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高中数学“体验生成和发展”的教学策略
谈高中数学“体验生成和发展”的教学策略
广东省潮州市绵德中学
林文萱
【摘要】高中数学“体验生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本文分析了数学教学体验生成和发展阶段的教学措施,然后讨论了需要重点关注教学实践中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体验生成和发展;教学策略
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中“体验生成和发展”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目标,它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应该是“活”的教学,它不能拘泥于课本、教案,更不能拘泥于预定的答案,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换句话说,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知行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课堂,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推理中的障碍与坎坷,体验得出一般性结论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基于这点,笔者把它归纳成“点化心灵,润泽生命,启迪智慧”十二个字,这十二字正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依归。下面笔者就以课标这一要求,谈谈自己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做到“体验生成和发展”的。
一、捕捉体验生活,实践自然生成
1、通过“捕捉生活实例,采撷生活画面;回归生活本位,再现生活原型;模拟生活现象,感悟生活数学;创设人文背景,展示数学文化”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努力使数学教学寓学于乐,渗透德育,拓展延伸,返璞归真把数学冰冷的美丽恢复为火热的思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促进学生不断创新,走自能发展之旅。初步形成“体验—探究型数学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学通项公式时,我让让学生估计将一张普通的报纸对折30次后,这叠纸大概能有多厚?对折100次呢?教师说其厚度要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会觉得不可思议,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共同推出通项公式,这样就把一个枯燥的问题具体化、趣味化了。通过一个小小的生活体验,学生就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了。
2、通过“体验—探究”,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在生活中探究数学,数学地思考生活,让学生用数学叙事,写数学随笔,记数学日记。让数学融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感受和体验生活化的数学,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在复习“直线和圆”一课题时,我了出这样的题目:已知直线l:y=k(x+2),与圆o:x2+y2=4相交于a、b两点,o是坐标原点,三角形aob的面积为s,求s的最大值,并求出取得最大值时k的值是多少。在解答这道题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先在小组内探讨解题方法,再进行小组间的探讨,通过比较各小组的解题方法汇总出比较好的方法。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大胆突破,促进新思想的生成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与生成新思想的过程,教师应该做到在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都要大胆突破,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和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培养学生新的数学观、学习观和方法观。如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三种基本证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例如教学以下这道例题:已知a≥0,b≥0,且a+b=1,求证:(a+2)2+(b+2)2≥25/2 时。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证明这个不等式的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还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a+b=1(a≥0,b≥0)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线段x+y=1(0≤x≤1),(a+2)2(b+2)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d2=(┃-2-2-1┃)2/2=25/2,所以(a+2)2+(b+2)2≥25/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方法的掌握,新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从而提高生存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获取知识的宝藏,我们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三、提倡合作学习,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及层次大致相同的原则。三是根据各组的层次设计相同的主题和不同的问题,这样做主要是有利于合作学习后的评价。
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引出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以及必要的例题讲解后,各层次学生的巩固练习如下
A层:利用(和差)角公式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15;2)sin13cos17cos13sin17 ;
cos3523.,0,cos(B层:已知sin求cos3)6的值;
C层:已知
4且,都是第二象限的角,求sin()的值。
根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梳理出一些意见和有意义的问题,在见解上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然后教师再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评价,通过类似的教学实际,笔者发现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科学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能力。
总之,体验与生成的教学就是一个需要注意过程性的教学,没有过程就等于没有思想。重视数学教学的生成,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一些原理,更要让学生学会一种思维,一种对数学精神的领悟。成功生成一节课,就如同一段美好的旋律,给人一种美好的体验,要让学生体会前辈的心路历程,探索先哲的数学思想,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这才是数学育人功能的最好注释。
【参考文献】
[1]李祎.生成性教学资源调查研究——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7,(3).[2]方华林.“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与理论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0).[3] 方健华,李建军.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4] 马忠林.数学教育评价[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第二篇:体验生成内化(推荐)
体验 生成 内化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情境体验式教学
诸暨市枫桥镇中
周丽娟
浙江诸暨
311800 所谓情境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客观、正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实践证明,情境体验式教学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的弊端,使学生通过体验生成知识,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达成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界都非常推重能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体验式教学方式。
一、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1.运用体验式教学是由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特点决定的。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学的主渠道,它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学。其中,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心理,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品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些情感目标,如单靠教师外在的说教和灌输往往收效甚微。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外在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可能。正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教学提出的建议所说,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因而教材的编排更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了一系列的特定情境,设置了能反映代表性学生的感想、疑惑的个性化的问题,鼓励学生对教课书进行自主的解读和创新,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人本精神。同时,教材通过对相关知识的链接和补充,使学生扩大了知识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查找差距,弥补不足。因此,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体验生成知识,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生活的感悟,并进一步内化为正确的道德观念、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教育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2.运用体验式教学是由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的。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的特定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对形象、直观的知识有强烈的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思维方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并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显而易见,作为外部条件的现存教学,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从根本上规划学生的认知过程。生活是学生自己的,认知过程自然也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认知也必然千差万别,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外部的经验只有通过个体内在的体验,才能真正实现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促使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转化为个体的“精神食粮”,外化为个体的实际行动。只有这样,也才能达成教育的目的。那么,怎样使学生通过体验感受个体经验,生成知识,并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呢?
二、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体会
1、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情境体验有效形式
既是情境体验教学,设置高质量的教学情境就是第一要务,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需要,生活和思想等实际,抓往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诸如小品表演、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形式形象地再现事物的原形和过程,使学生通过对形象事物的实际感受,联系自己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从而在丰富而逼真的情境中使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1)小品表演。小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娱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通过小品表演,把学生感兴趣受困惑的现实问题摆出来,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正确面对在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分析自信、自卑、自负三者区别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期终考试马上就要到了,小王、小张、小陈三位学生是好朋友,针对这次考试,三个人的情绪出现明显有差异。小王说: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考好;平时成绩较好的小张则表示,他不考第一则没人能得第一;而平时成绩一般的小陈则非常悲观,也很焦虑,说这次考试非考砸不可了。根据这一情境,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编写有关方面的台词,推荐有表演能力的人给来分别表演自信、自卑、自负这三个角色,小组间展开竞赛,表演后给予评价。学生的热情很高,个个踊跃参加,积极出谋划策,学生诙谐的表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样不仅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懂得了做人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卑自负的道理,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2)图画再现。图画作为一种实物形式可以直观地再现某种情境,也能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除了教材中有许多图片可以运用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其它实物图片、漫画、书画作品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教学中用图片来展示“法轮功”的危害,吸烟吸毒的后果,使学生从内心感悟到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在“丰富多彩的情绪”中运用漫画来展示情绪的种类,不同情绪的结果,使学生真切懂得在生活中学会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尽量减少不良情绪的积极意义;在“品味生活——追寻高雅生活”教学中,用书画作品引导学生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高雅的情趣,践行高雅的生活。
(3)音乐渲染。音乐最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如在“唱响自信之歌”一课中采用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在“少年能自强”一课中采用电视剧《黄飞鸿》中《男儿当自强》;在“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中采用台湾歌曲《爱拚才会赢》等等,能很好地地辅助教学,融入情感的体验,从而达成情感教育的目的。
(4)角色体验。这是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或体验角色的行为或心理,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人格的作用。如教学“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笔者引入了一则古人问路的故事,通过扮演 “问路人”和“指路人”两个角色,体验不同感受,从而领悟“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彼此尊重才能赢得他人尊重”的道理。
(5)多媒体演示。多媒体能演示各种形象逼真的情境,图文声并茂,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人生当自强”一课中,笔者引用了视频资料——《成龙的成长故事》让学生了解成龙的一路摸爬滚打,用一身的汗水和伤疤,书写的人生传奇和顽强拚博的自强者的风采,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自强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即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自尊自信,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执著追求。它是我们健康成长,成就事业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激发学生从小努力树立自强自立精神。
2、课外生活实践中的情境体验
体验式教学强调在做中学,而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故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让学生学会做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后,笔者让学生观看了美国影片《小鬼当家》,然后再让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星期六当一天家,用平常一天的钱买好一天吃的菜和必需品,帮妈妈做好一天的家务如洗衣服、搞卫生、烧饭、洗碗等,然后让父母评分,最后写一篇体会在班上交流。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尝试了自立,在情感上获得劳动艰辛和劳动光荣的体验,也体验了做父母的辛劳,从而进一步理解“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道理。家长对此类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此外,思想品德课还应该走进社会,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象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进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情境体验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思想品德课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最大目标,就是通过情感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所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把课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需要出发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因为教学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而只有真正地动情,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2.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方法要有启发性,情境的设置不能过于直露,也不能过于隐晦,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真正发挥情境体验式教学特有的启发作用。
3.情境教学要为教学目的服务,设置何种情境,用何种方式设置情境,所用方法是“单兵作战”还是“联合行动”,都必须服从于教学的目的,绝不能仅仅为了刺激学生的感官而盲目设置。
总之,新教材,新教法,新学法。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把要求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落到实处,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值得我们用心尝试。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索
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索
摘 要:高中数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自从新课改之后,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也有所提高。实行素质教育,对教师来说压力重大,因此,本文将从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着手讨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接触数学,并且数学将伴随人的一生。所以数学的教育比较重要,尤其是高中数学,高中时学习知识最快也是最多的时期,所以高中阶段的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重要。在新课改之后,高中数学的教育受到各界的关注,高中数学的教学需要改掉传统应试教育的方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以,现在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从而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
数学这一科目与其他科目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数学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并且需要合适的教学策略。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仍有缺陷,满足不了新课标的要求。
(一)学生缺乏兴趣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点多且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再加上教师讲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吃力,就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成绩也会有所下降,这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模式传统化
新课改之后,有的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一直是在被动的接受,教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然而,现在科技如此发达,但是数学的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上,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另外,教师教授的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备课大都是自己有自己的方案,并且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考虑到全体同学,只是简单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已。
(三)师生关系较差
由于教师一直处于领导的位置,大都是等着学生主动与自己交流,再加上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不愿听从长者的话,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长时间下来,就变得比较僵化。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所以新课改以来,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没有改善。
二、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究
由于目前的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所以,探索新的适用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几项可行性措施,希望对目前的数学教育策略的改变有所帮助,也希望同行可以多多批评指正。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事物的老师,学生对数学有了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么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成绩也提高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首先,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唯有如此,学生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才会提高。其次,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需要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从课堂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
(二)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及时的创新,积极地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项入手:
1.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
高中数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一门科目。解决数学问题少不了对问题的透彻理解,有些用语言表达不清楚的问题。比如,几何问题,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几何图形,学生直观的观察。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数学知识。
2.教学方式需改变
在新课改之后,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满足目前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想去理解问题,也更利于自己的教学,从而更容易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改变原有课堂的枯燥,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主体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但新课改之后,学生成为了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多多考虑学生的情况,不能一味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多个教师一起配合备课,因每个教师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配合备课,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得心应手。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转变“多讲,少做”的教学模式,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积极的思考,帮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知识的本源。如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技巧,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时间久了,学生养成了一个习惯,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改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完成素质教育的保证。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切的良好开端。那么,如何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首先,教师需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慢慢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比较和谐。其次,教师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教师施以援手,时间久了,学生会主动地找老师帮忙,慢慢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好。最后,教师可以多多组织交流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化,教师在课堂授课也会比较受欢迎,学生会积极配合。如此一来,教师的任务变得简单不少,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三、结束语
对数学的学习不仅要求我们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还要求我们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在新课改情形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建一个活跃的教学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情况,促进教师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方式,最终,形成一个“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共赢的美好局面。
第四篇: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策略分析
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树立不等的观念,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不等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等式的教学应该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抓住难点。当前,高中数学不等式性质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以及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只有结合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不等式性质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66-01
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特点。此外,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同样都包含着丰富的数量级关系,在数学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树立不等的相关理念,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的不等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分析。不等和相等的关系不是绝对的,二者处在相对的关系中,在通常的情况之下,学生对相等的观念会较容易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这时一定要让学生逐渐地接受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普遍的不等关系,通过这种辩证看问题的思路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近几年高考考试大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这些改革变化为依据,我们能够看出,不等式的相关内容基本上不会出现单独命题的情况,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在某些题目中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等式知识的分值一般都能够保持在10分左右。高考中更多的题目会将不等式的知识穿插在某些实际情境当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以及数学当中发现不等式的广泛应用,从而就会建立起不等的观念,并学会准确地处理好不等的相关关系。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希望能对不等式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注重生活情境,将不等式与具体实际联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生活中的实际情景为例子,也可以将学生已经掌握的不等式内容进行联系对接,从简单的不等关系中抽离出比较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而建立起比较简单的不等式模型,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更加深入层次的不等关系模型的构建。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当中的其它不等关系,以及人们如何运用一定的符号和数字表达。
加强各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将实际生活问题反向抽象化
不等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数学及其它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不等式的应用通常也会以其他知识为相应的背景。通过不等式应用问题的学习,能够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水平,并从而有目的的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和具体化是让学生获得对知识重新构建的非常实用的方式。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较为具体,但是在这些实际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都是抽象的。学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考路径,从比较具体的事物中经过仔细的思考,剥离出比较抽象的数理关系,然后再利用数学知识进一步抽象和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某一个工厂正在筹划一个工程,其中需要建造一个长方体的无盖储物池,容积为4800平方米,整体的深度大约为3米,如果池的底部需要进行铺垫瓷砖,那么每平方米的瓷砖成本价格为150元,池壁铺垫瓷砖的每平方米成本价格为120元。那么请问如何设计这座储物池才能让整体工程的成本造价最低?最低的成本价格又是多少?”这道问题联系实际,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和不等式交叉问题,学生一定要从这种现象中剥离出比较抽象的数理关系,并用数量关系式具体表示出来。
这道题中,联系实际生活和数学上的相关原理,其实就是寻找一个区间内的最优值。设储物池底面的一个长度为x,总造价为p 元,就有:
P=240000+720(x+)?R240000+7200×2
=297600
此时,x=,即x=40时,p有最小值297600。
探索不等式的丰富解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不等式知识的内容中,不等式的变换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拥有一定的不等式运算能力,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并且会实现一定的创新。除此之外,对于含有参数的不等式的练习,老师和学生也应该重视,将方程、函数、立体几何、三角的知识都融入到其中,学生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比如在进行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相应的函数图像,对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行研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使学生获得不等式的解答能力,同时更能够培养学生先进的数学思想,也会使得学生的抽象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不等式的教学需要得到不断的改革和完善,用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这一重要内容的学习与教学进行研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训练以及能力锻炼上获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实际,使学生更好更深刻地掌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第五篇:谈语文课生成策略
有心插柳柳成荫
——谈语文课生成策略
摘 要:语文课程极具丰富性,正是这一特点要求课堂教学要努力激发生成性的内容。笔者主要从让学生满怀期待,让学生读出问题,让学生意愿达成,让学生个性张扬四方面例谈语文课的生成策略。
关 键 词:语文 生成 策略
新课程呼唤富有生成性的语文课堂,课堂教学也必须实现呈现性向生成性的转变,即建设富有生成性的课堂。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即课程的丰富性。正是这一特点要求课堂教学要努力激发生成性的内容,课程已不仅仅只是教知识,更是师生双方、学生之间合作探究新知识的过程。这也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这在语文学科中正是应了‚人文性‛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性,建设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实现教学的高境界。教学实践的生成性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意义的理论层次上,必须加强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这种价值也只有通过生成性才能有效的挖掘出来,因此,必须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将生成性的思想予以落实。那么,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激发生成性有哪些策略呢?
一、让学生满怀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其实就是诱惑,是刺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产生兴趣,必然对文本充满了期待,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油然而生。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兴趣与学生的期待视角密切相关。期待视界是这样形成的:人在阅读一部作品之前,一般已在自己的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某种综合的包括鉴赏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在内的‚审美视界‛,这个‚审美视界‛是内在的, 是一种心理定势的鉴赏框架,一旦与具体作品接触,就会形成特定的‚期待视界‛。期待视界具有选择和定向两种功能,对人的兴趣指向是有影响的,表现在人的外在方面就是人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审美视界,以便有针对性地主动激发学生的期待视界,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一点体现在教学中,主要是在主要教学环节做好‚导入‛这一步。
请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
这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童年有朋友》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
教师: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朋友,下面请你们介绍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或者你所知道的(从生活中,或者从书本中)最好的一对朋友!
学生:……(学生兴奋地介绍)
教师:请大家根据那几位同学的介绍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他(她)们成为朋友?
学生:……(有说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有说他们互相帮助,有说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说是他们互相支撑,有说是感恩,有说是激励……)
教师:大家说得都很感人,都很对。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亲人之间,也存在着友情?
学生:没有想过!(异口同声)教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感受大文豪高尔基与他外祖母的那段特殊(“特殊”二字,教师重读,且略作停顿,以示强调)的友情吧!(板书: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在教师巧妙引导下,学生们的兴趣迅速满怀兴趣与期待投入到学习中)
这一环节,通过交流,引导出课堂教学的主题,实现了已有经验世界与新文本世界的自然过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期待。伴随着兴趣,生成性的内容自然源源不断。不仅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可以这样,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这样。总之要记住,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让学生读出问题
古人云:‚学贵有疑。‛也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问题是学习的核心。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善教者总是努力营造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作预设;另一种是师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有生成。这两种方式,前一种是基础,后一种是境界。生成性的问题,完全是在师生的教学过程中自主产生的,是基于学生的兴趣指向和学习动机,是一时‚兴会之作‛,往往是最短暂的而又最明亮的,最有价值的,尤以学生生成问题为教学的最高境界。
要想在教学中催生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请看特级教师严华银教《行路难》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我们已经基本理解了李白《行路难》一诗中的诗句和大致的内容。当然,尽管 如此,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读懂了李白的这首诗,我们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我们分组研讨,请大家围绕全诗深层次地理解和提问,并请各组组长将问题归类以后传递给我。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各级将集中过的问题陆续递上。
教师:综合各组问题,有代表性有是这样几个:……我们再进一步地看看,还有什么样的代表性的问题未能归并进来?
学生(大部分):我们没有了。
教师:这样的话,大家再用5分钟时间,对这些问题中的新出现的你没有研讨过的部分,作一些分析研讨,准备大组交流。
(5分钟以后。)
教师:下面请大家围绕上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也可以借题发挥,引发新的问题;至于说你想具体讨论问题中的哪一个问题则悉听尊便。总之,随心所欲,畅所欲言。
……
从上可见,严华银老师是位创设问题情境的高手,他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拿出合理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起来去生成问题,自己则尽可能地回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问题意识是当然是非常强烈的,课堂的生成性必然是非常丰富的。严华银老师自己也说:‚‘问题解决’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且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内容是‘活动’。‛
要想在教学中催生新的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文本中有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往往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比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一般的理解是无产阶级英雄大众,好像 是毫无疑问,但只要引导学生注意上文中的‚英雄‛,让学生思考:这里的‚风流人物‛能否换成‚英雄人物‛?讨论后,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不能换的,在毛泽东的词中,‚风流人物‛是能文能武能建功立业的人,是比英雄还要‚厉害‛的人。到这里,《沁园春〃雪》才被读透了。
催生问题时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怎样,问题一经生成,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用这一点火花去照亮整个课堂。
三、让学生意愿达成
当在课堂中教学中出现偶然性的问题,教师不能以不与教案相符合而进行武断地压制。其实,如果教师能顺应这一情况,让学生意愿达成,课堂往往因为这一生成性的内容而变得精彩异常。比如,我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已经讲到尾联,我提出一个问题:这两句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后就有人回答:因果关系,表明诗人心忧国家。我表扬了这名学生,觉得这首诗到这里就应该讲完了,刚准备要作小结,就有一学生举手站起来说:‚我觉得诗人‘涕泗流’的原因不止这一点。‛我很欣喜学生能有惊人之语,便问还有何因。他说上面两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也是诗人‚涕泗流‛的原因,‚涕泗流‛将诗人忧国忧家忧身的情怀统一起来了。——我觉得课堂到这里出现生成性内容了——他的话一出,下面就有很多学生议论纷纷,不消片刻,就有人站起来反驳,说作者明摆着就是说因为关山北有战乱才涕泗流,前面写的是自身情况,诗圣具有古仁人情怀,不可能因为自身的苦而流泪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这里是起衬托作用,更突出诗人的忧国情怀。至此,课堂又产生了新的生成性内容,变得精彩起来,所以我没有去评判谁是谁非,只说他们讲得都有道理,他们都读懂了诗人伟大的心灵。当然,为了能有效地把握学生在课堂里的实情,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环境、智能发展。这就需要在课前,尽量做好预测学情工作。
四、让学生个性张扬
课堂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充满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没有哪位教师能精确地预测出课堂中下一分钟将发生的事件和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预见课堂教学即将发生的众多因素,进行弹性化教学设计,努力开放课堂环境,为课堂教学的生成留下空间。
为让学生个性张扬,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见仁见智是个性化阅读的根本标志。教师必须知道,学生的阅读个性在课堂中外化为四种形式:一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性理解,二是对课文内容的差异性的理解,三是对课文内容的选择性的理解,四是对课文内容的批判性理解。在这四种形式当中,以第三种最为常见,师生惯用的句式是:‚我最喜欢的……是……,因为……‛‚我认为最……是……,因为……‛。课堂因此而变得异常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呵护学生的这些个性,那些精彩的生成,也就产生在对阅读个性的呵护之中。为让学生个性张扬,教师还要树立对话意识,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必然在理解上会产生碰撞,唯有进行充分对话,才能让这些碰撞成为课堂教学生成性内容的有效部分。不过,我们要反对那种无原则的开放,失去教师主导地位的开放。始终要记住,开放课堂的基本原则是‚开放有度‛,无度的开放,绝非是生成性的内容。
新课程呼唤富有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我们只有不断地面临挑战,因时 而变,顺情作动,积极应对,让课堂的每一个看似普通的细节,成为富有价值的生成信息,促进学生元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