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品味”(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00:3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品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品味”》。

第一篇: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品味”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品味”

唐惠忠,高级教师,任教于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高考语文命题专家组成员,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中语会课堂优化研究课题组特聘专家。

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系统地研究了语言与言语的区别。他认为:语言是语言共同体成员心中的语法体系,是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言语则是个人的智能行为,是依赖于语法系统的说话行为;语言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言语则是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造句的特点[1]。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词典中的每个字词,不过是些符号,应当归属“语言”的范畴。可是,一旦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进入读者的世界,这些“语言”便被运用,属于“言语”的范畴了,因为有了作者情感与经验的反照而立刻鲜活起来、飞扬起来。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看,只有贴近作者个人的言语,才能达成情感的共生,使读者获得审美愉悦。因此,在语文课文的教授过程中,理应牢牢抓住那些充满灵性、浸透心灵、富含精神的言语展开教学。换言之,只有注重文本言语,才能在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中获得审美体验;只有关注个人视角,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准确定位,才能精准而透彻地把握作品的社会主题。

以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葡萄月令》为例。课前自读时,我醉心于汪曾祺先生亲切而口语化的言语,疏淡雅致、平淡有味的行文风格。于是,就以“言语品味”为突破点,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着力品析文本平实、朴素、洁净的语体风格;然后由“言”及人,整体感知汪曾祺文人的灵性以及乐观淡定的情怀。

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是:1.你喜欢这篇散文吗?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2.这篇散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你从中读出“人与物的对话”(专题名称)了吗?我根据学生预读的反馈组织教学,在简要介绍汪曾祺其人与“月令”体裁特点后,与同学重点探讨课文言语之美和“人与物的对话”。在言语品味方面,尝试了以下多种方法。

一、吟咏诵读,感悟言语

吟咏诵读的要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2],在于“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3]。为此,教师应指引学生诵读文中精彩的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学习文中“三月”部分(第12-16段),教师先提示:“有人说,汪先生的文章不是用眼睛看的,要靠嘴巴来读;读,才能读出汪先生文章独特的韵味。”然后教师再请一位学生富于感情地诵读课文,读后询问该生朗读时是怎样处理节奏、语气与重音的,教师作出评议。接下来,师生共同思考“‘起!――起!’哎,它起来了”的朗读处理:这里的“起!――起!”是劳动号子;整句话简约而不简单,写尽了作者动机单纯的期盼之情与充满童真的好奇之心(“哎,它起来了”简直就是孩子嘴里的话语),故而应通过声音,真切地传达一种非常欣喜的语气。再往下是教师范读第15段,学生齐读该段;教师强调,朗读“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这一句时,要把口语的特点、色彩尤其是那种劳动过后的喜悦表达出来。

二、对照比较,辨析言语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言语的品味,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删减、替换关键词语等,然后再加以对照、比较,看看句子的意思、感情是否发生了变化。

1.字词的比较。如《葡萄月令》第15段写“然后,请葡萄上架”,一个“请”字,再寻常不过了。为什么作者不用更自然的“扛”或“举”等呢?经过比较,学生明白了:“请”字让前面备料、刨坑、竖柱的活儿变得轻松有趣了,劳动不再是一种又脏又累的体力活,而是充满了诗意――我们似乎看到了果农们劳动时满面笑容、精神焕发的样子。又如“树枝软了”的“软”,“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的“趴”,“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的“嘬”,也可借助比较领略其鲜明、传神的形象。

2.句子的比较。文中写葡萄上架后用了一组排比句:“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的伸开。”该句叙述方法,用了比喻、反复、排比修辞。学生说这组排比用得好,至于好在哪里,并不了解,只是说细致地描摹了葡萄枝条展开的状态。教师启发学生:“有时看似??嗦、多余的句子,却别有韵味。大家想一想,如果只写‘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是不是缺了点什么?三个状语铺陈,究竟展现了怎样的情态,又有何效果呢?”师生品味、比较,最后达成共识:铺陈状语,字里行间可见出劳动者对葡萄的小心翼翼、百般呵护,以及看到葡萄上架后内心的舒坦、惬意与轻松。

3.标点的比较。比如“不大一会儿,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儿,绿了”和原句“不大一会儿,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儿,绿了”相比,只不过少了一个破折号,但正是这个破折号,代表着“不大一会儿”的时间停顿,作者巧借标点调控了叙述的语气。又如“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如果改写成“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宁静、幸福而慵懒的少妇”或“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表达效果均会打折扣。后置的定语,“而慵懒”前的逗号,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节奏。再如作者特别喜欢用句号,有时两三个字就用句号(像“树绿了。”、“碧绿。”、“硬的。”),假如把这些句号改为逗号,口语的韵味和叙述的生活气息将大为逊色。

三、联系生活,揣摩言语

语言文字反映生活,它使生活更富色彩;学习、品味言语,要注意联系生活经验。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茅盾语),从而理解其义,感悟其趣,诱发语感,让学生将言语形象升华为自我的、独特的体验。例如《葡萄月令》文末写“老鼠爱往这里面钻。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咱们的葡萄”这一称呼有什么讲究?教师不妨点醒学生:“把‘咱们’还原到生活场景中,在日常生活里说‘这是咱们的孩子’,就是指‘我’和‘我’爱人所生的孩子吧?而这里的‘咱们’指的是……”学生回答:“作者和果园。”由此体会,汪先生写葡萄的生长犹如记录一个新生的婴儿成长的过程,细腻,入微,这是因为他把葡萄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四、体察心境,咀嚼言语

一篇文章的催生通常是由作者的心境决定的,正所谓“发乎情,止乎理”。深入体味、细致察觉作者心境,有利于领悟作品的言语表达。《葡萄月令》言语表达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注重文笔间穿插作者刹那间的感受(像“它真是在喝哎”,“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真快”),作者的姿态乃至心态(像“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时不时地跃然纸面。其好处是,看似把葡萄看成人,又明明把它当植物在写;看似写成植物,却又明明是当一个孩子侍养着。如“八月”部分(第22-30段)写道:“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驱遣想象映现当时的场景,进而透视作者的心境,自可读出“瞎长”一词富于戏谑色彩。针对该部分另三个句子――“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地喝”,“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讨论,在咀嚼、想象与交流中破解言语密码,洞悉言语背后的情味与深意。如“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地喝”看似责备,实为赞赏其旺盛的生命力;“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以反复辞格凸显葡萄藤长势之快,同时表现了果农侍弄葡萄之辛勤、专注,作者的童心溢于言表;“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这种倒装的叙述方式,充满纯真与孩子气。体察心境,使学生渐渐了然文本的妙处,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本堂课的作业是:“请你用一两句话评点课文或汪曾祺。”学生在作业中,或以为“葡萄背后有一个人满含深情地在那里注视着,他在那里劳作,辛劳之后又心满意足地看着葡萄”,或以为“作者‘融奇崛于平淡’,似乎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和老朋友聊天,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又似与孩童嬉戏,率性自然”,或以为“这篇散文十足体现了‘人与物的对话’,透过文字我看到了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善于感受与体验美,而又豁达、淡定、随和的老头”,或以为作者“恰似一泓水,自由自在地流淌着,顺其自然地活泼着,亮晶晶地染上了人间烟火”……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偏向“得意”,即品味语言传递的内涵和思想。然而,“得意”并非阅读教学的全部意义,在王尚文先生看来,“其它学科重在教材‘说什么’,语文学科则重在教材‘怎么说’”[4],“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其门径,学习其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5]。确实,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品味作者的“意”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诚如是,中学语文课堂自然会更加生动、更加有趣起来。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张绍杰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朱自清.了解与欣赏[G].中央教科所.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3]叶圣陶.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G].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J].浙江师大学报,1996(1).[5]王尚文.言语形式四题[J].小学语文教师,2011(5).(责任编辑 郭向和)

第二篇: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教学设计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美好情感。

2、认识生活中美好情感的作用,学会通过合理的的方式获得美好的情感。

3、能以实际行动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获取美好的情感

难点:以实际行动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情感是丰富多彩的,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哪些情感是美好的。这些美好的情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

师:是呀,美好的情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生活中,通过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逐渐获得的,我们正是在品味美好情感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美好的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

2、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方式获得美好的情感。

3、体验负面感受未必是件坏事,它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

4、在情感体验中,我们并不总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教材P47阅读感悟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47“退休教师欢送会”的故事,体味师生之间美好的情感。

2、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47下面探究与分享“东东和亮亮的情感体验”,探讨:

(1)你如何看待东东和亮亮的情感体验?

交流点拨:东东通过读侦探小说获得了一种快乐的体验,但是东东不应一看就是一夜,这不仅影响自己学习,而且对自己身体也有影响;亮亮通过参加以“成长”为主题的青春仪式,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获得了美好的情感,这有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探究二:教材P48探究与分享“浩浩参加年级辩论会”

1、阅读分享P48浩浩参加辩论会的心理体验。

2、探讨:

(1)浩浩为什么心里感觉不舒服?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交流点拨:因为浩浩参加年级辩论会发挥失常,没有为班级争得荣誉,所以心里感觉不舒服,这是一种挫败感。

(2)浩浩这样的感受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挫败感是一种负面感受,体验挫败感,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

探究三:教材P49方法与技能“学会关心”及下面探究与分享

1、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49学会关心需要做到的5点要求。

2、探究与分享

(1)当你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人际关系冷漠的环境,你更倾向于适应还是改变这种环境?为什么?

交流点拨:我更倾向于改变这种环境。因为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生命拒绝冷漠。

(2)如果你想改变这种环境,你会怎样做?

交流点拨:我会用真心对待他人,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

探究四:教材P50探究与分享——大军的日记

探讨:

1、大军送给邈邈的仅仅是一本小人书吗?

交流点拨:不仅仅是一本小人书,更是两位同学之间友谊的见证。

2、为什么大军会认为这本小人书是“我们”的礼物?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因为这本小人书代表了大军和邈邈之间的友谊,这本小人书是他们友谊的见证,看到这本小人书,就会想起他们之间美好的友谊。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第三篇:品味数学教学中的幽默语言

品味数学教学中的幽默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的正确表达更是反映了说者的良好语言技能和对听者的思维影响。中国有句话很让人寻味,一句话可以让人笑,一句话也可以让人跳,一句话的分量可想而知。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特殊的科学语言,他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学习和使用的。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认为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是教师的素质之一,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幽默语言是语言使用中较高的一个层次,若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就能更好地减轻数学学习困难者的压力,积极增强克服对数学学习惧怕的心理,促进师生关系,并对润滑知识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幽默语言能进入数学课堂的原由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阵地,语言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手段,学生最渴望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无拘无束、愉快地接受知识。1.现实社会,家长对子女期望过大,使得学生幼小的心灵背负沉重的压力。

幽默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意识为有趣或可笑的意味深长,它既包括诙谐的动作,又包括幽默的语调和语气。现代社会人的生活压力日渐增大,这种压力也随着社会的影响传播给了孩子,他们缺少了应有的欢乐,他们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带着父母的嘱托和期望艰难地过着每一天。人们在巨大的生活压力背后呼唤心灵的愉悦,每一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国宝级”笑星赵本山赢得了亿万人的期待和掌声。在课堂上正确、恰当使用幽默的语言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减轻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同样会赢得学生的期待和掌声。2.枯燥的数学语言,呼唤幽默教学用语。

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种学科特性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距离感,很多经过学习历程的人都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场异常艰难的过程。它的每一个概念都有确切的含义,每一个定理都有确定条件。例如“形如ax=b(a、b为已知数且a≠0)的方程叫最简方程”的定义,要准确地阐明为什么a≠0,而且在每次叙述出“最简方程”概念时都不能遗漏a≠0的这个重要条件。这种数学的严谨性思维,让许许多多的人很难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乐趣,从而远离了数学。

二、如何在数学课堂中使用幽默语言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超越其它任何一种约束的最大的力量源泉。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形成智能的重要动力。数学课以理性见长,由此带给学生更多的是“一本正经”的严肃与紧张,较之语文、音、美、体等学科更易产生疲倦。我认为平时在数学课堂上,不妨适时适地来点幽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数学的学习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案例一:

在通过相似引入全等时,我与学生们作了如下交谈: 师:(故作神秘)今天,老师衣服口袋里装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大家都很熟悉。

生:(惊奇怀疑)啊!怎么装呀? 师:(幽默地):把人变小呀!生:真能把人变小?

师:能!想想看通过什么能把人变小? 生:„„?

师:(变戏法模样从口袋掏出两张自己的二寸照片)怎么样!生:喔!(继而大笑)

然后我从相似知识自然引入全等概念,看似简单交流,其实是课堂知识的过渡,并在笑声中消除了学生对老师和学习数学的紧张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简单的几句看似调侃的随意聊天,一下子便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学好数学作了一次很好的“脚手架”。

一堂数学课是一个完整、连续的知识传输过程,教师是一个端口,而学生是另一个端口。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仅重视知识传输的“量”,而忽视了知识传输的“质”。教师就像是广播、电视的媒体一样,播出的声音作为听众或观众只能听与看,被动地接受。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在的数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是需要每一位学生去理解与感悟的。作为执教者要从教学的理念上更新,更要让每一位学习者对数学在思想上发生巨大的转变。1.一节新课开始的幽默

刚开始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下课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上,而没有或不能完全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教师可灵活运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到乐学的境界。

案例二:

在教学《方程和方程的解》时,待学生们起立坐下后,我就说老师刚才在办公室感觉到有人在说老师坏话,(大家)比较惊讶!老师可神奇了,可以隔着肚皮知道你们心中正在想什么?这一下,大家惊呆了,要不试一试,我要求同学们心里想一个数(不要告诉老师),然后用这个数除以2再减去1告诉我结果,老师就知道你想的数是多少?同学们纷纷举手,有人说2,我“掐指”(很神秘)答6,又有人说101.5,我立即答205„„,在欢声笑语中进入方程的学习,我与同学们感觉都非常好。2.课堂教学当中的幽默

课堂教学中是一节课当中最主要的阶段,也是一节课内容呈现最多的时段,然而45分钟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持久,课中充分运用幽默,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涌现和保持下去。使用幽默的点拨,如同叩击学生心灵的鼓点,让其松懈的情绪马上又转变到课堂中来,同时也可以驱散学生的疲劳,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可以让教学内容趣味化、形象化。

在每一节课的例题讲解过程中,我有时用一句时尚的广告词“地球人都知道了吗?”来激发与加深对例题的了解与吸收。又如在讲解《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时,学生普遍觉得十二个三角函数值难记忆,也对记这些特殊值感到很枯燥乏味,我马上灵机一动说了一句“一二三,三二一,分母都是二,分子别忘带帽子”。一下子就把正弦与余弦值记住了,学生们印象特别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三:

在《圆》的概念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导入: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神秘一笑)生:圆形(自信回答)。

师:为什么要做成圆形?难道做成三角形、四边形„„不行吗? 生:不行,它们无法运动。

师:那如果我非要做成这种形状呢?(并随手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轮子的自行车模型)

生:(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会忽高忽低!师: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忽高忽低了?

生:(议论纷纷,最后探讨出结论)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至此,教师自然地给出圆的定义。这样逐步精心设问又不缺乏幽默,让学生思维逐渐活跃,思路豁然开朗,心情愉悦地掌握了知识。3.教学结束的幽默

教学幽默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的智慧,是教师娴熟地驾驭教学的一种能力的表现。它是高雅有趣的、出人意料的、富含高度技巧教学艺术的特点的,它在教学中散发出永恒的魅力。美国的乔治•可汗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脸上带着笑容。”幽默式结束常能收到这样的艺术效果,这有时来自于教师精心的设计,我常使每一节课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常说“要知详情,请听下节分解,啪!黑板擦拍在讲台上——下课。”师生在会心一笑中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三、使用幽默语言避免走进误区

语言幽默固然很好,很乐于被学生接受,但切不可盲目追求一味地幽默而忘了数学的本源,那样就走极端了。不可能每节数学课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数学是一个理论体系,这其中渗透了很多理性的东西还需要静心的思考。切不可追求课堂的轻松而思维肤浅;切不可追求课堂俏皮而实质内容单一;切不可为了追求幽默而幽默。

教师的幽默语言不可片面地追求生动通俗,避免低级、粗俗,应当文明、规范、高雅,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乳汁。要把握好幽默的“度”,幽默语言就好比炒菜时加的盐,适度则菜鲜美,多则很难下口。在教学中使用幽默语言,不能一味地搞笑取乐,这样就有粗俗、轻薄、油腔滑舌的感觉。如在七年级(下)的《实践与探索》教学中,在讲到用一批纸做纸盒的设计方案的例题时,我把大家都成为设计师,叫张××回答时称张设计师,叫李××回答时称张设计师,大家很高兴也很乐意回答。但若叫皮肤稍黑的学生为“卖炭翁”,稍胖的女生为“琵琶女” „„虽然这种带有讽刺性的幽默把有些人逗笑,但也无形中伤害了不少学生的自尊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四、结束语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数学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也无止境,正如伟人毛泽东同志所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当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涵的丰富知识。然而,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非目的。不能以幽默为终极目的,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则就是本末倒置了。

幽默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活力,有了它,课堂就像磁铁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恋忘返的知识殿堂。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食如嚼蜡,淡而无味;但若加盐过量,数学课堂也将是一道倒胃口的菜肴,只能喜而远之;只有加盐适量,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味中珍品,百尝不厌。

第四篇: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教学设计

导语:《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内容。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和掌握获得美好情感的途径,以及传递情感正能量的做法。

2.能力目标:理解美好情感的重要性,增强积极创造传递情感正能量,改变周围环境和世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味美好情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传递情感正能量,建设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

美好情感获得的途径。

【教学难点】

传递情感正能量需要付出热情和行动。

一、美图欣赏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四幅自然美景图片(插播纯音乐——云水禅心)

教师小结:大自然的各种美景给我们美的感受,愉悦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热爱和向往大自然,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培养美、创造美,共同在品味美好情感中成长,绽放青春生命的风采。

二、探究新知

(一)体味美好情感

活动一:阅读思考探究分享~一位差生的转变

【多媒体呈现】课间十分钟的力量

班上曾有一名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平素很少与同学交流,显得孤独,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我利用课余的时间,有意接近这位学生,鼓励他融入集体中去,多交朋友,有不懂的问题问同学或老师。他听了我的话后,告诉我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要过年了,他非常想让妈妈向往年一样回到自己身边,一家人过一个愉快的春节。我听后,找他的父母做调解工作,告诉他们孩子年龄小,现在很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他的妈妈在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回到了孩子的身边。后来,这个学生学习更加勤奋,成绩渐渐提高了。

问题:1.这个故事中表达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这些美好情感对这位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什么作用?

3.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要求:阅读思考后邀请几位同学进行模拟情境角色表演,同学们在欣赏中再思考探究,在小组交流分享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分享展示。

教师小结:师生情、母子情都是世界上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物让我们身心愉悦,逐渐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仔细体味美好情感,在品味情感中不断成长。

【多媒体呈现结论】

美好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

活动二:阅读情境探究分享~以下情感是怎么获得的 【多媒体呈现】

【情境一】洋洋很喜欢看侦探推理小说,尤其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爱不释手,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夜。这学期他订阅了《故事会》,对每期杂志最后连载的悬疑侦探推理小说总是反复阅读,并根据故事情节寻找“蛛丝马迹”,准确“破案”。他觉得自己在读侦探小说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

【情境二】二十多年前的那个五月,师范提前招生。在全校四百多名考生中,只有四个人被录取,我幸运成为其中之一。您将录取通知书交付于我手心,亲自送我出校门。记不清当时您叮咛的话语,只记得您伫立在校门口频频颔首微笑,久久不曾回返。我几步一回头,看着您消失在视野的尽头。那是一条蜿蜒的山间小道,似乎浸染了您师爱永恒的执着。

【情境三】2016年9月1日下午,公园路中学举办了“迈入青春,放飞梦想”十三岁青春仪式。本次青春仪式共分为“告别少年,离队仪式;迈入青春,入团仪式;拥抱青春,祝福未来”三个篇章。七年级(5)班同学在“拥抱青春,祝福未来”环节面对家长和老师,大声读出了自己的青春誓言:“我们时刻准备着:怀揣一颗青春的心,激荡青春的旋律,放飞青春的梦想,让青春幸福起航!”最后,家长与孩子携手穿过“青春之门”,而孩子们则在青春的横幅上,签下了姓名,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迈入青春,放飞梦想;燃烧青春,拼搏未来”的承诺。

问题:1.三则情境故事中表达的美好情感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2.三则材料告诉我们,美好情感来自于哪里?

要求:情境一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情境二邀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情境三由一位同学朗读材料,全班一起大声朗读青春誓言。完成阅读后小组分享交流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这些美好的情感分别是通过阅读、交往、参与有意义的活动等方式获得的。这告诉我们,美好情感既不是强迫他人给予的,也不是被动获得的,而是在人的社会交往、互动中自然引发、逐步形成和获得的。

【多媒体呈现结论】

获得美好情感的途径

美好情感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得的。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如完成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帮助他人、走进博物馆和大自然、欣赏艺术品等活动方式,创造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美好的情感。

活动三:阅读思考探究分享~负面情感未必是坏事

【多媒体呈现】

自尊的徐悲鸿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问题:1.洋人的挑衅给徐悲鸿带来的是怎样的情感体验?

2.这种情感体验对徐悲鸿的成功产生了什么作用?

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要求:阅读感悟后邀请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模拟表演,同学们在欣赏中思考探究并在小组中分享、讨论探究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面对洋人的挑衅,徐悲鸿义愤填膺并最终获得成功,以实际行动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由此可见,生活中某些负面的情感体验虽然不那么美好,但对我们的成长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承受一些负面情感并将它转变为成长的助力,从而获得美好情感体验,不断成长。

【多媒体呈现结论】

学会承受负面情感并善于将它转变为成长的助力。

(1)生活中的负面情感:羞耻感、焦虑感、挫败感(失败感)等。

(2)体验负面感受的意义。

体验负面情感未必是件坏事,它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不断成长。

(二)传递情感正能量

活动四:阅读情境探究分享~该怎么做?

【多媒体呈现】

【情境一】小张以总分超过“重点线”五十分的绝对优势考入某重点高中。入学后,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分数比班上大部分同学高出许多,因此,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着“优胜者”或“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自己的任课老师都不放在眼里。渐渐地,同学们离他远去,不愿意与他交往;老师也对他产生了不良的“观感”,对他印象不佳。在“离群索居”的孤独中,小张逐渐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之中。

【情境二】一男子要轻生跳楼,就在救援人员紧张施救时,看热闹的人也没闲着,人群中不时发出哄笑声和口哨声,有人甚至还大声鼓动轻生者跳楼。一名公交车上的大妈喊道:“快点跳下来,是不是不敢跳,你是一个男子汉,不敢跳,我们女人来跳给你看。”这是前段时间网上一段很火的凤凰网视频。

【情境三】重庆渝北区公安分局巡警支队双凤大队中队长李自立和同事们,拦下驾摩托车带着老婆、女儿的樊某,并向他开出一张100元超载罚单。樊某拉住民警求饶:“扣我的分嘛,不罚款行不行?”他很着急,让女儿也来求情,说家里欠债,妻子有胃病不敢去医院治疗,女儿上学欠着学费,家里还有老人要赡养,全家人都靠他打零工维持生活。当时是带女儿进城买学习用具,女儿看上一个30元的布娃娃都没舍得买。

民警们看到,当时风大,樊某骑摩托没戴手套,摩托皮座椅还有洞。他们商量后认为,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超载必须接受处理。但当民警把罚单递给樊某时,他们在罚单里夹了一张100元现金。事后,民警查了系统,得知樊某很快去银行缴纳了交通违章罚款。这张“温暖罚单”,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又解决了樊某交罚款的经济困难,让这次执法变得温和而充满人性。

问题:1.你认为处在人际关系冷漠环境中的学生小张应该如何做?

2.围观并鼓动轻生男子跳楼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3.“温暖罚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要求:将学生分为三组,就三则情境进行讨论探究并达成共识,然后由小组代表参与班级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个人人际关系冷漠和社会人情冷漠是十分可怕的,它不仅不利于我们获得美好的情感和社会正能量,而且也不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温暖的罚单”启示我们,我们的社会需要人人相互关爱、相互帮助,需要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

【多媒体呈现结论】

1.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

在情感的体验中,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我们要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积极传递情感正能量。

2.我们的情感需要表达、回应,需要共鸣

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学会关心他人,我们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3.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意义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周围的世界也因为我们的积极情感多一份美好。

活动五:拓展提升~歌曲欣赏《传递正能量》

有一种能量光芒万丈/一方有难绽放大爱无疆/有一份感动贴心温暖/春风化雨大地神采飞扬/有一种力量激励成长/像盏明灯指引前行方向/前路很宽广不要迷茫/迎着太阳一路幸福歌唱/传递正能量你我的心照亮/快乐齐分享温暖我们的心房/传递正能量正气凝聚弘扬/感动在流转赠人玫瑰手留香/有一种力量激励成长/像盏明灯指引前行方向/前路很宽广不要迷茫/迎着太阳一路幸福歌唱/传递正能量你我的心照亮/快乐齐分享温暖我们的心房/传递正能量正气凝聚弘扬/感动在流转赠人玫瑰手留香/传递正能量世界充满希望/人人都向善心更积极更阳光/传递正能量/团结就是力量/红心向着党何惧祖国不富强。

活动六:合作总结梳理知识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简要勾画出本课时的知识导图,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教师可将愿意在全班分享的知识导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分享。本课小结:“传递正能量,世界充满希望。人人都向善,心更积极更阳光。传递正能量,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体味美好情感,创造正面情感体验,传递情感正能量,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积极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第五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初探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初探

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镇中学 李步会

摘要: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呢?我认为这品诗一如品茶。既这品茶有观、闻、尝,这品诗词亦有读、想、画。关键词:读、想象、情境、意境、意象、画、古诗词(曲),之所以为后人传诵、运用,经久而不衰,就是因为它意境深远,形象生动,韵律优美。吟赏它,能陶冶人的良好品质、情操,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多学古诗词,并学会赏析,我们才能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我们理解、运用语言的品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呢?我认为这品诗一如品茶。饮茶,主要在“品”字上下功夫,要细细品啜,徐徐体察。通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者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感情得到陶冶。这种重在“精神”的饮茶方法,其妙趣不可言传,却可意会。

既这品茶有观、闻、尝,这品诗词亦有读、想、画。

一、诗读百遍 其义自现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朗读诗歌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

实践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那么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学生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成片的森林也是从一颗种子开始的,只要有一个同学开始了,好好培养,一定能养成一种好的风气。

二、发挥想象,探究古诗词之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意境全出。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

血 苌弘化碧—梦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折桂—科举及第 怀桔—孝顺双亲 红叶—以诗传情 红豆-相思 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古诗常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形成一首诗歌的完美意境。而一个个意象组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画面,这画面就构成了诗的意境。它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诗”,即“意”的意思,就是作者在他所创造的形象中所表达的主观的思想感情。二是“画”,即“境”的意思,就是作者创造的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二者可简称为意与境或情与景。平时我们读到一首好诗,看到一幅好画,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这就是评价艺术意境的形象化说法。这种“诗”与“画”,“情”与“景”的有机统一,就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从作品所提供的有限的具体画面中,感受到形象之外的更深刻、更丰富的东西,从而使人流连忘返,获得美的享受。

鉴于此,赏析诗歌,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可闭上眼睛想象,此诗该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把文字转换成画面。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等翁,独钓寒江雪。”从诗的意境看,不难看出诗人孤立寂寞而又努力顽强的性格特点。闭上眼睛一想,一幅活脱脱的雪天垂钓图便呈现在眼前:皑皑白雪覆盖着千山万岭,大道小路,茫茫旷野上,不见飞鸟的影子,没有行人踪迹,江天一色,粒尘不染,好一个一眼望不到边的冰雪世界!雪,还纷纷扬扬地下着,幽寂、寒冷的气氛笼罩着一切,连空气也几乎凝固了。

下载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品味”(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品味”(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我介绍中的言语禁忌

    面试难免会遇到的就是自我介绍,面试的自我介绍要怎样才能展现自己,同时又被主考官接受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面试的人们,下面就说手面试自我介绍中的几个禁忌问题: 一、尽量少用......

    品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宫苑,还是江南的私家花园,造园者都注重发掘自然之美,顺乎自然又给以艺术加工,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到和谐的统一,具有极高......

    品味元曲中的秋天

    品味元曲中的秋天 詹祖凰 元曲中的秋,最著名的莫过于马致远的那首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中......

    中国风歌词品味赏析

    中国风的歌词品味赏析 歌词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叙述方式。歌词往往是从古典名著,优秀文学作品中提炼并加以改造,取舍的精髓,好的歌词往往给人以心灵的享受!......

    浅谈语文阅读中品味语言的教学指导

    浅谈语文阅读中品味语言的教学指导 槐南中学——罗旌藏 摘要语文是唯一以语言方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语言的品析。揣摩语言的阅读是最有效的阅读,因此阅......

    5.2《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教学设计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情感如何产生;分析负面情感体验对我们的影响;理解生活中不断创造、传递美好情感体验。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

    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

    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 [内容摘要] 诗歌教学先让学生熟知典故,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诗歌教学不仅要以情感人,体现诗歌的情感,更要展现其......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意识 【摘 要】指导学生领会课文,品味语言,增强言语意识,训练他们的语言敏感度,领会经典文章的严谨之美,解除阅读中的疑惑,深层次地挖掘语言的内涵,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