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期报告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 期 报 告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实验课题,是2011年5月申报,同年11月进入准备阶段。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课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课题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确立
确立该课题有以下几点理由:
(1)在我们中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面对21世纪的教育,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2)从学生的现状出发
从现状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基于学生达到毕业考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另一个是参加升学考试,进入高一级深造的要求。两者都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对毕业考和升学考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毕业考说明的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对升学考说明的认真研究,作为数学教师,尤其要研究两个说明对学生要求上的差异
(3)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顾及同一班级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目标教学实现有很大困难,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失去控制,由于要兼顾大多数,成绩好的学生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再发生质的飞跃难度很大;学困生由于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与前面学生存 在很大差距,而教师的讲课不会以他们为准,所以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名副其实地成为班级成绩金字塔的塔基;那么是不是中间的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实际这些学生往往在心态上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安于现状,没有当头羊的勇气与信心,且喜欢在向后看时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学习上缺少拚搏精神,虽然自身有很大潜力可挖,可由于以上因素致使他们常常处于中游状态而无进步而言,所以无论哪类学生都很难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班级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能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找到一种让优等生得到提高、中等生得到优化、后进生不掉队以至得到转化的教学策略呢?
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学困生。他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没有学得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即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教师要 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3、教育教学实践。目前普通中学,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中学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中学目前的状况,若依《新课程标准》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中高考复习之目的。“生吞活塞”,“枯燥无味”,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再次,对普通中学,以中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二、课题的前期工作
1、确定课题名称:《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2、确定课题研究人员:龙如山 刘克 陈永 孙贤刚 时光勇 杨虎
3、确定研究的初步方案;
4、进行前测分析:高三年级全体学生,共8个班,346人,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调查研究,学习成绩方面优等生约15%,学困生约30%,学习习惯方面,优等生约12%,差等生约53%,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差,生活习惯不好。住校学生约点46%。
三、课题的实施 分层教学操作措施及做法
(1)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激励竞争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成绩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下、中、上三个层次,既A、B、C三个层次。A层为学困生(10人),分一大组,B层为中等生(25人)分两大组,A层为优生(15)分一大组,排位置时首先让A层坐在中间,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情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C层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层中的有些学生,就把C层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层,而将B层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C层。同样,A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层,B层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A层。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在分组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差生”词,同时对学生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2)分层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从教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C层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困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在备课时都做了一定的考虑。我们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巧妙 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以A层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激发C层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A层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C层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的愉悦感。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3)课堂教学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课堂练习的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除外)都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做这类题时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中下生(特别是后进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同一练习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我们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对优生的指导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②、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
(4)作业分层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对学生作业也是分层布置的,C层同学布置的作业经常是那些中高考题或者是与中高考题难度相近的题目,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思考,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达到优良的学习效果;给B层同学布置的就是那些中等难度的题目,给A层同学布置的当然就是那些课本上的基础题了!
(5)测验分层
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的测验采用同一张试卷分A、B、C三类不同要求,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类的试题,即A层的同学可以选择B类的试题,同样,B层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类的试题。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适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适应情况,以进行总结和改进。并定时由本课题组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并由此作出适当的调整方案。
四、实验的成果
1、创设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窗口,使参加试验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实施“分层教育”,可以解决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矛盾及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和事实上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在按学科分层上课的形式下,每一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了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锻炼一支教改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分层教育”实践中,试验老师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必须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工作。通过一学年的“分层教育”,各层次教师在适应自己所教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已初步形成各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风格。对C层的教学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对B层的教学是:“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A层的教学是:“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各层次的教师业务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青年教师在教改的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老教师也可在在试验中摸索和总结好的教学经验。试验教师可以撰写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和论文,而且可在从“知识型”向“研究型”过渡。这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需要的高质量的教师。
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仍在实验和实践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在分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但教师的负担加重了,怎样把教师的负担也减下来,还应当继续探讨,也是今后应当探讨的课题。
第二篇: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安徽省寿县迎河中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设定指出方向,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数学的需求,并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为了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减轻部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要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实现了同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它的实施势在必行。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作为基础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为此,我们课题组决定对“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 1
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差等生。他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没有学得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即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3、教育教学实践。目前普通中学,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中学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中学目前的状况,若依《新课程标准》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中高考复习之目的。“生
吞活塞”,“枯燥无味”,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再次,对普通中学,以中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主要内容是: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模式,并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全体参加实验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加强组内的合作交流意识,使教师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实验来检验。
1.以本校作为课题实验研究基地,同时选择其中三个年级、部分班级作为参照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并定期进行检验。
2.实施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班级和参照班各个层次同学的情况进行多方位了解和调查摸底。
3.实施过程中,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检验方案的实施落实情况。其中采用调查法、对比法、专题讲座等手段,由相关备课组组织进行调研。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在学科教学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依据教材、《考试说明》和《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各单元、各课的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并确定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
1.预习教师设计预习题和自主学习笔记卡。在学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
2.复习开始上课时,以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3-5分钟的热身活动。如后进生谈谈问题、中等生回答问题,尖子生补充提高。
3.呈现 我们每次都考虑学生的不同基础,采用设置疑问、实物、图片、创设情景等呈现新课内容,不同梯度的问题让对应基础的学生起来回答,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兴趣。
4.学生活动 我们设计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尽可能把活动设计为若干种形式,吸收全体学生参加,从而保证有效的分层次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并完成一定的任务。
5.巩固、反馈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课堂中所学主要内容。并精心设计巩固练习,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维,让他们进行横向、类比、逆向联想。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结合教学实践体会,我们课题组不断修订完善研究方案,以两年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有序进行,各阶段工作情况分别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11 ——2012.01)
这一阶段,通过对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下的教师与学生问卷调查,座谈交流,集体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研究组,确立实验班和对比班,调查测试获得数据,制订课题研究的总体计划。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投影仪等展示一个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与学习内容(目标)相适应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学习。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指点,让学生学会摘录、保存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共同确定他们所要研究的专题。组织相关人员在广泛学习有关自主教育的理论书籍和兄弟学校的实践经验后,撰写、修改研究方案。并对
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02——2013.04)
1、分层教学各层次的划分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开研究。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课题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密切合作,保证研究质量;按照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开展教学;在试验基础上总结经验,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深入研究,形成理论。
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学生进行分层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原则上“进则上,退可下”。向学生阐明“分层递进”的思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分层递进”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意义;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据情而变,动态平衡。
教学目标分层:在对学生分层次后,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要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
时候,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布置作业分层:
对三个层次同学的作业的布置有所不同: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稍有提高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课外辅导分层:
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单元考核分层:
每一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
2.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研讨、交流、总结
⑴.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在课堂分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及时评课、总结、改进、调整。
⑵.积极开展新模式分层研究课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大赛,研究新课标下实施分层教学方法。
⑶.各个年级设教学分层模式改革实验班,按新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实验班老师加强新课标下分层教学学习与交流,定期召开实验研究会,找问题,想措施,及时调整。
⑷.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纵向跟踪对比研究,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横向的对比研究。
⑸.学校组织公开分层教学研讨课,改进实践模式课过程中存在的问 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题。
⑹.形成高效分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依据新的课堂评价体系,组织人人上达标课活动,全面推进新课标下课堂分层教学模式改革。
⑺.推广优秀课堂分层教学经验,形成有特色的符合农村中学的数学分层教学课堂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3.05——2013.06)这一环节是改进、调整、完善课题的研究,不断检验实验班的效果,同时组织教学调研,掌握详细资料,最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课题研究进行最后总结,完成综合实验报告。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不同观点讨论与交流来补充、修正、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协商和辩论,对当前的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组织教学调研,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严格按活动计划行事,在课题组内部,每月固定活动二次,每次活动时,都至少有一位教师开设公开课。听课者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交流、总结、评议、提出改进意见。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议题,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间断性总结。另外课题组成员经常对外开设研究课和观摩课,请教育战线的同仁们提供宝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讨、设计方面达成共识以后,就以此模式为指导,进行典型课例的实验研究,探讨数学课教学与学习的规律。
收集整理前面两个阶段的研究资料和实践案例,对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反思、总结。收集老师们发表的论文、整理学校颁发的相关文件、撰写研究报告、请专家指导等,申请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实施方案。
1、创设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窗口,使参加试验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实施“分层教育”,可以解决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矛盾及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和事实上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在按学科教学分层上课的形式下,每一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了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师业务水平普遍提高
课题组虽以课题组成员为主展开工作,但我们的着眼点是以促进全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的。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推进,我校教师的专业责任有了很大的提高。
1、锻炼一支教改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分层教育”实践中,试验老师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必须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工作。通过一学年的“分层教育”,各层次教师在适应自己所教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已初步形成各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风格。对A层的教学是:“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B层的教学是:“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C层的教学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各层次的教师业务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青年教师在教改的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老教师也可在在试验中摸索和总结好的教学经验。实验教师可以撰写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和论文,而
且可在从“知识型”向“研究型”过渡。这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需要的高质量的教师。
2..数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在全县教研室组织的各次抽考及中高考中,我校各年级的数学成绩,无论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方面都比以前有所提升,名列全县同类学校前茅。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教师必须优化课堂结构,贯彻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和交际性的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力.3、通过课题的研究,不仅增强了组内同事之间的凝聚力,合作精神大大的增强了,而且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
很多老师跟同学交上了朋友,他们之间不仅只讨论数学问题,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也经常在一起交流。构建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摸索出了如何进行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的操作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升。作为一所农村中学,我校以前很少参加市县级优质课竞赛,但随着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我校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市、县级优质课大赛、市级电教学术论文评比,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4.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教研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课题工作的带动下,我校教师一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实践工作;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注意以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的内涵,课题组教师先后撰写了20多篇具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
(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随着课题实验工作在我校有效开展,以及教师业务素质的普遍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学生学业测试 9
成绩不断提高。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都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兄弟学校的赞扬和认可。
六、课题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推广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解决了“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如何引领教师开展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等普遍性问题,具有很高的教学参考价值,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我们课题组把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在校内外加以介绍推广,并且上传到寿县教育信息网,以期给予县同行借鉴,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本课题组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兄弟学校的关注和赞同,并且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认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全县广大教师同行的积极响应下,我们向兄弟学校广大教师同行发出倡议,推广介绍取得的成果,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充分体现和全面提升我们的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使课题研究工作向更广更深处迈进。
第三篇: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一阶段总结
寿县迎河中学数学课题组
刘克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我校实行分组分层教学,争取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行一学期以来,既有收获、也有得失,现总结如下:
一、分组分层课题的准备:
1、对学生分组分层
我校九年级共有三个教学班,由于是初三年级面临毕业,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因此我们在原有班级的体系不打乱的情况下,将班级分为八组(每组6人),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和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20%、60%、20%。各组里的人员可根据每次月考情况滚动,以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成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2、对教师分层备课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对参与的教师进行了划分,进行分层备课,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三层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对A层同学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刘克,龙如山等老师负责提出,并由所有参与老师共同讨论确定,对于C同学至少应掌握到什么程度主要由时光勇老师提出并提交参与老师共同讨论确定。
3、对学生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①按课型确定分层,新授课在时间的安排上,B层、C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证,一般是25—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层学生能听懂吃透。对A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即要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C层学生层为教学基准,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利用高层学生的答问、小结、归纳、板演、辅导,为低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设置分层练习,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与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能力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②按教学内容分层。我们知道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要求,概念本身也有定义、狭义、广义、内涵、延伸等层次内容。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感不强,内涵有限。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地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③提问分层,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 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的回答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④练习、作业分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A组作业题,会做其中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A组作业题,选做B组作业题;A层学生另外增加变式题和综合题。练习、作业可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学生完成各层次相应练习和作业后选做高一层次的练习、作业。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
⑤辅导分层,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学习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
4、对学生分层测试
阶段性测试具有比较全面、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和激励作用,把握试卷的密度、难度,按层次编制测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少部分为变式题和综合题,其中基础题占70%,在一份试卷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各层次学生都做,B层学生选做选做题,A层学生则做全部选做题。
5、对学生分层评估
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估,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①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提问、练习、作业等及时做出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②以分层测试成绩作为分层评价基本依据,把学生每次分层测试成绩多做纵向比较,考察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的达标及递进程度。对各层次达标学生进行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努力。③对达不到原层次目标的学生及时作心理辅导,解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对部分学习不到位的C层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让所有学生在分层测试后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④教师针对阶段教学效果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主要是在分层施教这一环节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使“教”适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⑤通过对各层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与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分组分层课题实施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是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学习,这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主体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而也越来越喜欢学习数学。
(2)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分组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改变了过去只抓少数“优秀生”的做法,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分层教学增强了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分层教学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3)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合作能力。实施分组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 有事可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特别是C层学生,能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分组分层课题实施暴露的问题
分组分层教学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也暴露初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学期教学中注意解决问题。
(1)对学生分组分层不合理 分组分层教学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合作互助,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合作互助,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分析和研究,合理分组分层,我们认为分组不应是按成绩进行划分,要创设良好的分层环境,分层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习能力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或简单的学习成绩的分层。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数学分层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让不同数学学习能力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学生的层次绝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半个学期或一学期作一次调整,时间上不必拘束。
(2)较难充分激发各类层次的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则是上述过程的外因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教学效果,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自己所属的层次并达到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通过提问、激励、励志故事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只有唤起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分层教学才会有实效。
(3)没有关注影响分组分层教学效果的因素 练习、课堂、作业等分层固然重要,但还有一些因素影响着分组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注重成绩水平,轻视能力培养;②层次分得过死,加重两极分化;③优生发表意见多且积极,差生只起辅助作用容易造成只重视部分优生,忽视其他学生;④学生层次过分明,教师教法单一;⑤缺乏思想引导,学生心理负担过重;⑥教学分层与考查不统一。
鉴于以上我们要真正重视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共同提高。由于刚开始实行,分组不合理、层次不均衡,使得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没有真正落到实位,各层次的学生没有均衡共进,另外小组的评价机制不完善,没有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四、今后分组分层课题继续改进完善
“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我们在教改实验中,解决好暴露的问题,我们要注重通过多渠道的学习,课题组成员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有关的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然后在课题组活动时互相交流,以达到资料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设计各种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形成问卷调查报告,对学生进行试验前的测试,并做对比班的成绩统计。积极撰写教学过程中的新经验、课题反思、教学论文等。我们全校数学课题组成员坚持完成原定的课题各项研究计划,边学边做;虽然离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我们相信做起来就会有提高,就会有收获。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计划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课题
研究计划
XX中学XXX
一、研究课题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二、课题的提出
确立这一研究课题,首先是因为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往往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总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的印象。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其次,课程改革在我市已经实施好几年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对新课标的学习,真是刻不容缓。谁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将会在教改的浪潮中领先一步。”作为第一线的课堂实施者,我想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做一简单的小课题研究。
三、研究对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四、研究内容
探讨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的要求。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行动研究,积极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例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1.行动研究法;即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筛选实际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把学习和研究得到的有关理论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探索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2.文献法:对课题的定位、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检索,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和分析,对自己的研究提出准确的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研究。
3.个案法:通过学生个案进行分析,从中归纳提炼出恰当的数学教学方法。个案法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求教师通过大量的个案来提炼和检验效果。
4.调查法:可在研究的前、中、后期对课题相关问题进行口头或问卷调查,并调查进行研究分析及数据统计,以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
5.经验总结法: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资料的汇总,交流研究心得,以论文、汇报、互动等多种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做好思想发动工作,采取各种形式认真学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针对课题研究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认识本课题的价值,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组织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1.走进课堂,有意识地对课题进行尝试性课堂教学。
2.积累一批有探讨价值的个案,探究原因。
3.初步形成一些优秀的数学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题总结。
2.编辑展示研究成果集。
第四阶段:推广阶段
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交流推广。
第五篇: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摘 要
随着各项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崭新的变化。新《课标》的确立,使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位教师也投入到研究新《课标》,使用新型教学方法授课的新阶段。本文以一个师范生的视角,浅谈如何结合新《课标》有效地使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授课。本文将紧密联系新《课标》,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吸取其中的精华来谈谈如何更好、更有效的使用新型教学方法。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引 言
一、新《课标》的提出及其特点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以崭新的速度加快改革。为了使现今的数学教育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更加适应时代的进步要求,使学生形成真正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国教育部制定了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并于2006年通过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稿)》。此次新《课标》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与以往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目标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总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将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教育放在首位,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崭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新《课标》中将原先的“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到“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同时,新《课标》根据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强调了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组织教学。因此,自主、探究、合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只有这样,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真正的交给学生,将学生的角色变化为主体,摆脱传统的制约。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概念的界定,我选取了以下几个作为研究:
(一)、是指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1]。
(二)、|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
(三)、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育学的方法等[3]。从中不难看出,教学方法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协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体,如果处理好其中的关系,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得以实现。正如马云鹏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写道:“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同一个班级,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得到大不相同的教学效果。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规律,并将其自觉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去,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小学生众生 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手段[3]。”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迈向成功教育教学的关键点。
三、在新《课标》下产生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发现法等等。在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现在的课堂中,不能再按照从前的“老一套”来教学,要摆脱单一的以讲课和练习为主的课堂,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数学的时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学习数学的主导者。通过新《课标》的产生和新型教学方法的逐步形成,教师也在努力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内心情感的体验;在学习内容上,逻辑过于严谨,题型偏难;学习的方式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对学习成绩的过于苛求。
四 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应该是讲解法了。在马云鹏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写道:“讲解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口头语言,辅以表情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输送信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课堂上采用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将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经过加工整理贮存于头脑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讲解法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合乎逻辑的推导,入情入理的分析,帮助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形成观点,发展能力[3]。”的确讲解法可以平稳的推动一节课的走向,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明确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是,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用讲解法来进行。因为这种单一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不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接受情况,同时,学生只是接受了知识,没有自己参与其中,记忆的时间也会很短暂。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购物之买文具一节,用讲解法教学的效果显然没有让学生参与其中联系生活经验授课的效果好。
在课堂教学中,以机械重复训练为主导的练习法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难啃下的一块骨头”。练习法虽然是学生牢固记忆知识并解题的根本途径,但是如何安排好使用好练习法却成为了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题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有效地利用有目的的阶梯式的练习,从生活中的数学出发,与讲授、数学游戏相结合的练习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也才是主导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施进入学校,使教师更生动的、形象的进行教学,演示法就是如今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丰富精彩的课件,展示给学生更多的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的情感体验。但演示法通常在低段和中段的教学中使用的较多,又由于课前准备需要很长时间,所以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组织。
马云鹏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写道:“启发式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疑启发提问学生,并通过对话方式探讨新知识,得出新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好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启发式谈话法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更是引出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方法。这样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反馈也很及时。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要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高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讲小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小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整数的运算定律,再引出新知,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运算定律和整数运算定律是否有一定的联系。以这样的形式展开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会比一般讲解法要更为有效。
在马云鹏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写道:“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设疑,同时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知识和有较高的观察力和发散思维。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中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在课堂中适当运用发现法教学,学生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例如,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而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我们同学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从设计教学环节上看,两位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但后者,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更加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但是发现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长,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感知知识,需要一定的时间,低年级的学生不适于用这种方法[4]。
(二)、汲取常用教学方法的营养,不全盘摈弃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教师把眼光更多的关注于新型教学方式方法上,并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放在教学的首位,忽视了我们之前常用的教学方法,使“学困生”更加困难的学习。更有教师认为,新型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此迷茫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舍弃,我们应该汲取常用教学方法中的营养,将自主、探究、合作充分的融合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使它们并存。在关注如何更好的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同时,应该注意基本功不能忽视,可以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但更要注重“四基”的培养。在孙颖编写的《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中写道:“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应该体现在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基本模式与选择的教学基本策略能否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否促成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更要保持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全盘否定,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教学方法题情境等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表扬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掌握好探究学习的时间。
但是,探究性学习并不适用于任何知识的学习,比如乘法除法的运算,没有一定知识作为基础的探究也是浪费时间。教师要以“四基”为基础,善于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上,在知识衔接上,合理使用探究学习的方法。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可能性》一课中,教师就应该巧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授课。比如可以这样来创设情境: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教师抛,学生猜正反面,重复多次。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每次都是正面或者反面朝上吗?”由此学生得出硬币落地可能出现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摸球游戏。教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入两个白球和两个红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这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来摸球,教师猜颜色。之后,再分小组,让学生轮换角色来猜颜色。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每次都猜对了吗?为什么没有每次都猜对呢?”“可能从盒子里摸出黑色的小球吗?”学生在自己实践后,得到了更加肯定的答案。“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黑球。”教师在摸球游戏的基础上,将两个颜色相同的球放入盒子内,教师摸,学生猜。从而引出“一定”的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在摸球游戏中,教师不能看着盒子摸球,同时,要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五、小组合作,经历数学化过程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现代课堂更多的采用合作学习取代原来的个人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经常采用三人到六人之间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每位学生都发挥作用,多说,多听,多动手,多动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班级中进行各小组的良性竞争。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所处环境、学习程度、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所以在数学学习方面、思考问题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教师需要认识到差异,接受差异,并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只把目光关注在“优等生”身上,小组的学习成果如果都叫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那就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了。“后进生”需要教师更多的温暖和帮助,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准备课程,让“后进生”动起来,给他们一些鼓励,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后进生”也能够自信起来。宋代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刘影、程晓亮编写的《数学教学论》中这样定义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并应用于生活的过程。同时,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也是培养“四基”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师应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去找出问题,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现知识并总结归纳知识,最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再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课,新教材(人教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现实情境:一个小男孩手持10元钱站在一家商店的货柜旁准备买东西,货柜上摆放着分别标有8元、15元、6元、40元、45元和20元的各种玩具和体育用品。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这个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想到些什么?只见学生立刻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满腔的热情参与其中,纷纷表达着各自的意见。这个说:“看来我只能买乒乓球拍(8元)或者买皮球(6元)了,我更喜欢皮球”;那个接着说:“那你还剩4元”;还有的说:“机器人最贵(45元),差不多50元了”;不少学生还提出了谁比谁的价钱贵(便宜)等问题。有个学生甚至这样说:“我最喜欢踢足球,要15元,钱还差一点,如果这个商店可以降价就好了,不行的话,就只好回家再要钱了”。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有思考、有个性、有创意的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进一步提出:你们刚才的这些想法和问题与数学有联系吗?为什么?在教室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发现所有这些其实就是数学中的“比大小”“估计”和“加减法”知识。接下来教师说:希望同学们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对于教材中10-6=4(元)等人民币的计算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6]。结合实习经验,浅谈教学方法
4.1 展示实习课程《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方法
在昌吉市第七小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过程中,实习结束时,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我展示了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其中,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从生活中的三角形入手,利用播放幻灯片,复习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设计小游戏“你猜我答”。学生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来猜第三个角的度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也充分参与到其中,开动脑筋,想要难住老师。学生的答案花样百出,“60°和60°”、“34°和71°”“90°和40°”这就充分说明学生在想度数的同时,也在复习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知识。更有学生说出“120°和85°”这时候,教师就会告诉他,这两个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手中的各式三角形来验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给学生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氛围下,自主探究,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10到12分钟后,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有很多小组不止使用了一种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用拼接法、有的用计算法、还有学生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撕成两个三角形。教师最后在讲台上演示了各种验证的方法,并表扬学生充分动用了自己的智慧,使班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在学生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教师引导学生做有阶段性的练习,有判断、选择、填空,也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样式的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进行巩固,并且集中注意力,对学习保持兴趣。)最后,教师引导着学生来猜猜看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的内角和,甚至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在旧知和新知之间建立了联系。)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后,我发现从现实生活中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充分体现了新型课堂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探索放在首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以前“填鸭式教学“了 结 语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新型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汲取其中的精华,结合到新型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要严格把握“四基”的内容,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点,使素质教学落在实处,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注 释 ①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②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③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④ 孙颖,《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 [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⑤ 刘影、程晓亮,《数学教学论》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⑥ 刘庆华,《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第13期(供小学用·第5期)参 考 文 献
[1]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2] 孙颖.《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 [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 刘影、程晓亮.《数学教学论》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