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研究”子课题:在语言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说”的有效环境
课题结题有型成果
在语言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说”的有效环境
河南省中牟县百花路幼儿园“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组
内容摘要:
3-6岁的儿童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从语言机制上说,随着大脑的迅速发展,听音器官和发音器官也相应成熟。他们的语言能力正在飞速发展,但由于幼儿时期不识字或识字不多,语言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幼儿阶段,老师在语言活动中能有意识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注重适宜语言教材的选择,引导幼儿积极、健康、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将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两方面入手,为幼儿创设“说”的有效环境:
1、创设语言活动的显性环境,在和环境材料的互动中体验语言活动的乐趣;
2、注重隐性的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大胆说的支持环境。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语言教学环境 肢体语言 正文:
3-6岁的儿童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从语言机制上说,随着大脑的迅速发展,听音器官和发音器官也相应成熟。他们的语言能力正在飞速发展,但由于幼儿时期不识字或识字不多,语言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幼儿阶段,老师在语言活动中能有意识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注重适宜语言教材的选择,引导幼儿积极、健康、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将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语言活动的显性环境,在和环境材料的互动中体验语言活动的乐趣。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幼儿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把语言作为幼儿学习的对象,这是专门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精心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引发幼儿与环境材料、伙伴及教师积极地相互作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集体的、小组的和个别的。如,大班的看图讲述《粉红色的雨靴》,导入活动后,让幼儿每两人一组看一份小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内容,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每一个孩子都有运用语言进行讲述的机会。在集中讨论时,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暂不做回答,而是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幼儿讨论,鼓励幼儿自己找出答案。因为提问的幼儿有一个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应答的幼儿有一个倾听——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每一个幼儿都要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想象,阐述观点或看法。这样,真正体现出了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使孩子们从“学会”到“会学”。
1、针对几种不同的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讲述活动和文学欣赏活动的内容取材是非常方便的。正如一位老师所说:谁的脑子里没有很多的故事、儿歌、童话,再说这种东西随处可见,翻开任何一本学前教育类书籍和杂志,就能够找到好多很好的文学作品。
(1)、运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讲述活动往往从幼儿对图片的观察或对讲述对象的操作开始,再引导幼儿理解对象,最后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
对于讲述活动和早期阅读,我们主要运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案例:早期阅读《大卫 不可以》是孩子非常喜欢的绘本,讲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主人公的形象很接近孩子,看到大卫做的事情孩子们都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中间的内容都是平行,没有时间顺序,通过一课多研,最后,我们采用了一次性投放多幅图片,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进行观察理解并讲述“图中发生了什么事?你是从哪里看到并肯定的?”,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兴趣不仅提高了,讲述的过程中对同伴也是个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又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在引导幼儿用图中景物向妈妈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时,我说:“孩子,老师请你仔细观察图中的景色,试着说一说你对妈妈与众不同的爱。”孩子们聚精会神的观察,连最不起眼的小草、小蘑菇、远处的小路、小溪„„都说出了自己对妈妈那份特殊的爱。
(2)、运用图解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文学作品的内容,激发幼儿“说”的兴趣。
文学欣赏活动往往开始于教师出示的作品,重在让幼儿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欣赏文学作品之美,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往往就能讲出来。从这种活动的过程来看,教学过程容易组织,因此,整个活动过程不会发生太大的意外,控制不了的情况比较少。
对于文学活动,主要采用图解的方法进行。在语言活动中,图解的方法其实就像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图谱一样。例如教学案例:文学活动《一对蝈蝈吹牛皮》教师借助两只蝈蝈的图片,把儿歌的结构展示出来,帮助孩子理解记忆,这样降低了活动的难度,激发了孩子“说”的兴趣。
2、巧妙运用肢体语言,丰富语言教育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声语言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肢体语言,也叫体态语言,就是用手势、姿态、表情和眼神等来表情达意。教师的肢体语言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熟练、得体地使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早期阅读《好饿的小蛇》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阅读理解图书画面内容是,做了几个吞咽的夸张动作,有了老师第一次的引导,当孩子再看到老师做这个动作时就会大声说“啊呜,咕咚!吃到了肚子里”。同样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全过程围绕一个问题“兔妈妈与小兔的爱,谁的更多一些?”于是,我在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还不时借助肢体语言引导孩子模仿、比对、猜测、理解;相同的还有在早期阅读《獾的美餐》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一起表演“扑、抓”动作,不仅帮助孩子理解了阅读内容,还激发孩子边表演边说,这是一种体现幼儿和教师双主体的活动,是老师轻松孩子快乐的有效教学策略。
3、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帮助幼儿的学习理解
语言教学其中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幼儿语汇。从幼儿的认知过程来看,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词本身是抽象的概括,对幼儿来说,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是个难点。幼儿园语言教学一般采用依教学挂图进行,挂图画面单一,缺乏变化,想真正达到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组织教学很费劲;而运用多媒体,以其明显的直观性、再现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对于帮助幼儿理解词义,加深记忆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词汇“模糊”和“清晰”这一对反义词,为使幼儿更容易感知、理解,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将画面慢慢地演示由模糊到清晰的转变过程,让幼儿观察。通过直观的感知、比较,幼儿印象比较深刻,达到了掌握语汇的目的。
运用多媒体手段能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情境,开阔幼儿视野,发挥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诗歌、散文以其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美育功能,如何使幼儿在学习诗歌中感受其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单靠简单呆板的挂图,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难以让他们展开“浮想联翩”,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录像、录音、电脑动画、投影等多媒体手段,则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态性等特点,非常适合大班幼儿的理解、接受特点,成为实现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的最佳教育过程和手段。如大班语言活动《有趣的汉字》,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出淡色素雅的中国水墨画,然后隐约显出古色古韵的象形字,并配以古筝伴奏。先给幼儿带来了韵味十足的视觉、听觉冲击,进而通过让孩子找字、认字,一步步揭示出中国文字的由来和从绘画到符号的演化进程。整个活动始终体现“美”的情感基调,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中国文字的美融入到了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能用他们的眼睛、耳朵充分地去感受祖国文化的韵味,发现其中的奥秘,也激发他们对文字的兴趣。
又如大班欣赏诗《春天的秘密》,诗歌意境优美,朗朗上口,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在教学时,老师播放有关春天景色的录像片,以其多彩绚丽的画面,强烈地吸引住了幼儿的眼球,并配有诗歌录音,融声、色、图为一体,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幼儿引入了一个洋溢着春天气息的优美情境中: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欢快地流着,柔软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荡,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捉害虫„„幼儿仿佛置入大自然的怀抱,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来了,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产生了美的愉悦感,激发了幼儿喜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取得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4、教师利用语言游戏,有目的地促进幼儿的语言兴趣、能力发展
语言游戏,是教师为幼儿准备一定的语言材料,模拟和创设特定的语言情境,使幼儿能在游戏中触景生情,边玩边说,从而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如某教师在开展的“说广告”游戏中,孩子们用积木搭成电视机,然后身临其境地边编边演,解说产品的性能,有时他们还学着电视广告中大人的样子,两人或三人合作编说广告词?与借鉴奥尔夫音乐游戏的方法,让孩子有节奏的开展听说游戏,如《谁偷了桌子上的曲奇饼》、《王婆婆烧茶》“„„”语言游戏大大提高了幼儿语言表演的才能。
又如:在上过小班语言《会动的鸟窝》后的自由活动中,让进行故事表演。首先让幼儿听录音再次欣赏这个故事,教师问幼儿:"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段?让大家说说这个故事中精彩的地方,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话,用其他学过的好听的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来进行故事表演。起初他们为范例所拘束,表演中常常照搬原句。教师便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小朋友听。如对小麻雀、小小鹿的某些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改动。孩子们豁然开朗,兴趣大增,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想法去改编故事中动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给这个故事赋予了新的语言、新的内容,新的表演。在这些有趣的表演活动,幼儿积极性非常高,有利于幼儿学习语言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幼儿的创造表现力。
5、开展亲子日记活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发展孩子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运用能力。
“亲子日记”是我园中、大都开展的一个幼儿、家庭、老师齐参与的全园性活动。我们根据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各年龄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中班主要是让幼儿把在园学的儿歌、故事复述给家长,家长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大班主要是让幼儿把看到的感兴趣的事描述下来,家长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记录的结果老师把它们张贴在“我的日记”主题墙上,并通过班级集体活动“巧嘴说说说” 提供了再次“说”的机会,向大家展示。正是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亲子日记”活动,不断强化幼儿“说”的技能。
二、注重隐性的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大胆说的支持环境。
1、平等交谈,接受孩子的言语方式
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正确或准确,对待孩子用词不当的现象老师应给予理解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保护幼儿运用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幼儿在谈论“为什么同样的鸽子会分肉鸽与信鸽”时,他们认为“聪明的就是信鸽,笨的就是肉鸽。”看到菊花谢了,树叶落了,他们会说“菊花死了,大树死了”尽管如此,老师应该明白,孩子正尝试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他们能用语言交流、表达及解决问题比正确地使用语言更为重要。相信孩子会在交往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整,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也是允许出错的。
2、耐心等待,满足孩子言语交往的需要
耐心等待,意味着老师不能代替、包揽孩子应做的一切,同时也是意味着对语言发应较慢的孩子,老师要耐心等。例如:有时孩子在说话时没有整理好,这时老师应设法引导幼儿“不着急,慢慢说”。要是遇到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可以适当地增加引导时间,老师可蹲下来,送给孩子一丝微笑,摸摸孩子的头,给他充分的信心,等待孩子开口说话。
在集体语言活动中,耐心等待意味着教师应感悟幼儿的思维水平思维方法的差异,勿以三四个孩子的想法、说法左右全体幼儿的思路。如在语言《活动最好吃的蛋糕》中,我问幼儿:“兔奶奶为什么说这是一块最好吃的蛋糕?”袁满小朋友说:“因为那块蛋糕是兔哥哥和兔弟弟亲手做出来的。”我没有及时肯定袁满小朋友的回答,如果我当时肯定并表扬他的话,会令其他小朋友造成袁满的回答是唯一答案的印象,考虑到其他小朋友言语发展水平,我换了种说法“是这样吗?”教师这种评价会让孩子的谈话可以继续下去,满足其他孩子言语交往的需要,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有机会思考表达。直到活动结束,我才肯定了袁满小朋友的回答,“兔奶奶为什么说这是一块最好吃的蛋糕呢?对,就向袁满小朋友说的那样,那块蛋糕是兔哥哥和兔弟弟亲手做出来的,兔奶奶当然开心,当然喜欢了,所以兔奶奶说这是一块最好吃的蛋糕。”
所以,面对孩子在语言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教师的耐心等待是一份宽容,是我们教育者应给孩子的尊重,教师的耐心、巧妙地评价,会让我们的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同时又给自己留有教育的余地。
3、淡化竞争,减轻孩子言语发展的压力
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不知不觉中这股浪潮也袭进幼儿生活中。教师原想竞争来刺激孩子的发展,但有时却让我们的孩子连“不知道”三个字都不敢说,过早地有一种“怕输”“输不起”的心态。
在幼儿园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我们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的时候,有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总让一些语言能力较好的幼儿回答,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如果这些教师不在乎孩子发言多么准确或者优美,让每个孩子说说哪怕是不正确的、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在很多孩子争着要说的时候,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来让每个孩子有说的机会,让他们交往的愿望得到满足和鼓励,自然他们也就得到了语言表述、运用的机会。
《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们做老师的也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学习速率是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承认差异,允许差异,重视差异。
幼儿的语言活动,应淡化竞争,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应改变一些活动形式,减轻孩子们说的压力。例如,可视孩子言语水平采取集体、分组、个别的活动形式;集体中可采取“接龙”的游戏;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项快乐而自由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说话,幼儿更容易接受。在指导个体发展中,应更提倡的是“自我竞争”,而不是“赶超别人”,例如,我用小鸟等不同图章分别代表着“说完整”“会说了”“说得好”等不同含义,让孩子自己收集图章作出评价,一个阶段后统计,孩子会看到自己语言方面的长处及其不足。几次反复后,孩子们的语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孩子说话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经常打断孩子的话而要求他“说完整”、“说对”等等,实际效果是,孩子在说话的过程中一经打断后,往往就说不下去了。这是因为,幼儿的表述的愿望就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伤,觉得老师认为他说的不好。有研究表明儿童没有表述的愿望倾向就没有表述行为的产生,也就谈不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当允许孩子暂时说得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孩子会在语言的表述、运用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正确,越来越完整。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是积极互动的,也是允许孩子出错的。
教学有没有成效,不一定是指教师是不是负责,而是要看幼儿的在活动中是否有收获,是否积极参与,获得有益的发展。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如何有效创设幼儿园区角活动[范文模版]
如何有效创设幼儿园区角活动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尽管我们都认识到了创设区角活动的重要性,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那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一、教师给幼儿创设科学、合理、有趣的活动区
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地域性及幼儿园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要让活动区具有本班特色,兼顾有艺术性、教育性、发展性、多样性。作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要让幼儿自主的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活动区内。在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角活动,并且逐步把集体活动的内容融入到区角活动中,让幼儿和伙伴之间一同探索、一同学习,从而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区中幼儿活动的情况,发现幼儿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引导幼儿主动的参与区角活动,喜欢区角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教师要提供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好玩的活动区材料
教师在创设合理的活动区后,在考虑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要理解活动的目标后在活动区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每个幼儿的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角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幼儿适时适宜的指导
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游戏是非常投入的,因此,教师耐心的观察和倾听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及时地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从而便于教师及时地加以调整。在观察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大多数幼儿喜欢什么区的游戏、喜欢的内容是什么、哪些材料幼儿最为喜欢,游戏中哪些情况需要老师介入等等。
四、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客观、宽松的评价
由教师组织的评价活动可以有很多种,评价的时机也有所区别。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就能发挥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小班年龄段,对于活动的评价形式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活动可逐步增加幼儿的参与机会,增强幼儿评价中的生生活动。
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的做好纪录和反思尤其重要。环境创设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另外,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在游戏中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和调整的记录才能体现观察和指导的价值,帮助教师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创设,要根据本地区特点,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不同发展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更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爱心及责任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才能把幼儿园区角活动创设得尽善尽美。
第三篇: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时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课堂为学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像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石,它不容忽视,不容懈怠。但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的过程又显得那么枯燥乏味、古板无趣。如果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操作活动的情境,那么概念的学习就显得轻松活泼、易如反掌了。例如,在教学《相交于垂直》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交于垂直,现在要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老师想在家门口到对面的小河边修一条路,怎样修最省料、省工?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帮老师设计一条最佳路线。学生分小组动手画,画出多条路线后测量,最终发现垂直的线段最短,也是最省料、省工的路线。这样学生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到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上的所有连线中,垂直的线段最短。在教学中设置“画一画”的操作情境,既能强化学生首次感知的体验,又能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建构的基础上,激起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探索热情。
三、创设情境,巩固知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学中可以适当采用竞赛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实际练习中采用“找朋友”“夺宝藏”等方法进行。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通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四、设情境,应用知识
小学生生性好奇、好动,数学科本身又是一门枯燥、抽象的课程,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多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课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教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等识和经验。创设有效情境在其间起着桥梁作用,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提升,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杨振钟(1987.03-),男,汉族,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本科,二级,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第四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使每一位教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利用这种情境来提高学习质量,是每个教师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问题。关键词:创设情境、有效情境、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都离不开有效的创设情境,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第五篇:浅析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已经习惯把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直接地灌给学生,而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枯燥单调使得体育教学活动很难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体育课中适当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让体育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思维能力,最终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情境创设就成了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然而在现实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本文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在新课标下为体育教学情境创设所提供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设情境;重要性及有效性;问题及策略;健康第一
正文
新课程标准提出“体育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征.在平时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情境,使原本单一枯燥的练习变得具有趣味性,适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使课堂教学变的生计盎然.”因此,体育教学要改变那种机械式的灌输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愉快宽松的学习情境.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却存在着许多困惑。例如:如何组织体育教学中的技术传授、如何改变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其他教师在课改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分析认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应更趋向开放性,技术教学不易过重。体育教学的重点应在于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它的教学内容更精彩,课堂组织更活泼,设计教学更流畅。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呢?那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
所谓的情境教学是指在《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中,根据教材内容,提供假设与预置环境,启发角色的自我投入,发挥想象与创造能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借助于一定故事情节、环境氛围或动作表演等,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然而在运用中,大多数体育教师运用得较为死板,设计的情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创设情境教学时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从而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将针对此课题谈谈本人的看法。1 创设体育教学情境的重大意义
我们所说的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完整身心地其中的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审美性和体验性。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足以说明情境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趣味教学,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达到: 1.1 激发兴趣,寓教于乐的目的
学生在欢乐的情境中会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能激发他们活动兴趣,学生在乏味、压抑甚至紧张的气氛中会表现出低沉忧郁的情感和消极情绪,所以让学生在欢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精神等心理品质。比如: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在教学模仿不同动物走时,创设小动物找家、开火车等情境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1.2 动之以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动之以情,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比如:学生在体育活动比赛中取得了胜利,我就利用语言创设一种情境,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当一支队伍在打胜仗回来的时候,他们的首长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那老师现在就和那些首长的心情是一样的,你们想知道老师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吗?我就及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自己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们也随之而动情,感到老师以他们为荣,进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3 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和个性等方面施以鼓励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思想、教学作风和教学技巧的一种独特表现。通过激励可以巧妙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的氛围,从而诱发其内部的“能源”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跳上成跪撑这个动作时,教师让学生先观看多媒体呈现的各个组成动作,再加上教师用优美的语言解说与鼓励,以及通过直观的图形创设情境,即利用场地设施器材和特别的教具等,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最终解决了各种惧怕心理的矛盾。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2、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已被广大小学教师所认同,而且情境教学也正主宰着小学体育课堂的主流。然而在教学工作中情境教学受到一定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定问题,使得情境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2.1 情境教学变成了一种人为的“形式教学”,教师的教学缺乏亲和力
情境教学作为教学互动的环境,教师缺乏亲和力,学生就会缺少主动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情境教学就仅仅是创设了形式上的情境没有达到创设的目的。“入境始于亲”要使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就要让学生入境动情。那么,本身就要有一定的亲和力,或者说是与学生之间的一种默契。如:游戏《老鹰捉小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游戏,各种角色和规则是多变的,这样使简单的游戏妙趣横生,学生也会在其中兴趣倍增,体验快乐。但在有些课堂中,教师总是以指挥者自居,用命令的口气去指挥,强加一些特定的环境,使得游戏变样了。小鸡(学生)在母鸡妈妈(教师)的怀里没有被保护的感觉。老鹰在鸡妈妈面前就不能奋勇“捕捉”了。原因是师生已没有了和谐、融洽的关系。学生也不会自然而然的入境。2.2 情境的创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年龄特点
情境教学中的“境”是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它来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现,有些情境的创设存在形式主义,没有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脱离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导致创设的情境模棱两可。如在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教学中,教师以“探险”为主题展开学习,分别让学生攀登“九华山、天柱山、黄山”来感受攀登的乐趣。在活动中,学生能勇敢的参与,但是没有从情境中得到激励,并以此作为主动参与的动力。学生已失去了练习的兴趣。这样的情境教学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因为学生我们的学生意识中还没有建立“高山”的概念。长此以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学,他们会慢慢的失去参与学习的动力。2.3 教学内容与情境脱节
创设情境是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服务的,在一节课中情境与教学主题不能有机结合,那么创设的情境就会变成“病毒”。其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无尽的“杀机”。2.4 创设的情境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很多情境教学中,体育教师常常创设一些“军人”“战斗场面”等为主题的教学过程,或者以“动物”为主题的情境,也有部分教师已经将音乐和故事情节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而且大多数教师在以学习和借鉴优秀体育课的做法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借鉴过程中,继承的多,开发的较少,缺乏创新。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课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与策略
从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少年儿童喜欢生动的情境,有趣的活动,易于接受主观形象事物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会增强学生练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体育情感,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1 运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语言描述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当我们在教学田径某项运动时,可以特定相近的运动现象来说明学习中的某个问题,通过旁征博引,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如:做体操的支撑跳跃时,学生往往推手慢。要求学生迅速有力的推离器械,可以把器械比喻成一块烫手的铁板,手碰到后必须马上推开。从而建立快速有力推手的概念,提高练习效果。3.2 教学内容和创设情境的有机统一
教学的内容必须通过一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讲解又是教师传授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基本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使学生建立正确技术概念的基本途径。所以讲解的内容必须正确,具有科学性。用最精练的语言(术语)、最短的时间,把技术动作的概念、要领,直观形象地讲明白,把各种活动办法有层次地说清楚。使学生一听就懂,便于理解、记忆。运用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小侦察兵”的情境,按规定目标路线,动作和教师的口令进行,听到“上山”的口令,学生做高抬腿练习,听到“下山”的口令,学生做小步跑练习,等等,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运用语言功能。3.3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直观的教具,例如:投影、电视、录音、图片、挂图等工具创设情境,能增强学习效果,当教学比较复杂抽象的技术动作时,观看多媒体课件后使学生形象直接感受技术要点。可以弥补示范不足和增加讲解的失效性。还有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具体情况,让掌握技术动作较好的同学进行示范练习,然后加以分析,必要时教师可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加以对比,这样,正确的技术动作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4 运用仿生物的声形动作创设情境
模仿动物的声形创设情境,能达到人景动情,寓教于学的目的,如:学习跳远时,可创设“小兔子过河”的情境,又可以让学生去联想森林中的草地有许多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的在吃草,有的在玩耍,让大家把小兔子玩耍时蹦蹦跳跳时的动作模仿下来,这样学生们都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想,在这个时候,学生们都想显示出自己所谓的“才能”。教学任务在学生们愉快的心境不知不觉的完成了。3.5 运用在大自然中的娱乐创设情境
学生都喜欢玩,创设一个在大自然中娱乐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动中有趣,动中有情,动中有练,通过意境情绪的驱使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学习短跑时可创设“穿过小树林”“支援全线”“移棒接力”等情境。
3.6 创设游戏情境,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学生活动目标性差,静止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兴奋,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善于模仿。因此,教学中利用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自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根据学生的容易兴奋,好胜心强,爱比高低的心理,可设计“抓尾巴”“斗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的游戏情境。结束语
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情境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的表现力,使体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时刻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确保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的宗旨,不断创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健康发展,增强体质。总之,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帮助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驾驭新课程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为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水平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3]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00(1).[4]徐岩,孙光,体育教学方法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2年04期 [5]马启伟等,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