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探索
──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的研究及实践探索
感悟真谛 教出个性
──魏书生语文
教改经验的研究及实践探索 盘锦市第二完全中学 池军华
魏书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了1100多场报告,讲了600多节公开示范课,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称他为“穿西装的孔子”。魏书生于1979年开始着手教育教学改革,至今已坚实地走过了25个春秋,凭着“我以我心付童心”的执着情怀,谱写了人生最为华美的乐章。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学习魏书生,实践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及其教改经验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需要,更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需要。我于1995年开始接触魏书生,并有幸得到了他的言传身教,至今已有10年光景。在学习魏书生过程中,有人认为魏书生许多教改经验是先进的,但是学不了。我在学习魏书生的具体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学习魏书生不能仅仅学习一些表面上的做法,照搬照抄,刻意模仿。应该深入研究,感悟到魏书生教改经验的真谛,深入精髓,抓住本质,创造性地学习,努力追求自我教学个性,这才是
学习的至高境界。
一、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的本质内涵
魏书生认为“你如果善于肯定许许多多的东西的合理因素的话,实际上就是在不断丰富自己,增长自己认识真理,探索真理的能力”。如果我们面对一种先进的教学经验产生认同心理的同时,能够看清其背后所深藏着的本质的东西,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纵观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其最为
本质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书是为了育人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并不是一个高深的问题。凡是语文老师,抑或非语文老师都能用“口号式”的语言做出回答。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却背离了这种宣言,把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作为惟一的奋斗目标。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遭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责难。然而并未真正让语文老师觉醒,多数老师依然为了一个“分数”苦耗着青春岁月(其实,面对当今依然以分数决定前程的时代,语文教师也别无选择。)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语文却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种悲哀!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育人。这是魏书生的回答。“我为什么来到学校,是为了育人。抓住育人这一环节教书,新办法,土办法都能改造成好办法。”正因为魏书生育人工程构筑得牢固,教书才变得轻松,且富有成效。一些人在学习魏书生的过程中,只看到他教书轻松且成绩突出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为了构筑“育人工程”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魏书生坚持教书必须育人,这种思想源于他对育人工作的深刻认识。他认为育人是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国家利益、党的利益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需要。魏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育人观,具有二方面涵义:一是育人教书;二是教书育人。前者主要表现为先育人,后教书;后者则表现为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强化育人功能。魏书生身兼数职,经常出外讲学,在他离开学生后,学生仍能自学,这是育人工程在发挥作用。“行为养成习惯,习惯行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这是他育人实践的深刻体会。在语文教学中他注重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感染,思想品德的熏陶。坚持学作文,学做人;让学生写道德长跑日记,写心理分析等。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在锻造着自己的精
神世界。
现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呈下滑趋势,这与我们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育人工作不无关系。魏书生在教改之初,没有把语文教学仅仅框定在“分数”上,而是从育人的角度去教语文,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参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培养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这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现实需要,更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扬教学民主
魏书生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致力于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魏书生认为:“如果在教学中时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无限潜力的,不断变化的主人,那么教师想出来的办法就容易使学生接受。反之,如果把双边活动,变成老师一厢情愿的艰苦劳动,那么即使借用别人一两个方法上的窍门,用在自己那里也是行不通的。”那么,学生的主人地位如何得到体现?发扬教学民主是关键,是根本。魏书生在教学过程中凡事都跟学生“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认识上的统一。如在一节课上,魏书生准备用一课时完成一篇文章的学习。当他准备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认为他们经过自学基本已经掌握了课文内容,老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讲了。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魏书生老师和学生们又选择了学习另外一篇文章。相反,我们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专治”的姿态出现在学生中间,学生个体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制,语文学习因此丧失了其所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实际上是喜欢学习语文的,是我们僵化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发扬教学民主的呢?
首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而我们许多教师是强迫学生适应自己的需要,当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往往把责任加在学生身上。魏书生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其次,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魏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能力。从这点出发,连最差的学生都能学着帮助教师留作业、批改作业、批改作文。教师更应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其成人、成才的角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他认为“越是后进的学生,越是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就像医生一样,只有经常治疗患疑难病症的患者,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此外,决策过程要民主。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魏书生都是经过民主决策确定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放在了学习主人的地位,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科学化
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按照教育科学规律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魏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实验都有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依据。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缺少必要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学中盲目性、随意性,甚至是无效劳动的现象较为突出。魏书生特别注重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他经常讲:“潜心教改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如果语文老师能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看待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都能有效地得到解决。
探索语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是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建立起了语文学习的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总结反馈系统。通过这三个语文学习系统的建立,促使学生走上语文学习的法制化、自动化轨道。计划系统中规定:学生每人每天做6件事,每天按学号做3件事,每周9件事,不定期6件事,和语文学习相互渗透的7件事。如每天写一篇日记,出一期班级日报;每周上一次文学欣赏课等等。这些构成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科学管理系统。为了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班级建立起了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教师抽检监督检查系统。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如何全面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魏书生建立起了总结反馈系统。主要采取4种方式:个别讨论反馈、班干部反馈、家长反馈,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及时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
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魏书生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与他建立起的科学管理系统息息相关。学生每天做什么,学语文学什么,都在系统规定范围内,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即使魏书生老师不在课堂,学生也能做到他所期待的目标——“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
有人对此曾提出质疑,认为这限制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仅仅看到一种“假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不能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否则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魏书生把学生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学生在一定空间内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现代中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处在不成熟阶段,需要对他们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这
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魏书生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他认为:学生离开学校后主要的学习途径是自学。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学习,学龄以前和成年以后主要靠自学。没有自学能力,将来就不可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获得更多的知识。魏书生对自学的认识也源于他自身的自学实践。他本人就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原本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靠自学获得本科学历,并被高等院校聘为研究生导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魏书生坚持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一是提高学生对自学的认识。他组织学生讨论讲授法的利与弊,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自学的愿望。经常给学生讲自学成才的典型人物事迹,用事实证明自学的可能性;讲当今科技发展的周期缩短,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必要性。二是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学生自学的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为此,他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引导学生去学习。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魏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语文六步教学法”,自学兴趣就蕴含在其中。一堂课或讨论、或答疑、或检测,采取怎样的方法学生更感兴趣,他完全是从学生切实需要出发。魏书生总结归纳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十种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在许多教师埋怨学生不爱学语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老师枯燥的讲解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浅层次的心理需要,兴趣只有经过不断强化,才可能成为稳定的心理需要,最终把兴趣引向自学的实践。三是教给方法。魏书生认为:“认识、兴趣是解决”‘我要学’的问题,具体怎样自学,就必须教给自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教给学生自学六本语文书的方法,自学一本语文书的方法,自学一类文章的方法,自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三结合的学习方法(听说读写相结合、语文科学习和语文学习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他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他认为这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提高了学生语文自学效率。其专著《中学生实用学习法》对有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四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他认为:“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会持久地运转起来。”他总结出了“五段式”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模式。即首次慢动、逐渐加速、系统计划、控制时空、进入轨道。采用这种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走上自学的道路。现在魏书生上课基本不讲课,学生完全是自学,他仅做方法上的指导并
进行必要的检查。
5、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大语文”这一概念是已故的河北邢台二中的张厚感老先生提出来的,是相对于语文课堂这一狭小的语文学习范畴而言的。泛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课内外一切语文学习活动。实践表明:走“大语文”的道路确实能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对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魏书生的大语文教学观是如何体现的呢?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读课外书。魏书生的班级设有图书箱,名人传记、文学名著、科技读物等内容十分丰富。班级开辟了专门的读书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地阅读他们喜欢的书籍。魏书生老师在课堂上也经常给学生讲他们感兴趣的文章。现行教材的最大的局限性在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些新的文化科技成果在教材中不能得到及时的体现。魏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弥补了这一不足。魏书生的班级每人每年制定了5000页的阅读计划,三年下来每个学生的阅读量相当于46本教科书的阅读量。二是到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学习应该与生活同在。如果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隔绝,只坐在教室里一味地接受枯燥、乏味的语文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的。到生活中学习语文,从空间上看,它以社会为课堂,因而范围大得多;从内容上看,它包含了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实践,因而丰富多彩;从形式上看,听说读写思样样俱全。魏书生定期带领学生到郊外游玩,到冰封的大河上跑接力,到白茫茫的大雪中寻找生命的足迹,从城市到农村,观察社会、了解自然,在活生生的社会大课堂中学习语文。三是寓语文学习于班级管理中。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采取的一些方法都与语文学习有关。办《班级日报》,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语文才华的机会;学生犯了错误写说明书,写学习病例,这不仅对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魏书生树立起的“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课内外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大环境中学习语文,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吕叔湘老先生在评价魏书生时说:“如果我年轻一半,我一定拜他为师,向他学习。”那么,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学习魏书生什么?上述几点是学习的关键。在当今时代,魏书生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只有抓住本质,深入精髓,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步入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第二篇:探索,追求,实践
~-6-9 字数:1526“浮士德精神”启示人类要永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产生动力促使人进取,而不断追求真理才能反过来指明进取的方向。同荷马,但丁,莎士比亚一起被尊为世界四大诗人的歌德,从1774年25岁时着手,直至1832年82岁,几近花了六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巨著《浮士德》。浮士德可说是歌德毕生心血的结晶,这一人物虽离我们有三,四百年之久,但是他的悲剧与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使其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探索,追求与实践。浮士德的精神融会于他的悲剧之中,而他一生经历了五个悲剧。先是知识的悲剧。他孜孜不倦,对中世纪的各种知识“全都进行过彻底钻研”,结果绝望得几乎自杀,一直在生与死间徘徊,最终与魔鬼约定,借其之力去阅历人生。其次是爱的悲剧。在“魔女的丹房”里喝了汤药以后,浮士德再返青春,象征着他由中世纪跳到了资产阶级在欧洲全面兴起的十八世纪。人生遇到的头一个问题就是爱情,一切反封建斗争往往是从这里找到触发点的。(如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浮士德在魔鬼的操纵下,也就是~意念的驱使下毁掉了甘泪卿,后遁入自然,寻求解脱,寻求新的起点。第三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悲剧。浮士德进入皇宫,(以歌德进入魏玛宫廷为背景。)浮士德在皇宫里,只不过是不待弄臣名号的弄臣,这是可悲的。后来,皇帝想见古希腊美人海伦,浮士德借魔力见到海伦的阴魂后激动的在爆炸事故中昏死过去。第四个是美的悲剧。浮士德寻得海伦并与之结合后,生子欧富良,象征诗并借以影射拜伦的欧富良摔死后,海伦随之消逝,其衣物托起浮士德飘回北方。第五个是理想的悲剧。这时的浮士德已坚定地确立了主体意识,像高耸的大山屹立在坚实的生活地基之上,任何外力都不可能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他茫然自失。一切前人归之为命运的盲目的力量,扣开他的心扉之前,都必须受到理性的审验。可是最后,忧愁还是吹瞎了他的眼睛,他在理想中死去。从浮士德整个人生看出:“永不满足现状”是他精神的第一方面。他洞悉生活的辩证法:快乐必然同时包含痛苦,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后,必然又唤起新的欲望;一种要求达到后,必然又产生新的要求,他是永不满足现状的,他是要不断的探索,永远地追求下去的。“浮士德精神”的第二方面就是“不断追求真理”,即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在悲剧第一部开场。浮士德对中世纪的知识,感到怀疑和不满,甚至绝望。所以他不惜通过钻研魔术来追求知识。再看,浮士德经过漫长的生活历程,从为宫廷服务,陶醉在古典的世界中,终于转到向大海争地,开辟荒滩,为千百人的安居乐业而奋斗,从而达到“智慧的最后断案”即认识到人生的真理: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享受自由与生活。“重视实践和现实”是“浮士德精神”的另一方面,总结和检验真理只有通过实践,而实践不脱离现实。浮士德是特别重视实践和现实的。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汉姆雷特固然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高贵的理性,多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是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类的作用未给予解释,浮德则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从事有益于会的实践,浮士德把〈圣经〉原文“泰初有道”改为“泰初有为”,这里的“为”就是实践,由此可见浮士德从事的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他正是通过了大量长期的实践,才认识到上文所诉的人生的真谛是,每日每天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浮士德精神”启示人类要永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产生动力促使人进取,而不断追求真理才能反过来指明进取的方向。进取和追求又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并且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不至于落空希望,才能克服各
第三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
第四篇:远程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3年9月,东江镇田心村被列入资兴市首批36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之一。为切实把试点工作搞好,把远程教育站点建好,并发挥效益,田心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初步实践
该村被列入资兴市首批远程教育示范点之后,按照市委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工作,狠抓远程教育的建、管、学、用。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形成支书亲自抓,副支书具体负责,其他支村两委同志协同抓的工作格局,为开展远程教育的建设、管理、学习、应用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紧抓站点建设。支村两委抓住机遇,通过整合各方资源,紧抓建站进度,只用了三个月时间,筹集资金7万元,建成一个全市一流、拥有投影仪、电脑、空调、VCD、打印机、卫星接收系统等先进设备、可容60余人的现代农村远程教育A级站点,并顺利通过上级组织的验收。三是硬化制度建设。先后制定设备管理制度、远程教育学习制度、远程教育活动制度、活动室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等,规范了远程教育的学用管理。四是统筹学用培训。年初,拟定全年学习培训思路,每月初,制定当月学习计划。明确规定,每月不少于5次统一集中培训;平常,根据群众需求分类分散培训。学习情况详细登记备查。站点建成以来,共开展各类培训72次,培训党员干部群众2400余人次。五是探寻培训模式。采取“支部+远教”、“协会+远教+基地”、“科技兴趣小组+远教”“群众组织+远教”等培训模式,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经济能人的“双带“作用,联结东江菜、东江鱼、东江果、生猪等专业协会,利用“东江菜、东江鱼、东江果”等生态种、养业基地,把不同需求的群体集聚到远程教育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培训,既满足群众需求,又提供实践舞台。
二、主要成效
三、几点体会
从田心村一年多来的实践来看,成效是明显的,真正的达到了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目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是上级高度重视,是搞好远程教育工作的保证。市委、镇党委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从培训形式到内容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千方百计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该项工作有效开展。二是紧紧扣住群众的不同需求,抓住群众的兴奋点是搞好远程教育工作的关键。在培训工作中,支村两委能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紧紧扣住群众的不同需求,抓住了群众的兴奋点作文章,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这也是远程教育得到群众支持和参与率高的重要原因。三是认真搞好跟踪服务,是远程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积极开展各类培训,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切实搞好跟踪服务。需要技术的,通过现场会或上门到田间地头亲自指导,或提供技术资料等服务。对在跟踪服务中发现的农户资金不足的问题,给予协调贷款解决。通过较好地跟踪服务,解除党员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强大家利用远程教育增收致富的信心,合理解决党员群众“学习”与“运用”结合“难”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用实效,推动远程教育有效开展。
>>>>远程教育探索与实践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大联动机制探索与实践
“大联动”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主要做法:以“整合资源抓源头、服务民生谋发展、综合治理保稳定、化解矛盾促和谐”为目标,建立了区、街镇和居村委工作站三级组织架构;整合了职能部门、各街镇所属管理力量36360人,构建了多方联动模式;统筹了社区服务和街面巡管力量,开展社区和街面网格化巡管工作,形成小区与街面网格化全覆盖管理;整合服务资源,开通“962000”民生热线电话,24小时受理群众咨询、求助、投诉、建议,建立了统一受理、集中指挥、协调联动的工作规范;平战结合,实现了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有机统一;建立覆盖全区、联通共享的社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向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公众公开大联动信息,建立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互动平台,建立了绩效评价体系。
实践成效:一是实践创新产生的思想变化。各单位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逐步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从“被动坐等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转变,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转变;从“就事论事”向“系统解决”转变。二是管理创新带来的成效变化。一些群众投诉和反映民生难题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两年共受理各类案事件388185件,办结373811件,办结率达96.3%,地区环境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三是机制创新形成的制度性变
化。从各自为政到职能融合,管理力量有效整合,提升了行政管理效能;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强化社会前端管理,由行政执法为主向服务与管理并重转变,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平战结合,立足于城市日常管理,做好应急处置基础工作,实现了城市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有机统一,形成了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畅通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建立了内部考核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拓展社会管理创新内涵,将依法行政工作规程、廉政风险监控、安全生产等内容融入大联动机制;完善了基层组织管理网络,延伸了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触角。
社会影响:两年多来,大联动机制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央领导、部委领导,以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193个考察团、4694人次到访参观。央视、人民网、新华网、解放日报、东视、上视、大公报等境内外媒体,曾报道过闵行区以大联动机制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XXX等单位,已经将大联动机制作为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培训的教学案例。目前,本市和外地不少地方已经借鉴应用大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