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及其教育功能

时间:2019-05-13 00:0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土资源及其教育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土资源及其教育功能》。

第一篇:乡土资源及其教育功能

乡土资源及其教育功能

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乡土资源既深且厚,有时候甚至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乡土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之一。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名人足迹、生产生活经验等。

一、乡土文化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优化教育环境来看,乡土文化的教育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人是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文化渗透是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们的各种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地方文化教育正是要体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那些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优秀地方文化,来感染教育学生,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乡土文化的教育优势

乡土文化的教育优势突出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区域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教育主题的多样性上。乡土文化的巨大教育能量首先来自于地方文化的区域的地方性,它与教师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是其它教育资源所不曾具有的;乡土文化范围宽泛,广州地区的乡土文化教育也不应该仅局限于某些司空见惯的领域。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当前所存在的各类有教育意义的事物等;乡土文化蕴含的教育主题具有多元性,学校可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这对师生人格的全面提升,陶冶他们的情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可行做法

开发乡土资源的学习,除了开设乡土历史、乡土地理课外,还针对乡土资源的广泛性让学生找出乡土资源中有争议、有疑点、有误差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事例、史实进行推理论证,提高学习乡土资源的兴趣,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活动。在校正误说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受到了良好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和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这种观点里面能够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许多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认识到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以及社会中的植物园、博物馆、社区实践等等资源,把其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五彩斑斓的课程资源内容都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中。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且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那么就能开发出具有地域性的校本课程。比如西关地区的传统商业文化,越秀地区的书院文化,原芳村区的《水秀花香》地方课程都应充分依托于学校周边的独特环境。其中《水秀花香》涉及了芳村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旅游、文化、特产等内容。这个课程的开发就是运用了当地的地理资源——鲜花种植营销以及其悠久历史下产生的独特文化,特点非常鲜明。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像广东地区境内就有广府文化、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这种人文地理资源是可以作为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素材的,而这种本土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了解、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从而可以使地方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四、乡土教学资源实施使用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是乡土教学资源使用的主体,在教材的使用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乡土教学资源的使用与实施是十分困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乡土教学资源。

2、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乡土教学资源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3、量力而行原则:学校在确立乡土教学资源使用目标时,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教材资源,努力使乡土教学资源实用、可行。

4、个性化原则:从实际出发,挖掘、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并以此打造学校特色。

五、乡土资源实施使用的策略

乡土教学资源在使用与实施中,要从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处理好三件事:一是营造健康的课堂文化和活动文化,让学生学会真诚地欣赏他人的智慧、创造和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让教学过程不但成为质疑互动的过程,而且成为彼此真诚欣赏的过程。二是课堂教学要从外在形式的动转变为内在思维的动,由部分学生的动转变为全体学生的动,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由单向的动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生成性的动。三是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不仅是“教”者、还是“学”者、“思”者,更是整体活动过程中灵活的操作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学生不仅是“听”者、“学”者,还应该是“问”者、“思”者、“论”者,有时还甚至可以充当“教”者。创建高质量的学习情境,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增值性等多个方面,创造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动态的生成型的乡土教学资源教学。

1、在活动学习中渗透活用意识

(1)典型的乡土教学资源内容,要开挖深透

如《家乡的名胜古迹》、《家乡的交通》、《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气候》、《家乡的地形》、《家乡的民俗》等类型的活动主题,都含有典型的乡土知识教学内容。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知识、历史文化知识、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知识等等,都是极好的乡土教育素材。在实际教学中,要力求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亲历实践,善于质疑,细心求证,把资源用足用活。切勿想当然,对以为熟知的东西不经质疑和实践就匆忙下结论。例如研究《西关大屋》,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了解其结构征,还应考问西关大屋的历史与现状如何,是否有三件套门的就是西关大屋,住在西关传统民居中的居民如何看待这种建筑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切了解乡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的爱乡情结成为自觉行为。

(2)与乡土资源有显性关联的内容,要引伸、扩充 某些学科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一定比例的乡土教育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要把与乡土资源有关的内容作必要的引伸、扩充,使之与培养乡土意识有机联系起来。

(3)与乡土资源有隐性关联的内容,要挖掘、沟通、联想 有些资源材料表面上看似乎与乡土教育无紧密联系,但认真钻研和挖掘能发现与乡土知识确有联系之处。我们通过联想、沟通,就能有机渗透乡土教育,更能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距离,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如《家乡的历史》,可能开始的时候许多学生感到就是书上记录的历史而已,离现实的生活非常遥远,跟家乡更是没有任何的联系,但如果结合广州地区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迹就能起很好的效果,光是一个历代羊城八景的变迁就能传递出家乡自然、经济、文化等许多不同侧面的信息。

2、在观察活动中体现使用动机 观察是常识教学重要的手段,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与常识教学内容相联系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乡土内容,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中,不知不觉受到乡土知识的教育熏陶。我们可以通过对许多精选的图片,精美挂图的观察,借助电教多媒体制作成课件,使本来抽象的、枯燥的、不为人察觉的乡土知识与现象直观地、具体地、形象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受到生动的乡土知识教育。

3、在实践活动中拓展使用空间 开展实践活动是更集中、更高层次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的教育形式。如果说课堂教学像沿河道流淌的水流的话,那么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则是激溅的浪花,能更强烈地迸发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展示个性特长,锻炼社会能力。因而乡土教学资源实践活动,是促使学生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乡土意识,培养良好的探究行为,就必须把课堂搬到现实的环境中。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

(1)乡土资源与社区活动相结合。

积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走上社会,走进社区,将学生的乡土教育与社会大环境、自然大环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区环境的实际接触中增强对本乡本土资源的点滴积累。如寻访广州百年古树、听爷爷奶奶将那过去的事情等等。

(2)乡土资源与系列主题教育相结合。

我们在乡土资源思想指导下,将与环境有关的节日、时节以及学生接触自然环境、社区环境的活动,按某一主题、一定序列、一定层次开展组织具有较为固定的、有本校特色的系列性主题活动。

(3)乡土资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结合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发现和捕捉可供教育的资源素材,那么学生的一日生活各环节都可成为开展乡土资源教育的时机,使乡土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4)乡土资源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开展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力保证。要动员家长做乡土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在学校定期举行的家长学校培训班和家长会上,积极宣传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提供活动的支持并在家庭教育当中,适时适量地渗透乡土教育,理想教育,爱国爱乡的教育。

第二篇: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构建园本活动特色

宿迁市宿豫县顺河镇中心幼儿园杨玉玲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广泛地接触社会和自然。《纲要》也明确的告诉我们:幼儿园教育的生活性必须回归儿童世界,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理论的学习使我们豁然开朗,在理论的指导下,几年来我们深入挖掘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社会资源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其中,发现农村的一些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仓库”,为幼儿园营造了一个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更为幼儿体验性、探索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在丰富的本土资源支撑下,我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游戏活动,为构建我园的园本活动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齐心协力,多途径挖掘乡土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1.走进自然,在收集的过程中开展科学探秘活动。

农村自然景色优美,四季特征鲜明,花草、树木、农作物等乡土资源形态各异。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到农田、野外去收集可利用的游戏操作材料。如:我们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带幼儿去收集树叶、花朵、麦穗、麦管;夏天引导幼儿收集螺丝壳、芦苇叶;秋天时引导幼儿将落叶、树枝、芦花、稻草带回来进行活动。秋天带领幼儿收集果实、种子等,如稻穗、玉米皮、棉花、各类豆子、花生、瓜子、开心果等,让孩子亲身感受丰富的农村资源,在收集的过程中探究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案例:开展“种子的秘密”活动过程中,号召小朋友收集各种种子,开始有一些家长不明白为什么要带种子,当他们了解原因后,都非常支持,纷纷让孩子们带来各种种子。有的家长还先让幼儿熟悉种子,如:赤豆是深红的,可以补血的;黄豆是圆圆的,有许多营养等。孩子们通过自然角不但了解了自家的种子,还向同伴了解他们的种子。当他们了解了各种种子,问题也就多了。活动时,孩子们有话可说。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种子;过程中孩子们会引发许多问题:这些种子是从哪里来的?用来干什

么?种到土里什么时候会发芽?孩子们的好奇心引领着他们渴望继续探索,于是,我们又让孩子们继续去探秘。在寻找、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丝瓜种子藏在瓜瓤里,玉米种子藏在玉米棒上,棉花种子藏在花朵里……之后,孩子把搜集来的种子放到自然角中,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

2.开展种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探究,从小养成良好的爱劳动品质。幼儿园专门开辟了种植园地,种一些简单易长的蔬菜与农作物,让幼儿了解蔬菜、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其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幼儿在种、采、摘、挖等实践中探究和认知,之后孩子们还和老师一起烧菜、品菜,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孩子们在过程种体会到劳动艰辛、收获的喜悦,知道成果来之不易,从小学会了珍惜劳动的成果。

二、营造乡土特色环境,开展民间特色活动

1.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设置富有特色的角色活动环境,开展民间特色角色游戏活动。

根据我园有三道院的特点,每道院选择了不同的主题,但都是体现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道院设置了农村特产加工坊,草做的房子……无不展现着富有创意与现代气息的稻草艺术和农家院的别致风景;二道院设置了宿迁特色小吃一条街的活动环境;三道院是农村特产专卖店,活动室及走廊的墙面留下了老师和孩子主题活动的轨迹,浓缩了现代农村的繁荣景象。

案例介绍:陆集粉皮(家长提供的粉皮制作工具,孩子们坐在布置得非常具有农家小院特色的陆集粉皮加工坊中用老师提供的半成品材料像模像样地学做陆集粉皮,感受陆集粉皮特有的制作程序);制作好以后拿到粉皮专卖店去卖,小吃一条街购买后制作成食品,孩子品尝,形成系列的生成游戏,孩子们在真实的活动中了解了社会,学会了交往,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龙嫂米线加工坊(龙嫂米线是我们宿迁的特产之一,这里让

我们的孩子感受家乡的文化);

玉米系列加工坊是利用玉米杆、玉米皮等系列材料,通过孩子灵巧的双手制作成各种精致的手工饰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地方特产、小吃一条街(把我们宿迁一些民间小吃、民间日常用具、地方特产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孩子面前,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尽情感受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利用自然物制作民间户外活动材料,开展民间特色游戏活动。

我们经常向家长展示孩子们的活动成果,孩子们绚丽多姿的作品、教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家长们惊叹:原来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废旧物品还这么有用啊!同时我们会有目的的引导家长看教师制作的一些自制玩具,给家长一些启发,这样我们再号召家长收集稻草的自然物,并引导家长参与和孩子共同制作。家长积极性就非常高,制作了许多户外游戏活动材料。如:稻草龙、空竹、铁环、陀螺、小推车等。我们利用这些玩具开设了舞龙游戏、抖空竹、滚铁环、打陀螺等游戏,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的手脚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较好地促进了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各位园长,我们幼儿园是苏北地区的农村幼儿园,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活动,这仅仅是我们自己理解,摸索的一些简单做法,还很肤浅,我们热切的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能够去我们宿迁转转,去看看我们幼儿园,给我们诊断、引领,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衷心的期待!谢谢!

第三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4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王爷府蒙小 王景艳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主要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几年来,我校有效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依据课程标准,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落脚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说:“综合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同时强调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把喀喇沁亲王府作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原因有四:

(一)、王爷府,地处京畿要地,肩负着着世守漠南的重任。这里是近代蒙古文化的发祥地、马背文化的富集地、近代草原文明的摇篮,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有着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和古建筑风貌,把这里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观、走访、导游、搜集整理资料等方式,由浅入深地研究王府文化,感受王府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从小受到王府文化的熏 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喀喇沁扎萨克亲王贡桑诺尔布,文韬武略,位居群伦,一生励精图治,办实业、兴教育、创下了内蒙古地区的二十五个之最,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引导学生走进贡桑诺尔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这位漠南大地上的民族英雄,以此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王爷府蒙小的孩子生于王爷府,长于王爷府,与王府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结合点,这是孩子研究王府文化的基础;再者,王爷府蒙小与喀喇沁亲王府毗邻,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搞活动更方便,更安全,也更实际,这是孩子进行王府文化研究的有利条件。

(四)、在国内外许多游人崇尚王府文化,慕名涌入喀喇沁亲王府,观赏王府建筑文化,游览王府秀丽风景之时,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对王爷府文化却知之甚少,有些孩子竟然无知到亲手去破坏古建筑,让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帮助孩子了解王爷府文化,增强爱护身边的古建筑的意识,学校决定立足本地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现状,在全体师生之间深入开展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保护家乡文化资源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实践证明,任何一项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是看你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活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直接指向活动的效果。内容选择太过浅显,活动的触须就不能触到王府文化的内涵,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内容太过深奥,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同样不会有什么收获。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多次到实地考察,回来后,大家坐在一起,反复研究、讨论,集思广益,最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我们本着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呈梯次将活动内容安排为:

(一)、考虑到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识字量有限、自主活动能力有限,就让他们从最基础的做起,——收集、背诵《竹友斋》与《如许斋》中的经典诗歌,并且为学生制作出简单的诗词摘抄卡,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从小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家乡的情感,另一方面,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至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自主活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于是安排他们收集、讲述、表演王爷府民间故事;并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培养王府小导游;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制作王爷府民间故事资料卡。

(三)五、六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自主活动能力较强,于是我们除了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培养王府小导游之外,还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们围绕喀喇沁亲王府进行了两个方面的专项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贡桑诺尔布研究:(包括贡王生平事迹、贡王家世背景、贡王在内蒙古发展史上的贡献;贡王的革命活动以及贡王办学对后人的 影响,主要选取崇正学堂第一任校长邢志翔及后世儿孙在崇正学堂的教育影响下,为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二是王府文化研究——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参观课外阅读、搜集资料等形式重点了解这座清代蒙古王府的建筑方面的文化,研究王府建筑文化,就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它的建筑格局是前后五进院落,依次为府门、仪门、轿厅、回事处、承庆楼。主体建筑有厢房、配房、东西建有跨院、由四合院、垂花门、回廊相连。东跨院为生活服务设施区,西跨院为书塾、揖让亭、文武庙、佛堂。后花园建有楼台亭榭、石桥、池塘等。

其次是喀喇沁亲王府的建筑形制,研究王府的建筑文化,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亲王府的建筑形制属于无斗拱官式大木结构性质。砖作遵循“活糙规矩不糙”。木材用料硕大、结构严谨,多用椽飞。瓦作采用传统筒瓦覆顶。室内天棚分藻井、井口天花和普通吊顶。室内皆地炕取暖。因为这是一座亲王府邸,所以它的的建制、等级、规格严格按亲王品级而建。高台阶、置月台。修有丹陛桥,占地面积很大。房屋数量多,体现了亲王府邸“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的建筑文化内涵。

再者,研究王府建筑文化,就必须要让学生知道亲王府的建筑建筑特点是气势恢宏,殿宇森严,布局精巧,建筑壮观,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清代建筑群。其建筑规模之大为内蒙49个蒙古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区、蒙古民族、藏传佛教三大建筑特色于一身,是内蒙古地区至今尚存建造年代最早、封爵等级最高、建筑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 为完好的一座清代蒙古亲王府邸。

另外,研究王府的建筑文化,还应该让学生懂得从三个方面来看待王爷府的建筑布局:其

一、建筑群体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其

二、亲王府建筑布列以中轴核心区段为主,东西跨院为辅,中路已体现亲王府权利等级而尤显宏伟规整;而东西跨院为生活功能区,建筑布局显得十分灵活;其

三、人造园林与建筑相结合,中路已参天苍松为主,更显建筑之肃穆,东西跨院广植奇花异草,玲珑石与树木相映,更有花园叠山理水,极尽造园之能事。体现建造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与精巧布局。在实地参观与走访中,在活动成果汇报中,孩子不止一次发出感叹:“亲王府好壮观,我们好幸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她!”我们还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资料收集卡片,经常给孩们上指导课,教给孩子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培养王府小导游;

(五)编辑出版系列校本教材之一——《漠南浩歌》;

四、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有得力的措施做保障。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是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1)自愿结组。活动内容确定之后,学校统一将高年级学生的活动内容印发给每位学生,由各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逐项学习讲解,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活动内容、要求、具体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结成活动小组(因为我们学校规模较小,都是单轨班,所 以,活动小组的划分只能打破班级界限),有贡桑诺尔布研究小组;有王府建筑文化研究小组等等,突出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师资保证。考虑到活动的需要,我们根据教师的专长,为每个活动小组配备了指导教师,并严格要求教师对本组学生进行活动方法的指导,力求目的明确,方法正确,实效性强。避免活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3)、时间保证:每周三下午两节课的社团活动时间,为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雷打不动。考虑到导游小组到实地演习用时较长,演习一次,没有半天的时间是完不成的,因此小导游实地演习,要由学校统筹安排,首先不能与主科教学相冲突,其次是合理安排教师,一方面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保证学生的活动安全。

(4)、资料收集、力求规范。根据活动的需要,学校要求各研究小组充分组织学生开展调查、采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辅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类,打印成册,交学校存档,为下一个年级开展活动奠定基础。筛选经典资料,进行整理,为编写系列校本教材做好充分的准备。

(5)、开展成果汇报活动。为了不断总结活动经验,查找活动不足,学校定期组织成果汇报活动。比如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小导游擂台赛、各研究小组成果展示等。对于活动开展得好,成果显著的小组给予表彰,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我们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深受领导、老师、家长及社会的一致认可。

今天,我在这里重点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培养王府小导游的。培养王府小导游,对于识字量有限的小学生来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学生要对景点的一草一木了然于胸;也不说学生在向游人介绍景点的时候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做到自然、大方;单说把那大篇幅的导游词背得滚瓜烂熟,再变成自己的话讲给游人听,就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尝试。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培养王府小导游,终于取得了成功。(1)实地感受,激发学生做导游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任何人做任何事,只要有了兴趣,就有克服困难的动力,事情就有了成功的保障。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我们利用活动时间,带领学生走进亲王府,聘请专业导游,为孩子做景点讲解。让学生在欣赏美景、领略王府文化魅力的同时,感受专业导游的风范。流连于亲王府内,饱览一处处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聆听着专业导游声情并茂的讲解,孩子们小眼放光,小脸通红,向往与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当初“做导游难”的心理,已荡然无存。个个情绪高涨,人人跃跃欲试。我们征得博物馆的的支持,他们无私地向我们提供了导游词。让孩子自主选择,有的孩子竟然选择了三、四处景点。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效果也出奇得好。孩子们仅仅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就把自己选择的导游词背得滚瓜烂熟了。(2)、实地锻炼,培养学生的导游实践能力

孩子们把导游词背下来了,这还不能说明孩子就能够做导游了。要想让孩子成为一名好的导游,还必须反复进行实地锻炼。于是,我们跟博物馆的领导协商,允许孩子们免费游亲王府,熟悉景点。学校要求孩子们在观赏的过程中,要将导游词与景点事物结合起来,细致到每一个物件、每一幅图、每一张照片-----都做到烂熟于心。准备工作做好了,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会讲。于是,我们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们给不同层次的人讲,一方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会讲,敢讲。

首先,我们组织全体师生“游亲王府”,让孩子选自己讲得最好的一处景点,讲给全体师生听,讲完一个,讲评一个;具体指出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应该怎样改进,包括语速、吐字、情感、肢体语言的表现等等,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之后,我们又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让孩子们到实地给家长讲,得到家长的极大认可。随后,又让我们的孩子们,为全镇青年教师做导游。全镇的青年教师发自内心的夸奖,给了孩子极大地精神鼓励,他们信心更足了,敢讲了,也会讲了,做导游的劲头也更足了。有些孩子,一有时间就练导游,有一个孩子居然把自己喜欢的景点画成图,对着图练------那份投入,那份用心,那份真诚,真的让人好感动。(3)、完善评价,促进孩子导游水平的不断提高

无论做任何事,过程固然重要,评价更为重要。因为通过评价,一方面能让人知不足而改进;另一方面还能看到成绩,从而不断产生 上进的动力。

我们根据一个导游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制定了小导游评比细则,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认真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有过看别人导游和自己为别人导游的亲身经历,于是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我们根据学生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最后形成了《王爷府蒙小优秀小导游评比细则》。根据细则,分别让学生、教师、家长评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小导游;首次评选共评出了十二名校级优秀小导游。对于评出的优秀小导游,除表奖学生外。我们还给家长发了大红喜报。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来抓,每学期评选一次,9.8——10分,为金牌导游;9.5——9.7为银牌导游;9.2——9.4为铜牌导游;9.0——9.3为合格导游;评上优秀导游的同学,根据活动表现可以晋级,评为金牌导游的同学,学校联系博物馆,为其家人提供一次亲王府免费游的机会,这种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优秀小导游的热情。争做小导游,争做金牌小导游,在学生之间已经蔚然成风。(4)师徒结对,促进小导游培养工作的长足发展

活动之初,我们就明确规定,评上优秀导游的同学,每个人必须从三、四年级选一个徒弟,在自己小学毕业前,保证徒弟出徒。徒弟在活动中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师傅的晋级,所以每个人都是那么尽心竭力。自2011年至今,5年的时间,我校已培养王府小导游50多人,金牌导游10人。2015年7月25日,香港爱德英语来我旗搞英语教师培训,培训之余,来喀喇沁旗亲王府旅游,我校的9名学生成功担 任导游,学校安排了5名金牌导游的家长随外教同游喀喇沁亲王府,家长幸福了,学生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四、扎根文化沃土,凸显综合实践活动效益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重视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尝试还是颇具远见的。这项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效益。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收集、背诵了《竹友斋》、《如许斋》诗集中描写王府山水及贡王办学时所作的诗,共50首,以”崇正情怀“”寄情山水“”金秋之恋“”故园恋歌“”花草之咏叹“为专题编成了诗集,让学生在早读时间吟诵,背这些诗,不但可以怡情,在导游过程中,遇到相关的情境,所背过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增强导游的韵味,给游人以难得的精神享受。此外,我们还利用校本课程这一课,给学生讲王府的发展史;讲王府的生活习俗;讲王府地区的名人志士,如王大吉烈士的事迹等------让学生讲述王府民间故事,讲述贡王的故事,通过对家乡优秀文化、历史的了解、积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我们所搞的搜集、整理、背诵《如许斋》、《竹友斋》诗选;搜集、整理、讲述、表演王爷府民间故事;进行贡桑诺尔布研究、王府建筑文化研究等系列活动,就是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因为活动,学生有了 走进亲王府的机会,有了了解亲王府的机会,也有了了解贡王的机会,让学生揭开了喀喇沁亲王府、一代蒙古亲王贡桑诺尔布神秘的面纱,这让学生欣喜不已,同时也有了更大的愿望——更深层次地了解这座亲王府邸的前世今生,更进一步地认识贡桑诺尔布。于是,这种认识行为就成了他们自觉行动,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就格外留心,睁大好奇的眼睛,去发现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一经发现,他们会如获至宝。记得2015年12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批作业,六年级的王新月同学兴高采烈地跑进班级,手里举着一张纸,高喊道:“老师,你快看,我找了一个关于福会寺的资料!”我拿过来一看,果然是!同学们纷纷跑过来,想一睹为快。我说:“同学们回座,现在就让王新月给大家分享一下”。就是这样一件小事,我们却不难从中看出孩子们对乡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浓浓的爱恋,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学习热情。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因为这项活动是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特别是小导游活动,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往空间,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交际情景,面对特定的人、景、物、情,小导游们需要敏于听,善于说,精于发现,长于交往。在整个导游的过程中,小导游要主动与陌生游客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讲解,让他们了解各个景点的特点;在讲解中,要使用规范的口语表达,并且要努力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要掌握基本的礼仪,做到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并辅以一定的表情和手势;要注意 倾听游客的询问,快速地选择词语和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有时,还要察言观色,临场发挥„„总之,这样的交往活动、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都是富有吸引力的,它没有刻意斧凿的痕迹,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了交际,锻炼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也使原本不善于表达,不会表达的学生从心理素质及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有效地提升。比如,我们班的刘琪同学,心理素质不好,就连读课文这样的小事,都会紧张得打颤,任你怎样鼓励,都无济于事。老师们都说他”关键时刻没有不掉链子的”。为了锻炼他,我让他参加了小导游团队,就是在一次次的导游实践中,一点一点地变得勇敢起来,连续三个学期被评为优秀导游,而且还成了学校各项活动的优秀主持人。2013年6月份,全旗“书香校园”建设现场会在我镇召开,他很幸运地成为这次活动的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他口齿清晰,妙语连珠,落落大方。他的精彩表现,博得了教育局领导以及来自全旗各乡镇的领导和教师一致称赞。这就是导游实践活动带给一个学生的全新变化。我们不能不说,导游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尝试,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2012年7月,全镇青年教师励志活动,邀请我校的庄旭等12名同学,担任小导游。他们的导游讲解清楚,自然大方,受到全体与会者的一致称赞;2012年9月,全旗书香校园建设成果展示中,于彩虹等五名同学,为来自旗教育局及各乡镇的领导担任导游,得到了各位来宾的一致认可; 2013年5月,喀喇沁旗作家协会主席国占云老师携自治区文联主席参观王府博物馆,点名让我们的小导游邢曦等九同学担任导游,领导对于孩子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13年6月,全旗“书香校园”建设现场会在我镇召开,我校的刘琪等三位同学进行导游展示,他们的精彩表现,吸引了全体与会人员,大家无不为小小导游竖起大拇指。2013年11月,我校代表王爷府中心校迎接全旗多元化成果验收,我们一二年级的孩子的配乐诗朗诵,三四年级学生的民间故事表演,五六年级的“带你游王府”等活动,深受来自教育局及全旗各乡镇的的领导们一致称赞。特别是崔文君等六名同学的实地导游,那熟练的讲解,得体的体态语言,吸引了领导们的视线,领导们竖起大拇指,对孩子们说:“了不起!”; 2014年“

六、一”儿童节前夕,大庙小学组织全体师生到亲王府参观,邀请我校的盖欣园等九名同学担任导游,听了她们的景点介绍,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及孩子们无不交口称赞,都说过了一个最为有意义的节日;2014年6月22日,全镇党员欢庆“

七、一”,组织全镇党员游亲王府,中心校领导点名让我校的于彩红等11名同学担任导游,孩子们的精彩表现,不仅吸引了全体党员老师,还吸引了很多的游人,有四位来自宁夏的回族朋友,听了孩子们的精彩讲解,竖起大拇指,用并不标准的汉语连连称赞:“好样的!前途无量!”孩子们听了游人的夸奖,倍受鼓舞,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导游水平,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自己毕业之前,带出一批小徒弟来,让母校的小导游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传承王府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2014年10月份,全旗书香校园建设成 果验收,我们的小导游社团,被喀喇沁旗教育局授予“优秀社团”荣誉称号;2015年5月,王爷府中心校与美林中心校英语教研协作区活动,活动结束后。美林中心校的领导与老师到博物馆参观,中心校领导点名让我校的孙静等七名同学担任导游,孩子们精彩的介绍,博得了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一致称赞;2015年5月,喀喇沁旗电视台对我校的传承王府文化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2015年7月25日,喀喇沁旗教育局承办香港爱德英语教师培训,培训期间,几位外教提出到王爷府博物馆参观。于是,教育局领导点名让我们的小导游为外教做景点介绍,王俊晶等九名同学又一次成功担任导游,孩子们纯熟、自然、大方的讲解,博得了外宾一次又一次的称赞,也博得了其他游人的赞赏。当场就有好几位游客热情邀请孩子们担任他们的导游,在游览的过程中,不断为孩子们竖起大拇指,称赞我们的孩子“真厉害!”2015年7月28日,赤峰电视台“印象赤峰栏目”对我校的传承王府文化系列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15年12月,喀喇沁旗教育科研规划办小课题验收委员会一行五人,来到我校,对我们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实验课题进行了验收,经专家组审议,我们的课题顺利通过验收,研究成果定为优秀等级。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行们,过去的几年里,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深深地知道,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喀喇沁亲王府为基点,不断扩大活动范围,我们还将带领孩子们走近隆兴寺、大王山、鸡冠山;探秘卧虎沟、美林谷、黑狐狸洼;揽胜滴水湖、韭菜楼、马鞍山;游览龙泉寺、福会寺,灵悦寺;畅游茅荆坝森林公园------让我们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足迹,遍及家乡的名山秀水。激发学生挖掘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自觉传承乡土文化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乡土文化浸润孩子的生命,使学生从小产生一种不断向上的动力:今天,我为家乡自豪,明天,一定要让家乡以我为骄傲!

第四篇:借助乡土资源 原生态写作

借助乡土资源

“原生态”写作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共同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效果甚微。由于片面的追求考试成绩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内容说假话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泛虚假。我们的作文模式还在沿用传统作文教学专制的模式(教师命题—讲解文体结构和写作要求—提供范文—分析写作技巧—模仿范文进行习作),学生就奉命而作。或机械地进行“闭门造车”,或借鉴抄袭作文选,生搬硬套。而农村的学生,或许受城市学生作文和电视了解的城市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作文中经常出现雄伟的楼群,川流不息的车流„„也许这些是同学们了解的和想象的也可一写。但农村学生没有常时间生活在这些环境里,所以观察的不够仔细,脱离生活实际,没有真情实感的虚假话。既不合情合理,更难有真情可言。《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要想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就要指导他们写出“原生态”“乡土味”的作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情、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春日的碧水绿柳,芬芳的小路,金黄的油菜花;夏日的清香的荷塘,喧闹的知了,翠绿的稻田;秋日的田野,金黄的落叶;冬日的银装素裹,雪白的大地,欢乐的节日,雪地可爱的动物等等这些农村特有的景色事物。无不是写作素材。写作时引导学生把写作的思路感触到乡间里的一枝一叶的真,人们那

憨厚纯情的善,自然朴素的美,真真切切的情,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原生态”的作文。

一、扎根于乡土,泉源丰盈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熄”。多数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小,生活视野狭窄,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了解不多。加上生活经验贫乏不善于观察、感知、提炼、组合真实的生活,这就使他们缺乏素材的积累。但农村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事物,也是城里少年所难得一见的。如果能跟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将大有帮助。

1、“景”中写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着独有的风土人情、四季景色。而学生们没有仔细观察把握这些写作资源,从中获得写作的快乐,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通过视、嗅、听、触等来体验农情农景的乐趣。例如:我的家乡是一个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鱼米之乡。春天带领同学们观察湖水的变化、绿柳的新芽,夏日娇艳的荷花、喧闹的蝉鸣,秋日丰收田野劳作的场景,冬天田野里雪地上的各种脚印„„这一些都是很好的“原生态”的写作素材。

2、“活”中写

现在农村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但又都是“留守儿童”。生活的富足和长辈的溺爱,使他们难以对“粒粒皆辛苦”引起共鸣。放学归家,基本上是坐在电视机前。因此在平时注意引导他们帮助家

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田间除草,做饭,喂猪,放牛,收获麦田,稻田,捡拾麦穗。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家务负担,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劳动光荣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丰富学生的劳动情感体验,同时也积累写作素材。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下来,不必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因为他们只是作为素材而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作文中就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3、“情”中写

现在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新农村”的建设、“村村通”路的铺通、“新农合作医疗所”的落成„„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可以在习作中反映这些变化。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自然流露,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打开心扉去看、去说、去发现、去体会。

二、把握住乡土,张扬个性

以往,农村的孩子最怕写作,一方面学生接触的信息,阅读书报量还远不止城镇的孩子;另一方面,老师所布置的作文都是书上所规定的,还有的是老师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草拟一个题目强加给学生,要孩子们用他们的心灵来揣摩老师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更加对作文产生厌恶。因此,在写作时要根据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特色把握“农“字,由学生自行命题,通过不同的形式,如科技小论文,观察,日记等,让他

们来表现出农村特色—乡土性。

1、科技小论文写出乡土味

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因此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和养殖的科技知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例如:观察家禽的养殖的如何合理的喂养使收益最大,水稻田间管理如何计划既环保还能除草除虫,果树的嫁接为什么能增产„„这样,由了充足的写作素材,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能使作文写出自己的特色。

2、观察日记写出乡土味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我们可以利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生活化观察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是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可以写真人真事,这样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三、紧扣乡土性,跃然纸上

农村的变化的巨大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基础的改善,宽敞的水泥路,洋气的居住小楼,先进的农用机械设备,精神面貌的改变,文化的丰富,使农民脸上带有微笑,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些都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的“原生态”农村。可以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关注乡村,了解家乡,介绍家乡,赞美

家乡。

1、“趣”命题:激发乡土情感

“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所以我们要注意拟题的情趣技巧。把作文题出在点燃乡土之火的心口上去。例如:在写家乡类的文章是,我们不能总是让学生空喊“家乡美”“家乡好”。这样反而会麻木其丰富的情感,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文题应抓住一方水土的具体特点来出,要让学生能正视家乡的落后,了解家乡的变化,更重要的使学生看到家乡的未来,激发他们投入家乡建设,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或提供一些具体而典型的乡土此案料,让学生根据材料作文,例《农家欢乐的一天》《乡村新趣》《放学____记》„„这些拟题方式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动笔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乡土情感。还可以在平时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上网查找,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了解家乡的往昔,心灵受到启迪,从而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有更深的感情。自然他们所写的作文就会声情并茂,有趣有情。

2、“精”指导:增进乡土情感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完成,要求80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做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下

笔如神,一挥而就”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作的小学生,学生在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也应是情理之中。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首先打破原有的两课时习作教学。在作文课的前几天,我就让学生明确作文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收集信息,互相交流。例如,在写《家乡的道路》时,可以让学生每次上学放学的路上观察家乡的交通状况。各自说出自己和别的同学看到不同的地方。在写人物习作时,可让同学互相介绍一个有趣的老乡。在写风土民俗那个方面的习作时,互相比一比“你会唱几首乡谣,能讲几个家乡的故事传说”等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关注乡土的气氛,增进乡土的情感。

3、“活”评改:升华乡土情感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是师生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在实际评价中,改变以往那种以单纯的分数和“优、良、差”的评价符号。以亲切富有激励的评语为主,辅以“真的很棒、写的不错、你还可以写得更好”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让老师情感化的评价语言,来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根据其中的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其作出富予个性和情感化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如在写《家乡的变化》时,一位同学写自己感觉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机械化的耕作到宽敞的水泥路面:秀美的“新农村”居民小区到景象一新的乡村学校,联想合理,展望具体,文字表

达也流畅。所以我在讲评这篇文章时:“这位同学的作文非常成功,对家乡变化描写很仔细全面,展望也是建立在家乡的热爱,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同学们还要注意这些变化是在谁付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才得到的?你们的父辈为家乡的建设辛勤的劳动着,而我们作为小主人公,才是家乡的希望,家乡的未来。”这样的评改意见是朴实的,但它能深化学生的乡土情感。

总之,情感贯穿于写作的始终,是作文的血脉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乡土性、把握乡土性、紧扣乡土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让学生真情流淌。使之与写作技巧融为一体,打造具有“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大餐。使作文的教学做到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五篇:教育资源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使入学人数不断增加。但贫困地区学校受经济情况,环境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也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要求,以今年彭水县城中的三所中学为例:在学校校园面积不足100亩的校园中,在校生人数已远远超过4000人大关。如此庞大的学生人数体现了贫困地区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但在学校规模扩大的同时,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各种困难逐步出现。从整体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学校硬件设施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按学校学生人数的多少拨给,所拨经费仅能维持学校的基本开支,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场地和器材条件的改善,则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条件的要求。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农村家庭希望自己的子女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纷纷涌进县城学校,造成了学校在环境设施条件不足的条件下,学生多,班额大(一个班人数字多达80人左右),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费力,管理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尤其是体育课,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彭水中学是彭水县唯一的一所市级重点中学,按理说他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但从实际上看.一所4000多人的学校,教学班70多个,可面积不足100亩,教室环境差,相互干扰大,影响了教学秩序,学校的运动场不足500平方米.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锻炼的场地。

二、教师和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也应适应发展的要求,由于客观原因,许多的教师对教学的兴趣不浓。其原因在于:由于教师待遇不高,当地教育机关管理不完善造成学校之间不正当竞争。以彭水县城的三所中学为例,大多数的教师千方百计地向彭水中学靠,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有政府的大力帮助,这所学校各方面条件都好于其它中学,教师的待遇也要好一些,无法去的教师心灰意泠,无心认真教学,许多教师不能进彭水中学便远走他乡,去寻找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转学的念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由于彭水中学是市属重点中学,生源、师资及教学质量相对较好,其它中学的学生总是千方百计地转到这所学校,所以每年的学期开始,总有一大部分学生流失,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把学校拖入困境。

三、教学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专设了教研室,学校也设了年级组长,学科代头人,学校举行公开课,教研活动等,但这些活动都流于形式。虽然教学改革是一浪接一浪,而在贫穷落后地区的大多数教师却充耳不闻,安于现状,思想僵化,不求上进。许多教师也想搞科研,却找不到出路。许多教师仍然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题海战术,以求得期末或者是升学考个好成绩,以利于自已的职称晋升,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领导忙于处理自己的工作,教师忙于自己的考核而上课,谁都不愿意潜心去搞科研,没有明确教研是教学的需要。为此教学工作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多是做急功近利的事情。另外,教育部门对教学科研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只看教学成绩。

四、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校风学风存在的问题

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由于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师的不合理抽调和学生生源的流失,一些学校的一些科目的教师奇缺,加之教师待遇低,导致心理的失衡,教师难以集中精力在教学上。由于学校经费严重不足,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业培训和学历的提高。教师的不安定影响了学生的不安定。由于好的学生流失,留下的绝大多数是多少有些问题的学生,没有一部分好的学生来带动这些问题学生,全靠教师来教育,真的太难了。厌学的学生不断增加,这势必影响了学校的校风,不少学生根本不在乎成绩的好坏,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面,经常打架,出风头,打烂门窗,甚至殴打教师等现象时时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地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五、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由于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设施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尽管教师也经过各种新课程培训,但面对新教材,如何实施新课程新课标,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其改革效果微乎其微,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师积极性不高。推行研究性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器材。教师仅凭一双手和一张嘴而没有相关的教学仪器作为辅助,仍然保持教师讲,学生听的的教学模式;二是学生思维根深蒂固,家长观念陈旧。学生是课改的主要对象,是最关健的因素,许多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对所学的知识不求甚解,一离开书本便一片茫然,无所适从。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观念差,不善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现在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绝大多数的家长要求教师严格管理学生,只关注孩子的考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家长的种种压力,导致了许多学生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如厌学、逃学,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和考试作弊等等.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由于要得到高分,学生总是忽略了身体的锻炼,身体素质下降;三是学校评价制度的陈旧老化,学校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总是以考分的多少,升学的人数来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业绩。并未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评价学生和肯定学生。

对策建议:教育关系着国家强盛兴旺,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教育行政机关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制定出合理的的办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当地行政机关对教师的调节应该有一个宏观调控,应以有利于学校发展为前提。学生的流失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提高继续教育在教研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只有上下同心,才能解决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国当代教育科研与实践》2007上,中国言实出版社(1)马毕勤 孙则亮【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黄仕俊【农村小学教研工作存在问题的思考】(3)熊武术【农村中学存在目前存在的困境】

摘 要:我国在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之后,义务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提高普及的新阶段。因此,西部贫困地区的普九成为当前义务教育“攻坚”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西部贫困地区不能普及义务教育的原因,提出了重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代课教师的待遇,合理布局贫困山区教学点等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农村教育在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后,将逐步进入全面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新阶段。从“两基”到“两拿”,一字之差,却折射出我国农村教育整体思路、发展方向的历史性变化。但在“普九”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全国还有431个县尚未“普九”,其中372个县集中在西部地区。200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底在西部地区实现‘两基’,西部地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到2010年,西部地区所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实现‘普九’目标,全国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本文通过对西部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期望进一步坚定我们对这些地区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信心,并认清这些地区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笔者通过参与世界银行的“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评价”课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和隆安县的义务教育状况进行过实地调查。本文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一、研究的背景

都安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总面积4095平方公里,其中大石山面积占 89%,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都安县是集老、少、山、穷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困县。全县由大大小小的15340个弄场构成,其中有人居住的7959个,素有“千山万弄”之称。全县辖20个乡2个镇,247个行政村,7202个村民小组。聚居壮族、瑶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全县总人口为626018人(2000年农业人口58837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9%)。壮族人口 463701人,占总人口的74%;瑶族人口135278人,占总人口的21.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都在4万人以下。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都安县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教育文化落后,目前全县尚有12.5万人未解决温饱,有28.7万低收人人口,是全区2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目前,该县有高中3所,在校学生5032人;初中22所,加上联中(小学初中连在一起)一共41所,初中在校生26645人;完小252所,民办小学4所,教学点867个,在校学生64075人。都安县教育发展缓慢,据该县教育局提供的数字,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2%,还有8%的适龄儿童不能上学,小学辍学率达22%,初中辍学率达40%。该县计划于2006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隆安县位于南宁市西南,总面积2264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其中6个镇,7个乡),129个行政村,1358个自然屯,居住着壮族、瑶族、苗族等士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2/3的人居住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大石山区。全县人口为375561人(据2000年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97%。该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以种植甘蔗为支柱经济。全县有5个乡镇分布在大石山区,耕地面积少且极其贫瘠,素有“一分土地九分石”之说。该县也是全区2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差,资源贫乏,经济结构单一,该县经济发展缓慢。200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99908万元,人均2703元;县财政收入11188万元,人均财政收入303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元。

隆安县全县有3所普通高中,2所私立学校,有420个教学点。初中10%的学生辍学,小学辍学率也偏高。该县计划于2008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从上面的介绍中不难发现这两个县的一些基本特征:经济发展缓慢,地理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群众生活条件差等。这些年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九五”期间和“十五”期间的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来帮助解决义务教育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普及义务教育的难度仍然很大,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和处境不利的学童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突出表现为农村贫困地区辍学率偏高、小学毕业生入初中的比例偏低、部分学生难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等。下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描述与分析。

二、普及义务教育的障碍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在对都安、隆安两县的调查中发现,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9。4%的被访教师认为经济上难以负担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对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阻碍主要体

现为两点:

一是部分家庭难以负担基本的教育杂费,因此不得不让子女退学。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广西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往往十分恶劣,农业收成很低,很多瑶族地区家庭的全部家当只值一两百元钱。很多家庭维持基本生活尚且困难,要供子女读书就更不容易了。瑶族地区辍学情况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经济条件差。国家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后,学生辍学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有许多学生交不起费用。二是许多贫困学生因为要帮助家里干活或出外打工,不得不在小学或初中阶段中途退学,相当一部分学生读完小学就不再继续念初中。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很多14、15岁左右的初中生出外打工,这也是初中生辍学率高于小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阻碍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落后思想观念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家长不重视孩子上学,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二是家长有重男轻女的观念。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两县94.5%的被访老师认为“有些家庭或村庄不重视孩子上学”是不利于农村孩子上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地访谈调查中也了解到,贫困地区尤其是特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往往没有充分意识到让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广西的部分贫困地区尤其是在瑶族地区影响着女童接受义务教育,如都安县隆福乡几个瑶家村寨的女童入学率远远低于村里儿童的平均入学率,瑶族女生上中学的也比较少。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24.4%的教师认为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3.办学条件差,校点分散。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广西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0.8%,因此教学点特别分散。目前全区有教学点21260个,其中1个教师的教学点11826个;2个教师的教学点4325个;3个教师的教学点2341个;5个学生及以下的教学点1241个;6—10个学生的教学点649个;11—15个学生的教学点4092个。由于教学点分散,山路崎岖,因此学生上学行路难,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在同时受到家庭经济条件、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这种办学条件的客观限制就会阻碍贫困与处境不利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62.5%的教师认为办学条件差是不利于学生上学的主要因素,有49.8%的教师认为学校布局不合理,学生上学困难是不利于学生上学的主要因素。

4.部分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甚至厌学。据隆安县教育局介绍,该县厌学的学生比例约,15%,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差,缺少基本的体育设施、图书、实验仪器,教:质量差,学生觉得读大学无望等。

5.部分教师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差,教师队伍不稳定。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贫困地区部分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培训,教学能力较差,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产生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在辍学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同时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承担重要职责的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

根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在这些地区实现全面地普及义务教育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1.重视包括教室在内的学校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善与维修。鉴于这些贫困山区的小学和初中危房较多的实际情况,尽管自治区正在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但该工程的经费远远不足以全部解决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危房问题。自治区教育厅所规划改造的中小学危房,主要是 D级教室危房,而实际上影响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上学和学业成绩的物质基础不仅是破烂不堪的教室,还有影响师生健康的破旧的宿舍、食堂和厕所。经过实地研究发现,许多学校的师生宿舍、食堂和厕所也是危房。因此,提供资金对此类基础设施进行新建、改善或维修,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困难,有助于降低贫困地区学校的辍学率。

2.改善代课教师的待遇,提高他们实施义务教育的积极性。代课教师多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些地区的代课教师往往占到该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约三分之一。尽管这些代课教师中许多人认真教书育人,甚至成为有些学校的骨干力量,但他(她)们与学历和职称相似的公办教师在报酬上的巨大差距(相差大约4—5倍)不能说不是影响学生上学和学业成绩的—个不利因素。笔者认为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可以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结合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淡化公办或代课这种身份上的区分,主要从岗位管理和合同管理人手做工作。这样既可以将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教师队伍,又可以将优秀的临时聘任人员稳定在贫困地区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而改善代课教师的待遇,提高他们实施义务教育的积极性。

3.发展远程教育,重视卫星电视、影视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从我们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尽管“九五”以来都安和隆安两县都重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但由于贫困山区教师到县城参加继续学习难以解决路费和其他费用,从成本一效益的观点来看,以地区为单位发展卫星电视在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是经济有效的。地区高师院校有条件成为卫星电视的中心,依托地区高师院校远程教育的优势,把高师远程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投入经费加强现有高师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同时将一定的经费用于乡中心校的接收设备,依靠高师院校的硬件和知识信息资源优势,搞好贫困山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4.重视扶贫与“普九”的结合,把“普九”工作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实地调查来看,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基本是脱节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应当把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其应有的内容之一。在扶贫资金中,应该划拨一部分用于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上。例如,为特困家庭学生设立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又如,在初中教学内容改革中加强职业准备教育,这可以与扶贫工作的某些经济开发项目结合起来。这样,通过加强扶贫机构与学校的联系与协调,既能促进贫困地区的早日脱贫,又能加快普及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

5.合理布局贫困山区教学点、完小和中心校,建立网状基础教育系统。贫困山区的教学点远远多于完小和中心校。撤并一些教学点,完善村完小是必要的,但撤并教学点要实地考察,充分考虑年幼儿童走读的实际困难,不随意撤掉一个教学点。根据调研县有些教育行政领导的意见,贫困山区山高路险,山村距离村完小较远,家长不放心儿童上学,因此,保留教学点是上策。关键是要加强村完小、尤其是中心校与教学点的联系和管理,建立中心校一村完小一中心校的网络,提高普及小学教育的质量。

6.发挥贫困县教师进修学校(或中师)在山区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隆安县教师进修学校近4年来利用假期和周末送教下乡的经验值得推广。贫困县

小学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可以充分利用县教师进修学校(或中师)的资源,使贫困山区小学教师有机会学到教育教学经验和知识。在国家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的重点将转移到对新课程思想理念和教材内容与结构的理解上,使他们树立新的课程与教学观。这项工作让各县教师进修学校来承担将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7.加强学校“软件”和校园环境建设,让学校成为吸引儿童的地方。学校既是读书的地方,也要成为儿童生活和成长的地方。调研发现,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极度缺乏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缺少音乐、体育、艺术器材和设施。从实地考察的两个县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学校的经验来看,加强学校“软件”(系指书籍、音、体、美教育仪器和设施等)建设和校园绿化规划,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兴趣,使学校成为吸引儿童的地方,是制止辍学、厌学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有力举措。

下载乡土资源及其教育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土资源及其教育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它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适用于学生......

    幼儿教师、幼儿乡土资源手工制作总结

    “奇思妙想巧制作、能工巧匠展风采” ——教师、幼儿乡土资源手工制作总结 为了丰富教育资源,调动教师、幼儿手工制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园在全园教师、幼儿中开展了“奇思妙......

    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

    浅谈在农村中学利用乡土资源 盘县乐民镇第二中学 王钢 内容摘要:乡土资源不仅是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库,而且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料,可以激......

    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增强美术课程教学效果

    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效果 正安五中美术教师:帅亚玉 美术教师闲谈中常说:美术课教学枯燥,学生学来无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主要抓考试科目的学习,占用了......

    挖掘乡土资源 办农村特色幼儿园

    挖掘乡土资源 办农村特色幼儿园 作者:孟爱云来源:肥城市潮泉中心幼儿园时间:2012-10-16点击: 2652次 幼儿园的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极大地提高孩子学习的......

    浅谈幼儿园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内容的尝试

    浅谈幼儿园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苟月芳 (甘肃省宕昌县职业中专附属幼儿园 甘肃宕昌 748500) 摘 要: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及乡土传统文化等教育资源,以主题活动......

    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 整合美术课堂教学(5篇)

    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 整合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提要 【关键词】: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合理利用 摘 要:有着浓厚乡土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是各地方历史的见证,是乡土文化的标志......

    农村小学美术乡土资源教材的开发

    附表1:教学论文封面标题: 农村小学美术乡土资源教材的开发 姓 名:王冬凤 工作单位: _翁源县新江镇中心小学_ 职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科:____美术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