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教学实践

时间:2019-05-13 01:5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教学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教学实践》。

第一篇: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教学实践

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教学实践 数学教育应做到将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变 以知识为主导的教育为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教育,真正关注从教育口的到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的以一 贯之的数学文化价值精神,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提 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 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此我们从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和问题思维入手进行实验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满意 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内涵

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的主体意识之间 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 知过程中,经常关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和实践

问题,并由此产生的那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 理状态;问题思维则是认识主体不断提出问题,将思 维逐步引向深入直至问题解决的有意识过程在教 学中,通过多种媒体设置问题情景,以传授知识为主 线,以发展智能为重点,以学会学习为主旨,并渗透 德育、关育,唤醒学习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使数学知 识的逻辑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相统一;在学习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力求达到多 维协同发展,培养高品质的辩证思维,具体可概括为 口标多层次(知识、智能、德育、关育工教法多形式(以问题讨论法为主,其余为辅工思维多方式(以发 散性思维为主,其余思维方式为辅工课型多方位(课 内、课外、社会相结合),培养多档次(因材施教工考 核多角度(考核与考查相结合,竞赛、写小论文为辅 助),以口标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为 重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教学实践 的特点

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教学实践主要 是教师有计划有程序地组织学生发现问题,针对不 同教学不同情境提出问题,给学习者提供活动的机

会,不仅是教材内容,作业情况,第二课堂,通过实际 问题引入课堂,可以通过实践去解决,也可以采用抽 象模拟去解决,另外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可采用 多种教法或教法组合,方法灵活多样。有利于切实有 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所以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和问 题思维的教学实验研究与实践的特点似可归纳为: 问题多样、启迪思维、方法灵活 其过程可列为: 观哗(问题意识、(问题探索、(问题思维)了急节 买3i'用

三、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教学买践 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施措施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 要,它标志着科学的进1t”学习者认识和发现了有 价值的问题就等于确立了思维活动和科学探究的口 标,它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亦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对于待解决的问题来说是非常丰富而多样性 的。从问题的层次上看可分为:①简单问题(单知识 源,学生只需直接判断即可解决);②综合问题(多知 识源,学生要通过分析、组合变换才能解决);③设计 胜问题(有一定口的,要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有分析处 理数据、推理等才能解决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提 出后两类问题,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起积极作用,另外 从问题的结果划分,可分为两类:单一型和多样型 在选择时应尽量选择单一的结果型问题,因为学生 不能同时与数学知识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作斗一氛

从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心理活动上可分为四个阶 段:①准备,即由问题情境的刺激引起多方而的联 想;②孕育:选择适当的信息,清理解决的头绪;③明 朗:把分散的信息联结起来,找出解决方案;④验证: 对方案的合理性进行确讥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1发挥主体作用,鼓励质疑话难

学习者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参与学习过程,怀着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正是问 题意识的萌芽。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 围,让学习者充分展现个性,披露灵性,是问题意识 得以表达的前提为此教师应鼓励学习者发表不同 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教 学评价时充分肯定个人见解的正确部分,有意识地 培养学习者质疑话难、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长此 以往,就能将暂时性兴趣转化为持久性兴趣 2促进认知发展,提高思维品质

问题意识建立在认知结构之中,布鲁诺认为:认 知是指一个人在了解周围世界时所经历的感知、理

解、推理等认识过程的总稼它通常含有“意识到”的 意思,而认知结构则是由人的过去经验,由感知、概 括物质世界的一般形式在人脑中形成的一种结构形 式

在数学中,内化了的数学理论、数学技能和数学 思想构成了数学认知结构的基本元氯对教师来说,在掌握教材双基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以及学 生的了解,并将其融汇在自己的教学中,这就形成教 师的认知结构;对学习者来说,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了新的概念、定理、法则以及解题策略,建立了知 识结构,通过对知识的操作、判断和推理,发展了理 性(思维能力),对知识结构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形成了认知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种新的知 识的学习,在学习者头脑中要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 作用,经过一连串的心理转化活动,新知识才能同化 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只有具备 了能与已学知识相对应的认知结构,思维过程中才 会经常出现“为什么代

3根据学科特点,捕捉问题来源

以问题为索引,引导学生自学和参考教材,并通 过实践、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认识、思 维活动方式的信息反馈进行恰当的指导和控制并作 总结提炼

4精心组织开放式教学,诱导问题意识

实践是认知发展过程中直接的知识和能力来 Il.$o实践过程中的数学问题来源是多方而的:(1)开设“数学商场代由教师或学习者提供各种 类型题,根据各种类型题口分别标上“价格”,然后分 类地挂在一个教室里,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去 “购买”,让学生在知识海洋里遨游,使学生成为知识 富翁,有效地培养问题意ib(2)开设“数学医院代这主要是教师把学生平时 练习,或作业和测试中出现的各种类型错误问题集 中在一起,然后分门别类地罗列出来,挂在教室里,让学生自己去“诊断”,然后教师“对症下药’。(3)开展应用数学调查,组织撰写调查报告。另 外,开展数学小论文和数学手抄报比赛,要求每一位 同学写一篇数学小论文和一份数学手抄报,选出好 的给予奖励,同时展出,这对学生增添了不少兴趣(二)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思维的实施措施

问题意识的形成,为问题思维铺路架桥,我们在 此基础上加强问题思维,主要实施如下措施: 1培养兴趣,诱发学习激情

培养兴趣,诱发学习激情是实现能力培养的动 力。因为只有学习激情调动起来,学生才会轻松愉快 地、主动地投入认知过程的各种思维活动。因此,教 者对学习者要有一颗火热的爱心,才会激起学习者 的问题意i}激发教者的情,必然引起学生的感,引 起学习者的共鸣,教学相长,其乐无Jm 2注重基础,形成知识网络

注重基础,形成知识网络,是培养问题思维的基 石。在问题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不断获取数学信息(问题意识),丰富数学表象及语言,这是进行问题思 维培养的基Nllb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 学习者弄清课本中的知识点,特别是那些层次较高、疑难较大的知识点使学习者把客观的(课本中的〕 知识点转化成主观的(即被掌握在头脑中的)知识点(问题意识形成),再通过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形成 知识网(问题意识深化工

3启发教学,贯穿认识过程

启发式教学,有开启和激发之意。运用启发式教 学,并贯穿认知过程,是培养问题思维的基本原则和 方I}其特点为强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无论是 课堂上师生之间有问有答,还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 将矛盾蕴含在问题之中,其口的都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 动比常用的方法有:比喻启发、激疑启发、提问启 发、对比启发、讨论启发、实验启发.ro 4诱导思维定势,辩证运用定势

思维定势是认知过程中特定的心理倾向。因有 的心理准备、习惯的思维方式,对解决同类问题固然 有利,但是问题情境发生变化后就会形成强烈干扰 因此,我们既要善于诱导定势以期对熟悉的情境做 出快速反应,更要创造新的问题情境,认识问题的本 质属性,辨析非本质属性,培养那种在复杂条件下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富有弹性的思维

(三)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是培养问题意识和调控 问题思维的重要教学途忆

培养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关键在于由学习者 自己解决问题,而教师对问题的选择和设计至关重 要要选好问题和使学习者进入问题情境,教师必须 对问题的层次和学习者对问题的认识的心理活动及 学习者采取解决的方式,有清楚的认识和有效地把 握

师生与问题的关系: 学气自学

问瓣解决问题必要坚材和思维途卜口标

教师提供

根据对问题的类型,解答方法及心理活动的分 析,一般实施以下程序: 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让思维沿着设训一的情境逐级而 上,从而达到教学口标例如我们学习复数开方公式 之后,先提问:①试把了下(cos处止坦、is ai 8+ 2kc)化成两个复数积的形式?(k= Q;;~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设置数学问题情1 1把握好问题情境的难度 问题情境通常要求部分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 基础上,处于多数学习者思维上的“最近发展区”,即 要“跳一跳能摘到果实”这对于学习者既新颖又有 兴趣、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也便于实现新旧认知结构 的转'}c} 2设置能够引起交流、辨论的问题情境

这类情境往往比较复杂,仅凭个体思维难以完

成,若正确引导,组织讨论,各抒己见,就会出现紧张 热烈而又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一方而注 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给学生提供较多的 机会;另一方而又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

3设置阶梯式问题情境,深化问题思维

若在提取已学知识仍不能解决现有问题时,不 妨由易而难、由简入繁、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地设置 n n-1);②求1的n次方根?得出答案后再问:由此你 发现求任何一个复数的n次方根与1的n次方根有 什么关系? 4设置发散式问题情境,培养思维创造性

发散及求异,即从给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多种 途径的输出信息,求得多变、多触这是创造性发展 的必要前提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样创造了更好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条件,促进了问 题意识,形成问题思维,使他们能主动地发展知识和 能九

四、实践效果

我们开展这项实验研究与实践,如今已有明显 的成效: 1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四十五分钟,提高课堂效益 3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4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本文获全国首届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责任编辑刘永庆)

第二篇:数学问题意识

二、理论依据

1、优质提问教学理论。美国教育专家杰基·阿克里·沃尔什博士和贝恩·丹克特·萨特斯关于改善教学的观点;改革的关键问题是教师是否懂得学生必须通过思考来学习,教师是否懂得怎样激发,激励和支持学生的思考,学生必须通过思考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方式来形成自己的理解。以质疑为导向的课堂。“真正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理解并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时才会发生”这将指导我们创建以学生为中心。

2、“问题教学”理论。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是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理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不应是教师给予而应是主动获取,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把学生置于认知活动的主体,同时也为学生成为建构活动的主体提供了条件,该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4、新课程理论,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但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些理念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研究目标

1、力求通过研究,改变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听讲不会或不习惯质疑,只会被动接受不善主动探究的现状。培养学生强烈的数学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学生在主动质疑,积极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进而唉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学好数学、获得发展。充分体现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范文模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准确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造人才的需要。但实际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不能提问、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象还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不能提问的根本原因;教师的权威性是学生不敢提问的直接原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形成学生不会提问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并喜欢提出数学问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首先,我们要摆正师生的角色关系,明确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应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我质疑自我展示,让学生有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其次,我们要充分爱护小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提问时教师应用信任的眼光告诉其这样做是对的,当其提问出错,绝不能打击批评,而应鼓励与启发。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一个发现问题的平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再把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题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努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这就要求教师有

针对性安排具体生活情境。如在课堂上要出示一些学生平时喜欢而常见的一些活动,如春游活动的情境、运动会、六一节等,再针对这些画面,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春游时我们是步行还是乘车,怎样安排好;你带20元,怎么花好等?只要能消除学生心中的障碍,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毫无拘束地提出许多自己的数学问题,慢慢地学生的自信心也会逐步增强,学习的参与度逐渐增大,长此以往,学生才敢于提问,敢于思考。

同时根据教学实践,问题情境设计要有较强的指向性。问题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结合学习过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例如教学“9加几”,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一幅“学校运动会”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信息,于是学生提出:“参加跑步的有8人,参加跳远比赛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跑步的比参加跳远的少几人?参加跳远的比参加跑步的多几人?”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让学生选取用辊法做的一种信息进行探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在主动学习中,想出多种算法,改变了过去只讲“凑十法”的单一做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大了,学习的兴趣更加浑厚,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学习的自信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再如教“圆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教师出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争相提出:羊走一圈有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的草?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等等,虽然这节课无法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起来也特别兴趣,特别亲切。

三、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数学教学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旧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进行;方法有尝试、猜测、验证法等,只要能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下面介绍几种做法:

1、注重实践操作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可见,“行是知之成”。让学生自己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记得牢,而且能培养他分析实践能力。

2、从误引正法。

关注错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是从学生现成的错误中为切口,以学生帮学生为主的教学,效果更佳。如在教学画圆这个环节时,我先由学生自己操作画圆,我一边巡视,一边收集那些画得不对的作品,然后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一看都说“这些都不是圆”。我立刻让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错误的原因一个个都被他们找出来了。此时,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我忙问:“看样才能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呢?画量应注意什么问题?你们想一想,说一说。”不一会儿学生就总结并概括出画圆的方法。老师再给学生按这个方法画圆,巡视时,没有一学生出错。这种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舒心,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及自主探索思维空间的有效措施。

3、猜测验证法。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我要学”的愿望。为了避免瞎猜,一定学会验证。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时调整猜想,直到解决问题。如有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的岁数与12的最大公约数是6,老师可能是多少岁?”先由学生猜猜,老师的岁数可能是18、30、42„„然后验证,分别求这些数与12的最大公约数是否是6,是的则正确,不是则错误。

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微妙,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解决问题。孩子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第四篇: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而“问题”是数学生命的源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迪学生畅开言路,自主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世界上有一个民族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犹太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几乎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高兴,并会喜形于色……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曾经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生命的源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营造自由气氛,使学生敢问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待学生疑问,教师不仅不能压制、阻塞学生的思路,而是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不合情理,没有思维价值,教师也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特别对那些不循常规、独辟蹊径,思维具有创意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思维,这样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简单化和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测高》这一课之前,我首先带着孩子们去操场上采集数据,四人一小组,分别测量国旗杆在阳光下的影长,某个易测量物体的高度和它在同一时刻阳光下的影长。学生在记录这些数据时就开始产生问题,“为什么要强调同一时刻啊?”“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测出旗杆的高啊……”“珠穆朗玛峰,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可以这样测吗?”。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在讲授“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时我是这样问学生:“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有的同学问道:“我想知道用什么办法知道你所作的角等于已知角?”问题提出后,有的说用度量法,有的说用叠合法。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说:“那么你就学我的方法去画角,然后用你自己的办法去验证。”不一会,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问道:“老师我想知道你这样画的依据或理由是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我灵机一动说:“用这节课的知识还不能解决你提出的问题,但是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个问题蕴涵着几何的后续知识,随着以后的学习就会解决。”半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这名学生兴奋地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知道了,你是用‘边边边公理’来求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没想到自己不经意的回答,却成了学生半年的困惑,他始终在想着如何用已学的知识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把课内探究延伸到了课外,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

四、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善问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提问,提供高质量的范例,并力求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例如新授概念时,可以问:“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对于实际问题,可以问:“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用到哪些数学知识?”“该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什么?”几何问题可引导学生问“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什么要求?它的具体规定是什么?需要哪些条件?”“基本几何图形有哪些?还有哪些解题方法?”等等。在评价解决办法时应提出:“必须满足哪些要求?判断的准则是什么?这种解决办法是否满足了这些要求?”一般来说,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境下,不同的知识内容,教给学生科学考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面对情境会思考,会联想,会总结,逐步掌握提问的诀窍。教师应进行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l现问题的方法。如采取对比异同法、类比联想法、知识迁移法、问题发散法和矛盾法等等。在教“圆锥体表面积”时,学生纷纷提出:“圆锥体表面是哪几个面?圆锥体的表面积怎么算?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区别是什么?”问题提出来之后,指导学生类比“圆柱体有几个面?”“圆柱体表面积是如何计算的?那么圆锥体表面积是否也可以这样计算呢?”引导学生观察模型进行实际操作,知道沿圆锥母线展开的侧面图形是扇形,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易于解决。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在学习中质疑。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呼唤。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教师要多加指导,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畅开言路,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让我们从每一个45分钟做起吧!

参考文献:

[1]刘晓波.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2.[2]?小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有效教学[J].数学大世界,2012,1.[3]赵晓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数学教学通讯,2006,1.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只铅笔》的教学思考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段的学生应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运用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点,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对教学的感悟,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以及策略。关键词:问题意识;数学;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片段:

师:左手拿出2只铅笔,右手拿出3只铅笔,将两只手和在一起,谁能将老师的这三个动作说一说。

生:左边有2只笔,右边有3只笔,合起来有5只笔。师:和起来我们今天用一个新的词代替:一共。生:左边有2只笔,右边有3只笔,一共有5只笔。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几只铅笔》的教学片段,是学生首次接触加法,因此,本人将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设为本文的重点,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学会说“三句话”:左边有2只笔,右边有3只笔,一共有5只笔。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加法就是:合起来这一含义,加法含义的建模在学生心理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对以后学习减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本节课并没有让孩子提出问题,学生只是机械的说一共有多少物品,孩子心中的问题意识并没有深刻的建立。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定理,公式,定义,公理,证明?没错,这些都是数学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成为数学的心脏,问题才是控制数学的枢纽。没有问题的数学是不能正常运作的,就像一部没有程序的机器,根本就如同一台钢铁空壳。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主流,广大教师都在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如果简单的说,就是改变以往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成为让学生主动提问,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实践,本人了解了让孩子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发现问题,正表明了孩子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对事物不是表面的接受而是重新的组合,提出了问题,因此孩子的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如何科学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成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那什么是问题意识呢?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认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在当今的课堂中,学生已习惯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却很少能提出问题。即使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题,结果往往是“没有问题”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1、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

新课改以来,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是,真正能够成为主人的是极为少数,那些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还不够开放,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一直贯穿整堂课。

学会提出问题是需要培养的,在灌输式的教育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思维已经被限制了,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去提出问题,而那些在开放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孩子,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定势,总会去问一个为什么。

2、对孩子的提问没有给予适当的回应

有的孩子有很多的奇思妙想,经常会问为什么,但是,家长和教师总是置之不理或者敷衍了事,对孩子的提问没有进行正面的引导,久而久之,孩子提问的兴趣和激情也就被磨灭了。

小学生对教师总是崇拜的居多,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会担心自己的提问会不会有错,老师会不会责备等等,因此,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教师一句简单的评价能够造就另一个牛顿或者爱因斯坦。

三: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第一是由教科书提出的,第二是由教师引导而提出的,第三则是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提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的过程。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分学段进行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不同,因此,可以分学段有重点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符合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

1、低段学生

低段的学生刚刚走进小学,对小学这一新的环境还处于适应阶段,7—9岁的孩子对活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和图片,渗透问题意识,而不用刻意的去让孩子提问,毕竟这个时候孩子的词汇不够丰富,语言表达不是很完整。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解决的题目,初步感知提问和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中段学生

中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基本适应小学的生活,也初步接触了很多问题解决的题目,对提问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在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高段学生

高段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情况也接触了很多,对于提出问题已经不是难事,但是要培养学生提问的主动性。高段的学生由于做题比较多,很多时候会形成思维定势,因此,要让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创造性的提问。

(二)落实教学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

1、教材

在教学时应该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价值和富有挑战性的教材,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切入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总是处在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状态”。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这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一方面,通过分析某个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把握他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一年级数学加法的学习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对学生来说,这个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加简单的理解呢?教师引领学生交换位置来理解“变与不变”的状态,从而更加生活的解释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但是和不变。

2、教学过程

推迟判断,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是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教学技能和方法。这段时间里面,学生有机会可以思考和判断,这短短的半分钟甚至几秒钟,都可能会有精彩的火花。但是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总是急于让学生接受,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一堂课一问一答地结束了,结果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思考的东西。

“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仅是要“释义”、“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更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质疑的产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联想等等的形成产生,这些都是学生产生问题的过程,等待学生的质疑是教师应该学会的。

(三)让学生学会思考

定期的反思是问题意识培养的核心。反思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发现、探究、总结、发展的空间。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后应对完成的工作自觉地进行反省,做到“求取问题的解答并继续质疑”。而不只是满足于用某种方法求得问题的解答,不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而还需继续“问题提出”,如“这种方法可行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用于其他问题解决吗?”“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等等。

反思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解。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

(四)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恰当评价

一个和谐的、开放的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愿意提问。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鼓舞学生,让学生敢问,善问,不会磨灭学生那颗想问为什么的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培养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更关键的应该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直要坚持和追求的。一堂好的数学课堂应当是每一个学生都敢问、会问、善问,但目前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提出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并不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整个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紧密相关,创造环境和氛围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是一名或几名实验组的教师能完成的,更需要整个校园文化的支持和整个社会、家庭文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创造力》,[J]自考、成教、职教2000年第11期。

[2] 王延奏,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J].校长阅刊.2005,(5).[3]林仙,《数学新课程标准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红河学院学报,2006,02

[4]王泉生,《论学生数学意识地培养》,[J]中学教研(数学),2005,03 [5]纪尧兵,《如何在数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学与管理,2007,06

下载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教学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教学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如何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话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2012年10月本课题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章海校长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阶段性小结 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阶段性小结 高阳小学 靳秀萍 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敢问”;第二阶段“会问”;第三阶段“善问”。 1.如何培养学生“敢问”,使学生......

    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喻加燕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就要求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长期以来学生都被动学......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堂好课,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问题是启发思考的源泉,问题是组织教学的纽带与归宿,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学生问题意识的......

    浅谈物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物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 创造源于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教育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中外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方案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王玉梅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强调问题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关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新课程认为,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