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说叙述中的儿童视角教学设计
《小说叙述中的儿童视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借助儿童视角,多角度品析作品主题,深入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回忆性导入,引入叙述视角概念,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二、从视角角度,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主题
主题一
1、若瑟夫视角中的菲利普夫妇是如何对待于勒的?
(由此主问题体悟文本,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主题
二、2、若瑟夫视角中的菲利普夫妇的日常生活片段解读。
(由此主问题,体悟出菲利普夫妇所代表的小人物生活的困苦,理解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冷漠的原因,从而解读出作者借若瑟夫所传达的对于小人物的同情与悲悯)
主题三
3、若瑟夫视角中的于勒是什么样的?(由此主问题体悟出小若瑟夫以及成人若瑟夫对于于勒对于穷苦之人的同情、可怜,从而解读出作者借若瑟夫所传达出的对于人性的期待与信心)
4、总结:借助若瑟夫视角对于主题的解读有: 人情的冷漠
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与无奈 对于小人物的同情与悲悯 对人性的期待与信心
三、迁移应用。借助对视角的学习与理解,解读《孔乙己》中以小伙计作为叙述者好处。问题设置:
1、《孔乙己》中还可以用谁来作为讲故事的人? 讲出的故事是否一样?
(由此问题比较得出,由小伙计作为叙述人,能够更加真实、客观而又完整的展现孔乙己的悲剧,突出作品主题。)
2、小伙计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由此问题,品味文本,体悟出孩子也在渐渐被周围冷漠的环境同化。国人的麻木与冷漠,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不仅停留在这代人的身上,也在祸及下一代人。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主题,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小结。
五、作业。
从视角的角度重新读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作者用小弗朗士作为叙述者的好处。
第二篇:祝福叙述视角探究[模版]
湖南省湘乡市东山学校高一语文组
彭芬
我
——《祝福》叙述视角探究
【教学目标】
明确小说的叙述视角,探究小说叙述者身份的意义,理解第一人叙述视角的作用。
学习分析小说叙事视角的方法。
学习鲁迅先生的自觉自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探究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理解第一人叙述视角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的祝福有两个故事,一个是祥林嫂的故事,一个是我的故事。前面的课我们研究了祥林嫂的故事,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开始研究我的故事。
二、自主质疑
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每个同学提一个关于叙述者我的问题,好,请同学们自己看书。谁先来,示意一下就可以。为什么有魂灵又说说不清? 我懒散舒适?
无论如何明天要走,什么原因? 搪塞祥林嫂,疑虑是什么? 鲁四老爷是讲理学的,读过书的,祥很多不安,我为什么要惴惴不安林嫂为什么来问我?
三、设置话题
这只是部分同学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课就建立在大家的问题上。小说都是虚构的,小说以叙述来塑造人物、创造世界。有一个问题需要探索,作者选择谁来叙述,什么时候叙述,从什么角度来讲,又隐藏了什么。那今天我们就以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者来作为我们的中心话题。(我也是一个人物形象而不是鲁迅本人。我是祥林嫂悲剧的旁观者、见证者。)板书 这个问题比较大,我们将它拆分成两个问题。
1、不以我为叙述者行不行?
2、以我为叙述者有什么好处
四、合作探究
(一)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以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来做叙述者怎么样?请大家用人物替代法来试一试。预设:A鲁四老爷
与祥林嫂是主人与奴仆的关系,不能客观叙述,带有感情色彩
文中有三次皱眉,两次“可恶”“然而”,他迂腐保守顽固,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维护封建制度和礼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默许的。以他为叙述者不能揭示祥林嫂悲剧根源。相应文本依据:
1-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2-只见一堆……《四书衬》 20四叔皱了皱眉
37-四书一知道,就皱一皱眉 46-可恶,然而 49-可恶 52-然而
湖南省湘乡市东山学校高一语文组
彭芬
71-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不干不净
如果以鲁四老爷为叙述者的话,在祥林嫂婆婆抢她之前,是安分耐劳的人呢,是做稳了奴隶的人,之后鲁四老爷有过一句话,“可见是一个谬种”。后期,鲁四老爷和四婶认为她是谬种,她便是个奴隶都做不稳的人。B祥林嫂
会如同讲述阿毛的故事一般,“我真傻,真的”,除了说说自己悲苦的命运就是哭,如同反复咀嚼的渣滓。就不会有这个故事,祥林嫂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悲剧命运在哪里
相应文本依据: 68、78、81-“我真傻,真的”
84-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89-唉唉,我真傻 C柳妈
可能前段认为祥林嫂和自己同等地位,后段觉得是低自己一等的,是嫁过2个男人的。她其实和祥林嫂一样是受封建礼教思想和封建迷信毒害的农村劳动妇女,自是不能读懂这一出悲剧。相应文本依据:
99-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101-给千人踏,万人跨
我们用了三个人物来替代,我们清晰地感觉到这些人物都不能做文章的叙述者。因为鲁镇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祥林嫂的不幸。祥林嫂本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悲剧就落在她的身上。D全知视角
(回忆林黛玉进贾府,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掌握一切人物命运的全能叙述者,祝福用这个行不行?)
全能叙述者没有感情,我有一定的思想在里面。
我跟祥林嫂有过接触,如果用第三者,我就没有了,纯粹是祥林嫂的故事,因为我们非亲非故。如果用第三者,就不会有我了。
我其实也是造成祥林嫂命运的一个关键点,如果全能叙述,祥林嫂的死我们就不会归结到我这个知识分子的迂腐,关于我的自我批评就没有了。探究(一)小结:
我也反反复复想了一下,跟大家交流,至少有三点做不到:
1、不以我为叙述者,就做不到较客观叙述,也不可能深刻揭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2、不以我为叙述者,就没有我的故事,我的故事比祥林嫂的故事重要得多。对于小说主题的揭示,我的故事承担了很大的作用
3、从《彷徨》到《呐喊》鲁迅先生写作前后7年半,25篇小说,如果全读,越到后期,“我”的叙述越来越多,祝福是一个转折点,先后还有12篇。鲁迅先生对于传统小说的颠覆,颠覆了传统小说以全知全能的第三者来叙述的方式,他把我和作者剥离开了。
(二)以我为叙述者妙在那里
我想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再分解一下:我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我就能做个叙述者呢?答案还是在书上,同学们还是找找语言材料
湖南省湘乡市东山学校高一语文组
彭芬
1、我是个怎么样的人? 相应文本依据:
1-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2-案头去一翻……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7-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分析1:鲁镇是个“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小镇,鲁镇的人个个崇尚礼教,相信鬼神,我是读过书的,又出过门,见过新世界,是一个不同于鲁镇其他人的人。结论1: 我是个识字的人,是个出过门的人。
这样,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才能回合。如果我不识字,祥林嫂不会来问我问题,如果不是出过门,就不会有关于灵魂的拷问的一段话,这是小说创作技巧上的妙处。
鲁四老爷大骂新党的时候,我既不是新党也不是旧党,剩在书房,我就是孤独的人,灵魂的漂泊者。我不会以鲁镇人的眼光来看祥林嫂,我的叙述相对比较客观。我能站在更高的视角来看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分析2我一直坚信我不同于鲁镇:看鲁四老爷家的摆设陈腐,不介意魂灵的有无,本来不相信又用谎话骗了祥林嫂,鲁镇的人如果这样说又不会内疚,他搪塞了祥林嫂后也会不安,祥林嫂死了会想是自己的原因。
文本15-我很悚然……向来毫无介意……极短期的踌躇中……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为她起见……论理说……然而也……胆怯……我说不清……
把这些重点词语一划我们马上就可以感觉到,其实我还是个软弱的人。我本来认为我和鲁镇的人不同,然而一道关键时刻,到了非常深沉的问题的时候,我和旧的东西还有脱离不开的关系。
结论2我有同情心,我的动机是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相反的结果却表现我的软弱无力。
读到这,我是什么样的人已经知道了。
教师小结:
“我”的特点:
1、思想进步,表现在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憎恶鲁四老爷。
2、有同情心,表现在担心祥林嫂有什么不好的事,得悉死讯时的惊慌。
3、软弱,退缩,圆滑世故。
“我”对祥林嫂的坎坷命运和悲剧结局, 是深感同情和悲哀的, 特别是对“鲁镇社会”的封建迷信和礼教对祥林嫂不动声色的“谋杀”,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但是作为一个现代小知识分子, 他与祥林嫂这样的底层民众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他应当怎样唤醒和救助千千万万个祥林嫂? 叙述者“我”其实也是很感茫然的。“我”无法回答祥林嫂那些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也许正是因为“我”那些模棱两可的回答, 加速了祥林嫂的死去, 这使“我”总有一种“不详的豫感”, 并感到深深的“内疚”。但“我”也终于想通, 祥林嫂的死是必然的。于是渐渐感到了宽慰“舒畅起来”。
在“我”回答时的惶惑不安、摇摆不定之中,我们能看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软弱和退缩。
2、为什么以我为叙述者呢? 结论1让“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无疑增添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小说中的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
【点拨】鲁迅就是鲁迅,如果只写到我说不清就停止了,鲁迅祝福的主题还没有
湖南省湘乡市东山学校高一语文组
彭芬
被完全解释出来。16页的18-20三段,有关于我的心理活动描写,请一个同学读,这三段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能够用其中一个词以它为核心词来把一句话说明白吗
这三段主要说了什么? 文本:不安 不详的预感 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 福兴楼的鱼翅 明天决计要走
从叙述者“我”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中,不正显示出一个现代小知识分子面对苦难的民众表现出的无奈和逃避吗? 20 年代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其实离底层民众还很遥远, 不要说去唤醒和救助民众了, 就连回答民众的问题都很困难, 因为他们自己也找不到前行的道路。
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知识分子决定走,去吃鱼翅,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实际上是知识分子我对应付责任的逃避的自我批评。寄托了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劝谕。——知识分子不能自暴自弃,要振作起来,又一分热,发一分光。做知识分子该做的启蒙者。结论2让“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有力展现人物心理活动,从而展开自我批评。
【点拨】如果到这就结束了,主题还不够深。小说里仅有我个人的自我批评吗? 请同学们看到第33段:冬季日短„„
如果说前一段是反思自我的问题,那么这一段是在反思谁的问题?
反思世人的一个问题,他们把祥林嫂视为玩物,被嘲笑被诋毁,等他们看完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只是遗忘。祥林嫂被人们笑完了,不如是死了,对自己对他人都好
结论3:通过我的视角反思了世人,反思了社会。
三、教师总结
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的最底层,人肉宴席的最底层,在鲁镇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充当活得有趣的人们的玩物,一旦被看得厌倦,也便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这是鲁迅先生看到的封建社会,在反思社会。我这个叙述者尽管有缺点,但是我反思自己,反思社会,这是人生的寻路者的形象。这是鲁迅先生小说作品以一贯之的主题 文学即人生。在这篇文章里,他的文学为人生探讨社会的发展,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以一贯之的主题,今天我们略有涉猎。
我想鲁迅是永远解读不完的,鲁迅有篇夜颂,爱夜的人,自然有看夜的眼睛和听夜的耳朵,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只要有黑暗在,就有战斗着鲁迅在。我想,我们的人生路少不了鲁迅的陪伴。
四、拓展训练
提问:这篇小说有没有叙述视角的变化?
回答:有改变。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之前之后,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限制性视角叙述,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运用的仍然是限制性视角,是从“鲁镇人”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但是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这样做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
四、板书设计
叙述者
身
份
作
用
有见识 出过门
有同情心的我才能展开真实回忆和讲述 我 软弱 退缩
圆滑
通过心理描写展开自我批评
知识分子
用我的视角反思世人,反思社会
第三篇:鲁迅作品儿童视角的切入与叙述
鲁迅作品儿童视角的切入与叙述
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鲁迅作品就开始进入语文课本。此后,几乎各套语文课本都选入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其中涉及的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阿长与<山海经>》《故乡》《孔乙己》等,这些作品多采用儿童作为叙述者,展现儿童视野里的世态人情,因此,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来考察鲁迅作品,对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无裨益。
一、儿童视觉的介入与旁观
这里的儿童视角是指以儿童或者成人转换而成的儿童作为叙述者,以儿童的口吻客观的呈现儿童的印象和感觉,做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审美评价。从第一篇小说《怀旧》起,鲁迅自始至终对儿童怀有一种持久的关注,‚他的胸中燃着少年之火,精神上,他是一个孩子‛,其不少经典作品都是以儿童视角来展开叙述和思考的。
1.诗意的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成人的沧桑口吻开头,一提起承载着许多记忆和温馨的儿时乐园,叙事者顿时转换为翻砖扒墙的顽童,看‚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园竟是一方妙趣横生的乐土,甚至蜈蚣和美女蛇也并不十分可怕可憎。‚记忆中的一切都罩上了一层诗意的光芒,使逝去的一切在无知儿童的眼睛过滤中恍恍惚惚多层美感,在这层美感的烛照下,三味书屋也从封建礼教的象征中解放出来,附丽了特有的情趣‛;溜出去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描绣像,都饶有兴趣;先生是和蔼而博学的,即便他不知道‚怪哉‛,而那拗头诵读的形象,已经成了我们记忆中不逝的风景。
《社戏》展现的是一群儿童月明之夜的浪漫之旅。作为旁观者的‚我‛在京看戏的郁闷经历被删去,课文是以一个十一二岁少年的身份来开始这次精神还乡的。小说写到和小伙伴们撑船去赵庄看戏时,叙述者动用了他所有的感觉器官,用诗意盎然的文字,写月夜里四处弥漫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光下婉转悠扬的笛声,渺如仙境的野外戏台远景,儿童们偷豆、煮豆的欢快场面,字里行间仿佛朦胧着江南水乡的暖暖夜气,欢腾着双喜阿发们的晏晏言笑。这里儿童叙述视角的选择,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叙述策略,更多的是内心情感表达与怀旧情绪流淌的需要。
和上述两篇作品不同,《故乡》中的童年视角只是出现在一段补叙性文字中。‚我‛到家后母亲提起闰土,这时,一切美好的回忆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闰土守护着一望无际的瓜地。从闰土那里,‚我‛听到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事儿:雪地里装弶捕鸟,夏日海边拾贝壳,月亮下守瓜刺猹,潮汐来时看跳鱼儿。作者以充满浓郁诗意的笔触,细腻地忆写了‚我‛和
闰土童年时的友谊和欢乐。此时,叙述者已由一个忧郁的返乡者悄然变为十多岁的富家子,叙述语言也转为轻快欢畅,冲淡了现实中的故乡给人的压抑和感伤,而童年回忆中的美丽故乡,深蓝的天空中金黄圆月下的飘渺乐土,正是返乡者苦苦寻觅的治疗成人世界病痛的诗意家园。
2.亲情的温度
在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叙述者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对长妈妈进行了刻画,语气诙谐而富有情趣,但感情又不失深沉庄重。‚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就叫她阿长‛,我实在不大佩服她‛••••••稚气可爱的孩子的口气给人一种亲切感。‚切切察察‛的神态,‚大‛字的睡相,吃福橘的紧张,‚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而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许多‚规矩‛‚道理‛‚烦琐之至‛‚非常麻烦‛,这些抱怨显得率真而幽默,隐藏着浓浓的爱意。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的长妈妈‚哥儿‛一声高喊,‚三哼经‛的误读,做成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愚鲁中见真率,粗犷处显细心,这种发自天性的淳朴无私的爱,至今读来仍觉情真意切,暖人肺腑。
《风筝》似乎是关于文化原罪的诘问和救赎可能的思考,其中以儿童视角展开的叙述仅限于毁风筝一节,但兄长在‚精神的虐杀‛后的补过之举,兄弟的全然忘却,仍能让我们触摸到‚春日的温和‛与亲情的温度。
3.旁观者的冷眼
当然,叙事人并不总是事件的介入者,《孔乙己》的叙述者就被设置成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酒保,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漠地述说着孔乙己的生存际遇,见证着被看者的可笑与可悲。
以小伙计‚我‛的视角叙述显示了高超的叙事策略。小伙计的活动舞台在咸亨酒店,因此,孔乙己不会营生,偷书被打,腿折身亡,这些极为重大的事件只作为暗线处理,通过酒客们漫不经心的闲谈侧面交代。而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活动成了叙事明线,他站着喝酒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在旁观者的冷眼中被聚焦,引来掌柜和酒客们的哄笑与嘲弄。在小伙计的儿童视角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人们提起他,仅仅因为粉板上记载着他‚还欠十九个钱‛。鲁镇的酒店成了世态炎凉的陈列厨,旁观者的冷眼成了人性的显微镜,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二、作品逃避现实都市的诗意家园
不管儿童叙事人是作为事件的介入者还是旁观者,以儿童视角构筑的回忆性文本终究无法拒绝成年经验的入侵。儿童视角的采纳并不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远离,成人作者借助儿童的视角,实现了对成人世界的拷问。
自早年‚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后,鲁迅便开始了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辛苦辗转,不断变换的都市环境赋予作家鲁迅‚旁观者‛气质和‚漂泊
者‛心态,‚过客‛与‚弃儿‛的苦闷和孤独成为他凝重的心里内涵,这种生活在别处的都市体验构成了鲁迅许多作品的阴郁底色。即使面对寓居了十四年的北京,他也感觉‚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在北京生活的人们,如其有灵魂,他们的灵魂恐怕未有不染遍了灰色罢‛。在《社戏》的前半部分,作者借成年叙事人之口渲染都市生活的疲惫、厌烦甚至恐惧:长凳让人‚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狭窄拥挤的生存空间、喧嚣噪乱的环境气氛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使人觉得‚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希望从拥挤的街市中解脱,从喧闹的人群中逃离,这使作者从未真正融入现实的都市生活,而是远远地站在都市的边缘,以隔岸遥望的姿态向诗意乡村观望,向童年经验回眸。
在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中,乡村成了作家的情感依归和精神家园。‚在中国文学叙述中,对乡村的诗意想象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家园’意义,一个延续了上千年的乌托邦,陶渊明和王维们的灵魂,就栖息在乡村。‛当回忆穿越漫长的时间之河回到遥远的童年时,以儿童视觉构建的乡村拼图绽放出诗意的光芒。童年叙事中的乡村图景并非现实故乡的实指,它只是回忆编织的诗意存在,是逃避现实都市的乡村乌托邦。‚回忆故乡的已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童眸中的诗意乡村能使作者‚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慰人‚无端的悲哀‛,暂时成为作者心灵栖息的草庐
和对抗城市文明的解毒剂。
三、教学上的感悟和启示
运用叙事学的视角理论来考察鲁迅作品中构建的乡村图景,对我们的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拉近学生和鲁迅的距离,还原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人间鲁迅,消解鲁迅在学生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脸谱化形象,让学生通过温暖的乡村去认识冷峻鲁迅不为我们所熟悉的一面。
1.童年回忆,见证鲁迅的率真和温情
鲁迅作品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因此,如何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出发,拉近学生和鲁迅的距离,让学生亲近鲁迅,阅读鲁迅,是我们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个冷峻的鲁迅也许令人心存敬畏,而一个率真的、温情的鲁迅会让人愿意亲近。从儿童视角解读鲁迅作品,品味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文字,走近一方寄托深远的风雨故园,触摸都市游子的内心情愫,学生或许暂时还难以理解其中复杂的人生况味,但对故乡的脉脉温情,文学的纯粹与人性的温暖,已经深入人心。学生感受到鲁迅的亲和力后,再去了解鲁迅的时代、鲁迅的身世,去阅读鲁迅忧愤深广的作品,这样就能形成一种梯度阅读的良性循环。
2.去脸谱化,还原一个立体的鲁迅
在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
构有限,加上鲁迅作品自身意蕴丰富、艰涩难懂,造成了学生对鲁迅的误读,甚至不读。在老师们抽象的政治说教和机械的阶级分析中,鲁迅被简单地脸谱化为一个笔如刀剑的战士,一个横眉怒目的好斗者。
事实上,鲁迅不仅是高声呐喊的斗士,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比如说他小时候顽皮,上课搞小动作,在课堂上偷偷地描摹图画;他生活小资,好吃小吃,还抽烟,更爱看电影,尤其是30年代的好莱坞大片;他还喜欢坐汽车兜风,这可是当时的高消费;他甚至像普通的父母一样,溺爱儿子海婴。鲁迅就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如果我们在文本教学之外,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一点关于鲁迅的相关材料,还原一个立体的、率真的鲁迅,学生也许就不再畏惧鲁迅先生,不再抗拒阅读先生的作品了。
3.多维解读,品味鲁迅作品主题的丰富内涵
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解读。鲁迅的作品往往意蕴丰富,角度单一的解读活动难以涵盖其深刻内涵,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学生的收获一定会大的多。
对《风筝》主题的处理颇具代表性:‚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还为教师提供了一篇《‹风筝›思想内容面面观》的资料,告诉教师可以从儿童教育,自我解剖,亲情等角度去理解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这
种多元化解读打破了过去单一的批判揭露型主题概括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判断的思维习惯和自由讨论的学习风气。
鲁迅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教师的讲解只是一座桥梁,目的是能使学生认真地品读鲁迅作品,以自己的眼光去鉴别,以自己的经验去审视,以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以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得到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第四篇:浅议汪曾祺小说的儿童视角问题
浅议汪曾祺小说的儿童视角问题
摘 要: 汪曾祺在新时期文坛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小说风格温暖平和、清秀雅致。儿童视角是汪曾祺进行创作的重要手段,这种视角的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也令他的作品具有别样的风格。
关键词: 汪曾祺小说 儿童视角 真善美
汪曾祺在新时期初期以《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开始了自己文学的复活之旅,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纯朴而广受欢迎,更以温暖美好的氛围给人们带去了生活美好的希望。这种美好与汪曾祺叙述的视角密不可分,尤其是儿童视角。
一、儿童视角的选择
在叙事学视野中,“视角”或“叙述视角”指的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者福楼拜与亨利·詹姆斯最早把小说视为自足的艺术有机体,从而将注意力从以往对作品的道德目的转向了小说技巧,尤其是“人物有限视角”或“限知视角”。美国新批评家珀西·卢伯克表示:小说之所以会有复杂的表达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视角问题,并出版了第一本系统阐述叙述角度的著作《小说技法》。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叙事视角成为评论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不同的视角会赋予作品不同的美感,同时也可折射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童年经验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1]。童年时代的记忆和经历甚至会影响到作家的写作倾向和意图。纵观汪曾祺的小说写作,童年视角出现的时间短暂,在《羊舍一夕》、《黄油烙饼》、《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作品中出现,至晚年写作呈成熟趋势后就较少出现,因此,儿童视角对研究汪曾祺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汪曾祺从小在人情味十足的士大夫文化中成长,其家庭氛围是典型的书生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汪曾祺深深地沉湎于孩提童趣之中的情况,因为孩提时的一切对其而言不仅仅是哺育他成长的乳汁,更是他赖以生存的土壤。他没有显赫的政治资本值得炫耀,也没有一度蒙垢却终于洗清的名誉值得“恢复”。一生动荡的岁月令这个文弱书生无所适从,也只有生命起初的美好可以让汪曾祺寻找到安宁。汪曾祺把“不失赤子之心”作为孔孟的核心,那是一种纯真、神圣的感情,用永不消失的童心真诚地面对世界,从而构造出充满诗情的田园牧歌般的意境。
二、真善美的追求
区别于成人视角下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儿童视角会反映出纯净真实的一面。以《受戒》为例,在明子和小英子的眼里,庵赵庄与荸荠庵充满了乐趣。我们跟随着明子看到了和尚诵经、放焰口等常规庙事,也看到了杀猪、打牌、娶妻、放田收租等破戒之事,在儿童视角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仿佛和尚破戒也是合情合理,倒是显得格外新鲜有趣。这里的和尚敲三声磐就代替了早课、晚课;穿衣是不穿袈裟的,连海青直裰也免了;可以有妻室,而且不止一个,连牌客中的“打兔子兼偷鸡”的也是“正经人”。和尚本是出家人,即可理解为是一种“出世”的表现,而《受戒》中他们的行为又多是“入世”的态度,汪曾祺用风俗画的写法将二者的反差十分自然地给予书写,充满了谐趣。而在小英子眼中,铜蜻蜓、萤火虫、流星也都趣味盎然。而这里的视角又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的,表现为佛家与俗家之间、明子与小英子之间的对视。生活在荸荠庵中的明子,能够接触的较为典型的世俗生活便是小英子一家。“摇钱树”赵大叔、“聚宝盆”赵大妈、文静的姐姐,当然还有像喜鹊一样整体叽叽喳喳,弄得自己“心都乱了”的小英子。这样的家庭兴旺和睦,也令明子感到无比亲切。而在明子的视角里,小英子是特别的,她快乐地唱歌、崴荸荠,用自己的小脚丫去踩明子,聪慧灵秀,这样的小英子是完全从明子的角度看到的。同样明子也是小英子眼中的明子,他画画得好,自己很是骄傲;他嗓子好,自己很是喜欢,明子的庵内生活又是那么陌生而新鲜。于是这两者朦胧地对视,似有还无,有效地拉开了读者、作者以及主人公之间的审美距离,也让少男少女的情窦初开水到渠成。
三、回忆与童心
在汪曾祺眼中,“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的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的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2]。当汪曾祺在晚年重拾旧笔之际,童年经历首先闯入了其脑海,其回忆也就与儿童视角密不可分。这种视角不仅体现在叙述主体的身上,而且体现在隐藏在主体背后的作者身上,使得作者在进行叙述时会不自觉地带上与该视角相关的情感。对于汪曾祺来说,童年的回忆就像一个失乐园,在经历了过多的苦难后,显得弥足珍贵。因此我们会在汪曾祺的作品中看到其对故乡的叙述,对传统的怀念,“文章淡淡忆儿时”。童年时期的记忆让经历过无数坎坷的汪曾祺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他饱含深情、不厌其烦地勾勒着记忆和想象交织在一起的故乡风情。席建彬把汪曾祺儿童视角的作品用“回忆—儿童—真”[3]结构加以概括,认为汪曾祺通过对回忆的渗透和叙述,用儿童的视角体现,从而表达出纯真的一面。《受戒》从头到尾充满了人声、笑声和歌声,是汪曾祺作品中最为欢快的一篇,是其回忆与儿童视角完美结合的典型。
然而,这样的回忆是伪真的,是汪曾祺对回忆一厢情愿地描绘,刻意地回避童年世界的恶,构造出纯真、美好的,带有希望的假象。文本中的童年回忆经过作者的经验重组后已失去了真实性,成为汪曾祺想象出来的乌托邦。这种诗意的童年叙述与冷漠残酷的现实相比,反差格外明显,可以看出汪曾祺极力营造出温暖美好的一面,这是汪曾祺的追求和理想,也是其面对现实无奈的一种选择。
四、背后的真实
儿童视角的真实性往往比成人叙述更加可信。明代思想家李赟在《焚书·续焚书》中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用儿童的眼睛来发现世界、展现世界,有时会对现实的反映更加富有张力和冲击。
透过儿童明澈的眼睛,可以看到社会真实的一面——冷漠而残酷。《黄油烙饼》是汪曾祺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篇用儿童视角写的作品。文章以三年困难时期为背景,用黄油隐喻奶奶的爱,作为一个亲情符号加以保存,被萧胜和家人精心的保管着,然而从干部食堂飘来的黄油香却打破了这样的平静,年幼的萧胜不断发问:“为什么干部开会就能吃黄油烙饼?”父母没有给萧胜明确的答案,可是当萧胜看到妈妈做的烙饼时,却忍不住咧嘴哭了,因为奶奶再也回不来了。萧胜的哭声隐藏着深深的愤怒,是汪曾祺对人性、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别样的真实通过萧胜的眼泪得以放大,也更加的震慑人心。《虐猫》是汪曾祺在80年代写的反映“文革”时代的作品,不同于当时文坛流行的伤痕反思类的揭示小说,汪曾祺通过一群孩子对猫的虐待来折射那个畸形的年代,当孩子们绞尽脑汁用各种方式折磨猫的时候,大人们正同猫一样,经历着残酷的折磨,当最后一个孩子的父亲因受不了折磨纵深跳楼时,孩子们默默地放走了猫。尽管汪曾祺没有一句赘言,但透过儿童视角,我们看到了那个水深火热的社会,看到了孩子们关于人性和现实的思考,看到了孩子们的成熟与成长,带着悲戚的味道,闪耀着真实的光芒。
汪曾祺小说平淡温暖,具有诗化的功能,无论是在主旨的表达上,还是在结构的安排上,都起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这是汪曾祺的叙述个性,从儿童视角展示着自我书写,透视着个体的生命密码和隐含在作品里的成长体验。
参考文献:
[1]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03.[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
(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1.[3]席建彬.回归于拯救——论汪曾祺小说的童年视角[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99.
第五篇:儿童小说推荐
儿童小说——特别推荐《小王子》
强烈推荐秦文君的小说系列,秦文君,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400万字,代表作有《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小妖林晓梅》,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及上海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2002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并多次在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知音奖”、“好作品奖”中获奖。近年来,《开心女孩》,《男生贾里》等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中文繁体字版,德文版发行海外,并畅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小鬼鲁智胜》,《男生贾里》,《家有小丑》等十余部作品被改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先后播映。作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少儿出版社、《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郑渊洁的:
《皮皮鲁传》、《鲁西西传》
《皮皮鲁外传》、《鲁西西外传》
十二生肖童话系列(十二本哦)
《大灰狼罗克》
《舒克贝塔历险记》(书店有1到100集,好像一共有三、四百集的,后面的比较有趣)
《白客》、《智齿》、《金拇指》、《鬼车》、《病菌集中营》、《生活保姆》、《我是钱》、《谜图》、《仇象》《舒克舌战贝塔》
杨红樱:
马小跳系列(坦白说,很没意思啊)
另外:
《绿野仙踪》
《豪夫童话选》(推荐!很好看)
《伊索寓言》
《克雷洛夫寓言》(不太确定名字~)
外国儿童畅销读物:
《人间有晴天》
《魔法城堡》
《秘密花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哈利波特系列》
中国儿童畅销读物:
《草房子》
《野风车》
《瞧这帮俏丫头》
《神秘的红丝带》
童话——看梅特林克的《青鸟》吧,给人们带来幸福的青鸟。
写给大人看的童话。
彼得·潘
哈利·波特系列(暂且归为)
爱丽丝漫游奇境系列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的郑渊洁的童话也很经典.绿野仙踪
长袜子皮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