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思、议、导结合”教学法
“读、思、议、导结合”教学法
“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初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初读全文,首先要疏通字词,即要读准字音,理解生字新词基本意义,才能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每教一篇课文,首先要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基本意义,为进一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深层含义和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大意,读懂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把握课文大意的方法,可以从课文中心句去把握,可以从课文后的练习内容去把握,可以从各段的意思去把握,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去把握等等。如《草船借箭》,就可以从题目入手去把握课文大意:“谁用草船向谁借箭?”“结果如何?”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对课文的一个大致印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就有基础了。
(二)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写作目的,通过一定的材料来表达某种感情,说明一个道理,使读者受到教育和启迪,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了中心思想,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课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地说出来,有的暗含在文章之中。因此,要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时,教师要加以指导,教给方法。一般地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来归纳中心思想。1.紧扣题目。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的题目,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如《种子的力》一文,就是借助了种子的力来赞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力量。2.串联各段大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贯穿于各段之中。抓住各段的主要意思,这是归纳中心思想的基矗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每一段的内容都是紧扣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来写的,因此,可把各段大意串起来,就得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记叙马克思、恩格斯四十年互相帮助、亲密合作,共同创造共产主义理论的事迹,表现了两位革命导师的伟大友谊。
3.抓中心句。
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是总收句,如《新年的礼物》的结尾:“弟弟送给老师的,其实算不上什么礼物,却又是最好的礼物———是真诚的心啊!”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揭示出中心思想。
(三)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
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四)教师的点拨。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才学得扎实。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教学的主体――学生通过各种因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教师只在课堂中进行适时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第二篇:读议点练四步教学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读议点练四步教学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摸索总结出一套“读”、“议”、“点”、“练”四步教学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步 :“读”——探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的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 ,把本节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讲究“梯度”、“适度”),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 ,从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定义、例题中寻找答案。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边画 ,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 ,并对问题的解答有个初步的感知认识。这时 ,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大脑潜能得到了初步的调动。第二步 :“议”——释疑。“议”是读的继续 ,议得越广泛 ,越深入 ,学生的思路越开阔 ,释疑效果越明显。“议”分为两步进行 ,先是在读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人人发言 ,各抒己见。第二步是以小组选代表发言 ,然后大家评议 ,看谁的发言准确 ,对不完善的地方互相补充 ,不准的地方共同纠正。在议的当中 ,教师要抓住火侯 ,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不要只满足于对问题停留在一般的理解上 ,而是要敢于多问几个为什么 ?使感知认识不断升华 ,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朗。第三
对“读议讲练评”教学模式的认识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重视,不愿意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教学效果极为低下。针对当前实际,县教育局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蟒河中学确立体现自己特色的“读、议、讲、练、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为了响应学校号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扎实贯彻实施,首先要弄明白该模式各个环节的含义,以及在我们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变化运用。下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自我质疑、思疑、解疑,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注重思维习惯的培养。具体方法是 :
1.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阅读前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 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预习的自觉性。
2.给提纲引领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前,先公布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阅读学习。阅读提纲要紧扣教学重点,纲目明确,多层次,多角度引发,富有指示性和启发性。
3.结合课的课后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后习题既是本节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必须消化和掌握。因此,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会学习的习惯。
4.在物理教学中,“读”也包括对仪器的用途、原理、用法、注意事项的了解,更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
(二)议是对“读”过程中发现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议论、讨论。
1.自议。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进行自己设疑、解疑。通过查资料,寻找知识答案,扩展解题思路等来完成。
2.同桌互议。同桌两同学之间,根据每位同学自己碰到的问题,互相设疑、互相解疑或经过讨论得出 共同答案。
3.小组讨论解疑。同桌互议后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到组上(一般前后两排为一小组)组与组之间相互讨论释疑,互相做答,这样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博采众长。讨论中学生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差生可以特别照顾。如遇困难,教师应启发并正确引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寓能力培养于无形之中。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随时向老师质疑,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议”的过程也是学生识记、理解、消化的过程。“议”要适度,视教学内容来进行,能自己解决的,不再互议;能互议解决的,不再小组讨论。组与组间的讨论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练:练中有议,议中有测,议测结合;既是形成性测验,又体现了合作性测验,捆绑性测验。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所学知识当堂消化理解,实现堂堂清。练一般是根据练习册和预习提纲完成。
1.一课一练。以消化巩固为主。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要当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采用当堂抽查和课上互批等不同方式进行检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
2.拟题练习。课堂指导学生自拟练习题、测验题和单元复习题,每人一份,相互解答,相互评卷。学 生通过出题、评题,一方面有助于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教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 自学自练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讲:讲包括两部分,一是以学生讲为主,学生重在讲小组讨论后提出的问题;二是教师讲,教师的讲重在点拨,重在方法的归纳和指导。同学们根据“读”、“议”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给予归纳和补充。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经小组讨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期待教师给予讲解,教师应抓住时机讲其所需,讲解决问题的方法,讲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1.讲要注意示范性。对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 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 要以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待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示范教育;而 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2.讲要注意重点性。学生容易糊涂和困难较多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及评价某人某事等,教师这时就要重在点拨、启发。
3.讲要注意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谚语进行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理。尽而达到在乐中学,趣中学。
(五)评:评是学习过程的反思,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自评和互评达到互相提高。1.评价要重视激励性,充满爱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发展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评价者有了爱心才会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价,才会不带偏见,不带有色眼镜,不用老眼光看学生,有了真诚的爱心评价者才会用发展的眼光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科学地评价,进而使爱心融化在教育过程中。
2.评价要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在课堂教学当中,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回答,教师就一概称赞叫好。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一味的表扬,正如一味的惩罚一样并不可取。评价者对学生的评价首先持发展、积极的正确观念;再就是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评价语最大限度地考虑结果达到评价激发的目的。
3.评价要有艺术性。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因此,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许多问题不必寻求千篇一律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该充分肯定,特别是对那些闪烁着创新光芒的回答,即便是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也不该吝惜赞美之辞评价不是简单的批评和一味的指责和惩罚,而是一门艺术。
读、议、讲、练、评五个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消化; “讲”重在点拨;“评”是互相提高。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把握好“读、议、讲、练、评”之间的 关系,一定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读、品、议、评、讲、练六字教学法
旅顺中学高效语文课“六字教学法”(讨论稿)
一、“六字教学法”的内容
读—品—议—评—讲—练
读,指的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教学的要求,提出读的要求。使学生带着要求去读。速读,读准字音,初步整体感知,把握文脉。品读,圈点佳句,涵咏回味。研读,深入思考,提出问题。或由朗读到诵读,进而美读。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品,指的是在读的基础上和教师的启发下,理清文本思路,品味佳句韵味,玩味写法妙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议,个人或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自自由表达对问题或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看法,达到相互启发,引发思考,深化认识的作用。
评,指的是在全班,由个人或小组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开展对他人意见的评述,阐述自己的看法,不断补充,形成新的认识。
讲,指的是在学生读、品、评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和阐述。让学生对关键和重点达成共识。
练,指的设计针对文本特点、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当堂通过动笔练习去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巩固学习成果,达到教学目标。
二、“六字教学法”的要求
读,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征、课程标准及单元的重点,确定读的具体要求。并让学生速读,精读,研读。也可以朗读,诵读、美读。自读,齐读和分角色读。每次读要有不同的目的,读是为了感知,为了初步了解文本内容。避免盲目地读。读还要有时间的控制,根据不同的读法,确定阅读的时间。
品,要用简练的语言筛选能体现文脉的关键语句,做到把握文本的脉络。同时,做好批注。批注有夹注,题注,旁批,眉批,尾批等。指导读书方法,把方法落实到笔头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议,组织好学习小组,做好小组成员的各项分工。有记录员,有中心发言人,有补充发言人,有时间提示员,有组长组织协调。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分工。各负其责,协调合作。
评,先由各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对别组人员的意见评论,尽量均衡各个小组的发言。提出发言的时间要求,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简洁明快。
讲,教师的讲是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的启发或点拨,讲的是重点,难点和疑点和关键。学生能自己解决的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绝不代替。教师的讲主要是点拨,要与课堂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避免前后脱节,游离教学目标。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
练,练习的内容要与学习目标一致,而且应该是学生中容易出现错误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练要有具体的时间要求,学生在限时的情况下完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时间的良好意识。
三、“六字教学法”的依据
(1)在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议、讲、练四字教学法的启发下,结合我校语文组多年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经验,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补充完善提出的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2)教育理念依据。六步教学法是侧重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整个过程立足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关注了学生学习或阅读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去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发展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化 1 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它的教学全过程为:首先学生课堂上自己读书,自己品味,自己议论,自己评议,自己练习。在独自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的形式下,逐步了解文本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构建文本。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或引导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读、议、讲、练”之间的关系是:读是前提,品是基础,议是关键,评是深化,讲是启发,练是应用。学生的思考活动贯穿始终。
(3)哲学理论依据。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理论认识首先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产生第一次飞跃,学生从涵咏、意会的“不可言传”达到“可以言传”,这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这里的“读”是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也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阶段,而后面的“品”“议”“评”“讲”和“练”都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飞跃”从而达到理性的认识,进入认识的第二个飞跃,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新的学习欲望,这两个飞跃的转化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动力。
(4)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学认为,人们的认识的基础是经验,它即包括个体早期的各种活动所建立的图示,有包括个体后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所获得的各种直接的经验(感觉、知觉)和间接的经验(理念、理论)。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首先要在经验的基础上应用自觉思维,其特点是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非逻辑的、是以整体结构为依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直觉、综合,这是认识的深化过程。在新的问题的激励下,又经过一个过程从而形成新的综合,而六字教学法,从“读”开始,让学生在直接感觉的基础上,经过品、议、评、讲和练的过程,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逐步深化,从而达到新的认识,进入新的综合阶段。
(5)学科特色依据。语文学科从基本技能的角度看,从来就没有离开“听说读写”的技能。这个过程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训练的目标,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习的显著特点。六步教学法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技能和特点。从学习语言的角度看,“感受、领悟、深化、运用”是学习语言的一条规律。指导学生去“读”,这是语言感受的前提,而“品”和“议”又是“领悟”的基础,教师的“讲”又深化了学生的“感悟”,而“练”是在运用中,提升和巩固了学生的认识。它符合语言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四、六字教学法的实施
“六字教学法”是我校语文各种文本教学和各种课型的的母课型。由此,根据不同文本特点可以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各种子课型。例如文言文教学,就可以“读—议—品—讲——背——写”等。各个环节之间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有所增减,有所调换。各个环节的实施也可以充实,但课型的基本框架不变。教师还可以在实施中不断地补充和发展。总之,根据学校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六步教学法要逐步成为我校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全组语文教师的共识,成为我校今后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提供评价的主要依据,构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大连市旅顺中学语文组
戴勇2012、10、31
第四篇:语文课堂“读、议、展、点、练”五步教学法
语文课堂“读、议、展、点、练”五步教学法
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要求,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急需要改变目前课程中过于重视知识单向传授的倾向,鼓励学生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以许多学校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实现高效课堂。
面对新变化和新挑战,我校也实行了教学改革。首先在语文学科引进了河南省漯河二中的“读、议、展、点、练”五步教学法。五年来,我校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行“读、议、展、点、练”的教学模式,努力在校园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实践证明,此教学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朗读是我国几千年来母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学生只有在反反复复的朗诵中才能慢慢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朗读其实就是“因声解义”,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寻求文本的意义。
朗读只是教学中“读”的第一层次,必须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这种升华的结果就是要诵读,诵读就是在“因声解义”的基础上“因声传情”,它是声与心的相互融通,用声音去唤醒心灵,用心灵去关注声音。在声与心的相互关联中,文本的内涵豁然开朗。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全班齐读,自由朗读,小组自读,男女比读、配乐朗读等。清代学者姚鼐曾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对文章中的重难点段落,要反复诵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很少让学生读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是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为后面的“议”“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议:学生思想交流、整合的过程
所谓的“议”就是教师抛出问题或者学生自发提出问题,然后大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及新颖的观点。
可是在议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是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去讨论一通,这就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要对问题精心设计,能够提出有意义的话题。
在问题的讨论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很多组,小组内部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组合作”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向输出变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有利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让课堂充分生成。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合作交流已成为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三.展:学生探究思维展示的平台
展示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和评价学习效果的核心,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因此,语文课堂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突出学生的展示性学习。
展示的内容在于“精”。课堂上交流展示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小组展示、还是个人展示,都必须明确“展示是提升”,决不是各小组对交流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和统一答案,也不是把交流案上的答案照搬到黑板上,应该展示本单元、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应该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要突出展示的问题性。展示哪些问题,展示到什么程度,需要展示的问题如何分配,每一个问题按照什么方式和思路展示,教师在课前都应当有适当的预设,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教学价值,只是展示的程度需要教师掌控,有些问题只需要一带而过,有些问题却需要深入追究,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可平均你用力,泛泛而谈。
课堂展示,既可以是疑难求助,又可以是对话交流,还可以是质疑对抗,要体现展示的互动性。
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有上板展示,口头展示、行为展示(表演)等。
展示的氛围应悉心“营造”。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展示,会展示”就要为学生细心营造一种尊重、和谐、民主、安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展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感而发,敢于表达出来,展示才能真正成为观点的交流、智慧的碰撞。
自从课堂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后,一部分以前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公共场合说话都有障碍,经过探究思维的培养和课堂展示的锻炼,性格变得开朗多了,也变得自信了,语言表达也提高了,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四.点:教师引导性发挥的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灌输知识,应该以点拨为主,即点一点,一点点,点到为止,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给予点拨,顺利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在他们思考应有的轨道上来。
关于这个“点” 也有许多学问,既可以在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又可以在学生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点拨,使学生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点而不透,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自己得出答案,总之“点”有许多种诠释方式。
教师在这种“点”的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导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反对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教师在学生的面前也不是毫无作为的,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状况,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鼓励,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五.练:学生巩固提高的途径
课堂教学离不开训练,合理的训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巩固知识。“读、议、展、点、练”教学法就突出练的中心地位,只有坚持训练,课堂教学才能够得到巩固和强化。语文课中的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是知识升华的一个重要途径。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确立了以“师生共用交流案”的导学案为载体,全面实施以“读、议、展、点、练”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合作精神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课堂形式变得灵活多样。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的改进注入了清泉活水,使语文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疑惑,我们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结合自己所带学生的情况,使这种教学模式不断趋于完善。
第五篇:语文课堂读、议、展、点、练五步教学法
面对新变化和新挑战,我校也实行了教学改革。首先在语文学科引进了河南省漯河二中的“读、议、展、点、练”五步教学法。五年来,我校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行“读、议、展、点、练”的教学模式,努力在校园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实践证明,此教学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一.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朗读是我国几千年来母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学生只有在反反复复的朗诵中才能慢慢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朗读其实就是“因声解义”,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寻求文本的意义。
朗读只是教学中“读”的第一层次,必须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这种升华的结果就是要诵读,诵读就是在“因声解义”的基础上“因声传情”,它是声与心的相互融通,用声音去唤醒心灵,用心灵去关注声音。在声与心的相互关联中,文本的内涵豁然开朗。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全班齐读,自由朗读,小组自读,男女比读、配乐朗读等。清代学者姚鼐曾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对文章中的重难点段落,要反复诵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很少让学生读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是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为后面的“议”“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议:学生思想交流、整合的过程
所谓的“议”就是教师抛出问题或者学生自发提出问题,然后大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及新颖的观点。
可是在议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是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去讨论一通,这就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要对问题精心设计,能够提出有意义的话题。
在问题的讨论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很多组,小组内部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组合作”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向输出变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有利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让课堂充分生成。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合作交流已成为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三.展:学生探究思维展示的平台
展示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和评价学习效果的核心,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因此,语文课堂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突出学生的展示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