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结题报告(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1:3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结题报告》。

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结题报告

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仅仅靠有限的常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历史活动课程的开设能弥补这一缺憾,形成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讨论稿)中又指出: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无论从实际教学的需要还是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都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在活动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首先,学生有权对自己的活动做自我选择,如,面对问题自己选择观点,自己查阅史料,自己动手实践,自己编写材料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自由自在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操作、体验等活动。其次,由于有自主权,学生即会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他们主动展开思维,进行理解、分析、整理、综合对比、合理评判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及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活动课的开展使学生们得以广泛查阅资料,搜集课外知识或进行实地考察等,这将使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获取大大超越书本的范围,丰富了他们的视野。而且由于开展活动课,学生参与的多,对知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会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对知识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以及实际有效的运用,而不是靠机械背诵和表面理解来掌握知识。

3、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讨、创新意识。

活动课的开展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如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等;而且活动课过程中,拓宽视野的资料查阅与分析,资料的对比分类研究,对前人定论的认同或质疑,对历史遗迹的寻访与审视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研讨、创新意识。

4、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活动课的开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在亲身探索、实践中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也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5、活动课的设置促使师生创造性地整合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生成。

组织活动课教学,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游刃有余。活动课教学的实践必将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角色的转化。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理论依据

1、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历史活动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第二课堂,看作常规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因此,对于活动课的研究明显少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在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讨论稿)中,将活动课看成跟课堂教学并列的基本课程。在众多的研究文章中,活动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得到肯定。河海大学出版社《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一书对上述观点都有叙述。相对而言,对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具体的实施和开发各种专业刊物上尚未出现。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维果茨基的“活动理论”:“客体——活动——主体”论,即在客体的作用和主体的状态变化之间插入了一个特殊的中间环节——主体活动,在学习中让学生具有活动意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多动脑动手。

(2)赞可夫的发展性原则: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的发展,教学内容应逐渐丰富和深化,组织形式需要逐渐复杂,教学活动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应逐步提高,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以其的自身发展为目的。

(3)成功心理学理论: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和欲望,有获得承认的需要。

历史活动课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成功的机会,只要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巩固,是理论知识还是动手能力,乃至发展为对事物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动机,增进自信心。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研究目标

(1)科学界定“中学历史活动课”的内涵和外延。

(2)合理安排初、高中活动课程的设置,探索出科学实施活动课程的操作机制,有效进行教学实践。

(3)注重活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过程、重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形成历史认同感,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

2、研究内容

(1)中学历史活动课在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2)实施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计划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3)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4)中学历史活动课多种模式的建构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思辩论证法。

(2)调查研究法。

(3)实验比照法。

(4)经验筛选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7年1月

完成课题的申报和开题;收集与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完成课题组内部的基本工作分配。完成开题报告,向专家组报告本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目标等,进行本课题的初步论证。

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8年1月

启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课程计划,课题组老师对自定的活动课模式进行操作性研究。七年级、八年级和高一年级结合教学实验的成果完成中期成果总结。

第三阶段:2008年2月—2009年1月

开展历史电影、历史游戏、知识竞赛、历史小报,历史故事演讲,历史歌曲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组织学生编排历史短剧,并根据教学效果对历史歌曲和历史电影进行加工和修改,同时,完成学校历史知识竞赛题库的筹建。

第四阶段:2009年2月—2010年4月

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并以论文和素材库形式展示课题成果。撰写相应的课题研究报告,接受上级专家的评估验收。完成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组在学校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根据预先制定的研究计划,认真开展各项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

1、在七年级举办了“成语故事大家讲”以及在八年级举办了“长征故事大家说” 等活动。每次活动都有10个班级近200名学生参与。在班级比赛的基础上,各班选出2名优胜者参加年级组决赛。活动中,我们聘请了教研室主任、年级组长担任决赛现场的评委,对优胜者予以奖励,并且,请评委老师进行现场点评,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2、在七年级举办了以“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为主题、在八年级组织学生开展了“我喜爱的民族自治区”为主题的历史知识手抄报的制作活动。每次活动教师指定主题,让学生围绕“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我喜爱的民族自治区”,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或者请教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手抄报。要求人人参与,然后,课题组成员对收集上来的手抄报进行逐一筛选,从中挑选出100多份手抄报在学校大橱窗展出。该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我国的民族自治区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高一年级举办了以“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为主题的辩论会,这项活动从计划到具体落实,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先在各班分组进行辩

论,获胜方参加年级组的复赛,最后两个优胜班级在学校多功能进行决赛,并现场实况录像。我们邀请了学校领导、各教研组长担任评委,并现场进行了点评,整个活动过程组织严密,配合默契,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课题组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4、在高二年级举办了“课本剧表演”。由课题组教师分头搜集资料,筛选剧本,最后,确定了“文成公主入藏”、“重庆谈判”、“开国大典”、“新航路的开辟”、“法国大革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加冕称帝”等10个片段,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编写剧本,制作道具,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每班安排2个学时表演。该项活动学生特别喜欢,参与的热情高,干劲大,效果好,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

5、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课题组分阶段举办了“革命歌曲大家唱”活动。根据学校政教处提供的革命歌曲备选曲目表,我们结合各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了诸如“歌唱祖国”、“红星照我去战斗”、“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阿瓦人民唱新歌”、“心中想念毛委员”、“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南泥湾”等100首革命歌曲,先在课堂上分组比赛,然后分班级比赛,最后准备在全校掀起“革命歌曲大家唱”的高潮,通过这项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斗志。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对中学历史活动课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科学的界定

1、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与常规课堂教学不同的历史学科活动课。集中大量的实践活动,提供相对自主的探究空间,让学生体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程——指中学历史教学中区别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活动课程和具体进程安排。

3、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其内涵拟可表述为:在中学阶段,实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活动课程并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以及对历史活动课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活动课程的合理安排。

4、中学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历史知识,并有利于会考和高考,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才是中学历史活动课的本质所在。

(二)对中学历史活动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1、历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方面。

首先、以历史教材为依托,认真组织教材中的活动课。

我们所使用的北师大版的历史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活动课,无论是七年级,还是八年级,选题都很精巧,内容丰富。譬如,编写历史小故事、历史知识竞赛、历史知识报告会等等。同时教材还附有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要求、活动提示以及参考资料。这些活动课类型丰富,有竞赛式、辩论式、历史学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是同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其次、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学生这一主体,不要凭教师的好恶选择内容,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内容。比如八年级上册第21课的学习与探究,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为主题开展活动课。学生提出建议,能否将“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改为“爱国歌曲联唱”。毕竟,抗日的主题更单一,离今天的学生更遥远一些。同意将主题改变,但教师也提出要求,所选爱国歌曲在演唱之前,必须有词曲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达的爱国之情的介绍。主题的改变,更符合今天的学生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家乡、走进社会。譬如,我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系列——《我爱母亲河——走进黄河百里风情线》、《我爱母亲河——走进黄河千年古镇青城》等,都可以充分利用。结合我们周围的文物古迹,选取主题,开展活动课,让学生体会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2、历史活动课的实践方面。

通过本次课题的活动实践,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历史活动课,它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技能知识等层次得到发展。这符合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使我们更进一步体会到: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课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尝试。

首先、历史活动课把课堂和学科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提倡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性学习,既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热点。譬如,将历史知识改编为历史剧本,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的重要举措。剧本的改编,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从历史知识入手,见人所不见;强调艺术性,敢于合理想象,想人所未想;强调综合与重组历史信息,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这些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科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有的学生通过编排历史短剧,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历史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样就使学生把远离时空的书面知识,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的更深透。既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素质。

其次、历史活动课使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综合应用。让学生走进历史剧场,通过查阅资料、选取主题、排练表演、制作道具等,弥补了青少年自主性、实践性的缺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策划、制作服饰头饰、布景、画宣传海报„„尽管有的表演有些过火,有的道具不符合时代要求,有的主题不鲜明,有些内容挖掘的还不够深刻等等,有许多还很稚嫩的表现,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编演历史短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扩大了知识领域。

第三、历史活动课加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精神。

例如,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同学们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绘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或口技的,就搞配音伴奏;写作水平较高的,就承担编写剧本的任务;„„各扬所长、相互配合,加强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第四、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耐挫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学生参与历史活动课的

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耐受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不无裨益。

只有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为人们认识与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与发展主体的主体性才能受到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素质教育理想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活动教学通过活动切实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学习,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最终会成为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最佳途径。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我校初中年级班额普遍较大,平均人数接近70,大班额的存在,对活动课的开展来说,带来一定的困难。任课教师为了组织一次活动,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活动的周期太长,承担实验课的教师负担过重。

2、学生对历史学科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历史是副课,中考不设为必考科目,高中只有文科生才重视,所以,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指定的课题往往采取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加大了教研课题的难度。

3、对课题组教师而言,大多没有做过课题研究,缺乏经验;但是,他们敬业精神强,工作积极性高,投身教研教改的热情高,只是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希望上级科研部门能定期组织一些研讨培训,以提高课题组教师的专业素质。

4、研究经费短缺。对课题进展过程性的记录往往因为资金的短缺而留下缺憾。

第二篇: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山东省昌邑市丈岭岭初中方夕海邮编:261319

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中学历史学科中概念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认真探讨的重点之一。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一、正确认识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结构

历史学科基本概念可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大类。所谓史实概念,是指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例如中国现代史上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它包括对该事件的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等基本史实的概括;也包括对这一史实的评价——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中日矛盾迅速上升,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

史实概念依其所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盘庚迁都”、“焚书坑儒”、“辛亥革命”、“七·七事变”等均可视为事件概念;而人物概念主要包括时代、类别、事迹影响及作用等;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每一个具体人物都可以作为一个人物概念,如孔子、屈原、李白、孙中山、毛泽东等。事实上,许多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又是互相包容的,因为“事中有人,人中有事”,如:“虎门销烟”与“林则徐”、“《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等。但它们之间亦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前者侧重论事,后者侧重论人。

理念概念则是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比如“封建专制制度”、“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事件概念与理论概念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它们的内容构成都是有“史”有“论”,前者以“史”为主,后者则以“论”为主。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理论概念,才能较好地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掌握基本规律,才能有助于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知识结构,可划分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三个层次。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基本知识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从而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概念的产生,是历史认识过程中的质变,表明人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阶段。学生再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及系统综合,进而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认识历史本质,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概念是基本知识认识上的升华,又是基本规律形成的基础,理应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着重点抓紧抓好。

二、历史概念教学需要有效的策略

众所周知,不同的知识具有不同的智力价值,即不同的知识对人的智力发展有不同的促进作用。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尤其是理论概念抽象概括程度较高,其智力价值也就较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曾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可能会在记忆中很快消失,但基本概念则可保持长久,并且它还为我们继续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指导。有鉴于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探求最佳策略,讲究方式方法,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对史实概念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

一般地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了史实概念的教学,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要求,指导学生在概括中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几大要素的完备、准确。但对于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则往往缺乏理论上的分析。这样会导致学生在掌握史实概念,只是记住了几个大的具体要素,但把这一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学生的头脑里,仍然显得零乱和模糊。因此,教师在备课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交流,努力把握每个史实概念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

二是要切实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巧妙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历史概念教学倘若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即使表演得再出色,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以便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只有学生的自主意识强烈了,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上,饶有兴趣地去学习与思考,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要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辩意识和探究意识。在进行历史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受前人思维定势的影响,抛开前人(甚至某些权威)对一些概念的讲解、评价,通过自我理解和感情体验以及交流、比较、归纳,获得独特的感悟。要把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表达观点、施展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创设丰富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以真正增强表达效果。

三、关于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既是一个教学重点,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对历史理论概念掌握的要求也随之增多、提高,这有助于师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

概念以及学科体系结构的整体把握。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研究。一方面,要根据各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确定好各年级掌握的基本概念(史实概念、理论概念)并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如初一学生由于知识积累较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应着重要求他们对比较简单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春秋五霸、四大发明、李白、杜甫等。初二学生的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要求他们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南京条约》、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概括一些抽象程度较低的理论概念,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等。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历史知识积累逐渐丰厚,抽象思维能力渐趋形成并不断提高,就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概括理论概念,并能运用理论概念及其相关的基本规律(原理)去理解、分析新的历史材料,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另一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史实概念和理论概念要认真研究其特点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理论概念是在基本史实和史实概念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评价;而一般史实概念则做到简明、准确、全面。同时,要正确处理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中,史实概念是概念学习的基础,理论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首先可以借助理论概念来抽象概括史实,形成一般的史实概念;在掌握了一定的史实概念后,还可借助理论概念对一般史实概念进行归类,并建立起相关史实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学科的概念结构,而在一般史实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

总之,历史概念教学是重要的,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也是较难把握的,这就需要每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第三篇:重点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重点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课题的名称:

指导老师:

组长:

组员:

一、研究内容:

1、海南骑楼老街的由来:

海口骑楼老街的由来,跟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大有联系。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至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从此,琼籍人士热衷于下南洋谋生,外国人则可以在琼州自由往来。1924年,为了建省办特区,当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海口文史资料》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利于人们遮阳挡雨。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路通财通,随着商业铺面的建设,老城区的商贸业也急速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600多家,贸易总额达到一年数百万元。到了夜间,店铺灯火辉煌,广告牌被映照得五颜六色,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宛如上海十里洋场。

2、海南骑楼街区的风格:

沿着海口骑楼老街漫步,这种南洋风格的骑楼,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的,在马路边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度有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海口骑楼街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形态,在于它中西合璧的特色,门窗、装饰、街道的适宜尺度。这些建筑的柱廊、敝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中都融入了欧洲建筑元素

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有些还保留着早年的商号,成为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街。骑楼一栋挨着一栋,邻里或者共用一堵墙。骑楼的颜色米色、乳白、嫩黄,端庄典雅,但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南洋色彩还有那些穿行在骑楼间苗条、婀娜、风情、野性的南国女子,今日的海口街头依然可以看见,衬着大朵的花瓣和高高的椰子树,深蓝的海水和五色的帆船,桃红、橘黄、宝蓝、翠绿毫无顾忌地流淌在骑楼檐下,穿着鲜艳衣物的厚嘴唇、幽深眼睛、轮廓分明的南国女子和少年,和这里的气候一样,热情、奔放、自由。

3、海南骑楼街区的典型建筑:

海口人热爱骑楼,骑楼是老海口的神韵。几代人的生生息息都在依傍它遮风挡雨。静态的老街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而动态的人间烟火更能够体现出老街记忆中的人文情怀。在这些骑楼里,有家族的兴衰历史,也有战火中人们的痛苦和无奈。骑楼,不仅是海口的视觉记忆,也是我们直接感受历史的方式。不仅是很多内地游客,就是很多海南本地人,都难以想象当年骑楼老街上外国领馆林立,更难以想象华侨、渔民、学生、革命义士等等在此探求真理谋求伟业的盛况。

爱国华侨积极为海口投资建设,海口老街上的多数骑楼是由华侨修建的。1928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海口汇兑同业工会理事长周成梅倡议集资在海口建一座钟楼,以便统一全市时间。海口商界、香港琼籍商人、海外琼籍侨胞纷纷捐助,所需款项当年就筹足。由于道路扩建,海口钟楼于1952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移建,都保持原结构。该钟楼为六层混合结构,高27米,平面为5.37米×5.37米的正四边形,立面造型采用在四角设随楼层升高而逐层收缩的附角柱,因而表现钟楼的立体感,并在底层设拱形大门和上层采用拱形小窗,衬托出钟楼挺拔俊美的形象。在钟楼顶层四面的报时大钟设在正中,并在楼顶竖起8支高低不一的箭状尖顶,使整个钟楼更和谐和完整。钟楼外墙采用红砖砌清水墙。整幢砖红色的钟楼,在绿树、内海、蓝天的映托下,秀丽出众,清雅夺目。上世纪50年代前这座钟楼旁边就是码头,不少离岛进岛的海南人都是听着钟声从这里经过的,因此对钟楼的印象非常深刻。不少华侨回国后,看到钟楼就似看到了家乡,它也成为了海口人故乡的象征。历史不会停住脚步,钟楼的时间也将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

4、海南骑楼街区的文化意义:

在海口骑楼街区,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向人们讲述海口精神和气质。这种精神中带有一种博大和宽阔,也带有几分传奇和神秘。也许“满街的方言只字不懂……而满街的内容涵盖着地理、历史、气象、考古、艺术、建筑、园林。肯留心处,处处是学问”。

因为临海,大海不仅给了海口人开拓精神,也给了海口人对于未知生活的虔诚期待。无论是文化生活还是宗教生活,都是海口文化的呈现。作为移民岛上的移民城市,海口骑楼街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个案古迹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因其更显著的地域保存价值而身价百倍。

在这些风情万种的骑楼里,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民国第一楼”家族兴衰的传说,有富家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往事,有“大亚旅店”“裕大商行”神秘东家的遗事,有前清北京格格漂洋渡海远嫁海南的旧事……老街、骑楼在沧桑岁月中愈老愈有味道,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中越来越显得时尚珍贵……这种生活将在未来继续延续,因为没有哪个城市有这样的自由度,能够改变你的,就改变你;不能改变的,就吸纳你,达到一种共融共生。

5、海南骑楼街区的规划复兴

早在1996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关于海口骑楼街区的振兴已经有过规划。随着时间的推进,2007年6月1日至7月30日,海口市对中山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新华北路、长堤路进行全面测绘测量,编制老街测量图册,此举标志着椰城的历史文化名街保护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在核心保护区,重点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即保护构成街区历史风貌外观的基本要素(建筑外观、建筑平面格局、建筑高度、街道空间尺度、环境小品、市政设施外观、绿化布局形式等),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进行整修、改造或拆除。

骑楼老街区对海口市来说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资产,是海口城市中心区最后保留的有历史意义的商业空间……可能成为海口最重要的地标……海南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洋文化、自然风情和发展需要,在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工作日渐推进的契机,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共同体

协力运作下,为了此种发展变化趋势,保存、修复和振兴大量的和重要的老建筑,仅仅保护那些“最好的”或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并不能满足海南省和其省会海口市的需求。

发展现代旅游、精致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以一个文化制作中心的文化氛围和特色向游客进行海口骑楼街区行销。将原先的古老建筑转变为休闲业态功能标榜着一种浪漫、迷人,带有某种特殊的社会印记和文化氛围的时尚,包括会议、展览、艺术、博物馆、文化遗产、休闲活动、免税店、酒吧、咖啡和一些特殊项目等。南洋风格的骑楼紧邻窄小的街道、小巷,这些不朽的作品与世俗平常的肌理之间的对比形成老街的空间特征。

随着海口骑楼历史街区地位的确立,在受到保护免于拆除和毁坏的同时,这里恢复起来的自信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商业投资。对于已经开发的商业,便捷的可达性和宽敞的停车场会把更活跃的商业活动吸引过来,同时吸引娱乐业和艺术活动在此扎根。骑楼的本质是给人方便,给人舒适,这样的设计理念永远不会过时。

作为海口城市变迁的载体,海口精神的文脉,注重活力和生机的创造,建设科学发展的国际旅游岛,发展骑楼街区独一无二的精神传承特性,将是海口市城市整体发展的精华所在。

二、探究结束总结:

通过对这次课题的研究,我们从中学会了许多知识,如:我们了解了海南骑楼的由来、风格、文化意义等等。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尊重海南骑楼文化、保护骑楼文化!让海南骑楼文化源远流长!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我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协作讨论,提高了认和能力,养成了自己自主学习的习惯。更为重要的是,重视团队精神,友好与别人相处,对于我们以后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亦有好处。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历史组组员有九位,在她指导下,我们顺利完成此次课题研究。

第四篇: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教育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庆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或教学理念。新课改和新高考都呼吁我们要进行有效教学。

2、现实状况:我们铜梁一中是一所重点中学,在铜梁区排位第二,由于有铜梁中学强大的压力,我校学生生源不是很理想,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我组教师4人,两位老教师两位新教师。而且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三、师生互动不强,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五、合作流于形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为了适应新的课改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素质教育是否真正落实。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就具有了实际意义:通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策略研究,促进历史教学改进原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填鸭式”教学模式,改进教师照搬教材和教辅资料,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主动、探究、批判、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丰富“高效教学”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有价值的案例,从实践的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3、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二)、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让本课题组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研究,探索出结合“校情”、“生情”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摸索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并为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高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言设计的研究

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端,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的课题、新的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了基础。

2、板书设计的研究

好的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3、课堂提问的研究

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4、教学语言的研究

教学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起来,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5、指导练习的研究,精心设计练习题,试题必须有针对性,题量适中,难度适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四、主要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确立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评价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二)实验对象的选择:

本组全体成员:陈升槐、代升智、周雨、刘旭辉;全体高一学生。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实验时间:2014年9月——2016年6月

(二)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其它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开研究课、研讨会),撰写案例和论文。

3、总结提高阶段(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由郑春萍及全组成员负责。阶段成果形式:教案、课件、论文、实验报告。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做好课题实施准备:2014年9月我们正式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组长及课题组成员,对各项工作实行分工,初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手段等,制定了研究方案,定期学习有关理论、研讨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课题教学实验,并不定期的向专家咨询、请教。

(二)开展历史高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本课题的“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这是区别于以往“高效教学”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是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索促进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历史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不断进行反思、积极撰写论文:我们课题组主要在理论上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迫切性;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对课题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总结,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研究体会、心得、案例等。

七、研究成果: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带动了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能力,为优化学校办学条件起到了推动作用。

2、形成了课题组优秀教案集、学习笔记集、优秀论文集等,在全校进行了推广。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成绩永远只能代表过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因为课题组成员课务重,课件的制作不到位,评课记录只有个人记载,没有形成集子等,研究课、公开课能注意到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但平时的课随意性较大,课题组教师年轻化,经验不足,骨干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引领,教师研究积极性有待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虽然我们的课题马上就要结题,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课题组成员依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历史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2016年5月31日

第五篇: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结题报告

《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课题结题报告

双城市五家高级中学课题组

《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结题报告

双城市五家高级中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建立和谐型社会,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是我党确立的大政方针。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也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做好和谐班级建设工作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的管理工作有着深远意义。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课题,以期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和谐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和谐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完善学生与教师的人格。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对话交流,实现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这必将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造就社会栋梁之才。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是将团体心理辅导和班集体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养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思想修养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人际基础;二是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师生融洽相处、互相尊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亲和力,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营造一个温暖的、富有激励性的师生交往环境;三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重视非正式团体的引导,关心处境不利的学生,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间的人际冲突,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四是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指导班集体建设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师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创建和谐班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和谐班级的物质文化与管理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由相关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也是班级文化的表层,班级精神文化体现其中。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要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与管理。

2、和谐班级的精神文化与创建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然而它必须以班级制度为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就是指在班级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在班级全体成员中达成共识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保障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和谐班级的精神文化是通过开展各项班内主题活动和班级制度建设,以及丰富的学习生活来创建的。

3、和谐班级的人际关系与协调

和谐班级的人际关系,主要来自班集体成员的行为文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大力度促进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和谐,以和谐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促提高。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宗旨和目标。(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师生相处彼此协调、配合,感情融洽。学生乐于从教师方面接受大量的信息,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教师的教诲能通过学生敞开的心扉直接进入心灵深处。教师也能够从学生身上获得启迪。(2)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主要指在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依赖、排斥、摩擦、和解、妥协等各种关系的转化,使学生找到一种“适应”自己的位置,感受和谐的可贵。进而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 要探索尽可能多的有关创建和谐班级文化的论著,理论材料,筛选出针对性强、有价值的信息,夯实理论基础。

2、实际调查 在研究初期,通过谈话、发问卷等方式,来了解现状、收集有关事实、数据等材料。

3、探索实验 在尝试中进行探索与研究,在各班开展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验,取得实验的资料。

4、个案研究 运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对个别学生、实验班级、某些特殊文化现象等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力图揭示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5、经验总结 坚持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边修正、边引导等过程性研究,及时形成阶段性小结。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大致分研究起步(准备),研究实施,归纳总结三阶段。现将各阶段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0年6月~2011年9月):主要工作是制定研究步骤、设计并完善课题方案,启动教师课题研究培训。

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2.课题组提供关于创建和谐班级的相关辅导材料,供成员学习,每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上交了一篇关于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培训体会。

3.制定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准备启动实验研究。

4.开好相关动员会,明确研究实践的目的、意义、要求,调动积极性,达到课题研究实践的一致性。

5.查阅文献资料及材料收集。

(二)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3月)。

1、深入班级开展问卷调查,对调查了解的数据材料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调查、讨论的基础上,课题小组制定了《和谐班级评价细则》和《和谐班级建设标准》,2、每位实验教师制定了本班的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地操作执行。

3、利用校园花坛、走廊等学生课间活动的场所,以及校园板报等形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做好“墙文化”,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块园地。利用这个阵地,可以结合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如时而展示班级活动剪影,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获奖作品,时而刊出丰富精当的剪报,诸如此类的活动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班级精神文化氛围。

4、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了典型案例,并进行交流研讨,同时实验工作开展好的教师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有效地推进了课题研究工作。

5、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向学生渗透和谐教育理念。

(三)第三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

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收集数据,撰写有一定价值、一定学术水平的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通过二年多的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课题组全体成员形成共识,总结出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几个方面:

1、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首先要做好班级环境卫生工作,在学生中形成“班级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共识;其次,做好班级教室的环境布置,通过班训、班风、名人名言、学生语录、手抄报等形式,合理、美观的布置教室,使学生身心愉悦。

在这方面参与实践的班级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班级都能做到窗明几净,让人净心,墙面文化,让人赏心,墙角文化,让人舒心。每月更换的墙面文化更是传递着赏识人、激励人、陶冶人的温馨。各班黑板报的布置充满了班级特色,师生在这样干净卫生,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自然是身心愉悦,倍感舒适。

2、建立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

在班级管理中,要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应当建立相应民主的班级制度,发扬学生的民主意识,必然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实验班级的制度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杰作”,而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把班级的管理权还给学生,班级充满着和谐的成长气息。

3、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我们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文化特色。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死搬教条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引导者,教师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营造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自然地被激发出来。我们规定了师生交往禁用语张贴在教室前后墙,提醒师生之间多用和谐用语,促进和谐关系。

另一方面,我们不段改进班级文化的形式和手段,使学生与教师沟通更多一些,也更为协调一些,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和谐发展。

(二)学生的变化

1、自律性增强。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许多学生逐渐摆脱了自我意识的封锁,学会了客观地认识学校的各项制度,自我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面临困难和问题时,学会了自我教育,真正让成长成为自己的责任。

2、认同感增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对周边环境和班级其他人员的认同感,对班级管理制度也增进了理解,班级出台的制度得到了学生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学生对班级产生了强烈的的归属感。

(三)教师的变化

1、教育理论素养显著提高。

突出表现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在教育价值观、培养目标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等方面,从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从而带来班集体建设的管理方式、操作方法和教育行为的变化。班主任的角色逐渐从“师道至上”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由管理、训导学生的“牧羊人”转变成为学生服务的“领头羊”,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良师益友;学生逐渐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班级充满着和谐气息。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教师学到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也得到提高。

2.班级管理能力增强。

课题实验的教师中有两名在参与课题研究之前未担任过班主任工作,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帮助下,都迅速成长为优秀的班级管理者,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其他有班主任管理经验的教师也在彼此协作和共同探讨中提升了能力,成为学校班级管理中的骨干。

3.教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在实验中我们要求教师把日常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融入课题研究之中,要求班主任善于捕捉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入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善于总结,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为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透过陈玉敏老师开展的“发扬雷锋精神,创建和谐班级”、赵岩老师班开展的“架起沟通的桥梁——走进父母”、范德成老师的《和谐个体、和谐班级》等主题班会活动,我们惊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班主任能把解决班级管理中问题与课题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践行着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过程。不仅为理性带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在班级管理实践中,逐步培养着研究习惯。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并撰写了相关的论文。

《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做法》 陈玉敏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周顺鹏 《浅谈和谐班级的建立》

于善柱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班集体》

赵英红 《和谐班级建设》

范德成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赵岩

《增强班级凝聚力 创建和谐班集体》马明华

七、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两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1、在和谐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强。原因,第一方面是由于以往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学习者,学生必须服从老师,惟老师是从;第二方面是由于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较多受到保护,缺乏生活基本技能和基本常识,自主性、独立性差;因此我们认为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2、在和谐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班级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也是防治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重要场所,那么如何营造一个健康心理的班级文化氛围呢?这就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下载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结题报告(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结题报告(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生教育教学实践结题报告

    “三生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我校于2011年2月申报的课题《“三生教育”教学实践》于2011年3月被陇川县教育局立项批准。我校认真组织了课题研究......

    历史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问题及教学思考【摘要】我们在开展历史活动课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实践困难,主要有:活动课的开展计划不周,学生活动能力不齐,老师的重视和指导程度不够,诸多客观......

    综合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负责人、执笔人 徐淑芳 一、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综合:一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综合实践 结题报告 (4000字)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五常市安家中心校王春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五常市安家中心校 王春宇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相整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推行以来,教育教学更注......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弊端较多。如学生记不......

    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钟欣洁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中学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

    愉快教学结题报告

    《“快乐数学教学”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我们坚持“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在教学改革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