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辽宁科技外语人才培养

时间:2019-05-12 23:5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辽宁科技外语人才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辽宁科技外语人才培养》。

第一篇:浅论辽宁科技外语人才培养

浅论辽宁科技外语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社科基金课题“辽宁科技外?Z人才培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16DYY006。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06-01

一、科技外语人才培养现状述评

随着东北地区振兴政策的展开,辽宁省要在未来几十年中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外向型科技创新人才,为辽宁的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通过对省内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外语综合能力的调查,我们得出结论:大部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很差,听力水平低,用英语进行交际和表达的能力薄弱。

目前普通的英语教学难以满足科技人才发展的需要,同时,课程缺乏准入标准,内容缺乏统一管理。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进行科技英语教学,没有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方法,盲目地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只能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无法取得预想的效果,科技外语人才培养最终是要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项目教学法结合起来,建立这样一个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该体系,真正实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实用模式,如何让学生准确完整地学习专门用途英语这。时至今日,我国科技英语教学的研究还未深入,我国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尚未进入成型阶段,部分高校也先后尝试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基本都是自发的零散地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其结果大都不令人满意,有的甚至是草草结束。

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科技英语教师没有可以依据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没有适合的教材,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就匆忙地引入了科技英语教学,另外,教师仍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少教学手段、工具和实施载体,只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的教学过程简单,教学内容枯燥,教育处在手工劳动的原始阶段,这一现象严重地阻碍了科技英语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通过查阅重要的理论文献,通过大量的一手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等多种方法对辽宁省外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展开探讨。培养辽宁省外语科技创新人才应从观念、人才环境、人才机制和培养主体、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入手具有现实意义。

二、科技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目标

a.为建构适应辽宁省十三五教育发展纲要的复合型、国际化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保障,为跨国应用型高技术人才搭建平台。

b.以实证的方式破解辽宁省科技英语教学的最佳模式。

c.构建适用于辽宁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的科技英语人才评价标准和体系。

d.建构适合辽宁科技英语教学实际的以学生实际语言能力提升的复合型的教学模式。

e.研究教学模式的转变:由传统以课堂教师授课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应用型、实践型的教学模式转变。真正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的关键知识,和英语的核心能力,其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用英语来研究专业问题,把英语和专业知识完美结合。最后达到能够在海外用英语进行交流工作,和同行外国专家探讨和解决问题,将原来工程师和翻译官的两个人的能力整合为一。

三、科技外语人才培养思路方法和重点难点

1.设计问卷,调查辽宁省科技英语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对科技英语人才的要求,同时了解大学英语基础课学生和教师目前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与挑战。调研科技英语教师面临的需要破解的难题:寻找适合教学实际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外语技能的要求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分析目前的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从中找到能够弥补这种差距的最适合的教学模式。

2.研究适合辽宁实际的科技英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并设计出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基础教学阶段EGP(即基础英语阶段教学)与ESP(专业英语教学阶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如何将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和通用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如何帮助学生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从原来的翻译教学过渡到未来的用英语进行的专业教学(ESP),这里的外语教学既包括EGP又包括科技英语教学,研究通过何种方法增加学生基础阶段的知识基础储备和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这些基础要量化到词汇量,同义词的掌握,搭配的正确使用;听说能力的具体标准,写作能力的标准等。

3.研究相关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教师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科技英语教学中,研究将教学的中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自发的学”,将传统的教学体系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之中;科技英语专任教师的能力评价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基础英语水平,包括听、说、读、写、译,以及专业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我们采用语言水平测试(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其中参考了LPAT(Language Proficiency Assessment for Teachers)教师语言能力评价、提出专任教师要用英语授课,在口语表达方面既要做到流利又要做到准确,因此,托福(TOFEL),雅思(ITELS),英语语言教师准入证(Access Certificat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CE),“海事英语口试(SEPT)”方法成为我们的重要依据,在参考这些口语测试的的基础上,同时,参照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外语的综合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本科科技英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4.本课题的辽宁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研究适合科技,以应用型、实践型科技英语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复合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ESP教学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纵观我国师范院校外语师资教育设计,尚未发现ESP教师教育专业。目前的难点在于: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没有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可以遵循;因此科技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一种创新模式的研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由于高中阶段英语基础薄弱,在引入科技英语教学的时候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简单说来就是英语基础不牢,在不结实的基础上想要继续学习有相当难度的科技英语,困难可以想而知。找到适应于辽宁实际,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教学模式就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辽宁科技外语人才培养以应用型和创新性外语科技人才培养为依托,以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为基础,以大学科技英语教学为平台,将基础英语阶段教学(EGP)与科技英语教学(ESP)教学这两种教学完美地融为一体,同时考虑与中国的教学实际相结合。真正实现在高水准的平台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推动辽宁省大学科技英语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化和科学化,探索出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以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为大学科技英语教学提供可以遵循的教育理念和依据,为辽宁科技英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于对ESP教学的几点思考》2014.4 ISSN 1674-6813.[2]《EAP和ESP接口衔接技术的对策研究》2014.5 ISSN 2095-2457.[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考》2014.8 ISSN1002-7661.

第二篇:科技外语大赛通知

关于举办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外语大赛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为落实教育部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精神,提高大学生科技外语应用能力,拓宽大学生科技视野,培育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选拔应用型科技人才,为大学生求职应聘和单位选人用人搭建平台,山东省科协、山东省教育厅决定共同主办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外语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山东省科协、山东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山东交通学院(英语)

济南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日语)

协办单位:山东教育电视台

山东高校外语教育联合会

山东省翻译工作者协会

山东省老教授协会

山东科技培训中心

济南市科协

济南市商务局

宣传协作:山东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社、山东省教育厅新闻宣传中心、山东人才网、各参赛高校新闻媒体

为组织好本次比赛,特成立大赛组委会(附件1)。组委会负责制定比赛章程、比赛程序、实施细则、评分标准,组织复赛和决赛等工作。

二、报名及参赛办法

1.省内全日制高校(含民办),均可组织在校大学生报名参赛。

2.大赛设英语、日语两个语种,选手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整个赛程分为学校初赛、全省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

3.初赛:由各参赛高校自行组织,题目由各高校自定。每个学校每个语种均可选拔2名选手(每个语种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各1名)参加全省复赛。

4.复赛和决赛:由组委会组织实施。

5.复赛和决赛阶段,每个学校每个语种可安排1名领队和1名指导老师随队。领队、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的食宿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山东省科协(负责英语比赛)和济南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负责日语比赛)对每位缴纳食宿费的老师和选手补助50元餐费。

三、比赛安排

1.报名:2012年4月上旬,各高校发动学生报名。

2.初赛:2012年4月30日前进行完毕,产生参加复赛的选手。请将《选手信息表》(附件

2、附件3)和学校报名表(附件

4、附件5)一式两份于2012年5月3日前寄往大赛组委会,并将其电子版发至sdast@vip.163.com(英语)、kidaschool@l63.com(日语)。表格模板请从山东省科协网站

联系人:吕桂玉、王孝

日语:

地 址:济南市英雄山路53号济南市科协国际部

邮 编:250002

电 话:0531-86515068

Q Q:1398664910

电 邮:kidaschool@ 163.com

联系人:常秋云

网 站:(“大学生科技节”版块“科技外语大赛”栏目)。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山 东 省 教 育 厅

2012年3月23日

第三篇: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论文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培养模式;特色;多样化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高端翻译严重匮乏,需求的专业结构趋向多样化。高等学校外语教育在语种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及语言能力的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趋同化,是造成高端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对高端翻译的旺盛需求不仅要有现实的紧迫感,而且要有顺应发展趋向的长远眼光。解决高端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传统外语教育,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怀的办学特色;改革办学体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要注重科技外语和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翻译市场现状不容乐观,而高端译员的匮乏已成为这个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语翻译的文化交流与信息交流的功能越来越彰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信息涌入中国,翻译人员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地消化国际信息流,将导致大量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信息的流失。翻译能力薄弱的问题不解决,还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政企涉外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中国的持续发展,妨碍中国全球化的推进速度。

一、翻译市场的强烈讯号:精英人才匮乏,呼唤高端翻译的多样化

当前中国翻译大国地位与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形成强烈的反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出现了巨大的翻译市场。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示:中国的注册翻译公司有近3000家,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仅在北京注册的就有400多家。全国翻译从业人员多达50万人。从规模来说,中国已成为“翻译大国”,但并非“翻译强国”。因为这支队伍中的专业翻译人才只有6万,真正有水平的、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仅占5%。

翻译人才青黄不接集中表现为高端译员匮乏。而且从译员需求的专业结构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高端人才匮乏是世界人才市场的共同特征,然而在中国翻译市场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其中突出的表现是:

(一)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这主要反映在外国文学翻译质量下降。以2005年初举行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为例,在涉及文学翻译的5个奖项中,竟被评委无奈地空缺了3个。外国文学翻译之所以遭遇窘境,是因为优秀文学译着要求译者深刻把握两种语言的精髓,特别是要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然而达到这种要求的译员太少,导致优秀文学译作稀缺。时至今日,人们对20世纪中国的一代翻译大家的风采依然历历在目,例如钱钟书不仅英语基础好,而且博览群书,还有浓厚的文学兴趣,其译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萧乾先生以集文学创作、翻译和记者于一身而着称,得益于他深厚的母语修养和对英语文学的娴熟研究背景。然而中国本来翻译大家就不多,随着一代名师的相继逝世,优秀翻译后继乏人。

(二)科技翻译,尤其是高新科技翻译人才稀缺。多年来外语院校十分重视外语复合人才的培养,但存在着重文轻理的倾向。当前,外语复合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外语专业知识与经济、贸易、金融、新闻与法律知识的复合,而外语专业知识与理工科知识的复合结构则长期受到忽视,以至于当前懂经贸、商法的文科复合型人才很多,但熟练掌握外语的工程技术人员稀缺。机械、化工、软件、信息技术和电子专业都紧缺外语人才。

(三)口译人才匮乏,尤其同声传译人才稀缺。随着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发展,中国口译人才严重短缺。目前国内能够熟练地在商务活动、国际会议中担任翻译的人才实在太少。同声传译作为语言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为外语专业的最高境界,因而培养也十分困难。这种人才不仅在我国紧缺,甚至是全球化的人才难题,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有资料显示,中国口译人才缺口百万,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对中国的口译人才短缺表示担忧。

(四)中译外人才紧缺,尤其是经典着作和重要政治文献方面的中译外,面临重大问题。中译外比外译中难度更大,写作风格与语言习惯要适合外国人的要求,对译者的中外文水准、政策把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尤其古代经典着作的翻译还有古文、文言文的阻隔。现代文人能够阅读文言文的已经寥寥无几,因此存在着把古典文献翻译成现代汉语,再由现代汉语翻译成外语的双重语言转换问题,难度可想而知。而且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中译外涉及的语言也越来越多。仅有英、法、德、日、俄等常用语种显然不够,而稀有语种的翻译人才就更显得匮乏。

二、外语教育的缺失:教育理念和体系陈旧,办学模式趋同化

在2004年举办的“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为主题的一次高等教育国际会议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正陷入一个办学误区:办学模式趋同化。大学普遍按照一个模式培养相同规格的人才,而不是根据个性差异来培养各类创新人才。

中国高等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办学趋同化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专业语种结构趋同。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过多,英语专业招生人数远远超过小语种。目前全国有800多所院校开设外语院系,同时全国兴起了一批以新东方学校为代表的外语培训机构,而所有的院系及培训机构均设置英语专业或进行英语培训。以至导致英语专业人才饱和,毕业生就业由“热”转“冷”,而小语种尤其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则供不应求。

(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多年来,传统外语教育只注重语言和文化双重关怀,而忽视综合知识的传授。近年来,又清一色地转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外语专业本色,造成了多元文化的缺失。这种现象的认识误区在于:把外语仅仅当作语言的工具,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淡化了包括汉语文学在内的中外文化教学,以至于跨学科界限的知识性课程——法律、经贸、金融、新闻——的过量,而导致语言专业的异化。在这种情况下,忽视了深层次的中外文化的熏陶,语言人才失去语言与文化为特征的传统特色。

(三)语言能力的评价方法趋同。中国的外语教育长期以教学服务于考试为导向,导致学生只关注知识和语言技巧,而忽视了语言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测试为标准的外语能力评价方式,导致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时间长,资源投入大,整体效率低。而以客观题为主体的语言测试方式只测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知识存量,却忽视了用主观题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评价。记忆能力和语言知识的存储状况是可以见诸卷面的,而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则难以在卷面上展现。然而外语的写作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诚然,过去清一色的培养纯外语人才,毕业生知识结构过窄,曾经是外语毕业生就业由“热”转“冷”的主因。因此培养“外语+专业”、“英语+小语种”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适应社会需要、应对就业难的根本出路,更是教学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应用性”,而对于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来说,必须保持语言教育的文化多元性,培养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只有具备比一般外语学习者更高的外语水平和更扎实的中外文化基础,其毕业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研究型外语大学必须把坚持外语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作为一种理性选择。

三、解决高端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把握外语教育的“市场定位”,坚持办学的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

(一)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关注现实的紧迫性。而且要有放眼国际化的远大眼光。高端外语人才需求旺

盛及其需求专业结构的多样化,不仅仅是一种市场现实,而且是社会发展对语言人才需求的大趋势。从全球视角看,信息时代促使我们的湛蓝色星球变成了“地球村”;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交融促使整个世界趋向“全球化”;文化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必然要求异域文化与教育的“国际化”。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以及上海迎来世博会,必然大大刺激人才市场对高端人才的旺盛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不容动摇,同时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为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外语教育语种多元化,也是一种必然要求。

从现实情况已经看到外语教育落后的紧迫感。全世界学术刊物的80%~90%都是英语刊物,离开英语就无法吸收外国学术资源;全世界的计算机信息90%都用英语表达,我国计算机软件教育的国际化与标准化已大大落后于印度,而英语教育水准不高,理工科硕、博士的翻译能力不足是软件人才国际化的一道坎儿。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外语大学校长戴炜栋,在近年强劲的“全民学外语是国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的惊呼声中,清醒地指出:“从整个社会的外语水平看,不足以说明‘全民学外语’。”并指出,从外语教育的现状看,“中国整个社会的外语水平比一些亚洲国家要低”,“英语在中国是一种外国语,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英语则是第二语言”。当然我国的外语水平更不能与欧洲相比,在荷兰有80%的国民熟悉英语。

(二)根据外语需求的市场定位,改革办学体制,推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必须承认:“全民学英语是国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的惊呼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主要表现在它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当前以服务于考试为导向的英语学习方法的弊端,以及外语教育在包括教育观念、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趋同化。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外语教学的低效化。这种呼声对外语教育提出了警醒,启发了人们必须认清外语教育的两个改革方向。

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把握外语教育的市场定位,对不同语种、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提出不同的外语教育办学要求。例如,从语种的专业结构规划看,必须肯定地认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把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育的范本;同时注意纠正当前小语种专业办学只限于几个小语种人才培养基地的状况,注重在更多院校发展小语种教育,实现外语语种的多样化。从不同地区的外语教育要求看,对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京及上海等未来的国际化都市必须普及英语教育,提高全民的外语水准;而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则主要要求学好他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从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看,研究型大学应该倾情于外语精英的培养,在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注重语言与文化双重关怀的传统英语教育特色;而教学型大学则应坚持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并以培养语言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其次,必须十分注重不同专业结构的外语精英的培养,实现高端外语人才的多样化。英语教育具有一定的普及性,而精英外语教育则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其应该具有的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和导向性品格。在外语教育中,这种品格主要表现在注重各类专业外语精英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前瞻性需求。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针对外语人才模式趋同化的弊端,实现专业结构的多样化,除了必须加速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及在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保持传统外语教育的特色外,应特别注重两种外语专业的发展:一是在理工科院校发展科技外语教育,二是大力发展翻译专业。

在外语教育中应当认清两种复合型人才的区别:一种是传统的“语言+语言”(例如:“英语+汉语”,“英语+小语种”),以及“外语+社会科学”(经贸、金融、法律、新闻)等以外语为主体知识结构的“语言型”外语复合人才。另一种是以科技知识为主体知识结构的“科技+外语”的“科技型”专业外语复合人才。后者实质是一种专门用途外语人才,它的第一能力是理工科知识,本质上属于科技型人才。

科技外语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及教学要求都有异于语言型的外语复合人才。从能力要求看,台湾科普翻译家侯捷指出,“一般人认为英文好就能翻译英文文稿,这是大错特错的说法,进行科技翻译与你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密不可分”;“科技翻译的关键不在外文功底,如果要列出科技翻译成功的要素应该是:专业素养,中文程度,中文文采,英语程度”。同时理工科外语教学的要求也有异于文科型的外语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钟美荪指出:“大学生英语不必都能说会道,文理科英语教学要求不宜一刀切。”许多专家认为不同类型学科的英语能力有不同要求,阅读英语专着及查阅英文资料的实际能力对理工科高层次人才是最重要的。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应该在理工科院校进行,因为纯外语的人才培养不出合格的科技外语人才,钟美荪副校长就说过“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多困难,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师都毕业于英语专业,教师通常按英语教育的思维和标准去教授不同学科的学生。英语专业毕业生与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双方难以找到结合点”。

当前科技外语教育的历史很短暂,科技外语教育十分薄弱。翻开教育部1990年出版的《全国研究生专业介绍》可以看到,当时,高等学校的科技外语专业的设置如果说不是一片空白的话,至少是凤毛麟角。近年,开设科技外语的意识首先在医学院校觉醒,一些医科大学开始创办临床医学外语方向、药学外语方向及护理外语方向。随着中医国际化战略的提出,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先导的一批中医药院校先期招收了中医学(英语)方向的本科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英语)方向的硕士生即将走向社会。这是外语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一大进步,它预示着科技外语专业的发展取向。

外语专业与翻译专业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发展翻译专业是解决翻译人才匮乏的另一个良方。在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趋同化的背景下,翻译专业起步与发展严重滞后既是外语教育缺乏特色与个性的表现,又是高端翻译人才匮乏的另一个原因。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刘习良指出,外语与翻译之间虽然关系很密切,但毕竟是两个学科。翻译人才须熟知中外两种语言的规律,尤其要研究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还须熟练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面。如前所述,鉴于当前外语精英紧缺不仅反映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还表现在中译外翻译、科技翻译、口语翻译,尤其是同声翻译人才的紧缺上,因此必须在研究型外语院校普遍开设翻译专业。遗憾的是我国外语本科教育长期不开设翻译专业,甚至大学阶段翻译科目的设置也是近年才出现。可喜的是,近年来翻译专业萌发了一系列迹象:2006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专家透露,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正式将翻译从外语教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专业独立发展,目前已有3所高校招生。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翻译学科博士授权点,并从2005年起招收翻译学博士研究生,旨在培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高端人才;北京大学、对外贸易大学也于2006年有相应的举措。可见,鉴于翻译人才危机感,推动翻译人才专门化培养,至少在研究型大学普遍开设翻译专业,才能解决中国翻译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已开始形成共识。

第四篇: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院士专家工作站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北京中海纪元数字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公司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中海纪元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中海纪元公司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 1.1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中海纪元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1.2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科技人才队伍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培养,只有扎扎实实抓培养,才能拥有和掌握一批各专业技术领域的拔尖人才,使我们的科技人才队伍能够面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

一是加强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每年可有计划地选拔青年科技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举办各个层次的专业技术学习班,可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合作,举办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各类继续教育。

二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培养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帮教指导制度,可采取“导师带教制,专家促培养”等措施,重点抓好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和优秀年轻人才培养,重视培养年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善高层次专门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使年轻骨干在专家的传、帮、带下不断成长提高。

1.3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交流

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中海纪元公司发展方向,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技术研发创新层次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1.4量化认定评价,增强技术人才的紧迫感和压迫感

科学地评价技术人才,可以说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性基础工作,又是技术人员工作的难点之一。目前,中海纪元公司对技术人才的评价主要以人为因素评定为主,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要积极探索各类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建立以岗位要求为基础,以能力和贡献为重点的评价体系,如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主要以科技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岗位贡献等作为主要要数;对专业技术职务的聘评主要以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能、业绩成果、考核答辩、岗位绩效等作为主要要素。但对一些不易量化的评价项目,例如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责任心、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协作精神,以及学习能力、发展潜力、总体素质提高等内容,二、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2.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烟台公司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烟台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2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

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烟台公司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烟台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3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公司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烟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2.4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制度

多渠道、多方式利用开辟专题栏目,抓好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工作,定期开展“科技人才”、“技术能手”的选拔评比工作,加大奖励力度,对评选出的各类优秀人才,除了给予荣誉奖励外,另给予现金奖励或补贴,在烟台公司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2.5关爱人才,激发动力

适时举行人才座谈会、联谊会、节日联欢会、趣味运动会、丰富其文化娱乐生活,增进其相互间的交流,增强他们对烟台公司的归属感,激发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我见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我见

摘要: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国家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够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笔者作为青年一代,勇担重任,结合自身的在校经历,提出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引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目前国际上的竞争实质上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各个阶段的学校愈来愈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为国家输入大量创新型科技人才。

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学校愈来愈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此同时将对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而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受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影响较大,因此,中学校长和教师队伍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国家输入应用型的科技创新人才。

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在中学的培养,对于学生、学校,甚至是国家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探索精神被创新意识激发出来。学生在努力完成学业知识的同时,自己的“突发奇想”有了实现的平台和可能,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能力,指明了学生的研究方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会成为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学校来讲,学生出色的科研创新成果,成为证实学校教学手段科学合理最有力的手段,践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对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站在国家的 角度来讲,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自上个世纪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技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要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便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要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就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二、我国科技创新素质现状

我国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下,考试成绩依旧是评价学生和教师的首要依据。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读书学习过于功利化,也就是说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名次,学生才会刻意的学习课本知识,思维创造能力极大的被束缚;教师又迫于学校制定的教学任务的压力,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等自学能力的发展,学生对于参考答案和课本知识倒背如流,却也只是囫囵吞枣,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从各项国际竞赛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生习惯于做题、记忆,而在自主发明创造上则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差甚远。

为了响应党的“科教兴国”战略,教育部门于2007年实行了课程改革,新课标宗旨在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育部对各科教材课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传授学生知识的倾向,注重对学生情感和创新思维的引导,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提高了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使得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检验学科专业理论的科学性。专业理论和实践是紧密联系的,那么,如何在学校建构一个宽松的课程环境,把科技教育巧妙的纳入课程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和有个性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共同探讨,一同研究,共同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实践。

三、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开阔创新思维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课堂形式单

一、评价标准片面、教育方法过于死板、激励机制不完善等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要想改变死板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转变学校和教师队伍的教育思想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要和学校部门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解读国家和党对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纲领,及时传递新的教育观念,引导学校干部和教师树立起“科技创新立校”的思想观念;二是调整教师年龄结构,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主干作用;大力宣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计划;定期开展关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讨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科技创新竞赛。

2.完善和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我国部分中学在课程设置上有待提高,给学生自主发言、动手操作的课程比例少之又少,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在课程整合上下工夫,要改变以往窄、专、深的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相辅相成,课程体系范围不要太狭窄,要认识到各个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其次,教师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教授,还是实验操作上,都不要面面俱到,教师要转换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在课堂上的主导者、主宰者变为学生主体的引导者,鼓励学生的发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中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另外,将科研适当的引入到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推动学生由自学到治学过渡;其次,学校要一改以往用“一个标准-成绩”评价学生的机制,建立起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有科研立项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和支持,比如加学分,助学金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打破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拓宽学生自我发挥的渠道,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互动或者是科研立项中,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笔者是某校高三理科班的学生,是该校摄影部副部长,该校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其摄影部提供了大量的硬软件设备,而且在笔者在校几年,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大赛,包括一些环保设计大赛、模型运作大赛等。

3.注重资源建设,为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设良好环境

学校要不惜投入巨资加大对课程基地的建设,打破教学地点的界限,为此首先需要教育部加大对学校科技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这是构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气氛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站在学生角度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完善相关科学技术设备,为学生的试验提供基地,加强对科研成果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为有想法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第二,注重各学科知识在技术领域的综合应用,大力投资建设高质量的技术教育项目,比如现代农业实践室、综合创新活动室、技术文化、校外实践基地、STEM课程体验室等。总之,学校务必要重视科研教学资源的建设,完善学校的硬软件设备,为学生开展技术研究提供先进的设备,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做好铺路石、引路人。

4.学生要积极主动的树立起成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目标

广大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书本观念、理论的束缚,要勇于开辟新的科学领域,有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对于要进行科研成果的学生,笔者建议务必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要牢记: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与人的持久顽强的拼搏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不懈追求紧密相连。因此,作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树立起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目标对于其行为、观念具有引导作用。

结语:

笔者作为某校高三理科学生,担任体育委员,学校足球队队长,学校摄影部副部长,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出了关于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建议,个人见解有失偏颇,还希望专业人士多多包涵。总之,学校教师和学生要一致努力,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徐向东.无缝衔接: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念与策略——以上海交大附中“科技实验班”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04:84-87+91.[2]王丹.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侧记[J].人民教育,2012,07:55-59.[3]张震.高中创新实验班项目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科技中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16-17.[4]杨振峰.基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建设[J].上海教育,2014,Z1:46-47.[5]张万国,刘其宪.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改革实践[J].教师教育学报,2014,06:115-124.

下载浅论辽宁科技外语人才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辽宁科技外语人才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王 欢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21世纪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需要......

    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五篇范文]

    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大唐山东烟台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公共演讲课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意义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Curriculum and the Integrated Ability of Fore ign Language Talents Abstract: The emergent trend in......

    辽宁(大连)科技创新园简介

    辽宁(大连)科技创新园简介 辽宁(大连)科技创新园(以下简称“创新园”)地处旅顺口区东南部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邻城区及旅顺口港湾,西接铁山街道中心区、旅顺经济开发区和旅顺......

    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大山乡柿树小学李永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飞速进步,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竞争,突出地表现科技创新实力的角逐,未来社会对人......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迎接高职人才培养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迎接高职人才培养 工作评估总体方案 (征求意见稿) 我院拟申请于2010年12月左右进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这既是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促进我院......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2010-11-18 04:06:00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外语大赛报名通知

    第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外语大赛报名通知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外语大赛是由山东省科协、山东省教育厅共同组织,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外语应用能力,拓宽大学生科技视野,培养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