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5篇

时间:2019-05-13 01:4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

第一篇: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

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贵州省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意义,对“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策略展开探讨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必然和可然路径选择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创新;贵州省;城镇化;政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引言

城镇化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直社会各界人士所热点关注。广义上而言,城镇化即农村人口逐步朝城镇流动,并最终转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中国家朝发达国家进程的必经之路。“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说。自上述话的字面含义可看出,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最为核心的内容。城镇化是一项需要长耗时、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务必要借鉴国际先进城镇化发展经验,在发展历程中开拓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重要的基石作用,教育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所在[1]。现阶段,贵州省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贵州省政府正以经济社会转型为良好基础发展科教兴省战略,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

一、现阶段贵州省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数量、规模欠缺全面规划

伴随着贵州省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现阶段存在的学校数量及规模变得愈来愈难以满足学生就近择校的需求,从而导致一些学校生源超过学校的承受量。同时,由于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学校所要接受的生源也会明显增多,给城市学校教学基础设施提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山区学校,则面临生源极大缺失的问题,是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出现闲置情况,破坏教学资源配置平衡。

2.学校创建、发展创新性不足

现阶段,贵州省有极大一部分学校存在创建、发展创新性不足问题,这些学校早创建过程中,多采用单一的使用管理、规划设计以及建筑施工等方法,使得校园在设计方面出现不科学、不合理情况,无法有效显现校园的主题特色,对学校传承自主文化造成一定的制约。此外,一些职能部门在对学校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备的过程中,并没有从学校实际情况及需求角度出发,而进行主观经验的配发,使得配发的大量基础设施设备得不到正常使用,出现严重浪费现象。

3.教育创新驱动缺乏人文性

多种不同的力量驱动是基础教育工作创新的关键。当前,贵州省基础教育工作创新驱动存在的首要问题为缺乏足够的理论性指导,基础教育创新人文相关内容融合不充分。另外一方面,在基础教育工作创新相关师资力量、基础设施设备不足,基础教育工作创新工作队伍工作效率底下,对基础教育工作创新工作长远建设造成不良影响[2]。

二、“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意义

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必然和可然路径选择,也属于全面促进贵州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要求,通过将政府自身开展基础教育特征教育涵养等进行科学合理融合,从而得以收获对基础教育的科学化创新途径。现阶段,城镇化脚步不断推行、深入,在学校所处的当前新时期下,政府部门、校方要进行不断的开拓创新,对今后教育发展方向展开科学合理的探寻、分析,对教育工作创新实践所面临的各种难题进行清晰细致的了解、解决;在“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深刻总结、读懂城镇化下学校思想价值管理转变情形,全面发扬基础教育培育文化、凝聚人心及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精神,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

三、“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激活农村教育

(1)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价值,缓解农村学校面临难题

现阶段,贵州省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多小规模的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指的是总人数不超过100人的农村学校,分别有不完全小学、部分完全小学及农村教学点等。2012年9月6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特别指出,对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行为应当予以坚决的制止,这一举措彰显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已步入一个“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时期[5]。面对贵州省农村小规模学校问题,我们应当关注其存在的价值。学校属于一个重要社区群体组织,一个社区是否适宜生活居住,学校存在与否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若学校脱离了农村,自文化意义角度而言,它将不在会被称呼为农村学校,同时也会进一步使得农村更加荒漠。由此可见,在非不得已情况下,不应当单凭农村学校的规模小,而对其进行撤并。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价值得以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农村学校面临难题进行缓解、解决,I.针对一些永久留存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给予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及学校管理等内容的有力支持,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本土特色化建设;II.针对一些暂时性留存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给予校园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及学生安全等内容的有利支持,充分确保儿童的合法权益;III.针对一些即将撤并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给予校车服务、学生分流及校产分配等内容的有利支持,以促进学校撤并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2)立足贵州本土,重视农村教育特色发展

现阶段,伴随着义务教学理念的不断进行、深入,贵州省农村学校在硬件设施设备配备改善方面已经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发展出有着农村特色的教育模式,是现阶段农村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受农村教育过度的模仿城市教育影响,属于农村教育自身本土的教学特征未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试。现如今,在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当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立足贵州本土,重视农村教育特色发展。好比四川省成都浦江县的农村办学经验就值得我们借鉴,浦江县在发展自身农村教育过程中,立足本土自自身产业角度出发,开创了一套以“自然、绿色、开放及融合”为特点的当代田园式教育模式,经对各方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构建起“一校挂两牌”的学校创办模式,学校办学还结合了当地茶叶产业,一方面塑造起校园有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氛围,一方面促进了本土茶叶产业的有效发展。

2.由城带乡,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过去城镇化发展偏向于“重城轻乡”,一味的发展城市,而忽视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务必要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发挥起城市引领农村一并发展的作用,注重由城带乡。由此可见,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必然和可然路径选择,要求一定要发挥城市教育的带头作用,发挥城市教育优质教学资源优势,引领农村教育协同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I.引进城市教育先进理念、优质师资等资源,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先进理念、优质师资等资源引进应当在政府和学校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进行,且引进教育资源不能过于盲目,要对其展开透彻深入的分析,并制作引进可行性报告。II.颁布相关扶持政策,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减城乡教育差距。好比我国江苏省苏州市在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便颁布了“六个同样”政策,分别为“学校环境同样美”、“教学管理水平同样高”、“教师综合素质同样好”、“教学设施同样全”、“教学经费同样多”及“学生个性同样得到弘扬”[6]。

3.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城市教育校际均衡发展

城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城市择校问题。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不但会导致农村学校人口不断降低,还会使得城市教育资源变得更加稀缺。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政府应当推进教育创新,进一步开拓城市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促进城市教育校际均衡发展。I.开创名校集团化。为了输出民校优质教学资源及提升相关较差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政府部门的协同引导下,将名校区域范围相应教学质量欠佳的学校纳入到名校进行一并管理,经采取分校管理的模式,将名校与较差校发展成为名校集团,积极促进城市教育校际均衡发展[7]。II.开创学区管理制。开创学区管理制,根据区域范围之中优质教育资源概括,将街道作为单位对各个学区展开划分,各个学区均配备有完善、优质的教育资源,经构建起规范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相互分享各学区学校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及课程资源,开拓城市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积极促进城市教育校际均衡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些年来,贵州省在发展基础教育方面已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但相较于我国一些发达省市地区仍旧存在一些差距。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势必将更加深入,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必然和可然路径选择,贵州省政府部门势必要秉承着“创办社会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大量的优质学校,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一教育宗旨,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峰.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四大命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1):1-5.[2]边团结,郭胜.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向选择――以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7):8-10.[3]王艳成,城镇化.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背景论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01):24-27.[4]胡俊生,司晓宏.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平原模式”与“柯城模式”浅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3):180-187.[5]Masahisa Fujita,Paul R.Krugman.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杨仪青.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4):385-386.[7]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识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16-117.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朱广黔(1971-),男,布依族,江苏沛县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城市管理。

第二作者:许湘云(1973-),女,湖南湘乡人,本科,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普通话教学。

文章为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贵州省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ZC008)

第二篇:夯实教育教学管理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夯实教育教学管理

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我们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地处皇姑区西部,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现代化完全中学,多年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平等合作 个性发展,让二十一中学成为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每位教师勤勉工作,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本着人各有能,因艺受任的原则,培养热爱祖国,品行雅正,学有所长的新时代人才。

06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奠定高中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养成其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真正做到平等、合作、个性、发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体系,我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不断思考,摸索着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学习,把握课改方向

学校领导班子的理念是教师理念改变的前提,几年来,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经验是校领导班子一直关注的问题。

06年暑假,赵智学主任去山东参加新课程培训班了解课改情况;开学前王校长、孙校长、赵智学、张颖玲参加沈阳市高中新课改启动仪式;孙永盛校长参加区干训部组织的培训班,并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观摩课,同时我校规定每月最后一周行政例会为教育法规、课改理论学习时间,每位成员都要认真解读文件,结合自己一个月的学习、培训和听评课谈体会、谈认识,把握课改的精髓,更新教育观念,确 保课改顺利进行。

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把高中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更加“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上。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五个带头、七个典范”,即:带头遵守制度,带头教学改革,带头教育科研,带头讲奉献,带头办小事;做廉洁公正的榜样,做求真务实的榜样,做高效服务的榜样,做全面育人的榜样,做打造团队精神的榜样,做为人正派的榜样,做快乐的榜样。校领导走进课堂,践行新课改,体会新课程,为教师做出表率。关注培养目标的变化,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管理首先应考虑并且追求的价值所在。

(二)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保障机制,创造育人环境,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

长:王基伟 副组长:孟

成 员:孙永盛

冯恕诚

高永义 职 责:负责课改的全面工作

2.成立学分认定领导委员会

任:王基伟

副主任:孙永盛

冯雨松

成 员:赵智学、郑国伟、张颖玲、各学科教研组组长 职 责:领导和指导学分认定工作,将相关资料归类、存档。

3.成立学科学分认定执行小组

长:本学科教研组长 副组长:本学科本年级备课组长 成员:本学科任课教师

责:负责指导本学科各模块修习学分认定的工作

4.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长:孙永盛 副组长:张颖玲

员:赵智学、郑国伟、谭晓杰、张秘军、于淑敏、罗晓琴、5.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

长:孙永盛 副组长:张颖玲、赵智学

员:张秘军、于淑敏、罗晓琴、学校坚持以德立校、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学校各职能部门围绕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制定工作计划,在保持原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管理新办法,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优化、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及落实后,改变了老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从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先后制定了《沈阳市第21中学课程改革工作方案》、《学分认定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及《选修课指导》等制度,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落实各项工作。

(三)教师更新观念,大胆实践 1.树立“服从、服务”观念

服从服务观念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牢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一核心理念,无论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取舍,还是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等,都要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流程时,要把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要把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作为一切工作的着力点,要把不断发现、及时肯定并欣赏学生的闪光点,不断研究、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点,4 不断分析、千方百计弥补学生的不足点贯穿教学工作的始终,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扎扎实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2.校本教研有所加强

新课改以来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等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在我校现有师资水平条件下,一方面要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校本教研,实行课例教研解,读新课标,实践新课改,教研组活动要紧紧围绕课程改革,把握课改方向,通过研讨,听评课,说课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学校规定,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四定”即定地点、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定研讨主题。通过备课、说课、试讲、改进、上课、评课等过程,强化了集体学习,开阔了大家视野,增强了老师的团队意识,并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学校健康、稳步地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基础。

3.校本培训有的放矢

我校制定了科学的校本培训方案,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以“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关注青年教师”为原则,分层推进,为教师搭建多层次的培训平台。成立教学中心组,为了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组内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促进中心组教师自身提高。经过教师推荐与自荐相结合,学校成立了教学中心组。学校还制定了教学中心组职责条例,为教学中心组规定了具体的 工作任务。“教学中心组”担当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智库角色,成立两年来,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每年进行教师专业测试,包括新课标和专业知识,参加沈阳市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学测试

4.校本课程开发,与我校的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等特色结合

结合我校的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特色建设,挖掘教学潜能,开设选修课,开发校本教材,经过教师报名,教师课程推介,学生自主选课,教师自己编写讲义或校本教材等一系列过程,我们教师共申报42门选修课程,最终确定在高一年级开设《摄影构图》、《标准日语》、《野外生存》等13门选修课程,学校对此也有相应的鼓励措施。5.注重校际交流

我们经常派老师去兄弟学校听课,加强与教师学校、教研室的联系。学校与大连36中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每学期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授课、教研、学习。两年来我们承办了数学、语文、历史学科的皇姑区“走进新课程教学大赛”,沈阳市高中课改语文大赛等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与同行探讨教学中的得失,使我校教师受益匪浅。6.教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新理论需要学习,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学校不少教师自发订阅、学习有关课改的报刊杂志,积极撰写课改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主动提供研究案例,自觉进行课前研讨和教后反思。以课改激活科研,科研支撑课改,一直是我校科研工作的宗旨,目前已开展的“十一五”课题五个,进入中期总结阶段,同时还申报了沈阳市一线教师科研课 题三项,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很高,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争取每位教师一项校本课题,由教师个人申报,科研处审批。7.合作意识有所增强

我校制定了教师“集体备课评价体系”,经常开展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意在渗透和培养教师跨学科的意识和能力。

目前,我校课堂教学已经明显改变,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已初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成效良好。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从以往单纯的听老师讲课,变成了今天课堂中老师与同学积极互动、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探究者。课改使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渐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得到了老师、同学的尊重,自信心、求知欲得到激励,对学校生活有了积极体验,厌学的学生逐渐减少了。

(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首先应该是主动的,是学生“我要学”;第二应该是自主的,是学生“我能学”;第三应该是有差异的,是学生“按我自己的方式去学”;第四应该是体验性的,是学生“不仅在听中学,还要在做中学”;第五应该是合作的,是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中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应以人为本,要着眼于提升和改善教育的内在品质。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人人想学,人人会学,人人学好。对传统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进行扬弃,建立符合青少 年发展和成长规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教育。

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学中老师开始注重学生的关注点,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学生感受到新教材对生活的影响,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今,部分学生逐步形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敢于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或上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或外出调查访问,学生们感觉到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益较多。

开展研究性学习,善于用现实的角度思考生活中问题。学校有与众不同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这些都是潜在的课程资源,而且触手可及,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师生的认同。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我校师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流程,首先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召开开题会,对学生进行分组,监督研究过程,进行优秀成果的展示,进行表奖,邀请区教研员进行指导。我们保证每位课改年级的学生都参加课题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学分认定。

(五)科学评价,客观公正

学校尝试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老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由过去凭老师一个人和考试分数说了算,改为多元评价、重视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等多种方式的评价实施学分管理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元、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 合、动态的成长记录,全面反映学生成长历程。学校应采取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修习状况。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

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对老师的评价,学校既注重结果与效益,又重视过程投入,促进老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六)不断反思,迎难而进

面对新课程我们仍有很多困惑 首先,理论认识不够,缺乏前瞻性。

其次,师资培训工作不够深入,教师不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学习,需要学校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第三,科学的评价体制没有建立起来,将制约课改的顺利进行。第四,高考科目的设置和不确定为课堂教学带领的影响。第五,学校缺乏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条件,社会资源不足。

第三篇: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为了创新基础教育的发展机制,在‚八个单项奖‛的基础上,召开了教育质量提高总结表彰会,启动了‚1、2、3、4工程‛。明确了‚确保一个中心,狠抓两个建设,促进‘三教’结合,实现四个突破‛的发展思路,使基础教育的各项工作生机显露。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1、2、3、4‛工程为载体,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加强学校管理为保障,以争先创优为动力,促进幼儿教育的规范发展、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普高教育的优质发展、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民办教育的依法发展、成人教育的内涵发展、教师教育的务实发展,从而促进我市整体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机制 夯实基础 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xx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典型材料

xx县辖22个乡镇,299个建制村(社区),现有基层党(工)委41个(其中乡镇党委22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608个, 有党员13159人,其中农村党员7217人,占全县党员的54.84%,有村(社区)干部1183人。近几年来,xx县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及县委的要求,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这条主线,切实履行县委书记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着力推进思路创新、措施创新、机制创新,狠抓责任落实、抓制度规范、抓重点保障、抓载体创新、抓考评激励,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文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一、抓龙头强引领,着力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一)严格选任程序,调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2011年是乡、村党组织换届之年,通过对推荐、考察、选举等环节严格把关,进一步优化了基层领导班子。全县22个乡镇新当选的116名乡镇党委委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8%,年龄35岁以下的占到46.60%,平均年龄为36岁,保持了以30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年龄梯次结构。每个乡镇党委班子中都至少配备了1名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22个乡镇均配备了1名以上的女干部。全县村党组织委员的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了4岁,其中,69人年龄在35岁以下,103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女 1 性成员85人。在村支部书记当中,35岁以下的11人,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41人,村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得到了优化。如土地乡小湾村,通过选优配强支村两委班子,尤其是选好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带头人,使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得到显著增强,在经济能人型党支部书记唐少雄的带领下,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风气有了明显转变。近几年,小湾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基层党建示范村”、“全市生态文明村”和“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干部思想素质。大力实施村级党员干部“健脑工程”。把专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干部调训计划,培训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每3年轮训一次,每年举办1—3期培训班。2008年以来,全县共投入360多万元,举办了8期村主要干部培训班,参训人员达3000多人次。各乡镇党委也把学习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每年组织其他村级后备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农村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同时,县委还成立了一支由党校教师、农业专家、乡土专家组成的流动教师队伍,不定期的深入各种养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级党组织科技示范基地46个,树立党员科技示范户900多名,平均每个村有3名以上党员科技示范户。此外,还建立了村干部学历教育奖励制度。认真实施“一村一大”培训工程,对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文凭的村干部奖励2000元,取得本科文凭的奖励3000元。全县共有600多名村、组干部取得了大专以上 文凭,其中13人取得了本科文凭。通过学习和培训,让广大村、组干部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工作目标更加明确,政治上更加可靠,行动上更加有力。

(三)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培养优秀后备人才。为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工作经验足的人才队伍,xx县进一步完善了村组干部队伍梯次结构建设。要求各村要按照每个村民小组至少一名的人数培养村组后备干部,村民小组长原则上要从村组后备干部中提名,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原则上要从村民小组长中提名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村支部委员人选至少要有1年以上的党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人选原则上要有担任专职村干部2年以上的经历且具备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同时,按照“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科学育人、选人、用人,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通过各级领导联系帮带、县委组织部跟踪培养、定期举办培训班、积极组织发动全县年轻干部参加各类选拔考试等方式,为我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力量。2009年,全县有2名年轻干部经过公选被录用为处级干部,有4名年轻干部被录用为全市战略后备干部;2011年,有2名村委主任通过公开招考,被录用为乡镇公务员。

二、抓管理增活力,不断优化基层组织制度建设近几年来,xx县委、县政府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农村工作“村为主”的实施意见》、《xx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村组干部 队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制度创新,有效激发了基层组织建设活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成效。

(一)创新保障机制,优化工作环境。为了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建设环境,使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我县自2008年起开始实行“村为主”目标管理,采取县乡两级财政配套的方式拨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仅2011年,全县就安排1300多万元经费保障村级组织运转,2012年,又新增投入200多万元,使整个村级运转经费达到1500多万元,平均每个村的运转经费达到了5万多元。为保障基层干部的基础待遇,全县共安排720多万元用于发放村、组干部基本报酬,其中120多万元用于发放村民小组长的基本报酬,从今年起,村民小组长的基本报酬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0元提高到了每人每月50元。村干部的基本报酬则参照行政干部管理模式实行“一卡通”的形式发放,并根据农村劳动力年平均收入水平,建立了村干部基本报酬合理增长机制,村干部报酬从2007年的人均不足80元/月,逐步提高到2011年的人均近700元/月。为实现村党支部书记和其他村干部“退后有所养”这一目标,我县在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凡是专职村干部任职期间参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达到一定标准的,县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其中支书、主任每年按1000元以上标准参保的补贴800元,其他专职村干部按500元以上标准参保的补贴400元。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林权改革、征地拆迁、项 目建设等工作引发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不少村民对村干部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对村干部进行打击报复的现象。为此,我县专门建立了村干部受打击报复补偿机制和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机制。县财政每年投入12万元为专职村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另外,对遭受打击的村干部给予1000元以内的经济补偿,并严厉查处打击报复行为。通过发挥全县村干部受打击报复处理“110”的作用,切实保障村干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消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2010年8月,同益乡太坪村村委会主任雷依田在主持修建通村公路过程中,被前去阻工的村民打成轻伤,想到这些年为村里尽心尽力办事,村民反倒不理解,委屈的他萌生了离职的想法。得知这一情况后,县组织、公安以及乡政府立即介入调查处理,为其主持公道,并送去了600元补偿金,使其打消了离职的念头,工作起来干劲更足了。

(二)创新考评机制,激发工作斗志。为加大村组干部的管理力度,我县陆续出台了《xx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村组干部队伍管理办法》以及《xx县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的意见》,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组一级并强化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主体作用,通过细化职责、规范管理,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一是对村民小组长实行考核分类管理。每年先由支村两委对村民小组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类别,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分类管理,其中一类村民小组长由建制村进行表彰,每人 奖励200元,同时可按比例推荐人选到乡镇(场所)参与“先进村民小组长”的评选;被评为“先进村民小组长”的,由乡镇(场所)进行表彰,每人奖励600元,然后按照比例推荐人选到全县参加“模范村民小组长”的评选;全县共评出60名“模范村民小组长”,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每人奖励1000元。二是对专职村干部实行年终绩效考核。专职村干部年终绩效考核结果将与个人业绩考核奖励报酬直接挂钩。其中,考评为“优秀”等次的,每人发奖励报酬3000元,“合格”等次的2000元,“基本合格”等次的1200元,“不合格”等次的不发业绩考核奖励报酬。三是对所有建制村进行“村为主”目标管理考评。按照优秀村、合格村、基本合格村和不合格村进行分类定级,凡因计生、综治、安全生产等工作被“一票否决”的村直接定为不合格村。对评出的农村工作“村为主”目标管理优秀村,县委、县政府将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授予奖牌并奖励村集体1000元。

(三)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创业热情。为进一步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生机和活力,2009年,全县开展了 “十大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评选”活动,对评选产生的“十大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由县委、县政府通报表彰,奖励1000元,并由县财政拔专款为其办理养老保险,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后每月可领取600元以上的养老金。为加强对全县“十大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的后续管理,县里又出台了 《xx县十大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管理暂行办法》,激励他们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强的责任感投身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从2012年起,全县每年将开展 “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评选活动,对评选产生的优秀支书(主任)进行通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奖励5000元。此外,为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县里设立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基金,鼓励专职村干部采取集资、入股等形式领办企业,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凡新发展生产经营型项目所新增加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包括老企业、老项目扩大再生产后所增加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以内(含5万元),20%用于奖励村干部,超过5万元部分,再提取10%用于奖励村干部。

三、抓活动促发展,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效 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尽快缩短城乡差距,县委、县县政府从全局出发,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提高服务基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扎实开展“百个部门联村”活动。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工作水平, 按照“先进支部抓巩固、一般支部抓提升、后进支部抓转化”、“党群部门包弱村、政法部门包差村、经济部门包穷村”的思路,积极组织全县126个县直机关单位包村包企业结对共建,并引导全县100个基层组织建设较好的党支部与100个基础相对较差的党 支部结成帮扶对子,通过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科学发展观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和党建工作指导员进驻驻点(乡)村的方式开展帮扶工作。2011年,每个县直机关单位都投入了不低于5000元的帮扶资金,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各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员共筹措资金1549万元,共救助困难农户52.6万元,硬化通村公路62.11公里,修建村综合大楼26栋,修建农田灌溉水渠2365米;帮助企业建立种养经济合作组织9个,发展种养大户270个;开展普法、安全、计生等知识培训106期,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提质,净化了乡风文明。

(二)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联农户”活动。为切实转变机关干部作风,更好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2010年以来,xx县精心组织包括县处级干部在内的1200余名副科以上干部,深入开展了“机关干部下基层联农户”活动。按照“五个一”要求落实帮扶措施,即扶持联系农户发展具有稳定收入的产业,帮助其找准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对符合条件的联系农户至少开展一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扶持联系农户掌握至少一门种养技术或手工加工技术,提高种养、加工劳动技能;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条以上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影响带动一批农户支持并参与县乡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和中心工作的开展。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广大群众心目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活动开展两年多来,结成帮扶对子2377对,实施帮扶项目2953个,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8378个,用 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教育党员干部改善对群众的态度、密切同群众的关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促使机关干部查找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认真履职,树立良好形象,实现了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三)全面开展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竞赛活动。按照“一个支部一个阵地”的要求,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在全县开展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竞赛活动,并出台了对自建的活动室每新建一栋奖励2万元,每修缮一栋奖励2000元的奖励措施,在全县掀起了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热潮。自2006年以来,全县完成村级活动场所省级规划项目118个,县级“以奖代投”项目18个,村级自建项目153个。建筑总面积达52000余平方米,资金总投入达8092.5万元,其中中央、省级投入354万元,市级财政投入94.4万元,县级投入192.8万元,村级自筹资金达7238.5万元。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群众需求的不断提升,许多在八、九十年代初期兴建的办公场所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今年,我县又实施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全达标工程”并加大了财政投入,对所有在今年12月之前验收合格的新建活动场所,由县财政给予5万元的以奖代投资金。同时,按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全达标的标准,要求各地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努力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实现村民自治的平台、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舞台、拉近党群干群关系 的纽带,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主阵地,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四、抓创新求突破,努力打造基层组织建设亮点工程 根据上级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有关要求,我县积极创新党建工作项目,力争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优争先上求突破、在加强非公企业党建上求突破。

(一)实行农村(社区)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为巩固扩大一批先进党组织、提升一批一般党组织、转化一批后进党组织,使全县农村(社区)党支部紧扣“五个好”目标,扎实工作,加快发展。我县出台了《xx县农村(社区)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场所)采取日常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村(社区)党支部进行量化考核,主要考核创先争优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宣传文化、经济建设、村级事务、人口计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廉政建设等9个项目。考核结果分为一类党支部、二类党支部、三类党支部三个类别,并由各乡镇、场所针对不同类别的党支部实行跟踪管理。每年“7.1”期间,全县将从各乡镇(场所)推荐的一类党支部中评选出30个“红旗党支部”,授予流动红旗并给予2000元奖励;同时还将评出30个“三类党支部”,给予通报批评并要求挂牌限期整改,此外,还要求“红旗党支部”按照1+X模式与三类村(社区)党支部进行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其在党建、村务管理、产业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后进党支部共同发展。

(二)全面推行党员星级管理。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基层党员管理,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从2012年起,将在全县党员中实行星级管理。根据“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标准,结合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党员岗位特点,分别设置“五星”,满星设置为“五星”。每年“7.1”期间,全县将从各党(工)委、直属机关党支部推荐的“五星”级党员中评选表彰60名“红星共产党员”,其中乡镇、场所和农村(社区)党员中评选25名,县直机关党员中评选15名,县属事业单位党员中评选15名,企业和“两新”组织中评选5名。获奖人员给予1000元物资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

(三)强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工程。近年来,xx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注册登记的有418家(国有企业仅3家),从业人员42610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1家。非公经济对我县GDP贡献率超过75%,财税贡献率超过95%。对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有关要求,我县积极探索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思路,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互促双赢的良好态势,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2011年年底,全县采取抓大户、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的办法,集中组建了45家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20个组建任务数,完成任务 的225%,截止目前,全县共有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69家。为促使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达到“双强六好”的目标要求,xx县从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着手,于2012年年初制定出台了《xx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实施方案》,以更强的工作力度推进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一是在党建工作上加强指导。要求各乡镇党委要把一些长期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退休党员领导干部,改制企业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以及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纳入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人才库,为辖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并建立培训、管理和考核机制。二是在工作经费上提供保障。采取“财政扶持、党费补贴、企业资助”等办法筹集经费,用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等活动场所,开展活动、党员学习教育、配备电教设备、办公桌椅、党旗、党徽、报刊图书等,为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基本条件。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保障激励机制,为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提供必要的工作津贴。三是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将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范畴,按照属地原则由乡镇党委进行考核,并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在推荐企业主要出资人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青妇委员时,把支持党建工作情况作为重要依据。

五、主要经验

在近几年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我县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工 作机制,促进了全县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主要积累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

(一)创新意识是关键。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我县结合县情提出的农村(社区)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党员星级管理、加强农村党员和村组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等,都是一种创新。在不断创新过程中,为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在党建创新活动中得到迸发。创新活力使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基层干部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在创新实践中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

(二)责任意识是根本。“千重要,万重要,抓落实最重要”。基层党建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责任大,要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关键就在于增强责任意识,切实抓好落实。近年来,我县在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感觉到,如果职责不清,责任意识不强,党建工作就落实不力,抓党建促经济的效果就不明显。我们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强化领导责任,形成了基层组织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促使各项党建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团结意识是保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团结是取得事业胜利、工作顺心的保证。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同创造发展的合力。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各项工作推进有力,实践证明:团结才能出凝聚力,出战斗力。

第五篇:夯实基础 创新思路

夯实基础 创新思路 扎实推进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

----麻池镇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土地征占、房屋拆迁、占地款补偿分配、村委会选举、城市化管理、医疗、卫生等方面积累的社会矛盾日益突显,已经成为了制约全镇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为了保持良好的经济社会运行态势,维护好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全镇的头等大事来抓,围绕服务群众这个核心,按照“夯实基础,健全网络,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创新思路”的工作理念,不断推进信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全镇的各项事业健康稳步推进提供优良的运行环境。

一、扎实推进镇级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

2009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镇信访工作基础建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职能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社会各界对镇信访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完善制度。信访工作执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党政一把手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对信访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要做到“一岗双责”,各办公室对口所包村。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政府镇长任组长,镇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武装部部长、农牧业中心主任任副组长,各办公室主任及各村

(居)“两委”班子负责人为成员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信访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府办,专门解决我镇的信访案件,办公室主任由常务副镇长兼任。并根据工作需要,对原有的信访工作网络进行调整,形成了镇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包村领导—包村部门—所在村(居)委会组成的“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四级工作网络。

在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队伍的同时,我们以打造信访工作先进团队为目标,先后多次进行了集中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不断完善信访工作台帐,按照上级政府相关要求,重点抓好“六卡六档四书”建设。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麻池镇信访接待制度》、《麻池镇信访工作流程》、《麻池镇信访联席会议制度》、《麻池镇信访值班制度》、领导接访安排表、信访工作网络图等,各项制度已全部上墙。实现以制度创新为载体,进一步畅通为群众办事解忧的渠道,不断提升信访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整体形象。

2、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为更好服务广大群众,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2009年,我镇建成麻池镇综治信访中心,配备了专门的信访接待室,并配备了专门的电话、录音笔、摄像机、照相机、便民椅、饮水机,为办公室配备了一台电脑、打印机,2010年,又配备了“一点通”,使得许多信访问题可以通过“一点通”得到解决。

3、加强信息预警和矛盾化解工作力度。我镇坚持每月组织一次矛盾纠纷排查,有问题早处理,有纠纷早解决,切实做到复杂矛盾、陈旧积怨等各种易发纠纷底数清,情况明。在重点敏感时期,如国庆、春节及重要会议赛事期间开展专项排查,使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针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进行信息汇总分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调解方法和技巧,整合调解资源,稳妥调解。

4、落实信访接待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每天由一名党政班子成员负责信访接待,尤其是在国庆、“两会”等重点敏感期间,接待人员耐心做好上访人思想工作,稳定上访人情绪,一般矛盾做到谁接访谁办理, 使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通过镇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包村领导—包村部门—所在村(居)委会的四级信访工作网络,尽可能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尽量不发生越级上访。对于确实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尽可能的引导信访人走正常的司法调解或者信访三级终结程序。

5、实行领导包案。认真梳理存在的陈年信访个案,尤其是土地征占、占地款补偿分配、城市化管理等重大矛盾,全部落实领导班子个案承包,从信访案件的初核、立案到处理,一包到底,并参与其中,随时听取案件调查的情况汇报,亲自指挥和协调。

6、做好案件回访。对辖区内的案件,特别是重点复杂案件,定期组织人员主动入户征求上访人意见,对上访人所反映的问题能及时予以解决的及时给予解决,需组织专门力量予以解决的及时组织力量解决。对已化解的信访案件,及时将解决情况入户回访,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7、强化责任追究。把信访工作列入各部门、各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内容,列入年终村(社区)级目标管理实绩考核的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对群众反映问题解决不力造成越级访、集体访的,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

8、做好教育稳控工作。针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进行信息汇总分析,通过信访四级工作网络,着重做好有非访苗头、缠访、闹访人员的工作,要进行以《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以合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信访秩序。确有在重大期间进京非正常上访和进京、赴呼、到市、区越级集体上访的,要严格按照信访部门的通知要求,在时限内配合上级信访部门无条件及时接访并做好稳控工作。对以上访为名制造事端、煽动闹事的违法人员,要及时收集、固定、移交证据,并坚决打击。

二、不断完善村级信访工作基础建设

1、抓队伍,完善制度。各村(居)根据实际,对信访领导小组进行了优化配置,形成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三到五人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了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构。信访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批阅和参与调处信访案件事宜,每一个村(居)干部都落实“一岗双责”,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真正做到不推委,不扯皮,矛盾不上交,不激化,严格控制群体性上访和越级上访现象的发生。真正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处理在基层。同时,在全镇各村、社区都聘请了2-3名兼职的信访联络员,进一步完善信访的监督职能。

对每一位来访者做好认真登记工作:信件编号、来访人姓名、联系电话、来访时间、反映主题、主要内容、接访人、接访人拟办意见、领导批示意见、办理结果等,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明确

具体责任人。建立不稳定因素摸底登记表。不断完善《麻池镇村级信访接待制度》、《麻池镇村级信访工作流程》、《麻池镇村级信访值班制度》、村(居)领导接访安排表等制度,各项制度全部上墙。健全《村级信访信息上报制度》,为确保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每年镇政府都与各村(居)签订信访工作责任状,并将其纳入年底目标管理考核实绩中。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费保障力度。镇域内各村(居)都已拥有各自独立的信访接待室,为更好的完成好各项工作,镇政府为更村(居)配备了电脑,安装了远程教育网络及一点通。

通过两年来的不断努力,我镇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秩序,完善了信访各项工作制度。累计接待来信来访群众580多人,化解各类矛盾210起,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51件,理清调解陈旧信访案件14起,信访结案52件,初案办结率达到80%,信访结案率达到100%,信访案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全镇信访维稳工作氛围良好,经济社会运行平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今年上半年,我镇累计接待信访案件15件,反映焦点主要集中在农村农业、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反映的问题呈现复杂化的趋势,解决难度大,且信访渠道呈现多样化,包括本级信访、越级上访、市长热线、网上信访等,我镇通过信访联席会议共解决10起,通过司法调解解决3起,对暂时难以解决的2起案件,利用四级信访工作网络加强教育稳控工作,力争矛盾不激化、减少重复上访,化解集体上访,遏止越级上访。

在充分肯定我镇的信访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乡镇没有专职的信访干部,兼职的信访干部培训少,业务不精通,人员流动性大;

二、维稳网络功能弱化。基层信访网络不健全,矛盾纠纷隐患处置不及时,小问题拖大、小问题拖炸;

三、信访维稳“村为主”功能发挥不正常,隐患排查、纠纷调处、人员稳控等机制不畅;

四、没有专项的信访经费,没有列入财政的预算,全部是一把抓的经费。

对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加以解决。

一、在重视学习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四中全会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相关会议精神的要求,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抓住重点,改进方法,开创性地开展信访工作,充分发挥信访工作“为民作主,为党分忧,为经济服务”作用。

二、在落实责任上下功夫。继续深化信访工作“一把手工程”,真正把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合力抓,条块联手共同抓的工作格局。

三、在抓重点上下功夫。把减少群众上访作为信访工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排查信息工作,对集体上访和异常信访

苗头,落实责任及时做好疏导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以遏制上访越访势头,并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及有关部门反映,形成上下贯通、精干高效的信访信息队伍和网络体系。

四、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为民排忧解难,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信访无小事”思想,摒弃“上访无好人,好人不上访”的错误观点,做到有一件,处理一件,不留尾巴,不留后遗症,杜绝不作为,乱作为,无所谓及久拖不决的工作态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五、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定期召开信访领导小组会议,交流信息,分析形势,同时以会代训,使工作人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以提高,协调处理问题能力得以加强,建立一支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信访工作队伍。

九原区麻池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七日

下载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创新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机制夯实基础

    创新机制夯实基础 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竹溪县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乡镇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最基层的群众工作,农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通过乡镇信访渠道......

    夯实基础 强化创新

    夯实基础 开拓创新 努力提升**农电系统标准化建设再上台阶 今年以来,**农电严格落实国网公司和省公司标准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围绕“实干、实用、实效”的“三实”原......

    夯实基础强化创新

    夯实基础开拓创新 努力提升**农电系统标准化建设再上台阶 今年以来,**农电严格落实国网公司和省公司标准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围绕“实干、实用、实效”的“三实”原则......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综治基层基础(5篇)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综治基层基础去年以来,我县认真按照中央、省、州的要求,狠抓政法综治及“三项重点工作”的落实,特别是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深入推进了社会......

    夯实基础创新载体扎实推进农村团工作

    夯实基础创新载体扎实推进农村团工作 ----凤林镇团委 凤林镇是农业大镇,位于江山市境西南部,地处浙、赣两省交界,东北距江山市区25公里,总面积为94.3平方公里,所辖行政村18个,全镇......

    规范教学管理 推进教育创新

    规范教学管理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西泉建福九年制学校 2014.06 规范教学管理,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西泉建福九年制学校办学情况汇报 西泉建福九年......

    夯实常规教育

    夯实常规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行为改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为促进学生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迎接钟小百年校庆,二月份将开展“......

    新基础教育:为学生夯实发展基础

    新基础教育:为学生夯实发展基础 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之际,闵行区酝酿了一场对基础教育进行“革新手术”的改革,以华东师大教授叶澜领衔的“新基础教育”推广性、拓展性研究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