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引领心灵旅程走向美的境界
感悟“秀山丽水”
提升“教学激情” ——天台县2014年中小学美术90学时集中培训学习心得
2014年7月底和9月底我有幸参加天台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中小学美术90课时培训。此次集中培训累计时间为12天,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培训学习了学生美术素养的评价,学院派色彩风景艺术漫谈,国画山水写生创作及画论,水彩画艺术新探究,多元素的油画创作题材,美术课堂教学设计,基本技能训练等。既有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又有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相结合、还有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课题研究相结合等方式,同时突出了我们学员主体地位,也突出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自我感觉是真正做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现把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聆听专家讲座,教育观念有了质的更新
浙江省教研室美术教研员冷莹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背景资料(发展情况)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接着,分别从目标方法、教学重难点、互动生成、真情实感几个方面讲解了新课程提出的具体要求和具体方向,并结合优质课的优秀案例为学员们对如何上好一堂美术优质课、美术课理清了思想。然后,指出了现今美术优质课、美术课中存在的只重作品、不重学生,只备内容、不备学生等现象,强调教育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并提出了美术优质课的基本要素。最后,她还鼓励在座每位学员积极加入浙江教育资源网的美术学科协作组,与不同地区的一线美术教师、教研员多交流、沟通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随后的柯甫凯《学院派色彩风景艺术漫谈》、李昌平《国画山水写生创作及画论》以及赵振华《水彩画艺术新探究》等的讲座也都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在柯老师身上我看到的是那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更让人敬佩的是那份乐于助人和平和的心态;李老师的山水画的讲授更是深入浅出,各种笔法、皴法笔走龙蛇,各式山水便跃然于纸上了。虽然有许多的知识在很多的时候都知道,然而此时似乎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当然还有眼界的大开;王老师的多彩油画教学也让我视觉为之一新。他讲座的课件做得很精美,每一张图片每一个文字每一段音乐都很唯美。作为年轻老师,却又有如此高的造诣,让我敬佩不已,催我奋勇向前。
这种集中理论学习,使我们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在培训中,我们一道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课堂上的各种困惑和行为进行理论的诠释和深刻的反思,使我们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发现了各自的差距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二、深入自然写生 专业知识水平较大提高 集中理论学习以后,接着三天是边听专家指导边写生活动。在班主任的组织安排下,我们跟着老师来到天台国清寺、街头古镇进行水墨画、油画等写生活动。
单位:天台教育局 姓名:陈冬菊 深入大自然,跟专家一起写生活动对于美术老师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不仅自己可以练练笔,更多的是提供了向优秀老师学习的机会。三天的时间虽然自己只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更多的是学习到了很多绘画的技能技法,水彩画中如何去把握色彩的整体感,从整体到局部去塑造,平时自己画画就是太在意细节,往往因小失大,画面花而没重点。通过同行的指点,我这次的作业也有了小小的进步,克服了不敢画的心理。天台的山清水秀,让我感受到作为美术老师,要多思考多动手,善于发现身边美的东西。教会学生认识到:美无处不在,只要有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三、进入课堂听课 知识运用水平得到增强
为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学效果和美术教师教学激情,我们在班主任的悉心安排下,课堂教学实习活动定于9月23——26日在实验中学、实验小学举行。我们上午听老师上课,下午说课、评课,实践讨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他让我们将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再让这些总结得到的理论来指导我们工作,帮助我们成长。
在课堂上,中小学七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精彩的教学课,他们的课风格各异,但每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小学课堂感受最深的是首先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体验,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课堂,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重视挖掘主体潜能,关注孩子的思维发展。其次就是课堂环节要非常完整,课堂展示和课后拓展两个部分都要非常精彩,要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初中课堂感受最深的是作为美术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技法术语,语言要有魅力,能够吸引学生,课堂中注重引导、点拨,注重人文内涵,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深入课堂听课,是让生活回归课堂,让课堂走近生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次听课活动,必定会增强我们在课堂上的知识运用水平。
天台教师进修学校凭着优越的办学条件,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时时刻刻为我们学员着想,非常感谢。在此,也感谢这次培训班班主任郑老师,他为我们这个班尽心尽力,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常常与我们谈心、交流,做我们学员的知心朋友,我们能有这样的一个班主任感到幸福。
总之,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意志品质得到了一次很好地历练,知识得到了很好地更新。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是我们仍然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充满热情地工作,让这结束之时成为我又一崭新的开始。
第二篇:发挥团组织作用 引领团员青年走向心灵强大
发挥团组织作用 引领团员青年走向心灵强大 四川省仁寿中学地处仁寿县城风景秀丽的土主山麓,是一所由原仁寿师范转制而来的百年老校,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40000余㎡。校园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学校现有教职工240余人,目前在校高初中学生达4000余人。其中团员2552名,青年169名,少先队员1089名,学校团委下设41个学生团支部,1个教工团支部,1个少先队大队部,16个中队;校团委配备团委书记1名,团委副书记1名,其余团委委员由团员学生担任。
中学共青团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校团委以上级团组织工作重点为中心,紧紧围绕学校办学思路,充分发挥团组织作用,逐渐引领我校团员青年走向心灵强大。
一、积极推进团建创新,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校党组织十分重视共青团工作,选拔配备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熟悉共青团工作、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老师担任学校团干部。为学校共青团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学校团委以业余党校、少年团校、团干部培训班等为抓手,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学习活动,帮助广大青年牢固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一)以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实践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青年志愿者积极开展帮贫济困、互
帮互助、社区共建、爱心捐献等各项公益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使广大团员青年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以重要纪念日和重大政治事件专题教育活动为依托,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以团支部为单位,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和团员专题教育评议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立志报国,争做跨世纪优秀人才。
二、扎实推进思想建设,全面提高青少年团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共青团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始终牢牢抓住思想建设这个中心,在政治上主动接受校党总支及上级团组织的领导,坚持运用推优制度,发展入团、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其次,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大的育人场所,对各年级的团员青年、少先队员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再次,校团委还利用墙报、广播、团校,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保护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提高全体团员青年的素质,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
三、加强团的阵地建设,开展经常性的主题教育,增强团组织凝聚力,规范社团管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团委带领各支部、各中队开展了大量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主题突出,寓教于乐,深受广大团员青年的喜爱,为学生施展才华、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大舞台,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丰富和活跃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贯彻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学生间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团委在学校党政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系列“弘仁”师生社团,各社团在校团委社团部指导下开展活动。“弘仁”系列师生社团的宗旨是“弘扬仁中精神,构建人文仁中、魅力仁中、活力仁中”。目前成立的师生社团有 “文学社”、“硬笔软笔书法协会”、“合唱团”、“管弦乐团”、“艺术表演协会”、“吉它演唱表演协会”、“教师论坛”、“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象棋协会”、“光影社”、“美术协会”、“动漫制作协会”、“影音协会”、“新闻播音协会”、“演讲辩论协会”、“时政论坛协会”、“科技创新协会”、“地理学探究协会”、“英语沙龙”、“数理化探究协会” “武术协会” “宣传社”近30个师生社团。
学校从师资、制度、经费、时间、场地、管理、奖惩等方面予以保障,充分利用市、县80%的艺术社团都有我校教师做会员乃至领导的优势,进一步整合校内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我校“弘仁”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弘仁”学生社员的能力培养,努力实现我校高中教育尽量与大学高等教育模式接轨。校团委社团部充分调动众多社团及其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开展有深度、有内涵、有品位、有价值、有意义的社团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提高当代团员青年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奋力培养出既有优异学习成绩,又有很强学习品质、创新能力,既有强壮身心素质,又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艺术修养的内心强大的阳光青年,优秀中国人。
作为师生们自己的组织,“弘仁”师生社团是培养和发展仁中学子兴趣爱好的广阔平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生活、自主发展的有效形式,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青年、丰富校园文化、培育和传承仁中精神的重要载体,我校“弘仁”师生社团将在“靠特色铸造品牌”这一办学思路的指引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工作目标,进一步规范管理,开拓创新。为创建“管理领先、师生发展、特色突出、办学一流”的象牙微雕式的老百姓心中之名校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团结教育广大青年团员,加强和改进团的作风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发扬敬业奉献、诚信互助的精神,为开创我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引领心灵》读后感
我刚接任2005(1)班班主任时,对几名后进生实在是没办法。课堂上不时地批评,每逢班会都讲他们表现不好,经常劈头盖脸地训斥他们。可情况越来越糟,他们几位不仅没有什么好转,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气人。不仅自己不守纪律,不好好学习,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全班的纪律和学习成绩。这一时成了压在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不久,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引领心灵》的书。让大家认真阅读,写读书笔记,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渐渐地,我感到不安。教师的工作不是为了教育好一切学生吗?千方百计地赶跑一个不好教育的学生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吗?这个学生真不可救药吗?有多少不好教育的学生被老师如此剥夺了学习教育的机会啊!他们走了,虽然他不在我们学校捣乱了,但是他却被推向他人。最可怕的是许许多多的这样的学生流向社会,那将……我们教育工作者虽工作在学校,但是不仅对在校学生有责任,对社会上的青少年,甚至更多的人也有教育感化的责任。我们把问题学生往外一推了事,不仅没有尽到责任,而且给社会、家庭增加了负担。就好像掸家具一样,灰尘从这里又到了其他地方,依然污染环境。深深启示了我:孩子需要的不是责怪、批评,而是发自心底的爱.
第四篇:心灵与境界读后感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写道:“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时的为止”。我觉得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史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不要老拿“有明显的不足”挂在嘴上,哪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没有“明显的的不足”呢?
本书是张岱年先生的文章选编。虽然书中有的文章在张岱年先生的其他著作中已经读过,但再次读到这些文章,更加了深对张岱年先生之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读这书,隐约地感到“好书不厌百回读”这句话是出自写出作者在读书时的亲身感受和肺腑之言。
张岱年先生是已故的国学大师,《心灵与境界》是他的一本论文集。所收文章没有标明发表日期,从内容来看,应该跨越很长时期,故观点时有不一致处。书中所谈,涉及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虽属泛泛而谈,但也不乏真知灼见,给我很多启发。
一、关于中西文化,他说:“过去论中西文化的异同,多偏重中西之异;事实上,也应重视中西之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惟有兼重同异,才能对中西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思想源流》一文中写到:
“中国思想之结胎时代实在西周。中国思想之最初的表现在《诗》及《书》。《诗》《书》大概都是周之中叶的作品,其中思想是主实、重人的,表现一种安毅、刚健、朴实的精神。…周代为吾国文化初成熟之时,所以思想极表现一种沉深、雄厚、伟大、闳肆、创造、前进气息,勤奋、勇猛而又稳重、宏阔。中国文化之根本性征,中国哲学思想之根本倾向,实在《诗》、《书》中已大致决定。…把古代思想总结起来而成一个一贯系统的第一个哲人是孔子。孔子是开创新时代的人,却也是集大成的人。他结束了以前的时代,开始了新的时代。孔子哲学不是以前思想之反,而乃以前的思想之结晶与更进的发展。”
寥寥数语就把中国思想的源交代清楚了,精准简括,不愧为大家。在述及中国思想的流以后,张岱年先生简要地总括道:
“中国思想之发展,简括论之,也可说只三大段,原始是宏毅、刚动的思想,其次是柔静的思想,最后否定之否定,又必是宏毅、刚动的思想。”
二、关于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他说:“有许多文章对于儒家„重义轻利‟、„存天理,去人欲‟进行谴责、批判,认为是对于„现代化‟的严重障碍。事实上,在今日的时代,是否还有多少人赞同„重义轻利‟、„存理去欲‟呢?中国近代社会迟滞不进,是否儒家的„义利‟、„理欲‟学说的影响所致呢?”。他明确告诉我们,“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明清时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及其对于文化学术的高压政策”。张岱年先生在《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欲望而进行斗争的结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与较高的不同的文化相接触,便易走入衰落之途。然而虽衰,却因没有较高的文化来征服,亦不易即趋灭亡。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较高的文化相接触,固然可以因受刺激而获得大进,但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
这篇文章虽然写于30年代,今天读来仍然有警示作用。
三、作者认为:“人类有个特点,即需要有个精神寄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追求一个最高理想,按照最高理想做事,便心安理得。一般人也讲„天理良心‟,总有一个精神寄托。现在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使一切人有个精神寄托。那些搞不正之风的人,就是没有一个精神寄托”。
四、关于辩证法,他说:“真正遵循辩证法又很困难。有许多号称辩证法大师的,事实上又违背了辩证法。讲辩证法和用辩证法是两回事。讲辩证法就是要克服一点论,讲两点论,这是对的,但我总觉得也应该承认„三分法‟”。
五、关于中国哲学的未来,他说:“我们需要学术的独立,不作西洋的附庸。在哲学,须根据本国先哲思想之精粹,及现代世界思潮之大道,从新建立起一个伟大的系统,作知识及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六、关于直觉思维,他说:“所谓„玄览‟,所谓„见天道‟,都是指对于天道的直觉。这直觉是超乎一般感觉经验”;“事实上,直觉即是灵感。直觉是超越思维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惯常思维的局限,启发崭新的理解”。
七、关于形而上学,他说:“所谓静止的孤立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乃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并不一定切当。我认为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分析思维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是完全必要的。我认为,分析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本书中,类似这样的有独立见解的能够给人以深刻启发的地方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也应该指出,作者的观点是存在矛盾的。例如,他说未来的哲学是新唯物论与科学的结合,哲学的作用一是指导科学的工作,二是指导生活实践及社会政治的实践,哲学将是一种力量,并说哲学将从玄虚与混乱中跳出来。这样的理解无疑过于狭隘了。同时,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解也过于拘束,不认为佛学也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对心学则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似乎不及罗素对历史人物所抱的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恐怕这也是一种历史局限性,是不能过于苛责的。
第五篇:大美境界 人本诗情
大美境界 人本诗情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一开始,就是著名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把观众带入深深的爱国情怀中。一阵胜似天籁的歌声缓缓飘进人们耳朵——以清新如此的意象完整地展现中华民族世代耕劳生长的家园之美,可谓匠心独运。其后,随着圆明园中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被枪响击中,歌声戛然而止,山河破碎中,触目惊心的不平等条约铺天盖地而来,在无边的黑暗中,一阕《山河祭》在悲怆中控诉。
借助古文特有的劈山裂石之力,《复兴之路》体现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不屈之声。同样,在第二章《热血赋》中,歌曲《曙色》的词作也十分简洁,以短句的方式,激昂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在血雨腥风中寻找光明的坚毅。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制作了《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三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相比而言,《复兴之路》面临着的不仅是一次圆满的60周年献礼,它更要准确地再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169年历史,并实现对中国音乐舞蹈史诗的再一次超越,这一点,《复兴之路》是成功的。
比如,它不得不触及一段国人不愿再提及的时段:“如果不是为寻找历史是在哪里转弯,如果不是为寻找民族复兴新的起点,谁还愿意揭开往日的伤口,谁还想回首那曾经的劫难……”在这首诗中,没有出现“文革”的字眼,而是采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大地说,那十年,她很累很累,因为在她的上空有一个沉重的云团;天空说,那十年,她很苦很苦,因为她眼底有一场不停的劫难……”至结尾处,原本雷声隆隆、乌云密布的天空陡然清明亮丽,“人们听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浩然之声,又一次在大地和天空间回旋!”在整个第三章《创业图》中,《复兴之路》创作的这段朗诵词有张有弛,让人于落泪中听花开,于雷雨中迎曙光。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大地沉默了。汶川大地震中,温暖世界的是那不停的呼唤:“我在呼唤你,一声低,一声高。你要等着我,每一分,每一秒。哪怕你远离生的希望,也要让你回到爱的怀抱……”深沉的律动和着沉重的节奏在一片深邃的宁静中展开。是的,没有什么困难能压倒勤劳勇敢、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而海峡两岸的深情守望,仅用“为什么年年中秋夜,夜夜思故乡?”这样月华般宁静的字句,就能让你感受到如泣似诉、亲情绵长。
《复兴之路》靠一种语言上人本的、情感的、朴素的表达方式,为史诗赋予核心价值明确、审美品格鲜明、语句贴近人心的思想艺术风格,从而十分独特地体现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内涵。它所有的文案都是简洁而自然的、大众而生活的。这样的表达方式完全脱离了形式与文字外表的艳丽、美观和深邃,将文字回归到它最初的位置——最真实地打动心灵、振奋精神。
在整个《复兴之路》中,文学首先登场,然后,它以讲述者的身份化身到了最深处,文学的成分似乎甩开了豪迈、华美、大气、激越的表现形式,最终“低调”地服从了舞台,却恰恰又是这一平视而贴心的文学眼神,将人们最终带入了豪迈、华美、大气、激越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