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样的课才是高境界
什么样的课才是高境界、高水平?
应用范围遍及全国的尝试教学法掌门人邱学华,六十多年在教育第一线,潜心总结出三个字——“趣、实、活”。
啥意思呢?就是上课得有趣,基础要打实,气氛还得活跃!“趣”是手段,“实”是目的,“活”是提高。“实”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有趣是为了实在。
听起来很简单?没错!邱学华认为,一堂好课可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你有技巧、有方法。什么技巧、什么方法?邱老师给您十二条建议!建议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开门见山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
出示课题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从教育心理学方面看,儿童有了注意方向,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建议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30分钟后,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建议3: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我的信条是:“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使学生喜欢学数学;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要千方百计地去表扬学生。”
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游戏、竞赛、抢答、猜谜等,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尝试,主动参与。教师的幽默、机智、亲和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
建议4: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新精神
“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
建议5: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
参与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教师设框框,学生来参与;一种是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还不够,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一堂课不能教师带着学生跟着教案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这样才能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议6:允许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问,就是引学生问。一堂课可以有几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自学课本后,教师让学生提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教师讲解后和全课结束前,也可让学生提问,“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大家讨论,由学生自己回答。有些问题,可留到课后指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也可能幼稚可笑,教师千万不能讽刺嘲笑,否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他们就不再举手提问了。
建议7: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组织学生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活跃课堂气氛。
开始可能会遇到问题,学生讨论不起来,启而不发。但是,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和大胆发表意见的习惯是逐步培养起来的。起初多采用同桌两人议论的办法;以后可采用全班讨论,听别人发表意见,再互相复述一遍;然后再试着分组讨论。分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2—4人为宜。
建议8: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教师不在言多,言多必失。学生课堂纪律涣散的时候,正是教师讲话时间太长的时候。因此,要控制教师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留30分钟时间让学生活动。
从教师讲话那里省下时间,多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手过一遍。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当教师必须懂得一条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建议9: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订正
对课堂练习的要求,概括成一段顺口溜:先练后讲,练在当堂;边练边讲,订正在当堂。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也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课内把大部分的作业都完成了,课外的作业就少了。建议10:加强动手操作,运用现代手段
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按“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发展的。因此,儿童最初学习概念时,必须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学手段主要有教具、学具、电教手段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将广泛应用,但是运用时要掌握一个“度”,教学手段只能是辅助手段,不要喧宾夺主。建议11: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
有些课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花样很多,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事实上是“刀光剑影一闪而过,倾盆大雨一泻而光”,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留下多少东西。课堂教学还是内容要少一点,学得要好一点。马马虎虎做十道题,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题。
把握教学节奏,有紧有松,有高有低,张弛适当。课堂前半部分紧一点没关系,关键要给后面留有余地。现在教师恰好相反,上课一开始,觉得有的是时间,就把节奏放慢,松松垮垮,后来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只能开快车。建议12: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学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包括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等,其中主要是练习分层。优秀生多做一点,难度适当高一些;学困生少做一点,难度适当低一些。这样,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做到“培优辅困”,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
第二篇:据说这才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据说这才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质量体系还在,质量人员已无!或许这才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到底怎么理解,速看下文......一,抛开“质量”讲“成本”是“飞蛾扑火”
先来看一个关于项目收益的计算公式:
一个项目的收益,要看项目交付物的质量是否高、成本是否低、工期是否短、风险是否可接受!这意味着,同等条件下,质量要求越高,意味着花费的成本也越高,反之,高成本却并不一定都会带来高的质量。
对于正常运行的工厂来说,大家都希望有效益、有利润,效益和利润从哪里来?当然是控制成本,但是控制成本不是一味地降低原辅料消耗甚至是降低原辅料质量,不是一味地降低备品备件库存和设备维修费用,更不是一味地减少劳动者数量、增加劳动者工时、甚至降低劳动者工资。低成本项目的结果是,项目“交付物”质量低劣,既影响了生产的产品质量,又保证不了运行成本的合理性。
有些企业做项目舍得初期投资,完全是形象工程,很多名企,外表看似光鲜亮丽,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内部管理也是一塌糊涂,为了维持光辉形象,也只能处处粉饰太平,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软件文件记录做的天衣无缝,把质量体系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对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于生产工艺的改进,效果微乎其微。
到最后,管理比较好的企业,天天是文山会海,一个偏差接着一个偏差,一个文件接着一个文件升级、培训,庞大的质量体系整天忙得天昏地暗,与生产车间却毫不相干,生产车间仍然是在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而起早贪黑、当牛做马、累死累活!
效益不好的企业,干脆把买来的文件束之高阁,把过认证时候的质量人员减了又减,工程人员和维护人员也走光了,证书到手,质量管理水平也恢复到认证之前!
长此下去,产品质量必然无法保证,而离开了“质量”去追求所谓的低“成本”,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二,不计“成本”追求“质量”也是“走火入魔”
也有一部分实力雄厚、财大气粗的企业,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价格最昂贵的设备、采用最自动化的控制系统、采用全世界质量最好的原辅料,这当然无可厚非,有钱任性!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适可而止,凡事都有一个最优的性价比。
药品质量,取决于药品对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取决于患者可接受的质量风险,同时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整体行业水平的提高。
比如说药品的纯度,世界上永远也没有100%的纯物质,那么也就永远没有杂质为0,但是在当前有限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杂质研究改进工艺,差不多达到极限以后,可能每降低0.01个百分点,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成本升高。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们日常的“偏差”,有多少是因为控制策略不适当,制定的内控质量标准过高,制定的工艺参数控制范围过窄,拿一道又一道的绳索,把自己捆绑的紧紧的,动一动浑身都疼,看似严苛的管理,实际到头来不是损失巨大,就是明紧暗松,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研发阶段,我们就要充分研究产品的质量属性,基于产品的风险和安全有效性,认真制定质量标准,工艺开发阶段就要考虑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熟的工艺设备,规划合理的设计空间,制定合理的验证策略和控制策略,为将来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的高效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何质量的控制,都是基于质量风险和现有的技术手段,我们当然鼓励创新,但是决不是盲目的无谓的提高标准。
三,质量体系与经济效益
质量与经济效益,大家应该都知道:
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市场,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价格,没有好的质量,只能陷入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泥潭,最后也就彻底没了质量,彻底没了效益,只能关门大吉!
但是很少有人考虑质量体系的经济效益,大家都把销售部门当做金娃娃,把生产部门当做金矿来挖,质量部门并不能有效的参与到生产过程控制中,而是变成了救火队、清洁工,出了问题出来收拾残局,对内是写写画画、纸上谈兵,对外(监管部门)是遮遮掩掩、粉饰太平。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也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个好的质量体系,一定是项目提出阶段就要有质量人员参与,项目设计阶段就要有完整的质量团队,质量人员要参与整个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才能够对整个硬件系统有足够的熟悉和认识。同时质量人员要参与研发向生产转移、参与工艺设计、参与产品投产、后续生产全过程。这样他们才能够了解产品本身,了解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只有了解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做好质量管理。
要做好这一切,首先要懂得科学知识管理和质量风险管理,基于当前的科学知识发展水平和质量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将“人机料法测环”的方方面面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不是“秀下限”打擦边球,也不是“秀恩爱”高调表演!
四,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质量管理”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质量不是QC检验出来的!
质量更不是质量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出来的!质量从来不是“质量管理”出来的!
质量应该是渗透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灵魂里面的东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想到“我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我们生产的是质量属性”!
什么时候不再需要人监督人,每个人都可以自觉地履行质量义务!
什么时候不需要QC的检验结果出来,每一个岗位的生产人员都可以自豪的说:“我生产的这一批肯定合格”!
什么时候不需要专门的质量人员来处理质量问题,而是第一时间把质量问题消灭在生产现场!
什么时候不再需要处理一大堆的偏差,所有可能的风险、可能发生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提前预见、提前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尽可能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即时发生了,也早有预案,没必要天天吵架,天天开会研究偏差该谁报告、偏差该不该记录在案、该不该对检查员公开了!
说到底,什么时候“质量体系”还在,但是却不需要专门的质量人员,或者需要极少的质量人员,什么时候我们只要抓好“生产管理”,抓好服务于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需要专门的强调“质量管理”,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更有保证!
质量体系还在,质量人员已无!这应该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第三篇:孩子爱上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孩子爱上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对孩子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许多聪明的孩子,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听讲不专心,不愿写作业,不喜欢看书等,这都是因为没有兴趣,兴趣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只有积极的兴趣,孩子还会主动、积极的学习,如若不然则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人的潜能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的、第一位的因素,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环境的作用在于容许或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激发环境。
要有一个自由、民主和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明显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从而大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组织、合作,即围绕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发出各种指令,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其开展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信息的主要探求者、加工者、思考者和创造者。自由、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满堂灌”、“填鸭式”等)中的被动心理,为他们打开思路、激发潜能奠定基础。
要有活跃的思维环境。激发学生潜能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总是和质疑、和问题联结在一起的。所以激疑——质疑——辩疑——答疑是活跃思维环境的必要环节。
此外,需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提问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富有创造性,但这种“顿悟”往往停留在“原始智慧”上,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步骤如何。这时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点拨、启发他们总结。如前面所举“浮光跃金”的例子,有学生回答,这是困为湖面上有渔船,船上有渔火,渔火倒映在水中之故。这时教师就应及时指出他运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激发了思维,因为后文有“渔歌互答”一句,前后联系,不知不觉地激发了学习潜能。
只要孩子有点滴的进步,你就要肯定孩子的成绩,多表扬,使他有成就感,增强信心。同时,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非常优秀的孩子比,以免挫伤他的积极性;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相信他一定能行,能够成才。
孩子对学习没兴趣,是因为没有一个好习惯,所以,你在赏识孩子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比如:做完作业后,检查正误,随手收拾好书包。睡觉前和孩子一起看一会儿书,等等。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变了,变得不那么讨厌学习了,而且越来越聪明了。
当父母希望孩子学些什么时,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给他们刺激,激发强烈的兴趣,使学习成为孩子一种自觉自愿的事。那样,做父母的也就尽可以不必那样累、那样辛苦、那样煞费苦心,结果却可能好得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这样东西感兴趣,他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家长在适当的时候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第四篇:领导干部修身要有高境界
领导干部修身要有高境界
境界,是一个人在精神方面的高度,反映着生命的品质和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无视也好,逃避也罢,境界往往像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甚至左右人生。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公职人员,境界的高度,不仅关系自身进退,而且事关社会发展进步、事关事业的兴衰成败。
要有高境界,良好的状态是前提。党员干部思想境界的高低,既反映在心理状态上,也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一个人在心静如水的时候,创造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一旦少了这份宁静,看什么都眼红,干什么事都不顺心,盲目去追求,只会惆怅和失望。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头为群众做出榜样,学会心理调节,把握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革命斗志不减,工作干劲不退,相信付出定有回报。要时时告诫自己,欲望不可超越现实,期望不能超过自身能力。只有豁达以待,泰然处之,才能除去一些浮躁,保持一份宁静,留一片蓝天给自己。
要有高境界,正确的比较更重要。比然后知不足,境界高不高,比较是个重要方面。当前我们一些干部找不准参照物,总喜欢和有钱人比,比房子、比车子、比票子,越比心里越失衡。要学会和英雄模范比,和身边的党员领导干部比,从而校正自己的人生航向。学会正确的比较,还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有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就会追求高尚纯洁的东西,抛弃低级庸俗腐朽的东西,增强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味,不为琐事烦心,安心本职,为事业建功立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要有高境界,耐得住寂寞最关键。大凡世上有所建树、成就事业者,无不是耐得住寂寞的典范,也都无不懂得生命、时间和光阴的价值。他们在得志时不得意洋洋,时刻牢记着自己的平凡;在失意时不失态,不小视自己的价值;在奋斗中体验着欢乐,在寂寞中感觉到充实;在困境中不迷乱方寸,在顺境中不忘乎所以。面对物欲横流、诱惑纷繁的大千世界,领导干部要做到真正的心无旁骛,宠辱不惊,这样才能内心平静,有所作为,不为外物所诱,抛开私心杂念,坚定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俯下身子踏踏实实为人民去真正谋福利,时刻做到心里装着人民,凡事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第五篇:和谐是一种高境界
和谐是一种高境界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十八大报告中,“和谐”一词数次出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顿感新意浓浓。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在于注重“和谐”。这里所说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正”。我们今日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和谐是一种高境界。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成为我们崇尚的价值观念,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和谐产生美。走和谐之路,我们才能建设美好家园。毋庸讳言,人与自然之间出现过不和谐的音符:生态的恶化制约着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健康。重视人与自然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后,做出的理性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和谐生发力。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谐”将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团队精神”,并产生巨大的力量。只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和谐相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和谐是一种胸怀。如今,我们不仅要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推动国际社会多种力量的和谐并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间一方面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交往也愈加密切,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更需要一种合作精神。
和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中多处出现“和谐”之声,动民心,励民志。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谐,是党心民意的真正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坚实基础。我们要珍视和谐,维护和谐,在和谐的环境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