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策略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策略分析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目标也在不断的变化。现代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在教学改革中,对现代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阅读自主性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自主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新课标改革提出,教师需要及时变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比较深,想要改变的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基本上语文教材内容都是阅读量比较大,而且文章内涵比较有深度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1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高中生的特征就是有很大的求职欲望,好奇好胜心理比较强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无法避免,但是由于很多文章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文章篇幅比较长,这些都会影响学生阅读的动力。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这些特征,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这篇文章,别里科夫死了,那么他杀还是自杀呢?如果你们是办案人员,将会怎样调查这件事情?”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章阅读中,教师在一旁指导着,让学生了解别里科夫人生经历,还有她的人际关系等内容,同时对死亡现场进行模拟,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讨论,经过阅读和讨论之后,学生就会掌握整个文章讲述的什么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怎样死的。这样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可以达到个性化的学习效果,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课外读物,比如: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和《沉默的大多数》、丛书《青春读书》、哈伯德《致加西亚的信》等;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信号选择一些文本,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舞台。同时针对不同的体裁讲述一种阅读方法。例如:如果是小说模式的,学生需要明白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作者想要我们明白什么道理。如果是诗歌形式的,学生需要细细品味诗人的心境感受诗歌的内涵;如果是论文形式,需要学生分析和推理作者的思维模式。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笔记等内容记录下来,每周抽查一次。关于阅读笔记,可以记录一些文章中比较深刻的句子,或是自己的读后感,或是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等内容,阅读笔记记录内容广泛,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这样可以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阅读的有趣书籍,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书交流会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例如:在《成长的岁月》中,学生可以记录一些比较有趣寓言童话故事人物;或是阅读《傅雷家书》中,明白的一些道理,对自己有很大启示的语句等。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指出想要更好的培养一个人某种能力,首先要让他对该事物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在一个事物上投入更多时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敢于创新,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动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抛弃传统教学中各种条件束缚,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尽量不要有任何定向性的答案暗示,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判断。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埋下一个引子,提问学生项羽是一个人样的人?这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会对项羽有这样的看法:比较优柔寡断、?]有魄力、妇人之仁等;还有的学生会认为他是比较:刚愎自用,与“英雄”这样角色不相符等各种评价。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给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分析,从而让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诗中的内容比较客观的评价了项羽,还有它的英雄哥业绩等。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阅读方法,而且在这样自由的学习分为,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从而建立自身个性化的阅读方法。
4结语
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想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首先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就是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就是教学学生怎样更好的阅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建立自我的阅读方式,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利琴.浅析自主探究教学策略的应用――以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为例[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6(1):110-110.[2]高鹏,张学忠.大学英语课堂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一份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报告[J].外语界,2005(1):33-39.[3]郭茜.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12(2):66-68.[4]顾卫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总结[J].外语界,2005(6):61-67.[5]马维林,许伟.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的教学策略――基于对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实证分析[J].历史教学问题,2014(3).
第二篇: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实施策略
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实施策略
井大附中 吴智昌
【摘要】
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本论文在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理论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为实践平台,试图探索总结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来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关键词】新课标 自主学习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设计规划、自我调节,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对话,去领会文本意义,探究文本多重含义,并且能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主动建构过程。在阅读教学之初,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主提问、质疑乃至进行观察和调查;在阅读教学之后,学生能自我评价总结。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已的教学案例,给大家试图探索总结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来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性,促进学生。
一、阅读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实施策略。
(一)创建和谐的课堂阅读环境。阅读作为一种对话过程,它需要和谐的课堂阅读环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安全感,有利于减轻学生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主动阅读,主动探索。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切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具体、适度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省时高效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揭示目标,以目标激发求知欲望,引导求知方向。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从理性上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进行明确,否则,自主学习是盲目的,难以持久。中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体系编排的,每单元由同体裁优秀作品篇目组成。每一单元按单元提示说明都有其训练的目的、重点。自主学习必须先要把握这些单元训练的目的、重点,对该单元文章有明确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向。
(三)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的激发,需要阅读愉快体验的积累。如何使学生有阅读愉快体验呢?我抓住语文学科本身绚丽多彩、包罗万象的特点,课前坚持3分钟美文品读或文化名人名句介绍,接下来新课导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方式,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抒情,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用图片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或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等。在具体鉴赏文本中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阅读与鉴赏情景,把活动引进阅读课堂,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 问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行为前移
“行为前移”就是让学生的学习行为走在教师教之前。即教师新授课文之前,学生先预习;教师提问之前,学生先质疑;教师讲析文本中,学生先学,教师后讲。“行为前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给学生的感知、存疑、尝试、顿悟以充分的时空,给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有准备的状态,容易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1、预习。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预习文本呢?首先初读课文,按“导读”提示、注释自学,接着深入理解课文,围绕课后思考练习进行。
2、先学后讲。过去,课堂教学更多采用“先讲后学”。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先学后讲”。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阅读中的体验和感悟。“先学后讲”就是让学生按学习目标、自己的阅读思路,先自主阅读,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并提出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讲解要重视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把自己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合二为一,去完善学生的阅读体验。比如古诗词教学,学生先自己颂读感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体裁特征、注释、意象、直抒胸臆的句子等,定基调,明确方向,推测写了什么内容,可能表达什么思想情感。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路、问题,解析应证。
(五)示范引路
盲目的自主学习是没有方向的。明确学习目标后,没有具体思维步骤的自主学习是低效的。中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体系编排的,每单元由同体裁优秀作品篇目组成。诸如散文单元、小说单元、诗歌单元等。每一单元按单元提示说明都有其训练的目的、重点。每一单元的文本编排为精读篇目和自读篇目。教师可以将精读课文作为鉴赏重点,作为自主学习的示范引路。将精读课文按相应单元的鉴赏要求、步骤展开鉴赏,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在鉴赏中找到阅读某类体裁文章的精髓,形成自主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小说时,学生都知道要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知道刻画人物是小说的中心环节,但人物和情节、环境有怎样的关系?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主题把握需要依赖那些因素?这都要引导。明确了该怎样自主探究学习某类文章后,就可以利用自读课文让学生实践了。不过自主实践时,时常还是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
(六)课外延续
课外延续、课外拓展已成为一种共识,这是大语文的要求。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灵活运用。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课堂阅读教学说到底是“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进行大量的阅读,还是要在课外完成。
1、文本本身的课外拓展。教师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以期增加学生不够丰富的阅历,唤醒沉睡的体验,更新旧有的知识。
2、鉴赏方法的课外拓展。随着对某类文章鉴赏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可 以由课内逐步向课外延续。进一步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巩固前面的成果。比如学习了小说单元后,我开展了“阅读小小说写点个性解读”的活动。让学生自由个性阅读喜欢的小小说,从鉴赏小说的“立意”、“人物”“情节”“细节”等自主探究方向去收集材料、分析归纳,然后写出自己的解读。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就逐步悟出小说赏析的规律与方法。
(七)方法指导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展开,教师要将一些必要的自主阅读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有法可循,提高阅读效果。阅读课课前预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五法:看(导语、注释和练习)、读(课文)、查(工具书)、想(问题)、作(笔记),阅读课进行中,可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选择浏览、略读、精读、品读、朗读、默读的阅读方式。如: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领悟审美。在读的过程中,同时注意勾画,批注,将可感可疑处标示出来。特别指出品读、美读中注意抓重点句,借助想象进入文本意境。
(八)问题质疑,启疑引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是自主学习的标志之一。无疑则无学的愿望,无惑则无学的动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疑引思:启发学生生疑(无疑处教师生疑)———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主解 惑,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训练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阅读中学生自可生疑,疑之出则为不通处。然有疑却可能不会、不敢质疑,教师则要积极引导、启发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随着质疑的展开,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疑解惑。以学生“解疑解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问题由他们提出,也由他们解决。在学生解疑解惑中,教师要根据问题难易,请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文本中的共性问题,由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文本中的个性问题,引导尖子生进行探讨。对学生最终解决不了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路,以学路带教路,于关键处随机点拨指导,合作讨论解决。当然学生也有可能无疑,这种无疑,是由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不够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教师要于无疑处生疑,要巧妙设置问题的情境,激发矛盾,挑起“是非”,生疑,引导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辩论。
(九)人际互动,合作交流
新课标关于“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明确提出,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人际互动,合作交流(其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讨论交流,既可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可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立课堂上积极的合作讨论交流,必须考虑将单一的“全班教学”形式转为“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形式的组合。课堂上可采用“改变座位编排形式”、“小组讨论”、“辩论”、“自由组织学习互助组”等方法,加 大课堂的交际面,由师生(几个好生)之间的交流,拓展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组合。其具体步骤可为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第一步是自学后的小范围讨论,可以是同桌或前后桌,主要讨论文章的粗读感受,重点、难点等;第二步是充分自主阅读后的集体交流,讨论问题可以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如对文章中心的发散性解读和文章结构篇章布局的合理安排等。教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十)积极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给学生以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积极的评价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积极评价策略以肯定、鼓励为主,同时注意评、导结合,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守学习的自信心。
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一切教育艺术之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研究探索,应该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等方面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自主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必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当然阅读教学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我们永远探究的目标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方式最有效,这条路还很长,我们需要一步步走下去。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2]靳玉乐主编.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郑金洲主编.自主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金延凤、吴希红主编.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5]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策
略
【摘 要】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呢?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很纠结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认为应高在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基础;动态;联系;兴趣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呢?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基础性
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所有学生经过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都可以达成。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授适合内容,学生吸收来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知识,在发展语文思维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另外,由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最基础的,只有自身具备了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才能对其它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如解答数学题目,只有理解透彻文字内容,才能去解答。
(二)动态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不同教育阶段呈现不同特征,任意一个教育阶段的结束并不代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结束,在下一个教育阶段中语文核心素养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丰富语文知识、拓宽语文思维、提升语文能力的过程。
(三)终身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终身性特征较为明显。首先,学习语文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从出生人类就已经开始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从牙牙学语、造句、阅读、写作这一系列的过程,语文能力都在逐渐得到提升。学生在自身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生成具有长久、稳定性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过程称之为语文核心素养。另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同社会发展及时代要求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人和社会发展要求。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正确处理核心素养的相互关联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让人理解四方面之间的联系,还对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处理好四者之间的联系,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处理,潜移默化地把这四个方面渗透到其中。如在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没有前面三者的铺垫与作用,就不可能培养学生这一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文化理解的基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而思维发展与提升,既涉及到文化的发展理解与语言文字,又涉及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及传承,是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思维能力训练必然;审美鉴赏与创造则是培养学生文化辨析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传承、发展、创新文化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偏废任何一个核心素养,都对其他核心素养有重大的影响。
以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再别康桥》的课堂教学为例,诗人徐志摩先生一方面既有外国留学生的先进思想影响,又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要在教学中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方面精心准备,力求有层次、有目的地渗透核心素养。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金柳与喻体新娘之间不仅值得学生仔细推敲,从而提升并发展学生思维;而且在审美与文化传承上,还蕴含着传统的朦胧美、别情离意的审美追求。因此,笔者透过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渗透,将这句诗与杜甫《新婚别》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准确把握诗人“再别康桥”的难舍难分。在实际教学中,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系起来,有助于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思路,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核心素养的熏陶,达到培养的目标。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阻碍学生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角度上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并且直接关系到了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首先,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感性的力量不容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其次,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而教师可以在课堂内设立一些有趣的项目来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联系
相对于义务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还承担着高考选拔人才的重要使命,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画地为牢的课堂教学,还要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中。通过学以致用的实践与检测,来全面反映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果与经验。换言之,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把课内、课外两个课堂融为一体,力求打造一个学用一体的语文教学阵地,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语文的课外实践既不是单纯的课外阅读与积累,更不是止步于日常语言的交际运用,而应当是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因此,课堂教学把语言运用、思考思维、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等方面都从课外实践的角度来考虑,透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作文、演讲、辩论、交际等来进一步反馈语文教学。
以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为例,从知识性的新闻结构与写法、新闻语言的运用、新闻视角的选择及新闻叙事的描述等,到人文性的新闻观点与立场、新闻价值等,其所包含的四个核心素养,都只有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才能得到体现。笔者在课堂教学后,就顺势要求学生取一校园题材,写一则校园新闻。其本质不在于学生写出如何好的新闻,而是让学生在准确掌握新闻体裁后,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一个巩固与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要把课内、课外两个课堂联系起来,其本质就是通过学以致用的实际操作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玉攀.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11).[2]万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对策[J].赢未来,2017(4).
第四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模版]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张议尹(贵州毕节一中)
教书十载,常常听见不少语文教师发出感慨“语文难教”,与此同时又总是听见学生私下议论“语文难学”,这“难教”与“难学”之间总是在不断的较量。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再也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呢?这十年,我一直在苦苦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做了以下总结: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梁启超说过:“用情感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磁便引多大份量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漫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只有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教师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才能使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才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这样的教师即使知识渊博,也不会受学生的欢迎。
准确地说学生对老师是真诚的,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真诚,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应是严格的,但也应做到不发脾气,总是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要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入门的向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外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中,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
如歌曲、图片导入法:利用影视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进入文章的情境。例如:教《失街亭》时,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教师引导:历史上无数的风云人物,无论是“是”是“非”,无论是“成”是“败”,到头来都转眼成空,一样长眠地下。而滔滔长江却亘古长存,依然“不舍昼夜”地在奔流。在历史长河中,与宇宙相比,英雄的一生是多么短暂,英雄的功业又何其渺小,这首词在哪些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依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教《与妻书》时由歌词“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导入。教《道士塔》可以找来飞天的油画图组,在音乐的配合下,让学生感受中国艺术的魅力。
2、适当表演,体验感悟
心理学上讲:“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物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知识需要了解、需要掌握,学习起
来才会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性人格。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心、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适当表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参与意识明显增强。《雷雨》、《项链》、《窦娥冤》等许多课文可让学生课前准备,课堂上分组分角色合作、参与进行课本剧排练,这样,在语文教学的三尺讲台上周朴园的狡诈伪善、玛蒂尔德的虚荣、刑场上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一出出精彩的剧目都搬上“三尺舞台”。“天地大舞台”中的各种悲欢离合、忠义伪善的故事和形象尽现于“课堂小天地”,在轻松、愉悦、活泼的气氛中诸多问题迎刃而解,学习了语文,也培养了能力。
课堂表演也可以是局部的或个别特定的动作。鲁迅先生的《祝福》感人之深、发人深省,特别是文中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令人难以忘怀。单靠老师讲,学生是难以完全理解的。在课堂上根据情节适当进行一些模仿,对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读课文,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自主性和整体性,特别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熏陶和感染,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学中不要把课文过多地分解得支离破碎,而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课文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齐读仅仅是读书方法之一种。实际上,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如默读、速读、慢读、大声读等,不一而足。而一味让学生齐读的方法无异于“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方法整齐划一,统一要求,泯灭学生的个性。有的教师大胆创新,在规定的时间里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学生喜欢,乐于采用,效果良好。
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时,多数老师总喜欢提出哪些地方读错了,哪些地方读得不好。这是一种苛刻的、挑剔的、批判的眼光。在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的“揭发”、“批斗”之下,致使学生读课文的兴趣丧失殆尽。教师不妨换个角度,问学生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如果改进一下会读得更好。首先肯定其成绩,如有问题大家共同帮助改进。这样,学生不仅受到激励,学到改进之法,而且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1、让学生学会讨论
我省教育家汪广仁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鲜活灵动的艺术。”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在就需要学生“活”起来,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大胆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如在教史铁生的经典散文《我与地坛》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文中母亲每一次去地坛看我时,只要远远的看见我就放心了,为什么不把我带回家,看守着我。这一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诱发了讨论的最佳时机,学生探究情绪高涨。经过他们的激烈讨论,深切地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教学中一定有很多这样的机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2、让学生学会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如果学习仅是学生通过教科书这个载体、教师的讲解这个媒介来进行的话,那么学习起来被动枯燥,又哪有兴趣可言?采取一种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熟悉每一个故事的背景,走进那个特定的时代,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把握每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汪广仁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每一段文字,都折射出作者爱恨情愁的思想感情。如果课下安排学生借助网络、书籍,走进特定的时代,走进作者的生活,把握每一个沧海横流的岁月的脉搏,还原课文到原始的生活中,让人物动起来,无疑,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灵性。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自己课下去做这些工作,就会剥夺学生课外自学的权力,同时也夺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意识的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例子和媒介,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淼无边的文学海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无穷的营养来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欲望。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教师能坚持不懈的从以上几个方面落实个人的技能与教学技巧,而且能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在生活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在“兴趣”这个老师的带领下,自觉主动地走上学习语文的康庄大道。
(作者电话:***;信箱:zhangyiyin0857@yahoo.cn)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10期,http://)
第五篇: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语文具有丰富的创新内涵,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这些创新内涵,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策略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辨证综合运用的具体表现,主要指人们比较新颖或独到的思维活动。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文学作品都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来讲,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有效策略。
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当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某种程度来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由于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因此课业负担相对来说比较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经常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语文学习的强大动力和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二、积极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是不同于一般的思维,而是同时向多个方向扩展的思维。积极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是培养学生从多个不同的方向多角度地思考同一问题,扩宽自己的思路,进而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观点、答案或设想。积极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具体来讲主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会学生找准发散点和发散点蕴含的主要内容。要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所讲知识找准发散点,准确把握发散点的实质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以发散点进行发散思维,不至于脱离所学内容。如在学习《失街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读懂《失街亭》,为后面进行多角度思考提供准确的生长点,这样学生无论从批评诸葛亮、批评马谡、综合对比等哪个角度进行发散思维去评《失街亭》,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答案。二是教会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联想、想象、逆向思维、系统思维、侧向思维等,这些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学生只有熟悉掌握,才能改变和突破传统单向思维方式,积极进行多向思维,发挥思维的积极作用。如在学习短篇小说《项链》之后,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对《项链》进行续写的任务,主要针对贫穷、贪慕虚荣的路瓦载夫人在得到佛来思节夫人退回的项链巨款后内心的各种心理活动,以及最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她的新生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至少两个以上的设想,然后根据小说中路瓦载夫人的性格特点,将自己认为路瓦载夫人最有可能采用的方式的设想进行完善,更好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并加强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并加强课堂教学。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进行概括和总结,形成相应的具体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来,和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自己在心中勾勒出空中楼阁的样子。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具体表述,想象一下作者和历史上的哪位文人最为相像。问题提出以后,学生的兴趣浓厚,很多学生都从作者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生活,特别热爱大自然这一主要特征展开了联想和想象。有学生联想到了李白,有学生联想到了陶渊明等等,无论联想到谁,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发表独特的见解,能够自圆其说。而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想象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想象作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对文章进行改编、对故事进行新编等都可以促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另外,课外阅读也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散文和小说的读书讨论会,让学生对自己所读的书积极进行评论,提高课外读书效果。
总之,创造性思维需要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形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积极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重视并加强课堂教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方式,必须靠日积月累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汪缚天,张洪超.中学教师教学方法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