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分析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本文以高职数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出发点,对高职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得出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数学教学应多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而利用计算机强大的网络资源,建立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教学;教学改革
前言: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高职数学教学信息化也就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信息化不仅要求高等学校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还要求其推行积极的对策。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培养出适应信息化潮流的新型人才已经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目前高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数学教师不适应信息化的教学理念
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脱离时代进步的要求,其教育理念仍然是教师为主、学生为次,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重视成果、功利化。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守旧滞后
由于教学内容并不能体现最新的数学学术发展成果和思想,仍然是依照旧式的演绎方式而忽视了并非严格、并非演绎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教法墨守成规,忽略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功能,只讲授教科书范围内的知识;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养成机械、死板的思维定式,而并不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实际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教师团队不适应新环境下科学灵活的考核方式
长久以来,大多数高校的考核方法都是“1张纸加1支笔”的应试方式,因此产生了“六十分万岁”等消极学习现象。这使得学生难以提出新想法和独立观点,限制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陈旧的考核方式在信息化技术环境下已经不再适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对高职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提升信息化意识,改变教学观念
信息化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从根源上改变了课程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理解方式,成为高职数学学习中的有力工具。所以,高职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增进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在实践中坚持“自身主动和政策激励”,“以自学为中心和学校辅助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只有教师队伍强化了信息技术化的意识,发挥主观思维,才能够有效的提升信息技术的选取、获得、开发、整合资源与应用理论的能力。
(二)加强融合了信息技术的高职数学教材建设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数学教材的改革,要使教材内容与科学的发展、社会及经济建设的进步相适应。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将信息技术选入到整个教材体系当中。以基础模块为例,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以及MATLAB软件应用,一共是六十学时,MATLAB的内容占十四学时,在每章的最后安插一到两个相关的实验;再者,以高职数学优质课程为平台,建设形象具体的教材内容体系。
(三)利用信息化的思维,改善教学方式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多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易于理解,也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软件来增强授课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将课堂转移到网络计算机机房,或者将授课计算机与投影仪、电视连接起来。在这样的模式下,抽象问题会变得具体,平面问题也能立体化。比如说,可以用PowerPoint配合讲解课程,其通用性强,界面简明易懂,这使数学教学实现图文并茂,数形结合,创建视觉听觉两方面的有趣教学情境,这样能使学生多感官感受,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记忆,因而可以极大地提升对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四)采用适合信息化技术的考核方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往的评价考核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考核方式必须改变。不能只以期末考试分数为依据来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怎样建立一种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信息技术环境的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推广使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变为可能。传统考核方式,以具体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分割知识”并且“分离技能”。信息化考核方法改革要以“素质、知识、能力全面考核”为目标。因此,要多采用科学灵活的方法来考核,比如“知识点加能力”,“论文加面试”等方法。以此全面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信息化高职数学教学实践
为了验证以上改革建议的实效性,笔者选用《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实践验证。
实验对照组是两个相同专业的班级,其学生都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录取成绩平均分相同,而且数学成绩也无差别。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对两个班级采用两种教学方式:一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二班则是采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充分结合多媒体和教科书,在讲课过程中融入数学文化、小组讨论等元素,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并且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课后的时间,教师在微博、QQ空间、贴吧等互联网平台上与学生们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一个学期后,两个班级的学生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班的学生,上课时沉闷、没有积极性、鲜有提问,甚至出现逃课现象;二班则截然不同,学生们表现出较强的自学能力,并且在实际问题中可以熟练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时相比一班的学生更具想象力和创意。一班的平均数学成绩为66.60分,二班为83.47分。二班的教学成效明显优于一班,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结论:综上分析可知,把信息化数学教育模式和传统的数学教育技术良好的整合并进行优化,会发挥出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对新型创新人才的培育大有益处。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相关的探索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笔者的探究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王继宏.大学数学考核体系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2-5.[2]徐宗本.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育[D].吉林大学,2013.[3]王鹏远.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什么[J].教育技术通信,2012,(4):40-41.作者简介:
田荣(1972.8~),男,民族:汉族,籍贯:甘肃兰州,职称: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第二篇: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品位提出更高的要求,期望生存环境更加完美。在这种需求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兴起 ,并逐渐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它以其广泛的内涵和自身的规律 ,顺应着社会的需求而得到发展,同时引起人们的重视。
从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来看,应划分层次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应注重以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更应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如果我们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确立为培养设计艺术家,那么高职教育则是培养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师和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种定位似乎更适合中国的现状。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普通教育大多重视 “效果图表现” ,缺乏 “专业理论”和 “专业实践”的支撑,而刚刚起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又大多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内容。如果仅仅是改变一下名称,而不是从社会需求的相关职业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的话,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教育的补充 ,失去了高职教育的实质意义,更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所以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发展方向应该有别于普通教育。
首先,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性质来说,其工作者应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务实的设计观念 ,这也是由其职业性质所决定的。环境艺术设计并非仅仅是有样稿设计就能解决问题的, 它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 ,熟悉施工的流程和环节。对于设计艺术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仅完成了其中的一道工序,设计观念的形成也是基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建立起来的 ,如果设计人员不接触或很少接触实际生产,很少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熟悉市场和流行信息,那么其设计只是一种理想中的方案而已。
其次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应该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把设计思想和新的概念变成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因此,就需要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 ,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 : 如草图方案、效果图、施工图、模型等;表达设计意图外,还应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因此在实践环节上要与企业、工厂、设计单位合作,进行模拟或实际的设计训练,进人施工现场观摩施工工艺,大幅度增加实践课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解决。实现高等职业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以减少、缩短中间环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人角色,这也是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西方的一些 企业加学校 的职业教育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这是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国家较为典型。德国的职业教育以 “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主。德国 “双元制”的学习有 60%——70% 在企业,包括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中心,而只有30%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相比之下,在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院校中,对于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还远远不够。各院校的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不仅缺乏针对性, 而且缺少真正的实践环节 ,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无所适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
以前,许多国家都希望有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 ,但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状况不尽相同 ,有的差别很大,于是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就各有侧重 ,造成设计教育体系非统一化的趋势。如今,大家已然取得了共识?多元化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国情设立,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一种为应付变化的市场、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况之中。
总的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宽基础,包括艺术的、技术的两个方面,把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融人其中,并与时代文化的、艺术的、社会的知识同步发展。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应注重有社会学、文化艺术、人文科学交融,注重其实践性与技能性,以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艺术设计表现力服务干社会,培养计划中充分体现宽厚、系统、创新、应用的思想,强化设计思维、创意表现、实践应用、个性发挥能力的全面培养。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方案
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着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新课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这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通过校本教研,我校的教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来大溜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习型的几哦爱护司,做反思型教师,做合作型教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课题选题的意义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边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生系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将不断促进“教学策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实践价值
本研究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有效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自主探索创造的过程。2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一套系统的形成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
2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
3初步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4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元开放学习模式
(三)主要观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拓展新空间。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作,”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创新之处
(1)、利用我校班班通优势,创设符合我校校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的课题教学模式。(2)、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3)、建设理想的教学环境。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思路
1、调查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根据调查结果举办计算机知识讲座,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2、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学习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提高理论修养。
3、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立足课堂主渠道,以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合作学习为手段,将学习环境转到多媒体教室。
4、以案例研究为主,积累资料,提炼有价值的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答、个案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1)前期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方位、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高效的教学策略。
(3)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形成研究报告。
(三)技术路线
1、班班通建设到位-----学校提供研究的软硬件,对广大教师进行计算机实用技术培训;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通过专题讲座、集体备课、研讨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举办优秀课件、论文、教学案例评选等活动,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3、建立校园课题研究网,及时总结好的做法与经验,在校期间,区域间交流推动,形成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模式。
4、建立档案,重视过程性资料的收集。
(四)实施步骤
1、课题申报:2016年5月,制订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课题开题:2016年6月,完成课题开题报告,送市、区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3、课题实施: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进行课题探索、中期研究,预计2017年进行中期研究情况评估汇报。
4、课题总结:2017年3月—6月,完成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与结题。
(五)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论文集
2、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着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3、我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及语文素养得到增强;参研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古诗教学改革尝试
达州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论文大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古诗教学改革尝试
——《鸟鸣涧》教学例谈
开江县实验小学 李国林 蒋家琴
内容提要:
小学古诗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按“创境激趣,轻叩诗扉——营造氛围,入境悟情——搭建平台,迁移应用”进行教学,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突破了“讲解法”旧窠。理念与技术的相得益彰,可以让渐行渐远的古诗文走近学生,嵌入学生脑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关 键 词:
古诗教学 创境激趣 营造氛围 搭建平台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尤其是在唐朝进入登峰造极的境界。古诗有其特殊的格式及韵律,用语凝炼,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它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注重形象塑造、意境构建,熔铸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千百年来,它以其精湛语言、深邃意境、美好情感,滋养着炎黄子孙。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语言素养很有帮助。古诗学习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1]
一、古诗教学现状
2014年,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主席到北师大看望教师学生。在考察过程中,习主席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另一个就是师德。此前一些地区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引起争议。习主席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一些地区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一定层面折射出“厚今薄古”。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视角更多地关注到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湮灭,人文精神的缺失,令人不禁扼腕痛惜。除此之外,也与古板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当今,绝大多数教师沿袭传统采用“讲解法”,即“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谈思想,齐背诵”,亦步亦趋解剖古诗词。如此教学,重内容、轻意蕴,重讲解、轻感悟,重背默、轻吟诵。诗文的意蕴、情趣、美感荡然无存,课堂了无神采、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厌烦之,老师敬畏之。古诗文难教、教不好,干脆就拿掉。
为此,学校专门进行了古诗文教学探究,以突破“讲解法”旧窠,摸索出情趣盎然、妙趣横生的教学方式。
二、《鸟鸣涧》教学探究
(一)创境激趣,轻叩诗扉
开课时,播放舒缓优美的古筝曲,课件一一呈现悠悠山谷、皎皎明月、潺潺溪水、飘飘桂花,教师伴之以深情叙述:让我们随着低回婉转的音乐,去沐浴一片月色,去聆听几声鸟鸣,去感受缕缕清风,片片落花。此时,学生进入了一个唯美的情境,强烈的学习欲望被唤起。
紧接着,老师以“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就一句。”打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闸门,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陶醉”。老师顺势导入:是呀,身临其境,能不陶醉吗?同学们,唐代诗佛王维沉醉于这样的美景中,挥毫赋诗一首——《鸟鸣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画一般的《鸟鸣涧》。
古诗教学伊始,没有让学生匆忙解诗意,也不必带着问题。读就是读,自由地读,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全文,读得字正腔圆。学生可以摇头晃脑,可以拈须吟哦,可以引吭高歌,可以自顾欣赏,可以邀伴唱和,全凭他们喜欢。此时,老师既要放得开,也要巧于引领。如通过师生合作分开读前俩字,后三字来感觉和感受其节奏,通过男女生前后两句一唱一和来感觉和感受诗文平仄,直到学生有点感觉地囫囵吞枣似的背诵诗文。
看似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实则意味深长,让学生获得对于诗文节奏与平仄的“口感”。此处让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待到“徜徉诗境”或是“品悟诗情”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吟诵”。[2]
(二)营造氛围,入境悟情 1.移步换景,徜徉诗境
诗扉在师生“初读入味”中被轻轻叩开了。师生将在接下来“质疑贴境”、“想象入境”、“行至境深”、“境出诗外”教学环节中徜徉诗境。
承接学生能有点感觉地囫囵吞枣似的背诵诗文,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或疑惑之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认知发展说认为,问题就是已知到未知的不平衡。学生“我有疑惑”要比老师“我告诉你”更能激发其主体探究欲望。基于这种认识,针对《鸟鸣涧》的诗文特点,给学生提供的是不带任何注释的“裸文”。不出所料,学生就“鸟鸣涧”、“闲”、“空”提出疑惑。
“鸟鸣涧”的理解,先让学生分析是什么给难住了(肯定是“涧”),然后在引导学生从部首试着估计字义基础上,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涧就是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可以组词:山涧、溪涧。于是乎,学生轻松理解到“鸟鸣涧”就是鸟儿在山涧中鸣叫。老师相机介绍:王维当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借居在朋友皇甫岳云溪别墅(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与青山为伴、涧水为友,写下了一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为其中的第一首。
“闲”的理解,在学生略加思考后,让学生试着给“闲”组词,如:闲静、空闲、悠闲、游手好闲等,然后联系当时背景和结合上下文,学生很快理解到“闲”有空闲、闲静、悠闲之义。“闲”义之惑就在扩字成词中迎刃而解,此所谓“四两拨千斤”。至于“空”的理解如法炮制,只是存在一个比较而已,因为当时有学生扩词有:空气、空闲、天空、空旷、空荡荡,在结合上下文中自然是空旷、空荡荡。
此时让学生自己提出疑惑之处,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贴境”,扫除诗文理解之字词障碍。
扫清诗文理解字义障碍后,让学生闭眼聆听诗歌朗诵,插上想象翅膀来到云溪旁,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实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数管齐下形象感知古诗文,让诗文在学生想象中“读肥”。学生的回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甚是美妙动人。
诗的声、色、光、味儿全在学生的咀嚼中呼之欲出。于是,让学生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出读诗的最大感受,促使学生行至境深,对诗进行整合理解。学生有说“醉”,被桂花飘香、春山空旷、月光皎洁陶醉了;有说“静”,从花落、山空、月升、鸟鸣足以看出山涧之静。老师相机点明:花落、月出、鸟鸣看似动景,实则静至极致!鸟鸣山更幽。这就是我们曾经在《山雨》所学过的“以动衬静”的方法。更为出奇的是,一位学生用一个“闲”字说出读诗的最大感受。她如是说道:因为闲,心里才会静;因为闲,才能留意到米粒般大小的桂花飘落;因为闲,才能感受到春山的空旷;因为闲,才能发觉月亮升起惊动山鸟。
(三)搭建平台,迁移运用
经过把诗读肥、读瘦之后,接下来的“境出诗外”,让学生尝试写现代散文诗,让诗文美景跃然纸上,不失为一种大胆尝试。从学生说,他们有自由表达之学习愿望,自由活泼就是诗,散文诗恰好能承载学生的这种学习需求。其二,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之?!学生们俨然一位位初出茅庐的小诗人,一首首小诗在孩子们激越的笔尖轻轻流淌,或清新淡雅,或瑰丽别致,或朴实真挚。一位学生如是写道:
夜,静极了!桂花,徐徐飘落,余香清幽沁人。山,空荡荡的。一轮明月,冉冉上升,月色如水。鸟儿,被惊扰,时而鸣叫,余音回荡在山涧中。
因为相信、尊重、唤醒、引导,学生的散文诗作真令人意想不到!散文诗与古诗两相呼应,课堂摇曳生辉,恰似“湖光秋月两相和”。
三、教学改革启示
“创境激趣,轻叩诗扉——营造氛围,入境悟情——搭建平台,迁移运用”古诗教学法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课堂中,学生饶有诗味儿地反复吟咏,轻而易举地理解诗义,依次经历“读肥”诗、“读瘦”诗,最后在诗歌创作中“读美诗”,整个学习就是一种享受。《鸟鸣涧》教学改革的成功既取决于教学理念的更新,也得力于信息技术的支持;若缺之古诗教学则捉襟见肘。
(一)信息技术令学生先读为快
古诗中所描绘的人、事、物与学生相去甚远,加之其用语凝炼,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如果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等,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久之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味同嚼蜡。《鸟鸣涧》的开课恰当借助音乐、视频,配之以老师的旁白,诗意盎然的情境令学生先读为快,学习也就在“转轴拨弦三两声”中欣然开启。
(二)信息技术让学生思接千载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2]作为小学生相关古诗贮备不多,让其凭空“寂然凝虑”是难以“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如果借力信息技术,那会是另一番景色。譬如“想象入境”时,学生置身“如水音乐,晓月正从幽静山谷中款款升起”所营造的教学情境中,纷纷谈到:
“我仿佛看到微风中,粒粒桂花徐徐飘落;月亮慢慢爬上山头,山中飞鸟被惊醒„„” “我仿佛听到桂花落地,山中飞鸟清脆的鸣叫,溪水潺潺„„” “我闻到了桂花的香味儿。” “我感受到了山间十分幽静!”
(三)信息技术让学生心有灵犀
学生用一个“美”字、“静”字、“醉”字来谈自己读诗的最大感受,或许是“哈姆雷特”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信息技术的催生下,说一个“闲”字谈最大感受可称得上与诗佛心有灵犀,参悟了“诗中有禅”的意境。王维中年以后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
(四)信息技术让学生妙笔生花
教学中,舒缓优美的古筝曲、悠悠山谷、皎皎明月、潺潺溪水、飘飘桂花等营造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心驰神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生写的散文诗精彩纷呈,前面已举一例,此处不再赘述。假使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难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3]。
古诗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学生好看、好听、好学,甚而好玩。理念与技术的相得益彰,可以让渐行渐远的古诗文走近学生,嵌入学生脑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刘勰《文心雕龙》 [4]毛亨《毛诗序》
第五篇:高职足球教学改革相关问题分析
高职足球教学改革相关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2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院校的改革方案。足球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的课程,如今,其教学方式已与新时期的要求有些不符,因此,提升高职院校的足球教学已是势在必行。本文将主要结合高职院校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将游戏融入到足球教学,以提升高职院校足球教学的质量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 足球教学 足球游戏
高等职业技业学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著称。而足球运动历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它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项运动中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今,我国高职院校的足球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非常不利于足球教学工作的发展,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高职院校足球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目标陈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量。而在很多高职学校,足球老师依旧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此外,高职学校因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高,课程设置少,因此,导致学生的足球动作技术和球场上的战术缺乏,非常不利于学生足球技能的提升,使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也大打折扣。此外,高职学校对足球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也不合理,只是单纯地看重学生足球的技能教学,而对主体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不足,从而不利于足球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
(二)学校的教学体制不尽合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在高职学校,一直以来都认为足球只是一门副课,因此,对到球的课程安排时间不够,场地条件也不好,这些都妨碍了足球教学的顺利发展。此外,受我国一直以后的教学方式的影响,高职学校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一锅端”的方式,根本没有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去开展教学,特别是针对像足球教学这样个体性很强的职业教育,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而,让那些低能差、底子薄的学生就更难得在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上有所提高了,其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高职院校足球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健全
对于足球教学来说,必要的足球场、训练的器械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场地和器械,足球运动基本上是无法正常进行的,但是,我国的高职院校中,一所学校往往只有两个足球场,同时,相应的其他硬件也不足,这就无法保证学生足球技能训练的有效性,从而对学生学习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带来不小的打击。而且,这些年,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成倍的增长,而学生的足球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还是以前的数量,甚至出现了几百人同在一个足球场上课的情形。因此,增加高职院校对足球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势在必行。
(四)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不高,足球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时候,学校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因此,学生们习惯了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而片面地认为体育课就是用来放松的,对于足球课也是如此,认为踢球就是玩,用来放松心情的,而忽略了足球运动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习主体意识的不强,将成为足球教学无法得到提高的一个最主要的障碍。
二、足球游戏在高职院校足球教学中的实施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结合足球教学的特点,将游戏引入高职院校的足球教学中,并根据足球教学的不同阶段进行组织。
(一)足球热身训练阶段的组织实施方法
众所周知,在足球运动员上场之前,都要有一个热身运动。热身训练一般为15分钟左右,主要是通过有准备地进行一些运动幅度比较小的运动,来提升学生肌肉组织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度,让身体处于一种柔韧性和灵敏度较好的状态,避免学生一下子进行高强度的动作造成肌肉的损伤或者生理上的不适感。而在传统的足球教学中的热身运动,一般都是采用做操、慢跑或者压腿的方式进行热身运动,这些方式虽然也能有效地起到热身的作用,但是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热身训练阶段的游戏教学的方法是在训练内容上多采用“蛇形跑”、“传球比快”或“传球触人”的方式进行,以“足球游戏”的方式进行热身训练,有效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到足球上,同时,增加了足球课程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对足球课程的兴趣,从而也能有效地激发身体的机能,为足球课程后续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足球技术教学阶段的组织实施方法
在足球教学的过程中,技术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持球、踢球、带球、射门和防守等技能的学习以及通过不断的练习提升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模式就是老师先对某个技能进行讲解并配以示范,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下进行练习,然后老师再针对学生的动作给予纠正,学生再不断练习,直到学会、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不愿意去学生,特别是对一些学生学起来比较难的动作,就更是如此,没有坚持练习下去的兴趣和意愿。而在足球游戏的技术教学课堂上,老师则是将场地进行灵活的处理,将足球场进行细分,并在每个小足球场中设立球门,让学生分组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如通过“三抢三”训练学生的抢球技能,通过“射靶子”“局部区域内四对四射门比赛”训练学生的射门,通过“顶远游戏”“顶准游戏”等训练学生的传球,等等。为每项教学的技能都设置相应的游戏,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提升了技能,真正完成实现了“遇教于乐”。
(三)足球战术教学阶段的组织实施方法
足球运动属于团体运动项目,只有全体参与运动的队员通过彼此的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足球技术和战术,赢得比赛才是足球运动的最终目的,所以,战术教学是足球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战术教学中,老师将学生编成队学生在不同的团队中,通过对抗赛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开展进攻、防守战术和变幻比赛队型,从而领会战术的作用,提升团队的整体作战水平。在以往我国的足球战术课的教学中,老师多是采用沙盘教学和观看实况录像的方式进行。如今,足球游戏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游戏的成份,通过“全场人盯人”或“二过一传球”等游戏,分别对不同的战术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玩”中领悟战术,同时,提升团队队员之间的配合程度。
(四)足球整理教学阶段的组织实施方法
足球运动是一种高强度的运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都已筋疲力尽。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需要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让生理和心理都得到调整。因此,15分钟左右的放松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足球整理教学是足球教学环节的最后一环,如果不采用趣味性的方式进行,那学生的身心恐怕很难达到放松,而足球整理的效果也就达不到。一般足球教师都会在足球整理阶段采用“颠球游戏”,根据课堂学生人数的不同,编成不同的小组,让大家在各个小组围成的圆形方框中轮流颠球,并以颠球的多少或质量来给各小组或个人进行排名。在足球整理的阶段,虽然看似一个简单的游戏,老师也是别有用心地让学生在感受足球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不忘给学生分别展现自己技能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不仅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保持继续学习足球的热情和兴趣。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以往传统高职院校中的一些问题必须要进行改进。而将游戏引入足球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而且学生在学习好足球技能和战术的同时,增强了团体合作精神,对于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足球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昌珊.在足球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02).[2] 刘卫民,刘艳明,覃凤珍.国外青少年儿童足球运动员选材过程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2011(01).[3] 马国全.当前高校足球教学与训练工作的几点探讨[J].科教纵横.2012(01).[4] 杨涛.关于高职院校足球教学的问题和对策浅析[J].教研.2011(04).[5] 沈春华.浅谈足球教学方法的改进[J].科技教育.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