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电子书包下小学语文教学“三步曲”探究
基于电子书包下小学语文教学“三步曲”探究
摘 要:电子书包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各个学习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它既能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还能优化教学设计,创设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电子书包 小学语文 教学高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了一个新高潮。为了促进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发展,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电子书包应运而生。其实,电子书包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测评等各个学习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它本质上是学校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物。电子书包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交流的开放性、互动的频繁性深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它能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还能优化教学设计,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年应用电子书包,对于其运用方法及价值深有体会并将电子书包有效应用归纳为“三步曲”。
一、课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提出,而学生在课前有效的预习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起点,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要想让这一重要的预习环节落在实处,它的动力源泉必然是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预习根本没有兴趣,不管教师怎么向学生灌输预习有多么的重要,一切都将会成为一纸空谈。电子书包的出现恰好可以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让学生把预习当作一件乐事,乐此不疲。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小学生对电子产品具有天生的亲近感,让他们人手一部平板电脑去搜索、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探求他们未知的领域,他们可是积极主动,百做不厌![1]
例如,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苏教版)一文时,由于故事发生在2003年,那时现在的他们还未出生,对于“非典”、叶欣他们不甚了解,甚至是闻所未闻。为了让学生能在学习课文时深刻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就得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时收集有关“非典”和叶欣的资料。他们利用平板电脑中的乐桌面就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料,我还可以发送链接,让学生上网访问“叶欣纪念馆”。有了电子书包这一资源平台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非典”的可怕,了解了叶欣的事迹,还了解了更多像叶欣这样的白衣战士的事迹,甚至还通过视频再现了当时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学生将搜集所得的资料进行简单地整理、归纳、保存,然后带进课堂进行交流,无论是在小组内还是班级里,他们的交流都是异常得积极而热烈。
要想让课前预习落在实处,光有兴趣还不行,还得要有一定的方法加以引导,并且做好预习的检查。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预习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可以通过电子书包推送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前检测等功能进行引导和检查,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服务。
学生接受后就可以在平板上预习、作答,完成后提交。新课前,我可以线上批阅学生提交的预习导学案或利用课前检测功能对学生进行预习检查,以此来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
如此有效的预习落在了实处,可以让学生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也为实现“高效课堂”的真正高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巧用多种功能,创设高效课堂
电子书包不论从教师端还是学生端都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资源平台,并能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知识面,将课堂进行合理延伸,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师对教学的评价效能,为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可以说它的有效运用,大大活跃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感召力,实现了高效语文课堂教学。
环节一:师生同屏 共同注意
电子课本的使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尤其是在学习重点段落时,教师可以启用电子书包的同屏功能,将所学的重点段落通过平台和学生同屏。
比如在学习《珍珠鸟》第4节这一重点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不分散,都集中到这一段,我就可以开启同屏功能,让学生平板上显示的内容和我在大屏幕上出示的内容一致。这样学生不管是看自己平板,还是看老师的大屏幕,都是相同的内容,这样就可以
环节二:随堂资料 互动交流
电子书包的云推送功能可以快速推送课堂所需要的随堂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也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2]
例如:在学习《云雀的心愿 》一文交流森林的其它作用时,我利用电子书包推送了随堂资料――“森林的作用”与同学们分享。这份资料中罗列了几十种森林的作用,孩子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读后要求他们先在组内交流自己从中获取了哪些知识,然后用上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它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句式来介绍自己对森林的认识。孩子们快速地对资料进行筛选、整合,然后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
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提高了师生、生生互动的频繁率。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化被动为主动,高效地完成了本堂课的任务。[3]
环节三:课堂练习以学定教
这里所说的课堂练习是随堂针对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填空)的检测,平台通过智能判断对错,学生第一时间看到答题解析,教师在学生答完题后马上看到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电子书包的魅力所在,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根据数据分析反馈的情况,教师对于重难点或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生字词“幽静”时,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把它与“安静”“宁静”等词区分开,我利用电子书包这一教学平台发送如下的课堂练习(这是智能题库里的题目,课堂练习也可根据需要手工录入到题库里。)
学生喜欢比赛,特别是现场竞赛,当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提交了答题后,电子书包方便快捷的“数据分析”显示了学生的答题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幽静”“宁静”不能正确区分,那么课堂上我就重点讲解这两词的区别。
这样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针对普遍性错误,教师能及时调整思路,把握课堂节奏,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同时教师的教学有针对性,省时高效。
实践证明,电子书包的恰当应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崭新的学习环境,也让他们在多元化学习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又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创设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课后合理延伸资源,拓展多元训练
课后的巩固训练是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更需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因而在课后作业布置上也需要尽量多元化。每堂语文课在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后,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训练的内容之一。比如在学习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高尔基对孩子的爱,就可发挥电子书包的功能,推荐学生阅读高尔基的另一篇文章――《小摄影师》,可以直接把此故事推送给他们,也可以把相关链接发给他们。如此的拓展阅读可以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开阔了学生的语文视野。课后,教师还可以把课堂上有关的课件、问题解析与习题分析的电子文档以及讲授重、难点的PPT打包,并共享到平台的资源库中供学生随时自主复习使用。
在课后练习中,学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将自己完成的作业拍成图片发送给老师;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发送电子作业给学生,这是师生最喜欢的一种作业方式,因为利用它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分层布置练习,还可以与学生作一对一的学习了解与个别辅导,实现个性化教育,并在平台中批改学生完成的作业,给予反馈和点评。
电子书包不仅可以拓展课外学习资源,?为师生提供一个先进的测评方式。教师可设计电子化的考试卷发布到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平台完成作业。当学生完成作业提交后,电脑系统自动评卷,能即时查询到系统或教师评阅的结果。教师通过系统,可即时检查到所有学生的卷面情况、分数,并进行分析统计等。
任何一种学习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电子书包这一新型科学技术的产物也不例外,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合理地、巧妙地应用电子书包,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它来实现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2]张恒峰.浅谈电子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下,2012(11).[3]李华隆.我们的课堂如何运用电子书包[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3).
第二篇:语文单元教学“三步曲”论文
摘要 语文单元教学是时代的产物,它符合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思想的具体实施。就现行中职语文课的特点,对单元课文的教学处理应遵循“看我走—抚你走——放你走”的教学思路。“看我走”是教其方法,力求示范性;“抚你走”是验其方法,注重迁移性;“教你走”是用其方法,讲究独立性。
关键词:看我走;抚你走;放你走
语文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符合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是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思想的具体实施。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以“讲读——阅读——写作”为序组织单元,强调单元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却是见仁见智之事,我认为对单元课文的处理应遵循“看我走一一抚你走一一放你走”的教学思路。
“看我走”就是讲读上的“讲与导”,当然,这与在剧院中看表演时台下的观众仅止于“看”的情况是不同的,它仍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看”的内涵是“学习教师的阅读分析方法”。“抚你走”即是课内自读课的训练和巩固,“抚”有别于“抱”,它的内涵是“半挽半放”,在学生能完成的地方放一把,在学生需要点拨的地方抚一把。“放你走”则是课外自读课中的运用和拓宽,这时教师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独立“走”,允许摔跤,也允许挽携。每个单元的教学三步走,目标都是单一的,可望而又可及的,这与教小孩学走路没什么不同。
单元教学“三步曲”的可行性依据:就学生而言,无论哪一类学生均能在教师的启发、扶持下完成单元学习的全过程。在自读课中,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走上讲台发表看法,很多独到的见解大大超出教师的估计,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是教者始料不及的,学生的授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步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在一般情况下,“三步曲”的基本程序大体可分为三个环节,现分述如下:
一、通读:即学生对要学习的单元进行全面阅读,其目的是明确单元教学要求,名篇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大意。
“读”是学生直接接触课文的开始,为充分发挥“读”的效益,教师应向学生提示两点:一是通读不能仅限于单元中的课文,还应包括单元要求,名篇学习重点,自读提示以及文后对理解课文带有提示性的思考题等,以便尽快地掌握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二是通读时要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生字、新词问题,为下一环节的进行扫清障碍。
单元教学中的“通读”不同干“预习”,“预习”可以放在课外,而“通读”要在课内进行,因为它是单元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不是可有可无的。
二、教读:即教师对单元中的课文所进行的示范性讲解,是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现身说法,教给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教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选文要有代表性,教师要选择单元中能体现单元教学重点的篇章进行教读,一般地说应从单元中的讲读课文中挑选。至于是选一篇还是两篇,要视单元情况而定。二是交待要在具体教读时,教师应根据单点,向学生交待一下这类文体的,指出其特征,并重点交待掌握此类知识的要领。如教议论文单元,就可根据议论文的特点概括出阅读分析议论文的基本要领:抓论点、找论据、理层次、明方法、析语言,让学生先有一个理性认识,以便在教师讲读时对照落实。三是教读要有示范性,在讲清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要围绕提供的要领,以选文为例进行示范性教读,教读时要力求使学生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学会如何去阅读、分析此类文章的方法。如围绕抓论点,教师可结合具体篇章,指明什么是论点,为什么要抓论点,怎样抓论点,以及抓论点要注意哪些问题等。进行示范性教读,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上。
教读是以计划性、目的性为前提,以学习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为原则,是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节搞不好,就会使培养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三、导读:即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运用在教学中学到的方法和对某一类知识去处理同类问题的一种实践。其目的是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导读的内容一般是单元中的自读课文。
教师的“教读”是否取得了举一反三的功效,学生的知识能否尽快地转化为能力,都要通过学生对单元中自读课文的阅读才能得到检验。为此,导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导”,即教师提出要求(一般应以教读中提出的要领为主)。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偏差及时引导、调控,切不可放任自读,更不能以讲代读。二是要及时查缺补漏,同一文体的文章,由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 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示共差异。教师“教读”只能以一两篇为例讲解其一般的规律,不可能囊括所有。因此,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点拨,解惑答疑。三是要提供方法。方法是入门的钥匙。读书得法,收效就大。一般地说,导读开始阶段,宜采用“提纲一一讨论”式,结束阶段宜采用“质疑一~解答”式,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该以达到单元教学目标,完成导读任务为宗旨。
总之,单元教学“三步曲”可用三句话概括:“看我走”是教其方法,力求示范性。“抚你走”是验其方法,注重迁移性。“放你走”是用其方法,讲究独立性。这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集中目标是落实单元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相同体裁的单元在各册书中交替出现,构成一个纵向条例,那么学生阅读同类作品的能力就会获得螺旋式提高。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三步曲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三步曲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大部分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头疼,一写作文就词穷。而三年级的习作训练是学生从看图写话到命题作文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中年级习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环节。指导、写作和讲评是作文教学的基本步骤,而处理好指导与讲评的关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之一。三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仍较浅,如果对具体的作文题作过细的指导,反而会以教师自己的思维去限制学生的思路,以教师固定的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手脚。很容易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雷同之作。而作为“后事之师”的习作修改和讲评,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极其重要的步骤。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的作文教学采用了“初写→再写→讲评”的程序。
一、前奏——课前布置作文,科学“指导”
有的教师上作文课常常搞“突然袭击”,要到上课时才亮出作文题目,学生在缺乏生活积累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作文,就会陷入困境。
鉴于此,在上作文课前,我根据每一组课文的作文训练的要点,设计题目(范围),布置作文,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布置题目后,向学生作简单提示后,让学生收集有关的写作素材,并尝试第一次写作——初写。
这里有意淡化了针对题目的具体指导,是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打破框框,发挥创造思维,不拘一格地选择恰当的体裁,去反映生活,阐发议论,抒发情感。
有这样一个例子: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仿照二十课文《我不是废气》,介绍一种最熟悉的东西。很多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爸爸妈妈也打来电话咨询,其实理解了意思自然很简单,由于课前我打了一些比喻,因此很多同学对思维就固定在老师的比方里,只会“我的用途很大,可是我也会闯祸”的套路之作;而有些同学则显得比较有创造力,写出来的东西既通俗易懂,又更有说服力。比如:易午文对水的理解和认识。
二、间奏——课中动笔写作,巧妙“引导”
当然,淡化对具体文题的“指导”,并不是要放弃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的写作盲目的从感性到感性。相反,写作指导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不能削弱,还应得到加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把自己头脑中的形象通过文字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这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血肉,语言生动,文章就显得圆润丰满,具有活力。那么,教师怎样指导小学生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呢?
1、丰富学生的词汇
词汇是作文中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基本语言材料。词汇丰富,表达时就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就生动、优美感人。小学生的作文经常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归根到底是缺乏词汇的缘故。例如,描写人时,男的总是“四方脸,高鼻梁,粗眉毛,大眼睛”,女的则是“苹果脸,羊角辨,水汪汪的眼睛,惹人喜爱的酒窝”。这样,写出来的人没有个性,没有特色。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一条就是丰富学生的词汇,指导他们随时积累优美的词和句。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怎样运用词汇使文章更生动的意识,我在作文前向他们提供可能运用到的优美词句,为他们提供练习运用的机会是有效的办法。例如,针对学生描写人物外貌时只会翻来覆去运用几个词的情况,我把有关描写五官、头发、眼神、笑容、姿势、步态和风度的词语摘录下来,抄写成“人物外貌描写词汇表”,供学生选用。如:步态:身躯挺拔、左摇右摆、步履迅速、脚步沉重、蹦蹦跳跳、令人发笑等等。
2、提供模仿的阶梯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来说,有了丰富的词汇,不一定都能写出生动、形象的作文来。因此,模仿成了这些学生写作的阶梯。
我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明白,教师们不用担心学生模仿作文,而是要指导他们怎样模仿,模仿什么。千万不可放任自流,让他们名为模仿,实为抄袭!只有这样,到高年级时,大部分学生才能真实地有创造性地写出自己的文章来!
比如鉴于此,我在学生初写半命题作文“千丝岩”后,挑选在初写中比较优秀的习作在班级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作文引导学生要把其中的一个自己认为最美的风景点写具体。描写的时候用上比喻句、设问句等使描写事物更加具体、更加形象。然后让学生动笔写作。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发现50()个学生笔下的千丝岩各不相同,表现的手法也各不相同。这就使模仿有了生命。
三、后缀——课后交流评议,指导“讲评”
作文讲评是指导和批改的延续。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似乎是天经地义,实际上,作文的讲评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讲评过程中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文的讲评是指导工作的升华,是批改工作的综合、继续,是一个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讲评既是对每次作文讲评,我都会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二三篇,进行集体讲评。讲评时,出示习作,由教师或学生朗读一遍,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然后教师针对文章实际,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发挥主导作用,把握重点,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文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以便今后更好地作文。
集体讲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靠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所写文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有时还可穿插选读其它学生的作文片断,让大家欣赏、借鉴,找出自己作文的差距,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每次作文讲评之后,我还留出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修改。再修改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批改和讲评的消化过程,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对作文中反映出的不足的再认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然后抄清,再交老师复阅。
我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了这三步作文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有效的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最开始我想让他们自己进行修改,最终没有实行对原因,还是基础不敢大胆放手,因为毕竟只有三年级,有些同学对习惯没有养成,即使你交给他一篇优美对文章,他甚至会在原先正确对句子上更改。
第四篇:体育教学反思三步曲
体育教学反思三步曲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按教学的进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反思。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课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它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笔者认为,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教学与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时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有专家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这说明“反思”与教师成长是密切相关的。体育教学历来重视反思,这种优良传统我们应发扬光大。新课程很强调理性思考,理性思考的一个方面来自于反思,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认识规律的尊重,特别是人本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学反思是我们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我们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正确地总结教学的成败得失,减少遗憾,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促进课改的发展。按教学的进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反思。
一、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的经验和现在教案,甚至有部分教师的教案与实际教学不相符,所谓“教案归教案,教学归教学”,其随意性之大得惊人,这种现象在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中居多,这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和关注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说明了万事万物的不断变化(微观上),我们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凭经验往往会忽视我们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正如教育学家罗杰斯说的,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人”,而不是“较大的白鼠”(行为主义观点)与“较慢的计算机”(认知心理学观点)。经验诚可贵,而反思价更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应积极关注“主体”的发展变化,过去有句话叫做“备课要备学生”,这句话既是经验的总结,也说明了课前反思的一个道理。
课前反思包括我们在课前围绕教学工作的一系列思考与行为,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考虑教学环境与社会因素等等。教师备课时应先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教学经验往往被看成是教师成熟的标志,不否认,教学经验很重要,是一个好的教师必备的条件。但经验对人又有很大的束缚作用,它让我们看到过去,对未来缺乏展望,我们不但要借助于经验,还应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未来的课堂上。一是审视自己的教案设计思想是否与新的课程理念相适应,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如何,分析和把握该课堂的一般与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这是我们反思的重点;二是现有的教学条件是否适应教学,在我国很多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严重不足,且教学班级与人数众多,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些资源分配上反思与协调;三是对于教学策略,其变化可能更大,在对现有的教学策略的反思过程中,要求对实际课堂教学的适应性更大,因为体育教师的授课班多,相同年级的不同班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应有不同的应对议案;四是在教学主体丰富多彩的个性差异中求同存异,找出共同与规律,发展不同点,这是我们反思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立足于在经验、教训和课标理念、策略、条件以及学生、班级的基础之上反思。设计教学方案时,还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课与上次课的联系多大?”“是否与学生的兴趣与运动技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得到健康地发展”,“个性是否得到丰富”等,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或伤害事故及应急处理,对不同班的针对性、适用性如何等等,也有一种“应急预案”的性质,总之在课前进行全面审视与思考,我们的教学方案才能科学周密地实施。
二、课中反思 过去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课中反思,比较重视教师的应急能力,所谓:“随机应变”就行了,在新课标下人们发现,课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它的真正意义远远大于随机应变。教学中进行反思,就是及时主动地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课堂形势的变化,时实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修正教学策略,并以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视角来观察与解决当前的问题,也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与处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重庆市中小学体育课改实验赛课》的一次课上,当课进行到整理放松阶段时,预设的音乐突然放不起,这时观众台上的气氛也紧张起来,但这位教师稍作思考后,就自己放声唱起来,学生也受到感染,师生共鸣,唱练合一,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场的评委与同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一案例说明了不仅仅是一种应变能力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反思行为,是对进行中的课的不断审视与思考的结果,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歌声在体育教学中的感召力,体育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素质的意义,以及学科整合的影子。当然,课中不断审视分析课的发展变化,反思与修正教学行为,也会提高我们课堂的应变能力。
体育教学不像学科教学那样学生对号入座,而是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以学生的身体活动练习为主,同一节课班级众多,资源少,扰动因素多,差异表现于外,以及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的矛盾,等等因素处之不当,课堂教学就可能受到影响,或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教学管理、组织、策略、学生的身心等全面审视课堂,课堂既要生活活泼,又要有序进行,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作出判断与应急处理,以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同时把课前的准备与课中的思考结合起来,修正与完善教学方案,让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也是我们课中反思目的所在。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也强调课后总结,课后总结虽具有一定反思的因素,但是课后总结不能代替课后反思,从两个概念的逻辑关系上看,课后反思与总结的关系有一定交叉,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课后总结侧重于对本课经验得失的归纳与把握,而课后反思却是从课前——课中——课后,实施全过程的审视、分析与疑惑的思考,它体现了认识的全过程。一是审视分析教学计划,课的设计,思考课中的手段、策略、问题与疑惑等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态度,审视自己的行为态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标要求,以及适应学生等,这对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分析总结课前与课中的反思行为与后果,让这两个反思得到总结,达到较高的认识程度。因此,课后反思活动是一个再认识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认识的最高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的反思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我们的经验理论化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究与发现,这为体育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成长的开始。从不同角度与方式回顾、分析和审视自己和教学行为,教师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然而教师只有把反思行为变成一种自觉与冲动,一种行为习惯。才能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减少“教学遗憾”。但是,要让我们所有的体育教师把教学反思行为变成“自觉与冲动”的行动,可能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任重而道远。
<反思>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都在反思:对于那些大家都认为的所谓“差生”,会不会因为我们不经意之间流露的冷落、呆板、师道尊严给他们带来莫名其妙和不知所措的伤害,使学生感到老师不可亲近、高不可攀,由此而折射出的,是他们对自己的失望,对同伴的漠然,对学科的厌恶……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正苦口婆心地劝说着学生,学生却无动于衷,有时甚至还偷偷地笑。对此,我们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呀……”言下之意就是埋怨学生情感淡漠。事实上,也不是学生不懂得感恩,而是他们还没有理解教师的苦心,因为我们常常以自己的体验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其实,每个孩子都想亲近老师,博得老师的好感,因而他们很在乎老师的态度,哪怕像故事中的小男孩那样,让他们跑跑腿,干点体力活,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骄傲。在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而我认为民主平等关系的基石就是要学会接纳学生。这种接纳,不仅是行为上,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接纳。接纳,意味着把学生当作和我们一样的人,一个自由、独立、有其独特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接纳,这是一种爱,是一种平视,甚至是宽容。我们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用我们心灵去感动学生的心灵,用我们行动去接纳学生的行为。
三、引领──扶正指误
<教例>水平一(二年级)合作跑(开火车)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旅行!生:真的?(兴奋,惊讶!)
师:对呀!那我们可以乘哪些交通工具呢? 生1:飞机!生2:轮船!生3:火车!……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坐火车去旅行!
(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规则及注意事项。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于是教师就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按照规则玩一次。结果,有一个男生小组,不仅“车厢”脱节,还不绕“站台”一圈,不管“旅客”的安危,快速地到达了终点站。于是,我请同学们再次温习游戏规则、方法,显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违规行为。)
第一次比赛结束,违规小组速度最快,他们洋洋得意,马上有小组抗议:
生4:(气愤地)老师,他们跑第一,但是犯规了!生5:老师,这不公平!
师(笑笑):谁来说说他们哪些地方犯规了?(学生七嘴八舌地指出来,违规的学生由开始的嬉皮笑脸,到后来的不好意思,我知道时机成熟了!)
师: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大家都知道,我们去旅行,最主要的是要注意什么?
生(齐声):安全!
师:对了!所以火车司机一定要对我们的旅客负责。当然,旅客也要对我们的火车负责。(学生们点头称是)……
<反思>在以上片段中,面对学生在游戏中的投机取巧,教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讨论、甄别,在不经意间带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体现了游戏的公平竞争原则。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而游戏又是学生的最爱,所以利用游戏规则的限制性,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学生争强好胜,对于一些集体性的合作游戏,往往会不惜“牺牲”规则,而去追求片面的胜利。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就要对学习中的多元反应要因势利导,在学生的思维、行动中,起到一个导航、引领的作用,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健康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时作为教师,不仅要做一个知识的引导者,更要做一个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促进者。
第五篇:教学论文 浅谈有效教学三步曲(推荐)
浅谈有效教学三步曲
早胜初中 陆晓宁
“快乐校园 有效学习”目标是要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提高师生校园质量。其关键是有效学习,而学生能否有效学习完全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教学。因而有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所学理论和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效教学主要表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指导学生学习并使学生高效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升华情感是有效教学的三步曲。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老师上课的第一项任务应是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情绪高昂地投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创设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方法,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让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创设情境,它既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奏,同时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主题曲。因为,它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可以指导学生高效学习,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平台。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影片、音乐、舞蹈,也可以是活动、实验、问题等。如《伤仲永》一文可这样导入,有人认为富有天赋就能成才,还有人认为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能成才,你认为影响成才的因素有哪些?以影响成才的因素的探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学习欲望会更强烈,学习情绪会更高涨。又如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活动起来很困难,我们可以以回放京剧剧照创设戏曲学习情境,《安塞腰鼓》、《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音乐创设情境,《口技》可以活动创设情境,《观舞记》、《夸父逐日》可以影片创设情境。只要我们肯动脑,就一定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激发情趣,呵护学生的创造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情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真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尤其如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一般而言,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但学生的意志品质还不够完善,要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地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和细心呵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在学习教材时,神情漠然,兴味寡然;可当学生阅读课外文章时,却全神贯注,废寝忘食。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反应,我觉得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里进行的,而且学生阅读时,他的独特的感受不受限制,他的丰富的想象力任意驰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情趣,进行有效教学,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情趣,提升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情趣,成为深入学习的动力。例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中,疏通文意后,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为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情趣,后进生只要遵照原文带着表情、动作表演即可,而较优秀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丰富故事情节,运用简单道具,带着表情、动作较形象的进行表演。教师也参与其间。在这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积极快乐地参与谋划和表演,这样学生就能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表演课本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情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升华情感,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普遍具有一种探索,创造并且取得成就的需要,当孩子们通过努力,在某个方面取得哪怕一点点成就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如果这时候教师多用赏识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如“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真肯动脑筋”、“你想的办法真是与众不同”、“说得太好了,连老师也没有想到这一点”、“你读的书真多,知识真丰富”、“你的思路很清晰,讲得很有条理”、“你的思考为我们拓宽了思路”等,这样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与教师对话的兴趣,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充满激情。试想一位知识渊博,而情感冷漠的语文教师,能让学生的知识和人格同步成长吗?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情感的交流和呼应,将会影响教育效果。让我们带着学识和激情走进课堂吧 ,用我们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每一个孩子的兴趣,激情,肯定每一个孩子的发现和创造,让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其实,归根结底,“有效教学”终极关乎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有效教学的三步曲,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让情境,情趣,情感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升华情感,在平常教学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在这样做,有时用在一节课的整体设计中,有时用在一节课的某一环节中,有时用在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上,只是不能持之一恒,希望我们以后能坚持经常。只要人人都努力这样做,那教学质量定会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