故事。怎样让文言文多一些故事元素,真正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呢?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师:这个“杨氏之子”究竟是谁呢?三国时候,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有人猜测,杨氏之子写的可能就是杨修的故事。那么,我们暂且把杨氏之子就假定为是杨修吧,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这篇短文只有53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

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来补充得丰满一些。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简练,根据这句话,请你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第一排同学写就扩写这句话。师:“孔君平谒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注意:是谁,去干什么,主人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请第二排同学来写。师:“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好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杨修的聪慧表现出来。请第三排同学写这一段!„„

生1:梁国有一户人家,他家有个孩子叫杨修。虽然才九岁,但是非常聪明。胖乎乎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唇很薄,能说会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聪明有教养的孩子。

生2:一日(师:我最欣赏“一日”,他不用“有一天”,用“一日”,有文言味道。),杨氏的好友孔君平前来拜访,家人为其开了门,并告知杨氏不在(师:应该是杨老爷不在。),他的儿子杨修在书房读书。孔君平想与杨修见面,看看多日不见,小杨修又学了些什么。管家告诉杨修孔君平来了,杨修赶忙出来迎接,并亲自为其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

生3:孔君平看着果子,一眼看到了杨梅。他左思右想。该怎样考考杨修呢?哟!杨梅,杨修,你是杨它也是杨。这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吧!(掌声。师:杨梅,杨修,联系起来了!多有意思呀!)杨修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孔叔叔,我可从没听说过,这有‘孔’字的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掌声。)师:你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啊!„„

师:大家看看,三段话联起来是不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

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文言文教学中的儿童立场,就是把儿童当主体,把儿童是否喜欢文言文当作评判教学的核心尺度。儿童天生喜欢听故事。于老师深谙其理,他带领着孩子把仅有53个字的《杨氏之子》,通过连接想象、扩展新编,变成一个精彩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新编”,学生乐意写,更乐意演。儿童自己本身就充满着故事。读着这样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做一个有故事素养的教师,我们要多向于永正老师先生学习。

三、以方法渗透让学习多一些学理规律

怎样把看似难懂的文言文教明白、教简单、教有趣,是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朱文君老师在《一人性缓》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一人性缓。”)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来? 生:句子里有个“缓”字。缓就是慢。

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明白了意思。那么,句子里只有一个“性”,你弄出个“性子”,也是这个方法? 生:对。师:很好。“一个人性子很缓慢”是我们现在的话,而古时候的人则说:“一人性缓。”不过,我们也能读懂。因为我们刚才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 生:组词。

师:对,你叫什么名字呀? 生:杨天赐。

师:好,这种组词法,咱就命名为“杨天赐组词法”。

可以看出:此处朱老师的教学节奏放得很慢。在拉家常般的教学行进中,朱老师引导着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文言的表达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朱老师顺势总结理解文言的基本方法——“组词法”,并以学生名字来命名,可说是贴近了初识文言的孩子的认知规律。再如,一位名师在带领学生感受了《杨氏之子》中杨氏子的聪明机智后,是这样教学的: 再次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生:“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

师:很好,你能看注释来理解古文。记住这是学习古文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师: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学生沉默。)(课件出示:《辞海》中“惠”的其中三层意思:1.仁慈;2.柔顺;3.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

师:仁慈、柔顺合起来就是说有礼貌、有教养,说话做事得体。你们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杨氏子有礼貌、有教养? 这个案例,教师不仅向学生传递了“看注释”这一常用的学习方法,更妙的是作者找到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的“文眼”,那就是“惠”。“聪惠”即聪明,这层意思一览无余。但教师却凭着自己扎实的文言功底,超越教材,向学生呈现了《辞海》中“惠”的三层意思。由此,我们才蓦然发现一个“惠”字,竟然暗合了文本的叙述方式,竟然暗合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这就是学理,这就是规律。我们的文言教学,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发现,需要多一些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境界。

从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来看,看似遍布荆棘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不妨追本溯源,根据文本特点择其要寻找一些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路径和方法。如此,文言文的教学一样可以清简自然、朴实高效。

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情,应当是教育的常识,但毫无疑问,这远没有成为大家的共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童年的文言文教学必须要基于儿童视角,唯有此,孩子才能在与古汉语的最初相遇中拥有一份喜悦、产生一份敬意。

第四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例谈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例谈

学生走进学校,迈进神圣的语文殿堂,首先接触的就是识字。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阶段是培养、奠定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识字教学从低年级就要抓起,并要抓牢、抓实。如语文一年级上册《认一认3》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日、月、星、光、云、电、风、雨”8个字。教材中给这8个字配以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可以借助拼音拼读。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把握教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简单、快乐地识字学习:

一、展示多种情境,快乐地识字

【教学片段】

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热情,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生字宝宝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大家见面。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大家想听吗?

生(大声齐答):想!

师:一天,云姐姐(课件呈现:云朵图)一个人偷偷从家里溜出去玩。外面的景色可真美呀!她东瞧瞧,西望望,不知不觉就迷了路。突然,天空飘来了一大片乌云,紧接着电闪雷鸣的(课件出示闪电图,伴有雷声)。云姐姐吓得哭了起来,泪水越哭越多,变成雨落了下来(课件出示雨图)。风伯伯看见了,赶忙安慰她(课件出示风图):“小云,小云,快别哭,我送你回家吧!”他猛吹了一口气,云姐姐就飘回了家。不一会儿,风停了,雨住了,天空又变得蓝湛湛的了。

师:这个故事里都有谁呢?

生1:云姐姐。(课件凸显生字:云)

生2:风伯伯。(课件凸显生字:风)

生3:雨、雷电。(课件凸显生字:雨、电)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识字首先就要促使学生“好之”、“乐之”。

小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课堂中,笔者以“云姐姐的故事”串联了部分生字,给学生以新奇和期盼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故事情境的引导和童话语言的启示下,学得轻松,记忆也深刻。

另外,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颜色、声音、动作等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中,笔者没有让学生一味地读与记,而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云”字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形态各异的云朵让学生欣赏;在“星”字的教学中,通过歌曲《小星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风、雨”的教学中,利用声音、画面、成语的有效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了识字的快乐。

二、渗透识字方法,简单地识字

【教学片段】

(出示“电”的警示牌)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警示牌?

生1:路旁的电线杆上。

生2:楼道里的电箱上。

……

师:这些标记告诉我们什么?

生:注意!这是有电的,很危险,不能靠近!

师:是啊,电是一位威力很大的朋友,如果使用不得当会引起触电,所以一定要当心它的小尾巴。(课件呈现:“电”字,“?]”这条小尾巴用红色凸显。)那么,我们记住“电”的哪个笔画就可以提醒小朋友了呢?

生:“?]”这条小尾巴。

师:这就是“电”的关键笔画,记住了它就记住了“电”字。

(课件出示:识字秘诀――抓住关键笔画来记忆。)

师:书上还有两个字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记忆,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看,说说记忆的方法。

(课件呈现:风、雨。)

生1:“风”里面的叉叉就像一阵狂风在刮。

生2:“雨”里面的四个点就像小雨滴在滴答滴答地下。

【设计理念】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汉字是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有“视觉语言”之称,无论是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还是形声字,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而学生识字还停留在形象记忆阶段,教师要抓住汉字的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减轻学生记忆的强度,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兴趣。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风”、“雨”二字的构字特点,引导他们抓住关键笔画形象地记忆生字,既能快速准确,又避免了教学的枯燥乏味。

三、结合生活实际,实在地识字

【教学片段】

师:下面这些事物中有你新学的生字宝宝吗?大声地读出来!

师:如果可以,让我们一起说出这些事物的名称吧!

【设计理念】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要力求“识用结合”。在教学中,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形式非常感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生字,同时拓展、积累了词语,如生日快乐、央视大风车、洁云、光明鲜牛奶等。笔者还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地方见过课文中的生字,提醒学生在逛超市、游公园时都要有意识地去认识这些字。

方法千千万,关键是一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前人已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我们教师要博采众长、灵活运用,使学生在方寸间领略汉字的无限魅力,使识字教学更加简单、快乐、实在。

第五篇:语文教学朗读指导例谈

《小动物过冬》一课的朗读指导例谈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由此可见,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

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虽然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酌文品“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重视读的训练,尽可能地多读少讲,以读代讲,引导孩子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作者的语言,咀嚼、消化、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让孩子觉得“有滋有味”。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读出感悟、品出语文真味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大胆地“放”,还要巧妙地“扶”,并且运用巧妙的语言“扶”得恰倒好处。最近,本人有幸参加了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活动,给农村孩子上了《小动物过冬》一课,我在这一课的朗读指导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游戏导入,激趣。

师:今天,我能来到伍佑小学跟二(1)班的小朋友上课,感到非常高兴。这节课,王老师还带来了几位好朋友,现在他们都躲起来了,让老师说几则谜语给你们猜,你们猜到谁,轻轻地喊几声,它就会出来了。

(1)百花村里有人家,鲜花瓣上种庄稼,招待客人用蜜酒,辛勤劳动人人夸。

(2)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

(3)大眼睛,宽嘴巴,咕呱咕呱爱说话,捉虫能手就是它。

(生先凝神倾听,然后兴奋地轻唤“小蜜蜂、小燕子、小青蛙”,师随即出示三个小动物图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这三个小家伙又聚在一块儿干什么了?答案就在我们要学习的19课里,孩子们,快打开课本到118页,摆好读书姿势,开始读吧!

(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者,都希望孩子们对自己所上的课感兴趣,我也不例外,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我特意动脑筋,找了几个与课文有关的小动物谜语,通过猜谜游戏,放松孩子们的紧张心情,消除初次会面的陌生感,融洽师生关系。接着,我又趁热打铁,用一句“今天,这三个小家伙又聚在一块儿干什么了”,勾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朗读课文的兴趣已油然而生,孩子们充满热情地去朗读课文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二、斟酌字词,懂意

师:字词读得不错,把词语带到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吗?

(出示)(1)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指名读句子)

师:“常常”就是……的意思?如果把它换成“天天” 再读一读、比一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出示)(2)它们天天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比较,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方式。针对孩子们的这个特点,我先用一句“把词语带到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吗?”激起他们的斗志,忘记学习的疲劳,重新调整好情趣继续学习,接着又通过换词的方式,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比较。通过比较,孩子们不仅明白了“常常”就是“经常”,不是“天天”的意思,还道出了“三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职责,它们要辛勤工作,造福别人,不能天天聚在一起玩。”的话,实在出乎我的预料。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字词内容,才能读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感情来。因此,指导朗读,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上下功夫,而不要只单纯地做技巧上的指导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

三、研读文本,晓理。

师:三个小伙伴非常友好,生活得非常快乐。可是,当秋风刮起时,三个好朋友都不约而同地烦恼起来了。小朋友猜一猜,它们会为什么事烦恼呢?

生:它们都要过冬了,整个冬天就不能在一起唱歌跳舞了。

师:三个好朋友要分开了,它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你能体会一下吗?

生:很难过,很伤心。

师:既然这样,它们为什么就不在一起过冬呢?

生:因为它们三个过冬的方式不一样。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小动物到底是怎么过冬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找到了,先与小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再分角色演一演。

(生兴趣盎然地研读起课本来,师行间巡视,不时融入学生的交流圈中。)

下载例谈语文教学的儿童视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语文教学的儿童视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活语文视角的儿童古诗词教学策略

    基于活语文视角的儿童古诗词教学策略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活语文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思考,认为古诗词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遵循乐的......

    儿童色彩画想象力课程教学例谈

    儿童色彩画想象力课程教学例谈 冯文远 【摘要】本文通过实践课例的的方法,以实际教学出发,阐述了儿童色彩画想象力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论证了色彩画想象力课程是可以很好地在小......

    谈儿童线描画教学

    谈儿童线描画教学 儿童九岁左右(三年级)开始由“意象”倾向阶段后期进入“写实”倾向阶段,为了突破这之前普遍形成绘画多近似概念的模型化形象的约束,突出、强调儿童观察、分析......

    语文教学培养语感能力例谈

    语文教学培养语感能力例谈语感,即读者或听者通过阅读或听他人讲话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学好语文,提高......

    基于本体性知识的语文教学例谈(模版)

    基于本体性知识的语文教学例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应当以语言文字应用作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也应以语文知识、技能、方法为目标......

    例谈小学语文的背诵教学

    例谈小学语文的背诵教学 启东市天汾小学 杨华 背诵,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教育方法。在旧时候的中国,总是一间私塾内,一张八仙桌在正中,先生手拿戒尺,几张书桌分列在四面,几位少年手......

    教学设计例谈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提要: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爸爸的......

    谈法治的多维视角

    四川南充市国税局政策法规处 魏 勇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法治成了当今中国最流行最时髦的词汇之一。在依法治国大旗下,“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村、依法治税”等口号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