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版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二)”的基础上编排的。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不仅是又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而且还能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新的体会。本单元除了认识平行四边形,还要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全部内容的编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直观认识多边形例2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练习三
全单元内容编排一个练习近平行四边形是一类特殊的四边形。4条边和4个角是四边形区别于其他多边形的主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是平行四边形区别于一般四边形的主要特点。教材先安排认识多边形(包括四边形)的教学,再安排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是“一般到特殊”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建立四边形的概念和初步形成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小学数学分两次教学平行四边形,一次在二年级,仅是直观认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另一次在四年级,要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结构特点。这里的“直观认识”,主要是学生通过观察较多的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在头脑里留下平行四边形的整体印象;凭借头脑里的印象,判断某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者利用简单的方法做出平行四边形。
1. 以“边”为认识图形的切入口,让学生体验平面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分类,直观认识多边形。
“多边形”是许多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总称,包括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每一个多边形都有边和角,图形的一些特点往往表现在它的边或角上。所以,人们研究平面图形经常从研究它的边和角入手。(1)着重指出四边形,带出五边形和六边形。
例1呈现一幅我国古代建筑上的窗格图案,里面有很多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不同的图形。教材要求学生在窗格图案里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于是,有人找出了几个三角形,有人找出了几个四边形,有人找出了几个五边形……比较每个人找出的图形,边的条数相同;比较相互找出的图形,边的条数不同。教材及时指出“有4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学生体会到“四边形”是根据图形有4条边命名的,由此推想,图形有5条边就是五边形,有6条边就是六边形……即图形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这就初步认识了多边形。这里要说明的是,严格地说,四边形是4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由于学生还没有认识线段,对什么是平面图形的体验还很浅,所以教材暂时把四边形说成“像这样有4条边的图形”。
例题向学生提出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几边形”,引导他们按图形的边的条数归属类型。一方面根据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把它们都归属于四边形,另一方面蕴含了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四边形的思想。当然,这是以后还要继续教学的内容。
(2)“想想做做”以四边形为主,兼顾其他多边形,设计了多样的活动。一是辨认给出的多边形是几边形。第1题呈现三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在四边形的下面画“√”,进一步强化“有4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的认识。反之,那些不是4条边的图形都不是四边形,如有3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第3题给出九个不同的图形,其中有一般的多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也有特殊的多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要求学生分别统计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个数。题目在一个六边形里写出“6”,告诉学生去数各个图形的边的条数,并及时保存数据信息,便于接下来的分类统计。这是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而作出的安排,能帮助他们感受各个图形的特点,体会图形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学生通过统计和填表,能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含义,体验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进行分类。
二是在钉子板上围出多边形。第2题呈现了钉子板上已经围成的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先要学生辨认这些图形各是什么图形,再要求他们在钉子板上围出这些多边形。学生通过例题和一些练习题,虽然初步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知道它们分别有4条边、5条边、6条边,但由于一般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形状各不相同,在许多学生的头脑里并没有形成这些多边形的比较稳定的表象,他们在钉子板上围多边形时,会缺乏表象的支撑。教材让学生先辨认钉子板上已经围成的多边形各是几边形,然后要求他们在钉子板上围出多边形,动手操作就有了基础,难度就降低了。
三是把一个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第4题把一张四边形纸剪成两个三角形,或者剪成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四边形。这题用文字叙述的形式呈现,学生在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时,记忆中的四边形、三角形等概念被激活和提取,这就加强了对图形的认识。怎样剪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找到可行的剪法,选择一种方案实施,这些都能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想象力,初步培养空间观念。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答案不唯一,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可能是五边形。剪法不同,结果就不同。要让学生画画、剪剪、试试,探索问题的答案。在交流中体会,剪下的三角形在正方形上的位置,决定剩下图形的形状。这不仅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培养了创造精神。
四是在较复杂的图形里寻找四边形。第5题在一个大四边形里画了两条相交的线段,把这个大四边形分成4块,要求学生从中寻找四边形。分成的4块,每一块都是一个四边形;分成的4块,每相邻两块拼成的图形也是四边形。加上原来的大四边形,一共能够找到9个四边形。学生看出分成的4块是4个四边形并不难,把相邻的两块看成一个四边形有点难度,找到4组由相邻两块拼成的四边形更加难些,而原来的大四边形往往会被疏忽。这道题的要点,不在于一共能找出几个四边形,而在于能够看出几个四边形,体验两个图形可以拼成四边形。教材的问题“你能找出几个”允许学生有不同回答,既承认学生之间的差距,又尽量缩小差距。
2. 以“做”图形为主要活动,让学生整体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特点。日常生活中有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多,学生接触长方形、正方形的机会也多,而且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明显,学生容易认识。有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不是经常看到,学生即使偶尔见过,一般不会留下印象。而且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比较隐蔽,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其形状特点比较困难。因此,教材安排了丰富的认识图形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感受平行四边形特点的许多机会。
(1)在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的图片里,凸显平行四边形。尽管日常生活有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不是很多,但细心寻找还是有的。如挂衣架、竹篱笆、楼梯扶手等物体的上面都能够找出平行四边形。例2呈现了这些物体的图片,用比较醒目的红色线勾画出其中的平行四边形,引起学生对这类图形的关注,引出教学内容。
在挂衣架、竹篱笆、楼梯扶手的上面,可以找到许多个平行四边形。例题在每个物体上只勾画出一个,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在图片上继续寻找“同样的图形”,以丰富对平行四边形的首次感知。
(2)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特点。用三角尺拼成的图形比较规范,给出的关于平行四边形形状特点的信息比较准确,有利于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这里要注意三点,一是教材还没有给出平行四边形这个名称,所以暂时说成像挂衣架、竹篱笆、楼梯扶手里“这样的四边形”。二是学生拼图形时要想着挂衣架、竹篱笆、楼梯扶手上的平行四边形,拼出与它们同样的图形。三是教材示范了拼法,学生可以模仿着教材里两块三角尺的摆放,摆出和挂衣架、竹篱笆、楼梯扶手里同样的图形。
学生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要了解其形状特点,但不一定用语言描述其特点,而是把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以图形的形式保留在记忆中。以后第二学段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才指出它的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现在还没有条件揭示(描述)平行四边形的结构特征。
(3)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及其名称。上述物体上的以及由三角尺拼成的图形,具有相同的形状特点,属于同一类平面图形。教材指出“像这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给出的平行四边形图形,是具有所有平行四边形共同特征的几何图形,是学生头脑里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平行四边形”是一类几何图形的名称,学生把图形以及名称对应联系起来,就是他们获得的几何知识。
(4)“想想做做”里安排了许多“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特点。人们如果用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其结构特征可以很清楚地揭示出来。学生还不具备理解平行四边形特点的条件(如两条线段互相平行还没有学习),在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阶段只能感受其特点,不能讲述其特点。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特点,需要接触大量的图形,体会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为此,教学安排了以下一些“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
一是在许多图形中识别平行四边形。第1题给出的5个图形中,1个是三角形,1个是梯形,3个是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给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分辨出这些图形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会很快判断这些图形里的三角形和梯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它们的形状和平行四边形明显不同。学生确定另外3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很轻松,因为有的平行四边形的摆放不像标准图形那样,而是有所变化。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验日常生活里一些物体表面的平行四边形并不是标准位置,标准图形的摆放也是可以变化的。
二是在钉子板上围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第2题的钉子板上已经围成了两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可以模仿着这两个图形进行操作活动。他们围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不一定会一帆风顺,大多数学生可能要一边围、一边验证,经过一次甚至几次修改才获得成功,这样的过程里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验证围出的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要把围出的图形和头脑里的平行四边形表象比对。如果两者的形状特征一致,则确认围成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两者的形状特征不一致,围成的图形就不是平行四边形。修改围出的图形,是修改它与平行四边形不一致的地方。学生识别围出的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发现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差异并改成平行四边形,他们头脑里的平行四边形表象就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三是用小棒摆出平行四边形。第4题先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首先要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按照这样的形状摆图形;其次要考虑6根小棒的分配,在尝试中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各用1根小棒摆,另两条边各用两根小棒摆;然后试着把图形摆出来,看看像不像平行四边形,作出确认或修改的决定。接着通过“茄子”卡通让学生再用8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思考和操作的过程和前面6根小棒摆图形差不多。只是8根小棒能够摆出4条边各是2根小棒的平行四边形,还能摆出2条边各是1根小棒、2条边各是3根小棒的平行四边形。
(5)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第5题用4根木条钉一个长方形,它可以拉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还能拉成长方形。在这个简单的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与不同。这些异同,学生如果能够说出来当然很好,如果心里有数而不会表达也无所谓。这道题只是学生直观感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以后还有继续体验、继续比较并归纳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学习机会。
3. 通过图形的变换,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空间观念。折、分、拼、移等都是变换图形的常用手段。有些变换,改变了图形的本质特征,由一类图形变成另一类图形。有些变换,并不改变图形的本质特征,仅是图形非本质特征的变化。因此,图形变换有利于学生在动态中深刻体会。练习三设计了许多变化图形的活动。
(1)折纸——改变多边形的边数。第1题,把一张长方形纸看成一个图形,每折一次,图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有时改变了图形边的条数,有时并不改变边的数量。像教材图示的那样,从四边形变成五边形,接着变成六边形,最后又变成四边形。学生在图形边数的变与不变中,能够获得关于多边形的体验。
(2)分图——把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第2题分别把一个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问题是“最少各可以分成几个三角形?”把一个四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分法很多。如画出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能把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在四边形内确定一个点,分别画出它与四边形各个顶点的连线,能把四边形分成4个三角形。把五边形、六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也可以像这样进行。学生在这道题里应该体会到,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像这样分成三角形的个数也越多。这个经验在以后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时候,会很有用处。(3)拼图——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在例2中,曾经把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第3题的练习,是把两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和前面的拼图形很相似,其拼法和结果更具有普遍意义。教材只图示出一种拼法,要求学生想出不同拼法,比例题的要求提高了。这项活动以及相应的拼图经验,在以后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将会使用。第6题的练习是把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和其他图形。
(4)折、剪、拼图——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第5题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图示了两种折、剪、拼的方法,学生可以照着做。这道题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不同,加强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这里的图形变换活动“倒过来”进行,就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是以后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开展的活动。
第二篇:教材分析第2单元
第二单元《声音》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策略指导
一、本单元编写意图
(一)本单元在全册课本中的地位
通读全册12个单元,其中有5个单元谈到了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包括《色彩》《声音》《塞北江南》《鸟儿》《奇妙的海底世界》这五个单元的内容。《色彩》重在描写以视觉角度感悟的美好的世界,《声音》是以听觉为切入点点燃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塞北江南》意在感悟祖国的幅员辽阔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美,《鸟儿》则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中的生灵,感悟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而唤起学生对于这些自然界的生灵们的珍惜、关怀、保护之情。而《奇妙的海底世界》突出“奇”,引起学生对自然热爱与探索的兴趣。
本单元教材以“声音”为主题编写,选编了三篇主体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喜爱音乐的白鲸》《寓言二则》。其中《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散文,《喜爱音乐的白鲸》则讲述了一个故事,《寓言二则》的体裁是寓言。不同的文体从不同的视角通过统一的载体——“声音”来告诉人们应该以积极、美好的情感来看待我们身边的事物。题材涉及到了古今中外,范围比较广。本单元教材排在本册教材前面的位置,文体特点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住。要通过教师教的策略来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以便在后面相同体裁的学习中,让学生能更得法、更自主地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自然段较多,内容层次比较清晰,适合进行自然段的训练。
(二)本单元独特作用
本单元的课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风格清新活泼、用词准确,是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素材。课文通过事例来表达主旨,或以第二人称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来谈出作者的想法。一些课文涉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的观察与体验,另一些课文需要相关的历史、文学、动物学知识作为深入学习的媒介,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积累、课后拓展,让学生的学习多一些深度和广度。本单元体裁多样,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不同文体的特点。特别是可以对比本单元散文中的表达方法和记叙文以及寓言的表达方法的不同,从而带领学生感悟不同文体、不同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不同表达效果。
本单元课文用词准确,可以带领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用法和表达效果。每篇课文的特点也不同,可以借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深入地感悟。《你一定会听见的》文字清新流畅、富有节奏感,可以进行反复地诵读、体味。《喜爱音乐的白鲸》 内容浅显,但文章层次清晰,有可深入挖掘之处,适合深入地剖析和诵读。《寓言二则》短小精悍,动作、心理描写生动,可以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主旨。多重策略的参与,会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更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1.关注内心感悟,体味人文关怀
阅读《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我们仿佛感到作者在和我们谈心,亲切随和,娓娓道来,像一双手轻轻抚摸读者柔软的心灵。在多种形式的“问”中,在用文字逐层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动物、自然界、生活中声音美妙的过程中,不断激活着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用积极、欣赏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起学生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这轻轻流淌的文字,给人以温暖的人文关怀气息。
《喜爱音乐的白鲸》看似写出的是白鲸喜爱音乐的习性,实则更在抢救白鲸成功的过程和结果下,埋藏着人类对于动物们那深深的喜爱之情。正是建立在对白鲸了解和关注基础上的爱所创造的奇迹深深地感动着读者,而这更能唤起学生对这种美好人性的向往。
《寓言二则》则以讽刺的形式,通过事例一针见血地谈出了人性中的弱点,人物形象鲜活,在会心一笑之后给人以启示。
2.注重体现工具,继续夯实基础
(1)关于字词:本单元认字21个,写字26个,继续学习独立识字。本单元文字运用浅近易懂,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生词不多,如“绝望”“援助”“排场”“装腔作势”等。不光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本义,还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教师还要注重带学生去积累和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如“掠过”“拂过”“呼啸”的对比使用,如大雨“砸”、小水滴“清脆地落”等词的准确应用。还要带学生体会词语搭配的恰当应用对于文章的作用,如:“脆脆的饼干” “硬硬的糖果” “优雅的《蓝色多瑙河》”等。关注易读错字音,如:熟悉、召唤、脊背、奇迹等。关注点拨易写错字,如:“拨——拔”“顽——玩”“式——势——示”,着重结合构字法或字义来记字形。积累单元中的精彩句段,如语文天地中的古诗《赠花卿》和《竹里馆》。
(2)关于阅读:可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由部分到整体,使阅读学习能够深化下去,让学生做到学得明白,而且可以学以致用。例如《喜爱音乐的白鲸》这一课,第一自然段讲了白鲸喜爱音乐,用美妙的歌声召唤同伴的习性,开头点题。第二至四自然段写出了白鲸遇险,作者重点突出了险。第五至六自然段写出了援救白鲸的过程,重点突出人类的救援的急切的心情和全力以赴拯救白鲸生命的过程,而这恰恰体现出了人们对白鲸的喜爱、关注、了解。第七自然段则写出了白鲸获救的结果。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都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进行。用白鲸遇险时的险结合上人类救援时的全力以赴,就渲染出了当时紧张的氛围,衬托出了人类对白鲸的爱。而使白鲸由开始一动不动到后来跟着破冰船游动起来的原因,正是前面谈到的白鲸喜爱音乐的习性,前面的铺垫此时觉得是如此的恰当与巧妙。其次是带学生明确一些总结段意的方法。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中最后一自然段“用心听吧,你一定会听见的,然后你会微笑,我们这个世界的声音是多么丰富,多么美妙!”这一段落的中心句,往往也是段意,而且它还是这篇散文的主旨,提纲挈领全文,使之达到形散神不散的目的。而有的段落没有可作段意的句子,如:《喜爱音乐的白鲸》《寓言二则》中的一些段落,可以通过抓表示本段意思的关键语句,把这些语句连串起来或进行概括作为段意。
3.关注读写能力,深入感悟文章
本单元读写能力训练点可进行一定的练习,如《你一定会听到的》第八自然段有一个省略号,“别让你的耳朵关闭:在寂静的夜里,听一听外面有什么声音传来;在闲暇的时候,听一首从来没有听过的歌曲或乐曲„„”后面的省略号处可以进行续写,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真正去关注生活中有趣的声音。《喜爱音乐的白鲸》可以针对白鲸遇险时的心理和人们救白鲸时的心情进行扩写,当把这两部分扩写放在一起感悟时,学生就会更深地体会到人们对白鲸的爱。也可以在结尾处续写,“看着白鲸远去的背影,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主旨谈感悟。《寓言二则》也可以进行某方面的扩写,如:盗铃人盗铃时的动作让学生展开进行细致地描写。
4.关注表达特点,体味作者写法
作者写法很有特点。如《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作者开始时启发读者感受身边声音的奇妙,后面用一个“但是”进行转折,用来说明后面失去了听的兴趣是多么令人遗憾、悲哀,之后呼唤读者再去关注声音,还给读者介绍了几个声音游戏,最终谈出自己对这个世界声音的丰富和美妙的赞美。整篇散文引导着读者感情的变化,带有强烈的带动性与感染力。《喜爱音乐的白鲸》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如:“聪明、顽皮的白鲸”将白鲸赋予了孩童般的天真,表达出了作者对白鲸发自内心的喜爱。“拼命地撞”“一动不动地挤”写出了白鲸遇险时绝望、害怕的心情。“马上报信、纷纷赶来”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白鲸的关爱。“优雅的《蓝色多瑙河》”“成群结队地跟”等则写出了白鲸获救,照应了开头,进行了点题。《寓言二则》语言精炼,通过抓住文中主要人物所想、所做和这样想、做的结果,凸显、放大了人物思想意识或行动上的弱点。
二、每篇课文教学侧重点
(一)课文内容简析
《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散文作者先通过列举动物的声音、风声、水声等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界声音的丰富与美妙,然后引导读者回顾自己生活中的声音,告诉人们声音伴随人长大。之后再提出长大后人们往往关闭了耳朵,然后劝告人们不要关闭耳朵,教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声音的美妙。最后提出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那就是引导人们去发现生活中声音的丰富和美妙。
由于这篇课文在选入课本时有改动,可以请学生去了解一下原文的内容,这对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地理解本篇课文的内容是有帮助的。
《喜爱音乐的白鲸》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记叙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群白鲸因追赶鱼群在北极遇险,抢救人员想尽办法,最终用《蓝色多瑙河》的乐曲把白鲸引入深海的故事。并且通过此表达了白鲸喜爱音乐,人类对动物关爱的主旨。可以用白鲸的命运和文中人们以及读者情感变化这两条线索来细致地感悟文章。
《寓言二则》中的《掩耳盗铃》讲了一个盗铃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铃铛,被当场发觉的故事。它的寓意是:讽刺了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偏设法掩盖的人。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要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就是自己欺骗自己。《滥竽充数》讲述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的故事。它的寓意是: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告诉人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语文天地》中的口语交际:“畅所欲言”内容安排小组讨论“噪音的危害很大,你知道它有哪些危害?”并且要讨论一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建议讨论可以分为两步来进行,第一步先引导学生讨论第一个层面:噪音对你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然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基于初步分析整理之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之后再进行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学生有的可说、知道怎样说,才能够真正达到口语交际的实效。
《语文天地》中的“笔下生花”可围绕“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声音”或“听声音编故事”的主题来开展。虽然给了学生题目,但是对于“写什么”和“怎样写”学生心里还会有许多的困惑。
1、关于“写什么”的问题。一提到最喜欢的声音,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来进行启发和梳理:你喜欢什么样的声音?是清脆的、是柔美的、是婉转的还是震耳的?亦或是其它的什么样的声音呢?这声音是来自哪里的?是来自自然界的声音吗?比如动物、植物、风雨雷电等。是来自我们身边吗?是口里发出的歌声、哨声?还是器具碰触的声音?或者是身边人的话语等等。是我们每天都可以听到的,还是偶尔听到的等等。在这么多的声音中,我们会特别喜爱一些声音,而喜爱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带给你愉悦、幸福、振奋、宁静等美好的感受,一定要写出为什么喜欢这一声音。选择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自己感受最美好、最清晰的题材,这样才能让自己有话可写。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们打开思路,教学生如何选材,为写出好文章奠定基础。
2、关于“怎么写”的问题。声音是无形的,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很难用语言把它描述得很生动。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借助比喻、拟人等方式把使抽象的声音变得有形、有色、有温度、有生命。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声音写出感染力。另外要多关注自己对于声音的感受,把它具象化为一幅画面、一个动作等。再结合自己的联想,就能写出有感染力的文字了。
(二)突出表达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
特点1:运用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效果和感染力。
《你一定会听见的》文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句、排比段,如第三至五自然段的排比强调了声音无处不在,第一自然段的排比加强了作者启发读者关注身边声音的感情力度。同时排比的应用又使语句有了诗一般的韵律。提问、设问、反问使得作者的语句有了更强烈的引导性和感染力。
特点2:运用第二人称写法,营造和谐交流氛围。
本文从题目到内容都使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这样一来,当读者阅读时就如同和作者直接进行交流一样。让人感觉到特别地亲切和自然。再加上文中大量的反问,使文章有了一种直抵人心的感觉。在不断地问中,读者不由自主地开始审视自己对于身边的美好生活、美妙声音的态度,扫除心中的漠然,增强了对美好生活的感悟。
《喜爱音乐的白鲸》
特点1:运用情节的一波三折,调动读者密切关注。作者的语句平实,用词准确,文中的许多词句都对凸显主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纷纷”“优雅”“成群结队”等。在平实的语句下,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却是一波三折。前一幕还为白鲸嬉戏的场景所吸引,后面马上开始替它命运的转变而揪心,前一幕还在为有人来搭救它而感到庆幸,后面凿好的冰马上冻上,救助无效而失望。前一幕还在政府的支援下开启出“生命通道”而兴奋,后面又被白鲸因害怕不配合的事实所困扰。前一幕还在为人们想到的《蓝色多瑙河》能否救白鲸一命而担心,最后终于为白鲸的获救而松了口气。作者用了大量诸如“但是、却、可是”的表示转折的词语,调动起读者对文中白鲸的命运的关注,做到了引人入胜。
特点2:利用结尾的意犹未尽,帮助学生深化课文主旨。这篇文章的结尾之处,只写了“白鲸终于得救了”就戛然而止了。那么,那么多全力关心、帮助它们的人看到它们脱离了危险,此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如果你是白鲸,你又会对人们说些什么?看完这篇文章,作为读者,此处你又想说些什么?这意犹未尽之处,也可以变成学生对主旨深入理解的增长点。
《寓言二则》
特点1:运用生动精炼语言,勾勒人物形象。
两篇寓言的语言都简短精炼,形象生动,能抓住最典型的特征,以准确、形象的字眼把事物勾勒出来。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人物神态、心理和动作的描写上。例如:“掩”“伸”“偷”几个动作,就把明知铃铛一碰就会被别人发现,但是还自己欺骗自己,明目张胆偷盗的愚蠢小偷形象塑造出来。《滥竽充数》则通过“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偷偷地溜”等寥寥几个动作表情的描写,就刻画出一个没有本事还装腔作势、蒙混多年,最后混不下去了,只得灰溜溜逃走的南郭先生形象。这些寓言故事,都是以洞幽察微的观察力对最平常的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并揭示其本质,借寓言故事来解剖人性的各个层面。看来夸张幽默,实则寓意无穷。
特点2:运用严谨逻辑,揭示深刻思想。
《掩耳盗铃》这篇课文先点明了盗铃人的想法,然后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只要碰了铃铛就会被发觉的必然联系。也展现出了明知不能做,他仍要硬去做的愚蠢形象。然后通过他的想法露出了思维逻辑上的马脚:此处的掩耳朵,不是掩自己的耳朵,而是掩众人的耳朵。众人的耳朵是掩不住的,因此掩耳盗铃的结果就必定是被发觉。
《滥竽充数》这篇课文,开始提到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常令三百人一起吹竽,这正是为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接着就描写南郭先生如何通过假装吹竽的表情和动作一次次蒙混过关。之后写出了齐湣王喜欢一个接一个听吹竽,这“一个接一个”正是是造成南郭先生狼狈溜走的直接原因,因为它直接考验着每个人的吹竽水平,而只会装腔作势的南郭先生当然无法混下去了。寥寥数句,就通过严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了深刻的寓意。
(三)教师教学困惑 《你一定会听见的》 困惑1:这篇课文是散文,用强调结构吗?(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基于学生的年段特点,也许不必特意强调这一特点,但是一定让学生感知到散文中提纲挈领的“线”和内在的层次与联系。)
困惑2:文中哪些地方分别运用了设问、反问、疑问呢?(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一段自问,一段自答,运用了设问的方式。第二自然段中的“这都是想象的,我怎么能听出来呢?”这一句以及三至五自然段的第一句,它们都只问不答,答在问中,运用了反问的方式。其中三至五自然段的第一句除了是反问句,还是它们这一自然段的总起句。读的时候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还要读出肯定的态度。第十一自然段中“用两根筷子敲敲家里的杯子、盘子、碗,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一句是疑问句。)
困惑3:为什么写声音会先从“无声”起笔?(开篇描写“柳树梳头”“一大群小蚂蚁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而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只有在极度安静的情形,才会用心去捕捉出一些细小的声音出来,有些甚至是人类的幻觉。不过如果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柳树梳头”、“小蚂蚁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都应该可以听见了。作者的意图就在于此。)
困惑4:为什么以《你一定会听见的》为题?(“你”是第二人称,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者。“一定”表示肯定、有信心,说明声音无时无刻就在你的身边。用这个题目来启发读者去关注身边的丰富、美妙的声音,进而热爱美好的生活。)
《喜爱音乐的白鲸》
困惑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白鲸,对吗?(这篇文章是通过写白鲸爱音乐,从而体现人类爱白鲸、爱动物的情感。)
困惑2:救援人怎么知道白鲸遇险的? 《寓言二则》
困惑1:《寓言二则》里的故事是否具有真实性?(这是寓言,不一定是真实的,主要是借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个事理。)困惑2:如此精炼的寓言,该从何讲起。(可以追踪寓言的出处、时代的背景、作者的写法和特点、内在的逻辑关系,关注寓意和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等。)
困惑3:课本中附了《滥竽充数》的原文,需要逐字逐句讲解吗?(由于年段特点,本学期出现的这篇文言文,学生对比着课文读一读,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即可,不用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
(四)学生学习疑难 《你一定会听见的》
疑难1:文章中那么多自然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篇文章自然段比较多,但是它的内容安排是有一定层次和联系的,但是作者最主要想表达的就是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那就是“用心听吧,你一定会听见的,然后你会微笑:我们这个世界的声音是多么丰富,多么美妙!”)
疑难3:文章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问句?(这和散文这一文体特点是分不开的,每个问句都有自己的作用,都是为表达作者的情感服务的。)《喜爱音乐的白鲸》
疑难1:白鲸为什么喜欢音乐?
疑难2:为什么说白鲸获救是个“奇迹”。(在救白鲸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救援队伍中来,虽然白鲸的“生之路”——那二十多千米长的通道已经开凿出,但是白鲸仍是迟迟不肯动,直到用《蓝色多瑙河》音乐引导,它们才顺着通道游出获救。白鲸的得救正是由于人们了解了白鲸喜爱音乐的习性,是优雅的音乐把白鲸送回了深海,更是人们的爱心把白鲸送回了深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寓言二则》
疑难1:盗铃人明明知道动了铃铛,就会被发觉,他为什么还要去盗铃呢?(因为他认为掩住自己的耳朵,就听不见声音了。其实别人听得见,只是自己欺骗自己罢了,作者就是要把这种愚蠢的行为让大家知道,然后都引以为戒。)
疑难2:滥竽充数的“滥”是什么意思?(这个“滥”字是与事实不符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疑难3:《滥竽充数》这篇课文中是否也讽刺了齐宣王呢?(是的,正是齐宣王的讲排场、用人不善,给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可趁之机。但是它并不是文章主要想体现的。)
(五)教学策略参考(教法及主要环节)
“不同程度的班级”教学侧重点
基础薄弱的学校、班级:读懂文中重点自然段。《你一定会听见的》抓住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初步感知“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把握住文章主旨。并通过反复、多形式地读进行深入地体味。《喜爱音乐的白鲸》这篇课文要准确了解课文的体裁、内容、主旨,明白“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个奇迹”。努力带领学生在援救白鲸部分通过抓词、抓句来体会人类对白鲸的关爱之情。《寓言二则》在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内容和寓意。
基础一般的学校、班级:多在重点段上下功夫,并且以欣赏的角度了解一些表达方式方法。如《你一定会听见的》可在品味那些“拂”“掠”等词上下功夫,感悟作者语言的精准,感悟身边声音和事物的美好。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要读出语气。《喜爱音乐的白鲸》在抓词抓句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细致地品词品句,引导学生读出语气。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写法和作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寓言二则》带领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部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础较好的学校、班级:多在段的教学上细下功夫,学生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如《你一定会听见的》要带领学生把握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力图从更整体的角度把握全文。清楚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可进行扩写和续写的训练。并了解它们在理解主旨方面的作用。能联系生活实际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把个人独特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喜爱音乐的白鲸》能从全文出发,通过词句的品析以及把握自然段之间的联系,体会人对白鲸的伟大的关爱之情。懂得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用朗读的技巧,有感情地读出人物情感的不同变化。有效进行续写的具体指导。《寓言二则》复述两则寓言,并能在生活中恰当应用。
“不同层次的教师”教学侧重点
5年内教学年限的教师:应以读为本,了解每一自然段的内容,把握内容之间的层次,重视朗读,读中感悟,体会情感,领悟道理。
例如:《你一定会听见的》
1、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二读。课文的体裁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内容是什么?
3、三读。理清关系。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3、四读。文章的主旨是激发人们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的事物,去倾听身边的一切声音,去热爱我们的生活。作者是通过写哪些方面来表达这一主旨的呢?(通过结合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细致地品词品句,体味各部分内容在体现主旨方面的作用。)
4、五读。初步感悟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继而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对这篇散文的理解。
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师:以读为本,关注感悟的深度。要在理解全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质疑,从而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有意识地关注文章的写法、学法和读法的指导。
例如:《喜爱音乐的白鲸》中抢救白鲸这部分
1、一读。整体感知本段,问题:这部分在写什么?(人们在全力抢救白鲸)
2、二读。细致品味词语,问题:从哪些词句你能体会到人们是在全力抢救白鲸?(品味“马上”“纷纷”“一听到这个消息……”“带来好吃的”“只好向当地政府发电报——表示无可奈何但仍没有放弃”“直升飞机和破冰船来了——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全力以赴抢救白鲸生命”等)指导这些词句的读法。
3、三读。以深度质疑,关注写法。看整个抢救白鲸生命这部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利用转折词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营造的一波三折的情节以及文字所渲染的紧张的氛围)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四读。问题:白鲸得以脱险依靠的是什么?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依靠白鲸喜爱音乐的习性、人们对白鲸喜爱音乐习性的了解,以及人们对白鲸的关爱之情,缺一不可)
5、五读。读出全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在凸显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且读出自己的感悟。最后进行续写等训练。
经验较丰富的教师: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可以注重于对学生的引导。采取自学、讨论或感悟、探究或导读式的教学策略等,引导学生自觉深化理解。例如:《掩耳盗铃》一课
1、一读。先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关注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指导学生朗读。
2、二读。阅读提示:用不同的线画出盗铃人所想和所做以及这样做的结果。思考:联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3、三读。引导学生抓明知“一……就……”但仍“掩……伸……偷……” 体会盗铃人明知会被发觉,还是自己欺骗自己,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
4、四读。反复读,感悟,通过自己思考加小组交流的方式发现盗铃人想法中的问题。了解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寓意。
三、课时分配安排
教学本单元教材可用9-10课时。
其中主体课文用6课时,语文天地用4课时,其中,字词句练习用1课时,积累、拓展阅读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1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包含:
1、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3、认识米,用米量;
4、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的必要性,知道统一长度的作用。从而引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认为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体会到它的作用,以认识长度单位做基础来认识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本单元从第一节课是《统一长度单位》,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这样自然的引出让学生探索,原来是由于采用不同的标准造成的,这样该怎么办呢?诶!那如果采用同样的标准肯定就能同样的结果啦,但是用什么标准比较好呢?如果用曲别针或者是方木块去量的话也太不方便啦,这个时候我们引出规范的长度单位也就顺其自然啦。从第一节课的设计过程,我了解到本书本单元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体会知识的来源和作用。
对于已经学习一年的二年级同学来说,本单元的知识是比较简单的,核心概念就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线段这样两个内容。本来如果照原来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只要把这两个只是直接讲给学生记住就行啦。但是,现在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不光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好知识,还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去发现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从小养成喜欢探索发现的习惯,并且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动手操作的技巧性以及趣味性,也使得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案 第2单元第2课时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参与对图形的围、拼、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难点: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准备:
课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四边形以及它的特点,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平行四边形图),你们见过它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二、自主探究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在哪见过?
看,这是教师在生活中见到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 14 页例 2 图.第一幅图是挂衣服的架子,第二幅图是围起来的篱笆墙,第三幅图是楼梯的扶手.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它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拼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拼图结果,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对边一样长,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长方形、正
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
老师边画平行四边形边指出:像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分小组讨论,汇报.2、“想想做做”第 2 题.组织学生想一想,再围一围.3、“想想做做”第 3 题.学生在书上描一描,教师巡视检查.4、“想想做做”第 4 题.学生动手完成.5、“想想做做”第 5 题.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是不同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边形,由于同学们见得比较少,所以这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比较,才能掌握它的特征,从而知道它的应用.这节课应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第五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简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
(一)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三段教学。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教科书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想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数学教科书中“记忆口诀→用口诀算乘法→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的编写模式,在编出乘法口诀后,就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用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三、课时划分:共12课时
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行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三、课时安排:
共3课时: 认识多边形 2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除法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三、课时安排: 共6课时:平均分3课时
认识除法3 课时
第五单元 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
1、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知道“平均分”用除法算,并已有“平均分”的感性积累。在这基础上,本单元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全单元教材编排一道例题和练习二,按照被除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分成了两段,并结合出现相关的解决问题。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第1~5为第一段,这里出现的被除数都不超过12。之后的教材为第二段,要求学生用2~6的任意一句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是解决的工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先教学计算,再教学相关应用题的编写模式,从单元教学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练习,都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引导学生探求算法,避免单纯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因此,教材没有告诉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各种算法,交流探索成果。最后联系学生的各种算法,体会都是用“5个2是10”这样的事实算出商是5的,从而导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安排,促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留有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空间,以此,本单元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时,倡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各种算法;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中,只编排了一道例题,给学生学习留有成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机会。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社会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课时安排建议:
共4课时:口诀求商 2课时
练习五 2课时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三、课时安排: 共4课时:
认识线段 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课时
认识米 1课时
量一量 1课时
第七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教学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位置”部分。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并为进一步认识空间与图形打好基础。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第二段认识东、南、西、北,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教材主要有以下编排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方面,教材注意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确定物体的我位置以及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一些方法,体会这些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注意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体现为由实际生活场景巧妙地向平面图过渡。
2、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并发展空间观念。由于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教材除了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指一指、说一说、找一找以外,还联系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看图说话、自主设计等活动方式,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像“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叙述指出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现实的情境或平面图中辨认东、南、西、北,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确定位置 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2课时
第八单元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
(二)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7的乘法口诀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认识“倍”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结合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乘、除法竖式;第二部分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咏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在这两部分内容后分别安排相应的练习。
二、学情分析:
7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中创设了活动情景,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生的空间。教学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以学生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求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推导7、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7、8的乘法口诀,会用7、8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竖式,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3、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适当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4、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掌握7、8、9的乘法并能用这些口诀求商
五、教学难点:能正确应用7、8、9的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15课时
7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8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 9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整理乘法口诀„„„„„„„„„1课时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2课时 复习„„„„„„„„„„„„„1课时
算“24”点„„„„„„„„„„1课时
第九单元时、分、秒
一、教学内容:时、分、秒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秒。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重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认识钟面,知道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五、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接近整钟点数时钟面的识别。简单的时间计算。课时划分:3课时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
教材分两层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层,第94页的例题一和第95页“想想做做”中的相关练习,通过提供的场景照片,判断拍摄者的位置。
第二层,第94页的例题二和第95页“想想做做”中的相关练习,通过提供的活动场景,判断观察结果的可能性。
二、教材简析
1.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在体验中培养空间感。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生成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不尽相同,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安排了多次实际观察,经过前后两面的,前后左右四面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观察,逐步积累判断方位的经验。
2.以生活经验为依托,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材从熟悉的教室场景,到可爱的玩具;从观察物体,到想象推理出观察物体后得出的平面图;这种由熟悉到不太熟悉,从具体到半抽象的安排,既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也容易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措施。
课前要为学生观察物体做好材料和组织观察活动的各项准备,实物、图片或照片等材料应保证易观察、易表述。无论是以个人还是以小组为单位,都要让学生经历多观察、细判断、说理由的过程。
教学进程要适度。要充分估计学生在判断位置方面的困难,比如第95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缺乏联想的经验,教学时不要节奏太快,更不能以讲代看。可以引导学生以看到的壶把手去想象与之相对的同学可能看到什么。也可以制作茶壶旋转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其不同的面后再做出判断。
教学要求应适度。要尊重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存在“时间差”,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能一刀切或提出过高要求。至于接受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要多让他们体验、感悟,求得逐步的发展。
第十一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统计与可能性
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2.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问题,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2.难点:
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十二单元、期末复习
一、教学内容
1.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复习除法的意义。
3.复习7一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4.复习常见的平面图形,观察物体,量长度,时、分、秒的认识,确定位置和简单的统计。
5.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7~9的乘法口诀,时、分、秒的认识等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7~9的乘法口诀以及用口诀求商等知识的理解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乘、除法 2.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