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本体性知识的语文教学例谈(模版)
基于本体性知识的语文教学例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应当以语言文字应用作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也应以语文知识、技能、方法为目标展开本体性教学。至于情感体验、价值观教育多元化等,则应在语文本体性内容教学的过程中“自然流淌”“水到渠成”,所以工具性的作用不容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要贯穿始终。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想以《黄河的主人》一课为例,谈谈基于本体性知识的语文教学实施。
【片段1】走近黄河(景)
1.描写黄河的词语:黄河滚滚、波浪滔滔、浊浪排空、惊涛骇浪。
(1)读词语,感受黄河壮观。
(2)指导书写“滚”字。(结合字理记住该字。“衮”由公、衣两个字构成,是指古代君王的礼服。“滚”字是翻转、滚动的意思。)
(3)区分“滔”与“涛”字。通过明晰“滔”字的意思是大水弥漫,“涛”字的意思是大波浪,要准确运用这两个字。(生写生字)
2.描写黄河的语句:“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1)抓住关键词,体会读。
(2)读好“胆战心惊”,体会通过人物感受衬托黄河的壮观气势。
(3)播放黄河视频,学生体会后再读。
以上的教学过程中,紧扣语文本体性知识展开。感受词语、读词语、写生字是学习生字的音、形、义;区分“滔”与“涛”字是借助字典理解生词意义;读好句段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教学“胆战心惊”是感受衬托的表达方法。以上均是围绕语文本体性知识,展开了对于黄河壮观的情感体验,相信学生们会在学习完以上环节后,自然而然地感受到。
【片段2】感受羊皮筏子(物)
1.找描写羊皮筏子的语句,师生交流,感受羊皮筏子的特点,体会朗读。
(1)“那么小,那么轻”对比“又小又轻”,体会羊皮筏子的小?c轻;学习通过“那么„„那么„„”的句式强调事物特点,设置场景,学生训练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
(2)体会问句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惊讶,从而体会羊皮筏子的小而轻。师生一问一答,合作读。
(3)“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为什么不直接告诉读者六个人,而是这样表达呢?体会小小羊皮筏子坐的人多,更加惊险。
(4)找到关联词“只有„„却„„而且„„”,梳理体积小、载物多、危险大。引导学生读好关联词,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以上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站在“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层面展开教学。“那么„„那么„„”句式、设问句的表达、一连串数字的呈现、关联词的运用,这些都是羊皮筏子描写的特色之处。抓住它们展开教学,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将会实实在在地得以提升。至于羊皮筏子小而轻的特点自不必单独再教,学生也已深刻体会到。
【片段3】乘客与作者的对比(人)
1.读词语:“提心吊胆、谈笑风生”,想想谁提心吊胆,谁谈笑风生?
2.出示描写作者心理的句子:
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
我不禁提心吊胆„„
3.这些句子想告诉我们什么?(引导体会借作者的心理衬托黄河的险)
4.出示描写乘客的句子:
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1)哪里让你感受到乘客们谈笑风生?
(2)这些句子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机械割裂,教学中,也不宜简单的逐词逐句逐段地分析。笔者将描写作者心理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对比作者与乘客们的表现,就是想让学生在一个连贯、整体的阅读过程中,引发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不仅如此,阅读的过程既要指向情感的体验,更应指向衬托的表达方法。
【片段4】小结写法,学会表达
1.小结写法:课文写黄河的惊险,羊皮筏子的小而轻,作者的胆战心惊,乘客的谈笑风生,是为了衬托艄公。黄河越惊险,羊皮筏子越小,作者越心惊,乘客越从容,越能衬托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写艄公的语言并不多,作者却抓住景、物、人衬托出本文的主人公黄河主人的形象。
2.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特别的语文课,我们就来个语言训练,也用衬托的方法,不讲本节课内容的特别,你能抓住课文之外的人、景、物,衬托出这节课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今天课堂上,不仅有我们班同学和语文老师,还有几十位听课的老师。
生:以往上课,我们都在本班教室里进行,今天我们来到了报告厅,报告厅两端还架设了摄像机。
生:今天我上课格外的认真,举手次数多了,可是回答问题声音好像反而不如以前响亮。
如果把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定位于学习衬托的表达方法,就需要把表达训练落到实处。怎样落到实处,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随意嫁接。教学中对景(黄河)、物(羊皮筏子)、人(乘客与作者)的学习,就是在学习衬托的表达方法。最后设计了课堂上的说话训练,也是引导学生抓住人、景、物进行现场表达,从而让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落地生根。
笔者认为,紧扣本体性知识的语文教学,在当下注重集体备课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也有其优越性。基于本体性知识的目标明晰,有利于目标的分解研讨;基于本体性知识的目标操作性强,有利于教师互相学习借鉴。从这个角度看,基于语文本体性知识的教学在语文教研、课堂借鉴上更有其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第二篇:本体性知识
一、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就是数学知识。
首先,必须要成系统。比如,1、在小学阶段哪种图形的认识是最完备的?(三角形)完备的知识体系有哪些元素?(内涵、外延、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什么图形是最基本的图形?(三角形)为什么?(因为任何图形都可以分割成三角形)
2、数学概念有几种不同的学习形式?(描述性定义;发生式定义;属差式定义)
3、什么是连方?三连方有几个?四连方有几个?五连方有几个?六连方呢?(2、5、12、35)
其次,必须敢于质疑。比如,1、对教材中平行线的质疑:方向完全相同的两条线就是平行线。
2、对教材中四边形分类的质疑:四边形——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长方形(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四边相等的长方形)。
二、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传递出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要有意识地运用协同理论。比如,1、为什么多媒体课件要设计成每动一下就变化一下?(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
2、语文中的作文教学:现在的孩子写作文基本是视觉作文。要打开学生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写出这五种感觉,再加上想象。
经验只能成就偶然,意识才能成就必然。理论能让我们的教学有意识。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三、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也就是教学实践经验、实践智慧。
1、教学目标的设定。我们要花80%的时间去琢磨与界定。对目标的解读要成为我们的重要环节。目标要在课堂中进行内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围绕目标的达成而展开。
2、我们要研究学生学习的起点、难点和差异点。起点让我们明白教学从什么地方切入。难点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差异点可用于制造课堂的气氛,也就是生成课堂的高潮。
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在哪里?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全部参与。数学老师上课要带着统计的观念上数学课。公开课上可以以一大组为样本,学生会呈现哪些信息?数学老师应经常思考:真正的教学是什么?除了教给孩子什么是对的?还要教给孩子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是错的?
3、材料的选择。一方面是尊重教材,但更要做到科学合理。(1)难度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2)最好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3)要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4)一定要有这堂课的数学结构。(5)例题:非本质属性越少越好,要求
是一般的、普遍的、经典的;习题:多变式,非本质属性的。(6)好的数学材
料:从含蓄到直白,可多次进行创造。
4、课前谈话。尤其是公开课借班情况的课前谈话,能缓解课堂气氛、接近
师生关系,也是给听课老师的第一印象。
比如说,(1)想办法让学生了解你:解读你的名字,了解你的家乡;(2)
了解学生: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介绍自己的爱好。也可以学孩子的家乡话;
(3)课前展示一下自己的的才华,适时训练一下思维力。
优秀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作者: 李继军日期:2008-02-27 10:44:33 在新课程下优秀数学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下:
一、应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数学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的师德言行、敬业精神,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教师人格的感召力在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无论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还是态度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上来说,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数学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素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专业性突出的学科,数学教师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背景。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才能在特殊的数学领域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浅出、触类旁通的学习;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缜密地运用数字、符号、图形等解决数学问题;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由于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自由,教学过程充满了变数或不确定性,为此教师必须具有驾驭动态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智慧,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学”而不是“适合教师教”的场所。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适应新课改的教育信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数学教师应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
在“知识爆炸”的背景里,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现象,已经使得“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成为历史;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则摧毁了“教师是知识垄断者”的基石。这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得以维持的基础,就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为“持续的学习”,新课程的改革内容促使数学教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数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这是因为在新课程观下,数学教师要研究在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沟通中研究学生的思考模式,同时,要研究当代数学的潮流,研究新的数学课题,要研究如何使由执行课程计划和依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改革中称课程标准)讲授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课程研制者;说数学教师更是反思实践者是因为这里的反思不仅仅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深究处于课程设置、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原)读书摘记 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推荐
摘自《中小学数学》2008.5作者:李文华
一、坚实的数学专业知识
义务教育的性质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小学数学课程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因此它不仅有知识的逻辑系统性,还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小学数学其包含了代数、函数、集合、统计学、数据分析、数论等各方面的内容。教师自身一定要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这些知识,熟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仅仅拥有坚实的数学专业知识还不够,我们还要潜心研究小学数学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地位,探索如何有效的沟通小学数学与数学体系的关系,思考如何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
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更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即重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有不忘挖掘和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方法,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
三、先进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主要蕴含一下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的思想、对应的思想、不完全归纳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优化思想、函数思想、化归思想等等。只有在头脑中建立一定的数学思想才能把各种数学知识融汇贯通,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真正把学生教活。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
数学是一棵富有生命力的智慧树,它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兴衰而枯荣。数学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要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明晰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要有一些理解与欣赏数学美的修养,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神奇,体验到数学的精神,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数学的价值,从而更深刻的地理解数学并从内心真正热爱数学。只有教师对数学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数学观,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体会人类对数学的不屑谈需哦和孜孜以求,受到数学发展史的熏陶。看来做一位数学教师不简单啊,我要努力再努力!
新课程像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那
么具备什么样素养的教师才是一名适应21世纪的合格数学教师呢?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
方面加以探讨。
一、人格素养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况且,数学课堂教学也要求渗透德育教育。因此,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自己应有良好的品德素质,而且更应该适应当今学生思维灵活多变,接触新观念新思潮较多的实际,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而及时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辨别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的是非美丑,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辨和审美能力,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实施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心理素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个性得到完美的、独立的发展,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自身的个性。教育实践向我们表明:爱好文体活动的教师所带的学生就比较活泼好动,富有朝气;教师板书规范,学生的笔记也就比较讲究,并能使班级中形成一批书法爱好者;教师具有治学严谨的个性,教出的学生也会一丝不苟。可见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之大之深。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冷静的性格、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行,饱满的情绪、昂扬的精神、生动而富有诱导性的语言,这样,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才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达到师生间的心心相印、情感和谐,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益。
三、知识素养
未来的数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新世纪的数学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它主要由以下层面组成。
最基础的层面是掌握2-3门学科专业知识。首先,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数学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相当熟悉。其次,新世纪的数学教师还应掌握除数学之外的1-2门其它学科的知识。这些学科可以是与数学相近、相关的,也可以是与数学相去甚远的,主要由教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定。掌握这些学科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数学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数学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总之,新世纪的数学教师不再仅仅是数学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
第二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论、管理论等等。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数学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四、能力素养
未来社会对数学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它不仅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
首先是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要求新世纪的数学教师应具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脑操作等)的能力和正确选择、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是使数学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其次,一名新世纪的数学教师还应具备开拓创造能力,这是整个能力素养的核心所在。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数学教学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非创新不可。“创新”就是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我们要不断创新,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本着民主、平等、开放、创新的思想,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开拓出崭新的天地,就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再次,新世纪的数学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数学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搞调查研究,进行数学教学改革试验的能力,总结经验,撰写教育论文的能力等。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数学教师还应该有相应的自我进修能力。自我进修能力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本领,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调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也是新世纪的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特殊能力。
至此,我们对走进新世纪、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形象有了一个理想的勾勒:那就是有着完善人格和丰富内涵的,知识素养深厚的,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完整能力结构的个体。这是新课程对新型数学教师的召唤,也是每个数学教师需要不断追求的。
第三篇: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三种知识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三种知识
名词解释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SubjectInvolvedKnowledge)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具体地说, 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上周五在幼儿园和老师们研课,其中有一个老师提出“空气无处不在”有科学错误,证据是“把玻璃制品、铁制品放入水中并不会有泡泡冒出,说明没有空气”——其实只是相对还是绝对而已,说“空气无处不在”没有什么错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不可能运用所有的手段检测所有的物品是否有空气,也没有必要。昨天开会与一园长朋友一起坐,她问我:立方体必须是实心的物体吗?据她讲,在他们本地区教研的时候,有位领导是这样讲的,老师们也不是很清楚。——所谓的立方体应该是指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物体,与物体是否是实心的没有任何关系……
举上面两个例子只是想要说明,现阶段制约很多幼儿园老师设计组织科学数学活动的是教师学科知识的欠缺,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有人这样举例说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就好比“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中的“水”,条件性知识好比“怎么倒水”,实践性知识就是倒水过程中的经验。虽然我们一直重视教师是否拥有“一桶水”,但由于诸多原因,教师的“一桶水”明显的偏少或者“水质”偏差。因此,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的缺乏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第四篇:回归语文本体教学
语文课姓“语”
——2013年秋季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回归语文本体”教学
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今年秋季,学校工作安排让我做回了语文老师,内心仿佛踏实起来——积累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算有了用场;我激动欣喜之余,静下心来思考:我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老师?我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格?语文课堂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
当然这些问题,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思考过,我首先应该把自己的课堂定性为“有趣”,想尽办法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喜欢与文本对话,喜欢和同学,老师对话,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师生共建的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中,多少年的语文教学我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在做,而且不断地践行自己追求的目标。
以前的语文教学,在备课时,我追求和研究的更多的是灵活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教学方法,现在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考的侧重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的语文课堂上到底教学生什么?才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为学生的个性培养领航?我期待我的课堂表面上很朴实自然,不娇柔做作;但非常有内涵、有深度,学生能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样确定了语文的性质。从我个人的理解,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习语言和表达,积累和运用语言,逐步提升学生个人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培养文学兴趣,从熏陶内心开始做起,过度到外在,慢慢形成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气质。
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简简单单教语文,教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然而,一打开《教师用书》,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很多,重视“人文性”的目标,工具性的目标很少,我犹豫起来了:我“咬文嚼字”的语文课,是否会回到课改前的语文课?是否没有体现课改理念呢?
真巧,就在9月25日,学校安排我去参加27日——28日“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我带着满腹的疑问:回归语文本体的教学与我的语文课就应该姓语,就应该咬文嚼字是大致相同或者大相径庭?专家的回归语文本体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26日踏上了注定有许多收获的成都之行。会议尽管只进行了两天,时间短暂,但我很知足,感觉此行不虚。
首先我学会了:
一、明白了什么是“回归语文本体”的教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的“语文改革课程的方向”的讲座中,我学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基础。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二、语文教学的重点的确定,语文教学是教语文,就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 2
为教学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方法、语文技能为目标组织展开教学过程,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在本次的阅读教学课中,授课教师在教语文的过程中,明显就是顺着这条线在进行:写什么?怎么写?怎么用?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和完成“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教学生学语文就是为了不教,学以致用。我仿佛觅到了知音,语文课就姓语,语文课就要带领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
其次我的思考:
一、怎么确定一篇课文的语文本体性目标?
语文课立足语文本身,干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事情,不能上成思品课,社会学,伦理学,解说课,地理课,生物课。这是一定的。例如,《望月》这首古诗教学设计:月如散文,月如诗歌,月如童话。这分明是——文艺评论课。语文课一定要关注语言的表达。但现行教材和教师用书对一篇课文的情感价值目标规定明确,但学语文的目标——语文本体性的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全由教师自主设计,语文本体性目标设计显得随意,参差不齐。
二、“感悟”和“回归语文本体教学”是矛盾的吗?
但凡语文老师都知道,十几年的课改提的最多的一个词语“感悟”,要求老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感悟”是指在与文本进行充满思维和语境直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领悟一些道理和感情。此次的学习,专家指出:阅读是个人行为,感悟引人而异。年龄、性格、阅读、积累、生活经历、个人成长等因素会造成阅读产生不同的感悟和解读。我 3
们长期的教学,就是老师阅读后把感悟形成教案,让学生来感悟老师的感悟。让学生揠苗助长,看起来是时尚的做法但却是无实效的。
怎样“解读文本”?让学生既能感悟又能学到语文知识?真的需要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认真钻研和摸索。我的理解是解读文本只解决了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没有教会学生是怎么写的,解读文本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没有深入指导学生运用语言。二者结合起来,一定要重视学生运用语言。
三、“回归语文本体”的作文教学怎么教?
在课改时代,作文课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怎么写就怎么写,作文教学缺乏系统地指导。学生的文章篇不够,段没艺术,内容还空洞。“回归语文本体”的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这样是不是技法的指导过多,反而束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吴教授提出的“回归语文本体性”教学——语文愿景,像一座高山,矗立在我们面前,山峰虽高,只要我们从山脚一点一点出发,就算最终没有达到顶峰,沿途的风光,探索的足迹,也是美丽的。
第五篇:回归语文本体
回归语文本体,找到真的自我
----参加“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汇报材料
金秋时节的9月27-28日,我与闫旭参加了在成都空军礼堂举办的第八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吴忠豪教授《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的策略》的两堂讲座,观摩了6位名师的阅读教学课与作文教学课。时隔几年后,再次来到这个名师汇聚的学习的地方,看到同样的讲台、同样的大屏幕、同样的播放着励志的PPT,同样的来自各地的求知若渴的教师们坐满了整个大礼堂,曾经热情满怀的情绪又充满心胸。看到张祖庆、韩兴娥、何捷等多位老师在三尺讲台耕耘二三十年,仍在热忱地投入教学实践与改革,亲身示范作课,接受理念的挑战、专家的质疑以及批评。要知道他们可是已经戴上了名师光环的老师啊,现在却仍在谦逊的接受批评,互相学习、讨论、总结、反思、探索求真。的确,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时候刺激一下几乎麻木的心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思考: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或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因此,有了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各种模式,或者依据自己的多方学习和理解创建的个性模式。通过本次的学习,结合以上的思考,我深深体会到设立目标是多么重要。语文教学“回归本体”,即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思考“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最根本的、终极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指向哪里?”
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卖力去做的(课上精读课文,分析、挖掘、条分缕析等等),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有些却是我们无心去做的(读课文粗通则已、生字词教学抄写抄写就行,课外阅读有无不管,练笔点到为止,谴词造句大概差不多就行等等),却无意中完成了我们教学任务的大半。我们经常在备教学目标时抄抄教参,很少仔细思考过“这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怎样设定?为什么是这样的?到底学生需要不需要这样的目标?假如有了这样的思考,那么这一堂课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又在哪里?怎样突破重点与难点?办法自然就有了。生本理念指出:教学生最需要的!有了这个方向的指引,自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个性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就能建立。
“哪些是我们不用教学生即可弄懂的?”“哪些是我们不应该用大力气去教学,而只是顺便完成的?”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是他的特征,这是我们应该教的。然而,更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是什么?袁教授给我们指出:知识技能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而课文内容,思想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却应该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或者,它是我们教学的目标达成的载体,或者它是我们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效果。“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在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这方面的精心思考与设计。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方法,欣赏起来那是十分华美的。然而却是非常难以学习与操作的,需要我们的老师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与深厚的文学素养,更需要他那数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的打磨与锤炼才能形成他的独特的诗意课堂。但是课堂中那反复的吟诵、诗意的范文、学生的练笔,自然引领学生进入本体性语文的学习。目标需求,我们均是一致的。我们可否有更加便捷通往这个目标的途径呢?
以“回归语文本体性教学”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结合生本的教学理念,形成我独有的教学模式,成为我思考的方向。
韩兴娥老师形成的教学模式: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加之谁的“快读”????(此方法值得借鉴与推广)海量识字,海量阅读课外书,因为他们相信,语文知识90%可以由学生自悟获得,另10%由老师引领点拨即可领悟。海量的儿歌读背识字,帮助孩子打好阅读的基础,海量的、扎实的看拼音写词语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经常性的阅读同一本课外书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引领孩子积累领悟,然后写作表达自然水到渠成。
管建刚,特级教师,作文的革命发起者。何捷,福建青年名师,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与倡导者。“教学生需要的”是这两位名师的共通之处,虽然他们的方法有所不同,甚至会相互争论。张祖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虽然穷人这一堂课看起来不那么精致,甚至有不少专家质疑的问题。但他的教学理念,语文课堂:一切为了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学起来”。在这堂课中是有体现的,简约而丰满,整体感知内容,扣穷研究表达,品穷,以写促悟,究穷,引发思考续写。(以此达到主体性教学目标)
这一次的学习,更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要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更要勇于尝试实践,向这个目标前进。
以往常常有这样的想法,但往往是局限于小小一隅:某一方法,某一教学内容,某一节课怎么上,某一知识点怎么教学,杂乱无章,即使偶尔有点小心得,尝试后也仅有一点点成就感,遇到新的问题又是愁容满面。但此会之后,对回归语文本体的思考,韩兴娥自成一派,建立一套“海量阅读”模式,何捷的作文教学模式,XXX的作文革命,均自成体系,运用得心应手,成交显著,成果颇丰,更可推而广之,那成就感油然而生。
探索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需要高屋建瓴,以本体性教学目标设定为导航明灯,研究儿童成长的规律(本学科),解析课程标准,寻找到“学生最需要的教师教学的,最需要教师指导训练的”本体性目标,建立各学段、各课型、各基本知识领域的具体化本体性目标,坚定不移地去操作尝试,总结提炼,逐步形成自己的模式。
不要总是针砭某理念、某模式存在哪些缺陷、哪些漏洞,要善于汲百家所长而为我所用。不要以为凡事一定很艰难,其实我们尝试的过程就是想找到最有效的捷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是艰辛的,需要付出努力的。但希望是最美好而富有吸引力的,是我们动力的最佳源泉。
No pains no gains!体验成功,这才是教师最大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