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挖掘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自然元素
在江苏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在开放的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力的研究》课题的三年实践、探索中,我们以音乐教学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教育活动内容的潜在教育价值,让幼儿在开放、多元的音乐活动过程中主动探索、创造,将五大领域的内容有机整合,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给幼儿以充分发挥的空间,通过开启幼儿想像创造的闸门,体现“音乐教育重在创造”的精髓。形成了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风格及特色,现就我们在音乐活动素材和内容的拓展方面作的尝试例举如下,因为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创造元素随时可挖掘:
一、音乐活动素材的挖掘与创新:
1、节奏素材的挖掘与创作: 在生活中创作节奏: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思想,在引导幼儿倾听大自然、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弱等变化,结合语言使音乐生活化。如观察、倾听厨房师傅剁菜的声音: x|x x | x-|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剁 剁 剁骨 头 切白菜 切白 菜 切切切切切白 菜
在歌曲中创作节奏:在音乐作品中,许多音符和休止符组成了各种节奏形式,丰富了幼儿的节奏表象,也为他们的节奏创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常常采用改变原有节奏创作新的节奏方法,让幼儿把八分音符变成附点音符唱唱、二拍子的歌改成三拍子的唱唱;创作节奏性为歌曲伴奏,帮助幼儿分析作品的情绪特征,创作相应的节奏型,部分幼儿演唱、部分幼儿拍打节奏为其伴奏。
在游戏情境中创作节奏:我们经常在游戏中随机的进行节奏创作,如:玩开火车游戏,让幼儿创作歌中牌号的两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的节奏谱,同时,在上火车后的坐座位时,三个座位可以坐3个人,小朋友编出了x x x|的节奏,其中一个人在中途下火车了,他们出乎我们意料的创作出了带休止符的x x 0 |和x 0 x |、0 x x |;如果火车很拥挤,来了很多的人怎么坐呢?幼儿又想出了两人合坐一个位置的方法,创作出了| x x x x |、x x x x x|的节奏。
2、旋律素材的探索与创编: 生活中见景即唱:在户外散步、小组活动中,鼓励小朋友看到什么唱什么,如:小猫咪、花朵、太阳等等,幼儿可以任意用两(或三)个唱出来,还鼓励他们将自己和同伴的名字用音唱出来,在随机的活动中孩子们玩的很有兴致,我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上课前的师生问好,每一次老师用不同的旋律唱出“小朋友好”,幼儿则用不同的旋律唱出“老师您好”。
改编歌词强化常规:平时通过欣赏不同性质的乐曲,让小朋友感受音乐的特点,在活动的组织时将一些生活常规用语也用唱歌的形式唱出来,1 1 2-(坐坐好)、1 3 5 i(快快站直)、i 5 3 1(轻轻坐下);在集体音乐活动的生活等环节中,教师运用新授歌曲的旋律随机改编歌词变成歌唱式的表扬(例:集体活动前,编成对某一小朋友行为唱出来(《大苹果》歌词,改变:大家看看周心怡,身体做得多端正,眼看老师仔细听,我们为她鼓鼓掌。)。幼儿在谈音乐的感受时,用或抒情或跳跃、或坚定的旋律来回答,平时和幼儿常玩“唱唱x x x ”的游戏,让幼儿根据命题唱一句话,如唱同伴、夸奖同伴、唱幼儿园等等,在即兴的创作中,幼儿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可以随心所欲自由的创作。
二、、音乐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创新: 在集体音乐教学中,课题组老师关注、尝试让幼儿掌握一些创作的方法,使各个能力层次的幼儿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1、对同一音乐作品进行不同的创作、表达:教育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音乐可以让不同的幼儿产生不同的联想,可见音乐作品具有丰富内涵可以给幼儿广阔的想象空间,同一人群中的不同个体、同一个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对同一音乐所做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每个人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方法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我们课题组的音乐活动中,对某一个素材都让老师思考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式拓展,如《:音乐的瞬间》这首曲子,纪敏老师组织的是欣赏教学,用游戏的形式组织的,活动后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就此课的重点、难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纪老师也受到启发,在班上进行了拓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别进行的创作,有的参加了故事创编、有的进行图谱创作、有的想象作画、还有的拓展表演,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长项得到了发展,让小朋友享受参与音乐过程的快乐。
2、同样的歌词匹配不同的旋律、同样的旋律匹配不同的歌词:同一素材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同样同一首歌词也可配进不同的旋律中去,同一首旋律也能配上相近的歌词,教学中我们的尝试也让老师、小朋友感受到创新的乐趣所在。大班的歌唱活动《春晓》的歌词实际就是由唐代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歌词朗朗上口,由此我们发现了拓展俄素材,可以组织幼儿将一些耳熟能详的五言诗替换《春晓》的词,同时再将《春晓》再匹配上其他的旋律,结果小朋友唱起来乐此不疲,而且回家后缠着家长学古诗;也鼓励幼儿将学过的儿歌、诗歌唱起来,让他们尝试寻找何时的相匹配的旋律,来演唱熟悉的儿歌、诗歌。
3、同一首歌曲尝试改变不同的节奏、速度:歌曲的节拍、速度往往表达了歌曲的情感,因此,尝试改变节奏、速度在我们的实践中也妙趣横生。同样的一首《小白菜》根据原创的情感让小朋友演出,孩子们感到悲悲戚戚,但再改变成快速、跳跃的方法演唱时,小朋友的表情很快就变得开心起来,因此,一歌多唱是我们让小朋友享受音乐快乐、感受音乐无穷变化的神奇,多次的尝试让小朋友的童心世界变动更加的多彩多姿。
4、尝试选图例、填空:给幼儿提供现成的旋律,发给幼儿一些多次使用的填空卡,幼儿把空缺的歌词用填在旋律下。如:大班歌唱活动东北民歌《歌唱春天》首先以小小图例展示给幼儿,在尝试唱出6个乐句后,让幼儿根据前面的内容选图填空、创作、表演。对幼儿来说有利于挑战观察、思维能力。
5、性质相近或相反风格、内容的对比: 在中大班,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们着手进行对比教学的尝试,即将歌曲风格相近或相反的乐曲进行比较,从中引导幼儿发现两者的联系和相似(相反)之处,再用可以表示的符号进行创作,如:《小树叶》与《迷路的小花鸭》是分别在中班、大班学习的两首歌,让小朋友从中发现他们的旋律、情感表达、连贯与断顿的共同之处;《狮王进行曲》与《梦幻曲》则虽同出自作曲家圣?桑的笔下,但二者确实风格迥异的乐曲,在比较中小朋友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宁静柔和的夜景与雄壮威严的森林狮王的音乐特点。纵向的联系与横向的比较使我们的音乐教学素材更加的丰盈、鲜活。
我们的课题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做了一定的调整,由两条线并行:一是领域内的拓展、表达,同时进行领域间的渗透整合,让幼儿在教师的激发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音乐为龙头的创造活动就在于让幼儿用已有的经验去尝试新的歌词,并进一步把已有的经验扩展到生活之中,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思维的扩散、拓展埋下了智慧的种子。
第二篇:着力挖掘创新元素
着力挖掘创新元素,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一般而论,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最难教的是作文;作文学生,最难写的也是作文。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诸熟门径,让这个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学生拿手的、急于展示的“绝技”。
一、在激情中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爱好
教师对写作的爱好,是激发学生爱好写作的诱因。教师对写作的爱好,必然会长期积累写作方面的诸多知识和特殊的能力,教学中不仅能信手拈来,嘻笑怒骂皆可成文,而且对学生的指导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教师对写作的爱好,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具有任何口头说教达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将自己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在学生中传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按每一届新生,我都要向他们展示我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让他们感受到写作不是畏途,培养写作的欲望。差不多每欠月考,我都要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给他们以示范和行动的鼓励,“卿老师作文与你同行”,我在和同学们一次次的作文交锋中,大家的兴趣更浓了,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
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和对学生的不断激励,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又一诱因。每个人都有一种向往美好和激发欲望,初中生更是如此。一旦让学生的激情充分燃烧起来,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学生的激情需要教师去引导,去激发。引导和激发学生激情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是在于不断激励,多从正面肯定和激发学生。如从理想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成为“小作家”,在教学方面上,解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消除学生的作文心理障碍,较多地运用口头鼓励、课堂点评、成果展示等,真正实现让学生的激情充分燃烧,主动自觉地爱好写作。
在平时的周记和片断作文,我大胆地鼓励学生,只要符合本次作文要求,有一两个亮点,就可给满分,就要给A加,就要用激情的评语鼓励学生。学生在一次鼓励中,对作文的信心增强了,对写作文充满了期待甚至于渴望。
二、在阅读中“拾穗”写作技法
作文与阅读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老舍先生曾经把阅读和写作形象地比喻为“吸收与输出”的关系。初中生作文最大的障碍是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少,作文的技巧更谈不上。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让学生在掌握阅读要求的同时,也要自然而然地进行作文训练。
在阅读中注重理解,首先是要让学生体会教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初中生动稚纯法,情感丰富,对感性的教材最具人文的理解,也最容易接受人文精神的教育。无论从哪方面讲,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的学习。比如,字词的掌握,句子的通顺,文章结构的完整,真实具体的赢余方法,朴实简洁的文风等,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有独特的理解。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从内容上,可以学习作者对春的欣喜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因为喜爱,文字灵动而优美。同时,学习写春的手法,选择春雨、春草、春风等具体的描写点来描绘春天,绘声绘色地进行描写。具体地学习:直接写草:偷偷地——情态 嫩嫩的——质地 绿绿的——颜色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长势;间接写草(用写人来写草):坐、打、踢、赛、捉·····衬托草的可爱。作者选择了春天开得最早的、最鲜艳的夺目的三种花:桃花、杏花、梨花,还写了了遍地的野花。“你不让我,我不让„„”用拟人手法,写出花开得热闹、繁花似锦。“红的像火,粉的„„”用比喻手法,写出花的鲜艳夺目。“而闭了眼,写桃儿、杏儿、梨儿”,是作者的虚写;而蜜蜂、蝴蝶的出现是间接描写。作者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有色有味,春花图栩栩如生,浮有眼前。而拓展延伸练习,让学生用能发现美的眼光,用摇多姿的笔,写一段导游词。我先写出范文:大家好!我是黎明旅行社的导游卿文斌,欢迎你在春光明媚里的春日里来到江南,让我们一起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各位旅客,请下车,开始我们的徒步之旅。在软绵绵的绿绒毯上留下你的脚印。你看,珍珠般的露珠多么美!你闻到了吗?江南的草的清香,淡淡的,而又无穷无尽„„然后让学生选择文中的一段,仿照我的范文,如此像文章学习,学生的作文兴趣焉有不大之理。
三、在一次次成功中,学生的写作不趣节节攀高
作文兴趣的培养不是凭空构建的,正如刚学会游泳或骑自行车一样,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通过一定训练量的习作练习,才有可能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在学生负担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习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适量的训练中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主动、自觉参与训练的心理动因,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状态,从老师的要求变为“我很想写作文的”的心理动因,那就离“我最能写作文”的境界不远了。
本年级在各班作文展评的基础上,年级也定期进行展评,有展板的形式,把教师的评语和打出的分数、学生的原文,展示出来,对学生的激励很大。当然,学生在学校征文比赛中,几位同学的征文,均获一等奖,在“雪宝”杯征文比赛中,我班的罗薇同学,获得特等奖,每个学期都有同学的作文刊登在校刊《教育风景线》上,这些情形都很好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四、多方积素材,让学生兴趣用作文来展示特长和知识 首先,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初一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
其次,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积累丰富多彩的素材。写作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关心时事。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文摘报》、《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五、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 在教学中,我对初中生的作文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作文编排和训练。如200字小作文方面,我选了下面一些类型和题目:(1)说明文:《圆珠笔》,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2)场景类片断:《学校素描》,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一场面。(3)徽章介绍:介绍“绵阳中学”的校徽塑像,讲清构图及寓意。(4)续写想象情景作文《卿老师笑了„„》。至于大作文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材料记叙文等等,学生对各类文体和文章,心中有法,加上心中有话,焉有不喜欢作文之理。
总之,作文教学,只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举了,并进一步引导他们积累素材,掌握作文的技法,学生就会热爱写作,并且诸熟门径,写作已成为学生一项急于展示的“绝技”了。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写作能力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作文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创新是作文的生命,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翅膀。创新就是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片艳阳天,一块能自由畅谈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的净土,真正做到在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激活初中学生生机勃勃写作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创造作文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是发现创造的称导,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增进作文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初中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加上不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且观察往往笼统,不精确,作文时无话不说,因而造成作文难的现象。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能再现生活情景,比较持久地吸引学生,只要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的思维状态就大不相同。如上《袋鼠赛跑》作文指导课(作文要求:把最感趣的一次活动写下来。)作文前先有目的,依顺序摄录了“袋鼠跳”的全过程。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们引导学生看录像,采用“定格”或“不定格”形式,先放“准备跳”再放“开始跳”,最后放“比赛结束”。所以比赛的过程一目了然,作文描写言之有序。并且将“开始跳”定格,让学生仔细观察各自跳的样子像什么?学生定睛细看,有的像活泼的袋鼠,有的躬着身子,像可爱的兔子,有的慢腾腾,像笨拙的狗熊„„学生在老师具体引导下,一边观察,一边描述,一边想象,思维十分活跃。
二、培养想象能力,诱发创新欲望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客观事物反映在大脑中的形象),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思维方法。爱因斯坦对想象力推崇备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宇宙、自然社会与生活的各层面、各领域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是充满了想象与联想的。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不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动力和重大发明。可以说,想象是创新与发明的前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从想象作文开始。想象作文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脱俗的立意、新颖的见解、绮丽的修辞、美妙的语句都离不开想象。
创新作文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要求求真和想象并存,让学生释放出充满热情、饱含生命的逢勃张力。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结果,让学生获得探索后的成功感与喜悦感。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在构思文章的时候就要有意地制造一些波澜,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果学生能够做到神思互动,文思泉涌,浮想联翩,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会让人耳目一新,学生的创新作文才能绽放出片片亮丽的花朵。另一方面,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幻想,善于创造。丰子恺在孩子的世界里一次次地找到了自己憧憬的生活,他感叹道:“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他们是创造者。能赋给生命于一切的事物。他们是“艺术”国土的主人。所以,要让学生练习故事接龙,试创作童话,写自己梦幻,写自己的理想,写自己想象中的未来社会„„于是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山谷中湖底下的奇妙的乐园,出现了树洞里的旋转滑梯,出现了需要答对口令才能进去的大门,出现了会变化的会满足心愿的神奇的礼物;出现了贝壳镶嵌、白云作帆的梦之船;出现了可自由组合的房间„„那关于秋天的童话、关于友情的童话、关于家园的梦想,对于未来的科学幻想,关于勇气、忠诚与善良的历险故事,展现了孩子们纯洁美好的心灵,表现了他们广阔的思维和非凡的想象力。稚嫩的笔下,描画出奇丽的梦幻,闪耀着金色的理想之光!
在训练想象作文时,教师应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扩散和延伸思维,拓展相象空间,指导学生或从时间上进行纵向联想,或从空间上进行横向联想,或从彼此关系对立的事物进行对比联想,从而有机牵引想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如扎实的文史知识和科学知识),从生活经验出生,这样,才有合理的想象,翔实的背景,开阔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妙的引发。作为教师,我们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合理地想象,鼓励他们冲破种种束缚,写想象中的事物,使他们在奇思妙想中快乐地翱翔。
三、激发写作兴趣,鼓励创造性思维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作,“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寻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实践中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尽最大努力使写作成为这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感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创造性思维便会不可遏止。
四、倡导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创造型人才就是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多向思维,这种思维苗头,虽然稚嫩,却颇具生命力,不可轻易否认与扼杀,对于其中蕴含的怀疑批判精神应予以倡导。所以,要求学生要先学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评出优秀习作让学生评赏,与自己的作文比较。对带有共性错误提出来让大家分析、比较,总结出教训,拟定修改方案。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独立分析自己的作文,综合同学、老师意见,学习运用人家作文优点,改出高质量的作文。当然,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能忽视学生能力形成和发燕尾服的阶段性、层次性,离开了学生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包括一般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无本之木。我们必须从每节课、每个环节实实在在抓好,在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下功夫,以逐步接近和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
五、多读常练结合,塑造创新惯性
语文人文的教学实践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多元知识的良好习惯,树立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阅读所得就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阅读所得就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也丰富了人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赏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情,增厚文化底蕴。
文章的语言表达是语言写作学性的重要体现。已成定论的名篇名句,其语言风格自有独到之处;或华光四射,艳丽而不浮躁;或精雕细琢,平淡处见神奇。经常阅读它们,认真品味其语言特色,可逐步提高我们的语言鉴赏能力;在写作时或师其意,或沿其形,得心应手,思如泉涌。同时,还要勤于练笔,反复修改。一篇好文章往往是无数次修改的结晶,只有平常反晌午修改习作,对已成定论的观点、成语、说法等生疑质疑,构思时站在对立面去思考,鼓励提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看法,不断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才能够在考场上有限的作文时间里,激活创新思维,写出较好的文章来。
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让生活成为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
(一)观察自然,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
渺渺苍天,灿灿云霞,煌煌朝日,皎皎月色,浩浩云山,清清流水,点点白帆,欣欣鸟雀„„大自然的美何其纷繁美丽,变化万千!这无尽的美令人心驰神往,心醉情迷,催生了多少壮丽诗篇,千古绝唱!自然美能陶冶性情,使人精神振奋,心胸舒畅;能砥砺品行,培养出人高尚的情操,也影响着人的气质,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一方人。”对于孩子来说,快乐无忧的童年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知识天地。教育首先要使人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美,感受到人生的美。城里的孩子,远离自然,失去了人生的美。城里的孩子,远离自然,失去了许多只有置身于大自然中才能有的快乐,失去了只有大自然才能提供的广阔无比的想象空间。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带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找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现在有少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定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和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情感的融通和语言行为的协调。我们要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
(二)走出课堂,调查研究,产生真实丰富感受和体会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今天,学生往往受困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习作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语文是生存在社会之中的,社会生活既是语文素材最大的来源地,又是语文赖以流传锤炼、发展的依托。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上的讲讲练练,应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去接触社会生活,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当然,学生所要了解的生活,绝不仅仅限于自身经历,也包括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这个地球。他们必须了解这个世界的历史与现状,了解这个世界的文化和传统,充分感受它的精彩与美丽。有限解才会热爱,热爱这世界才会去表达、赞颂它,写作才有了动力。
如何去体验这社会生活呢?观乡土人情,看电视新闻、听广播讲座、参加义务劳动,或是读报刊,谈时事,品评风云人物,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适时讲述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神话传统、历史故事等,以激发不生的观察热情,帮助他们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丰富脑海中的生活和阅读积累。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趣”与“美”,寻找那些能打动心灵、陶冶情操的东西,从而丰富感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一个有远见卓识的语文教师,应着力把作文训练与认识和感受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真情、关照自身、思考现实,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这样,学生的笔下将会喧响八方风雨,四海潮声,将浮现时代风云,人间温情,将会呈现一个广阔的、瑰丽的、温暖的世界。
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 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创设宽阔舞台,让他们放开手脚,从生活中取材,自由表达,畅所欲言。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激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的能力。走出课堂,最要紧的是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材料的自觉性和善于捕捉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多引导学生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认识它的意义,理解它的实质,感受它的价值,掌握它的特点,因为只有真诚拥抱生活,才能抒发心灵深处的情感。
(三)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提级升格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也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可以展同全局,小细节要吧尽显本质,也就是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创新作文就是要在自主作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深入思考,让学生神思飞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自己的独特创意。大胆想象就是创新的翅膀。
总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写作的源泉。反之,创新作文又丰富了生活,激发了兴趣,放飞了想象,倾吐了心声,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了学生的明天,为了祖国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索研究创新作文。
第三篇:在音乐教育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培育
在音乐教育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元
素培育
在音乐教育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培育
香坊小学 张 宏
近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促使一部分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拜金、奢靡享乐主义盛行,很多领导干部腐败,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滑坡,崇洋媚外现象严重,无不让天下的父母和孩子担忧和迷茫。
一、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当今社会,流行音乐盛行,而民族音乐却颇受冷遇。课堂上,学生普遍对
学习民歌、欣赏民乐不感兴趣,对传统戏曲不愿意听,有些教师担心影响课堂纪律便投其所好,把教材中出现的民歌、戏曲统统删掉,在课堂上大唱流行歌曲,一时间“你是我的小苹果”,“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的歌曲回荡在很多校园,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我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深刻体会到传授民族音乐知识的重要性。课堂上我注重介绍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引导学生逐步对民间音乐产生兴趣,从小爱唱民谣、民歌,受到民族艺术的熏陶,爱上民族音乐。我在介绍中国戏曲时,重点介绍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世界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介绍驰名中外中国国粹艺术的京剧;介绍抒情、悠扬、委婉的汉族民间小调,极富江南乡土气息的江南紫竹调;介绍旋律亮丽,节奏明快的广东音乐以及种类繁多的民族乐器和乐曲,如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
优秀作品《二泉映月》,介绍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五声调式和世界上最早用数学来制订十二平均律的我国明代大音乐家朱宰堉等。在音乐教学中我还向学生介绍我们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民间音乐的发展,而且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加深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深入分析处理爱国题裁歌曲,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我把教材中爱国题裁的歌曲分成了三类:古曲类《苏武牧羊》、《满江红》等,革命歌曲《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等,现代歌曲《我的祖国》、《国旗多美丽》等。在教唱这样题材歌曲时,我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歌曲,深刻理解歌曲内容。比如在《义勇军进行曲》教学中我首先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义勇军进行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曲,当《风云儿女》开拍时,田汉作词,并请聂耳谱曲,但田汉歌词还未写出就被国民党当局逮
捕。田汉后来被关在龙华监狱,他在狱中偷偷地把歌词写在两个烟盒的被面,趁家属探监之便带了出来。聂耳接到歌词时,已准备去日本,他立即谱出初稿,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修改,只好带到日本。聂耳到日本后不几天,就将曲谱修改好了,很快地寄回电影公司。随着影片《风云儿女》的问世,《义勇军进行曲》很快流传开来。很多中华儿女唱着这首歌奔赴抗战最前线。接着,我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请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后我总结:这首歌曲的旋律是不朽的,因为它高昂激奋,催人奋进,它是中华民族的号角,激励着亿万同胞团结一致,以天下为己任,为挽救祖国危亡而斗争,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歌曲开始时有几小节出现特强的小军鼓独奏,接着在隆隆的炮声中奏响军号的前奏再引出以后半拍(弱拍)起唱的、发自内心的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此处注意引导学生在抗
战烽火刚刚燃起时,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演唱?学生肯定会选择较弱的力度来演唱。在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时,作者突然运用了休止符,造成了一种紧迫感来突出“最危险的时候”从而引出了“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由弱到强层层递进的呼喊声之后,号角式的音乐再次出现,它象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歌曲尾声再三强调“前进”二字,音乐更富有推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
社会的大环境没有给予孩子崇高的爱国理想,打开电视“死了都要爱”的精神鸦片,媒体通篇报道老人摔倒不能扶的利己哲学,作为一个教师,我更感到责任的重大,在教学过程中,若我们不去帮助这些天真的孩童树立担当有责任心,那么我们的未来,连最起码的助人为乐都没有的一个人何谈爱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震撼,我更让我的学生以帮
助别人为己任,从身边的一点小事做起,我相信,音乐带给学生的心里引导结合到实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果。人,一撇一捺,哪一边出了毛病,都无法昂首站立,我很欣慰我能从事最一线的教学的工作,天真的孩童我给他们画上什么色彩都将陪伴他一生,我责任重大,不敢懈怠,在教育学生有担当做个帮助别人的人时,我在学生面前,时时做他们的榜样,培养学生助人为乐,鼓励学生自编自导好听的歌曲,让正能量的歌曲响彻校园。每当我教唱这首歌时,学生只要听到它那振奋人心的旋律,就会感到这是中华民族的歌,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一种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使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去珍惜的同时从小树立报国之志努力学习,将来用知识和力量报效祖国。
三、捕捉欣赏教学音乐形象,领会其中爱国内涵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内容,音乐形象极其鲜明,一些作品极具爱国热情。
在欣赏某些外国作品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捕捉音乐形象,使学生领会其含义。如欣赏美国作曲家福斯特的《故乡的亲人》等,我向学生介绍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手段赞美祖国光辉历史、美好山河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的,以此来启发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讲音乐家爱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古今中外,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喜欢讲音乐家的故事,更爱讲音乐家爱国的故事。
五、梳理凝炼优质课程资源,提升教育资源品质
目前,在广大青少年传唱的歌曲中,港台偶像、爱情歌曲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由于这些歌曲过分渲染与煽情,其中过度成人化和情绪化的词曲内容表达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音乐工作者为青少年创作出像《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样旋律动人、内容积极向上的时代新曲,不仅是广大青少年的期盼,更是这个时代的有力召唤。
为此,我区注重优化、整合课程资源,挖掘出一大批精于奉献、善于创新的音乐教师开发创编了区本教材——原创校园歌曲集锦《花开的声音》,并将此书作为礼物献给孩子们,从而有效促进全区中小学生健康发展,快乐成长。书中以音乐教师王东音老师创作的“红歌三部曲”为基点,收录了我们几十位教师100首原创音乐。作品围绕着“弘、扬、传、颂、歌、唱、赏、析”编排了弘扬爱国情感歌唱祖国篇等八个篇章,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作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精神世界,音韵和谐、富有童趣、易于传唱、易为学校、家庭、社会所采用和普及,是丰富学生生活、陶冶
情操的有效载体。我在学校通过教学——音乐区本教材的使用和推广;管理——学校音乐铃的设置;活动——音乐童谣在活动中的广泛传唱;拓展——与兄弟各校手拉手式的互动交流原创童谣等方式,让学生在歌声与音乐中受益,在歌声与音乐中晓之以理,形成品格,真正实现挖掘爱国主义等教育元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在日常音乐教育工作中我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在庙堂之上,不在讲堂之中,它只有涵化于音乐教育深处,落脚在教师岗位履职之中,才能更具体化、形象化,才能走近学生、贴近实际、触动心灵。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一种价值观,只有融入实际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践行,才能达到“日用而不知”的效果。
第四篇:浅议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艺术挖掘
浅议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艺术挖掘
摘要:音乐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而教材的内容又是教材的依据,是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编写思想和意图,学会分析和利用教材,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文化、知识等艺术特点,学会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表现能力、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积极地融入到音乐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就如何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音乐艺术的特点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音乐教材;初中;音乐艺术;特点
一、挖掘音乐的感受性和直观性
音乐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和抽象性,我们不能用一句话把它描述清楚。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音乐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听、唱、看、动、划等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置身于音乐的意境当中,体验音乐所表达和描绘的各种情感。
如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欣赏《长江之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那雄壮的旋律、感受长江那宏伟的气势,我找来歌唱家万山红演唱的《长江之歌》MTV放给他们欣赏,然后再让学生把这首歌的旋律线划出来。
1=F4/4 4| 5315|6― ―23| 45 54 ? 3|3 ― ― ― ||
通过旋律线的走向,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歌曲《长江之歌》高亢雄壮的旋律,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方法能奇妙的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音乐的人文因素和审美因素
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广义的音乐教育的基础部分,有其特定的涵义和界定。这首先表现为:它比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教育都更能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它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目标投向对“人”的塑造方面,“育人”而不是单纯“育才”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明确的提出,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但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音乐家的这种可能),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揭示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本质,同时也间接地阐明了基础音乐教育与其他形式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基础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了人格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所以我们说,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挖掘音乐的表现性和活动性
一首好的作品能打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是因为它优美的旋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去强调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训练,要提供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创造音乐享受音乐的兴趣。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抓住教材中着眼点,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激发他们音乐表现的欲望和兴趣。
四、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情趣性
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情趣性,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简谱教学是每一个音乐教师最头疼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学习简谱很乏味,不积极参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简谱学习变得生动有情趣。
首先,我采用“轮唱”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两组,我教第一组唱第二组在轻声的学,唱一句学一句然后再交换,这样学生就学了四遍,然后一组唱曲谱一组加歌词,再互相交换。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始终处于引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导地位,学习热情很高,学习起来也不感觉乏味,简谱也容易掌握了。最后,为了巩固歌曲还可以一组创编节奏为另一组伴奏,这样学习起来就很轻松了。
以上是本人的几点感受,我想,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思考、多动脑、多挖掘,挖掘音乐教材中的音乐艺术特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作者单位:贵州省都匀市第十中学558000)
第五篇:浅析音乐教学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运用
浅析音乐教学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运用
——以《山野的风》为例
安定区红土学校 陈小红 吴小平
摘要:黄梅戏是在安徽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其唱腔柔美动听,表演纯朴自然,唱腔有很强的亲和力,内容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来源于民歌又高于民歌,同时又进一步促进着民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歌曲《山野的风》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分析,希望能够唤起更多的民众和音乐人士来关注黄梅戏、热爱黄梅戏。从而促进黄梅戏的唱腔传播、丰富民族声乐的作品种类与演唱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黄梅戏;《山野的风》;音乐元素
目 录
1.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1
............................................................1.1黄梅戏的起源 1............................................................1.2黄梅戏的发展 1....................................................2.介绍歌曲《山野的风》 2
2.1歌曲《山野的风》的简介................................................2 2.2严凤英简介..............................................................2 2.3曲作者简介..............................................................2
3.分析《山野的风》中的黄梅戏音乐元素.......................3
......................................................................3.1调式 3......................................................................3.2旋律 3
3.3语言和唱腔..............................................................4
......................................................................3.4表演 5..............................................................................结论 6
参考文献.........................................................................7
1.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1.1黄梅戏的起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人口众多,民族风俗等的千差万别,造就了每个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民歌和歌舞形式,其内容清新朴实,旋律委婉动听,大多都表达了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场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保持着它的朴实,一部分则逐渐吸收了各地民间的剧种元素和歌舞形式,集中发展演变成为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和角色且有特殊而稳定演唱模式的剧种,这就是安徽地区的黄梅戏。
黄梅戏最初孕育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农村,源于“黄梅采茶调”,后称“黄梅调”。它包括产生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以及外地流传到黄梅一带的民谣。“黄梅采茶调”通过长时间的演唱和传播,不断地在安徽扩大影响,又与三省邻近地区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演变为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和角色且有稳定的特殊演唱模式的戏种。因此可以说,黄梅戏是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后流传到安徽安庆一带,并在安徽发展成黄梅戏。
1.2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是从民间歌舞到小戏开始的,从业余活动到半职业班社的产生,这其间经历了从清朝乾隆末年到辛亥革命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后,黄梅戏进了京城成为农民和劳动者喜爱的文艺形式。后来有许多专业人员加入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通过新老文艺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从安庆小戏逐渐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概括地说,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等受当地戏曲青阳腔演出的影响,与莲湘、旱船等民间艺术形式结合,逐渐形成一些小戏。经过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入城后在演出的 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和优秀的剧目。从此,黄梅戏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剧种,并且轰动了海内外。
2.介绍歌曲《山野的风》
2.1歌曲《山野的风》的简介
《山野的风》是著名作曲家金复载为电视剧《严凤英》谱写的主题歌。其目的是纪念严凤英,同时也是为了传达黄梅戏在民歌中的运用,曲作者抓住剧种人物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用极其简单的音乐语言,把“幸福回忆与悲惨遭遇”刻画出来,旋律以朴实无华、真挚感人的情感深深打动人们的心。曲作者选择了民歌素材为基调,揉进了黄梅戏的小调因素加以发展,使主题不仅有着民歌的特点,而且含有黄梅戏的风格特色。
2.2严凤英简介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祖籍安徽桐城罗家岭,生于1930年,享年38岁。她是一位富于学习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对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5岁开始登台演出到新中国成立初年,黄梅戏的生存环境艰难,表演艺术水平也处在粗糙的状态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严凤英和一批新文艺工作者为提高黄梅戏的艺术水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既虚心向前辈艺人学习,借鉴传统,更注重向兄弟剧种学习,曾拜北昆名家白云生为师,学习京昆的程式动作,并融会贯通,用之于自己的表演中,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她支持音乐改革,经常提出建议并带头试唱,同时又在充分把握角色思想感情创造,使黄梅戏的表演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她个人的表演与黄梅戏的声誉紧密相连,观众对黄梅戏熟悉也是从对她的熟悉开始的。严凤英的表演即为自己创立了典范之作,又为黄梅戏剧作家、音乐家架起了一座通往观众的桥梁。代表剧目有《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 织女》、《蓝桥会》、《柳树井》、《砂子岗》、《红色宣传员》、《刘三姐》、《党的女儿》、《江姐》等。
2.3曲作者简介
作曲家金复载,1942年出生在浙江上虞,1957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学习。196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后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曲。金复载长期从事电影音乐及电影音乐的创作,他是扎根于民族土壤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以新颖独特的意境、多样化的旋律、浓厚的民族风格曾为百余部影片和电视剧作曲并深受听众欢迎。主要作品有:故事片《红河谷》音乐、故事片《小歌星》音乐、动画电影《哪吒闹海》音乐、动画电影《宝莲灯》音乐等。
3.分析《山野的风》中的黄梅戏音乐元素
3.1调式(见第七页谱例)
该作品的调式调性是我国典型的民族五声微调式“5 6 1 2 3 5”的五声音阶加偏音4,与黄梅戏音乐元素的结合。调式结构是以商为支持的徵调式。其上下句的唱词为不对称的八字句结构和五字句结构,唱腔通俗质朴,优美流畅。其中运用了黄梅戏的常用音乐语汇:5 3 2 1 6 5 并且对这些常用动机进行多种简单的变化,稍加润色黄梅戏韵味便表现出来了。例如简单的重复某个音:如5.161 216 |5-|重复1;连续的级进:如5612 1235|5612 1235|;丢掉某个音;如5 12|5-|丢掉了3和6等,另外多用上行的级进,如5612 1235|;四度跳进:如1 2 5| 3.2 126| 5 12| 5-|其中2到5,5到1属于四度跳进。
3.2旋律
该作品选择了民歌素材为基调,揉进了黄梅戏因素,作曲家运用了重复、变奏、贯穿、再现等旋律发展手法,使主题歌不仅有着民歌的特点,而且含有黄梅戏风格的特色。作品的旋律音程已突破原来传统黄梅戏的二度三度音调因素,四度运用比较频繁。由于黄梅戏主要处在南北方音乐交融的地方,所以曲作者在主调音乐中运用了北方音乐基 本元素(5 12 |5-|)与南方委婉的音乐元素(332 126|6-|)相结合了的特点,先以四度大跳(1 2 5)为开始然后连续下行级进(3.2 126 | 5-),这既形成了黄梅旋律风格,也体现黄梅戏音乐创新发展。第一乐句是由我国典型的民族五声微调式“5 6 1 2 3 5”的五声音阶变化而来,它有着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给人一种亲切之感。随着歌词的感情变化,曲作者大量使用切分音、短句、休止、来强调曲调的乡土气味,,并巧妙地加进了衬词使旋律丰满并且加重语气,另外运用了歌曲中常见的一音拖长的旋律写法,使曲调含有戏剧性的色彩成份。在第二乐句的地方曲作者加进了偏音“4,来丰富旋律的色彩,表达了主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音乐语言简练,旋律以朴实无华、情感真挚。
3.3语言和唱腔
一个剧种必须有自己经过提炼并固定了的语言。安庆话的口音柔和甜美,发声位置靠前,介于南北方语系的中间。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在音调上,普通话里n l不分,如将“拿”读成“拉”。另外将“爹爹”读成下滑音“爹爹” 在韵母上常用儿化音;还有比较常见的元音鼻化如“爱、恩、奥”读成“乃、嫩、闹”感觉就想捏着鼻子说话。但在演唱黄梅戏时他们会使用方法把字用明亮甜美的声音送出去,黄梅戏是由湖北黄梅调经过在灾民传播到安徽而形成的,原本就是一种用来讨饭时唱的小曲,近距离的演唱表演决定了黄梅戏音量小,声音自然甜美,咬字偏扁和白,表演自然不夸张,这些特点都归结于面对面取悦观众的演唱形式,并从而形成了黄梅戏易懂、易学、易唱和易传的艺术特点。经过民歌及其他剧种的影响和自身的发展,黄梅戏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它的吐字要求不同于其他剧种,要求字头吐得重而短,不像京剧在字头上停留很长时间;也不像其他歌曲字头轻轻带过,吐字的中心放在元音上,唱的饱满而且要在口腔立住,这样会是黄梅戏的吐字更加圆润,而且黄梅戏的吐字要求每个字的转换要灵活,动作小而简单,达到清晰准确,能充分表达语气和情感。尽量减少多余和僵硬的动作,达到咬而不紧,自然松开,把握好分寸,处理好声与字的关系,能在气息共鸣之中去发挥每一个字的特点,这样才会又地方戏曲的语言韵 味,由于黄梅戏音乐与语言韵律有关,一般在演唱黄梅戏的时候,喉头位置摆放不宜过低,因为黄梅戏唱腔本身就产生于民歌小调,它的喉头位置更接近于自然地说话,音色追求本语言的自然音色,也就是要亮、甜、水、喋,这也是黄梅戏音色特点的关键因素,相比之下,在我们歌唱中,演唱一些创作歌曲的时候也要相对把喉头位置放得比唱风格性很强的民歌要低一些,而黄梅戏是以口腔为主的真声唱法,所以喉头摆放的较自然说话的位置就合适了,喉位摆放的高与低主要是根据本剧种的语言和音乐的音域宽窄而决定的。总体上,黄梅戏音乐旋律比较自然,倾向于说话的语感,唱腔流畅优美、通俗易懂所以形成音域不宽,生活气息很浓的风格特点。它既自由而又规律,既秀丽而又朴实,它是一种既有戏曲韵味又朗朗上口的民众喜爱的地方戏音乐。而歌曲山野的风中也灵活运用了黄梅戏音乐的唱腔和语言,如,儿化音“依子呀子吆,呀子依子吆”等。
3.4表演
现代黄梅戏艺术是歌、舞、乐融为一体,在戏曲演员的演唱中,形体表演和演唱的结合密不可分,形成一个完整、统一、协调的表演特征。黄梅戏独特的生活化、乡土化气息,决定了黄梅戏表演只能走非程式化表演的道路。黄梅戏的表演艺术既自然纯朴又区别于生活中简单的演唱,是从人物出发、从生活出发,而不受行当划分与程式的束缚,不论扮演哪个角色演员都讲究“一行为主 行行都行”。这样模糊的行当划分使黄梅戏演员的表演潜质得以大大的开发,也使得黄梅戏表演较其他古老戏曲更适合时代,更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黄梅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在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收借鉴其他艺术方面的新鲜成分,并融入自己明快的风格中,同时黄梅戏给其他剧种和歌曲带来了可鉴之路,这是黄梅戏的成功之处,也是在目前戏曲不景气的情况下,黄梅戏仍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黄梅戏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支持,希望有更多的音乐人士去关注和研究黄梅戏,也希望黄梅戏能够得到学校音乐教学者们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我相信黄梅戏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未 来。
【参考文献】 [1]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7月.[2]徐锵.《黄梅戏音乐名段赏析》[J].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3]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艺术评论》[J].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2006年第九期.[4]麻国均、沈亢、胡薇.《剧种·剧目·剧人》——中国传统戏曲知识简介(下)[J].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