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企业大学战略定位与评价体系的思考解析
对企业大学战略定位与评价体系的思考
【摘 要】时下,国内建立企业大学俨然成为一种风尚。可问题的关键是,对企业大学的模糊认识以及前期准备工作的不足与盲目,导致了中国的企业大学失去了原本应具有的“神奇”功效。本文将通过分析国际著名成功企业大学案例,从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与评价体系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中国企业建立企业大学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企业大学 战略定位 评价体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就在本企业开办了企业大学。著名的《财富》杂志年度排行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80%拥有或正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根据相关预测,2010年全球企业大学的数量将达到3700所。受到国外企业大学如火如荼发展的影响,“企业大学”概念越来越为我国企业所了解。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如海尔、平安、万科、腾讯等,纷纷树起企业大学的旗帜。
企业大学是一个企业中的教育实体,它作为一种战略性工具支持公司完成其使命,通过众多活动来推进个人和集体的学习、知识和智慧的发展。企业大学的关键在于通过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使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指出:“提升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靠科学管理。提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靠‘持续不断的学习以及持续不断的教导’。”
企业大学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中国的企业纷纷趋之若鹜。但问题是:国内的企业大学尚处在探索阶段,因而也就存在诸多不足。要想使企业大学真正起到拯救企业的作用,须解决企业大学建立过程中的诸多关键性问题。本文将针对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与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实际操作的对策。
一、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
中国近90%的企业大学是从原有的培训中心或培训部门演变而来的。在改旗易帜之后,中国企业大学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转变其原有的工作重心,认真思考公司目前人才培养的战略、工作重点和面临的挑战分别是什么?建立企业大学的短中长期目标是什么?如何看待企业大学与公司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的关系?从以前培训事务处理专家的角色转移到更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角色上来。
企业大学应该保持与组织战略的直接联系,通过实践将学习成果与组织的战略经营需要联系起来。企业大学在设立学习项目的出发点通常是由于企业经营问题或者机遇所带来的战略转移,通过学习解决方案来对全员传播企业战略思想,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与组织战略目标直接相联带来的最明显结果是员工对企业运作行为的认可度和执行力提高,而非培训中心仅实现对单一工作技能的提高。
(一)全员培训类
19世纪后期,现代工业的典型代表企业——大型制造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通过传统大学的教育(主要是思辨能力的训练,对于具体的职业能力训练明显不足)实现。大型制造业要求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训练,同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还强调通过对员工反复灌输,影响员工产生“遵从组织价值观”的工作行为。全员培训成为了企业大学的核心任务。
“全员培训类”的企业大学有两大特点。首先,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强调员工在行动中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也有模拟实际情况的案例教学,还有为了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立实习或现场学习。
通用汽车设计和管理学院就是全员培训类企业大学的典型代表。1927年,通用汽车设计和管理学院(GMI)成立。和以往只培训管理层不同,GMI把培训对象扩展到企业的全体员工;并采用将学习与培训带入工作中来的方法;强调管理培训的独立性和内部有效性。GMI很关注公司内部的协同,与公司外部几乎没有什么合作。另一个代表企业就是汉堡大学。汉堡大学对于每个麦当劳餐厅的经理或特许经营者的训练,都是从普通店员做起,再经历班次经理、助理经理和餐厅经理的全角色训练。它所推行的学习方法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实验餐厅的实际操作;为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立的案例模拟。
(二)管理变革类
随着科技更新和社会变化的加快,企业需要在产业选择、经营地域、组织和管理方面不断变革。企业从单一地域单一产品逐渐走向多元化或多地域的进程中,企业大学在促进企业的内部变革中开始扮演更积极、更重要的角色。为了对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能够按照公司的要求高效稳定的完成工作,需要不断的讲授和灌输公司文化和价值观(随产业、地域、并购变化)。企业采取扁平化组织形态,企业利润的来源越来越依靠核心员工为企业的不断努力,核心员工的去留和企业盈利水平的关系更加密切。为了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企业需要不断改进组织学习系统。
“管理变革类”的企业大学有四个特点:(1)更加注重与传统大学的联系与结合,模糊教育和培训的界线,将企业大学学习与学位授予结合起来,从而留住关键人才;(2)由于组织规模很大,更加注重管理和领导力的培训,将培训与员工、组织发展有机结合;(3)从价值链的角度把对象扩展到供应商和经销商;从而实现支持流程的持续改进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并建立利益基础之上的更稳固关系;(4)教育对象在涵盖其整个价值链成员的基础上,更注重与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群体合作。有些企业大学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特色,通过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来盈利;有的通过对于业内中小企业的培训,在市场掌控能力、市场影响力上获得不断的提升。
著名IT公司惠普在经历了安捷伦分拆、并购康柏等重大事件后,逐渐从硬件厂商向引领业务科技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惠普不但持续对斯坦福大学等科研机构投入与合作,同时在内部的学习与发展部推进多元学习手段和内部组织诊断与关键人才培养。中国企业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先进管理经验的渴求越来越迫切,跨国公司积极寻找着与他们的中国客户们结成更紧密关系的方法。惠普商学院相继为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石化等企事业单位提供定制培训服务,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加强了与这些相关企业的联系。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
随着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市场日趋全球化,新技术被用于商业实践的周期缩短,学科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风靡全球。企业快速发展,要求员工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视野。同时,形成终生工作的能力,在企业实现自我才能的成长被员工视为广义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企业的管理层,从员工发展与组织发展结合的角度思考企业哲学时,也不约而同认识到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保持技术领先和全球竞争能力的一种方法。“创建学习型组织类”企业大学有三个特点:(1)企业大学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有效推动企业适应未来;(2)在培训和发展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与企业绩效更紧密地结合;(3)更加注重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员工随时学习,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和新技术保证了随时学习的可能性;网络平台的学习有效的降低了培训成本。
实践中,微软提倡学习需要随时随地,遵从“明确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到执行学习计划,再到构想达到个目标需要的新的知识技能”模式;并通过“职业模式+ 能力或技能差距+业务需要” 的组合来决定培训的内
本篇论文来自www.xiexiebang.com.王世英,吴能全,闫晓珍.培训革命——世界著名公司企业大学的最佳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本篇论文来自www.xiexiebang.com[范文论文网]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第二篇:定位三论--关于企业家、企业和品牌的战略思考
定位三论--关于企业家、企业和品牌的战略思考
时间的力量推动世纪战车将我们带入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化、知识化、智慧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与进化的时代,这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激情激烈碰撞而谋求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面对变革需要重新定位的时代。
带着农业经济的疲惫、工业经济的焦灼和知识经济的迷茫,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平台,亢奋而忧虑、惊喜而无助。远古的“天问”在耳边响起:我是谁?我现在在哪里?我应该是谁?我将要到哪里去?世纪阳光普照大地,变革序幕已经拉开!
论一——企业家定位
——企业家的使命与责任
在物质丰富、竞争惨烈的商战中,我们瞪大眼球忙于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企图在密不透风的市场上找出一条缝隙,杀出一条血路,展限“胜者为王”的企业家的风采。变化使我们忙于社会应酬,迫于工作压力,还要兼顾家庭。“滚滚红尘”中我们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我们背离了创办企业时的崇高理想和初衷,而不自觉地走上了急功近利的羊肠小道。
其实,无论是市场细分还是产品定位,这些工作根本不是企业家的任务和职责。企业家的个人定位决定一切。作为企业家和经理人的第一要务是定位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并始终如
一、持之以恒地追求它、推动它、贯彻它。
那么,企业家的使命和职责是什么呢?目前比较流行并被认可的可能是:
配置社会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回报社会,造福人类;
高扬民族旗帜,振兴中华经济;
把企业做大做强,五年或十年内进入世界五百强;
参与全球竞争,实现跨国企业梦想;
打造“百年老店”,确保基业长青;
创造需求,服务顾客,实现利润最大化,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
追求行业第一,成为业界“领头羊”;
„„
这些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信仰和理念,常常使企业家们浮想联翩、激动不已、夜不能寐。应该说,上述这些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能是企业家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是也不应该是企业家的历史使命和第一职责。企业家的终极追求应该是寻找和锻造一种实现个人梦想的内在动力机制,破译并设计企业长盛不衰的遗传基因,发现并遵循持续发展和兴旺的企业进化规律。
在1787年美国立宪会议上,开国元勋们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谁来当总统,他们致力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在我们死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我们希望建立哪一种长治久安的国家?要靠什么原则来建国?国家应该如何运作?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指导方针和机制,以便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
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在《美国制造》一书中写道:“毫无疑问,我有推动事业的人格„„但是,在这种人格下,我总是有业者的心灵,总是想把事情做好、然后做得更好、然后尽力做到更好的人„„我从来没有从事过短期的事情,我总是希望尽我所能建立一个完美的零售组织。”《花旗银行史—1812—1970年》描述了作为总裁和董事长的詹姆斯·史蒂曼致力构建一个在他身后很久仍然能够欣欣向荣的机构:“他任用认同他的梦想和企业精神的人,任用愿意构建组织的人。他自己愿意下台,让他们经营这家银行。”
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无数具备企业家潜质的业界精英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天地,凭着超人的悟性、过人的胆识以及非凡的智商、情商和财商,中国企业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企业的神话和传说,延伸着一个又一个中国企业创业的奇迹和故事。无论是张瑞敏的“日清日结”、“斜坡理论”,还是柳传志的“两五理论”、“确定黄土夯实了,撒腿就跑”,还是宗庆后的“跟着市场感觉走”等等,这些业界圣哲靠着聪慧、敏锐和敬业成就了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在学习、继承和敬佩的同时,我们也流露出丝丝疑问、忧虑和担心:张锐敏后的“海尔”、柳传志后的“联想”、宗庆后后的“娃哈哈”能否继往开来、基业长青?中国自古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哲学思想。我们崇尚企业家的拓荒精神,我们更崇尚企
业家的拓荒方法;我们需要开天辟地、开疆拓土的“市场导向型”企业家,我们更需要铺路架桥、精雕细刻的“组织导向型”企业家。所以,基于企业家定位的战略思考,我们认为:
伟大的企业家并不是创造了一代代生生不息的伟大的产品,而是创造了制造这些产品的公司本身;所有的产品、服务和伟大的理想,无论多么耀眼辉煌,终究会过时。但是,一家卓越的公司永远不会过时;
所有的企业领袖无论多么魅力四射、高瞻远瞩,最后都违背不了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是,一家具有组织力量的企业将超越任何一个领袖,历经十代百代而持续永存;
卓越的公司能够持续不断提供优越的产品和服务,原因在于他们是杰出的组织,而不是因为生产优越的产品和服务才成为伟大的组织。
因此,企业家个人使命的定位应该是:做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企业家的目标和职责应该是:
致力于创造一个组织和构建组织的特质,一个会滴答走动的时钟;
致力于创造组织的力量,增强组织防病抗灾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能顺利地超越产品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宿命轮回,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永续经营;
多花些时间思考组织和制度设计,少花些时间思考特定的产品和市场。少花时间扮演报时人,多花时间扮演造钟师;
不要把自己凌驾于企业和制度之上,要用制度去改变制度,而不要人为地改变制度。要从人治走向法治。
不要过于迷恋自己的领袖魅力,而忽视组织的发展机制,要把创造组织做为最终的创造;
将自己的经验感悟升华为企业中的“勾股定理”和“牛顿定律”,内化为企业自身的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帮助后来者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的各种难题。
《杰克·韦尔奇自转》中文版出版发行以后,中国大地掀起了一阵韦尔奇热。人们争相谈论着韦尔奇再造GE的伟大成功,对他那超凡的智慧、惊人的决断力和潇洒幽默的精神魅力倾慕不已。再造GE 的胜利与其说是韦尔奇的胜利,不如说是GE 的胜利,因为,是GE 这个百年组织造就了象韦尔奇这样的企业家,是GE 组织肥沃的集体英雄主义土壤,成就了一代代韦尔奇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参天大树。
在最近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了联想柳传志先生为联想铺路架桥、造就百年联想的表白和努力。这是中国企业家理性思维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企业家们超越自我、造就百年基业的开始。因此,企业家要摆脱个人成功的情感诱惑,把追求组织的成功作为个人成功的追求,把自己的理想和精神融化为企业的力量,实现“凤凰涅磐”之后的企业家精神的永生!
论二——企业定位
——企业的目的和理念
企业定位实质上就是找出企业存在、发展的主要理由,准确而合理地确定企业在人类社会演化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定位的核心是明确企业的目的和实现企业目的应始终遵循的理念。
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首开先河,专门研究企业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凡勃仑,在1904年出版的《企业论》中指出:“企业的动机是金钱上的利益,它的方法实质上是买和卖,它的目的和通常的结果是财富的积累。”他认为企业就是要盈利,建立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很明显,“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这一被普遍认可的企业定义正由此而来。
果真如此么?让我们看看一些百年企业所阐述并持久遵循的企业目的及核心理念:
沃尔玛 “我们存在的目的是提供顾客物有所值的东西”:用比较低的价格和比较多的选择,改善他们的生活,其它一切都属次要。
迪斯尼“带给千百万人快乐”,并且歌颂、培育、传播“健全的美国价值观”。
默克 “我们做的是保存和改善生命的事业。我们所有的行动都必须以达成这个目标的成就来衡量。”摩托罗拉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以公平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品质优异的产品和服务,光荣地服务于社会。”
强生公司存在的目的是要“减轻病痛”。
IBM“IBM 就是服务”
通用电气以科技及创新改善生活品质。
„„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詹姆斯·C·科林斯和杰里·I·波拉斯在其合著的企业研究力作《基业长青》一书中,列举了18家卓越非凡、长盛不衰公司的核心理念,这些公司没有一家将利润或利润最大化做为其重要的核心理念,14家公司的核心理念中没有提到利润二字,只有四家公司提到了利润,它们是这样描述的:福特汽车利润是必要的手段与衡量我们的成就的指标。
惠普利润与成长是使所有其它价值观与目标可能实现的手段。
默克追求利润,但利润须来自有益人群的工作。
花旗银行遥遥领先:例如最大、最好、最能创新、获利最高。
由此可见,企业的目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伟大的企业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惠普前任CEO约翰·扬认为:“利润虽然重要,却不是惠普存在的原因。公司是为了更基本的原因而存在。”乔治·默克二世在阐述默克公司的核心理念时说:“我们要始终不忘药品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所以,基于企业定位的战略思考,我们认为:
利润不是企业存在的原因,而是企业存在的结果;
利润是实现企业目的和理念的必要手段和载体,而不是企业目的和理念本身;
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外在形式,而不是企业存在的内在实质;
伟大的企业并不追求利润,它们追求利润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价值;
对利润的狂热追求将导致企业在急功近利中竭泽而渔、杀机取蛋,而失去其存在的社会意义,进而走向自我疯狂和毁灭,而追求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伟大的企业才会百年永存、繁荣昌盛。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只为吃饱穿暖么?显然不是,人还要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一个企业存在于社会只为赚钱么?显然也不是,企业还要有更大的抱负和目标。我们不反对企业追求利润,就像我们不反对自己吃饭穿衣一样。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空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企业离开它的滋润就无法生存。特别是在瘦弱成长的企业初创时期,利润更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我们仅仅强调的是利润不是企业存在的唯
一、重要的理由和目的。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总是不断地追求人格的完美与自我的完善;企业在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也应该不断地追求企业精神的升华与价值的提高。企业应采取务实的理想主义态度,在企业获利与回报社会之间、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现时追求与理想追求之间,实现理想主义价值观导向和务实主义价值观导向的动态平衡定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获得驱动自身不断创新的力量,与时代共进,与时代共存,成就百年企业的梦想。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指出:“企业机构不能像过去的冒险商人,做完一笔生意立刻结束,再做另一笔。企业机构必须对一切资源作长远的承诺。”这位管理智慧大师关于“本企业是一个什么企业?”、“本企业应该是一个什么企业?”、“本企业将是一个什么企业?”的著名“三问”,实质上是关于企业生命终极意义的历史追问,它是引导我们完成企业定位的三道基本命题,也是我们造就百年伟大企业的指路明灯。论三——品牌定位
——品牌的价值和精神
众所周知,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演变为品牌竞争,而品牌竞争的核心则是品牌价值与品牌精神的竞争。汤姆·彼得斯说得好:“在日益拥挤的市场上,傻瓜才会进行价格竞争。赢家会想方设法在消费者心目中创造持久的价值。”如何创造这种持久的价值?这也正是对品牌进行战略定位的关键所在。品牌价值主要包括物质价值、情感价值和精神价值三个部分。品牌定位就是以消费者所需要、感觉、体验、认同和共鸣为蓝本的品牌规划、设计和运筹工作,其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物质、情感和精神的需要,打造强势品牌,实现品牌忠诚和品牌资产的保值增值。
如果说在物质匮乏、供应不足的年代,消费者行为表现为消费唯物主义倾向,那么,在物质充裕、供应充足而且个人财富不断增加的今天,消费者行为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消费唯心主义的趋势。人们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出品位和情调;人们不仅要穿暖,还要穿出个性和自我。我们所目睹的消费个人主义、消费形式主义、消费审美主义、消费自然主义、消费复古主义、消费表现主义等等,都是消费唯心主义的具体体现。而标榜“我酷故我在,我闪我快乐,我另类我高兴”的所谓“新新人类”的出现,创造出了“酷毙了”、“帅呆了”、“闪没了”之类的“新新名词”,正是消费唯心主义登峰造极的现实写照。人类进入
21世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而一个高智商、高知识的社会时代的来临也必然预示着一个高情商、高情感社会时代的到来。这就是品牌定位的时代背景。
因此,仅仅期望依靠技术上的优势就能成功地销售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理念应该是对人文情感因素的重视以及与此有关的非物质的价值,无形的情感价值正在取代有形的外在形式而成为影响企业市场地位的根本因素,它们在真正地创造着产品的销量和市场。“现在流行第五季”,“第五季”是个什么东西?实际上就是一种浪漫的、虚无缥缈的和与众不同的情感。TCL手机的大获成功,与其说是TCL技术、质量和产品的胜利,倒不如说是TCL时尚、个性、魅力、审美的情感定位的胜利。所以,基于品牌定位的战术思考,我们认为:
消费唯心主义时代已经或正在到来,唯心消费形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品牌定位是对消费者大脑的定位,而不是对产品的定位。市场营销的最终战场是消费者的大脑和心灵。大脑和心灵总是更多地倾向于情感,而不是理智;
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基本标尺,独辟蹊径地找到通往消费者的心灵之路,点燃孤独、浮躁、迷茫的消费者的心灵之灯,轻轻地抚摸消费者心灵的最软处,这是定位之道;
定位是艺术的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工作;
差劲的定位是诉诸功能和物质利益,一流的定位是诉诸情感和精神利益(特别是针对消费品而言)。随着消费者主权意识的觉醒和成熟,商家感到消费者越来越难以捉摸,他们总是抱怨消费者声东击西、朝秦暮楚、飘无行踪。昨天还是炙手可热、人声鼎沸的热卖产品,一觉醒来,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昨天还是如胶似漆的恋人,今天却是横眉冷对的冤家。原因何在?显然,准确的情感定位仅仅是品牌成功的第一步,而致力于品牌精神和品牌宗教的创建则是实现品牌领袖的终极之路。
消费者在购买一种产品的同时,也在选择一种生活观念和态度。品牌精神就是消费者寄托在品牌之上的生活观念、态度和文化。请看这些品牌代表了什么:
迪斯尼(漫画、娱乐):家庭价值
可口可乐(可乐饮料):美国生活方式
百事可乐(可乐饮料):年轻
哈雷太子(摩托车):自由
耐克(运动用品):胜利
硬石咖啡(饮食):摇滚
人总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没有精神的人只会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品牌同人一样,也是应该有一点儿精神的,没有精神的品牌等于没有灵魂,而没有灵魂的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纵观我国本土品牌的现状,我们只能不无遗憾地看到,即使是一些知名品牌也仅仅是处在功能性、概念性、情感性品牌阶段,离精神品牌还有巨大的差距。所以,基于品牌战略的思考,我们认为:
品牌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结晶,是企业对消费者的一种恒久不变的承诺;
品牌精神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它可以使品牌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消费者的精神寄托和依靠,乃至成为消费者生活的“唯一”,这就是品牌崇拜和品牌宗教;没有精神的品牌也许会取得暂时的胜利,但却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
创造一种品牌精神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它需要企业和企业家艰苦卓绝、持久不懈的努力;
品牌精神是品牌建设的最高级阶段,它是衡量品牌领袖和卓越品牌的唯一标准。品牌只有具备了一种精神,才具备了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互动的基础,而只有沟通和互动,品牌才能与消费者心心相印、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品牌也才能成为消费者铁杆的朋友和忠诚的伙伴。
可口可乐凭借其自由、平等、民主、快乐的强大的美国精神持续畅销全球,为可口可乐公司带来了滚滚财源,这是品牌精神的伟大胜利和成功。未来的品牌竞争将是品牌精神的竞争,未来的消费市场将是精神统治的市场。没有精神的品牌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横冲莽撞的结局将仍然难逃其惨遭淘汰的厄运。而只有致力于精神塑造的品牌才能成为品牌领袖,永葆青春,持续成功。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企业家、企业和品牌都将面临重新洗牌。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家、企业和品牌的位置在哪里?这是所有的企业家、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品牌都不得不苦心思考的战略问题。定位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战略选择,定位是走向成功的力量。定位决定性格,定位决定方向,定位决定命运,定位决定持久的成功。定位是痛苦的,但定位努力的结果却是美丽的。定位是一个洗心革面的“炼狱”过程,它需要高瞻远瞩的智慧、自我否定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企业家、企业和品牌的定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伟大的企业家才能造就伟大的企业,只有伟大的企业才能造就伟大的品牌。
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世界知名的管理行为学和领导科学权威约翰.科特先生在其《新规则----后工业化社会制胜的策略》一书中写道:“不要依靠惯性。本世纪大多数成功者所走过的道路已不再能保证成功。注视全球化及其后果。一切都在变化,这既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同样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家、企业和品牌都将面对重新审视自我、重新定位的世纪课题。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定位——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世纪抉择!
第三篇:企业技术创新对策与战略思考
企业技术创新对策与战略思考
文/松
摘要: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要高速发展,必然要提高企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能力,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不断满足客户的产品需求,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进行企业产品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创新与调整,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整体经济与科技实力才能不断增强。本文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是形成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企业的科技创新、对策与战略发展提出了思考与看法。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对策战略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的良性发展时期,要实现到2020年建成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需要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角是企业,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如资金不足、技术装备和传统的生产工艺流程水平落后、人力资源状况不佳、政策环境在欠发达地区不够宽松等等,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企业技术创新是形成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和智力的配置、生产和运用等已使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条件。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发生变革,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层出不穷,高新技术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日益显示出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规则,应加紧确定和调整企业技术创新及其发展战略,其关键就是要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项目)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新的全球经济形势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我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产品和企业等方面要加快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这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企业要抓住战略机遇期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和改革,加强能力建设,使企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不断提高并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东部一些省市出台了许多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和水平也有了一定程
度的提升,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来看,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其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都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目前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新技术人才短缺
高新技术人才是企业形成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关键,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人才及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我国企业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弱。重要的是企业中仍有大量的高新技术和管理人才流向待遇相对较好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内企业在人才竞争上仍处于劣势,不容易吸引到关键人才的加入,以致于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人才的短缺。
(二)融通资金短缺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从融资环境看主要原因有:资金获取来源过于单一,融资渠道较少;银行认为对企业创新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风险较大,加上信用和担保机制和体系在许多地方不健全,因此,银行信贷政策并未向企业倾向。
(三)信息资源短缺
企业外部的有效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发展和市场机会的基础,由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整理、筛选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导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企业内部,不能有效地抓住市场机会。
三、企业形成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采用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实行跟踪先进技术型技术创新模式。
企业要快速模仿、开发出相似的新产品,打进先进企业的市场,以低开发成本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这对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资金不足的企业比较适用,没有创业风险。实施这种技术创新应该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二次自主、集成创新。
(二)采取纵横向合作技术创新模式。
企业可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来进行技术创新。比如以纵向合作的方式,即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横向合作的方式,即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研究中心,共担风险,同获收益,这种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实行鼓励银行向科技型企业贷款的政策。
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建立专门的企业融资机构,为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建立健全的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次的由政府支持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将由财政出资的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转变为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并接受政府机构监管的股份担保公司。
(四)建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激励机制,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企业的人才要发挥其智力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从总体上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应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
企业应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方式,形成宽松和谐和独特的企业文化,以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增强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战略思考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其战略性思考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司产品市场化后,应尽快形成市场拉动型技术创新。
产品在完成市场开拓、满足市场需求后,能否获得利润,是检验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企业的市场机遇主要是市场的拉力和技术创新的推力,这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产生的助推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型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企业的参与在所有技术创新项目中,其对市场需求情况比较了解,对创新项目产生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比较容易成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做好产品商业化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应积极开拓市场,抓住创新项目给企业带来的新商机,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时,企业已有一定得客户和订单,从而实现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企业技术创新目标要明确。
企业确定创新目标要从市场出发,进行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技术方面要确定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经济方面应确定项目成本和投资回收率。
(三)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来进行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贴近客户的需求,把客户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进行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客户中捕捉新的产品创新点,并从解决客户的问题中形成企业的创新能力,这样技术创新后,才能得到市场的高回报。
(四)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
创新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创新项目的资金可以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技术资源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
(五)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的保护意识与持续开发能力。
企业要用专利法等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技术,同时还可利用技术的特殊性来进行保护。对企业来说,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技术的企业,应一方面是增强专利意识和法律观念,另一方面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一些易于保护的实施技术。
企业要保护市场竞争优势,要注重技术的持续开发,不断创新,应建立有效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培养企业创新后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企业竞争优势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等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五、结束语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企业必须要创新运行机制,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克服前进中的问题,实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并不断强化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形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能力建设做出贡献,进而进一步走上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袁田利.我国中小型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西:经济师,2005(10)
2.吴寿仁等主编.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证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
3.张玉臣主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12
4.张陆洋,傅浩主编.科技创新呼唤多元化资本市场.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12
第四篇:与您分享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定位模型分析
与您分享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定位模型分析
为了在基于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定位进行准确地描述,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特性,从产品、区域、价值链的三个维度建立模型进行分析。
1、房地产企业区域:根据区域市场分析,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最终确定区域布局。
2、房地产企业产品:根据目标客户群分析,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确定业态组合,并形成产品线规划。
3、房地产企业价值链:根据利润池、外部条件、关键成功因素等行业判断要素,对主要涉及环节进行动态战略评估,最终确定取舍,进而整合自身资源,把握地产价值链核心环节。
一、房地产企业产品和区域综合分析
从区域和产品两个维度看,结合房地产行业现状,一般而言存在三种扩张路径。
1、房地产企业聚焦产品,扩张区域
1)优点:享受产品复制带来的规模经济;
2)缺点:因适合的土地机会有限,需扩张市场;
3)典型企业:星河湾、碧桂园、仁恒/晋和、华侨城、南京郎诗
2、房地产企业产品与市场扩张平衡进行
1)优点:兼顾产品复制与聚焦城市的规模经济,易把握土地机会
2)缺点:企业规模不大时,不易形成成主力产品线与根据地城市
钮伟彤——实战派公文写作专家。
专业背景: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
工作背景:10年以上行政公文写作及高等文秘教学经历。曾在北京高等秘书学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担任高级讲师!并连续多年获得两家学院优秀讲师称号。广受企业及学员欢迎。
主讲课程:
1、《公文写作与处理》;
2、《行政文秘精英训练》;
3、《机关公文写作》;
4、《档案管理实务》;
5、《演讲与口才》。
3)典型企业:万科、中海、金地、浙江绿城
3.聚焦区域,多业态开发
1)优点:享受聚焦同一城市带来的规模经济
2)缺点:为了把握土地机会,需要研发多种产品
3)典型企业:龙湖、珠海华发、栖霞建设、合景泰富、杭州滨江
二、房地产企业区域分析
房地产开发商在资产规模与能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面临三种战略选择:全国性、多区域、区域性。一般而言,地产开发商销售规模做到50万平米以上,原有区域的市场空间不足,需要探寻新的市场空间。
1、房地产企业向外看,看全国
1)战略目标:全国市场,全国品牌
2)典型代表:万科
3)运营风险:异地市场巨大,高投入高回报同时高风险
2、房地产企业向外看,多区域
1)战略目标:2-3个核心区域,区域强势品牌,区域市场领导者
2)典型代表:荣盛发展
3)运营风险:异地市场运营风险增大
3、房地产企业向内看,单区域
1)战略目标:区域强势品牌,区域市场领导者
2)典型代表:河南建业
3)运营风险:熟悉本地运营环境,风险可控性高;但可能约束企业扩张速度
三、房地产企业产品分析
产品分析应当以目标客户购买能力和需求为导向,明确价值定位,最终确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现阶段,房地产行业的产品类型主要包括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两大类,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延伸出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多种新兴地产类型。
1、房地产企业住宅地产经营策略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变化,企业获取土地增值的空间减少,资金成本提高,产品增值将成为主要盈利来源,产品增值能力的提高将主要通过产品溢价和成本控制来实现。在目标集聚和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加强总成本领先,通过产品线规划,实施产品复制,这是市场上大小房企为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的现实选择。
2、房地产企业商业地产经营策略
随商业地产等级不同而不同,一般可划分为四个等级:
1)城市综合体
经营策略:一般长期持有,可出售一部分(如酒店式公寓)
示例:北京国贸、上海中信泰富广场、梅龙镇广场、恒隆广场、华润万象城系列、万达广场系列、深圳中信城市广场、瑞安天地系列、九龙仓时代广场系列
2)写字楼、购物中心、步行街、酒店、公寓、专业市场等
经营策略:一般长期持有,也可市场高点期出售
示例:世纪金源MALL、中粮大悦城、华联商厦、嘉茂中心(嘉德置地)、龙湖天街系列、佳程广场(三元桥)、联想融科中心、华南城MALL、太古-三里屯Village
3)大型社区集中型商业
经营策略:培育1-2年至业态稳定后将散铺出售,若规划有主力店,要控制主力店面积占比、位置,散铺不要由其转租
示例:60万平米以上郊区大盘配置总建面的3%做集中商业,城市中社区有时也会出现为片区配建的集中型商业
4)社区商铺
经营策略:一般最迟在竣工备案时销售,直接散售或打包整售,业态不需规划,但要控制住商铺规模、楼层、处理好与人流动线关系,城市中社区商铺一般临街布置
四、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分析
从价值链的维度看,结合房地产行业现状,一般而言存在三种模式。
1、房地产企业单一价值链环节
地产开发型:作为一级土地开发商的纯粹地产开发型随着“招牌挂”的全面实行,已经成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在面向市场的房地产开发商中已经越来越少,逐渐从主流退出
2、房地产企业有限价值链集成房产开发型:全面涉足,关键把控;对组织资源的依赖,需要投入相对多的人力资源
物业持有型:优质物业长期投资是其利润来源;风险较低;对组织资源和管理能力要求不高;但需要极强的资本实力;投资评估和土地获取是其关键控制点
金融投资型:资本角度涉足开发,通过外包与监管渗透各个环节;是国外房地产运营主流模式,国内处于起步阶段
3、房地产企业完整价值链
综合运作型:综合了地产开发型和房产开发型两种价值链增值模式,由于地产开发部分少了,所以该种模式也相应减少。
第五篇:企业中层干部的角色认识与定位思考
【干部教育】
企业中层干部的角色认识与定位思考
爱博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咨询中心
中层干部的角色认识与定位思考
一、什么是中层干部?
就企业组织结构来讲,一般企业的组织都可以分成三个管理层次,即:高层(决策层)、中间层(执行层)和基层(操作层)。其中高层是决策层,中间层是执行层,基层是操作层。组织的层次划分通常呈现为金字塔式,即决策层的管理者少,执行层的管理者多一些,操作层的管理者更多。通常我们也称决策层的管理者为高层管理者,执行层的管理者为中层管理者,操作层的管理者为基层管理者。
1、中层干部的角色认识
每个人不管职位多么高,都是从基层做起的。没有例外。我就是从基层做起的,然后做中层,最后到高层的。我做了11年的中层,所以对中层这个角色的认识,感触很深。
中层首先是中“坚”力量——这个“坚”是坚强的坚。
岗位决定了中层管理人员需要坚强和坚毅。孔子的首席高徒曾子,协助老师管理同学,也算是中层了,他就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中层不能不是中坚力量,工作多,任务重。金翅膀的业绩全靠大家,大 家感觉任务重不重?答案是肯定的,我相信,大家一定是坚强的。有没有信心?”
中层自然是中“间”力量——这个“间”是当中的意思。上有领导、下有员工,要扮演着“夹心饼干”的角色。领导把工作部署或者布置下来了,你得分解给下面的员工去做,这时候,面临双层考验,一方面,你能不能正确地领会高层的战略意图?领导一般都很忙,很多时候很多事也没想好想透,只知道这件事要做,指个方向,说个大概,其它就看你能不能领会,有没有发挥,看你的悟性高不高,这对你是个考验。另一方面,你给下面的员工再安排工作的时候,就不能说个大概了,不仅要讲清楚做什么,还得讲明白怎么做,否则,做错了做歪了,责任在你不在下面。你说是不是?
中层肯定是中“煎”力量——这个煎是煎熬的“煎”。中层不仅要上传下达,还要上下沟通,左右协调,要面面俱到,肯定得备受煎熬。有句成语叫“任劳任怨”,“任劳”都得多劳累一点,“任怨”你得有心理承受能力,做不好事情,领导要批评,领导不好下属,群众会有意见。领导要结果,中层想办法,费劲心思,有时候还费力不讨好。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吗?
中层必然是中“艰”力量——这个艰是艰苦的“艰”。做中层很艰苦,领导看着,群众盯着,是在艰难生存。做不好就容易被淘汰,成为基层,做的好才能被提拔。虽然中层不是大官,但有人虎视眈眈,但要做好也很艰苦,更是艰难。大家说是不是这样的?
以上是的观点只代表我个人。只是一种感受而已。
2、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设置中层的目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管理者,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高层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决策,确定一个单位经营的大政方针、发展方向和总体规划,掌握国家政策,制订公司规章制度以及进行重要的人事组织及其变动等,也就是说,凡属关系到公司全局、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凡是与外部协作和市场竞争有关的重大问题,均由高层来决策。
中层管理者则主要是调动下属成员进行团队合作,组织一线职工努力完成工作计划和任务。作为中层,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战略的执行及基层管理,以及与高层的管理沟通。作为中层既要承上启下,又要独当一面;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中层的作用,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层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
中层所处的中间位置,决定了是企业“战略”执行者的地位。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正确的决策与有效的执行,二者缺一不可。中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战略规划的执行者,正逐渐开始被企业重视和关注。如何有效发挥中层管理者的这一作用,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到企业成败的关键性问题。所以管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21世纪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赢在中层。所以曹老师具有战略眼光,举办这次中层培训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
(2)、中层是企业“战术”决策的制定者
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迫使企业需要迅速、及时地实施战略决策。对企业中的中层来说,不仅要严格的执行和组织实施企业高层的决策方案,还要发挥其作为一位领导人的影响 力,通过有效的战术决策,提高企业方案的实施效率和效果,立足于企业和自己负责部门的全局,实施领导行为,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比如说,集团决定今年要招一个特色班,招生范围定位在城区,人数限定在30人,现在责令一个中层全权去办这件事情,怎么办?高层只是告诉你招一个特色班,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剩下的工作由你去办,你就要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人员组织、广告宣传、报名登记等等若干问题,这个可以操作方案就是战术。
(3)、中层是企业高层与基层之间的沟通者
中层要做到“上情下达”,还要做到“下情上报”。要将高层的决策,向基层部署,还要将基层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高层进行反馈,是一座沟通的桥梁。
3、成为一名优秀中层的关键要素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层干部,首先要有威信。威信怎么建立? 一个人的影响力包括权利影响力和非权利影响力。
权利影响力来源于你的职务,是自然形成的一种观念。尤其是在中国,有着古老的等级观念,权利具有支配权,往往受到人们的尊敬,所以领导的话,大家自然会去听;而非权利影响力来源于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是用人格的魅力赢得大家的信任,德高望重的人受到尊重,影响力就大,威信就高。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大家懒得理他。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层,首先要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管理素养;加强个人修养;养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让权利影响力和非权利影响力结合起来,你就有了威信和威力,你就会有效地对下属进行管理。
那么,首先要提高管理素养。要提高管理素养,以身作则很重要,这对于管理权威的树立,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我们所说的以身作则中,则是什么?就是规则!作为中层领导要通过自身的行动,在对集团的规章制度、工作纪律的执行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从而保证在管理中组织、指挥的有效性。员工也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形成团队良好的风气和氛围,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如果你对领导的决策还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事情当然做不好,员工的士气也大打折扣,工作就很难完成。
其次是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具有不同的学历和学识,大家来到集团,工作生活在一起,第一要学会适应,要融入金翅膀这个大家庭。你的个性要随着集团业绩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而有所改变,甚至重新塑造,而不是随心所欲。首先心态要转变,要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情况,环境怎么适应?环境怎么改变?有个故事,有个人想改变环境,要把一座山搬到身后,大家说,他能够做到吗?
他做到了。他的方法是“山不过来我过去”。这是换位思维,这就是适应。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修身养性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优秀的品德,良好的素质,融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言谈举止都是提高威信的重要因素。品德怎样养成?素质怎样提高?人际关系怎样沟通?言谈举止怎样适度?值得大家去研究。比如言谈举止,是一种行为科学。对人要学会微笑,表示善意;见面要打招呼,表示礼貌;听别人讲话要看着对方,表示尊重;在大庭广众之下,你的座姿、站姿、你的衣着和谈吐要得 体,表现素质和品位;说话声音不高不低,语气不快不慢,带有磁性,展现你的魅力。有的人说话太快,让人反映不过来,有人说话太慢,让人沉不住气。再比如说敲门,一般我们怎么敲?要不多不少,两下;不快不慢,适中;不高不低,适度;这些知识,我们要在干中学,学中干。慢慢地去领悟,去自我完善。作为中层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沟通协调和管理的难度都会不断的增加,要求中层干部逐渐的从日常具体事务中抽身出来,更加专注于计划实施、沟通协调、监督落实和反馈等更多管理性工作。还要不断调整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更多的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管理好自己的部门和下属,不断提升部门和下属的业绩,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业绩,以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三要爱岗敬业,养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首先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日常工作中要“身先士卒”,发挥好自己的带头作用;在工作态度上要树立“吃亏是福”的思想,任劳任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工作作风上,养成“雷厉风行”的好习惯;在工作的认真程度上,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努力工作;在工作业绩上,要“硕果累累”,能够圆满地完成分配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所以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层,必须要在管理素养,个人修养,工作作风上等方面进行提高和锻炼。
二、如何提高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承上启下)执行力是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执行力是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政令畅通的根本。
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加快、规模要扩大、管理要提升,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中层的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企业中层理解并组织实施的能力。相对于高层的定位是:“做决策事”。相对于操作层员工是:“做事正确”。
作为执行层的中层的定位应该是不仅“做正确事”还要“做事正确”。
一句话:中层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是高层联系基层的一座挢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一堵墙。企业决策层对各种方案的认可,需要得到中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如果企业全体中层队伍的执行力很弱,与决策方案无法相匹配,那么企业的各种方案是无法实施成功的。
要提高执行力,作为中层要掌握“四个办”、“三个度”、“八项能力”和“十个到位”。
执行力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作为中层首先要保证政令畅通,决不能出现“梗阻”现象。那么如何保证政令畅通呢?
1、灵活机动,办事原则掌握“四个办”。
对于企业的方针、政策、方案、计划等重大决策和任务,作为中层要学会“照办、领办、创办、补办”。
照办就是按照领导的决定,坚决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没有讲价钱的余地,不打折扣地完成,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领办就是积极领导、带领你的下属,完成工作任务和目标,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体现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
创办就是对于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创造性地去完成,体现的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能力。
补办就是对于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领导考虑不周时,采取补救的办法完成工作任务,体现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2、提高执行力,应把握“三个度” 这三个度是:高度、速度、力度。
企业中间层执行力不强的表现包括:在决策层面前说的话拥有相当的份量,使已有的决策方案发生“自我取舍”现象;虽然具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和热情,有令人佩服的企业利益立场,但是在执行方案时缺乏应变操控原则的认知和把握;尽管是尽心尽力,但由于缺乏实施方案中人事之间清晰的操作介面,有时大失水准。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度”上:
高度:企业的决策方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所以要求中层在贯彻落实工作中,做到“不走样”,与企业的总体规划保持一定的高度。
速度:企业的计划在执行过程当中,经常延误,有些工作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计划的执行速度。这个速度主要是时间,规定时间完成的任务要按时完成,绝对不能延误。
力度:企业制定的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力度越来越小,许多工作做的虎头蛇尾,没有成效。所以要求在执行的力度上不减弱。
3、做一个服众的中层,应具备八项能力。中层不论是作为一名执行者、还是一名领导者,都必须通过别人来完成任务。要做个“服众”的中层,应该有意识地提高以下八项能力:
(1)、领会能力
做任何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领会“领导意图”。先弄清楚上司希望你怎么做,然后以此为目标来把握做事的方向,这一点很重要,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就开始埋头苦干,到头来力没少出、活没少干,但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要清楚地悟透一件事,胜过草率做十件事,并且会事半功倍。
(2)、计划能力
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计划表,一一分配下属来承担。把眼光放在未来的发展上,理清明天、后天、下周、下月,甚至明年的计划上。在计划的实施及检讨时,要预先掌握关键性问题,不能因琐碎的工作,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要清楚做好20%的重要工作,等于创造80%的业绩。
(3)、指挥能力
无论计划如何周到,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执行,仍然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为了使下属有共同的方向,可以执行制定的计划,适当的指挥是有必要的。指挥下属首先要考量工作分配,要检测下属与工作的对应关系,也要考虑指挥的方式,语气不好或是目标不明确,都是不好的指挥。而好的指挥可以激发下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清楚指挥的最高艺术,就是让下属能够自觉行动。
(4)、控制能力
控制就是追踪考核,确保达到目标、落实计划。虽然谈到控制会令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然而企业的经营有其十分现实的一面,有些事情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给企业造成直接与间接的损失。但是,控制若是操之过急或是控制力度不足,同样会产生反作用:控制过严使下属口服心不服。要清楚最理想的控制,就是让下属通过目标管理方式实现自我控制。
(5)、协调能力
任何工作,如能照上述所说的要求,制定完善的计划、再下达适当的命令、采取必要的控制,工作理应顺利完成,但事实上,主管的大部分时间都必须花在协调工作上。协调不仅包括内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包括与外部客户、关系单位、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协调,任何一方协调不好,都会影响执行计划的完成。要清楚最好的协调关系就是实现“双蠃”。
(6)、判断能力
判断对于一个中层来说非常重要,企业经营错综复杂,常常需要主管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洞察先机,具有分析判断能力。要清楚这样才能化危机为转机,最后变成良机。
(7)、创新能力
创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这些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时时、事事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与大学那种单纯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是不一祥的,它要求大家把工作的过程 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向创新迈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认真想一想,有没有创新的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要清楚创新无极限,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8)、领导能力
中层干部领导的好,完成任务就好。提高执行力,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靠带领部门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说到底,对上提高执行力、对下就要提升领导力。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领导力呢?除了提高以上八项能力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两点:
(1)学会用老板眼光看企业。
在老板看来,管理很简单,就是两件事:一是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收人;另一件事就是降低管理成本,控制运作费用。其实这两件事,最终是一件事,收入减去成本,减去费用,就是利润。所以归根到底老板是看利润的,利润要从管理中来。
(2)从被领导中学习领导。
在领导人看来,领导也很简单,就是两件事:一是用人,内部用德、外部用才,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二是激励,解人之难、记人之功,通过正面激励,引导下属往前跑,通过负面激励,推着下属往前走。要知道,任何领导都是从做下属开始的,谁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当领导。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你会经历大大小小许多领导,只要你 11 用心学习,不管是好领导、还是坏领导,你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学到经验和教训,这对你将来当好领导是十分珍贵的。
4、圆满完成任务,应做到“十个到位”
毛泽东曾说过:“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作为中层要研究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1)、思想教育要到位
俗话说;万众一心,其力断金。要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发展。中层管理者就要在“领会上头,教会下头,摆平外头”的基础上,切实围绕“三个负责”,(对一把手负责,对单位负责,对员工负责;)强化“四种意识”,(角色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管理意识)提高“五个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因地制宜开展思想工作,并不遗余力地培训、指导、辅助员工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中层管理者要想成为员工美好心态的建设者,就必须率先成为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心里咨询师;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们做事的效率和他做事时候的心情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心情愉快,效率就高,反之,效率就低。中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人的思想工作,在调动员工积极的心态方面,起码要起到半个“心理医生”的作用。一个好的中层管理者,一定是一个好的思想工作者。
(2)、管理措施要到位
提高执行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管理到位。管理的前提就是要“管”,要敢管、善管、能管、会管;“理”就是要在掌握事物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监管 等相关激励办法,使你负责资源配置、工作进展、质量监督、责任落实都在你的控制之中,让其得到充分调配、优化、利用、整合,不能有安排没有检查、有布置没有落实、有上文没有下文,要以“高质量、高效率、高回报”的事业心、责任感落实企业战略,推动企业发展;管理措施要到位,强调的就是要在任务分解、流程监督、细节监控、绩效考核、责任落实上下工夫,并在严格责任、流程、时间、制度、标准、程序、绩效和规范中启发你的下属,使其认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让下属知道你对他的期望;通过不断的宣传、启发、鼓动、激励、示范和校正,引领你的下属将工作做得更好。只有这样,你的监督和检查才能顺利进行,管理和监控才能到位,才能有效减少扯皮、内耗和矛盾。
(3)、工作力度要到位
工作和管理是一致的,如果说管理到位强调的是一个企业的事,那么工作力度到位则更多强调的是个体——人的问题,工作力度到位强调的就是亲力亲为的问题。古代皇帝还讲勤政爱民、事必躬亲,诸葛亮当丞相、周恩来当总理都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层管理者一走上领导岗位,就当起了“甩手大掌柜”。其实,职位越高责任越大,你的岗位就是你的责任、就是你的饭碗,不要自己把自己的饭碗砸了。要一级对一级负责,不能一级对一级“甩手”。工作压力要层层递增,要想方设法激励每位员工的斗志,而不能层层递减,涣散员工激情,作为执行层的中层在任务分解、流程监督、细节监控、绩效考核、责任落实等各项工作中都要亲力亲为。只有亲力亲为,才能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改进方案、推动执行、强化 措施、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并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在思考、分析、判断和提高中成为一个好领导、好教练、好裁判和好姐妹,这样我们金翅膀幼教集团的各项工作才能出水平、出效率、出执行力。
(4)、考核落实要到位
考核到位是内部经营管理和良性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考核的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考核的重点是绩效管理,考核的原则是贯彻“热炉法则”。这个法则的原理是把一个烧红的炉子放在那里,告诉大家炉子是热的,会烫人,就像我们的制度一样,违反了就要受到处罚,这是公开性。这个炉子对任何人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就像制度是针对每一个人一样,这是公平性。在注重结果考核的同时,更要注重过程的考核,特别是考核体系的公平、公正、合情、合理,起到激励和调动大家积极性的作用,尤其是对那些不干事、不肯干事、干不成事的人,要严格考核。考核到位要体现一个“严”字,没有严格的考核,考核就没有效果,久而久之,别人就不相信你了。作为一个企业要推动部门发展,去完成各项任务,就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考核体系,尤其是中层在考核中不能充当老好人,要敢抓敢管。如果考核的结果不是真正的公正与合理,将会挫伤员工工作积极性,导致执行力低。有些单位之所以出现“员工无精打采,领导怨天尤人”的怪现象,就是因为考核措施不科学、不合理。我不知道金翅膀有没有考核,如果有要严格,如果没有要抓紧建立。决不能到到年终,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5)、协调支持要到位 个人执行力是团队执行力的基础,而基础的关键是中层的执行力;如何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营造有效的中层执行力?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层管理者以企业战略为目标,努力营造一种“团队协作”的整体氛围,倡导团队每位成员都要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执行程序要对“事”不对“人”,作为中层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树立“整体利益为先导”的管理理念,身先士卒的带领员工“求大同,存小异”。在工作中发扬“有人负责我服从,无人负责我负责”的敢为人先的工作作风,工作有方的中层,非常注意协调内部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员工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利益;只有协调好了各种关系,才能促使基层员工团结勤奋、积极向上。
(6)、授权策略要到位
在管理理念上,要树立“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思想。每个中层都要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自己的利益结合起来。融入企业,与企业有协调一致的价值观念。企业不仅仅是领导的企业,更是员工的企业、社会的企业,企业要发展壮大,大家都要就要自始至终具有这种意识。你的员工更要有这种意识。所以你要大胆放手地用人,解决好放心与放权的关系,适时给予下属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充分体现下属的自我价值和在企业的位置,充分实现执行力的最大发挥。授权是领导重视、信任人才,并实现其管理执行力发挥的最佳途径。企业的战略执行、计划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中层的执行力上,执行力的授权可以让员工能够做到自动发现问题、自觉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7)、落实制度要到位 中层管理者必须把下属看作是自己的资源,要从这些人的表现中寻求有关自己的信息,作为自己的职务指导,他必须让下属感觉到必须要承担起对上级的责任和做出相应的成绩。好的指挥可以激发下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清楚指挥的最高艺术,使属下能够自我指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企业要想保证战略的有力实施和有序运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要保证这些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有序运营、提高效率和效益。企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并公布于众,使每位员工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到什么标准,做好了能够得到哪些奖励,做不好会受到哪些处罚。通过规范化的制度来完善整体策略规划的实施,规范员工的行为,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章必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
(8)激励方式要到位
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薪酬高低并不是决定个人执行力大小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最好的薪酬。能够当中层领导本身就是很好的激励,大家可能注意到,现在的职位招聘中,都要求有相关专业的管理经历和经验,因为你积累的管理经验和经历是金钱买不到的。中层管理者要根据员工的不同阶段、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工作量,实事求是地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方法和技巧有针对性的开展激励。员工们所希望获得的除了物质薪资外,还希望得到精神薪资,也就是关心、赞赏、尊重等。
(9)、文化培育要到位 为了给全体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企业自身要有良好的执行氛围,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让执行根植于企业文化中。因此,中层应坚持以人为本,培育积极向上的执行文化。首先,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要做到尊重员工,为员工提供能力发展的空间,关心员工个人价值成长和生活空间,使员工怀着满意的心情去工作,从而实现满意的绩效。其次,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执行文化的建立需要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要根据每个员工的特点,结合本部门工作需要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使每位员工都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激发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最后,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既施以一定的压力又赋予适当的减压渠道,如适时组织聚会、旅游、比赛等能体现团队精神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团队执行力和凝聚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员工才会用心去做事,才能在工作中讲究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
(10)、行为垂范要到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者的带头示范是最实际、最有力的动员和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调动积极性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人在管理中响亮地提出“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的口号,凡是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凡是要求大家遵守的自己带头遵守,并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鼓舞大家。凭借自身的智慧、气魄、胸怀、威望和博爱 把员工吸引到自己的周围。进一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对中层干部的素质要求
(一)、中层管理者应具备四种能力
中层是企业管理的中坚力量,也是普通员工的直接管理者。中层除了具有管理职责、岗位职责以外,还要具备四个能力:即智力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1.智力能力
智力能力可分为概念化能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个方面。概念化能力是指管理者能否看出表面上互不相干事件的内在联系,并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概念化能力有助于管理者把握全局,并能深入的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判断力是通过管理者对已知信息的处理,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方向性把握的能力。判断力有助于管理者在进行部门规划和工作计划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逻辑思维能力是指管理者对一些事物进行的符合常理的判断。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实际工作行为的有效性。
2.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可分为规划能力和行动能力。
规划能力是指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制定达成工作目的计划的能力,中层管理者应该具有达成本部门工作目标的规划能力。行动能力是指在工作中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策略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情在行动之前不可能进行100%的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中层能够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对环境进行客观、正确的判断,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3.人际交往能力
在工作中,人际交往能力可分为对上级交往能力,平级交往能力和对下属交往能力。对上级的交往主要是接受上级的任务和对任务的向上级的反馈。平级交往主要是部门协调及部门沟通。对下属的交往主要是布置工作任务及进行工作指导等。不论是对哪一级的交往,沟通的能力非常重要。中层管理者不但要能准确的领会对方表述的意图,还要能准确的把自己的意图准确的表述给对方。
4.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包括情绪控制能力,自我估计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对管理者而言,情绪化的语言和行为并不能解决任何工作中的问题,反而会让其他员工丧失对你的认同。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智、客观的对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自我估计能力的强弱体现出了管理者是否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的管理者不可能是一个明智的管理者。由于职务或者工作环境的变动,管理者是否能够继续有效地进行工作,胜任自己的岗位,这体现了管理者适应能力的高低。
(二)、中层管理者的十项素质修炼 1.灵活贯通的关照
中层首要对上层领导、下层员工和同级别其他职能管理者灵活贯通关照。这项素质要求,中层对同事都给于充分的关心和照顾,做个“有心人”换取别人“感恩的心”。在感恩之心的包围中,同事都会站在你的立场中,协助你完成计划,主动的努力工作,积极的解决困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效率的工作团队。
2.坚定不移的执着 执着是成功者的通行证。对任何人来说,坚定不移的执着尤为重要。相信很多管理者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关键的时刻还有自己一如既往的执着。执着就是要对组织的长远目标清晰认识,对领导的战略规划坚决支持,对部门的各项事务合理安排,对下属的具体工作不厌其烦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对自己和所在部门设定的目标要自始至终的坚持。
3.必不可少的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但又不能无限制的宽容,尤其是不能对那些消极应对、满腹牢骚的工作态度予以宽容。方法不先进可以磨砺,态度不端正却不能容忍。在必要的宽容中,以极大的耐心帮助周围这些方法落后的人,以坚定的勇气批驳那些态度倾斜的人。还要宽容那些团队中性格张扬、才华卓越的人的某些做法,无论是不拘小节言语唐突,还是能力非凡气质昂扬,其实需要的恰恰是别人的宽容。
4.合理适度的创新
中层管理者不是优秀的技术人员,也不是精英式的市场人才,更不是一呼百应的企业领袖,侧重于日常经营的常规性工作。所以,要在工作中以创新的思维开创新鲜的思路和方法,但不能过分的追求创新的程度和数量,保持合理适度的创新,既活跃了工作的基本程序,又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5.近乎偏执的仔细
细节决定成败。近乎偏执的仔细是中层管理者的一件法宝。管理者,管人理事也。管人无大事,理事不可轻。对工作的仔细,近乎偏 执的仔细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细节中关注每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情绪,从细节中分析任何一件事务的处理方法和效果。对于企业制度的建设、企业文化的锻造、突发事件的处理、危机管理的实施,我们不能忽视待任何一个环节。
6.长期共同的学习
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的概念,不是一个时髦的词语,而是要管理者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的一种理念。对中层管理者而言,只有长期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管理方法的先进、管理技巧的灵活,组织和安排相关的人员参与集中式学习和日常化学习,让组织及其成员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学习的巨大能量。
7.融洽欢畅的沟通
中层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沟通,应该说,能否在一种融洽欢畅的氛围中和上下层进行沟通反映出管理者的基本能力。工作计划的传递、执行困难的反馈、日常经营的现状都必须在沟通中反映出来,更要在沟通中不断地加以解决。融洽欢畅就意味着思路开阔、代表着不急不躁,管理者要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协调,创造沟通中地融洽和欢畅。
8.决不彰显的奉献
面对各种升迁、学习和表彰的机遇,中层要能够表现出决不彰显的奉献精神。其实奉献是一种精神,但决不彰显的奉献就是一项难能可贵的素质。从组织整体的发展来讲,这种奉献素质有利于协调整体的利益,增强组织成员的工作动力。
9.大智若愚的智慧 领导者有谋略,管理者有智慧。对于广泛接触各个层面的中层领导者而言,更需要大智若愚的智慧,而不是精明算计的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对上层保持本色不讨好,对下属中正仁和不摆谱,对惊喜之事由衷欣赏不遮掩,对烦扰的事保持冷静不厌烦。体现出这样地智慧会让所有的同事都坚信你在管理岗位的合适和必要,既能找到和睦的归属感,又能看到组织环境的稳定。
10.勇敢沉着的果断
中层管理者的第十项必备素质是处事果断,风格鲜明,决不拖泥带水。日常工作中的果断,体现在对制度的熟悉和坚持,对责任的分析和承担,对不合理现象的明确和批评,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体现出勇敢、沉着、果断的作风,树立起一个优秀企业员工的形象。
四、中层必须关注的关键问题:效率与效益 效率与效益是衡量一个企业的两个指标。效率是前提,效益是结果。
(一)、效率,主要指工作效率,衡量的指标是用时间和质量以及成果来评价。过去讲究“慢工出巧将”,现在是信息时代,社会快速发展,节奏加快,讲究“快工出巧将了”,那种慢性子,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了。
工作的效率是企业重视和研究的一个课题。从企业来说,提高工作效率包括制度管理、时间管理、日程管理、人事管理、等许多方面,用制度管理是指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企业一般都制订工 22 作的流程图,每一项工作都会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完成。面前在世界上流行的ISO质量管理系统就是有关企业流程方面的最好版本。
只有提高工作的效率,才会增加企业的效益。工作是人来做的,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才可以解决效率的问题。
那么,怎么样才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呢?
我们说,最佳的工作效率来自于高涨的工作热情和专注的工作态度,还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工作兴趣淡薄的人,会全心地投入工作,得到很好的工作效果,兴致勃勃会让人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短时间里取得惊人的成绩。曾有人说:聚精会神工作着的女人是最美的;当然也是效率最高的。
有的人每天一上班就开始忙个不停,忙得晕头转向。而有的人看起来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总是得到老板的表扬和赞许。原因在哪里?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如果你正处于这样的状态,这时的你就需要提高警惕了,也许你不是工作不努力,而是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了。因为,如今可不是讲求“慢功出细活”的时代,效率总是与工作业绩、奖金,甚至晋升挂钩,每天费尽心思琢磨的应该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建议你这样做:
1、将工作分分类
你每天所要处理的工作,如果仔细想来无非有两种:事务型和思考型。如果将你所要做的工作做如此划分,区别对待,也许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务型的工作不用太动脑子,只要按照熟悉的流程或程序做下去就可以,而且不怕被干扰和中断,如填写工作报表、备忘录等,这些 例行公事、性质相近的事情可以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来处理,即使在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而对于那些需要集中精力、一气呵成的思考型工作,则要谨慎对待,在做之前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停地想,苦思之后方有灵感闪现,这时要安排精力旺盛、思路敏捷,而且不易被干扰的时间段集中去做。
2、为工作制定计划
制定工作计划不是给自己施压,是为了让自己记住该做的事。每天面对大量的工作,谁都不免产生“丢三落四”、忙而无序的状况;如果会工作,养成定时作计划的习惯,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建议做一个计划书,记录工作内容和日程安排。把该做的工作,什么时候做,到什么程度记录下来,做到自己心中有数。在我们医院,每个护士长都有一个本,叫工作计划书,每月一计划,每周一检查,每月一总结。包括工作事项,权重指数,完成情况,考核评价。另外还要随身携带一个小本,随时记录一些重要的事情。每月之末,抽出一定的时间思考一下下个月的工作重点和计划安排。制定工作计划,关键是要会分解目标,把制定的月目标分解到一个周,一个周的目标再分解到每一天。也许看上去是一个很庞大的,担心完成不了的工作目标,经过这样的层层分解后,结果发现,原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很难;这样工作起来才不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
3、学会工作中说“不”
当你正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时,突然有人让你去做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如果放下手头的工作,那么思绪就被打乱,有可能要重新再来,工作效率显然就不会高。这时的你要学会巧妙地说“不”。否则,整 天纠缠于帮别人处理事情当中,非但自己的工作完成不了,还有可能出力不讨好。在工作中维持“老好人”的形象、令所有人满意是不可能的。在自己的工作和别人求助之间,也许持这样的平衡技巧是比较明智的:“先扫自己门前雪,再管他人瓦上霜”。当然在说“不”的技巧上,可以采取婉转、迂回的方式,避免直接拒绝。
4、绝对不煲“电话粥”
工作时间尽量避免不接不太重要的电话。有私人电话打进来,那也是长话短说。这样的目的就是尽量不打断自己的工作进程,让自己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尤其是我们当老师的,如果在上课的时候接电话,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5、养成利于工作的好习惯
一些好习惯的养成,常常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第一个原则就是在工作时间里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特别是聊天,如果你正在工作,有同事来找你聊天,可能自己手头的工作就被中断,再回到工作中来时已找不到东西南北。
6、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绪好坏往往会影响到工作状态,尽量不要把一些不好的情绪带进工作里,当然谁也不可避免遭遇气愤、低落的时刻,但要学会控制。每当有烦恼时,闭上眼睛几分钟,告诉自己:“只要不发作,就又战胜自己了”。当一个女同志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了,也就意味着在走向成熟了。
7、及早分派任务
当有任务要分配时,应及早地安排。哪些任务是可以分派给团队中的别的成员的。每天早早就找出了这些任务,就会使团队成员能够尽早开展工作,从而加快完成任务的速度。和你一样,同事也希望对每天的事情早做安排,如果你是在一天的最后几个小时才把任务分派给同事,同事会不高兴的,因为你有可能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8、每天提前上班梳“辫子”
提前上班有好处,一是为员工做了榜样,二是可以清理一下环境卫生,三是想一想今天有哪些工作要做,写出清单后,你就会清楚地知道,哪些工作是今天必须完成的,哪些工作是今后几天内在完成的,哪些是长远的目标。这样你就会精确地找到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从而避免被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分散精力。等同事来上班时,你就可以安排一天的工作了。
(二)、效益,是指企业的收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经济效益是中心,也是企业最根本、最直接的利益。一个企业追求的最大效益就是利润。利润=收入-成本-税金。有了经济效益,才能为职工谋福利,才能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加发展后劲。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是开源、节流两个方面。开源包括扩大企业规模,增加服务(或收费)项目,增加业务收入等方面,而节流主要是减少支出,降低成本。
社会效益是基础,是一个企业的间接效益。包括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和忠诚度等方面。知名度、美誉度是指外部,知名度高还要美 26 誉度高才行;满意度和忠诚度是指内部,家长和社会满意度高了,忠诚度也会高。
与效益有关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营销策略的实施、员工的工作态度、教学的质量、团结协作的精神、收费的高低、对外宣传的有效性、员工的对外形象、生活服务的质量等综合性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展营销活动,营销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占领市场份额,你想想,青州的孩子就那么多,到你这里的多了,到其他地方的就少了,你不挣别人会挣,你不抢别人会抢。竞争是残酷无情的,竞争就是不流血的战场。建议大家都要当好营销员,至少近期要开展一次感动家长的营销活动。可以利用休息日做家访,与家长沟通,赢得他们的满意度,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增加集团的美誉度,提高集团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