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的“情”与“悟”
教学的“情”与“悟”
——观陈洪义老师的《三民主义》教学有感
法政学院
13思政2班
黄晓娟
2013674153 满怀期待的看完了陈洪义老师的“三民主义”的教学视频,顺便扫了一下历史“文盲”。历史知识渐渐地有点遗忘了,我观看这堂课有点惭愧,有很多知识点我都忘了。看第一遍的时候是以学生的身份去看的,学习了一节历史课;第二遍才是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去观看这堂课。两种不一样的收获。陈老师丰富的历史情感深深地影响了我,这堂课无论是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都得到了充分的实现,特别是情感升华这一点,顿时把学生的民族情怀感染起来了,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以下是我的观课感受。
一、教学过程的“教”与“学”
记得老师曾经提过:“思政历史教学重要的不是知识点的记忆而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的升华”。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历史人需要的是一份情怀,上课要能够达到感染学生的程度才算是一堂真正有意义的课。在这次的三民主义教学视频中,我可以感受到老师深厚的历史情怀,肢体语言、口头表达、语气语调无不透露出历史文人的气息。这是其一。其二是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由中山装引出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再由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找出新三民主义的“新”在哪里?情境导入、教学重难点、板书、精神升华、布置作业,循序渐进,实现教学目标。还有一个亮点:本课设计有三个对话分别对应三个重点问题,思路非常清晰,提供的教学素材也非常齐全。
1.有趣的情境导入
本课堂以1971年老照片作为情景导学的素材,老师引出问题:照片中的人的衣着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回答:统一穿中山装。老师进而接着问:为什么照片中人物统一穿中山装?又提到1971年中国出席联合国代表团的穿着要求。“当时西装是各国出席正式会议的服装,但周总理认为中山装更能代表中国的民族精神,所以中国出席联合国代表团们由西装改为中山装。”老师阐释完,接着引出问题:中山装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这是第一次“对话”。2.清晰的教学内容
第一次对话:思考中山装有哪些特征?通过观看一段视频,学生思考发表意见。学生说出了几点,老师进行归纳总结,1个衣领、3粒纽扣、4个口袋、5个扣子。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意义。1个衣领代表一个国家的管理理念:严谨治国;3粒纽扣指的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4个口袋指的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礼义廉耻;5个扣子指的是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说实在的,这些高中老师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重点讲解,所以很快就遗忘了。这节课也普及了我一些历史知识,很有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完成了这次对话的任务:总结出了中山装的特征以及代表的意义。
第二次对话:思考新民主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的区别?给出三段材料+一个问题。老师引导学生画出材料中的关键点,快速找出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得出结论,老师图表归纳总结知识点:民族、民权、民生的新旧区别。民族主义属于民族革命: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属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属于社会革命:“核定地价”、“国民革命”。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应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力的愿望—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应了资产阶级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老师提出了孙中山新民主主义的侧重点是关注工农阶层,进而提出:孙中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观念转变呢?孙中山的思想观念发生过两次转变,其中一次是中山装的推广。老师牵引着学生又回到了情境导入教学中的1971年中国出席联合国代表团的着装:中山装。
第三次对话:讨论中山装现在面临的问题?有人说:应该把中山装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为“国服”;但也有人说:“现在是多元化社会,中山装已经过时。”你持的观点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三分钟。有一个同学的回答非常有见解,出乎我的意料,一个中学生能与如此的见解是非常难得的。他提到中国传统服装:旗袍,旗袍跟中山装就其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做了独特的见解。还有他提到中山装的政治意义并非是孙中本人设计的意见而是后人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它的意义。老师非常巧妙的捕捉到这一点,认识到该学生具备做历史研究需要具备的批判性思维,夸奖该学生非常适合做历史研究,也鼓励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3.情感升华
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第三次对话停留的时间不长,由于刚刚那位学生独特的见解,循序点燃了全班同学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中,老师把早已准备好的对这个问题的见解读给同学们听。老师用铿锵有力的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富有感情的大声读出自己的“心声”,同学们都被感染了。老师的这段精彩“表演”把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完美的实现了。我相信同学们都深深的受到了熏陶。
二、教学感悟
我观看了陈洪义老师的“三民主义”的教学视频。领略到了陈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自身与教师的差距,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与不足,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老师语言精湛,语气亲切自然,情绪饱满热情,富有魅力,创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氛围,并且声音抑扬顿挫,对关键词语着重强调,可以感受到老师专业认真的态度,当讲到“紧张、焦虑、纠结”词语时表情也随之变化,扣人心弦,抓住听者的注意力。
第二:对教材深入解读,内容理解充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对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准确。老师将这节课与政治史的相关内容结合现时代下习近平9月3号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穿的中山装密切联系,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很强,根据教材内容详略情况,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这节课的重点“三民主主义”在教材中描述详细并且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总结能力,所以老师采用了图表的方法,使琐碎内容明了化,在讲到这节课难点“新三民主义的新在哪里”时,则采用了图表对比法,清晰明了。
第三: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提炼材料中的有用信息。在讲到本课难点时,老师先是用三段材料,从而让学生得出新旧三民主义主义的区别。
第四点采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密切联系当前史学研究的新动向,采用“问题导学法”,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问题环环相扣、无缝衔接,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并且老师选择提出的问题是以学生基础知识为背景,易于执行,使学生在思考与学习中不知不觉体验历史,学习历史知识,水到渠成。
第五:教学思路新颖,“构建两条主线,解决两个问题,留下一个思考”,贯穿整个说课过程。通过对“近代前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列表,将整节课知识系统化,并且通过“以怎样的民族心态去看待近代历史出现的各种思想,以怎样的视野思考以后出现的思想”这个问题,使学生历史学素质不断升华,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第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说课过程中,老师多次提到“学生”两字,特别注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具有的能力,注重学情分析,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并且提出的问题也是以学生为主要考虑对象,真正体会到教师角色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通过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教学的魅力所在,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我重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探究,完善自己,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积淀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第二篇:感 悟 亲 情
感 悟 亲 情
——“我爱我家”综合性学习活动
[让我们走入自己内心,探索表达冲动的缘由,细思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灵的深处……]
一、活动背景:
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表达浓浓亲情的美文,鲁迅的《风筝》在误解和冲突中表达手足之情; 《羚羊木雕》展现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是非曲折中更见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散步》题材极为平凡,含义却十分丰富,从中领悟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沐浴着母爱的光辉幸福欢乐,而远离母亲则思念哀伤;《咏雪》勾画的是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雅趣和温馨;《陈太丘与友期》从元方的聪颖机智维护父亲的尊严中,可见父子亲情。
第五单元“我爱我家”综合性学习,安排的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感悟亲请”这一主题而展开。第一项,老照片的故事,去了解背景重温亲情;第二项,我家的一件珍品,询问家人叙述一段家庭往事;第三项,妈妈的唠叨,理解唠叨中溢满着的母爱。
学生在此基础上,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题目自拟。篇幅不限。
二、教学思路
按照教材“教学建议”,我从四个教学环节入手:
一、创设情境,情感酝酿;
二、展开话题,情感深入;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四、集思成文,情感表白。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很多人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愤怒、悲伤、喜悦、激动等等感情自然就会流于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因此,一篇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是魅力所在。作文的时候,应该尽量挖掘、捕捉这样动情的一瞬间。许多学生都认为生活简单枯燥,每天走的都是上学、放学一条路,接触的就是父母、老师、同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诚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这样平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周围的事物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只要不闭目塞听,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总会有让人动情的东西。那些事情看起来都很平常,却非常动人,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令人感动的瞬间。生活中间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熟悉的东西,是写作时大脑里现有的“存货”,但光把这些拿出来还是不够的。写作还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因此,活动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敞开心扉,真情流露。文章,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关心他人,培养热爱亲人和集体的感情。
2、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做到说话简洁、有条理,口齿清楚,语言流畅。
3、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写作素材,挖掘有价值的典型材料。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做到具体,真切,生动感人,有真情实感。
四、教学重点
1、口语表达的条理性和简洁性。
2、书面表达的真切、生动、准确。
五、教学时数安排:两课时
六、课前准备
1、教师进行家庭情况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境况。、学生回家与父母沟通,收集家中物品。、教具: 投影仪(或小黑板),小课件。事先在黑板上板书:我爱我家。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酝酿:上课前播放歌曲《我爱我家》(让师生在音乐的氛围中逐渐进入状态)
同学们爱听故事吗?那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
1983年,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的一家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或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自己的小女儿还活着!他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后,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二、展开话题,层层深入
是啊,有亲人就有家,有爱才有家。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楼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但,只要有爱就有家。同学们,你们感受到家里浓浓的爱了吗?也许,家中一件毫不起眼的物品, 一张记录瞬间的照片,甚至是家人之间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能会为你诉说难忘一幕,传达浓浓亲情呢。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展示你的物品,诉说你对家的深情吧。
诉,难忘一幕:
家中的一物一景一幕,甚至一句话,都渗透着家的温情。展示你的物品,诉说家中的亲情。
要求:四人小组,互说家事。推选代表展示物品并发言。
(学生互评发言)同学们诉说的家事,谁最能打动你的心?
(教师小结:老师听出来了,这些发生在家中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你,并非它的情节有多么离奇曲折,而是因为凝结在其中的真情实感让人不得不动容。(板书:真情实感)
(同学们满怀深情的话语,让老师也心潮起伏,不由地想抒发对家的情感。)
家,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你一推开门就用香味把你紧紧来拥抱; 家,是夜归时窗口亮起的灯,瞬间消散你独行的寂寞和奔波的疲惫; 家,是母亲低回绵长的唠叨,惟恐避之不及又深深迷恋回味不已; 家,是父亲下巴硬匝匝的胡须,扎得你脸颊发疼心里开出了花。
(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用自己手中的笔,把对家对亲人的深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吧。)
写,心语一曲 :
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用自己手中的笔,把对家对亲人的深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吧。要求:四人小组,每人写一句赞颂家的句子。
学生完成后,推荐组员朗读自己所写。(配乐)
(教师总结:是啊,家不一定有多大,可家是自由自在的乐园;家不一定富丽堂皇,可家却是温暖如春的天堂。只要细心留意身边的一点一滴,你就能感受得到.(板书:留意细节)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谁也舍不得离家而去, 离开家,,想念家.,思家怀乡的情绪,,是人类共有的情怀。
感,深情一片:
欣赏一首诗,感受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去国怀乡的浓浓《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他所思念的家在哪儿?
(他所思念的家不仅仅是自己的小家庭,更是祖国大陆祖国大家庭。)
(余光中先生在大陆生活了二十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国情深,祖国大陆成为他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离家越久,思念越浓。他把对祖国“大家”的爱与思念,化成深情的文字,读来叫人九转回肠、不能释怀。)
余光中先生的眼里,祖国是家,大陆是家;在同学们的眼里,除了父母的家,还有哪里可以为家?为什么呢?
(寝室是家、学校是家、集体是家……)在我们的心里,不仅装着自己的小家,更要装得下祖国大家,集体大家庭。只有这样,爱的情感才会更深沉。(板书:情感升华)
同学们记忆里,还有没有以吟唱“家国”为主题的诗词文章?
四、集思成文,情感表白
诗人把绵长的乡愁浓缩成诗,同学们能否也拿起笔,将你对“家”的美好情思流泻于笔端?
颂,心香一瓣 :
以“家”为话题,书写你对家的关注,表达你对家的情感。
“家”的故事丰富多彩,可从以下角度构思:
1、诠释话题,描写家人或叙述家中的事,表达自己情感。
2、从空间角度切入,介绍家的布局,来表现家的温馨甜蜜。、从时间角度切入,写一个家庭的变迁过程。
4、挖掘家的引申义:家不仅指家庭,也可引申为集体、国家或地球家园。
教师总结:爸爸、妈妈和我是一个家,学校班集体是一个家,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也是一个家,五大洲四大洋更构建了一个地球大家园。家不是一个抽象的文字,它是神奇的精灵;家也不是一个单调的发音,它是人类对爱的呼唤。就让我们心中充满爱,来书写你对家的关注,表达你对家的情感。
《我爱我家》开场曲
歌词:
女儿: 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爱是不吵架,常常陪我玩耍。
妈妈: 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的他,爱就是忍耐,家庭所有繁杂。
爸爸: 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亲爱的她,爱就是付出,让家不缺乏。
合唱: 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驻我家,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爱我们的家。让爱天天住 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永远驻我们的家。
女儿: 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爱是不嫉妒,弟弟要啥我有啥。
妈妈: 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的他,爱就是感谢,不记任何代价。
爸爸: 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亲爱的她,爱就是珍惜,时光和年华。
合唱: 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爱我们的家。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女儿: 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爱心天使的感谢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有些事已渐渐淡忘,可当时您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将充满爱心的画面记在心头,才会成为传递爱心的天使。”您的目光与我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这个一直受人冷落的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父爱的暖流。
毕业前的那次班会课,气氛很热烈。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有一个“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提议进入表决程序,可由于复习紧张,没有一个人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想撤销提议。您“唰”地从后排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虽然没有同学支持,我还是要投一票!”我更忘不了您那面带微笑的赞许:“人要有感恩之心啊!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么,你就是传递爱心的天使!”
您的一句话,让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是您的那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关爱他人与被人关爱的快乐。一个曾经失落的孩子,就因为您的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真的变成了能够自由飞翔的“天使”。熟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的这份特别的关爱,一定会在我心中酿出香醇的心灵之泉。
【简评】同题作文新者胜。也许是美丽的考题拔动了心弦,小作者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之情便喷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封书信。虽是书信,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平常的叙说,而是紧紧抓住了两件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语文课上的一个眼神,让倍受失落的作者涌上了一股“父爱的暖流”;班会课上的那一票“支持”,更让作者享受到了“爱心天使”的快乐。老师爱学生、学生爱社会,一股感恩之泉就这样在师生之间欢畅地淌了出来。
【满分真经】用书信抒发情感,自然;用细节表达主题,深刻。
第三篇:感 悟 亲 情
感 悟 亲 情
习作要求:以“亲情”为话题,内容详细,条理清晰,感情真实。题目自拟。教学目标:理解亲情含义,体会父母之爱,并学会爱父母。能用具体的事例表达对亲情的理解。通过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表达亲情。
教学重点:能用具体的事例表达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表达亲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世间有多种情感,包括朋友之间的友情、男女之间的爱情、亲人之间的亲情,等等。而最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亲情。什么是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情感。包括亲人爱你和你爱亲人。这节作文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感悟亲情。(板书:感悟亲情。)
二、体验亲情
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当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不仅会对故事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相信你一定会被故事背后的亲情所感动。(多媒体课件1出示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配上伤感的音乐//班德瑞)生范读。
唐山大地震时,一家三口被埋在了坍塌的屋子里,妈妈当场被砸死,而爸爸和九岁的儿子则被分别困在相距几米远的地方。周围黑漆漆的,儿子十分害怕,在不停地哭,爸爸就与儿子聊天,给他讲笑话,鼓励他,告诉他很快就会有人来救他们了。于是儿子渐渐平静了下来,外面由喧闹归为寂静,但父亲的声音却始终没有停止。就这样,37个小时后,二人获救了,救援队先救出了儿子,然而当与儿子相隔5米远的爸爸被救出来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这位用语言一直鼓励、安慰儿子的爸爸,从右肩开始一直到右腿都被一根重重的水泥柱压着,早已血肉模糊、辨认不清了。挖出来后,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看了儿子一眼便死去了。
2、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父亲?
学生交流。
4、师小结:那是爱!那是亲情!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曾经为许多人所讴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些名句都把亲情表达到了极致。
5、请同学们深情地朗读这段话吧。
(出示多媒体课件2)亲情,是温暖的摇篮,让我们健康地成长;亲情,是最美的风景,让我们快乐地生活;亲情,就是不能割舍的爱,让我们感到了幸福。拥有亲情的人生是完美的人生,没有亲情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然而,不懂得珍惜亲情的人生,就是遗憾的可悲的人生。
(师再朗读一遍。)
三、检验亲情
1、你到底有多少爱你的亲人呢?我想测试一下。①知道父母生日的同学请举手。②主动帮助父母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同学请举手。③挨过父母的责骂,甚至挨过打的同学请举手。你知道被责骂或被打的原因吗?你知道父母打你时的心情吗?(交流多名学生,师评价)打在你身上,你痛,他们心里更痛。这只有等你们今后做了父母才会真正理解的。你们挨打挨骂,都怪你们自己呀。
2、请同学们再次深情地朗读下面一段话。(出示多媒体课件3)
父母之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但是,幼稚的我们总是因为这些亲情与生俱来,所以不以为然。我们不但很少关心和体贴父母,而且还常常惹父母生气。当父亲扬起手臂时,当母亲举起木条时,当父母生气了,当父母流泪了„„这都是亲情呀。”
同学们,这就是亲情呀。你感受到了吗?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很多事情,包含着亲人对你的爱。可惜的是,很多同学没有感受到。下面,老师要举一个例子,加深同学们对亲情的感悟。(出示多媒体课件4)
请一个同学朗读。
爸爸用严厉表达对我的爱。记得小时候,我酷爱玩鞭炮,但是爸爸却总是不允许我玩,说那太危险了。于是我便偷偷去买鞭炮玩。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一次,我不幸被爸爸逮到。爸爸阴沉着脸,眼里露出严肃的光,顺手抽出一根细小的木条,抽打在我的脚上和手上„„父亲一点都不手软,将我狠狠的打了一顿。真的好疼呀。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玩炮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对爸爸的埋怨已烟消云散了。相反,我感到了亲情,感到了幸福。
四、描述亲情
1、同学们,这就是一个爸爸对儿子的爱呀,这就是父母之爱。可以肯定一点:你和你的亲人之间同样发生过很多的事情。希望能打开你的记忆之门,请你回忆印象较深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原因?简单概括地写一写。一起来交流。
(交流3名以上学生,师评价)
2、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事情都很感人,相信还有更多感人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亲情,这些事情就能体现亲人对我们的爱。但是,这还不是最感人的,那么最感人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细节。(板书:感人的细节)
五、描写亲情
1、什么是细节呢?先看一段话。(出示多媒体课件5)
昏暗的灯光,映照着母亲脸上的皱纹。她那满脸担忧的神色,眼睛眯成一条缝。一双树皮一样的手,正在穿针引线。她把儿子的衣服轻轻地拿过来,一件一件细细地查看,一针一线密密地缝着。看到扣子松了,就把它缝得牢牢的,看到衣服破了个洞,就缝得结结实实的,每一针都是那么小心翼翼。她的手突然抖了一下,原来是一不小心,把手扎破了,流出了鲜红的血。母亲顾不上疼痛,顾不上流血,继续缝了起来。一针比一针缝得密,一针比一针缝得牢。母亲自言自语地说:“唉!儿子这次出去,不知何时回来?”她想:我得把衣服缝结实了,让他多穿些时间。
请一个同学朗读。
这段话是多么感人啊。为什么会这样感人呢?是因为有很多细节的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等。在细节描写中,哪怕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哪怕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哪怕是一瞬间的神态,都包含了深深的情感,所以说,抓住细节之处,就能打动人心。
2、从这段话中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词句。(交流。指正。)脸上的皱纹、担忧的神色、一条缝、树皮一样的手、轻轻地拿过来。细细地查看。密密地缝着。缝得牢牢的。缝得结结实实的。那么小心翼翼。抖了一下。母亲自言自语地说:“唉!儿子这次出去,不知何时回来?”她想:我得把衣服缝结实了,让他多穿些时间。
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细节描写,再来齐读这段话吧。(生齐读)像这样的细节,相信同学们一定经历过。不过,这需要细心才能发现。请你围绕你的亲情,回忆一段细节,描写一个片段。再来交流。围绕动作、语言、外貌、神态或心理活动来写【板书:(围绕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来写)】
(师巡视)
3、做个细心的人吧,细心地回忆亲情,你会感到生活多么温暖,多么幸福啊。
(交流片段3名以上学生,师评价)
六、回报亲情
(机动)你们说最爱父母,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你将怎样回报父母呢?(交流2名以上学生,师评价)
七、总结与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从一些事情、一些细节中感悟亲情,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表达亲情。当然,我们还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亲情。最后,用孟郊的一句诗结束这节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布置作业,围绕“亲情”写一篇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晰,抓住细节,感情真实。题目自拟。(出示多媒体课件6)围绕“亲情”写一篇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晰,抓住细节,感情真实。题目自拟。
第四篇:《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以读悟情)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以读悟情)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生字,不仅要注意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还必须书写正确、工整。
(2)读懂每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意思。
(3)认真阅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并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了解天安门就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出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我国的首都北京有哪些风景名胜吗?
2.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那个广场吗?
3.板书课题,简介“天安门”。
二、初读课文
1.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部分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强调“矗、曙、政”等字的读音。
(2)重点字词的记忆训练。
“碑”的关键笔画“ノ”,“袖”的偏旁是“衣字旁”,“沸”字右半边的正确笔顺。
(3)轮读有关生字词,要求读正确;教师范写部分生字,学生描红。
(4)指名读课文,引导读顺长句,教给停顿方法。
三、多种形式,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质疑问难
/ 3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其余思考:
这段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朗读。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注意间架结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背诵课文4—6段。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领袖 宣告 纪念碑 雕梁画栋
政府 沸腾 博物馆 尽收眼底
进一步强调“袖、博、沸、碑”的正确书写
二、讲读课文2、3自然段
1.指名读2、3段
(1)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讨论后回答,理清方位)
完成课后第四题。
(2)出示挂图,重点理解文中的方位词“北端、前、两旁、中央、南端”,同时注意观察点的不同。
2.小声读课文的2自然段,你觉得天安门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它雄伟壮丽的?
重点理解“雕梁画栋、潘龙花纹、挺拔”等词,同时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天安门的壮丽。在此基础上朗读。
3.自由朗读第3段,想象文中所描写的宏伟的天安门广场。
/ 3
(1)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的壮观?讨论自学。
(2)理清有哪些建筑物,分别如何描写,抓住“眺望、矗立、高大、金光闪闪、巍峨壮丽”等词,读中评析。
三、讲读课文第四段
指读,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1)“向往”是什么意思?
(2)看图激情,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宣告?训练朗读。
(3)想象广场上的群众,再次体会“无比向往”的含义。
(4)齐读第4自然段。
四、讲读5、6自然段
1.小声读,分别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什么时候的情景?
理清两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①清晨升旗仪式;②节日之时。
2.再读第5自然段,升旗仪式怎样进行的?
画出最振奋人心的句子,“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体会句子中的深刻含义。
训练朗读。
3.小声读第6自然段。
(1)通过朗读评析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交流:谁能把我们带到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你们看见了那热闹的场面了吗?
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在读中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华灯初放、彩灯辉映”等词的意思及所描绘的意境。
(2)背诵第六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1.练习背诵。
2.课后小练笔:描写一处景物,要求按方位顺序。
/ 3
第五篇:《蜡烛》教学片断品中悟情
品中悟情-----《蜡烛》教学片断实录
„„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
②、这位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
师:这位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红军烈士的呢?请大家跳读课文,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自由朗读,感受老妇人当时的处境。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一一朗读,尤其是反复描写炮火的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连贯朗读)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吗?
生:当时战争很激烈,硝烟弥漫,炮火纷飞„„
师:在这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位老妇人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埋葬这位死去的、素不相识的苏联红军战士,她的举止令人感动,她的精神让人敬佩。
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抓拍这个场景的理由)。可以直接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生:我会抓拍这个画面:“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浮土来继续盖上去。”这一幅画面可以看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关心,她非常用心地在埋葬烈士,体现了她对红军烈士满怀爱意。
师: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用心?
生:“几小时”、“还没有满意”
生:“竟然”
生:“一捧一捧”、“慢慢地”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尊敬。
师:能把“一捧一捧”改成“一捧捧”吗?
生:不好。“一捧一捧”强调她的郑重其事,速度很慢,非常仔细。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她还如此的细致,更能够看出她对红军烈士无限的敬意。
师:那么大家找到的这几个词要重读、要缓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生齐读。(未读出效果,又读了第二遍,有明显进步。)
生:“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写出了老妇人的虔诚,她完全把红军烈士当作了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孩子。尤其是“跪”、“吻”两字更是感人。
师:你既能抓拍到画面,又能抓住重点字词,非常好。还有其他地方也写到老妇人的“跪”吗?
生:第22自然段(朗读),也写出了老妇人是用心在埋葬烈士,我觉得这里的“拖”字用得特别好,写出了老妇人的衰老,“拖”得非常艰难,但她还是坚持着为烈士找一个最好的安身之处。
师:是啊,我们会发现,老妇人渐渐远去的背影也变得越来越高大。
生:我找了这一处(28自然段),老妇人把自己珍藏了45年蜡烛都拿了出来,可以看出她对红军烈士的无比热爱,她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师:你很有眼光,还能透过蜡烛感受老妇人的情感,文中还有其他地方写到蜡烛吗?
生:“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这位老妇人很细心。
生:“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这里的蜡泪就是老妇人的眼泪,还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你很有联想能力。此处说道“火花依然在闪烁”,后文也多次提到这小火花,大家找一找,读一读,为什么这一点火焰不会熄灭呢?这里的小火花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这小火花就像老妇人对烈士的哀悼和敬意,永远不会结束。
生:这是正义之光,预示着胜利肯定会来到,法西斯肯定会失败。
生:红军烈士虽然死了,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精神永存。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位苏联红军烈士虽死犹生,人民不会忘记他,尤其是哪一国的人民不会忘记? 生:南斯拉夫人民。我觉得这点火焰还象征着两国人民的深厚友情。
师:大爱无言,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爱别人的孩子是天使。”这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就是一位天使,她亲手点燃的那一点微弱的烛光,驱散了浓浓的黑暗,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田。本文记载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假如这位母亲如今就站在你面前,面对她,你想说什么?你会说什么?请用拟你的笔把它写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们的回答道出了老妇人以及当时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共同期待世界铸剑为犁的那一天。(执教:顾国和中学楼超君)
[课例二]
《蜡烛》品味语言课堂实录
„„
(师):我们已经大致地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请闭上眼睛,想想留在你脑海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老妇人。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拿起你的笔,把你的目光聚集在另你感动的部分,圈划出重要的语句加以品味,说说它为什么感动你。(许久)
(生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师):为什么会把珍藏了45年的蜡烛拿出来?
(生2):悼念战士,以及自己的美好祝愿,好像是在埋葬自己的孩子。
(师):把红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了?战士和老夫人是素不相识的。战士是哪国人?
(生1):是苏联的。
(师):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生):贝尔格莱德
(师):好,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动的?
(生1):文章第15自然段。(师):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为什么会感动你们?
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被感动?
(生1):我觉得老妇人很勇敢。
(师):注意抓住动词,集中在哪个字上?
(生):爬
(师):这说明什么?能否触摸到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生):老妇人想要走近一些,埋葬那个士兵。
(师):还有哪些让人感动的句子?
(生):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老妇人还是爬到士兵的身边埋葬他。
(师):这些是环境描写,说明什么?
(生):老妇人的坚定,一定要埋葬那个士兵,像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师):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去埋葬那个士兵,真是让人感动。还有其他语句吗?
(生):文章25自然段,吻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师):突出什么?
(生):对士兵的爱,或者说是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