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知职教改革
感受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
——听李院长主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信息化》心得体会
汽车工程系 梅丽歌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学院规格提升后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互相交流学习学院在课程和专业建设方面的经验,学习兄弟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好的做法。2011年8月23日上午,学院在南校区艺术中心报告厅组织全员教师培训活动。
培训活动的首场讲座由李亚杰院长主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信息化》。李院长在介绍讲座内容时指出,希望通过讲座把自己参加教育部第一期“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和“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四周年回顾展”上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大家,把来自教育部门高层的声音和讯息传递给大家,使全院上下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地推动学院的发展。
李院长在讲座中通过高职教育在新形势下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信息化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时代呼唤;职业教育信息化等不起,慢不得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高职十年的发展、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任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新知识、新思维、新构想,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新时期信息化战略的必然选择,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举措。同时强调,要紧跟时代潮流,加快学院教育信息化发展,并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工作思路。
听了院长的讲座,我受益匪浅:第一,职业教育区别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瞄准就业市场,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职业教育的一名老师,我觉得老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因为科技日新月异的同时,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改变。学院也应该从各方面支持老师提高完善自我,并且尽力为提高老师的素质创造条件。我觉得只有老师的素质提高了,改革成果才能有效的应用,学院才能快速的发展。第二,我感受到了职教改革的必要性。现在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动作快、力度大、工作实的方式加快进程,争取成为国家特色院校,否则,我们真的要落后了。第三,教育信息化。以前,我总认为:信息化离我很远,只有高科技,才需要信息化。现在,我改正了以前错误的看法,深刻认识教育信息化将对教育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我要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努力提高计算机技术水平,在图片处理、音视频编辑、动画制作、以及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等方面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我觉得我要为信息化做贡献,因为我至少可以把我所讲授的课程建成资源库,把自己的优秀资源推出去,与全国高职院校的老师们共同分享。
第二篇:学习职教改革相关文件心得体会
学习职教改革相关文件心得体会
2月13日至18日,按照《中共**市民办公助职业教育管理中心委员会、**市民办公助职业教育管理中心关于在全体职工中开展职教改革大培训的通知》(*公助党文〔2020〕4号)文件要求,本人系统地学习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省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以下统称《方案》),对改革中有关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方案》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职教改革总体目标、总体要求、具体指标和具体措施的认识更为清晰。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具体实际,本人认为:
第一,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才能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第二,面临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的大背景,高等职业院校既要寻求差异、凸显特色,又要狠抓质量、打造品牌。标准体系建设是未来学校发展竞争力体现的重要保证,而教学中最基本的细胞——课程标准的建设,则可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标准化与特色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三,探索“产教融合”的方法与路径,依然是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在各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产教融合”落地可选择的最佳方式之一。第四,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两个导向,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专
业设置、招生政策应随之而变,通过多种方法引导、鼓励更多的学生进入就业需求更旺盛、企业人才需求更迫切的专业学习。
第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学生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应该全社会实现联动,集社会共同力量来办学。在社会转型期间,应该了解社会的需求,更应该把社会的力量应用起来,为中国制造品牌的提升增添更强大的基础。同时,对于“三教”改革也提出应加大力度,如组建教师团队,深入挖掘课程的理论深度,做大做强课程教学内涵的建设;运用课外教学实践基地,增添课程内容,把理论知识与当地精神的结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
第五,通过教师下企业实践收集更多教学案例,将实践型教学课时占50%以上慢慢落实到基础课改革上;突出教学成果,推进毕业生由量变向质变发展;教师在教材教法改革上应有较大作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进课堂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前储备人才,加大师资培训;不断加强党在职业教育中的领导作用,发挥党员优势,推进学校教学和管理稳步推进等。
第六,我们应该更好的服务军民融合发展,做好面向现役军人的教育培训,支持其在服役期间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制订具体政策办法,支持适合的退役军人进入职业院校和接受教育和培训。同时也可以做农民工、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
第三篇:职教中心改革发展调研材料
近年来,**县深入实施“教育强县”战略,把职业教育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年,我县要申报“**省职业教育强县”,如何抓住机遇,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近日,县委政研室就我县职教龙头——县职教中心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改革发展的基本情
况
**县职教中心(县三高)创建于2000年2月,是一座由原县职教中心、成人中专、三高合并而成的新型中等综合学校,也是许昌市仅有的一座融普教、职业、成人三种教育为一体的特色学校。近年来,**县三高抓住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务实拼搏,改革办学体制,大胆探索并实施“2+1”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生就业率不断提高,对口升学率,就业率均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等多项殊荣。2004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省县级骨干中心。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被市教育局“许昌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8月,经市教育局批准,更名为许昌市经济管理学校,又成功组建了**县职业教育集团,使其成为全省18个职业教育集团之一(全省县级仅开封、**两家)。目前,学校发展成为三个校区,占地234亩,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现有50个教学班,在校生3200名,教职工206名。
二、取得的成效与发展前景
(一)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嬗变。学校从教学质量抓起,逐步创立了一套科学管理体制,使学校管理纳入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轨道,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升学情况看,近五年来,升入高校人数连年攀升:2004至2008年升入高校人数分别为235人、298人、233人、450人、604人,其中本科分别为13人、30人、56人、140人、301人。同时,对口升学四年来蝉联许昌市第一名。目前,在校生由合并前的不足800人,发展到3200人。在此基础上,还筹资1000万元,购置原县二高校区,组建了学校“东校区”;投资173万元购买原县机电厂,办起了“驾驶员培训学校”,组建了“北校区”,为学校的进一步壮大创造了发展条件。
(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品牌。一是创新特色办学模式。即利用普通高中招生,求得生员后,让学生前两年学习普通高中课程,第二年期末根据学生意愿,实行“分流”:有志考大学者,继续在普通高中学习;愿意学习一门技术提前就业者,可到职教专业班学习,学习期满,参加高职院校对口升学考试或由学校负责安置就业。二是创新分层次、阶梯式教学方法。教师依据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等,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围绕市场办学,紧贴经济育人。学校开设的专业有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十几个类型,一大批学生毕业后成为机关、企业的业务骨干。这种升学有希望,毕业有出路,创业有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学校招生、教育、毕业三位一体,赢得了社会、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三)教育教学设施日臻完善。近年来,该校不断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配备了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学校办起了校园网,实现了联通教学和办公。目前,该校有联网计算机近200台,多媒体大厅两个,图书馆各类藏书11万余册,有理化生实验室4个,电子电力拖动一体实习室1个,汽车驾驶培训实习实训维修基地3处,音美练歌绘画室4个,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培训了大量的实用人才。仅2007年以来,就培训幼儿教师、餐饮服务人员及农民工2051人。今年,又争取了基础设施项目一个,项目总投资450万元,其中中央无偿资金300万元,计划建设综合教学楼一座,并配套相关设施,促使教学设施日臻完善。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该校很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和管理工作,在年轻教师中开展青年教师成长等系列活动,启动“名师工程”,造就一批骨干教师。在167名任课教师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56人,占任课教师总数的33.5%;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有145人,占任课教师总数的86.9%;具有合格学历教师157人(其中研究生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4%。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又从高校招聘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30人(其中研究生4人),这些高材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家庭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我县现有初中39所(含公办、民办),每年有初中毕业生一万多人,而全县仅有两所普通高中和一所职业高中,每年招生数量约5000人,还有5000名初中毕业生上学无门。目前,我县职教
与普教学生比例为1:6,与国家要求的1:1相比差距很大,这为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留有足够的空间。相对于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又有着特殊的优势,有相当数量的需求群体。在收费上,职业教育的收费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更适合那些低收入家庭子女求学的需要。在学制上,职业教育的学制更加灵活,周转期短,就业率高,有利于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在新生录取条件
上,职业教育招生的范围更广,条件也不是很严格,这有利于文化课成绩差一些的学生继续求学。职业教育的特殊优势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六)人才市场对实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增。目前我国技工、技师仅占工人总量的3.5%,而在发达国家通常占20-40%。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直接影响了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30万从业人员。现代服务业也需要大量通信、金融、保险、物流、批发、采购、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技能型人才。就我县实际看,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我县经济的发展已经受到人才短缺的严重制约,特别是随着煤焦化、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工业体系的逐步形成,必将出现相关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县输出劳动力近30万人,靠技能打工的不足10%,其中近70%的外出打工人员在打工前未接受系统培训,这些都为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招生比较困难。经过该校的不懈努力,学校生源逐年增多,但仍然存在着招生难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和普高扩容,带来了持续升温的普高热,以致社会上把读普高,上大学视为“正途”,把职业教育视为“旁门左道”,不少家长认为职业学校是杂牌队伍,不正规,读职高没有出息,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和误解,导致普高招生不请自来,而职业学校招生难请。
(二)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硬件建设亟待加强。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设备投入大,所需的经费远远高于普通高中。我县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生均经费较少。并且由于购置县二高旧址和县原机电厂,目前欠债2000余万元。而城镇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又没有完全落实,实训基地建设等无力投资,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市场准入制度执行的不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而实际上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未真正落实,一些企业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四)群众科学致富意识不强。部分农民认识不到科教与致富的关系,认为当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不需要学技术,靠世袭的那一锹一锄够用了,对各类先进农业技术培训认识不够。作为县级职业学校,承担着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培训的重任,但组织培训对象非常困难。
(五)专业课教师不足。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时代性较强,知识更新较快,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但是,学校经费十分有限,无力投入经费进行教师培训,从而导致专业课教师知识陈旧,观念落后,不能满足新型人才培训要求。
四、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的宣传力度,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促使全社会关注、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县财政、教育等行政部门要落实省定城镇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依法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要继续贯彻落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关于“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经费的10%—20%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规定,全额用于职业教育。
(三)优化职业教育环境,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规范企事业单位招录员工行为,用工单位招收录用的员工必须具备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者必须经过有关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过严格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同时,对一些未经过培训已经上岗的人员,要求用工单位定期组织这些人员进行培训,使我县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之间真正形成一种“先培训、后上岗”的良性循环,这样,既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职教学生就业率。社会评价是一面镜子,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就业搞好了,出口就顺畅,入口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只有适应就业需要,职教才有希望取得更大发展。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自主办学的新途径、新路子,充分发挥现有骨干专业优势,办特色专业,育特长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要加强实验、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五)加强职教集团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当前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我省通过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和区域性职教集团等措施,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县以许昌经济管理学校为龙头,组建了由7个成员单位参加的我县区域性职教集团,成为全省18个职教集团之一。我们要进一步充实内涵,扩大规模,通过“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校企结合、城乡联姻、行业协会参与”等多种形式,整合教育资源,把我县职业教育集团办出特色,创出品牌。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阵地。
(六)细化工作责任,争创职业教育强县。县政府已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争创职业教育强县的意见》和《**县七部门关于职业教育工作联系会议单位名单的通知》,为今年申报职教强县打下了坚实基础。各有关部门,要对照职业教育强县评估指标细则,明确任务,查漏补缺,把具体指标落实到实处,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县人大,县政协要加大督查力度把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列入有关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争取早日实现创建省级职业教育强县的目标。
第四篇:职教中心学校改革创新情况汇报
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学校改革创新情况汇报
自试验区试点县项目建设以来,我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发展”的办学方向,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产业人才为主体,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主导,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创新办学思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做大“职教超市”,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强办学吸引力,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一、创新发展思路,明确服务理念
学校要想有发展、有作为,就必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几年来,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深刻理解上级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学校领导经常参加市委组织各种会议和调研视察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市职业教育科学定位,高端谋划,探索出了适合五大连池市职业教育办学探索的改革思路,推行了“狠抓三项建设”、“创新四个模式”、“搭建五个平台”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一办学模式完全符合五大连池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全符合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完全符合大农业发展和大职教发展的需要。
培养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的政策导向;农业和旅游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建设“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是我市的发展战略;通过学知识、学技术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增加经济收入是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因此,我校确立了“以农为本、兼顾旅游、立足五市、服务黑河、辐射全省”的发展定位,明确了为学生就业与发展服务、为城乡劳动者创业致富服务、为现代化大农业服务、为创建“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服务的工作理念,致力培养落地型技术技能型产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二、夯实基础建设,拓宽服务渠道
一是政府加大投入,增强基础能力。我市在一般性财政收入刚过2个亿的财力下,三年共投入资金4000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并将价值 2000万元的邻街商服用地和原讷谟尔中学、建设中学、永丰小学闲置校舍无偿划拨给职教中心,建立了珍禽养殖场和食用菌场等实训基地,2016年投资1200万元新建4000平方米五大连池社区学院,学校办学条件位居全省中职学校前列。
二是用好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国家示范校建设、试点县建设、以奖代补等专项资金,加强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三年来,共利用国家和省专项资金3300万元,购置教学和实训设备1200台套,建设校内实训室38个,建立校内实训基地21个,校外实训基地10个,扶持农民创业示范园区20个,为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极大限度地满足了相关专业设置、学生实训及为农服务的实际需求。
三是部门合力支持,开展校企合作。为突出职教中心的社会服务职能,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都明确要求,各部门培训基地统一建在职教中心,培训项目统一由职教中心承办,培训资金投入职教中心集中使用,形成了各部门合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市人社局、就业局、农业局等部门相继在学校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农民创业、阳光工程、就业再就业、扶贫开发、旅游教育等培训基地,三年共培训学员14983人,注入培训资金855万元。市农业局、教育局、建设局等部门把农村卫生箱、学生桌椅、公园排椅等项目放在学校生产,三年共生产各类产品2100件套,实现了校企融合。
三、做大职教超市,促进服务发展
一是开办以升学为主兼顾就业的职高班。招收未升入上级学校却有升学愿望的初中毕业生,以职教对口升学考试和技能考试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升学需要。目前职高在校生750人。
二是开办以就业为主的技工班。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辍学生和城乡青年,增加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技能课,强化技能训练,增强就业能力,实现高薪就业和稳定就业。技工校学生351人。
三是开办以涉农教育为主的中专班。招收有求学意愿的中青年农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和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根据生产进程开展相应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并达到专业学习带动产业发展和家庭增收致富的目的,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成人中专在籍学员2321人。
四是开办以提高学历层次为主的电大班。发挥电大专业齐全、办学灵活的优势,利用机关事业单位重视文凭效能的政策导向和人们追求高学历的心理需求,开展电大专本科远程网络教育,提高职工的文化专业素质。电大在籍学员516人。
五是开办以促进就业和创业为主的培训班。发挥我校是省农民创业培训基地的优势,面向黑河各县市区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发挥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面向本市城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业再就业、旅游服务、家政服务等培训;成立了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活动中心,为中老年居民学习和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三年共培训学员14983人。
通过多种办学形式和学历层次,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使学校成为城乡劳动者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职教超市”。
四、打造特色内涵,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狠抓三项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优教师培养计划”,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一体化教师比例已达到65%。教师承担国家、省科研课题11项,编写各类教材29本,有7本正式出版发行。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以现代农艺、畜禽生产、旅游服务三个省级重点专业改革为引领,以电工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化校园网,新建了视频会议室、录播室、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为乡镇职教分校配备远程网络终端设备、多媒体投影设备40台(套),建立多媒体培训室42个,把职教中心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延伸到乡镇村屯,实现了“双网联动”的职教远程网络特色。
二是创新四个模式。实施“开放式、多功能、集团化”的办学模式,使职教中心成为“市有总校、乡有分校、村有教学点”的开放式学校;发 挥教学、培训、科研、生产、服务五种功能,成为“产学研一体”的多功能学校;牵头组建了黑河市农村职教集团,成为“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的集团化学校。实施“校企融合、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学校开专业、专业办企业、师傅带徒弟、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依托各专业,开办了农业试验站、鹿场、珍禽养殖场、苏绣厂、工艺美术厂等21个经济实体,使专业和企业相互结合,产业和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了培养人才和开发产品双丰收,学生多次在国家、省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实施“分段教学、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学安排分段式、教学过程生产式、教学管理学分制、教学评价成果式”的方式,做到“教、学、做”相统一。实施“五元三维”评价模式改革,通过“平时表现、理论考试、技能考核、企业评价、职业鉴定”多种途径,综合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是搭建五个平台。通过市乡村三级职教网络建设,打造开放式办学平台;通过职高、技工、电大、培训、中专“五教融合”的超市化办学,打造多功能育人平台;通过创业服务团队和现代农艺大师工作室,向农民推荐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创业后续服务,打造创业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充实教学资源库,实现“双网联动”远程教学,打造信息化网络平台;依托职教集团开展成员间的多领域合作和中高职衔接办学,拓宽办学渠道,打造集团化合作平台。
五、丰富办学职能,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围绕产业育人才。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围绕市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着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矿泉农产品开发等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通过基地培训、入村培训、现场指导多种形式,把种植、养殖成人中专班和培训班办到乡镇、村屯。解决了广大农民想上学但无条件到校上学的矛盾,有效缓解了农村文化技术落后和新型职业农民溃乏的问题。创建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省现代农业创业、黑河市职业培训、市就业再就业5个培训基地,培训面覆盖黑河市所属7个县市区,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产业人才和 新型职业农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是依托特色建基地。学校建立了植物医院、动物医院、农业试验站、珍禽养殖场、鹿场、食用菌场、矿泉岩茶厂、农产品加工厂、连池刺绣厂、工艺美术厂、餐饮实训基地、家政实训基地、美容美发中心、社区教育活动中心、旅游公司、机加公司、创业超市、创业服务部、菌需服务部等21个校内实训基地,建立10处“场校共建、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立20个“乡校共建、校社合作”农民创业示范园区,拓宽了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三是突出发展送服务。学校通过参加职教集团、院校合作、校所合作、场校共建、乡校共建等形式,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建立农民创业项目库,推广大豆优良品种、特色玉米、优质葡萄、嫁接黄瓜22项,通过“专业教学+实训基地+创业园区+农户”产业带动的方式,引领农民创业致富。粮食增收3个百分点,带动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2亿元。
2016年5月份以来,学校又建立了电子商务培训实训中心,成立了社区教育学院,启动了汽修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举办了新型渔民创业培训班,开办了空乘高乘专业,为五大连池机场和省内外高铁地铁培养从业人员。受省农委的委托,由我校教师组织编写的《黑龙江省农民创业项目库资料汇编》即将出版发行。
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努力把试点县、示范校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美好”的五大连池,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高邮职教中心课程改革学校汇报材料
积极实施课程改革 彰显职教特色
-----高邮中专课改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高邮职教中心创办于1985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文结合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目前,在校生4066人,学校占地204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专职教师192人。学校开设有机电、数控、电子、计算机、财会、建筑、服装、海员等主要专业,并逐步发展形成了1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课改实验点、3个省级示范专业良好局面。学校先后获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德育先进学校安全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课程改革是坚持特色兴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校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并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逐步出台各项改革措施,改革取得了明显实效。
成果:1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课改实验点、3个省级示范专业
近三年来,在省、市师生技能大赛中,我校120人次获奖。省、市创新大赛中,有21人次获奖,省文明风采大赛中,我校共有148件作品获奖。
(一)课程改革主要理念
1.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传统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实践知识为中心,构建“1+0.5+0.5+1”的专业培养模式即一年级以基础文化课为主,二年级上学期以综合化的专业课为主,二年级下学期全部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和实训课,三年级下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2.文化课程必需、够用,专业课程综合、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
文化课改革总体上遵循“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重视发挥文化课为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服务的功能的同时,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功能。将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其中基础性文化课面向全体学生,应用性文化课面向专业大类。例如,机电专业则融合了?等综合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相关学科知识则整合在其中。目前机电专业开设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有多门课程。
3.坚持能力本位,实施“双证融通”。
我们对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即将专业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应知应会要求全部落实到相关课程中去,确保中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全部覆盖相关工种的初、中级工应知应会标准,由市工考办组织实施等级考核。实施了双证融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质量较高。
(二)课程改革主要经验与特色
1.加快建立专家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的骨干队伍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课程,关键是教师,打造一支具有课改理念与意识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首先,加大培训力度:目前我校参与“四新”培训178人次,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培训74人次,出国培训22人次。通过培训更新了教学理念,提高了专业技能。其次,积极顶岗锻炼:要求专业教师利用暑假进企业顶岗锻炼;参与开发研究:鼓励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参与生产过程,进行本专业课题的开发和研究,从事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把握专业发展动态。再次,加强校本培训。同时,学校制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要求名师引领课改,引领教研,引领实践。
近三年来,学校承担省级及以上课题2项,开发项目课程12门,自编校本教材11本,吕传鸿老师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在华东五省一市职校使用。教师在省级以上发表、获奖论文93篇
2.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精心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关系到中职毕业生的职场定位。通过对我市市场调研,根据产业结构和学校专业建设情况,学校由专业负责人牵头组织部分专业教师协同企业专家对我市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现代企业的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人才需求以及在岗的职校毕业生的爱岗敬业、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专业发展趋势等,调研对象包括企业经理、人事负责人、车间负责人、毕业生等,调查方式是按专业方向,根据课程开发需要,对相应的企业进行调研与论证。完成调研论证后,召开专业课程指导委员会和开发工作小组会议,针对职业岗位群能力标准、学生个体需求、教学设施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相关专业的能力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3.改革课程评价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的监督保证体系。
按照终极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并重的原则改进教学评价方法。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按照课堂笔记20分、平时作业20分、期中考试30分、期末考试30分,实训课程也按平时成绩与综合考核各占50分的办法计算总评成绩。
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建立了《教学常规检查实施细则》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以教学“五认真”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质量检查,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无记名测评,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质量奖的评比工作。今年全校推行“高效课堂”活动,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与课程模块化相适应的高效课堂模式。
4.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研究,逐步彰显课改特色
学校目前有一个国家级课题,六个省级课题,通过参加各个层次的课程改革研究,积淀了丰富的成果,显示了良好的课改特色。
5.宣传课改理念,健全课程改革组织领导(1)加强课改宣传,建立课改实验工作群众基础
课程改革是关系到全体教师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而课改的阻力也主要来自教师。在课改过程中,重视宣传发动工作。
首先,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把更新教育观念作为重要学习内容;
其次,在中层干部参加的行政办公会议和教研组长参加的教学工作例会上,经常研究有关课改方案和操作办法,多方面听取大家的意见;
第三,07年开始每年暑假都集中二三天时间举行课程改革研讨会,发动群众、集思广益。
(2)加强工作领导,健全课改领导组织
成立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全校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职责是负责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责任,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其它成员的职责是负责对课程的研究、指导,加大对课改的投入,组织各专业课改经验的交流和阶段性总结工作。
三、课程改革今后的主要规划 1.进一步树立“大课程改革”理念。
课程改革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工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切合地方经济建设,不断深化中职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改革,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有所用、技有所长、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推进课程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的政策机遇,加快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同步、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校外顶岗实习专管,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虚拟实验室、虚拟工艺流程、虚拟实训车间、虚拟实习工厂等,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仿真性”的实验、实习、实训。
3.加强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研究的政策措施,不断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研究的热情,形成推动课程改革研究的激励机制,营造课程改革研究的浓厚氛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行动研究相结合,紧紧围绕学校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组织和发动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校本研究,设立若干专项研究课题,力求进一步提炼学校新的校本特色的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创新成果。通过推进课程改革的研究,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彰显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