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探索规律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
江苏张家港市泗港小学(215600)高 燕[摘 要]“找规律”是一个让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趋势的过程。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目标之一,因此应特别关注学生在探索规律过程中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在教学中增加数学思维的渗透。[关键词]探索 规律 感悟 思想[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56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作为目标体系。数学基本思想是数学学习目标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找规律”是一个让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趋势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内容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教育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规律的获得,轻过程的寻找;重规律的运用,轻思想的探寻”。“找规律”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理解并尝试运用规律,还应特别关注学生在探索规律过程中对数学思想的感悟。笔者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单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有效亲历发现的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知识又高于数学知识的隐性知识,它比数学知识更抽象。因此,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展开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充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那么,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该如何关注数学思想呢?找规律,重在“找”,找就得让学生亲历“找”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学会探究规律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充分彰显找规律的教育价值。为此,在教学“找规律”的新授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三次探索:第一次探索:了解平移,感知规律找出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难点是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出被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在引导学生寻找“张数”与“拿法”关系时,我将电影票用数进行编号,通过“符号化”,抽象成框数字问题,将一个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为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做准备。“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燃烧的火把。”在探究规律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找规律,鼓励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回归与确立。比如,在寻找“从10张电影票中拿两张连号票,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时,有的学生用连线,有的用圈数,有的用一一列举,有的用框数字的方法。魅力源自生活提炼,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规律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亲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清楚地了解了“平移”的方法,为后面的探究过程扫除了认知障碍,并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数”和“一共有几种拿法”之间的关系。第二次探索:猜想验证,发现规律首先,注重体验感悟,逐步抽象。“每次拿3张连号的票,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是学生在本节课中的第二次操作,至此学生已隐隐感觉到有一种内在规律,但还处于“口欲言而不能达”的不确定状态。教师结合课件形象化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前面两次操作得到的拿法和平移的次数、每次拿票张数之间的变化关系。接着顺势提出“如果每次拿4张或5张连号的票,能分别得到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后,并没有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让学生先猜想,顺应学生的学习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演示平移验证发现的规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观察表格,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再逐级抽象成数学符号,即用“算式计算”,能用数学语言表达算式内涵,初步感知数学模型思想。其次,利用数形结合,发展思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自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断分家万事难。”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算法”的抽象,应建立在形象的模型的基础之上。如:在用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用框平移的过程,再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齐头并进,有助于学生用更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相信如果没有形象的支撑,学生的理解也许最终会演变为套模式解题。第三次探索:归纳类推,完善认知在学生用数学语言总结出发现的规律后,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试一试1.如果将电影券的总张数由10张增加到15张,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说每次拿两张连号券,一共有多少种拿法吗?2.如果每次拿3张或4张呢?
(二)练一练1.下面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两个方格盖上红色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2.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区别吗?3.书上也有一条红色的花边,试着独立解答。4.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上5个方格呢?
(三)完善认知,深化思维1.如果方格不是13个,而是n个,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透明纸后,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用字母列式表示。2.如果一共有n个方格,每次给相邻的a个方格盖上红色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你会用字母列式表示吗?3.揭示课题:简单图形覆盖的规律。(板书:图形覆盖)【思考】著名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说:“任何熔岩将凝固,任何思辨的新生事物都在其自身中包含着算法的萌芽,这是数学的特点„„算法化意味着巩固,意味着由一个平台向更高点的跳跃。”经过前面两次探索,学生对规律有了感性的了解,初步感知“算法化”。在进行第三次探索过程中,教师很快把学生的目光由10个数引向15、13个数,学生的思维也不断被引向深入。从用“框数字”平移的方法找规律,到将规律“算法化”,再到用“字母式子“概括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逐步揭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数学化的形式表示规律,从而把思维和推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在实践反思、灵活应用中提炼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是来自于教师有意识的渗透和训练,二是靠学生自身反思过程中的领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应该在解决问题以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重视引导学生交流与反思”,逐步形成反思的习惯,“促进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认识,由此对数学的理解一定会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比如在揭示出图形覆盖的规律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从100张连号票中,每次拿两张连号票,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在验证学生的猜测之后,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以图文结合的方法清晰地展现出来:明确问题——猜测——探究规律——建立模型——验证——解决问题。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回顾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还从中学到了什么?”沉默一会,有学生领会了,说:“我主要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我点点头说:“是呀,究竟一共有多少种拿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共同经历了研究问题的过程,对于复杂的图形覆盖的规律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猜测,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将其转化成比较简单的问题,再通过探究,发现规律,解决问题,验证我们的猜测,这是解决科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有了这样的反思,将图形覆盖问题中蕴含的数学方法和策略直观呈现,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拓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形成策略意识。在让学生感受了图形覆盖问题的解决策略后,我设计了一系列座位的变式问题:(1)同学们,我们学校的礼堂一排有13个座位。要让唐明雨和茆雪她俩坐在一起,并且唐明雨在茆雪的右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2)高老师坐在她俩的中间,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3)还是让她俩坐在一块,去掉一个条件“唐明雨在茆雪的右边”,其他条件不变,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为什么?(4)当唐明雨和茆雪来到礼堂时,这一排已经坐了另一名同学。(课件演示)如果1号座位已经有人坐了,唐明雨还是在茆雪的右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5)如果这一排6号位置已经有人坐了,唐明雨还是在茆雪的右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变式训练,进一步运用“化归思想”迁移解决类似图形覆盖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模型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和应用规律的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是自然而平和的,我们不能把活生生的数学思考变成一堆符号让学生去死记,以至让美丽的数学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张奠宙)从数学思想方法的特点和形成过程来说,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要真正发挥数学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需要数学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促进自身数学素养的不断提升;深入研读教材,提高思想方法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进而“通过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责编 罗 艳)
第二篇: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
摘 要: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数学思想的形成是在具体过程中实现,只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体会到数学思想的作用,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关键是让学生在“传授知识中点拨数学思想”、教师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思想”、师生在“活用习题时领会数学思想”、教师能“借助板书去渗透数学思想”。
关键词:感悟;点拨;领会;渗透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关键是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渗透数学思想的意识,让学生在“传授知识中点拨数学思想”、教师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思想”、师生在“活用习题时领会数学思想”、教师能“借助板书去渗透数学思想”。
一、传授知识,点拨数学思想
事实上,在数学课堂上,每一个数学教师都知道,不管你怎么样教,都不可能把其中的数学思想从数学知识中割裂开来,知识的传授与数学思想的渗透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我们教师适时地去点拨。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中,在学生认识了0.2=0.20=0.200后,有学生甲问:“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读法还一样吗?”学生齐答:“不一样!”教师领着学生读几个小数。学生乙继续问:“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意义还一样吗?”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相整合的途径。引导学生分析发现:0.2表示十分之二,也表示2个0.1;0.20表示百分之二十,也表示20个0.01;0.200表示千分之二百,也表示200个0.001.由此可见,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意义改变了。借助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相沟通,形成了有机整体。
这时,学生乙又问道:“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吗?”教师把握时机,再次引导学生观察那三个小数,学生发现0.2的计数单位是0.1,0.20的计数单位是0.01,0.200的计数单位是0.001.可见,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后,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改变了。
接着,教师追问:“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不难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它们的读法、意义、计数单位都发生了变化。在学生的“疑――提问”过程中,不但解决了知识的传授中的难点,让学生善思、会问;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巧妙点拨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二、动手操作,感悟数学思想
美国休斯顿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在学生脑海中“扎根”。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隐藏于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通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感受数学思想的魅力。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利用工具操作验证。
生1:我使用的是方格图,长方形正方形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到面积,我也想用它来数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先数完整的格子,然后对不满一格的可以用凑成1格的方法来计算。
师:真了不起,数格子还真是个好办法。尤其是把几个不满1格的图形拼成1格来看,很有创造性,真棒!在数学上有时也规定,数方格时不满1格的可以当成半格来看。
生2:可是这样数也太麻烦了!
师:看来,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你来说说看。
生2:这样一格格数太麻烦了,可以把平行四边形一边剪下来,拼到另一边上去,拼成一个长方形,数起来就好数了。(动手展示)
师:果然是好数了,那你为什么要拼成长方形来数呢?
生2:因为这样就不存在半格的问题,数起来比较方便,再说了,长方形的面积以前我们就已经数过了。
师:你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化复杂为简单,真是太棒了。
学生在利用工具进行验证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感悟到“化新为旧”、“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
三、活用习题,领会数学思想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够起到复习、巩固知识的作用。在处理习题过程中,适当拓宽、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7页第9题:
小明、小华、小力、小强和小海五位同学进行象棋比赛,每两人都要赛一盘。现在,小明已赛了4盘,小华赛了3盘,小力赛了2盘,小强赛了1盘。小海已经赛了几盘?分别是和谁赛的?(先在下图中连线表示已赛的盘数,再回答)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回答,要引导学生学会推理。一共5个人,每两人都要赛一盘,小明已赛了4盘,说明他和小华、小力、小强、小海都赛过了,用线连接小明与小华、小明与小力、小明与小强、小明与小海。已知小强赛了1盘,由上明的连线可知,这1盘就是和小明赛的,从而说明他没有和小华、小力、小海赛。小华赛了3盘,我们知道他已经和小明赛了1盘,又不可能和小强赛,那么他只能再和小力、小海各赛1盘。这样小力的2盘就是分别和小明、小华赛的,他和小海没有比赛,所以小海就赛了2盘。师生在对数字的分析中,推理就这样润物细无声了。
当然,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贯彻。数学思想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正像史宁中教授所说:“数学思想很重要!我们过去的数学教育不注意思想是不行的。老师们必须在脑子里形成思想,必须在教书的过程中把应该贯穿的思想贯穿。不然,创造性思想怎么培养?谈创造性,思想方法一点儿没有是不行的!”
第三篇: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抽象思想
新课标指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起源是很自然的,如果感到某个数学思想不自然,那么只要想一想它的形成过程,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数学教学要通过知识的载体,去揭示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抽象思想?
一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形象。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除了可以使思维概括、简约、深刻以外,还有发现真理的功能。所以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可以表现为由原型匹型到抽象提升,如 “体育委员为班组购买文体用品。他带的钱正好可以买15副羽毛球拍或24副乒乓球拍。如果他已经买了10副羽毛球拍,那么剩下的钱还可买多少副乒乓球拍?”这些题都可以抽象成工程问题,通过抽象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画出图形,表达数量,揭示本质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常常不能借生活经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来理解数学概念。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利用直尺、三角板和圆规等作图工具画出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动手作图,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从画图体验中领悟概念。通过作图观察、比较分析,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方式,把有探索价值的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发现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应考虑采用讲授法。要根据不同的课,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
教师首先必须要从数学结论的教学转变为数学过程的教学,把数学每一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一堆死东西,而是由一个活生生的问题组成的。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解思考的全过程。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教学中:
三、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便架设“认知桥梁”要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建构过程、不仅知其结果,还要了解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
四、要注意重视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深刻理解徐长青教育专家所倡导的,简约教学策略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它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启动器。如何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营造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不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没有纯情感的认知,也没有纯认知的情感,二者协调,相互作用。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表意见,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仅有知识的交流,其次,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教师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的提问以微笑、注视和评价,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良好习惯的同时,允许他们自由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提倡讨论、辩论和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问题”心理障碍,让每个人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一种平等、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激疑、促思。另外,应注意创设开放的“问题”时空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现问题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融洽,人人均思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教学中,应有意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该情境中,犹如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需求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使他们乐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佳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可设计如下情境:同学们,今天让大家来做小老师,都来考考我。大家随便报一个自然数,老师不用计算就会知道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计数器核对。随着学生报出的数,老师都能准确无误的判断,这时学生觉得老师太了不起了,特想知道老师用什么魔法来判断的。老师没什么魔法,也不是神仙,更没有特异功能,只是老师比你们先掌握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好不好?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常常是前一个知识是后一个知识的基础,后一个知识是前一个知识的发展,就象环环紧扣的链条。学生学习数学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利用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结构中提取相关的知识经验,经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四.鼓励质疑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质疑是思维的开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都始于发现问题,始于问题所激发出来的探索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五篇: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作者:金亚白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12期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担负着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
认真学习、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时效性有着重要作用,全面贯彻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都内在地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与其经济基础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广泛认同的共同价值标准,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根基。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和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着时代的基本特征,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和重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居于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要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要不断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则是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这个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就是当代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鼓舞斗志,使民族精神在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八荣八耻”以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由价值性转化为实践理性,因而能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形成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正是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就着价值主体,营造着社会氛围,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环境影响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发生着重大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思想发展和价值取向都反映了当今时代和社会的特征,但是,由于他们生长在价值观念迅速变化的年代,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等矛盾冲突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使其容易发生裂变、产生困惑。如何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对价值观念正确理解的认识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是1990年后出生,在他们身上既有突出的优点,又存在不足,两者交织融合在一起,他们热爱祖国,渴望成才,积极进取,同时又富有理想,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欢独立思考,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结论,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健康,品德优良。但是,有的学生韧性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消沉;少数学生思想方法往往主观,偏激,把握不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有的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务实倾向和个人功利意识并存;少数学生身上存在泛功利化现象,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往往目标不稳定,不专一,缺乏诚信意识;还有少数学生心理素质欠佳,存在心理
障碍等等。针对这些特征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高校学生思想实际,积极探索新途径、新特点、新方法。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教育的功能在于完善人格,启迪智慧,激励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开展和加强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先进思想和科学真理,帮助学生转变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引导他们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增添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和增强实效性教育。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条件、环境影响、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思想结构是有层次的,思想变化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层次和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理想信念的树立,文明行为的培养,美好心灵的塑造,是一个漫长、渐进、艰辛的过程。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理特点,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层层展开,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导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求下,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作为工作的重点,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思想动机又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因而动机是可以预测的,行为也是可以引导和改造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和倾向,帮助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克服盲目性和避免随意性,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通过学生管理机制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求,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和广泛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求下,正确地认识疏导性和广泛性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校的一切工作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理特点出发,及时进行疏导,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引导就是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中出现的某些倾向和问题,宜疏不宜堵,宜导不宜压,堵则对立、压则逆反,疏则通,导则提高。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化解心理危机。高校学生的思想问题具有广泛性,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影响是不够的,也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调动和组织一切教育力量,各守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教育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营造全社会育人的环境和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