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经过我们广大教师的努力,我们农村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理解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县城学生差距不是很大。但在作文上还有较大的距离。立足于农村作文教学的现状,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成为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农村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1、丰富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是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突破口。农村学生作文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书面语言积累不够。什么是语文?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结合,称之为“语文”。农村学生虽然积累一定的口头语言,但书面语言积累却严重不足。学生没有钱买书,也没有看书的习惯。积累的口头语言,也大多是本地土语,与普通话和文学语言都有较大距离。因此,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感动有话说不出,词不达意。
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别无他法,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把学生的缺的这一课补上来。扩大学生阅读量的有效途径:首先是对语文教材的有效阅读;其次是学校的图书室;再次是建立班级图书互动平台。
2、提高农村学生作文的有效途径是常规的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有很多:作文课、学生日记、随感等等。但这些途径都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学生负担也会显过重。其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是常规的阅读教学。把作文课化整为零,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达到不上作文,胜似作文的效果。如《三峡之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往往只注重词语的积累,文章的分析,而忽略本篇课文的写作要素。我在讲本课时,注重阅读理解的同时,也把写景的方法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文章,想象美景时,明白按不同的时间展开写出同一景点同一季节的不同风韵。写什么景?怎样写?有什么特点?
我们的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美文,每一篇文章都能在写作给我们启迪,让我们受用不尽。只有把作文教学渗透到日常的常规教学中,才能起到常抓不懈、集腋成裘的佳境。
三、教会学生发现身边的写作素材,化平庸为神奇。
有位哲人说过,人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学生每到作文,总是觉得没材料可写,每次总是在做“无米之炊”。其实农村学生可写的作文素材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少,只是他们缺乏发现他们的一双慧眼。
10月9日那天,我们班的任海龙同学愁眉苦脸地跑来我面前,说要借我手机给他爸爸打个电话,原因是他在大课间踢毛毽时把鞋子踢到了房上。我想这么点小事,用不着家长大老远地跑一趟,就说先别打了,想想办法。第二天,他穿上了同学的一双鞋子,又跑来说要给他爸爸打电话,原因是借他鞋子的同学不让他穿了。于是,我帮他打听到了学校的梯子,我们班的几个同学和他一起把梯子搬来。我们刚把梯子架好,我问他,你敢不敢上,这时王智宏老师走过来说:“我上。”他顺着梯子爬到房上,扔下了鞋子,同时也扔下数个毛毽。同学们非常高兴,任海龙也面露喜色。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素材啊,可用于“高尚”、“帮助”、“温暖”等话题,可它会从我们学生的眼前逃走。
四、上好作文指导课。
作文指导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减缓难度。作文指导重在引领,不是模式,要鼓励学生创新。
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有其客观和主观因素。农村作文是我们农村学生的一块短板,需要我们广大农村语文教师不懈的努力。
第二篇: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创新性极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成功的作文教学能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失败的作文教学不利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必然失去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经过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调查、实践、学习和分析、研究,我认为:创新是农村语文教学的生命线,创新是农村作文教学的力量之源。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初中的一名语文教师,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有着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虽然有不少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尝试和改革,在快速作文、自能作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地域经济的滞后和学校基础条件的薄弱以及环境条件的制约,作文教学依然走不出误区。仍然停留在写写练练、讲讲评评之中,仅仅表现为一种教学常规或模式。学生的写作水平总是提不高,往往为作文而作文,更谈不上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认真分析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滞后根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缺乏系统、全面的素质教育之作文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培训,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巢窠。作为作文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导者的语文教师,不管是近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还是有着数十年教龄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从根本上缺乏系统、全面的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和培训。观念陈旧、教法呆板,加之受质量压力的影响,作文教学往往只是重复于大量的写、练、评,局限于审题、立意、选材的讲评和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应试训练而已。如此的训练,自然只能培养机械的作文,为了考试而作文,谈不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
2.经济滞后,基础条件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阅读教学跟不上时代步伐,难以满足作文教学的要求。作文教学本身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师生增加知识的储备量,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但由于农村经济落后,一般学校办学条件差,图书存量少。要么图书陈旧,要么适应性差,图书室、阅览室开出率低,而学生也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很难添置满足阅读需要的书刊。在信息教育方面,也因农村环境差,上网遥遥无期,自然限制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和信息的获取与储备。
3.生活空间狭隘,视野狭窄,立意、选材难以出新。农村师生生活在乡村,不是平川便是山区丘陵地带,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之,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对集中,一般来说都走不出校园,走不出学校、家庭这个生活区。出门少、阅历浅、视野窄,对外面的精彩大世界缺乏了解,无法感知日新月异的周围世界和新人新事。其结果,导致学生作文的素材贫乏,只能局限于校园师生或学生之间或家庭之中。基于此,也只能完成一些《师生情》或《父母情》等这样的限题作文,对社会新闻只能望洋兴叹,无动于衷。
作文的立意、选材自然难以出新。
4.教学粗放,训练呆板,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作文难以提高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必然围绕考试这个纲,加大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训练力度。在教学中往往是对同一题材或体裁作文的反复训练,以求在多练中总结经验、以多取胜。在技巧的训练中,也只能蜻蜻点水,点到为止,如扣题、点题、议论、抒情等。学生长期受累于“技巧点拨式”的训练之中,受制于教师的点拨,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只能机械作文或填鸭式作文,根本谈不上自主作文,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重形式,不重内容;重环节训练,不重写作积累;重技巧训练,不重基础训练,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正确使用,语言贫乏,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美感。
(二)、作文教学的重点和几点教学实践尝试。
透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能力的现状,对照课程说明的相关要求,不难看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除进行常规的程式训练和技巧点拨、指导之外,而应把学生素材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式的改革作为教学重点,籍此解决学生作文视野狭窄、材料陈腐不新、思维呆板、作文结构形式不新、课外训练少、课堂教学效益差等弊端。
在农村初中,也有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不同形式激发学生情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灵性,变机械作文为自主作文,取得了较大成功,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洋县退休教师张定明老师的自能作文
(三)、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
正因为农村经济滞后,办学条件差,小农意识强等方面原因束缚和制约,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也像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一样,收着基础条件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制约。但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因此,农村初中作文教改应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大胆创新,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以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推进作文教改:
1、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扩大生活范围,主动积极地感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积累,不但解决积累素材、丰富内容的问题,还是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相结合。
2、创造条条件,利用现有条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拓深学生得知识层次。可以开设阅读课和新闻课等,让学生通过书刊或影视教育去了解社会,增进学生的知识储量。
3、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自能作文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进而柔化作文难度,培养学生作文的自主性。
4、强化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
进学生作文的独创性。
5、重视传统文学和当代美文的阅读、诵记,扩大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作文的文学性和语言美,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6、改进传统的作文批阅方式,指导学生自改或互改,鼓励为主,多角度地激励
学生,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
第三篇:关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精)
关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会泽县娜姑中学 吴兴吉
受学习环境、教学条件的局限,农村初中学生作文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明显偏低,主要表现为内容空洞、主题肤浅、语言贫乏。虽然广大农村教师也在辛勤探索,力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先天性匮乏,加上农村教育思想、教育管理理念明显滞后于城市,所以这些努力的成效仍然不大。其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自己的空间,只要教师能够挖掘资源,采用恰当的拓展策略,学生作文能力偏低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加之农村生活较之丰富的城市生活要枯燥多了,这恰恰又是写作的一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那么我们有怎么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图文结合创设情境。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先让学生看课文想象写景,再看视频理解文字,然后在悠扬音乐中诵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组织学生读课文想画面,再听音乐回忆课文。下课时还布置学生将其改写成写景散文。二故弄玄虚求异创新。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习惯性思维,认为上课就那程序,对连续教他们几个学期的教师的细节,就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兴趣。据说有个老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他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他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可是有一天,他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他并不予以理采,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三是就地取材拓宽视野。我们远离市镇,只好因地制宜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车站等场所参加
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这样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生活范围,增加情感体验。当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切实抓好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习惯呢?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俗话说:“字是打门锤”,“字如其人”等均说明书写的重要;据说现在有一些阅作文试卷的高手能平均 19 秒钟阅完一份考生的作文,试想如果这些高手在阅一份字迹潦草的作文试卷时,可能大约只需要 1 秒钟便可以定音吧?(传
说而已不必信以为真)还是让我来打个比方,如果说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是一块美玉的话,那么一篇书写潦草优秀的考场作文则是一块粘满泥土的没有经过打磨的美玉了,有时就给忽略,甚至埋没。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既是书法艺术的造诣,又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何乐而不为呢?
2.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让学生写作时“有米下锅” 要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要写出优秀的文章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要观察,就必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有所收益。这是常识,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经验。日常生活中人、景、物都是千姿百态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特点。教师应据此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观察事物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可按南上到下、由下到上、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空间顺序进行观察。比如班级中的偶发事件,课间很多的趣事,课前同学的很多和表现等。指导学生留心家庭生活,从家庭生活中积累素材。学生要注意收集家庭成员间发生的种种事情。从社会生活中积累,要鼓励学生注意观察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问题和一些重大的社会现象。如果鲁迅没有
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又怎能写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百草园之景呢? 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语文课本的文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使其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要读得多,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如有神助。我们还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鼓励学生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自愿订阅或借阅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较好的课外读物, 让学生自愿订阅, 争取每人拥有一种有益的书刊, 同时, 还应解决好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和时间问题, 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教师根据需要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学生或在课堂上阅读, 或去图书馆阅读, 或网上读书。
二、抓好美作欣赏和仿写借鉴。
2008年中考,江西一考生写了一篇题为《有时,我也想任性一次》的文章,我觉得是一篇比较好的考场作文,就拿来和学生一起欣赏。文章形式新颖,结构优美。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截取了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四幅场景:小时候渴望小熊维尼、小学时同桌离去、中学时选择“音乐培训班”、现在妈妈责备,不屑自己的音乐成绩,以小标题的形式巧妙地组合在了一起。感情真挚,立意深刻。小作者再现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选择,而这些,都一次次被父母所回绝,变成了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偶”,由此让小作都而产生了“有时,我也想任性一次”的想法,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自我,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今社会父母对孩子的自由束缚的现状。语言优美,句式灵活,流畅自然。相信,每一位读过此文的读者都会激起内心的情感共鸣。
欣赏完佳作后,我就要求学生仿写,并且提出了仿写的具体要求,学习别人 的写法,写自己的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但必须在每个小标题下面都要围绕中心写一件具体的事,文章结构要完整。从收来的作文看,效果较好,学生都能找到写的,都有真情实感。有一个学生写职高分流,去读职高的同学表现较差,以前一直很讨厌他,分别时,他们都流泪了,使他更加珍惜
同学之间的感情。以前上课同学们不听老师的话,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就听,对老师爱理不理的,现在更加尊重老师,认真学习了。有个学生写关爱,先写了同学的关爱,帮同学捡书,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回家后给自己热好饭菜,问自己在学校冷不冷,他说:“穿着妈妈的毛衣一点也不冷,别人还挺羡慕的。”妈妈听了笑得合不拢嘴,在平实的叙事中表达了浓浓关爱之情。
四、鼓励学生创新写出特色
创新作文首要的是尊重自主。让学生说自己的话, 抒自己的情, 写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 创新作文应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 喜欢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如学生可选择喜欢的话题, 可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 或记叙, 或说明, 或议论, 或抒情等。同时,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创新。
我们翻一翻近几年来的中考满分作文, 不难发现, 这些文章写作总在力求凸现一个“新”字。
首先是标题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我们常规做法是教师命题, 写“我的老师”、“校园一角”、“桥”等等, 这些老掉牙的题目, 学生写烦了, 很大程度上难以达到练好笔的目的。那么创新题目的第一步, 就是要把命题权还给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 根据自己对众多创新类作文的借鉴, 拟出凝练、新颖, 既能画龙点睛, 又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来。
其次是角度新。有一个全新的题目, 仅仅是创新作文的第一步。接下来, 是要确定写作的新角度。怎样指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构思作文呢? 一是多向发散, 寻找可写角度。二是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 从各个角度深入挖掘。三是集中选择, 确定最佳角度。再则是材料新。材料是写作的础。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话用来说明材料在写作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人们常常把文章的主题比作人的灵魂, 把结构比作人的骨骼, 而把材料比作人的血肉。歌德说:“材料选得不好, 一切艺术才能都会被浪费掉。”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新颖的观点要靠材料来支撑, 动人的感情要靠材料来表现, 深刻的道理要靠材料来说明。我们要
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深刻道理, 关注现实生活这个巨大的写作“故事库”,写出让人久读不衰的文章来。
最后是语言新。近几年的满分作文都在语言上占据了先天优势。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古人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这就是说好的内容要靠好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写作文的时候, 注意不断地从个人的文字库存中采撷闪亮的“贝壳”来点缀文章的主题, 使其生动、鲜明, 富有吸引读者的魅力。让学生学会旁征博引诗句、名言、歌词、谚语等, 概括有典型意义的成语、典故,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另外, 巧妙的运用修辞方法, 也是使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有效途径。
五、改革传统的批改方法
按传统的过程模式组织教学,大多数教师在作文的批改上都会存在误区。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可以只给学生一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其次,教师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要使他们懂得:作文是难得“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一个不懂改文章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
总之, 改变农村学生作文能力偏低的现状, 使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 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 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 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 力求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有话可写, 写出新意, 写出特色。
第四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成功作文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贵州习水三岔河中学 母建林
内容摘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方法陈旧,故而学生头疼,教者堪忧,效果欠佳;认真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现实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众多教师也在潜心思索、苦苦找寻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只要教者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相信师生会走进作文教学的阳关大道。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时下农村初中学生中,颇为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学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虽然是一句戏谑之言,但一定程度上却反映出中学生对作文的烦厌心理。因为怕写作文,所以初中学生大多对作文深感头痛;因为教师指导无序,所以中学生的作文水平难有长足进步。
一、写作现状与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效果不佳,令人堪忧,其中重要归因在学生。学生写作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其原因又何在呢?
1、书写不“规范”,文面“惨不忍睹”
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行款格式,标点停顿,文字书写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直接影响着文章表情达意。学生作文中,字迹潦草难以阅读,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乱写错别字的现象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既说明学生缺乏基本写作常识,更反映出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同学对这些基本常识、写作习惯重视不够。
2、兴趣不浓厚,作文“敷衍应付”
“作文作文,一提头疼”。这一口头禅形象说明了学生对写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每当教师布置作文,较多学生唉声叹气,愁容满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才能激发起作文的灵感,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我想写”的动机,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才能触发文思泉涌,逐渐造就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功夫,他们只顾一味布置作文,收取作文。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平淡无奇,甚至味同嚼蜡,难有成功的体验,写作兴趣一点点被磨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头疼、逃避作文。
3、语言运用能力偏低,不能准确表情达意
“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福楼拜曾经对莫泊桑说:一定要仔细观察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人,然后分别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述他们。“最恰当的词语”即是要尽可能准确精练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实际呢,一方面因为学生词汇积累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又缺乏对学生遣词造句系统的训练,学生语感自然不强,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偏低,作文不仅文采欠缺,而且作文中滥用误用词语、前言不达后语、表达欠严密等毛病比比皆是。学生作文时常出现“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 1
达”的尴尬处境。
4、教学“重文轻语”,“文”妙而“语”拙
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的需要,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
却让人不敢恭维。目前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学生从教师的命题
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
对谁说,为什么说,怎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固定模式“说”文,这种“口头作文”拿到
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
5、作文“闭门造车”,文品与人品反差强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
泼泼地流个不歇。”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有限,交际范围狭窄,“泉源枯竭”,又怎
能“溪水流个不歇”呢?
“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如果学生不关心社会,不到生
活中实践,心中烈火般的激情就得不到激发,他们对生活必漠然置之;如反映在习作里,试想,这种离开社会实情、脱离生活实际的孤陋寡情之作能感动人吗?
对生活缺乏了解,缺乏体验,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本
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虚构,产生了许多矫情枉作。
如果我们的教师视若罔闻,无视于学生这种感情上的虚构,担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与
人真诚相处、团结协作就成问题。
二、教学现状与分析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泰兴市洋思中学有句名言:只
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归因还得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1、教学随意性强,缺乏系统安排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
学必须立足实际,制订方案,以便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个计划不仅应包括整个中学阶
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而且更要落实到每学期的阶段目标以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
和要求。很多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
学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也很大。一学期有只做一、二篇作文的,有做足
数作文但只批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
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
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这种无规律的“蜻蜓点水”、“突击备战”式作文教学根本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心态。
2、命题脱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无序,必然导致命题的盲目随意。有临时出题目的,有照本宣
科出题的,有拨高性出题的,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同步,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也没有体现由低而高整体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命题
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这种命题所要求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没有亲切感,也找不出动情点。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应付式的交差或虚构一番,这
是与“说真话、抒真情”相悖的。如果我们老师深思熟虑,掌握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把握其心态,适时从其喜怒哀乐中捕捉兴奋处、动情点,设计命题,就能为学生创设积
极作文的氛围,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命题规定的范围,最终完成作文。
3、批改欠科学,高耗而低效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教师,就有多少个批改标准。一些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往往要求过高,无
视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实际。有经验的老师则完全会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确定自己的批改标准。钱梦龙先生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家》。其要求就两项:(1)、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2)、文章要分段,家里有
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结果,这些平常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一下子得到了“优秀成绩”,少则80分,多则90多分,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强烈的成就
感。这种低起点的批改标准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有老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
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少是劳而不得。”
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提倡“评阅浏览自改法”,学生在短时间完成后,老师立
即抓紧时间把全班作文浏览一下,发现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和进行
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改。这样,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
出来,而且能有效地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4、缺“成功教育”,伤学生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
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对好作文,尚可“鸡蛋里挑骨头”;对较
差的作文,则应力求找出其“闪光点”,哪怕就一丁点的进步,都应毫不吝啬地加以肯
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样容易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轻易在作文本
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着学生作文的希望之花。
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
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就会倍增,作
文训练形成良性循环,作文水平自会得到提高。
5、脱离生活,闭门造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
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
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写作积累过程中时刻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才
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
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
作灵感的。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
我们应该谨记。
6、重文轻道,跛足而行
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文道”结合。只可惜为了应试,一些老师只注重培养
学生的写作技能,认为技能提高了内容是可以随意填塞的。于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思想也不进行疏导教育,忘记了自己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7、重教轻写,纸上谈兵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
功倍。”可见,教师经常“下水”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语
文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但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才
能提高。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取向和心态有很大差异。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技法的迷信,更多的是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写作显得生涩、神秘,让学生望而生畏。后者把自己写作的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将写作化难为易,化苦为乐。
三、改进现状 提高效率
现实的作文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应敢于面对,立足农村实际,积极寻找对策,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投身于作文教学改革,极力扭转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之弊端。
1、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不断积累丰富素材
没有丰富的生活,哪有精彩的作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全面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启迪学生留心学校、家庭、社会人与事;指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载,并及时建立“生活素材库”,以备作文时搜寻提取甚至信手拈来。
2、加强学生练笔训练,有序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作文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学生练笔包括读书笔记、美文摘抄、日记周记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美文,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能让学生学习优美词句,逐渐丰富自己的文采。新教材每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大做文章。那些需要掌握的词语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朗读,正确书写,更重要就是要灵活运用。怎样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这样可谓一举多得。
3、作文命题,力求灵活宽泛,促进有“话”可说
言之无物是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病。为何如此?大多因为作文题目学生生疏,没有亲切感,学生没有写作激情,未能触动创作灵感,自然不可能“文思泉涌”。如果拟题灵活宽泛些,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就可以选择熟悉的可感的题目作文。学生有话可说,内容自然充实有力。
4、作文指导,变教师说教为学生各抒己见
半个多世纪来的作文指导,都是一读范文,二给命题(材料),三作讲解(从审题立意到选材安排),四提要求。这四步曲,唱腻了,师生双方都没有兴趣。如此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构思,甚至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如果改为学生各抒己见,情况大不一样。所谓各抒己见,就是教师少指导,学生先思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学生的见解可以启发其他同学的思维,同时不同的思维相互交流、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不同学生就会写出不同的作文,甚至有见地的作文。
5、作文批改,变孤笔批阅为群笔修改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回家改。教师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学生所得却很少。如果变老师一支孤笔批阅为学生几十支笔修改,立即会出现崭新局面,立即会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批改。”变孤笔为群笔的具体做法是: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二次创作→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成功作文与佳作积累。
6、作文评讲,变一人点评为师生共赏
传统作文评讲是唱独脚戏,一人点评众人听:朗读优秀作文、剖析典型病例、指导修改等。这实际上是“满堂灌”、“填鸭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反映。结果,自然滋生厌恶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无论是优秀习作,还是典型病例,都可以变
教师一个人评说为师生各抒己见,共同评析。
师生共赏评析是学生“显山露水”的好机会,也是品评和接受品评的好方法。人人动脑筋,个人显其能,大家有长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能普遍获得提高。
四、主打话题作文,进行系统训练。
参照“话题作文100题演练”,从第五周起,力争每周训练一个话题,指导学生写成功作文,走阶段性“一劳永逸”,三年后“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成功之路。
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自然事半功倍,低耗而高效。
(作者:联系电话*** 邮编564601)
第五篇: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河南省唐河县昝岗乡闽营小学 曲贞文
【内容摘要】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进行论述:
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二、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低劣的原因;
三、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对策;
四、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关键词】
内容空洞
套作
学生差异
生活作文
农村气息
特色
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1、学生方面:大部分农村学生写起作文来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写不出。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令人着实担忧。
2、教师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不怎么会写文章,很多是半路出家由民办转正的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更差。教师不知如何下手指导,碰上作文课,教师随手拟个题目,任学生信笔涂鸦。学生作文没有目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写来写去,还是一头雾水。还有一种走捷径者,作文指导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套作,让学生仿写一些作文书中的优秀作文,造成有的小学生干脆把这类作文改名换姓,一套了之。
3、.教学方面:对习作教学总体目标认识不清楚,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或者是在与学生认识水平不相符的目标下对作文教学,不是
要求过高,就是面面俱到,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了极大盲目性和随意性,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其实,许多教师也不知道习作课怎么上,无教案上课,随意安排习作内容,不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事情,不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作文课全凭学生的“天赋”去发挥,就造成我们的学生习作瞎编乱造,谎话连篇的现象。
4、指导方面:未严格按照年级段要求,教学要求过高过急,训练没有阶段性。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教学程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没有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内,不能开阔学生思路,未教给学生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在作文的批改上也不够认真,没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批语,篇篇皆是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书写工整等,或反之。
二、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低劣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相对城镇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镇学生相比,视野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因而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作文雷同与重复化虚假作文,内容不具体。比如三言两语,陈词滥调,这在小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其具体原因主要有:
1、学生差异,影响了作文的水平。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见了生人就面红耳赤。很想写,但不敢提笔,敢提笔,却又无从下笔。大部分学生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空洞,语言表达不规范、不切实。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小学生而
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很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加上家长对孩子仍有许多“大人讲话,小孩子不准插嘴”这样的限制,所以本来就不是很能说会道的孩子就更加变得沉默了。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的变小。当碰到一个作文题目时,由于记忆库存的空荡,提起笔来不知所措。
2、地区差异,遮蔽了学生的视野。由于农村地处相对偏远,相对落后闭塞,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欠缺,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图书陈旧过时,信息传媒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造成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狭窄,接触社会少,生活单调,视野小,在作文中无东西可写,因此,农村学生在心理上对作文也有一种恐惧感,或者说是厌恶感。
3、教师差异也制约着作文的进步。很多教师由于功利思想作怪,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思想禁锢了部分学生写作的创新意识,教会学生按一定的模式去作文,例如段落是三大段结构:第一段开篇点题,第二段介绍主要内容,第三段谈体会、感受。结果学生的文章谋篇布局是如出一辙。小学生的思维是活泼的、跳跃的,我们不要给学生定框框条条,让他们自由地、创造性地写出他们的习作来。
4、课堂差异,影响了作文的兴趣。作文指导上,年级与年级断层,教材与大纲脱节,中年级在辛辛苦苦指导谋篇布局,高年级又在一个劲儿矫正标点符号,或者重复指导,缺乏层次性;读写并未做到真正结合,很大一部分课堂上,内容的理解总是占去大量的时间,正当要涉及写法时已临近下课,于是蜻蜓点水,草草了之。教师这样指
导学生作文,不立足于平时,不以课文为范例,而是为了完成任务,长期停留在仿写甚至套写上,教师的批语又常常是少有是处或一无是处,自然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出优秀的作文。
5、家长差异,滞后了作文发展。现今的农村,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孩,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这些老人受自身的文化修养所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根本是有心无力的。甚至有时还会起一些反面作用,这样就会对学生作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滞后了孩子们作文水平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对策
(一)写生活中的作文,写出农村独有的特色
农村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热闹,但农村孩子从小就经常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就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农村的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掏鸟蛋、下塘窝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童年趣事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喂猪、放牛、锄草、插秧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样就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又可以积累素材。
(二)走进生活,陶冶情操
农村的学生所熟知的是农村的事物。如美丽的田园之景有:连绵的群山、葱绿的庄稼、广阔的田野、弯弯的河流、清澈的小溪„„还有那种类繁多的动物:如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山间奔跑的飞禽走兽、水中嬉戏的鱼虾、家中的鸡狗牛猪„„这一切就是我们农村学生的“源头活水”,皆可成为我们教学之题材,学生写作之素材。现在农村学生的课外活动越来越少了,学校都籍借安全的原因,不敢或不肯多开展课外活动,“因溺而不泳,因噎而废食”了。学校应有意识组织和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和体验,有了这些具体的感知,学生写起来就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都写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收到的效果好多了。
(三)积累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古今中外,文科理科等方面都可以涉猎。布置学生随身准备一个积累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
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当然,这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四)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一写家中养的鸡,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鸡吃食、鸡打架、鸡下蛋等等,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议一议,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
(五)合理施教,贴近学生生活
在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中,有的作文题材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难度较大。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六册《根据音响讲故事》习作时,我放了教材所供的录音磁带,学生们虽然从录音里听到了风声、雨声、惊鸟声、火车的轰鸣声„„让学生把刚听到的编成故
事,并写下来,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刚才从录音里只得到一个表面的感知,还不够感性、深刻。于是,我布置让同学们在当天的晚上听到什么声音、早晨听到什么声音都记下来,结果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农村的“天籁”之声太美了,同学们所写出的音响也十分丰富多彩,如写夜晚的声音有:“汪汪”的狗吠声、“喵喵”的猫叫声、“唧唧”的蟋蟀叫声、夜半小儿的“呀呀”啼哭声、夜鸟“咕咕”的叫声„„让学生按其自己所听到的声音,自编故事、自缀成文,结果都写得生动有趣。所以,以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我门要作一些相应的变通,变难为易,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于写。
四、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对一个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一些教师在语文的各项训练中单打独斗,作文课练作文;阅读课练阅读;说话课练听说,各管各的,缺乏联系,作文课仅列个提纲即让学生完成。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为此,教师就要做到:
(一)转变教学观念,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小学作文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从全局去掌握作文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深入理解各阶段的具体任务,牢牢抓住“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
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链条。同时,在总体目标任务下,系统地规划出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训练点的目标,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方法得当,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二)结合农村特点,正确指导学生习作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些人总认为农村生活单调,没有什么可写,其实,我们只要深入到农村去,留心生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农村不是缺乏新鲜的事例,而是我们没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教师要让孩子们平日里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撷取反映农村特点的人事景物,比如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可指导学生现场观察,状物写景,感受自然的奇丽和家乡富饶的特产;可写农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农事活动等;可写身边忙碌的劳动场面,可写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等。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不再是胡编乱造的空洞无味的东西。
(三)重视讲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一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爱学爱思,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适时予以指导,让优生和后进生结对帮扶,小组合作,鼓励竞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观察的好品质;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还位于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讲去评。学生自己去评价自己的或同龄人的习作,有不同于成年人的观点和视角,学生之间也容易接受;组织学生小组交换评阅,认真修改,互提意见,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作文评价的能力;再次,教师要适时评价各组的进程和取得的成绩,积极反馈学业信息,对好的习作好的方法要公开评讲,对存在的问题要灵活进行调整,及时予以纠正,以保证学生合作探究的实效;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断进取,虚心听取大家的建议,对作文进行二次创作、三次再创作,以保证每次作文教学的质量不打折扣,让学生在每次作文中都是最大的“获胜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农村的学生并不笨,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论文】
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河南省唐河县昝岗乡闽营小学 曲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