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课后测试答案
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8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国家在拉动需求的时候,应重点拉动哪个需求()√
A 投资需求 B 消费需求 C 出口需求 D 进口需求 正确答案: A
2.以下关于需求侧管理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注重总量和数量 B 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
C 解决中长期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D 治标 正确答案: C
3.以优化经济要素和产业布局为主要目标的是()√
A 规模调控 B 结构调控
C 布局调控 D 效益调控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
4.经济新常态,有三个重要的标志,分别是()√
A 速度变化
B 动力转化 C 政策简化
D 结构优化 正确答案: A B D 5.需求的类型包括()×
A 投资需求
B 消费需求
C 出口需求 D 进口需求 正确答案: A B C
6.在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中,总供给由以下哪几部分组成()×
A 消费品
B 储蓄
C 财政收入
D 进口 正确答案: A B C D
7.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包括()√
A 去产能
B 去库存 C 去杠杆 D 降成本
E 补短板 正确答案: A B C D E
8.全要素生产率,是由“三大发动机”决定的,这里的“三大发动机”指的是()√
A 制度变革
B 结构优化
C 要素升级 D 动力转化 正确答案: A B C
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体系的主要原则包括()√
A 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原则
B 稳中求进的原则
C 结构性调控为主的原则
D 注重政策效益和调控质量的原则 正确答案: A B C D
10.针对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主要保三类企业()√
A 有竞争力
B 有市场
C 有效益 D 有资产 正确答案: A B C
第二篇: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 课后练习
1.国家在拉动需求的时候,应重点拉动哪个需求()√
A B C D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出口需求
进口需求
正确答案: A
2.以下关于需求侧管理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B C D 注重总量和数量
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
解决中长期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治标
正确答案: C
3.以优化经济要素和产业布局为主要目标的是()√ A B C D 规模调控
结构调控
布局调控
效益调控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
4.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所谓的“三期”是指()√
A
B
C D 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
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经济增长快速上升期
正确答案: A B C 5.经济新常态,有三个重要的标志,分别是()√
A B C D 速度变化
动力转化
政策简化
结构优化
正确答案: A B D 6.需求的类型包括()√
A
B
C D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出口需求
进口需求
正确答案: A B C
7.在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中,总供给由以下哪几部分组成()√
A
B
C
D 消费品
储蓄
财政收入
进口
正确答案: A B C D
8.全要素生产率,是由“三大发动机”决定的,这里的“三大发动机”指的是()√
A
B
C D 制度变革
结构优化
要素升级
动力转化
正确答案: A B C 9.供给侧改革的发展理念包括()√
A
B
C
D
E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正确答案: A B C D E
10.针对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主要保三类企业()√
A
B
C D 有竞争力
有市场
有效益
有资产
正确答案: A B C
第三篇: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与烟草企业文化建设
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与烟草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烟草企业如何建设好自身的企业文化,无论是对于烟草企业本身还是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基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对如何建设烟草企业文化作出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烟草企业文化
一、引言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普遍低迷,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国内各种因素的复杂交错的综合影响,我国的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挡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增长由传统的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三个方面。面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局面,我国推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战略举措,不再像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那样只从需求的角度来关注消费、投资和出口,而是要依靠各方面的创新驱动来从供给侧方面实施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最终的承载者是企业,因此,为了顺应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这样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作为我国重要税收来源的烟草行业的企业也应当把握时代脉搏、革新观念、改善经营管理、调整企业战略等等,而其中关于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设,我国学者也作出了一些研究,但是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这样的新的大背景下,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应当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联的角度对如何有效建设烟草企业文化进行了分析。
二、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历史、经营管理、产品品质品牌、企业理念等各方面综合形成的,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维持、指导和推动作用的文化,对于企业来说,宝贵的企业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主要体现在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上。新常态的特点体现在经济的增速、经济结构的调整、驱动的转换这三个方面,而供给侧改革是新常态下的一大国家战略举措,主要体现在依靠创新驱动从供给侧方面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良性发展。综合考虑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特点,二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上:
(1)经济增速的调低要求企业认清经济形势,转变以往的发展理念,调整以往一味追求营业额高增长的企业目标和企业文化。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这就势必会对国内各行各业的企业产生普遍的影响,企业如再想保持以往的高增长,难免会力不从心,如果没有清楚认识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向,一味的蛮干,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企业应调整以往的发展理念和追求高增长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等,而这些改变势必会要求企业文化的相应适应。
(2)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要求企业对于自身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作出调整,甚至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而这些也必然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影响。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结构的调整、城乡结构的调整等等。经济结构的调整会使得一批低端产业和产能过剩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是淘汰,因此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应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战略,甚至是要面临转产或转型,这就需要企业文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企业文化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起到支撑作用。而对于那些急需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中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因此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就应更加信心百倍、乘风破浪,大力发展生产,相应的企业文化也要体现出信心百倍、朝气蓬勃的良好面貌,使得企业文化为这些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更好的起到推动作用。
(3)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各方面的创新,注重发现新的商业契机等等,而这些就要求创新在企业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投资效率不高,这些都要求经济的发展要从以往的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到创新驱动上来,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也包括企业文化的创新。因此,企业文化就要对各方面的创新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成为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如何加强创新是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应当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重视创新观念的强化,同时也要落实到具体的创新行动上,而这些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都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国家的战略方针、本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实施具体有效的创新措施,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等,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关注到这些方方面面。
三、大背景下的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改善和加强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设,无论是对于烟草企业本身还是整个烟草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结合前述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考虑到烟草企业本身的特点,在大背景下,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大背景下的正确的发展观念。作为我国重要的税收来源,烟草行业一直以来都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烟草企业应当正确和清楚的认识到市场行情的变化,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行情的变化,科学合理的安排生产和销售,确保不会产生严重的烟草产品积压。企业应多教育员工不要急功近利,要有较强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经济意识,使企业形成一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风气,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2)加强对烟草行业的地位的准确意识。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大背景下,新兴产业、先导产业和朝阳产业会有长足的发展,而一些落后产业、衰退产业和夕阳产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烟草行业作为我国一大重要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背景下,其作为重要税收来源这一重要性依然不言而喻,同时与其他一些产业的相对地位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作为烟草企业,应加强员工对烟草行业地位的准确意识,从而使得烟草企业在日常的?营中能更好的为顾客服务。
(3)烟草企业也要加强创新意识。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尤为重要,因为经济发展要依靠创新驱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行业各企业都应加强创新,烟草企业也不例外。烟草企业的创新可以从种植技术、生产技术、产品设计、管理制度、营销模式和售后服务等几个方面着手,但我国烟草企业的创新意识一直以来都不太高,因此烟草企业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对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通过各种人才引进措施加强对创新性人才的引进;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技术人员和员工能尽可能的发挥出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创新添砖加瓦;通过利用各种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扶持和优惠,加大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企业方方面面的创新。烟草企业要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培育出浓厚的企业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2]李?.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1).[3]陈筱燕.论述烟草企业文化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企业导报,2015,(19).[4]孙贤.对我国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21).作者简介:季荣华,男,江西广丰人,大专,助理政工师,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第四篇: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改革
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改革
作者: 邓聿文 | 发表时间:2015.03.16 刊发于总2101期《中国经营报》[评论]版
2015年是一个具有标签意义的年份。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还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结构调整的紧要之年。这诸多“之年”碰到一块,说明了2015年的不同寻常,其实正是新常态的表现。那么,在新常态下,当几千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集北京,召开两会,共商国是,部署一年发展,人们能够从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中读出什么新变化?
经济仍是重中之重
经济是中国两会的主题。对于2015年的中国经济,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表述的: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去年经济增长7.4%,首次低于年初预定目标。今年这一目标定为7%,足以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困难有充分预估,两会前央行的再次降息也显示了这点。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告别高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对于中国经济能否保证中高速增长的问题,学界其实并不乐观,很多人忧虑经济的问题不是强身而是保命,有可能较长时间锁定在中低速增长的路径中。一些学者最近发文表示,中国去年较为平稳乐观的经济数据存在两个“看不懂”:平减指数与CPI、PPI的关系出现了显著背离,发电、运力和货币这三个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最强的指标与实际经济增速背离。如果按照消费与工业物价走势,以及电力、运输和货币所表现出的经济运行态势,去年的实际经济增长水平可能已经“破5”,现价增长率更可能在去年四季度已经进入负值。假如这种看法是真实的,7%的经济增长目标其实不低,不经过努力很难达到。
当然,既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要跟着改变。即使是保增长,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大上项目,尤其是上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必须在保增长的同时,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为此,需要进行程度更深、领域更广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多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行力度更大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遏制国企大扩张;围绕实体经济进行深层次的金融体制改革,消除引爆地方债务危机的燃点;扎实进行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率;下决心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遏制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蔓延;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克服经济下行压力。这也就是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的,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015年,中国经济必须保增长和促改革同步推进,才能真正体现新常态之特质。
改革须向纵深挺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在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今年仍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在牵动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强发展新动能。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并未因国力增强而有所改善乃被克服,相反,进一步恶化,如贫富分化加剧;资源环境被严重破坏;经济结构失衡,转型升级缓慢;社会结构的固化与碎片化;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解释力;腐败的弥漫性蔓延,政府信用恶化;权力失控,法制松弛,滥用专政工具等等。上述矛盾和问题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可以因蛋糕做大,收入增长而被暂时遮蔽或不显突出,但在金融危机后的近二三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剧烈,债务问题凸显,影响财政、就业和公共服务,留给政府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多,若它们迟迟得不到缓解,中国将极可能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鉴于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加上人口庞大,如果走不出这个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堪忧,用执政党的话说,很可能“亡党亡国”。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
去年实施的重点改革,包括简政放权,财税、预算、税收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试点,能源、交通、环保、通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以及科技资金管理、考试招生、户籍改革、公务员车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等,应该说,取得的成效还是不错的。像公务员车改,十几年来屡次试点,但总是在原地踏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是多年来无法突破,这两项改革均被认为涉及既得利益,但去年在中央力推下,都有了进展。
2015年的改革,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安排,将继续把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作为重头戏,在投融资体制、价格、财税、金融、国企、户籍、土地等改革方面取得实效,让人民从改革中受益。
中国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新常态下的改革,必须围绕治理现代化来进行,只有这样,才是中国需要的“新”改革。为此,在实施上述改革的同时,还需要推进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因为从中国的情况看,越往后,经济改革受政治的羁绊越大。事实上,一些经济改革举措从形式而言属于经济改革,但就其所起作用及内容而言,却是政治改革之一种,如预算改革。故而,经济改革最终要成功,必然触及政治和社会改革。
经济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治改革的重点是要建立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分权和制衡机制;社会改革的目标则是建立社会自治,推进社会民主,解决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问题,三者合力,形成一种广泛的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法治开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今后十年部署的任务,而2015年则是开局之年,这个“局”开得好不好,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如何,两会是一个检验。
两高报告不用说,政府工作报告也多处涉及到依法治国。即使是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看起来和依法治国关系不大,但其实大有关系。国家的规划和预算安排能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依法进行,直接关乎依法治国的质量。
在中国的政治设计中,人大是立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是司法机关。立法的质量如何,能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司法公正,是衡量真假依法治国的试金石。今年的人代会有一项重要议程,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作为“管法的法”,《立法法》在颁行的15年里,影响了国家的立法宗旨、程序乃至效果。单单根据《立法法》中“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这一条,就废除了严重损害公民权利的收容遣送制度、劳动教养制度。
这次《立法法》修改的内容超过三分之一,二审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将原来只对40多个城市的立法权扩大到全部280多个地级市,并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事项作了进一步细化。根据税收法定原则,《立法法》修正草案也将明确税种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此外,引人关注的还有,无法律依据,地方规章不得减损公民权利之规定。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上,动辄用限号、限行、限购等方式,来限制公民合法权益,引起社会很大意见,如果这条通过,将对地方政府的权力是一大限制。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两会前,最高法院出台了司法改革65条,提出要设立巡回法庭、跨行政区划法院、知识产权法院;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强化人权保障;推动省级以下法院人员统一管理改革;建立院、庭长在监督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文书入卷存档制度等措施,这些改革有的正在落实,它们着眼于提高法院特别是审判的独立性,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
中国的依法治国是一个长过程,在2月召开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上,中央提出了抓“关键少数”的提法。“关键少数”一般指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因为他们掌控着巨大的权力和资源,其法治意识如何,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带头遵守法律,成为治国理政的法治“模范”,对依法治国,带动全社会落实法治,形成运用法治监督领导干部用权的新常态,非常关键。然而,这“关键少数”能不能包括非官员代表委员,大体说来,这上千名的非官员代表委员是社会精英,他们拥有的权力和资源比起社会中的多数群体来,多得多,如果他们能够利用其影响力,真正行使法律赋予代表委员的职责,中国的法治状况将也比现在要好得多。
反腐任重道远
腐败不停,打虎不已,反腐是新一届班子施政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执政党最得民心的举措。3月2日,军方一次性打包公布了十多名副军级以上高级将领的腐败情况。紧接着,3月4日,河北省委秘书长景春华落马,这显示中纪委并不因为两会举行而推迟打虎进度。
对反腐,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指出的: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对腐败行为,无论出现在领导机关,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都必须严加惩治。
十八大后的中国反腐,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第五代领导人赢得了巨大声誉,但从目前来看,腐败状况还非常严峻,反腐要深入面临着阻力。一是尚有很多领域的腐败黑幕没有揭开或者刚刚揭开一点,例如,前不久中央巡视组对第一批央企巡视意见的反馈让外界看到,央企的腐败不亚于官场。包括央企在内,中国的国企有上万家,加上金融机构,这一大块的腐败还只是撕开一个小角。除此外,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领域的腐败尚未触及。可见,反腐任务还非常繁重。二是反腐从治标到治本的过渡,能否建立一套与法治相衔接的预防腐败体系。针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巨大腐败存量,开展疾风暴雨式的反腐是必要的,至少在未来几年里,这种反腐方式还不能退出,但客观而言,它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需要在大规模反腐后,适时推进制度反腐。这当然不是说,目前的反腐没有进行制度建设,最大的制度改变,就是加强了中纪委对反腐的主导和统领。
反腐的制度建设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制度建设是针对一切公权力和政府行为的,包括公民参与、信息公开、预算民主、简政放权等,就此而言,它已经超越了反腐范畴,但对遏制腐败有预防作用;狭义的制度建设是针对腐败行为和反腐机构的,它包括重组反腐机构,加强中纪委对反腐的主导地位和相对党委的独立性,强化办案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及利益回避机制等。
当前在这两方面都有一定进展。去年新修了预算法,规定政府所有收入都要纳入全口径预算,加大了对政府的预算约束。刑法修订也加大了对贪污贿赂的惩处力度,还建立了国际追逃网络,加强反腐的国际合作。另外,进一步规范了对裸官的管理,官员财产申报也强化了抽检环节。中央深改组会议最近还通过了上海试点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以遏制涉及官员亲属的裙带腐败行为。
执政党的强力反腐是从严治党的关键一着。从一开始,这轮反腐就有着明确思路,即先治标后治本,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以惩戒、教育、预防的“三位一体”,使官员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尽管如此,同腐败官员的较量还任重道远,要使反腐不出现反复,在加强执政党内部反腐力度和制度革新的同时,需要开放外部对权力和腐败的监督,调动公民反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外部多元主义去遏制政府权力腐败。
环境问题格外被关注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在近年的两会上,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代表委员的重视。
对于环境问题,要说政府不重视那是假的,五大建设中就有一个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方略的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用了四段集中进行阐述,表示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铁腕治理环境污染,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然而,环境污染和破坏并未因为政府的重视而有很大改善,相反,一些方面程度还在加重,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该阶段客观上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所谓先污染后治理,这可能是人类工业化的一个发展规律,至少在当下人类尚没有找出一条没有污染的发展之路,不承认这点不行。二是保护环境的法规没有得到认真执行和落实。中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在环保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尽管环保部门由以前的副部级升格为部级,成为内阁的一个机构,可在各政府部门中,一向是个弱势部门。当然,环保立法自身漏洞也很多,例如,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严重滞后于今天的现实。所以如此,乃在于长期以来以GDP为政绩的考核体系,以及地区之间的竞争,追求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是地方政府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地区之间的竞争又加剧了这一倾向。
不论富贵与贫困,环境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经历过多次大面积的雾霾后,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权益被激活,环境开始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与政治问题,这些年因环境破坏引起的群体事件已越来越多,政府也真正意识到不解决环境不行。所以在去年,重新出台了被称为最严厉的环保法,强化了政府责任,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不好,是对政府及其有关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了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重在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集中解决环保中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环保部门可以对污染企业实行日罚。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环保法还规定了环境信息的公开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参与制度和诉讼制度,允许环保组织对企业进行公益诉讼,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它将开启公民环境参与之门。
政府工作报告除表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外,还提出要采取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措施。
从其他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来看,要改善环境,一方面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决策模式和管理方式,做到决策透明化和阳光化;另一方面是严格环境立法,启动公民环境参与,形成环境参与的强大公民行动。如此才能还公众一个美丽家园。
让权力不再任性
中国的事情能否办好,关键在执政党和政府。事实上,对一个垄断社会关键权力和资源的政府来说,无论是经济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反腐败以及社会治理,都和它有关。而某些政府部门的问题,则是有权太任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一定篇幅,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即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勤政为民,把中国政府建设成一个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句话,成为一个现代政府。这就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政府要“大道至简,有权勿任性”;换言之,政府不应将简单的事情弄得太复杂,太复杂了,权力就会任性,但这需要为权力划定清晰边界,精简政府职能。
尽管技术的发展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提供了高效手段,但是,中国政府本质上还不是一个现代政府。因为现代政府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权由法定,依法行政、依法用权,没有对权力的高度自觉,权大于法,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任性,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有利怎么来,从而,公民的各项权利势必会遭到权力及其使用者的侵犯。
要使政府成为一个廉洁高效具有公信力的良善政府,就须按照治理现代化要求对政府予以改造,首先对政府应限权,把政府打造成一个有限政府。政府并非管得越多越好,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政府的效率是建立在只管该管的事情基础上,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大事小事全揽在手,事情管得多,就需要相应的权力去支撑,否则,有责无权,事情不可能做好。而赋予政府过多过大权力,又必然会带来腐败后果。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腐败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
目前,对政府限权,除了用法律明确规制政府的权力外,另一方面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该放的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去年中国政府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7项,其中,关系投资创业创新和就业的有160多项,涉及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有70多项,有力地激发了市场和企业的活力,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今年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将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针对公民和法人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简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并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所谓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指要减少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尚未改变的、对市场或社会过多介入的事项,让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少受政府不必要的管制,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务和命运。当权力在制度约束下不再任性了,政府自身才能建设好,中国也就不会犯大的颠覆性错误。一切重在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到要狠抓落实。任何雄心勃勃的计划、规划和设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去执行,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空中楼阁而已。从这个角度说,强调制度的执行力,是如何都不为过的。
中国的很多事情,不在于没有设想,而在于执行不力,宏图早已画好,但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都虎头蛇尾。不只计划是这样,立法、制度、政策、规章甚至领导人的命令也难逃这个宿命。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后,中央一再强调,一分规划,九分落实,担心的就是这么好的东西落实不了。特别是在当前反腐态势下,一些官员抱着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积极去落实中央已有部署,对此,两会前召开的中央深改组会议再次提出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不能让事情阻断在这“最后一公里”上,这说的仍是执行和落实问题。
两会一定程度上是贯彻落实的会议。大的规划都已制定好,方向已经明确,真正要两会出台的政策措施不会很多,两会只要把发展蓝图或者施政纲领,在代表委员讨论和审议其可行性后,再分解部署,一件件把它们落实下去。尤其是今年的两会,两个主要的决定在去年都已出台,今年的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狠抓贯彻落实,创造性开展工作。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总之,要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这是基于过去历次的教训。
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规划作出后,如何落实就成为攸关成败的大问题。改革和法治是鸟之两翼和车之两轮,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前者是动力,后者是保障,如果不能将两个决定的规划和部署一条条贯彻落实,就不可能完成改革任务,建设法治国家,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中国梦了。事实上,党和政府的战斗力就体现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制度、保证国家的战略部署能够得到落实上。
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已有部署和决策,就不能大而化之,而应制定一个实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内中有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有对应的部门,有监督者,越细致越好,从这点来说,两会前出台的公安改革100条和司法改革65条,值得赞赏,因为它把要改革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都一项项列出来,并承诺完成时间,建立问责机制,这样才能倒逼政府主动作为,不得偷懒。
第五篇:供给侧改革问题与答案
1.供给侧改革这招如果失败,接下来是否要回归凯恩斯主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提出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采取凯恩斯式的短期刺激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投资回报率递减,刺激政策效果愈来愈差;
二、债务过度增加,杠杆率过度增高,风险迅速积累。而供给侧的改革并非直接作用于经济,而是改善经济发展的条件,因此见效缓慢。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而改革的最终成果,在经济增长模型上体现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市场上体现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果出现08年那样的经济危机,采用凯恩斯主义的调控手段会在短期内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并不能说是因为供给侧改革失败而回归凯恩斯主义
2.如何评价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容和成效? 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之前已经有介绍,这里就不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于规模化的投资和出口,与此相对应,货币资金供给也主要依赖于集中式的间接融资,因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极大匹配便利,这种模式给中国带来了持续相当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使投资尤其是基础建设和房地产投资成为经济无可争议的贡献主体,但对投资的严重依赖也大大降低了经济的自调弹性,并造就了传统国有机构的规模垄断和创新乏力。中国经济的增长显示出了不同以往的韧性,无论是名义增速还是实际增速,连续6个季度企稳回升,充分探明了经济新底部的存在。9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也表明,随着周期演变开启,中国经济的减速增质步入实质阶段,结构性新亮点将逐步涌现,而政府诸多合理政策的协同平衡,加速了经济的长周期筑底,从而将经济安然地送入平稳增长轨道,并有望实现经济超长周期的崛起上升。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财政政策调整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观政策要稳。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三是微观政策要活。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四是改革政策要实。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五是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4.供给侧改革可以采取哪些税收政策? 供给侧管理最早的渊源是美国的供给学派,他们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对政府来讲,就是采用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财税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等方式,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果从财税改革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的一大工具就是减税。这不再是结构性减税,或者仅仅针对小微企业的减税,而是全面适当地降低企业税负。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供给侧改革,就是计划经济,人为操纵经济方向,按照应该怎样去走。自由市场经济完全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