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中践行公民教育的理念

时间:2019-05-13 00:4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中践行公民教育的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中践行公民教育的理念》。

第一篇: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中践行公民教育的理念

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中践行公民教育的理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华黄来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健全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多样性的凸显,公民教育迫在眉睫。而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在汲取欧美所长后更加重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传统伦理观点的借鉴和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大战略等。而这一切均包含在高中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无论知识与能力、还是过程和方法、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健全学生民主、平等和理性、协作之精神,所以我们应该站好学校公民教育岗位,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公民而努力。

关键词: 公民教育 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维目标

随着高中新课程在四川地区启动,历史新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代替了旧课程中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在新三维目标中,变化最大是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内涵极大丰富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样的变动,无不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从内涵上讲应包括公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教育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经济素质、职业素质、生活素质、社会素质、能力素质、智慧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卫生素质等各个方面。而中国的公民教育除了这些外,还要注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传统伦理观点的借鉴和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大战略等。本文拟从新三维目标落实角度,探究中国公民教育的特色和中学历史课堂如何践行公民教育。

探究一:当前中国公民教育必要性。

美国公民教育之父霍拉斯·曼有句名言: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共和国需要民主公民,因为民主公民决定着共和国和民主制度能否得到延续和发展。理性、积极而又负责任的民主公民是民主制度和共和体制的归宿性载体及目的性要求,也是作为公共事业的现代教育的主体培养理想。

无独有偶,21世纪以来在重大党的会议中多次提出完善公民教育、健全公民意识的要求。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中,鲜明地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历史任务。“公民意识”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报告中,这是建党和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故此“公民意识”也成为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促进了原来的国家吞并社会的社会结构并向国家(政府)、市场、市民社会的三元结构转变。截止2011年9月27日,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 已有包括俄罗斯、巴西、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在内的81个国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①中国市场经济正逐步走向正规,而伴随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发展也必然要求市民社会生活与之共荣,而市民社会是文明社会、成熟社会、政治社会、公民社会共生共融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公共生活风格,要求具有公共生活品格和能积极理性参与和敢于责任担纲的合格的公民为实践主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市民社会的生长,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的必备环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讲话②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民主政治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规范公民意识,形成文明、理性的参政风格。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大中国人民在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中日钓鱼岛危机等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积极给中央传递信息,表达了良好的参政意愿。于此同时,这几年的微博政治的出现、论坛政治的完善、博客政治的转型等都让大家紧密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但是机会多了,问题也就暴露多了,当代中国人拥有了参政意识,但是缺乏参政的方法,更缺乏以一个合格公民的身份而不是简单“暴民”(或者观光客)为中国政治民主建设添砖加瓦。

三:社会主义文化多样化和社会和谐的必要补充。

在新课程改革中,文化内容在各个学科中都表现突出。纵观中国教育发展是:长期走的是单一政治斗争史道路,改革开放后兼容一点经济发展史、但是又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不好氛围。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猛进,政治改革相对滞缓,加上西方文化全方面的深入,中国的思想文化逐渐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我个人概括为:思想一元(只有马克思体系),文化多样。所谓多样我觉得有以下意识:

(一)民主精神。西方除了古希腊的初步民主外,近代的洛克的“主权在民”思想、卢梭的“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的“社会契约论”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中国近代一直孜孜追求西方的民主思想,不过多沦为知识分子的玩物。但是随着村镇直选的发展、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国人民主精神有很大的发展。

(二)平等意识。中国几千年的不平等社会一度造就了国人心中严格的等级界限,乃至于相当多的人甘心当奴而不做自主的人。而西方平等思想历史悠久:在古希腊时期,平等意识已在人们的心灵中萌发。普罗泰戈拉是最早谈及平等问题的思想家。当时的智者派提出了“上帝使人人生而自由,而自然从未使任何人成为奴隶”③的名言;柏拉图也在《理想国》中主张,妇女与男子的权利与机会平等。亚里士多德是明确提出平等思想的学者。他认为,平等基础之上的政体最稳定,公民应“都具有平等而同样的人格” ④。经过中世纪的低谷,平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又迎来了蓬勃发展。“天赋人权论” 是此时较为全面、系统的平等思想体系。而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卢梭、杰克逊等不断丰富和发展。走向近代后,平等意识开始在中国蔓延,但是辐射面有限。随着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大幕拉开,国人平等意识大为增加。

(三)诚信意识。当代社会见义勇为已经成为最高风险的行为,对此我不举例、不评论,相信大家能够懂得诚心意识的重要性。

(四)信仰意识。这里转引一个网络上的女人择偶标准,以飨读者,体会本人痛苦之心。“新中国女人择偶标准演变:50年代一颗红心;60年代重在出身;70年代最好是解放军;80年代海外关系10万现金;90年代豪宅名车+出国兜风+100万现金„„”。女人的择偶取向,多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某些东西,它甚至 和服装一样,充满了时尚与流行的动感,它的内涵比较复杂。所以有的人说当今中国没有信仰,于是由单纯信仰“马教”(马克思主义)的60、70年代全国一体,到现在有的回归“儒教”;有的融入欧美,选择“基督教”;有的拜会“安拉”,走上了拒绝吃猪肉之路。除了以上所列,在契约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生态意识等,国人思想文化正逐渐多样化,乃至多元化。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意识有很大的发展,而作为主体的公民,由于公民意识不够全面或者稍有瑕疵,就会破坏社会主义和谐、多样的精神文明。

最后发展公民教育也是中国走向世界,被世界接纳的必要前提。

总之民主政治建设依靠公民的政治水准和民主智慧的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依靠公民的文明开发和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物质文明建设依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及将此责任感付诸实施的能力。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中,公民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学校在参与我国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提升作用。因此,如果学校教育仅仅限于“知识公民”的培养,而不将合格公民、奉献公民、成功公民的价值目标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现代公民。在各种教育过程中唤起学生的公民意识,训练学生的公共生活技能,养成学生的公民生活习惯。从而让学生懂得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扩展政治远见,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充满自信,自觉自愿而且有能力地承担起公民的各种社会责任。

探究二:我国公民教育的特色。

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公民教育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方公民教育中的理性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以及法制意识等都是我们积极学习的地方。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

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道德焕发新生。

儒学在春秋兴起,经过董仲舒改造,再到宋明发展,逐渐成为以政治学为主、涵盖社会规范和哲学体系综合体,而儒学道德体系中的忠孝节义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比如:宋朝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朝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和清朝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些受宋明理学影响下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民族气节。总之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理念的巨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但是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很多国人的道德观让人深忧。上有老不孝,下有子不教;见义勇为被污蔑,尔虞我诈行大道。社会风气急需整治。在此,批判吸取传统思想,树立社会正气。

二:遵守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照马克思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基石是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区别于西方对少数人的民主意识和有产者的法制观点,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必须牢牢抓住爱国、爱党、爱社会的大旗。社会主义公民就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正如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夜说“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 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和 邓小平“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都强调了热爱祖国的重要性。其次应该不断探究,积极学习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树立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注重培养和谐意识,实现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双腾飞。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而和谐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方向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实现社会和谐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需要每个人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个人实现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形成公平公正的氛围。

与此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综上而言,我国公民教育在批判吸取西方的经验后,要结合本国传统和现实特点,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科学开展。

探究三:落实历史三维目标,站好学校公民教育这班岗。

传统教育仅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评价的方式也只是以高考为唯一的标准,不排除培养了一堆国家优秀人才,但也不少是高分低能或者高能低德。新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一生塑造,培养现代化国家真正需要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的工具、社会的弃儿(不适应社会)。首当其冲就在新课程目标中加大、完善了综合能力培养。在此本人就三维目标的具体情况来讲述如何落实公民教育。

一:知识和能力。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我国公民意识中的核心理念⑤,而公民意识的内涵包括很多,如国家与民族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或独立自主与自我塑造能力)、平等与公正意识、自由与法治意识以及道德与文明意识。这些意识形成的前提就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比如:通过近代史学习,让学生感悟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民族之痛,让学生感受祖国富强的前提是民族独立,所以在这个层次上说毛泽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作为现代公民,理性更是必须之原则,那么如何培养理性精神呢?历史辩证和客观分析问题就是提高理性思维的最好方式。最近看到几则关于袁世凯的微博,我转发了其中之一:“历史这玩意儿(微博名):对于袁世凯的评价,在史学界是很有争议的。但我认为在我国的民主进程中,袁世凯的功绩比谭嗣同大的多。袁世凯的小站练兵、组建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组建现代警察、组建新式学堂、发展实业经济等等。谭嗣同的死只是在人格上升华了自己,但于民族进步是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的。”我的转发理由是:“勿因称帝而否之,勿因夺权而愤之。学习心态、开放精神需学之。”引起不少学生转发,并且学习之。通过此微博,学生必然感知到不能够单纯靠革命史观来解决问题,应该综合之,特别是融入现代化史观; 另外评价事物的方式,必须从史实出发,轮从史出、史论结合在这里也有很好的诠释。那么,他们的公民意识中必然包含了理性、客观、公正以及文明等意识。

二:过程和方法。

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公民意识,首先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与自我塑造的能力。作为现代公民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独立的个性,形成个人判断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开发,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个人往往作为独立的个体去面对社会。要使学生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所以在公民教育中首要的就是使学生个体成为一个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而这点正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得到锻炼和升华。比如:让学生自我设计学案、设计道具、课堂上立足史实基础上得出个人独特的见解。对此可在探究完一个问题后 问学生是否还有不同的意见?如有则可在课堂上举行学生主持的谈论会,或者课后自行组织研究性学习。其次要形成合作意识。而这一点正好和历史教学过程和方法完全对位。比如传统的师讲生记的模式让学生完全成为机器,也不会互相擦出火花。后来开始鼓励师生互动,但是实行了一年多普遍感觉面太窄。对此从04年开始,在历史课堂的活动中我强调下面几点:学生活动分为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思维活动擦出的火花比行为活动更多;课堂活动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协调意识和包涵精神。再次过程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由、平等的观念。自由与平等的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用宽容的心态来观察周围的人与事,可以更充分地体现与展现学生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在平等的心理气氛中成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感,在自己的领域内创造自己的成果。在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分析各阶层、各政党的救国道路,培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中国革命成功”的意识。总而言之,注重过程与方法,不仅是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步骤,没有过程中提升,三维目标一头一尾就无法实现;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学生在学校就难以形成公民意识,从而从容淡定地走向社会。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于学生来说,公民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既包括承认价值观,也包括获取知识和学习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因此,从意识形式上看,不能把这种教育视为中性的;学生的信仰必然受到这种教育的挑战,为了维护信仰的独立性,教育也应该从人的童年起并在其一生中培养一种有助于自由思考和自主行动的批判能力。”⑥在这里我就从课堂灵魂角度谈下第三目标的实现。众所周知,教学主题是方向,是灵魂。要想使课堂教学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升华。一个理性的教学主题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历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理性、宽容、敬畏的人文精神。理性的人格,理性的思考力、批判力;宽容人,尊重人,尊重自己,尊重社会多元性和多样化;敬畏自然,敬畏客观规律。这些人文精神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而言是必须的,是为学生踏入社会后事业发展奠基服务的。历史的现场由人、社会、自然三种元素组成,其中以人为中心和重心。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式和发展奠基。要让青年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学会理解社会,学会善待自然。要让青年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位合格的现代公民。在这种视野下,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的主题为例,讲述主旨对于学生情感引导的重要性,而不是只有散的思想教育,没有总的价值观升华。在教学 中,该单元的教学主题应定为“政府与市场,两种配置资源的手段。”在该主题的引领下,第二课《罗斯福新政》中就突出了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无序性、盲目性——市场失灵。在经济危机面前,自由放任只能是杯水车薪;罗斯福新政就突出了政府干预经济,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如兴办公共工程,建立社保体系等。而且罗斯福新政所有措施都是通过法律文件执行,注重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第三课《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新变化》以美国为主线,结合英法德日,阐述不同时期各种“政府”和“市场”如何结合,发展经济的。初步树立发展的观念、多样化的意识以及包容的心态。该单元用主题“政府与市场——两种配置资源的手段”来指引该主题的教学,紧紧扣住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脉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可以培养学生少一些意识形态的争论,多一些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青年学生全球视野的确立会有好处的。实际上,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大量的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革命与改良史的波澜壮阔、战争与和平的启迪、多元文明的碰撞都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丰富题材。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理性的阳光,充满人文的关怀,充满公共意识、现代意识、全球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

总之公民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总体事业,公民素养是民族素养的应有之义,公民既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又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实践者。促进全社会公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提高民族素养,实现二十一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举,应引起社会全体成员的关注和投入,推动中国公民教育继续发展,为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作为高中文科老师,特别是历史教师,应该好好站好历史课堂,在历史三维目标教学中把握公民意识的主旨,形成公民教育的内涵,让新课程理念闪耀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切实成为现代化合格的公民。

【注释】:

①、来自新华网2011-09-27《拿市场经济地位苛求中国没有道理》一文 ②、2007年06月25日新华网电

③、[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4页 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9页

⑤、选自2009年06月11日 《人民日报》王东虓《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 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49

第二篇: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邓小平同志说:“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事关教育教学的成败。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闪光点。它强调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维,同其它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历史课程目标非常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完善的人格的塑造等等。这些观念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历史教师要格外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的达成。

为了能在教学中切实地落实好历史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教师就要在深入学习、领会历史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中的具体运用。教师在制定具体课的目标时,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这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使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堂历史课中。

教师一定要钻研新教材,领会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历史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采取模块的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这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要注意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不仅要积累知识,还要注意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结构,进行系统学习和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决不能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问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一节两节历史课就能够实现的。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与历史人物“对话”,获取情感体验;通过扮演历史角色,开展辩论,明辨真理,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通过丰满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价值观;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教师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

第三篇: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心得体会

——如何落实历史的三维目标

小店街道二中 攸丽芬

有效的历史教学,就是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历史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如八年级中国历史《鸦片战争》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通过课前准备和阅读课文,学生 能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南京条约》的内容;

2、认识或分析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通过学习课文或观看影片《林则徐》《鸦片战争》,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或写出你的感受;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三、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三国鼎立 》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

1、东汉末年,群雄中曹操为什么能逐渐强大而统一北方?

2、为什么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

3、如何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会 ;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三个问题着眼于情感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实践化。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历史是体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验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体验实践。”历史体验实

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活动课教学,我们可以情景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激活想象世界、接受情景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历史的感悟和思维方法的学习,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方法化。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历史知识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阅读识记。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程序性知识 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想一想”、“活动建议”的提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

3、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指导: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圈画、讲解、分析比较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每次要从教科书学到什么,要利用哪些资源和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等。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心得体会

小店街道二中

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心得体会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小店街道二中

攸丽芬

新课标所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密切相关的。这三个目标是有梯度的,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层层深入,并最终达到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这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体现。

历史是一门最生动、最真实、最精彩的课。它记载了人类艰辛而神奇的生命历程,展示了以人为主体的时空长廓;演绎了事物与事件的纷繁美丽,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历史本是一个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历史教学也是一个过程,没有过程就无所谓教学。对于渴望知识,想了解人类发展轨迹和奥妙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学科。然而,我们大部分的学生虽然喜欢历史,却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问题存在于传统的重分数、重结果而不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标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习方法,首先要遵循程序问题,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

其次要遵循原则问题,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再者要遵方式问题,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最后要遵循手段问题,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质手段,具有物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

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历史学中三维目标的心得体会

——如何落实历史的三维目标

小店街道二中

攸丽芬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我认为新课程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个理论创新点就是三维目标,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从新课程来看,就是落实三维目标。就历史教学来说,有效的历史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历史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那么有效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

一﹑参与有效化,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助。

3、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三、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实践化。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历史是体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验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体验实践。历史体验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活动课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激活想象世界、接受情景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历史的感悟和思维方法的学习,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方法化。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六、教学评价多元化。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中,我们教师可能最关注的是教学评价了。因为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和教育得以真正实施的有效保障。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总体目标,是新课程理念的总体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我本人认为,凡是能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配合得融洽紧密的课,肯定会是一堂优秀的历史课,这也正是我在学实践中努力追求的方向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心得体会

小店街道二中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有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与发展的整体关怀。而传统的教学过程则过分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有人称作“三个维度”。在新课程标准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的重要理论。所谓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对于知识目标,新旧变化不大,各学科都有各自的知识体系,各节课都有具体的知识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目标有一个新的要求,叫做学“有用的知识”。

关于能力目标,我们并不陌生,很久以前,重点抓了“双基”教学,后来的教学研究重点始终围绕“发展学生能力”来进行。在新课程标准中,更明确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5种基本能力,即:计算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所说的方法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在新课标提出之前,我们常把“教法”作为研究重点,较少关心“学法”。新课标中更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要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巴班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演变出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以前教学过程是“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即课堂教学的五大环节。这一理论在现实教学中仍占有主导地位。我们的教改重点也是围绕这一过程展开的,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大,只不过是在各环节上小修小补,使其变得更合理些。对应着这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巩固教材,形成记忆;运用教材,形成技能技巧。”这一学习理论中,我认为最

大的缺点是: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当然“教材”作为基本的学习资源固然重要,但也不该忽视其他学习资源。有些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理论中要求不单重视教材资源,同时也要重视现代教育媒体,网络媒体,学生等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媒体可以进行个别化教育,能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利用“学生”这个学习资源,能更好的开展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语言交际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视这些学习资源的出发点。在新课标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得出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自认为优于五大教学环节,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即: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间、师生间交流评价——信息反馈。这一教学过程比之五大环节有如下一些优点:

1、突出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学习环境的作用。

2、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自主学习。

3、突出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素质地提高。

4、突出了信息反馈,有利于学生、教师间思想、情感地沟通。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实施新课标前的课堂教学中有思想目标或者说是德育目标。在新课标中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一目标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它地确立目的是:

1、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要有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

2、让学生更清楚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3、学习的知识是有价值的,对自己终身受益。

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就是要落实“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为本”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实际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制定,我们不仅会发现和产生更多问题,但也会通过解决问题逐渐让我们的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第五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三者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二、三维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一)、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明确,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1、注重科学。

科学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更应该如此。对小学生来说,有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课堂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简单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在他们出现错误时,热心地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引导学生去获取正确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2、注重明确。

现在的教育存在这么一种现象,为了尊重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中的一些知识性错误、不良的价值倾向,盲目地给予表扬。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明显地违背了“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注重明确,就是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明确地提出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要明确地指出应该努力的方向。老师的评价只有不流于空洞,不失之泛滥,只有适时、适当、具体、切实,才能起到对学生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二)、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注重激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那么在课堂评价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注重导向。

(三)、注重课堂评价的指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美国教育学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好的评价语言,不仅给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更注意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弥补自己的不足,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注重课堂评价的整合。

1、注重整合。

前面三点,是从理论上来讲的,事实上,在平时的实践中,是不可能将三者分开的。好的评价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的知识,同时又有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就要注重有效整合,落实三维目标。

2、各有侧重。

在实践中,要真正将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是存在很大的难度的。正如有的老师说,从课堂的效果看,三维目标很难一起落实,不是这个体现不足,就是那个有所忽略。我倒认为,允许存在“这个体现不足,那个有所忽略”的情况,因为受教学内容、教师教学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对三维目标的三个方面平均用力,应该是各有侧重的。

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

下载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中践行公民教育的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中践行公民教育的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目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问题展现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单单有知识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情感、态度、价......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

    如何表述三维目标?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

    谈新课程三维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落实

    谈新课程三维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落实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题一 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第二讲(上) 通过第一讲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课程理念 深刻的内涵 并对一些教师 自己认为贯彻课程理念的 教学片段 进行了分析 说实话要想把新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体会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图史巧妙结合,让保持学习兴趣,古今中外对比,探究异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情感、......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理念的改变

    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理念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诚然,教......

    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威远县新场中学欧良英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