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精选]

时间:2019-05-12 23:5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精选]》。

第一篇: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精选]

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先学之“学”有三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三是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后教之“教”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一定不能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二是参与性。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三是开放性。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我们来看几个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它的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

一、出示尝试题;

二、自学课本;

三、尝试练习;

四、学生讨论;

五、教师讲解;

2、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练习”。课堂教学五环节:

一、出示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在汇报时,“后进生”有优先权;

四、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五、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

3、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第一个 “三”指三个追求: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第二个 “三”指“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指六个教学步骤: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4、卢仲衡老师的“自学辅导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可以自己做相关练习题;

四、评议,就是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

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5、黎世法老师的“异步教学”,主要步骤:

一、自学,就是自己读课本;

二、启发,就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

三、复习。梳理一下自己已经学了哪些内容,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四、作业,也就是练习;

五、改错。学生做了练习,学生相互改错。

六、小结。

这几项教改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遵循了“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于教授认为: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按照我们实验的体会,这个转化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3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而学生一旦进入独立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所以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联系。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

1、钱梦龙教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这种教法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为理论设计基点,以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三主”和“四式”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三主”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这一理论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外化为相对应的教学结构模式,即“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2、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其操作方式为:第一步,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第三步,讨论。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第四步,答疑。立足于学生自己解答颖难问题。第五步,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提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需要10分钟左右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评分,检查学习效果。第六步,总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习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及进得到强化。

3、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金华一中于1997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借助于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学案既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4、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即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了。“讲学稿”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拐仗,让学生尝试自学”。它肯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的培养。“讲学稿”像一根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正如该校校长陈康金说的:“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释疑、巩固,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可以据此随时检查、指导和调控。”除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外,讲学稿还是学生的练习册。东庐中学的教师除了“讲学稿”,教师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此外,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考评也紧紧围绕“讲学稿”,东庐中学测试或考试时,教师通常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进行复习,达到“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目标。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和装订,就成为很好的复习资料。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于教授提出: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

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是这条规律的教学实践中的创举。“掌握学习”的核心策略有以下三条:第一,目标导向。“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清晰明确的目标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处于期望的、有目的的控制之中。目标导向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都有达标感。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模湖不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第二,反馈纠正。布卢姆强调指出,通过频繁反馈和按照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帮助进行纠正,可以及时弥补和纠正群体教学所必然带来的不足和误差。布卢姆和他的学生花了近十五年的时间证明,在掌握学习的条件下,各年级的多数教师能够利用反馈——纠正措施获得一个标准差的效果。第三,循序渐进。布卢姆认为只要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包括前提知识、先决技能、初始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地提供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老师就能够帮助“笨”的、“学得慢”的、“智力落后”的学生像“聪明”的、“学得快”的、“有才能”的学生那样学习,而且学得一样好!所以最终的学业成绩的分布应该是“负偏态”的,多数人的分数将集中在成绩测量的高分一端。

“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即低起点,“小”即小步子,“多”即多活动,“快”即快反馈。这些策略的精神实质与“掌握学习”是相同的。

显然,上述三条规律是有内在联系的,对各条规律的内涵的理解也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只有深记得全面地理解各条规律的内涵及其相互的关系,并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加以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

第二篇: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第三篇: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8年12月12日

结合洋思、东庐、杜郎口3个学校的案例以及我个人20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曾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不同阶段,认为在不同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说教学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整体阶段来讲,初中学生就进入了相对独立学习的阶段,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独立性就得到了全面提升。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这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必须依靠教师或同学的帮助、点拨、启发、引导才能解决。从专业角度来讲,有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而“先学”就是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就是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那么,先学的“学”与后教的“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先学之学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三是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后教的“教”也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 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一定不能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二是参与性。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三是开放性。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根本的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按照我们实验的体会,这个转化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3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而学生一旦进入独立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所以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联系。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是这条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创举。布卢姆认为只要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包括前提知识、先决技能、初始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地提供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就能够帮助“笨”的、“学得慢”的、“智力落后”的学生像“聪明”的、“学得快”的、“有才能”的学生那样学习,而且学得一样的好。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即低起点,“小”即小步子,“多”即多活动,“快”即快反馈。这些策略的精神实质与“掌握学习”是相同的。只有让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学会了才是进步的动力。因此,对不同起点、不同基础的学校、教师及学生,教学应该是不一样的。(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第四篇:有效教学的规律

数学课堂上如何把有效教学的规律实施下去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听到的和看到的谈几点粗浅的认识。1.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学生面对我们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为什么有时候学生面对我们认为的“精彩画面”视而不见?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局限于已有的旧知识掌握,还局限于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累。这些都构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特定环境”。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可能往往会高于“应该状态”。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当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5时,问:“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可能很快会说是-14,教师往往这时不希望学生直接说出答案,而希望直接过渡到学具的操作,即使有很多学生说出答案也不置可否,其实这时教师可追问:“ -9-5为什么等于-14?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这样引导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借助数轴操作。借助数轴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数学学习活动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当然,在学习新知时,学生可能会缺乏某些生活体验,我们则需要设法帮助增加这方面的体验。如我曾看过三年级(下)《平均数》一节教材,教材的编写者选用他们认为孩子应该熟悉的套圈情境来帮助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但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这一问题的理解,总是不到位。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孩子真正玩过套圈游戏的很少,他们对这个“准”字没有直观感受,所以让孩子比较男生和女生谁套得准时,他们的理解总是那样勉强。如果我们在教学之前,让孩子现场进行了套圈比赛,有了真实的体验,勿需教师多言,孩子们会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准”是这么回事。2.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激发产生学习需要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表面看似热闹,但实质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境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半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 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我认为可以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等等。譬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时,是不是两个根满足题意时。我们可设计用篱笆和一面墙如何围一个面积最大鸡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墙的长度有用吗?怎样利用?这样的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学生置身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当中,激发了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

3.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亲历数学学习过程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单纯的“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会使学生活动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索知识,学生的个性经验、学习风格得到尊重,自我发现精神得到鼓励。教师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真理的奉送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满足学生在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如 “画反例函数y1图象”一课,在引导学生回顾画函数图象的三个x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后让学生动手进行画图。根据画一次函数图象的经验有些学生仍然只描两个点画出了直线;有些学生虽然描出了多个点,但点与点

11之间是用尺子连接起来的折线。这时我问学生点(,2)在反例函数y图象

2x吗?一步一步地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发现了反例函数y

1图象吗不是x直线,也不是折线,而是两条平滑的曲线。师生互动并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结合所教学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来组织师生互动,有效地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从而让学生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4.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促进师生智慧生成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的发展,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活动。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案例,深受启发。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认识立体图形》 :学生把带来的各种立体图形分类后,部分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放在桌子上,却紧紧地抓住几个球,不敢放下。教师观察了片刻,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他想放又不敢放。于是,教师改变了预设,轻声地问:××,你为什么不把球放下?学生羞羞答答地说:老师,球会跑的?教师追问了一句:它是怎么跑的?

(学生的心情从紧张中顿时受到了安慰,大胆地放手试起来)生:乱跑的。学生还自高奋勇地上台表演,证明给大家看。师:真棒!还有谁会跑?生:圆柱。但它不会乱跑,比较听话地跑。(前后或左右跑)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为什么不做成球体?学生哈哈大笑,畅所欲言。也许课前预设时,教师曾苦苦思索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从何入手?始终找不到答案,放弃,还是常规吧!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通过动手操作来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课堂上,学生“抓球不敢放下”的现象,给课堂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带来了生机。切入自然,学生都有“不敢放下,球会跑”的同感,“那放手试球怎么跑”完全是学生一种自主行为,一种需要所触动的探究学习。尊重生成,还学生学习的主权,教师改变了“看、摸、滚”的教学预设,把握动态生成的新机会,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智慧,师生共创了课堂的精彩。

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教育要因人而异。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都能有效发展,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专家肖成全老师说:“生活处处有课程,一言一行皆教育。”“实践智慧经验决定人的素质品味。”最后,我想用肖教授的话与大家共勉:“办教育是良心的事情;做教学是良心的行为。”“做教师想做的,做教师能做的。”“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我们改变小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将来,我们改变现在;我们改变不了别人,我们改变自己。”“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

第五篇:信访制度存废绕不开的两个问题

信访制度存废绕不开的两个问题

公权力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公民提供各项服务,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需求。信访制度作为各公权力机关为公民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在当下社会需求的搜集、整合和满足,以及执政理念和施政效果的监测检验方面发挥着作用。

信访制度存废之争由来已久,废除的理由也多种多样,当下能否废除信访制度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信访在当下发挥了什么样的社会治理功能?在目前,这些功能是否具有其他更好的机制可替代?

公权力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公民提供各项服务,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需求。信访制度作为各公权力机关为公民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在对当下社会需求的搜集、整合和满足,以及执政理念和施政效果的监测检验方面发挥着作用。

信访是公共服务机关搜集公民需求的重要渠道。以北京市政法民生热线电话接访为例,小到用水用电、供暖供气、路政园林,大到教育医疗、征地拆迁、违章违建、劳动保障等问题都被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解答、批转办理。在接访中,接访人员搜集到了公民最关切的需求,通过对来电反映的问题的归类整理,最终为改善民生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信访是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部门和售后服务部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类似于一个大公司,没有质量管控和售后服务部门的公司要实现良性化和规范化治理是不可能的,国家的治理亦如此。如果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公共服务质量监测部门和售后服务部门,其执政方略将脱离公民需求,执政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公民来信来访来电,反映的大多为质量较差、甚至是严重侵犯来访者权利的公共服务。高效便捷畅通的信访渠道有利于实时监测、及时整改,以便于提高服务质量。

信访是上级监督下级的重要启动途径。执政措施的执行依赖于逐级传达和基层的最终落实,其有效传达和不折不扣地执行离不开监督保驾护航。畅通的信访通道使得欺上瞒下难以实现,各部门领导通过接访,实现了足不出户地直接了解到部门具体办事人员的工作情况,上级领导可以了解下级部门是否在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这样,群众信访反映情况就成了上级监督下级的重要启动途径。

信访是公民和公权力部门沟通的重要桥梁。门难进、脸难看、电话打不通、找不到工作人员是部分机关和干部常见的恶习,严重损害了党政形象和公信力。信访使得公民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有了投诉的渠道,通过投诉、接待部门的批转给部门领导、部门领导责成办事员联系公民,于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得以建立。缺乏畅通的信访通道,面对上述遭遇,公民将难以实现和公权力部门的有效沟通。

信访是公民难得的泄愤场和解压阀。来信访的人,大体可以分为政策或法律咨询者、权利受到侵害而寻求救济者、诉求不合理和不合法者。对于后两类来访者,他们往往充满怨气甚至是愤怒。信访在提供矛盾化解沟通平台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场域,在这里他们的压力得到释放,愤怒得到排解。事实上也是,在笔者的接访经历中,对于权利受害者,接访者做好耐心释法,指明维权的方向,在职权范围内化解纠纷,他们就不再愤怒。

信访是社会秩序的平衡器。信访可以说是“东方经验”,西方国家没有这个途径,公民发泄对执政者的不满和愤怒主要方式是靠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在他们的大多数集会结社、游行示威中,轻者交通堵塞瘫痪、重者演变为打砸抢烧等暴力事件。这种发泄方式极其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即维权者因为维权导致其他人的通行权利被侵犯,无辜者也可能在游行示威中受到不法伤害。畅通的信访制度避免了因为游行示威带来的无序和不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秩序平衡器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诉讼可以取代信访,这也是多数专家学者抨击信访制度后得出的替代性国家治理方案。但在目前的实际中,真能取代信访吗?首先,诉讼维权时间成本和诉讼成本较高。时间上,普通一审民事案件简易程序3个月,普通程序6个月,上诉程序3个月。诉讼成本上,律师费用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而对于一些用水用电、供暖供气、路政园林紧急情况,拨打12345民生热线一个电话就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如果起诉到法院,是否符合受理条件是一个问题,受理后能否快速解决也是一个问题。其次,当事人诉讼程序完结后还上访从根本上说明信访无法被取代。法律不是万能的,司法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在司法权威尚未完全建立时,一些争议超出了司法所承载的能力,需要立法部门和党委政府部门支持和配合方能解决。另外,信访所具有的搜集社会需求、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上级对下级监督、沟通桥梁功能难以甚至是不可能被诉讼取代。

诉讼在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期被专家学者们赋予了太多的期待,但是在纠纷解决上司法确实承载了不能承受之重。信访制度虽然被专家学者们所诟病,但是其所发挥的、而司法却不能发挥的功能不可忽视。某种意义上,信访在我国起到了国外所提倡的ADR(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而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快速地推进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建立,或者如何推进信访制度改革,而不是在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治理功能尚未完全发挥时,取消信访,将纠纷解决的重担全部扔给司法。

下载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销售带管理,老板绕不开的结

    销售带管理,老板绕不开的结潘文富做生意为了什么?赚钱!怎么样才能赚钱?做好销售,多卖货嘛。只要销量起来了。有利润了,无论是给员工增加待遇收入,还是改善工作条件,都好说了。再有,这......

    有效教学的三条规律

    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综合洋思、东庐、杜郎口三个学校的案例以及我个人20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

    浅谈有效教学三大原则

    浅谈有效教学三大原则 四川省苍溪文昌中学校王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走进教育课堂。如何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呢?我不知从何做起。通过这次国培“有效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粤港合作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粤港合作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把粤港澳紧密合作提升为国家战略,粤港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那......

    第二章有效教学的特殊规律(精选五篇)

    第二讲 参考文献和案例 拓展阅读篇目:1. 周洪星.学案导学: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20期。 2. 郑逸农.《乡愁》“非指示性”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12年第1......

    弯弯绕绕教学反思

    本周的主题是“弯弯绕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物体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弯饶就是富有变化的形态:香蕉、月牙、笑脸上的完眉和翘嘴、毛线团、大大卷、妈......

    从百安居到阿里巴巴卫哲离职都绕不开“欺诈”2则

    从百安居到阿里巴巴卫哲离职都绕不开‚欺诈‛摘要:百安居在卫哲离职后,得了个‚离了卫哲百安居就玩儿不转‛的美名,他无须对百安居的没落负责。这次阿里巴巴落下一个‚诈骗‛的......

    足球绕杆教学设计

    足球运球绕杆课教学设计 莲庄镇镇初级中学王跃利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