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时间:2019-05-13 01:3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第一篇:从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内容摘要:选择切入点是阅读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而课文的题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由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本文在教学实践和案例研读的基础上通过解题来选取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的规律和方法进行了系统地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解题 阅读教学 切入点

阅读教学切入点选得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读的兴趣,还会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顺畅。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抓取题目所透露的丰富信息进行切入。

一.从文题中关键词切入

有些叙事类文章的题目是主谓短语,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烛之武退秦师》等文题均有此特点。这类题目中往往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关键动词,连接“施动者”和“受动者”。抓取这类题目中的关键动词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为何”、“如何”等角度深入探究,往往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全文围绕着“说”字展开,教学时可从“说”字切入,引导学生探究“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重点研读“说”的经过,鉴赏触龙高超的劝谏艺术。又如《孙权劝学》可抓取“劝”字切人,引导学生从“为何劝”、“如何劝”、“劝如何”三方面感知内容;再如《伤仲永》重心在“伤”字,“伤”既奠定故事情感基调,又蕴含悬念意味。扣住“伤”字来切入,从“伤”何事、如何“伤”两方面进行探究,便于理顺“一事一理”的脉络。

有些文章的题目是偏正短语,由中心词和在它前头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如《我的空中楼阁》《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星期一早晨的奇迹》《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家的男子汉》《奇妙的克隆》《世间最美的坟墓》等。这类文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抓住修饰限制词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直入文本,一气呵成,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肖家芸老师首先请学生读题悟题,在学生有了“中心内容是写秋景,‘故都’是限定词,暗示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这一初步认识之后,顺势切人,“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直入重点段落,为学生尽快打开自读局面导引最佳航向。又如,李百艳老师在教学《了不起的粉刷工》时,紧紧抓住课题中修饰语“了不起”切入,抛出“汤姆究竟了不起在哪里”这一基础性问题,既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小说情节,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两个课例都抓住了文题中修饰限定词进行切入。当然。因为课型、内容、目标的不同,前者主要是通过“调焦”圈定自读重点,后者更像“路标”指引学生朝特定的方向去思考。

二.从文题的语言风格切入

阅读是一个拾级而上的思维过程。阅读者一般先要通过对词句篇章的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接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回过头来对词句篇章咀嚼鉴赏、品味推敲,明确文章是“怎么写的”;然后,深入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揣摩作者构思的意图;最后就文章的内容、表现形式做出评价。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紧扣文本、学情,又要符合阅读的认知规律。

有些课文,内容一望便知,语言却别具风格。“赏析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这种独特性在题目中也凸显出来,设计教学时,可从文题的语言风格切入,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表达和语言风格。

例如,《表哥驾到》是颇受中学生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的风趣幽默是其显著特点,这在文题中也体现出来。教学时,李百艳老师从文题的语言风格切人。她首先请学生感知内容,自拟题目,然后与原题比较,通过对“驾到”的赏析初步感受“大词小用”的幽默效果;接着用“这个题目在交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巧妙过渡,再顺势切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能体现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或语句”,进而重点品读“作者怎样用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教师要善于取舍,切入点的选取事关教学内容的取舍。对于内容较浅但语言独特的《表哥驾到》,李老师没有在感知文本内容上兜圈子,而是把重心放在语言学习上。另外,切入点的选取既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设置,又要和后续的教学内容发生关联,以形成一条切入路径。正因为形成了“拟题――比照――调焦――品读”的切入路径,《表哥驾到》的教学流程才会自然流畅,奔向目标。

三.从文题的写法标志切入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散文。题目一般会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如《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等。作者要比拟或象征的某种精神、品格、人物、感情都寄托在该“物品”之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抓取此特有标志物切入,深入挖掘象征物和被象征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题目中“爱”蕴含着作者对莲的感情,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莲”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教学时可抓住“爱莲”切入,设置四个层层深入的问题:“作者爱莲,爱的程度深吗”,“作者如此爱莲,到底爱莲的什么”,“作者如此爱莲,爱的仅仅是莲吗?爱的还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呢”,“作者爱莲,赞君子,是为了表达什么”这样小切口、深挖掘,既揭示了象征的寓意,又理解了作者含蓄表达出的志向和抱负,充分领略了“托物言志”写法的妙趣。

这样切入的好处就在于它顺应作者的构思,形成了一条切入路径:先分析象征物的特点,然后用“作者写的仅仅是(象征物)吗?作者写的还是什么?”巧妙过渡,转入对寓意、内涵的挖掘,最后用“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顺势再切,转入对构思、手法的领悟。整个教学流程衔接紧密,水到渠成。

小说和叙事散文也常以“物品”为题,情节或事件都围绕着它来展开,起到线索作用,亦具有标志性特点。切入这类文章,可紧扣“物线”,或直接设问“请概括围绕(物品)写了哪些事”,或提取词语,梳理情节。例如,尤立增老师在《币链》的教学时,首先请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以“项链”为中心词,提取几个动词,形成几个动宾短语。采用这种切入的思路,巧妙达成了既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又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目的。

无论是暗含象征意义,还是一线贯穿全文,这类文题都具有写作手法方面标志性特征,在切入时,我们要抓取这种独特性,“批大?,导大寂,因其固然”。

四.从文题的矛盾之处切入

有些文章,由于受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作者只能采用委婉曲折的笔法来写作,命题也是别有讲究,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深沉有力。这样的文章,可以从揭示文题的矛盾之处切入,深入挖掘文章的弦外之音。

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1933年写就的著名杂文,可如是切入:“写文章就是为了纪念,为了不忘却,而这里的‘纪念’却是‘为了忘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感受作者悲愤交织的心曲。又如《陋室铭》文字简约而意味隽永,是“气出来的名篇”。题为“陋室”,文却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切入时,可抓住“陋”与“不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文章反向立意、托物言志的手法。

有些科普小品文,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文章富有“趣味”,题目巧设悬念。切入这一类文章,钱梦龙老师的《死海不死》是极好的示范。他首先请同学们猜题:“今天一起阅读一篇说明文,它的标题很能引起阅读的兴趣,请猜是哪一篇并说说你这样猜的理由”;然后请同学回忆课文内容从而解答“死海不死”的悬念;短暂讨论“哪些可以不教”之后,便用“哪些地方引起你的兴趣?用了什么手法引起你的兴趣?”这两个问题再次切入,把教学重点落在赏析小品文的“趣味性”上。整个教学设计既敢于取舍又善于切入,为教学科普小品文提供了借鉴。

总之,题目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概括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揭示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或蕴含象征意义。切入时要因题制宜,结合文本,针对题目的不同特点、作用,选取最准的点、最佳的路径切入文本。

第二篇:阅读教学寻找最佳切入点

阅读教学寻找突破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感悟理解语言的重要途径,因此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课堂上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很关键。阅读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把握教材及学生特点,寻找最佳切入点,以有效的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课文为例,切入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玩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课如能配合课文内容,从玩入手,可以很快唤起学生热烈、高昂的情绪,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让孩子们戴上头饰按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让学生表演每个动物当大王时的情景,在轻松的玩乐中把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形,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体会强迫别人做事给人带来的不便,懂得要尊重他人。学生通过动作和语言的表演,理解了内容,懂得了道理。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可以多设计这样让学生做动作,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从课题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奇妙的解题,通常可以引人入胜,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整堂课带来积极情绪。如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可计划这样题目:①这课主要围绕标题的哪一个字写的?②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③它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这样围绕一个“借”字,层层深入追问,用意奇妙,恰到好处。

再如《我为你骄傲》一课,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骄傲?谁感到骄傲?为什么骄傲?一系列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

3.从奇入手寻找到最佳切入点。稀罕的事物容易激起学生的求和欲望,孕育浓厚的探求兴趣。从教学内容出发,提出让人感到奇特的问题,可以使课堂教

学增加情趣。如讲《蓝树叶》一课,出示课题后问学生:①树叶本来是绿色的,怎么会有蓝树叶呢?②这些树叶是怎么成为蓝色的呢?这时学生好奇心理促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造成蓝树叶的原由,从而引发了阅读的欲望。

4.从趣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趣”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致,这无疑会唤起学习的积极情绪。如讲《小猫种鱼》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了这个标题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说:“菜是可以种出来,鱼怎么可以种呢?”有的说:“庄稼是种得长起来,鱼怎么种得起来?我觉得很滑稽。”教师顺势引导:“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好好读读《小猫种鱼》这篇课文吧?”教师短短的几句话,就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疑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念书须有疑,有疑才会有探求真知的意愿。如讲《三个儿子》一文中,老爷爷说了这样一句话:“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一个儿子。”课文明明讲到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可是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因为只有一个儿子帮妈妈提水,用实际行动关心妈妈,是真正孝顺妈妈的好儿子。这样从使人感到疑惑的地方入手,不仅能激发兴趣,而且有助于理解。

6.从中心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提出能够揭示文章中心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理解感悟。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向学生提问: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没有了?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感悟到美丽的小村庄带给人们幸福的生活,人们的乱砍乱伐造成了小村庄的毁灭,同时也摧毁了自己的家园,从而理解人们破坏环境造成了小村庄的毁灭。

寻找最佳切入点,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人文精神和情感熏陶,注重能力培养,寻找突破口,把握最佳契机,突破重点难点,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进行顺利,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关于高中数学解题类题目寻找切入点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高中数学解题类题目寻找切入点的探讨 作者:罗花花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3年第09期

求解数学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快速地找到解题的切入点,那么,如何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呢?本文结合实例谈一些具体做法.1.紧扣定义

注:本题若移项再平方,可进行化简,但表达式中会出现xy项,对曲线的形状的判断有点难度,通过对原式的合理变形,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则能很快解决.2.深挖隐含

隐含条件是指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它们常常巧妙地隐藏在题目的背后,极易被解题者忽视,从而造成错解或繁解,甚至无法解决.优先考虑隐含条件往往能减少运算量,简化或避免复杂的变化与讨论,找到解题切入点,使问题简捷获解.分析此题按常规方法,需要分四种情况,讨论去掉绝对值符号,然后解方程组.但我们观察(2)式可以挖掘出一个隐含条件y-1≥0,利用这个隐含条件可以避免讨论.4.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是寻找解题切入点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是把已知或要求的式子与图形结合起来.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充分考察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意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结合,来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运用这一数学思想,要熟练掌握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及常见曲线的代数特征.

第四篇:浅析如何寻找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浅析如何寻找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语文阅读课文的字数,少则几百,多则几千,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何才能使阅读教学富有成效,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切入点不同于导课,导课好比是做个引子,切入点事实上就是你整堂课的脉络走向。

切入点就是文章的突破口,它并不是固定在某一点,而在于每个老师在充分挖掘课文之后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所选取的充满个性化的设计。语文教学中若能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上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同时这个最佳切入点也能为教学设计的提问环节做好铺垫。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牵课文这头“牛”,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呢?

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文章标题入手

题者“额头”也,目者“眼睛”也。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斟酌推敲之后定的,是文章内容、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的承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入手学习课文,能够正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树立一种标题意识。

有的标题,是对全文内容的提挈,有的标题揭示文章的中心,有的标题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谁在套谁?”随着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讨论的深入,学生的结论会越来越深刻:沙皇专制套别里科夫;别里科夫套身边的人;别里科夫套自己。

例如鲁迅的《药》是一篇老课文了,怎么切入?有的老师从文章的标题切入,问:这药是指什么?病人是谁?药效如何?何人开的药方?让学生对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主旨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可以通过标题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来进行对比教学,既简洁明了又深刻地揭示出文章的中心。《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一文,根据标题的暗示,分析先生的“说”与“做”来达到教学目的。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插图入手

课文的插图有着不可低估的教学价值,无论是形象的写实画还是抽象的写意画,都不会是教材中的装饰物而已。插图一般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绝不能小视插图的作用,在吃透文本的同时,可以大胆地利用插图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相对现代文较抽象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单凭想象很难达到真正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一幅插图,就可以将诗歌与绘画结合,二者交相辉映。诗歌的教学往往是由景入情、由情至理。如诗歌《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大可以通过叫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找出诗中的十个意象来进行本诗的教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直接形象的观察中,以画解诗,更好地理解“思”意。又如在《童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鹤唳云端”景象的插图进行教学。

三、车到山前必有路――从关键语句入手

以课文杨绛的《老王》的教学为例:

(一)在快速阅读课文之后,请大家来找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对老王情感的句子。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眼找到文章的着眼点。也就是文末的“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

(二)进一步提问:这个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呢?

这样一问,学生很容易找到本篇文章的主角:“我”,老王。

(三)回味一下文章的基本情节,之后,用一个字来评价老王。

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出老王的“苦”和“善”,到这步,文章的很多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都自然而然的会被学生所注意到,那么重点的赏析也就能水到渠成了。

(四)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衰弱不幸的老王,在送完鸡蛋和香油的第二天,就去世了,而,幸运的我,所谓幸运的人,真的是那么幸运吗?从而引出对于作者的介绍,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本文作者杨绛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又如张晓风的《行道树》文章的首尾都出现了“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快乐而忧愁的树”。这句话的反复出现为我们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围绕这句话可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能看出行道树为什么既快乐又忧愁吗?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反复品读,行道树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形象就会逐步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插上想象的翅膀――从文章留白入手

留白,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让欣赏着拥有独立而富有个性的想象的空间。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等景象来渲染表达含蓄内敛的意境。文学,亦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的留白。

如《项链》一文中结尾的叙述在马迪尔德得知真相之后戛然而止,给师生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借“留白”发挥,给《项链》构思一个后续。又如一老师在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教学中,让学生想象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之后,赢者的颛顼会对共工说什么?通过填补这个空白,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颛顼的自大和共工的愤怒,对后文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行为就有了个全面的解读。

留白是作者的一种智慧,教师能恰到好处的利用课文中的留白,是一种境界。通过学生有依据的想象,不仅可以在初步探究的基础上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的感知有没有偏离文章的中心,而且经过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和渗透教学目的也变得更加容易,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语文教学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灵感教学,语文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特点和教师个人的喜好,多的角度去设计课堂的切入点。教无定法,让我们在自由的语文课堂中,尽情徜徉。

参考文献:

[1]燕桂荣,《选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文史资料》2010年2月号中旬刊。

[2]邵红立,《在阅读中找到解读文本的支点》,《现代阅读》2010年2月第2期。

[3]侯艾华,《抓住切入点,挖掘知识链》教育》P34页。,《语文

第五篇:从作文评价入手寻找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的突破

从作文评价入手寻找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的突破

应城二中李俊华

农村高中的尴尬社会处境,使其作文传统评价的基本准则是以文为本,这种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重作文水平,轻作文态度。

重视对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出的感受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等智力因素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感情、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东拼西凑、假话连篇的“好文章”能博得赞赏,认真写作但不够成熟的“差文章”只会受到体无完肤的“批判”。评价上的“人”“文”分离必然导致学生作文素质的畸形发展,长此下去,学生会这样想:既然他东拼西凑的假文章能得到好评,今后我也来个东拼西凑。于是乎,寻章摘句,愈演愈烈;“克隆”名篇,成了作文的“葵花宝典”;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成了战无不胜的作文“兵法”。

2.重作文结果,轻作文过程。

这在作文评语中表现十分明显,教师给质量较差的作文的评语大多是“内容不够充实”、“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生动”之类。这无异于隔靴搔痒,学生看了,仍不知如何改进,很难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3.重单向评价,轻互动评价。

教师独揽大权,每位学生每次作文的优劣,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只能洗耳恭听,面批、书面批改,作文评讲,莫不如此。然而,教师并非无所不知,其知识和阅历毕竟有限,其审美观个人色彩较强,他们的评价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因而只是“一家之言”。独尊“一家之言”,既不客观,也不全面;更严重的是,这种缺乏平等对话的评价会使师生产生心理隔阂,因而发挥不了“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创造宣言》)的互补作用。

4.重横向比较,轻纵向考察。

每位学生的禀赋才情、文化背景、生活阅历、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而其作文发展也有快慢之别。然而,很多教师希望每位学生的作文能够“齐步走”,每次作文都能尽善尽美,把学生群体作为评价的唯一参照,同一标准,一竿到底。这看似公平公正,实则有失偏颇。平时教学中的作文评价不同于高考作文评价,后者重在甄别和选拔,而前者重在激励和发展。横挑鼻子竖挑眼,学生作文的进步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激励,公平何在?公正何在?学生作文的后续发展又从何谈起?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但从以上分析可知,传统的作文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今高中作文教学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因此,笔者提倡以人为本、人文融合的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作文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评价目的上,由甄别选拔转变为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衡量一个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的高低,决不仅仅看他所教的学生考试平均分的高低,或者班里几个“尖子”获奖多少,而应该看他所教的学生是否都喜爱作文,是否把习作作为一种享受。这正是作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作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注重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情况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而更应关注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掌握写作技巧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培优、提优,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

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情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二)在评价标准上,要软化“班级参照”,强化“个体标准”

传统的作文评价标准过分强调“班级成员参照”,而且往往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价的参照,贬低或否定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这样严重挫伤了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因此,在作文评价的标准上,要软化“班级参照”,强化“个体标准”。“个体标准”是以每一个体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为依据所确立的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差性评价标准。例如,对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可以严一点,让他们永不满足;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松一点,让他们不感到自卑。这种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因而具有个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能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加自信,发挥其创造潜能。

(三)在评价方式上,由空泛的批评转向有效的激励

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变“揪错”为“觅优”,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作文的动机。如果所教班级的学生都爱上了作文,还愁作文考试过不了关?学生的作文能力是练出来的。要想帮助学生实现由害怕写、不愿写到乐意写、自觉地多写的飞跃,关键要看教师是否能正确引导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作文档案,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发展的轨迹;可以汇编班级优秀作文集,并装订成册后发给学生,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园地; 可以鼓励学生汇编自己的作品集,由学生自己设计封面、版式,由学生自己请家长、老师、同学或其他人写序言。这样做,一可以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三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在评价主体上,由单向评价转向多向评价

作文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在于使自我教育的愿望成为每一个体学生的精神需要。可见,作文评价不光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并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学会评价。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给自己的作文下个评语、打上等级,然后由教师参照学生的自评,写出赏识性的激励评语,还可以让学生互当小老师进行相互评价,促进他们共同提高。

(五)在评价过程上,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

新的作文评价理念要求从原来只注重作文文本的优劣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也就是说,要把作文评价贯穿在作文的全过程。例如,作文前要考察学生是否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以及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到这些材料的;作文时,要考察学生是否做到独立构思,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作文后,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真正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提升学生作文能力和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过程。

总之,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文教学的评价对作文教学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标准、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式、评价的主体、评价的过程等各方面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成绩的提高。所以,笔者相信:作文“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必能带来新课改形势下,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的春天。

下载从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转化后进生的最佳切入点-后进生转化

    转化后进生的最佳切入点文/神龙跨三江后进生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之一。我们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工作的内部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后进生转化工作,从......

    从学生心理上寻找教育和管理的切入点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刚从义务教育阶段进入到职业教育阶段,学习压力骤减。加上在这个年龄阶段,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生活纪律散漫,无上进心,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

    寻找课堂教学的理想切入点

    寻找课堂教学的理想切入点 寻找课堂教学的理想切入点 程予东最近,听了不少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面对同一文本,由于施教者解读角度不同,所以教学设计、风格呈现出相异的模式。不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寻找切入点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寻找切入点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步骤。所谓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入手,就能提纲......

    从规划入手,建设生态城镇,创造最佳生活、工作环境

    从规划入手,建设生态城镇,创造最佳生活、工作环境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建设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而小城镇的建设又有......

    科学课教学从培养兴趣入手

    科学课教学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之路。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地学习兴趣。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就......

    作文教学从何处入手[五篇范文]

    作文教学从何处入手 ——由一篇博文引起的争论说开去 当前,市面上靠作文教学指导生活的人真不少,响亮的名头的就有什么“科学作文”、“全脑作文”之类的,最为吸引人的恐怕就是......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

    资阳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的研究方案中和镇白云寺小学微型课题研究组2011年3月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 一、提出问题 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