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校本教研,扎实推进学校课改工作 彭静
立足校本教研,扎实推进学校课改工作 姓名:彭静学科:综合职务:教导主任职称:小教一级单位:洛阳市涧西区青岛路小学手机:地址:洛阳市涧西区青岛南路邮编:
***
471003
立足校本教研,扎实推进学校课改工作 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改进程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显突出。但校本教研对于我校教师而言,又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理论上还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实践方面也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究的问题。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我校在推进课改进程中,扎扎实实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推动了课改实验不断向纵向发展。
一、构建“研训一体、管研结合”的校本教研制度,是推进课改实验的机制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许多教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还根深蒂固,对实施新课程感到茫然无措。因此,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必然要求和制度保障。
1、建章立制,健全校本研究的组织机构。首先,我们根据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学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为以校为本教研研制度,为它的实施提供机制保障,其次,成立了校本研究小组。我们成立以“校长——教导处——各科教研组”为主线的校本研究小组,各部口各司其职,任务明确,职责清楚。校长负责校本研究的监督和指导,教导处布置教研任务、具体指导、组织协调、检查落实,各学科教研组则针对课改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开展研讨活动,并对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进行业务指导。
2、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和专业素质。课改实验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打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课改实验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我们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课标解读、课例光盘等,利用暑假举行新课程研讨周活动,举行通识培训。我们要求全体实验教师要做到“三熟”、“三练”。“三熟”即:熟悉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熟悉任教学科教材“新”之所在;熟悉学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三练”即:练说,每个教师参加教研活动都要发言,每学期至少中心发言一次;练笔,教师要坚持写教学个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一篇论文、案例或教学随笔、反思等获区级以上的奖励,或发表在市级以上的刊物);练教学基本功,教师要勤练“三笔一话一画”和信息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3、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新课程研讨活动。新课程研讨活动中,我们力求做到“近、实、活”,即研讨的问题贴近课改实际,贴近教师的教学生活;研讨活动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力求每次活动都有实效;研讨活动形式根据需要,灵活多样。我们认真调研,注意收集课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预先布置教研任务,有的放矢地促进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推动课改实验不断深入。教学研讨中,我们努力做到:教研下移——即教学研究深入到学科开展;中心转移——即从研究教师为主向研究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转移;研究前移——即教学研究先于教学实验的进程。
4、加强管理,提高以校为本研究水平。第一,确定一天作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日,举行听课、评课、说课、座谈、研讨、反思、案例交流、问题会诊等校本教研活动,让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改实验的全过程,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第二,切实做好课改实验教师每个月的“三个一”管理:写一篇教后记(教学反思)、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教学问题;上一节组级、学科级或校级以上的研讨课。目前,我们已初步形成了“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校本教学研究方式,提高了课改实验水平。
二、立足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三个要素”,是全面推进课改实验的关键。
开展校本教研以来,我们本着“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内涵,牢牢把握“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个核心要素,扎实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促进了两个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自我反思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开展以校为本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进行总结,通过反思加以调整,通过反思实现发展。
(1)、教学前的反思:教师教学之前要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手段和方法,从而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因此,各教研组分学科、分年段自定时间(每周一次),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做到“五个定”:①定时、②定内容、③定人员、④定场所、⑤定记载(指定专人记载,记录研讨时间、地点、参加者、研讨内容及遇到的困惑等),同时留出一定时间,让不同教学点的教师交流教学设计,评点各自教学设计的优缺点。(2)、教学中的反思: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及时做出调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真正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活泼、主动的发展。校长、教导、学科指导小组的成员每周都要深入课堂听课,与实验教师共同探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妥当等,帮助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二度设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教学后的反思:我们要求实验教师以研究者的态度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记录下闪光点,及时作好问题分析、理性反思,提出改进措施。各校每周都定出时间,举行研讨课活动,邀请学区教研员和学科指导组成员前来听课、评课,深入剖析教学行为,提出困惑,找出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提出解决的策略。
2、同伴互助显成效。专家说得好:“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又要注意开放自己,加强切磋,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教研成果等,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1)、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我校提倡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课前、课后、课间十分钟,鼓励教师都能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教学现象或围绕某个教学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我们还举行了专题讲座、课改沙龙、与骨干教师对话等活动,让教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对话交流,大家畅所欲言,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了教师知识的互补。
(2)、教师之间互相合作。我们以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围绕某一个课题开展研究,共同合作,集思广益。我们申报了“作文个性化教学”、“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与“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研究与比较”等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研究课题,组织一批教师进行实验,参与实验的教师共同查阅资料,共同参与研讨,共同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共同分享实验成果,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学校文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在校教龄5年新教师和老教师的互助性教研,签订协议,制定服务细则,共同定制学期教研计划,取长补短齐发展。
(3)学校、教师之间结对帮扶。我区的几十所小学规模不等,教研力量不均衡,我们根据派出骨干教师到教研力量相对较强的轴二小、铜小、英语学校学习和交流,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孤立无助的现象,从而带动了我校教研的发展。
3、专业引领增强针对性。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和指导是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专业引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会停滞不前,表面化和形式化。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学习先进理念,我们为各校购买了许多有关课改的资料、专家讲座的光盘和书籍,组织教师观看和阅读、写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提高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能力。二是邀请“新基础教育”课题组的专家前来指导课题实验,邀请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前来开办讲座,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对话,为教师指点迷津,解答困惑,让实验教师少走弯路,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三是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网上虚拟教研,与同行互相交流,向教研员请教。四是充分发挥本校“土专家”的作用。规定我校省级骨干教师每学期参与校级公开课点评、开展一次教学讲座,优秀教师、教改能手等每学期上一节观摩课,并及时挖掘校内优秀人才及时开展沙龙活动进行专题讲座或展示,通过传、帮、带树立教研得优秀典型人物,使她们起到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总之,开展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以来,教师学习、研究的气氛浓厚了,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浓郁的学校教研文化。我校的彭静老师的“三位一体教学法”英语实验课被评为国家级一等奖,且其录像课在全国发行交流;杨玉萍老师的“作文个性化教学”实验课被评为国家级一等奖;刘燕老师的英语课被作为“精品课”在全区展示;张利如、谢宁平、孙雪丽、吕艳玲等老师也在全校上了较有影响的示范课。本学期,全校有二十多篇文章在省、市、区获奖或发表。
当然,校本教研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大量更加艰巨工作尚待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完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拓创新之锐气,务实求真之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求校本教研开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巨大作用。我们相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第二篇:立足校本教研搭建课改平台
立足校本教研 搭建课改平台
襄阳区程河中学
程河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尽管我们地处偏远,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但近年来,我们“立足校本教研,搭建课改平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心一意抓教学,千方百计上质量,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学校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课题引领,完善课改体系
1、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教科室主任牵头挂帅的教改领导小组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起草课改工作的规章制度。我们出台的有《校本教研制度》《课题研究实施细则》《科研札记常规检查方案》等五种规章制度,从组织制度上保证校本教改按章有序开展。
2、确立校本教研内容,梯层。学校承担省、市、区立项的科研课题;围绕主课题各教研组、备课组、实验班分别拟定自己的子课题,统一印发给每位教师。如学校承担省级课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机制研究》而语文组则在这一主课题下制订了《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等课题已经结题。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别拟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上报教科室公示,以“科研札记”的形式每月进行量化评估,并与教师常规月检的“监控卡”挂钩。学校规定每月每位教师至少写出四篇,字数在2000字以上的教学“科研札记”,结合每位教师的课题比照评分。
3、设立解惑、质疑专班。教科室牵头,会同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市、区级优质课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答疑专班,解答各子课题承担者在研究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整合成“问题链”刊登在校刊《简报》上。如2008年上学期八年级实验班提出的“怎样缩小数学教学中中等生与优生、学习困难生与中等生的差距”问题,就由质疑专班数学教研组课题组长负责解答。他们召开了专题研究会,确定了“分层教学”的解决方法,即通过单元检测进行诊断,将学生分成优良型、达标型、困难型三个层次,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慢变化、多练习”、“小综合、多练习”的施教策略。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今年中考,及格率达98%,优秀率、人平得分居全区前列。
通过完善校本教研体系,不仅构建了课改实施框架,而且还有效地规范了课题研究的程序,为我校校本教研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练兵比武、搭建课改平台
我们每学期都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以说课、备课、讲课、评课等为内容的“大练兵、大比武、大评比”活动,旨在构建课改平台。
说课赛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即定内容,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三项内容作为评判内容,然后将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说课稿”上交起来,采用年级交叉,同科互评形式进行量化评分,结果作为一个子项上交教研组长,作为教师“监控卡”填写的依据。备课赛和说课赛一样,也是以年级为单位,不同年级交叉评价量化打分记入成绩。
讲课赛是“大练兵”的重头戏,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为期一月的课堂练兵比武活动。其做法与说、备课赛一样,以教研组为单位,依据“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年级交叉互听互评。所不同的是:规定授课教师必须依据自己在教科室上报的科研课题组织授课,避免课题、教学“两张皮”。根据量化评定结果对每位教师分等定级。对未达标的教师,学校将指定优质课教师帮其定期达标。
举行中青年教师竞讲擂台赛,我校每学期都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全部参与擂台赛,“展示个性教学,展示成果教学”。本活动分文理两大组进行。评委由区级以上优质课教师及市级骨干教师组成。旨在营造我校研究新课程的氛围。
组织升级教师试讲赛,改科教师入门赛活动。近年来,我校由于上调教师数量大,每年都要从小学选拔一些教师加入我们团队,这样每年低年级教师升入高年级的教师比较多,而缺科改科教师多,如果这些教师不能尽快进入角色,势必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为此,我们每学期都要组织这些老师进行讲课竞赛,让他们各显本领,相互交流,尽快成为学科强手。
三、建立新型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科研活动有效开展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初步建立“法”治学校。近年来,我们制定了《程河中学校本教研制度》、《教研组长工作制度》、《备课组长教研工作制度》、《教师教研工作制度》、《教研实践反思制度》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初步形成以法制校体系,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开展。
立足课堂,以集体备课为重点,公开课,汇报课为契点,务实高效开展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听课不少于24节以上,教研组长、主管教学校长、教导主任30节以上,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研活动。开展公开课、汇报课活动,课后做到分析、总结、反思,推进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公开课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加强课题研究,以学科课堂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进行课题研究。“教研和科研是确保教育腾飞的双翼”。我们正是意识、体会了这点,所以加大了此项工作的力度,通过扎扎实实的教研工作,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坚持公开课与研讨课相结合的方法,引导教师苦练内功;教学大练兵通过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把教师的工作热点引导到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方面来。
令人兴奋的是,我校的部分教师已把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定为科研课题
进行研究,本学年全校共产生80个子课题,并用一览表形式将各个子目公布在教科室内的黑板上。同时承担区级以上的课题4个。在课题实验上由于我们依托于“百字教学反思”和“千字科研札记”及“组内连动”,切实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产生了很好效果,科研成果颇丰。本学年我校有28篇成果在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今年2月市教科所郭强书记一行来到我校调研教科研工作,对我校“教学问题化”课题实验做法给予很高评价。当时曾计划用召开现场会的形式向全市推广我校经验。
此外,学校根据“优秀教研组及备课组评选制度,每学期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和备课组,以及教学大练兵中的优胜者,均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还把教研活动的外延伸展到校外,派教师多次参加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听公开课及各科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观摩课。通过学习,教师们的理念更新很快,教学方式迅速转变,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学科整合的能力有所加强。我们力图以教研带科研,使我校的办学能以科研为支撑,逐步实现规范管理,全程育人的目标。
四、以教学为中心,推进课改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和落脚点,为此,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奋斗目标,坚持做到聚精会神搞课堂教学,一心一意谋学校发展。
1、重抓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结合课程改革的精神,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任务上从教书向教书育人转变,在教学观念上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单纯的讲解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转变;在教学要求上从死记硬背传授型向智能与知识相结合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从注重教法向教法与学法指导同步转变。
2、强化课堂常规管理,向45分钟要质量
学校想法设法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严要求、轻负担、低消耗、高质量。切实落实了课堂教学双向反馈监督机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检查、落实、激励等制度,重视和发挥好教师对班级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情况的反馈,落实“人人懂常规、个个守规范、班班有秩序”的要求。继续搞好教学大练兵活动,坚持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制度,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观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校级领导、教务主任,深入课堂第一线听课,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对策,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一年来,学校行政和有关人员共听课200多节,并以“教学汇报课”为载体对多位年轻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获得了较大成功。上学期区教研室举行教学大练兵活动,我校青年教师贾菊荣、孙霞、吕静、刘俊、赵艳敏等表现出色,均获得了奖项。4名支教教师课堂教学均达到“达标课”要求。
3、全力抓好毕业班的中考备考工作
学校始终突出毕业工作,充分认识到中考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被社会认同的根本保证,把毕业班工作放在压倒一切的高度来认识。坚持强化训练、强调检查、批改迅速、辅导到位、团结协作,落实“三个捆绑”(领导与班级、班主任与本班课任教师、备课组长与本科教师)到位,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使复习、模拟考试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每次模拟考试所年级组、备课组都集中进行总结,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内容,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调整好考前学生们的心态。经过精心准备,我们先后二次举办针对毕业班学生的心理讲座,并邀请了07年毕业正就读襄樊四中的赵大亮同学来校现身说教,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认识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事例鲜活,共鸣效应应运而生。
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2009年的中考取得了较好成绩:一中48人,二中122人,重点高中人数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了镇中心学校的下达的升入重点中学人数的指标任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注:02年33人;03年41人;04年52人;05年60人;06年123人;07年126人;08年98人、09年170人)
新课程改革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我们虽然积极抢占新课程改革的制高点,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真正让每位教师全面落实课改精神,改变课改理念,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仍将在课改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使我校的校本教研与课程改革迈向新的征途……
第三篇:立足校本教研推进课堂改革
立足校本教研推进课堂改革
本网讯 为积极探索完善“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促进高效课堂建设,周河小学于4月10日至11日举行了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全校教师参与了听评课。
本次活动由中小学5个教研组推选出10名优秀教师参加,涵盖了小学语数英,初中语数英共计六个学科。授课教师认真研读课程理念,精心备课、编写导学案,呈现出一堂又一堂优质高效课。课堂中他们以课改理念为指导,注重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角。
据悉,本次活动后,学校还将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模式的探讨,继续开展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就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能力发展的状况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探讨和研究。
第四篇: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宁乡县南田坪乡中心小学
刘怡书
(此文在2005年宁乡县校本教研工作现场会上作现场交流发言)
我校的校本教研正式启动于2003年上学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就如何认识校本教研,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健康、主动、全面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我们有过困惑和忧虑,也有过沉重与徬徨,而更多的是欣慰和喜悦。现将我们学校所作的一些工作向大家汇报。
一、寻求发展,找准研究的切入点
像我们南田坪实验学校这样的农村小学,条件非常简陋,教育经费短缺,教育信息闭塞,学校该如何发展呢?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摸索着。1997年我们开展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农村小学生品行星级评价”、“现代师生合作教学”、“现代活动教学”等的研究先后在省市获奖。由科研引路,学校已经发展成今天的长沙市示范性小学。2002年下学期,我们在全县率先引进了新课程,由于新教材内容丰富,思维空间大,注重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们感到疑惑和茫然,有时简直束手无策。语文老师夏雪柳捧着语文教材长叹着说:“闹元宵的课文仅只几幅彩图,我怎么教?”数学老师李斌辉焦急地说:“数学课本中例题少,图画多,怎样教才好?”艺术教师方曾丽妮看到教材中既要教学生唱、跳、演、剪、折、画,又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感到十分困惑。教师们议论起来了,有的说:“这样的实验,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多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有的说:“这样搞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农村学校如何实施新课程,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对于种种现实困难,我们思考了很多,巴望着专家来校讲学吗?新课程实施中凸现出来的问题多而普遍,远水解不了近渴。送老师去培训吗?机会又少更受限于经费,信息也不灵。怎么办?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讨论、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我们虽然有课题研究的优势,但参加科研课题的老师范围小,只是小部分骨干教师,而且科研课题的研究是长期性的,我们农村的教师大部分还达不到参与课题研究的要求,而教学中的问题随机出现。治本应从问题入手,新课程实施应与问题研究同步走。教研组,行政组同志通过大量捕捉信息,翻阅资料,进一步形成了共识:新课程实施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校本教研上。我们必须多实践、多学习、多反思、多积累、多写作、多交流。
二、构建机制,确保研究工作有序进行
我们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使研究一步步走上了正轨。首先,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为主心轴的联科互动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拟定了“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问题提出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学校管理人员参与校本教研制度”、“成果推广奖励制度”等十多种相关制度,编印成小册子,做到人手一份,使每个教师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同时,我们还捕捉信息,借鉴他人经验,编出了《校本教研示例与指导》为教师提供研究的理论与示范。
三、扎实学习,夯实教师专业理论
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能为教育教学滋养底气和灵气。为此,我们确定了教师集中学习和教师个体业余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把星期三晚上确定为集中学习交流时间,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学校名师轮流主讲,对当前教师急需了解和掌握的理论进行学习。在教师中开展读好一本理论专著,写好一本业务学习笔记,记好一本教育随笔的活动,这些笔记,要求是带有思考性的,不能抄写,要实实在在有提高。教师的笔记由校长一周进行一次批阅,分期中和期末予以评等记分。同时通过“导读——荐书读——送书读——换书读”的形式,在期末组织老师开展读书的系列比赛活动等,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书卷气,夯实了教师的理论功底。
四、筛选内容,确定研究范围
校本教研的范畴十分广泛,不能奢望捉住满天的麻雀,为此,我们于2003年6月,在全校师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筛选结晶出了三方面的内容,作为我们校本教研的主攻项目。① 教学策略。从80年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喊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在较长时间内,素质教育始终停留在那种敲敲钉钉、唱唱跳跳、吹吹打打的层面上,课堂教学依然禁锢在“你说——我听,你做——我看,你问——我学,你写——我抄”的教学模式之中,所谓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表现改革。特别是只注重“教什么,怎么教”,而忽视“学什么,怎么学”。忽略学生怎么思考,怎么发展,怎么成长。课堂中,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机会少;接受学习机会多,表达学习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学习机会多,潜能学生参与机会少。所以,我们把教学策略研究作为了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让教师科学地认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还包括师生关系、教学机制、教学艺术、教学实践操作等内容的研究。②学生发展。传统教学观认为,分数就是质量,分数就是水平,分数就是能力。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输入,成为教案的执行者。如有的教师教语文时,只注重字、词、句的机械理解和重复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感体验和知识的积累;数学教师教数学只注重数理和计算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学生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处在理论层面,故在学生发展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重点抓住“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的研究,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构建、自主调控、自主评价、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学生发展的研究内容还包括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创新精神、实践操作、情感态度、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研究。③资源开发。教学有着广泛的资源,本阶段我们重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教材资源。“拿来用”、“唯书,唯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注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创造。将可以概括升华的地方、“空白”的地方、可延伸拓展的地方予以完善和开发,让教材真正活起来。二是学科资源。我们充分把握各学科之间的特点,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借鉴,有机重合,不断求新,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三是学生资源。学生是宝贵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并于2003年下期响亮地提出:“问题就是课题”。真正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研究的归宿是让学生充分发展。
五、探索研究方法,寻找校本教研的多种途径
我们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学习了有关资料,借鉴教育科研的基本范式,拟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反思问题”的校本教研基本模式,并根据模式的基本特征确定了下述多种研究方法。
1、“问题筛选法”。指对在新课程实施中凸现出来的诸多教学问题进行组合、分类、筛选及优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次座谈会中,我曾经问老师们:你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你有哪些教学问题需要解决?但有一部分老师是提不出问题的。那么问题究竟从何而来?问题应从教师的教学中来,为了培养老师的问题意示,我们逐步要求教师要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觉得不理想、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自己的读书学习,理论不能运用于实践的地方;学习了优秀教师的作法,自己达不到要求;教师在引导点拨,组织教学活动中所碰到的困难和疑惑等真正的教学问题。对于问题的管理,学校制定了“问题提出制度”,要求教师将教学问题不定期地交到教科室。这样使学校准确地掌握教学过程中真正的薄弱环节。然后,教科室将征集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如教学行为类、教学方法类、教学设计类、教学艺术类、教学操作类等,进入学校“问题资源库”,再由各教研组根据自己本组的实际,列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暂缓解决的问题和综合解决的问题,使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时空点逐一研究解决,使新课程在我校能顺利的实施。
2、“临床诊断法”。这种方法,是指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来会诊,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数学教师王爱华在上数学课时,经常要借助学具进行教学,不少学生总将学具当成“玩具”,兴致勃勃地玩起来,全然不顾老师善意的提醒。教师只好停下讲课,严厉批评,整顿纪律,让学生不无遗憾地回到“正轨”上来。针对这一问题,王爱华老师先邀请数学组的老师,还邀请了长期担任班主任的部分老师一同来座谈,讨论的问题是“不让学具变玩具”,大家献计献策,有的说要加强组织教学,有的说要强化规则意识,有的说要杀鸡给猴看,严惩不怠,有的说要找学生个别谈心等。班主任的绝招给数学老师一些启示,然而,数学老师说试过,效果不佳。于是易召连主任组织全组老师听课,听课时大家共同关注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课后大家分析,一是学具平常都由老师保管,学生好奇,上课玩学具;二是学生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做一件事,学具一出现,犹如兴奋剂;三是学具呈现的长短问题,有的学生有剩余时间,只好玩学具。最后大家分头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自己管理学具,让他们玩,还挖掘一些学生生活中的玩具充当学具。这样通过听课、评课、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使用学具的情况,使用教具的效率等,诊断和总结出行动中的经验和不足,寻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同题异教法”。同题异教法与外地的“一人教多课,多人教一课”相似。例如语文教学中质疑能使学生很好理解课文,挖掘课文。我校语文组把课堂学生质疑作为一个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问题。语文组长朱明老师有意地组织全组教师听了三节不同类型的课。三堂课对学生质疑采用了三种不同策略,第一堂教师在课中设臵了学生质疑环节,教师一一作答,经过10多分钟还没有把问题答完,下课铃响,课堂里还有许多小手高高地举着。第二堂,教师只按照自己在备课前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对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老师避而不答,教师回答学生的是:“请同学们到课文里去找!”一堂课下来,教学显得非常牵强。第三堂课,教师怕控制不了课堂局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应对,所以整堂课教师没有带问题进教室,也没有带问题出教室,导致整个课堂是无问题教学。
第二步,提出问题。课题组听课后认真讨论,认为:应对问题的教学,的确是新课程实施中凸现的典型问题,于是,语文课题组统一认识,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提问”。
第三步,研究与反思。如语文组以《再见了亲人》一课为例,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认真的研讨。采取了“分散设计→集中研讨→轮流主讲(多人上一课)→多次反思”的办法,总结出:问题始于学生而回归于学生,对课文文字的理解,采用小组合作解决;对于课文文意理解,采用集中解决(如志愿军为什么把他们当亲人?),对课文的资源开发,采用分散解决,课后查资料,请教别人(如志愿军为什么要去支援朝鲜人员)。第四步,验证辐射。经过教研组的多次研究与专家的指点,结晶出课堂教学中的解疑办法,即“集中归类解疑法”、“分散互相解疑法”、“课后自然解疑法”,并在其他学科中试用,效果良好。
4、“专题研究法”。专题研究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理论学习→研究探讨→归纳总结→推广辐射。如语文组易召连老师在语文问题教学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索如何创设更科学、更开放的语文课堂。于是,语文组的老师们首先分头搜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源,全组成员集体学习资源,并重点关注名师名家怎样处理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接着,确定授课内容,全组集体分析教材内容,各自独立备课,再由献课者授课,组内教师听课,重点关注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课后授课者叙说备课思路和反思教学过程,组内成员结合自己的备课,围绕专题进行研讨,达成几点共识。然后,献课者根据共识再次备课、上课,其他老师听课,经过反思、研讨,教研员专业引领,最终形成了关于研讨主题的指导意见。经过课题组反复实践和探索,得出了“感知课文——感悟课文——质疑交流——拓展课文”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得到县市专家的认可。现已在全校语文教学中推行,并取得了初步成绩,陶冶老师《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易召连老师所写的论文《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发表,陈怀宇老师参加全国语文赛课获一等奖,陶冶、易召连等六位教师,被大屯营、偕乐桥等七个乡镇邀请上示范课。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在全乡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都在普遍运用。
六、实施带动,加速校本教研的经验辐射
校本教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缘于问题,又用以解决问题,一步步解开了新课程实施中老师们遇到的诸多困惑。我们也因此闯出了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校本教研的新路,尝到了不少甜头。特别是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和推介。学校所撰写的《立足校本研究,提高学校品位》一文,在《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刊物第六期中刊载,相继引来了全民乡九年制学校、坝塘镇、大屯营乡、城郊乡等10多个乡镇的领导和老师来参观和学习。此时,本乡的教师们也跃跃欲试,强烈要求把我校的校本教研经验辐射到全乡各校。作为一所中心小学,各方面的条件比本乡的其他学校好得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带动全乡各校,乡联校适时确定了实验小学的带动战略方案及具体安排。其作法分三步走:
1、带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学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最终是教师教学行为和观念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对全乡教师的定期培训、集中学习、分散学习、自主学习,使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课程、新理念,自觉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其具体方法有:①定期导学。如: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不动摇,每月进行一次学习交流不动摇,每期一次读书竞赛活动不动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达到四有,即每个教师有阶段性学习内容和目标,有一本读书笔记,有一本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录,有一本教学问题集。②活动促学。我们通过教师的竞赛活动促学促培。每学期定期开展教案设计评比活动;评课说课竞赛活动;我最满意的一堂课的展示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征集活动等。
2、带课堂教改的优化。每学期,我们实验学校均要有计划地组织送课下校活动,把研究课、展示课、特色课、创新课送到每所学校,在送课活动中,要求达到三个一:即评好一堂课、模仿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同时,我校每期进行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使实验学校教师的课充分展示,及时把我校的骨干教师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播种到全乡。让全乡的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看得见、摸得着、有样学,真正使教师掌握教学技巧,教学相长。
3、促合作交流互动。我校和全乡各校的教师开展拉手结对六个一活动。即:互捕一条教学信息;互供一种教学资料;互备一个教案;互听互评一堂课;互撰一篇文章;互促一班教学质量。如易召连老师与新塘学校50岁的舒亮明老师结对,一期有7次对舒老师的课进行指导,在去年全乡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舒老师所上的一年级语文课获得乡的一等奖,老师们称赞她“老教师,新教法,想不到会有这样大的变化”。确实,在实验小学的带动下,全乡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均有可喜的突破。
七、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教师的成长
在校本教研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1、构建了学习型教师群体。教师们在校本教研的实践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今日的主动学习,正如王爱华老师在日记中写的:如果不学习,我就没有今天的优秀课,我就不能成为省级骨干教师。的确,我们在去年下学期期末督查教师的学习时,发现教师人手都有两本以上学习笔记,一本是业务学习笔记,一本是教育随笔,最多的有80次,最少的也有50次。从此,学习型教师群体业已基本形成。
2、形成了教学研究大气候。变“无序教研”为“校本教研”,学校的教育研究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教研课,学校要三番五次的做工作请人上,评课是大家讲讲好话就散,研究忙乱无序,无实际效果,课堂改革是治标不治本。现在研究课,教师争着上,评课时,教师争着发言。到目前为止,全校资料库里经过整理的问题已达100多个,已集中解决了10多个。目前,正在集中展开研究的问题有10个,教师所写的课例、反思论文500余篇,现已编印成册。如《校本研究示例与指导》、《校本研究制度》、《问题资源库》、《校本研究案例分析》等7套校本研究资料。初步形成了教学研究的大气候。
3、孕育了研究型教师,提升了学校品位。经过两年的校本教研工作,我校有五位老师在国家级赛课活动中获奖;去年在新理念课堂升级达标中,我校6位老师参加,100%获得优秀课,且有易召连是县评委。有1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宁乡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对我校作了专题报道。《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刊物和《湖南教育》对我们教学研究工作作了专版推介。《宁乡日报》和《科技导报》等对我校的研究工作进了跟踪报道,学校成为了省、市教育科研研究与实验基地,去年县教育局确定我校为校本教研示范基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望。
随着学校品位的提高,有湘乡、韶山、周边乡镇等地的200余名学生慕名来我校就读。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外地优秀教师也纷纷慕名而至,学校教师中,本科学历的达60%,其余的有专科学历,且教师平均年龄只26岁,是一所充满青春活力的学校。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还显得非常的稚嫩,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许多的不足,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一定在大家的关怀、呵护下,努力探索,做快乐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做幸福的新课程实践者,为新课改的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专家、同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五篇:立足学校实际,开展校本教研
立足学校实际,开展校本教研
——双沟镇中心小学工作总结校本培训经验材料
校本教研,尤其是新课程校本教研,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新生长点,是创建学校特色的有效策略。因而,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化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科研兴校目标的根本出路。
我校立足实际,围绕找准优势,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务实高效的校本教研新途径,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建立健全网络,营造浓厚的校本积极氛围
科学的校本教研观,能使校本教研变成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在校本教研刚刚实施阶段,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还很不到位。部分教师甘做教书匠,不愿成为研究型的教育家,存在着三种不良心态:一是自以为是的“饱胀”心理,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相当高了,经验也相当丰富,在教学中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本没必要去搞什么校本教研;二是安于现状的“陈规”心理,这类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是很高。但担心那些新的教学理念会冲击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模式和风格,自己会无所适从,因而缺乏搞校本教研的“原动力”;三是谈研色变的“畏惧”心理,他们认为校本教研是高深莫测的工程,自己不是那块料,况且搞教研会分散精力,如果导致教学成绩下降,会成为“末位淘汰”的牺牲品。因此,我们的校本教研,首先从观念入手,解决全体教师关于校本教研的思想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校本教研观,理解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我们通过专家讲座、诠释理论——观摩现场、学习经验——集中讨论、把握实质——宣传发动、形成共识——以点带面、掌握要领五个轮回的学习、讨论、宣传工作,广大教师认识到“校本教研”是将原本属于学校教育一线教师参与教研的机会和权利归还给他们。通过课改知识考试,专家讲座,全校性校本教研理论专题学习,使老师们了解到“校本教研”的内涵,弄懂新课程校本教研强调的八个基本理念:第一:校长是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第一负责人;第二,学校、教室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第三,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第四,校本教研的出发点是解决学校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和突出问题;第五,校本教研的主要研究方式是行动研究,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而进行的研究;第六,校本教研三个核心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第七,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必须放在理念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老师自我提升上;第八,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点是促进三个发展,即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持续发展。根据上述八个基本理念,我们提出了我校新课程校本教研的总体思路,即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促进三个提高,达到五个体会。
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的提高,科研能力的提高。
五个结合: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广相结合。
按照这个总体思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我们在建立健全制度上做到两个确保:
一是确保职责明确。首先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电教管理员,办公室主任为成员,加强领导,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全程监督。
二是确保校本教研制度,科学规范,便于操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必要、合理、科学的校本教研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开展,规范化运作,实效化进行的有力保障。为此,我校在广泛征求各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上至校长、下到每位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基本职责与要求,拟定了具体的校本教研工作目标。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一系列配套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课题管理制度,上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各管理部门职责制度,将其汇编成册存档,并向责任人下发相关制度,反复学习,认真领会,全面落实。同时,我们还利用教工大会、宣传栏、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作用与措施,在校内营造了“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氛围。
二、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核心要素,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一)不断总结反思,升华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不是在教学中成长,而是在自我反思中成长。”为帮助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实践、总结、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
(二)找寻平台,倡导同伴互助,促进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活动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但都必须突出一个“研”字,突出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探究,体现“主题性”、“全面性”、“创新性”、“有效性”、“多样性”、“科学性”六个特点。
1、建立读书常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现今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迅速,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我们坚持“四确定”和“一展览”。“四确定”:即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主持人。“一展览”:即学期结束举办一次展览,在检查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的基础上,将优秀笔记对全体教师展览。间周一次政治学习,由校长带领大家学习,提高教职工政治理论素养,加强教师师德修养;间周一次业务学习,由副校长带领人员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需要,自行选择教育书籍阅读,做笔记。
2、扎根课堂教学,锤炼教学艺术
校本教研的生命在课堂。我校以课堂为校本教研主阵地,主要采取以下六条途径,锤炼教师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结对学艺。签定“拜师学艺”合同,并要求双方认真履行合同内容。跟踪指导。将各学科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定期听课、交流、评价、指导。学期末为被指导的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发展鉴定,鉴定结果记入教师目标管理档案。
(三)资源共享,实施专业引领,提升教研层次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在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专业研究人员、专业理论的指导,因此,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十分重要。
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总体要求是:“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引领形式上分四个层次:
1、学校每期举行2—3次专讲理论讲座;教研组每周一次理论学习交流;教师每周利用3个小时进行网上学习;教师每期自学一本专业书籍。在专业引领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必须与自身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专业引领的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每学期进行一次检查、评比。
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具体做法是“请进来、走出去、多交流”。所谓“请进来”,就是请专家、学者来校诠释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传播新信息、新动态。我校在近年来,先后请区教研室领导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反复学习、集中讨论、个人反思,全体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素质教育的要义,新课程理念进课堂、课题研究策略等有了全新认识,为我们洗刷了头脑,指明了方向,交了钥匙,深受老师们欢迎。同时,我们还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与镇内先进学校结成兄弟校进行交流,打开了与外界沟通与交际的门户。所谓“走出去”,就是派本校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观、交流取经。近年来,我校先后派出近20多名骨干教师赴外学习观摩、听课,带回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校本教研评价,新课程下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的宝贵经验。对于“走出去”的骨干、教师,我校规定做到“三个一”:即提交一份完整的资料(经验材料等)交教导处存档,做一场高标准的汇报讲座,谈别人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谈自己的感触和体会,谈会后对学校的建议与设想。上一堂高质量的移植课,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
通过走出去这一做法,锻炼一大批骨干教师,培养一大批青年教师,他们的作用在新课改中已得以彰显,学校对这些校本教研骨干实施动态管理,并继续积极扶植,委以重任,如担任课题负责人,承担校本培训任务,示范教学,结对带徒等,引领他们向更高一层发展。
三、实施主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教科研一体化
为了将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我校把课题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研究主线。围绕课题调整学校各项工作,把教学、教研、科研三者整合起来,把校本教研活动变为课题研究的过程,使课题研究融入到学校工作的血液循环之中,使学生和教师自然地归属到课题研究实践中,确保研究的步步落实到位。
转变教师的课题研究取向,引领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自己的研究问题,大课题和小课题兼顾研究。
所谓大课题,是指已立项的课题,我校要求教师们留心教学中生发的新问题,个人解决不了的,经过提炼形成课题,以课题为龙头,组织研究团队,集体攻关。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在研课题一项,各教研组承担子课题15项。
所谓小课题,是指未立项的校级生成课题,我校将有研究爱好,有研究热情,有一定研究水平的中青年志愿者组织起来,开展教学沙龙活动,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主持人,但不定中心发言人。对我校教师日常教学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会诊”,展开研讨,形成共识,指导教学实践,解决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校本教研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速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引领着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迈进。我们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校本教研,与教师建立校本教研共同体,推动校本教研向深层发展。关于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校本资源,以及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四者如何有效的整合,我们还很困惑,有待于下一步实践和摸索。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