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0:1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第一篇: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孙双金

情智语文的提出得到小语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小学语文论坛》、《小学青年教师》、《江苏教育》、《福建教育》等众多主流媒体均作了相关报道。随着实践的推进,广大教师希望对情智语文有更多的了解,期望自己的教学中也能融进更多情智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情智语文作一点较为全面的梳理。当然任何教学主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边实践、边发展、边完善,“情智语文”也不能例外,今天的总结是昨天的发展,也必然是明天的起点。

一、何为情智语文?

何为情智语文?这是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先说说对“情”与“智”的认识。

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论》的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心理素质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它的积极性来源于非智力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它可以影响和调节其它因素,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而语文教学更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为什么有人读书,看着看着潸然泪下,读着读着又捧腹大笑?皆是情感使然!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上缺失了太多的情感。有人把语文课上成了文章分析课,把有血有肉充满情趣的文章,上成了毫无情趣的“生物解剖课”;有人挂着脸孔,把小学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识字作文课;有的重视语文的积累,又把语文课上成了死记硬背的背诵记忆课,如此等等,把语文这张充满迷人魅力的少女的脸庞变成了冷冰冰、死板板、生硬硬的“寡妇脸”。这是多么令人叹息,令人痛心的呀!

呼唤语文课上的情感魅力,这是人性的回归!这是教育的回归!这是语文本质的回归!但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学一味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而忽视学生的智慧世界,那我们的教学必然流于感性,缺乏理性的思辩,缺少思想的深度。

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智慧”一词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谈及率极高。什么是智慧呢?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为,幽默的语言等等。北京师范大学王梓坤教授认为:智慧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方面的深刻的理解以及透彻的领悟,智慧其实就是“理解”再向前走几步到“领悟”。印度人认为,智慧之于文化,正如语法之于语言。希腊人说: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

我们在实践中也常常看到有的课堂情味很浓,让教师和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有的提出在语文课上要将“煽情进行到底”!有些观摩课组织者甚至提出要带上手巾纸走进课堂擦拭眼泪,显然这些理解和鼓动都是有失偏颇,有些偏激了。

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

至此,我们可以尝试给情智语文一个初步的概念。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二、当前小语界提法很多,为什么要专门突出“情智”?

当前小语界提法确实很多,有提“深度语文”,有提“诗意语文”,有提“简单语文”,有提“本色语文”。我个人认为“深度语文”是针对教师对文本研讨太浅,课堂教学缺乏思想深度而提的;“诗意语文”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简单语文”是针对某些人把语文搞得太玄太深太复杂而提的;“本色语文”是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语文的本质。我提出的“情智语文”,它更是从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来思考的,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情智和谐的人,这“人”的一撇上写着五个大字“高尚的情感”,“人”的一捺上写着五个大字“丰富的智慧”。和谐的情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和途径。为了造就情智和谐的全人,而不是造就唯知、唯情、唯理的半人,我们提出了情智语文的教学主张。

为什么要专门突出“情智”呢?因为:

(一)有情有智是我们人的本质特点。作为一名现代人既要有高尚的情感,也要有的丰富的智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这是现代人的两大特征,缺一不可。

(二)有情有智是语文学科鲜明的特点。作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怀,一旦失去了情感,语文就不再是人文学科;一旦失去了智慧,语文也就失去了思想,失去了魅力。

(三)有情有智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因为教学需要激发情

感,需要启迪智慧。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和智慧的未开垦的世界,需要我们教师用情去唤情,用智去启智。可以设想吗?如果我们的教育过程失去了情感和智慧,那是多么的苍白枯燥,多么的令人生畏呀!

(四)有情有智是儿童世界对成人世界的呼唤。儿童时期是情感

发展的最佳时期,情感萌发于生命诞生之初,它在人生轨迹中发展着、孕育着。儿童的情感发展需要我们教师,成人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熏陶、去滋润、去培育。儿童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智力也萌发于生命诞生之初,它需要我们去激活、去唤醒、去启迪、去点化。

有情有智,情智共生,是儿童发展的需求,是语文教学的呼唤,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现代人的特征。因此,当代儿童呼唤情智语文,语文教学呼唤情智语文,现代完人呼唤情智语文。

三、“情智语文”它突出的个性是什么?情与智是什么关系?

我认为情智语文的个性就是“情”与“智”,这是里面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情感”问题,二是“智慧”问题,三是“情与智”的关系问题。

情从哪里来,从文本中生成情,然后教师带着和作者一样的情感“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里涉及到三方面的“情”,一是文本之情、二是教师之情、三是学生之情。文本之情是根本,它是教师之情的依据,它是学生之情的归属。教师之情是桥梁,它引导学生走向文本。学生之情是目的,依文本之情,赖教师之情,培育学生纯真之情、善良之情、高尚之情。

智从哪里来?智从文本中来,在反复研读文本后生成智慧。文章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让作者的智慧启迪我们教师的智慧,在读中生疑,在思中生问,在问中生智。用文本的智慧启迪教师的智慧,用教师的教学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智从教师的头脑中来,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智慧的化身。文本的解读,教材的处理,问题的设计,课堂的生成,均依赖于教师的智慧。问题产生智慧,因此课堂上要让学 2 生多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考产生智慧,课堂上要让学生多思,“学而不思则罔”;辩论产生智慧,课堂上要多让学生讨论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

情与智是什么关系?我个人认为,情与智是互相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关系。

情能促智,情能生智。

一、静中生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唯有心中宁静,排除浮躁之心,沉下来方能产生智慧。我的许多公开课的思路在宁静的夜晚产生的,白天办公室里繁忙公事不断是难以产生智慧的。二是急是生智,急是一种情绪状态,此时身心内在潜能被完全激活,处在极度紧张状态之中。《跳水》中那位船长本来提着枪是出去打海鸥的,但一看到儿子站在桅杆顶端,处在危急关头,他立即举枪瞄准儿子让其跳入水中,挽救了儿子的生命。三是赏中生智,欣赏给人带来愉悦,带来快乐,也给人带来灵感和智慧,欣赏能激活学生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处在最为活跃和敏捷状态。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宽松、民主和欣赏的氛围环境,这样的环境学生才能思维活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情能生智,同样智也能生情。想出一个好的方法,解决了困难,心中无比高兴;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得到别人的夸赞,心中充满欣喜;解决了一道难题,攻克了一道难关,心中充盈快乐。这样的情感最为充实,最为真实,因为它发自内心,是由内而外的情感体验。

四、“情智语文”的外显特征及一般模式是什么?

情智语文课堂有哪些外显特征呢?我以为情智的课堂在学生身上有如下表现:

“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时“小脸通红”,否则只会时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它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它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情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是:

1、入境——启动情智:

——内涵: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新知。

——操作方法: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

(1)认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认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

(3)认境激情: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 ——内涵: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智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操作方法:

△初读感悟,诱发情智;

①尝试读好: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准确、连贯地表现出来。

②尝试感悟:要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③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细读感悟,深化情智:

① 感悟形象: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感悟作者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

②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感悟文中的情感、道理。

③感悟写法:学生细学读文,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感悟的表达方法与技巧。④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

——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切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操作方法:

(1)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2)倾诉式交流:学生对课文深入的感悟以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3)拓展式交流:语文的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4、表达——展现情智:

——内涵: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型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

——操作方法:

(1)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到创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运用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感的运用能力。

(2)想象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象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但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感受表达: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别人的表达,要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不仅体现在语言符号的理解上,更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的情感性体验程度上。

五、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情智语文”?能结合案例加以阐述吗?

阅读教学“情智语文”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策略:

1、教学语言的画面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营造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

2、电教手段的情境化。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性。

3、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想象场景,可以想象画面,可以想象故事,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场景。

请看我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段。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什么意思?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只是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它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指一名学生)你来。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诗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 5 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指另一名学生)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提问学生,而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师:他(李白)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感人啊!

二、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我认为“披文入情”是情智语文里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是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所谓“披文入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披文入情”的一般策略有:

1、咬文嚼字品意蕴。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评滋味,咀嚼、品尝、回味,在把玩中领略其中的韵味。

2、层层剥笋探情思。语言特别是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情感世界。

3、上下关联悟真情。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思路,体悟到他真正的感情。

请看我执教的《我拉战友邱少云》的片段 师:很好。我们就先来学习作者目睹邱少云被烈火包围时内心矛盾痛苦的第7小节(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第7小节)。

请一个同学朗读1、2两句,其他同学思考:眼看着战友被烈火灼烧,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作者心情紧张。

生:作者的心情是十分紧张。我是从‚绷得紧紧的‛看出的。

师:理解得准确(板书:紧张)。作者为什么这么紧张呢?‚这怎么忍受得了呢‛ 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生:‚这‛指的是烈火烧身。师:这是一团什么样的火啊?谁能联系第5小节讲讲看。

生:我从作者当时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这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作者听到茅草被烧得‚毕毕剥剥‛地响;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看邱少云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

师:你回答得很有条理。是啊,平常我们手指被火柴烧一下都痛得大叫,现在一团烈火包住邱少云燃烧,那是多么大痛苦啊。

生:老师,我认为‚这怎么忍受得了呢‛不仅指邱少云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难以忍受,还指作者目睹战友在烈火燃烧的心情也是难以忍受的。

师:好极了!你体会得好。同学们有的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的能体会出语言内含的意思,这是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大家一起怀着极度紧张的心情朗读这两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第3句,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

生:‚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因为一般人被烈火灼烧时都会叫起来,或者跳起来的。师: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因为邱少云是个‚年轻的战士‛,经受的考验少,突然被大火包围,巨痛难忍,我怕他会经受不了,会跳起来或叫起来。

师:这是第二个原因,还有吗?请联系当时的环境想一想。

生:‚我‛产生这个担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当时潜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如果邱少云突然跳起来或突然叫起来,就会被敌人发现,那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师:讲得太好了!正因为这三方面的原因,所以‚我‛非常担心(板书:担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学生读4、5两句,问:‚‘我’为什么不敢看,又忍不住不看‛,这是什么心清? 生:这是极度矛盾的心情(板书:矛盾)。师:十分准确。‚我‛为什么不敢看呢?

生:因为‚我‛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 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生:正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所以不忍看、不敢看。师:那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呢?

生:因为战友正在烈火中燃烧,‚我‛不能置战友的生死于不顾。生:因为‚我‛ 盼望出现奇迹。

师:这里的‚奇迹‛指什么?‚我‛为什么只寄希望于奇迹的出现,难道没有办法救出战友吗?

生:这里的‚奇迹‛指的是‚火突然间熄灭了‛。

生:完全有办法救出战友。课文第6小节写道:‚他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战友。‛从这里可以看出邱少云扑灭身上的火,保住自己的生命是十分容易的。师:那‚我‛和邱少云为什么都不那样做呢?

生;因为这样,‚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所以‚我‛只能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

师:请你们和作者一样,怀着焦灼不安,极度矛盾的心情朗读这两句(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奇迹会出现吗? 生:这奇迹是不会出现的。

师:所以最后一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心情?

生: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我‛ 内心极度痛苦的心情(板书:痛苦)。

师:同学们,这小节写了‚我‛ 目睹战友在烈火中燃烧,内心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情。老师心中有个问题:课文明明是写邱少云,为什么把‚我‛ 的心情写得这么具体呢?

生:把‚我‛的心清写具体就从侧面衬托出邱少云的处境危险。生:因为课文是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写的,他不能直接描写邱少云的心情。

师:回答得很好。那你们从作者‚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理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出邱少云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

三、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

我始终认为:一个孩子会不会思考,是区别他有没有智慧的一个本质问题。会思考的表现是有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

这是我上《落花生》一课的片段。

初读课文之后,他说:‚读书最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我们学习。‛学生照着指示做。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拿着笔做做样子,根本没在课本上画任何记号。

5分钟后,没有人举手提问,都一脸茫然地望着老师。

我有些愕然:都读5年书了,竟然还不会提1个问题。我决定,这节课一定要让他们学会提问,而且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笑了笑:‚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个男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小手。

‚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其他学生的眼里有了一丝羡慕。

‚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 ‚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

由于被激励,许多学生开始产生属于自己的‚?‛号,但都还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我决定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学生不再像刚才那样茫然,而是陷入了思考。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一个女生说。

‚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立即把课文的这句话给投影出来,并提示:‚我想,就这句话我们起码可以提三个问题。你们动脑筋想想看。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提出来。‛

有了明确的‚攻击‛目标,大家脑筋开动起来了。

‚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好。‛一个男孩问了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引得全班一片笑声。‚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父亲‘很难得’呢?‛

‚真聪明,你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实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呢?‛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出来了。‚‘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要用上‘也’呢?‛学生开始咬文嚼字了。‚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他还有什么用意呢?‛ ……

一个个精彩的‚?‛号产生了,一个个脑袋里的智慧被唤醒了。

没有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可能走向深入,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深刻。情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勇于提问、喜欢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向学生说两句话:“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有不同意见吗?老师最喜欢提不同意见的同学啦。”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还只是第一步。可惜的是现在的许多教师,就满足于这一步,因此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但缺乏思维的含量。为什么?因为他们忘了走第二步:让学生提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我的许多课,就不仅向学生的问题敞开,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敞开。

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或者说,绕过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包蕴的思想情感。在这里,我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对那句话提出问题?因为那看似闲淡的一笔,隐藏了许多必须被揭示出来的信息,比如这一家人是很有文化教养的,“父亲”的异常举止预示着后面的谈话内容的重要性。如果放过这一句,学生就难以理解“父亲”的教诲对于“我们”的神圣性,也难以理解“父 亲”的教诲的真实含义——不是那样的家庭,不是那样的教养,“父亲”是不可能说出这样的克己谦让的人生哲学的。进而言之,没有这一铺垫,后面围绕“父亲”的教诲展开的讨论,很可能就会成为脱离文本、背离文本的瞎编乱造。

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在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走向智慧。

四、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有质量的问题。

还是我的课:李白的《赠汪伦》。

读懂了基本的意思之后,我开始带领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诗的基本意思懂了,但大家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这是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指名问)你的问题?

生: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些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吗?

生:(齐)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送了,是不是?你们这时候就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

(生分小组热烈讨论,而后交流。)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师:什么回忆?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让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赶到桃花潭送他。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聪明不聪明。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

即使没有亲临现场的读者,也不难体会到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如何地闪耀,不难想象出他们那被拨动的心弦在怎样地跳跃。这里的关键,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听过我这节课的老师说:当为什么李白已经到桃花潭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的问题抛出后,整个课堂沸腾了。这个问题虽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毫无疑问,我如果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发现它,学生也不太可能有什么“火眼金睛”,课堂大概就不会如此精彩。为什么能发现这个前人所未发而又合情合理的深度问题?换句话说,教师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情智语文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老师挑拨起来的。送别可以在家里送,在家门口送,为什么李白到了桃花潭边,才急急忙忙赶来送?这就跟我们的生活情景、生活实际产生了矛盾。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矛盾,这里面就产生了智慧的火花。

纵观情智语文实践得较好的教师的教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善于挑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我上的《二泉映月》,让学生热泪盈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一个关键性冲突: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随父亲来到二泉边赏月,父亲问他听到什么,他说除了水声什么也没有听到。父亲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能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阿炳长大之后,眼睛瞎了,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二泉边,却只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惟独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走进了阿炳的精神世界,理解了阿炳人性中最光明的东西——跟命运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去创造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许多文本都是多义的,尤其是文学文本,所谓“诗无达诂”。多义的文本到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找到了这些矛盾冲突,就找到了用以教学的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课堂的绝佳切入口,找到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一个对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视而不见的教师,一个在课堂上不善于挑起学生情感、理智的矛盾冲突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至少是不太优秀的情智教师。

六、当前语文界“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呼声很高,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则明确表示反对在语文前加上字限,语文就是语文,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您认为,您的“情智语文”的提法,是否有人为地给语文“增负”的嫌疑?

当前小语界的教学风格流派有很多,有讲“深度语文”,有提“诗意语文”,有说“简单语文”……我认为这是好事,体现了我国当前小学语文研究显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如果若大的一个中国,这么多语文教师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就是一种声音,那倒是值得担忧的,它不是呈现了“万马齐喑”的可哀局面?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情智语文正是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花朵,绝不是贴在语文学科的标签。

——情智语文是工具语文。情智语文,首先是语文,是共同的语文。语文就离不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情智语文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生成情智,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情智,在语修逻文的感悟中放飞情智。书声琅琅,是情智的抒发;议论纷纷是情智的倾诉;高潮迭起是情智的迸发;静思默想,是情智的盟动;奋笔疾书;是情智的倾泻;滔滔不绝,是情智的奔涌。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智语文则成了水中花,镜中月。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文能开出情智之花,一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情智语文是根扎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情智语文是人文语文。一首首诗歌是人类情思的抒发;一篇篇小说是人类悲欢离 12 合的述说;一则则寓言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一个个童话是人们心灵的倾吐……文章,包蕴了人们多少的情感;文章,凝聚了人们无限的智慧。情智语文关注的是学习者——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喜欢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他们会学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他们自觉地学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品质——他们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吗?心中有情,目中有人,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是情智语文的特征。心中有情,我们的课堂就会未成曲调先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目中有人,我们的课堂就不会只见教案,不见学生,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只见书本,不见生命;脑中有智,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就会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就会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手中有法,我们的课堂就会深入浅出,就会循循善诱,就会因材施教,就会让学生欲罢不能。

七、实践情智语文对教师提出哪些素质要求?

我认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千重要万重要,教师素质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没有法。不管你要体现什么理念,都离不开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就“情智语文“来说,哪些素质很重要呢?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很主要的功能就是向下一代传承人类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既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

二、真挚的爱生情怀。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生命的爱。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有当教师是有博大深厚的爱心,教师在课堂上才能真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心宽容学生:宽容学生的偏激,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真心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缺点,欣赏学生的个性。情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玩教育技巧,而是呈现你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情怀。

三、灵动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课堂实践中来,课堂是我们教育智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之树常青”,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因此,我们一线教师不应妄自菲薄,瞧不起教育实践。要低下头去埋头实践,研究实践,总结实践,提炼出鲜活的实践智慧。到教育理论中寻找智慧。教师,一线教师,小学教师,特别缺少教育理论的指导,一旦我们掌握了科学的理论,那我们身上能释放出耀眼的教育智慧的光芒。读书吧,让我们成为手握智慧火种的人。

第二篇:读写语文,情智飞扬(范文模版)

读写语文,情智飞扬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人文为主,营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小学语文课堂,使小学生的个性得以伸展。但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多是以教师为主导,仍旧依靠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忆”教学模式。课堂内容枯燥,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读透语文、写好语文,在阅读和创作中学会感受情感、表述情感。教师有效的创设多种情境,读写语文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智慧,情智飞扬。

一、读透语文,在阅读中感受情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编,其义自见”。表明了阅读是学好语文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如何让小学生读透语文、体验作者的情感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是小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所以学生阅读实践的重要性大于教师的分析指导。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阅读思想为:

一、学会鸟瞰、略读、默读、精读。学会读透文章,能达到自我理解、思考、评价、感悟文章的能力。

二、学习创造性、探究性、多角度的阅读。在实践的阅读中,体验文中情感,做到语文的厚积薄发。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先自主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诗歌,试着理解诗歌的语言,激发小学生从内心而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教师应倡导学生选择自由度较大的阅读方式,例如可以四个人为一组自由阅读,并讨论从哪里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无尽的源泉。然后默读、精读并思考为什么说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最后深情朗读并从中感受到“赞美”、“爱恋”的情感。在阅读中思考作者是如何从空间和时间上表达对长江母亲河的赞美。在读语文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中获得积极主动性,加深对语文文章的阅读和体验,学会在思考中获得感悟。因在其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所以会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启迪,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

二、写好语文,在创作中倾诉情感

语文学习的最终方向和根本目标其实就是创作,写作有助于使学生的语言具有感染力,思维具有深度和广度。并且锻炼出优秀的语感,使语文素养得以深层次的提升。而“写什么,怎么写”是小学生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教师应精选几篇易于小学生掌握的经典文章,帮助学生从文章的题目、主旨、结构、情感、技巧入手,深度剖析其精彩、巧妙之处,使学生写文章从形似慢慢锻炼到神似。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的积极调动起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记周记,杂谈日志都可以。让学生坚持以切身角度出发,写发生在身边的人或事,写自己的父母家庭、同窗情谊、伙伴乐趣,生活兴趣等自己熟悉的事情。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师恩难忘》一课学完之后,学生们通过仔细品味课文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老师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文章讲述作者在小学一年级时碰到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四年以来都坚持在上课时给同学们讲一个精彩短小的故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并指导学生从学习写作的角度分析作者如何紧扣主旨选择典型事例,并在叙事中表诉自己对老师的爱戴之情。教育学生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对人物进行多方面的刻画,并表达以自己真挚的情感,使自己的习作细腻感人。写好语文就是在创作中倾诉自己真实的情感,有情的文章才能感染人。

三、情境交融,智慧翱翔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开启语文世界之端,感受语文魅力的开始之处。读写语文,体验情感,倾诉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交流过程之中,情感变得丰富并趋向成熟,在主动学习和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情感得到升华,智慧可以翱翔。读写语文,让学生学会欣赏、敢于创作,锻炼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学习技巧的同时,逐步掌握理解、分析、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心智不断地成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合理的创设多种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以五年级上册为例,联系学生实际,创设趣味化的情境;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为让学生感受法布尔从小喜爱自然、喜爱科学的志趣,教师可以在实际环境中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学生真正参与观察昆虫会有利于学生真正培养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兴趣和智慧。根据小学生心理,创设角色表演化情境;《成语故事》三则课时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理解分别创造角色表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个故事,这样既契合了小学生活泼喜动,爱于表现的心理,更加锻炼了他们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不同情境,在激起小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使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得到翱翔的空间。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效率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情感和智力的发展。情可动人,读写语文并在其中学会感受情感、倾诉情感,情境交融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配合老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情智自然得以飞扬。

第三篇: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一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译作,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郭沫若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虽然并没有引起国际翻译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他提出的一些翻译理论,或翻译思想在翻译实践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对翻译实践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归纳和总结的方法系统地分析郭沫若提出的翻译理论以及进行的翻译实践,着重分析雪莱Ode to the West Wind 的郭译本。关键词:郭沫若 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 西风颂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它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取出来的,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翻译理论方面,本文试从译者伦理观、翻译动机论、翻译创作论三个方面对他的翻译思想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译者伦理观

在《理想的翻译之我见》一文中,郭沫若认为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这样的译法取决于以下先决条件:译者的语学知识要丰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对于作者要有研究,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的能力。这说明他强调翻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从事翻译工作要有严肃的态度。译者应该唤醒译书家的责任心。读者应该从教育着手,劝知识未备的青年先从事基础知识的储积,多培养直接读外籍的人材;望国内各大书坊多采办海外的名著。

二、翻译动机论

郭沫若认为,文学研究不论研究作家或研究作品,都属于研究者的个人自由;而文学的介绍,当然比个人介绍多出三个因子来:文学作品,介绍家和读者。介绍者是三个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他对文学作品有选择之权,对读者有指导之责。郭沫若还就介绍家即翻译家的态度论述了翻译的动机。他认为如果翻译家对于自己要译的作品能涌起创造的精神、有精深的研究和正确的理解,能充分理解作品的表现和内涵,能把自己的创作精神融入原作中并进行移译,那么他的译品必然会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必然能产生极大的效果。

三、翻译创作论

(1)郭沫若指出文学翻译“与创作无以异”,“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因此,文学翻译须寓有创作精神,除了强调翻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以严肃的态度从事翻译工作,郭沫若还指出,翻译外国文学必须要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对原著的时代背景要有深入的了解。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的发挥不是完全主观随意的,而是受到原文和原作者的限制制约,是在从属状态下的创造。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同的翻译家译同一部作品,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而译作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译者发挥创造性的能力。

(2)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郭沫若主张意译和“风韵译”。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义,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译文学上的作品不能只求达意,要求自己译出的结果成为一种艺术品。“风韵译”诗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它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优势来阐述文学翻译的问题,是中国翻译文学艺术追求的精辟概括。

在翻译实践方面,以《西风颂》为译本进行简单的分析。

郭沫若在翻译雪莱的《西风颂》时采取的是新体诗的形式。新体诗与旧体诗相比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二是摒弃了中国传统诗歌严格的格式、韵律、平仄、对仗等要求,而采取西方诗歌的分体形式。分体形式被随后的新诗人们相继模仿,逐步成为中国新体诗区别于旧体诗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主要形式特点。

在音律方面,原诗严谨整齐的押韵形式没有移植到译文中。郭译《西风颂》违背了原始的押韵规律,那么原诗在音律上锁表达的听觉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但是诗人根据汉语的自身特点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汉语的声调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康熙字典》前面的《分四声法·等韵》中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等都暗示了汉语声调所具有的的不同感情色彩: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利于表达高昂明丽、强烈、婉转和急促的不同类型的情感。﹝1﹞如第一节中有几“ang”音的韵脚,“床”“样”“羊”“香”让人联想到西峰四处飞扬,呼啸遍野的情景,与原诗的半元音﹝w﹞和摩擦音﹝s﹞﹝f﹞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形式方面,虽然保留了原诗的分行形式,但是也没有严格按照原诗的每节四个三行诗节和一个英雄双行体的结构结构形式进行排版,也没有完全遵照原诗跨行和跨节的手法。郭沫若主张“诗歌应该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郭沫若注重的是诗歌的内容,诗歌的本质是抒情,写诗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对于诗歌的形式,郭沫若认为:“诗之本质绝不在韵脚的有无,无韵者可以为诗,而有韵者不必尽是诗”,可见他并没有把严谨的结构形式看作诗歌存在的基础。

郭沫若在翻译《雪莱的诗》的时候有这样的体会:“译雪莱的诗是要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2﹞要达到这种和作者合而为一的境界,必须做到充分理解原作的内容,彻底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郭在翻译时较多地注重的是这种事实质的内容,而较少地注重其外在的形式。正如他自己所说:“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韵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也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内在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3﹞在内容上,郭对原诗的串行现象进行了调整,把原诗的意象重新整合,创造性地重新分行。“从译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创作气息……”﹝4﹞译诗与原诗虽然没有在分行上完全齐整地对应,但是译诗基本没有损害原诗的内容与意象。译者在充分理解原诗的基础上,经过自己主观的整合,重新呈现出原作的面貌,实在领会原诗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的创造性的发挥。郭译《西风颂》在内容上做到了忠实于原作,在形式上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进行了创新,总体上表达出了原诗的主旨,传达了原诗的神韵和原作者的思想情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一篇相当成功的译作。

总之,郭沫若作为20世纪的一位翻译家和大文豪,他的翻译活动不仅对当时,甚至对中国文学和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我相信,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也会在整个翻译界占一隅之地。

参考文献

﹝1﹞ 江枫译《雪莱抒情诗抄》(第二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 郭沫若《雪莱的诗·小引》,原载《创作季刊》第1卷第4期,1923 ﹝3﹞ 郭沫若《郭沫若创作论·论诗三扎》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 王鹏飞,李文《论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社科纵横,2009年3月,第24卷第3期

第四篇: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脱离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模式进行了锐意改革,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形成了“但愿设计法”、“整个教学法”、“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设计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思想,主张儿童“在活动中学”,通过实际生活获得发展。他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建立了分科课程,进行分科教学,幼儿园采用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课程。同时,全面批判美国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论,也全面否定了我国陈鹤琴等老一辈幼儿教育家的“活教育”思想。其结果是我国幼儿园课程走向单一模式,变得僵化,仍旧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和实际。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幼儿园课程研究受到了摧残,失去了发展方向。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为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极为引人注目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去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汲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行了大变革,要求幼儿园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一方面吸收外国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另一方面,借鉴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老前辈的幼儿园课程思想,逐渐形成了综合性主题教育课程、整体教育课程、活动教育课程、游戏教育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新世纪之初,全国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中小学的课程,幼儿园课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性质;从上个世纪初,我国开始对幼儿园课程展开了研究,到今天已经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的主要观点对幼儿园课程的事实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外的一些幼儿园课程理论以及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创设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工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五篇:情智英语

情智课魅力英语

周丽萍

课题:《Hello》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两年年的学习,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一年级的一些课程也有相关的问候语的句式,本课主要对其进行总结升华,并且拓展到自我介绍以及询问别人的姓名。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英语有了一定基础,大部分都有很浓的兴趣,并且在一年级的学习中接触过问候语,本堂课运用了多媒体,词汇卡,以及人物面具,模拟情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掌握学习主动权,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融入语言环境中,很临其境的感受英语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插图理解故事内容。

能够和别人打招呼及道别。

能够介绍自己姓名并询问他人姓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单词卡片,游戏,情境模拟来认识单词,模仿语句。

语音:学习Aa,Bb,Cc,Dd的名称,了解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

字母:能够临摹并书写Aa,Bb,Cc,Dd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英语姓名与汉语姓名异同。

培养学生主动打招呼、乐意结识新朋友的意识。

培养学生关心、提醒他人注意安全的意识和品质。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临摹字母A到D

能够介绍自己的姓名和别人打招呼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介绍自己姓名以及询问他人姓名。教学准备:词汇卡、多媒体、复读机、人物面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活动:安定课堂纪律,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启动情智)

教师活动:学生教师相互问好,教师引出Hello,good morning,让学生相互问好

学生活动:相互问好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跟朋友们怎么问好吗?请用中文告诉我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引出打招呼用句式,引导学生理解、模仿。模拟情景,带动学生用英文跟同桌打招呼,注意要让每个学生都张嘴。(自主构建,生成情智)三新授课

1.介绍对话角色:拿出人物面具,戴上模仿人物语气给学生们打招呼,让学生们跟读人物名字,并打招呼。(情智共生)2.解释对话内容及细节:戴上Wanglin的面具问:Hello,my name is Wangin,what is your name?让学生边听边理解,戴上其他面具重复此步骤。3.讨论故事情节:让学生先看插图,试着猜出故事内容。

4.播放课件:让学生们看课件,听听人物们说了什么,试着理解其意思,第二遍播放,在每句读完后停顿,让学生模仿对话,注意每句发音。

5.小组讨论:分角色扮演,讨论4分钟,抽选两到四组上讲台表演,给优胜组发小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智实践)

四、总结:(自主测评,智慧提升)

教师活动:戴上人物面具,再次回顾打招呼的句式,询问名字,引导学生一起大声说出来。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介绍自己名字,模拟与人物对话。

五、板书

Hello

What is your name?

My name is···

六、课后反思 优点: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探究为基础,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能够进行与别人打招呼,自我介绍以及询问别人姓名

2、教学秩序较好,授课部分能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不足:

1、一小部分同学不敢开口,不能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少部分同学发音不够准确。

下载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情智课堂(汇编)

    情智课堂,成就未来 三年三班 陈蓉 走进恒大小学的校门,首先引入眼帘的便是“情智课堂,成就未来”八个金灿灿的大字,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我第一次听到“情智课堂”这个词是在201......

    情智课堂

    情 智 课 堂 肥城市汶阳中学 一、“情智”课堂的缘起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总希望课堂上老师能激情澎湃,灵动机智,游刃有余;学生精神抖擞,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师生之间平等......

    “自能语文”的理论与实践

    “自能语文”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自能语文”理念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成长。“244” 是“自能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模式,先学后教,语文实践,合作......

    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〇讲、导论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Answer: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指在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

    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2001年11月,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我......

    论文 情智课堂

    理想中的情智课堂 上王中心小学 校艳 自从我校开展情智课堂活动以来,得到了全体老师们的一致拥护,尤其是新的学期开始,学校领导又专门就情智课堂的有效性作了专门介绍,我们广大......

    情智教育三原则

    情智教育三原则 情智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想出肯定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实施情智教育的过程中,......

    情智教育总结材料

    实施情智教育 织就绚丽人生 邹平县码头镇归苏小学 当代教育呼唤两大精神: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问题,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问题。“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