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教改革新形势与教材建设新机遇》一文有感
《职教改革新形势与教材建设新机遇》一文有感
日前,高教所副研究员王文槿就新形势下国内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为“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对我社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改革进入深层次攻坚阶段。作为服务于经济建设得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同样对于新形势下得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检验职业教育能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标准。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经济发展同行,有针对性地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基础理论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于经济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据2010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资料反映,我国目前国内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招生规模313.4万,在校生总数达到964.8万人,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长,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指出:
(1)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做好职业教育规划编制工作,完成《职业教育法》修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上可以看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行为,它必将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必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
目前,职教改革面临的新形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专业设置,使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2011年3月27日国家发改委修订并发布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共1399条,其中鼓励类750条,限制类223条,淘汰类426条。鼓励类新增了新能源、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综合交通运输、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等14个门类,限制类新增了民爆产品门类,淘汰类新增了船舶和民爆产品等门类。新目录全面反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内容,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以及对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支持,更加注重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限制和引导,以及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从战略的高度,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主动认真开展市场调查和职业分析,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研究专业结构的设置,科学、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建立合理的专业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设置,力量上要聚合,措施上要激励,要素上要倾斜,环境上要优化。与产业结构配比相脱节的专业设置,可以通过专业评估其服务社会能力和毕业生就业率情况,确定其等级,对能力低、就业率逐年递减的学科、专业应严格控制或减少其招生规模,逐步限制其发展,以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体系。
2、注重实践教学,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动手能力强、进入角色快、职业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青睐。在一定程度上,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决定了毕业生的就
业和长远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作为从业准备教育,必须把实践教育贯穿、渗透于各个教学和实训环节,通过课内实践练习、专项技能实训、多证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内实践是指:每完成一定课时的理论教学,教师利用实物、模型、课件、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教学设施,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使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让学生既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方法与步骤,理解支撑实践技能的理论知识,形成初步的实践技能,又激发专业兴趣,培养职业规范意识。专项技能实训:这是为培养学生掌握一种专项岗位技能,在课内实践基础上,在校内全真模拟实训车间进行的全真模拟、任务驱动下实现教学做一体的专项训练。车间布置采用实景、实物,实训项目来自于实际生产任务,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示范、指导为辅,既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又实现了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接触。多证并重:即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会计证、秘书证、导游证、人力资源师证、心理咨询师证等)+技能等级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合格证、驾驶证、造价员、监理工程师等)。其核心是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实用人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3、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经济双赢。推进校企合作,把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的职业教育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社会行为,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不仅提高了学生就业率,而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借企业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即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宿舍管理、学风建设、考研、就业等方面做到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实施、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遵从社会的相关制度与要求,并依此发展与完善自身;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能力,既要有和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准备,又要用百倍的勇气去面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协作,达到事半功倍。借企业的生产线,促进教育与经济同发展。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依托,在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就业指导、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形成合力,建设一批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集生产、教学、鉴定、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实训基地;鼓励企业接收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商业劳动、生产实习、产品推销等生产性实习实训和教师进行顶岗实践;鼓励企业依托职业教育进行职工培训、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应用人才课程培养模式,邀请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材选用、实践内容,将各类产品、服务、职业资格的标准融入职业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继续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养要求,动态淘汰和增补学生,围绕完成培养合格的定制人才而共同努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快人才培养的进程,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是指两年在校内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1年在企业单位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岗位环境中的顶岗实习;“1+1+1”模式是指一年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1+2”模式是指第一年在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训练,第二、第三年到实习单位边工作、边学习;“3+1+2”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三年的六个学期中,用三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教学及实验课教学,用1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及在校内教学基地开展课程实习,再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开展毕业实践。
新的形势就要求有新的应对措施,对我社的高职教材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高职教育是不同于传统的本科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就业教育。它既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属于职业教育类型,有自己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要理清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路,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目标,以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和教学需要而展开,定位于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多方协作,开发出职业教育特征鲜明,特色明显的职业教育教学用教材。
从上面的几个方面的新形势来分析,在未来的职教教材建设方面我觉得除了要继续完善和巩固原有的优势和基础之外,更要注重这几个方面:
1、跨学科、综合性、边缘性等专业的教材建设;
2、实用性、养成性、定向培养性教材的开发建设;
3、区域性职业教材的建设。相信在社领导的正确带领和全社同仁齐心协力努力下,我们会在未来的三年里,开创更加美好的空间。
郭魏毅 2012年3月29日
第二篇:立足新形势 把握新机遇 实现嵊泗海洋与渔业工作新突破
立足新形势 把握新机遇 实现嵊泗海洋与渔业工作新突破
发布时间:2011-10-25信息来源:《舟山渔业》
作者:徐明
2011年嵊泗海洋与渔业工作将根据刚刚召开的县二代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和现代渔业建设这两大主题,确保渔业经济稳步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新的起色,海洋渔业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努力实现五个方面的新突破。
第一,要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上求新突破。一是优化提升捕捞业。淘汰技术落后、安全隐患多、资源破坏严重的捕捞方式,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决渔船更新改造步伐,进一步引导渔民调整作业结构,建设一支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的捕捞队伍。二是构建多元的养殖业。继续巩固贻贝养殖优势,开展规模化、多元化和生态化的海水养殖方式,扩大海参、大黄鱼等海珍品养殖规模,全面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尤其要稳步推进马鞍列岛现代渔业综合园区建设。三是积极发展休闲渔业。重点扶持菜园、五龙休闲渔业基地项目进一步上档次、上规模,并向枸杞、嵊山等东部乡镇延了电,逐步改造休闲渔船,并使之成为亮点,通过努力,力争把我县建设成全国著名的海岛休闲渔业基地。四是规范发展海钓业。继续加大对海钓的管理力度,打造符合嵊泗实际的海钓休闲模式,逐步实现马鞍列岛海洋牧场项目与休闲海钓基地对接。五是加快发展流通业。充分利用“中国贻贝之乡”的优势,不断提高嵊泗水产品知名度。
第二,要在渔业块状经济建设上求新突破。一是加快推进渔业强乡强镇建设。坚持推进重点区域优先发展、率先发展,通过市场、经济、行政等手段,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之成为具有较大规模、较强竞争力的渔业强乡强镇。二是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嵊泗中心渔港、嵊山渔港的集聚功能,强化规划布局,着力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发展渔港经济的平台。三是打造鲜活水产品基地。充分利用嵊山、枸杞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鲜活水产品交易市场的集聚能力,努力打造长三角绿色水产品供应基地品牌。
第三,要在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水平提升上求新突破。一是抓好渔业“三大安全”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渔业安全生产社会化管理机制,强化渔区基层安全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渔船灾害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进一步加强渔船船员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渔业船员的安全素质;继续开展渔业安全“集中教育专项整治”活动,使之制度化、常态化;积极开展“渔业平安县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渔业安全监督管理水平。以专项整治、执法检查、质量检测为手段,重点抓好渔业捕捞、养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努力从源头上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切实加大岛礁资源保护力度,马鞍列岛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有实质性启动;有序推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强化海洋环境、海水水质的监测。二是抓好海洋综合管理。创新用海机制,超前规划建设用海,确保我县重大项目的用海需求;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和海域有偿使用试点工作;开展无居民海岛现状调查,适时启动无居民海岛权属回收和出让试点工作;继续抓好海洋工程环境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做好“三同时” 验收工作。
第四,要在渔业体制机制创新上求新突破。一是进一步完善渔业经营管理体制。逐步推进村(社区)与基层渔业管理组织机构相分离的组织机构建设,鼓励渔民成立渔业专业合作社、渔业公司等新型渔业管理服务组织。不断完善渔业股份合作制,推动有条件的渔业专业合作社实施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五化”建设,提升渔业发展水平。二是进一步创新科技体制。开展新型渔船集成技术研究,倡导渔民推广节能减排、新渔具渔法的开发以及养殖新品种的引进、良种繁育、病害防治等技术,加快推进渔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第五,要在服务“三渔”能力上求新突破。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渔业监管和服务体系。主要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渔业安全生产社会化管理,深化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的运行,不断完善渔船安全监管体系;完成水生动物疫病检查机构建设,构建水产品病害防控预警预报和渔用药物安全使用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新型渔技责任制度,搭建渔业科技入户等活动平台,加快高产、精养等养殖模式推广,健全渔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体系;扩大渔业政策性互保的投保面、提高投保额,建立健全渔民承载风险的支撑体系;提高对海洋赤潮、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预报能力和对海洋污染突发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力,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全面实施重点渔港海域视频监控建设,加快嵊泗中心渔港扩建工程建设和一批渔业后别受施的建设、维护,建立健全渔港建设保障体系。
第三篇:20世纪90年代职教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90年代职教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我国经济进入了转变时期,与经济建设联系直接的职业教育也必须对其原有体制、师资及体系的构建等进行改革。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后,总结和研究职业教育在90年代(以下简称“90年代”)的成功变革成果,对于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全貌和对现在教育进一步发展与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90年代;职教改革;成效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2-0005-03
历史研究是为了现实服务的,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国教育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从“中国的教育培养模式为何培养不出世界级大师”到“为何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会在中国出现”,到“中国教育把人变成标准化生产线上出来的教育产品”,等等,所有质疑几乎都建立在与国外教育对比的基础之上。我国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让人们不得不去做深入的思考,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去探寻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何去何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在这个徘徊的路口,也需要以历史为参照。职业教育改革在9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顾并总结其经验,对当前教育改革颇具参照意义。
一、9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经济体制的改革是90年代影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职教的办学、招生、就业体制、师资等必须与社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职业教育的办学、招生、就业体制、师资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成为90年代职教改革的目标。
90年代,我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财力有限,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由国家财政统包的办学体制也难以维持。办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且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90年代初期先后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必须采取“大家办”的方针,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联合办学,从而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的新体制。同时指出:“努力增加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倡利用贷款,鼓励捐资办学,扩大经费来源”。从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1994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均鼓励职业教育的联合办学,使职教实行多种渠道集资,多元主体办学的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指导着职教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践。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建立,经济领域中市场取向的改革,学校的就业机制运作出现了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得不到培养,学校培养的学生又难以分配,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呼之欲出。1991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拉开了90年代职教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序幕。以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中 “调节性计划”:“定向生”、“委培生”、“自费生”的出现为标志。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意味着打破由政府包揽就业的传统模式,由市场自行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但“调节性计划”比例的消极一面,如实际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及对学校管理带来的矛盾等也逐渐显现。为此,国家政策为“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大部分人自主择业的机制,逐步代替现行招生计划中的国家任务和调节性两种计划形式”。1997年,国家将上述两类计划并轨合一,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毕业生就业机制的改革进入市场运作轨道。
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90年代是改革最活跃的。90年代初期,我国职业教育师资有以下明显弱点: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外,兼职教师占的比例较小,职业中学占8.8%,中专只占4.1%;现有教师学历达标率较低,特别是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据1996年的统计,职业高中的专任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只占31%,技工学校为37.4%;缺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此,国家于90年代前期和后期,制定了一系列同职教师资有关的法律、条例,“职业高级中学的校长应该具有大学本科的学历或同等学历,职业初级中学的校长应该具有大专的学历或同等学历”。同时,设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达到使职业教育师资数量增加的同时,结构更合理,水平也相应提高,从而使我国职教向“质量效益”发展迈出一大步。
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是90年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但这项改革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取得大的进展。90年代以来,社会的要求和国家的重视、推动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从“短期职业大学”和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到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试办“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有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但认识的滞后使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几乎无所进展。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发展。1994年第一次将“推动职业大学的改革和建设”纳入工作要点,到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才使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体系走上法律轨道。此后,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迅速发展,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二、90年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效
90年代职业教育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师资改革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建立,不仅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自身规模的发展,而且职教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开始转向质量的提高。
1.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方面。第一,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主要有如下形式:校企联办―即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合同,进行定向培养。校行联办―学校同行业联合办学。校区联办―职业学校同城乡社区联合办学。校校联办―职业学校之间或与各类高等学校联合办学。校人联办―学校与国内的企业家、海外侨胞或港澳台同胞及其他捐资助学者联合办学。域外联办―办学形式的国际合作。第二,投资渠道多元化。办学体制向多元方向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
由上表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地发生了变化,财政性经费逐年减少,学杂费收入逐年增加。职教事业的投资渠道正在发生改变,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变化和社会发展是分不开的。
2.就业体制的多元化。就业体制的改革带来了从业人员就业去向的巨大变化。1978年,新增的城镇从业人员中,72%去国有单位,28%去集体单位,按当时通行的观念,除去上述两类单位以外,就不称为就业;至1997年,城镇新从业人员中,只有31.83%到国有单位,18.03%去集体单位,而到非公有制单位的反而高居首位,高达50.14%,表明人们的就业观念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3.师资培养多渠道化。师资队伍的改革方面,经过90年代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多渠道师资培养格局。除了设立专门培养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师资及实习指导教师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外,还探索出其他培养途径:在普通高等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进修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有能力的文化课教师进修后任专业课教师等。到1998年底,全国职教专任教师70.98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17.03万人。教师数量增长的同时,素质也有较大提高,教师学历达标率上升。师资的高低无疑会影响到整个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未来发展,师资力量的提高显示了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社会和人民群众对9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有不太适应的地方。职业教育的招生、收费和就业体制的改革,短时间内难以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但是,9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绩是第一的,有很多值得当前改革学习的地方。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也是我们进一步改革的出发点。
三、90年代职教改革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育要发展,改革是引导其发展的主线。在此,笔者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的职教成功改革经验,以期从中有所收获与发现。
1.借鉴与创新: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中德从80年代初就开始的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国成功借鉴德国职教的“双元制”模式,借鉴了德国在为职教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经费来源的多方保障等经验,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及职教体制的改革。这依赖于我们对德国职教的“双元制”模式的借鉴中,既研究德国情况,又研究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握住了“双元制”模式的精神实质,从而推进了我国职教的改革和发展。因此,现在的教育改革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再次审视国内外的教育演变及历史和社会经济背景呢?
2.法律先行:教育改革的外在动力。法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职教立法思想的深入人心,法规政策的逐渐完善,对9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改革有着重大贡献。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中国新闻网2008年12月15日的一则报告分析,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是造成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主要原因。在此,借鉴20世纪90年代我国职教立法思想深入人心,并改变人们职教观念的方法值得借鉴。只有对他们的保护有了法律依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双面的,要有代价的,我们的任务是借鉴历史,抓住改革的合理性代价,尽量减少其不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校史研究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面向未来[J].教育史研究,2008,(4).[2]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职业技术教育文件选编1978-1988(第1版).北京:三联书店,1989,(8).[3]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法规1989-1992(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关于普通专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Z].教职[1997]8号,1994.[5]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Z].[6]国家教委关于发布《全国职业中学校长主要职责及岗位要求(试行)》的通知[Z].教职[1993]18号.[7]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N].中国教育报,1999-2-25,(1-2).[8]教育部.教育部:教师工资城乡差距大部分地区偏低[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8-12-***1985.shtml,200
8-12-15.
第四篇:教材使用与建设1
教材使用与建设
根据我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特点和要求,课程组一直选用重庆大学李必瑜教授主编的教材《建筑构造》,由于规范、标准的改变,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方法的不同,教材与时俱进有不同的版本,第三版和第四版,一直以来作为我校建筑学及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的教材。师生共同认为,所选教材合适,能体现教学大纲要求,是一本易教易学的好教材。除了为学生选用优秀教材外,任课教师在开课之初还为学生介绍丰富的参考书目,主要有: 《建筑构造》 李必瑜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四版 2008; 《建筑构造》 金虹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建筑构造设计》(上册)杨维菊 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建筑构造设计》(下册)杨维菊 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房屋建筑教程》姜忆南 李世芬主编 孙凤明为副主编 化工出版社 2004;
《房屋建筑学》 同济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重庆大学合编 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房屋建筑学》董晓峰 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房屋建筑学》李必瑜 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2008;
这些教学参考资料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实践性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材及参考书(照片)
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音像资料(光盘照片)辅助资料类:
《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2002-3-1实施
※ 《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2002-3-1实施
※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2002-3-1实施
※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2002-3-1实施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2002-4-1实施
《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100-2001)2001-11-1实施
《建筑设计资料集》(1)~(10)《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T139-2001)2002-3-1实施 《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50327-2001)2002-5-1实施
网络教学环境
已初步建立起了校园网络教学环境,提供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授课教案、作业习题等教学资源,并对学生开放,使用效果良好。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1.课程介绍
2.教师队伍 3.教学计划 4.教学大纲 5.授课教案 6.多媒体课件 7.习题与解答 8.参考文献 9.课程试题 10.授课录像
11.教学辅助音像资料
第五篇:高中物理衔接与教材教法改革探析
初、高中物理衔接与教材教法改革探析
提要:从初中到高中物理的几大变化为切入点,同时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知识结构安排对比分析,运用现代课程理论揭示造成普遍认为高中物理难学的症结,探索了一些降低初、高中之间台阶的办法,特别对课程、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物理课程 数学课程 知识衔接 教材教法
分类号:O4 O12 或G423.3
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物理是高中最难学的一门课”也已经成为多年来师生们的共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不好物理而放弃物理,进而放弃理科选择文科。但对几届学生的调查得知,这些反映高中物理不好学的同学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初中其实很喜欢物理,并且成绩也不错。
为什么那么多初中物理学得很好的同学到高中后就掉队了,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真研读两个学段的教材,同时对比数学等相关学科的情况,学习课程理论专著,终于得出了一些结论:
一、造成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困难的原因探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从初中到高中存在很多台阶,并且跨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
1,从简单到复杂。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简单,通常被理想化,高中则要复杂很多,比如从光滑平面的匀速直线运动到考虑外力作用的变速运动,从单个物体到连接体问题,从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
2,从现象到本质。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以有趣和有用为出发点,主要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如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而在高中则要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层次,如力的概念,光波,分子运动论等。
3,从具体到抽象。初中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具体形象的东西,如平面镜和透镜成像,物态变化等;高中则要引入很多抽象的概念,如质点等理想模型、瞬时速度、力的相互作用和受力分析,电磁场,电磁波,波粒二象性等。
4,从状态到过程。初中物理更多地研究密度、熔点、沸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常量,而高中物理则要研究很多变量的规律,如变速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初中以研究状态为主,高中则要更多地注重过程分析。
5,从标量到矢量。高中引入了初中所没有的矢量概念,物理量的方向成为分析研究问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一个知识点。
6,从一维到多维。研究范围从直线扩展到了平面,从只有直线运动发展到曲线运动,数轴已经不够用,要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讨论,甚至在分子运动论中要渗透三维空间的概念。
7,从定性到定量,对数学知识的依赖逐渐增强。必要数学工具的支持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初中知识大多数是定性描述分析,在高中更多的要进行定量计算研究,如摩擦力的大小,磁场的强度(磁感应强度)等。初中物理用的数学知识少而浅显,而高中物理要用到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如极限和导数用于瞬时速度的概念,向量代数用于力等矢量的分析。
8,从演绎到归纳。高中不再局限于演绎规律,出现了归纳统计规律,而且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相应经验积累,好在现在的新课程中数学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在配合物理教学方面确实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9,从零散到系统。初中物理知识比较零散,高中开始系统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开始出现大量综合题,难度大幅度提升。而数学在初中就开始比较系统,因此学生也没有反映初、高中数学存在明显的跨度。
10,从宏观到微观和宇观。高中研究对象的线度向两方延伸,在高中万有引力把研究对象扩展到天体运动,还开始探讨分子运动理论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规律。
(二)、学生方面也存在着心智发展水平的不同步和方法不适应的问题。对照现行教材不难发现,高中生在第一学期就要面对前述中的七、八个台阶的跳跃,而仅仅经过2个月的发育,他们的思维和智力水平不可能相应发生那么快的发展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巨大转变。所以很多学生在接踵而至的一大堆变化面前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应付,有的很快就被绊倒,进而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不得不选择放弃,这对老师、学生乃至社会都是很大的遗憾。
(三),教师方面:受高考指挥棒影响,老师在教学中有高估学生的认知水平、盲目拔高的现象。
毋庸质疑,高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高考,而高考作为综合的选拔性考试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同时,很多人都信奉“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的理念,所以很多老师追求一步到位,从高一开始就按照高考要求授课,到高三复习的时候再进行拔高,这样就人为地再次增加了前述台阶的高度。特别是有的老师没有意识到上述台阶的存在,不是站在学生角度考虑,而是拿自 2 己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带着学生硬往上冲,这就难免不摔跤或者碰壁,使更多的学生从一开始就遭受挫折。
二、对改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探析
很多学生放弃继续学习物理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非常不愿看到的,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的失败和耻辱。同时,这种结果的出现对高中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更好的发展,提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非常不利;对于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更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探求初高中物理衔接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升入高中后继续爱学并能学好物理,让物理知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对改进中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探讨
作为对照,我们看到与物理最为密切的数学学科在课程改革后就不存在类似问题,虽然数学比较抽象和枯燥而物理更有趣、有用,但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数学学科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比物理少很多。我们发现这并非因为数学教材删减了内容,相反还增加了不少,如视图、概率统计、算法初步、向量代数、极限和微积分等。同时知识点下移现象也很明显,如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学习视图和概率统计等。这些知识中有不少是物理学习中需要用到的内容,而这在旧的中学数学教学计划中是没有的。可见,数学学科的新课程设计不仅衔接良好,丰富完整了自身知识体系,还充分考虑了相关学科的需要,体现了其工具学科的特点,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材料中新内容太多或太少的效果都不好。新东西太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少,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同化起来难度就大,学起来自然吃力;如果已经熟悉的东西比例太高,缺少新鲜刺激,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兴奋,就会学起来索然无味,产生倦怠情绪,学习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现在的高、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特点基本上就分别倾向于前者和后者,因此应该分别对初高中教材做出调整。
根据物理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到大学各个学段的物理教材编写普遍采用了螺旋式结构,这种模式已经得到物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实践也证明这是物理教材所能采用的最好结构。但相对于数学等学科采用的直线式,前者内容选择组织的要求比后者要高很多,如果“螺距”设置不合理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跨度太小,就会形成简单重复,使后续学习枯燥无味,跨度太大就会出现目前这种现象。
综上所述,造成目前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整个初中段过多重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小学自然课程已经学过的东西,这一螺旋的“螺距”升的太低,甚至给学生造成了物理不过如此的误解。而从初中到高中,学生需要跨越的 台阶又太高,超出了大多数高一学生的智力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我们应该想法适当增加初中教学内容,并在高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授课,不要盲目拔高,从而缩小二者之间的跨度,使其衔接得更好,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主要以我们本地现行教材为例做一简要论述,就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
1、适当增加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
可能为了义务教育阶段引导更多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近几年的初中物理教材越编越浅,不少知识点甚至是小学自然课或数学课的简单重复。对比数学教材,我们发现后者却开始把一些以前的大学才能学到的知识拿到中小学来讲授,如三视图、概率统计、向量代数、导数等,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并没有对这些新知识产生很大的困惑,初、高中间的数学学习也没有出现像物理这样强大的反差,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不能像赞科夫那样片面追求“高速度、高难度”,但也不能走上另外一个极端。不能低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初中过于轻松的学习不仅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可能造成他们思维的惰性,产生物理知识很简单,很容易学好的错觉,这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而多学习一些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完全可以接受的知识,则可以与高中衔接起来更容易,而且对于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毕业走上社会也是很有好处的。从教学引导发展的角度也应该为初中生创造一定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适当增加初中物理内容并适当提高难度。所增加内容的选择和难度提高的幅度需要提前调查研究,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下面仅举几例:
首先让学生在初中就更多地熟悉定量计算,可以降低甚至铺平这个初、高中的台阶。经过七、八年的数学课程的学习,初中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数学知识铺垫,所以首先应该在初中物理中再多引入一些并不深奥的定量计算问题。比如胡克定律公式F=-kx、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等20多年前在七年级就学习的知识,完全可以作为现在九年级的教学内容。还有动能Ek=1/2mv、重力势能Ep=mgh、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θ如果能在初中就告诉学生,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也为学生以后适应定量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运动学,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上就已经非常熟悉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再过多地简单重复实在没意思,因此不妨在初中引入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的概念,尤其在现行课本中运动学已经被安排在九年级,其智力水平完全可以接受。另外,语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可以增加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探究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一安排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变速运动,从而减小初、高中教学内容从常量到变量这个台阶的坡度。另外,这里也可以引入变速运动速
2度的计算,但可以暂不涉及更复杂变速运动位移(路程)的计算,因为学生对平方可能还比较陌生。
如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编排,高中电学、热学等部分中的一些知识也是可以放在初中讲授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2、通过合理编排高中物理教材顺序,分散一部分难点
现代课程论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选取,更重视对这些内容组织结构的研究。因为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次序组织教学,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课程”中的“程”字本身就有过程、程序之意。因此,应该结合物理学史的发展过程和人类的认知规律,按照先易后难,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先宏观再微观,先演绎后归纳的顺序来组织教材,而不能简单地只是按照力、热、电、磁、光、原的体系和顺序编写,毕竟教材的主要功能是供教学使用的。
以前的高一物理教材很多先讲力学后讲运动学的安排就不如现在这种先学习运动学后学习力学更符合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运动学是以现象的描述为主,相对比较形象直观,而力是人们对物体运动原因的进一步探索,其中有很多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
同理,运动的合成比力的合成也更容易理解,因此我建议在高中第一章末或者加速度之前安排一节“运动的合成”,以小船匀速渡河为例引入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力学部分再加以巩固提高,这样要比直接在力学部分集中讲解效果好得多。
另外,功和能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这部分知识比曲线运动要容易理解得多,完全可以提前讲述,再在讲解曲线运动的时候再分析其中的能量变化规律来进行总结和拓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安排。还有,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无论在现代科技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都非常广泛,这么重要的内容安排在选修修部分,对此很不理解。另外,从物理发展史的角度看,前人对动量的研究和掌握早于动能,说明这部分知识理解起来并不难,因此,应该把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作为必修内容放在动能之前讲授。
还有波动与电磁场相比,前者要更具体形象一些,后者则更抽象,因此在选修三系列当中也应该把二者的顺序颠倒过来更好。
三、改进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探索
对于目前教材客观存在的初高中知识梯度过高问题,学生显然是无法预知也难以应对的,而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就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安排教学。在教材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调整和弥补:
一、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了解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有哪些,分别达到了什么水平,要以他们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拓展和引申,创造“近发展区”,进而过渡到新的知识点。初中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并对学好初中知识有帮助的内容,如动能、重力势能公式。高中教师则不要在高一新授课就开始拔高。
二、如果可能,在服从上级教学进度大框架的前提下,以更多的学生易于接受为目标,对一些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进行微调,达到分散台阶,减缓坡度,降低梯度的目的。在这方面教研员应该更有作为。
三,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多做实验增加形象直观性,改善教学效果。四,重视学法指导,做好引领,减少学生的迷茫。
事实上,由于教师水平的差异很大,主要靠教师解决初高中物理学习难度的反差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研员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作为上级指导部门制定一套更符合实际的物理课程标准,编写一套更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上策。应该看到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功,但是改革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本文可以把一线工作的经验反馈给有关专家,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在各方努力下编写出一套更好的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从而改进中学物理教学,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5,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7,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8,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9,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10,王恒友《对一种新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探索》.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6月
11,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6月 1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4月
1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8月
14,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15,陈琦,刘儒徳:《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