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题目 彝汉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彝汉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以新平县扬武镇小学为例
扬武镇小学 腊仙珍
摘要 新平县扬武镇是一个彝汉杂居的乡镇,几千年来彝汉人民相互往来,共同生活,形成了彝汉双语产生的客观条件和环境。扬武镇社会语言使用状况,决定了在处理扬武彝族地区语言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仅用汉语教学的单一教学体制。扬武镇双语教学体制虽然有待进一步发展,但各村小学根据自身的情况,按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特点安排课程,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扬武镇是一个彝族大镇,彝汉双语关系始终与全镇民族政策、民族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立足镇情,讲求实效实施彝汉双语教学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确实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关键词 彝汉双语教学—特色—社会语言
语言关系是我国民族语言学科重要的研究课题。新平县扬武镇是一个彝汉杂居的乡镇,几千年来彝汉人民相互往来,共同生活,形成了彝汉双语产生的客观条件和环境。正确处理好彝汉之间的双语关系,不仅有利于扬武镇科学文化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更有利于彝汉族之间的团结。本人认为,扬武镇彝汉双语现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对扬武镇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如何有效实施双语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扬武镇彝族分布特点和社会语言状况
扬武镇内居着汉、彝、哈尼、回四种民族。彝族为主体世居民族,①全镇有7088户,21342人。其中彝族人口16847人,占总人口的78.94%,汉族4148人,占19.44%,哈尼122人,占0.57%。回族占0.45%,傣族占0.36%。彝族主要分布在赵米克、尼鲊、丁苴、老白甸、顺水、马鹿、大开门、写莫、丕且莫九个村委会,扬武村委会也有部分彝族与汉族杂居。大聚居部分分散是扬武镇彝族地理分布上体现的总体格局。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彝族祖先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分支。大约几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分别迁徙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经过长期了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支系,其中有少部分属于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扬武彝族属于聂苏支系,其中有少部分属于山苏支系。②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语是彝族使用的语言。扬武镇彝族方言分东西两路,大开门、写莫、丕且莫使用的彝语为东路方言,语调相对轻柔,语速较快;赵米克、尼鲊、丁苴、老白甸、顺水、马鹿使用的彝语为西路方言,语速较慢,语调平直、生硬。东西两路方言区别很小,这种差别主要在语音和语调上面,词汇和语法结构差异较小,因此,两路方言可用彝语交际。
彝族的社会语言使用情况与彝族的居住格局密切相关。根据分布现的语言使用情况,扬武彝区可分为聚居区和杂居区两种类型。格局所体聚居区赵米克、尼鲊、丁苴、老白甸、顺水、马鹿、大开门、写莫、丕且莫的彝族主要使用彝语进行交际,在赶集、会客其他民族朋友时以汉语进行交际。与汉族杂居生活在镇上的彝族主要使用汉语,在家庭内主要使用彝语或汉语进行交际,与汉族交际时使用汉语。据抽样调查,聚居区的彝族99%的人主要使用彝语,杂居区的彝族使用的语种多,有的杂居区彝族除了老年人外,青壮年一般不会说彝语而转用汉语,如老白甸村委会老寨村、赵米克村委会藤子箐村等。
扬武镇这种社会语言使用状况,决定了在处理扬武彝族地区语言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仅用汉语教学的单一教学体制。加之彝族地区的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和地理坏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或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应根据各村委会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相互联系、又有相互区别的双语教学体制。
二、扬武镇彝区彝汉双语教学现状。
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有赖于一个良好的教育体制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扬武镇双语教学体制虽然有待进一步发展,但各村小学根据自身的情况,按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特点安排课程,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彝汉双语教学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汉语教学质量。
彝区交通相对闭塞,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尼鲊、丁苴、顺水、马鹿村委会部分村子村民之间仅用彝语交际,这些村子的学生只通晓彝语,加上这些村完小没有开设学前班或幼儿园,这部分学生一进校就要接受一年级教育。他们没有适应学校生活,适应集体生活,适应老师的时间,就急匆匆进入一年级的学习。寄宿学生还要学会独立生活。完成学习任务对他们来说已经很难了,加上不懂汉语,无法与老师沟通,学校生活使他们感到很累,便产生了厌学思想。对这些一年级孩子,仅仅用汉语教学,他们不会听懂老师讲的内容,从而厌倦学习,更别说要取得什么好成绩了。这种状态,彝汉双语教学的实施非常必要,也取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校园内,我们既重视汉语教学,同时也允许学生使用彝语,找出彝汉语的相同点及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彝语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汉语。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我们一方面正视它的复杂性,譬如学生的语言环境、语文学科内容的多样性等双语教学的不利因素,而另一方面我们面对这种复杂性、现实性,从中找出难点、焦点,有针对性地创造了适合扬武镇彝族学生的双语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我们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它具有添加性教学特征,即在实施彝汉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而不是用彝语去替代双语教学,彝语只是辅助性的,为汉语教学服务。
2、彝汉双语教学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彝区教育巩固率,顺利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
扬武镇彝族多,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文化意识不高,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彝区成了一大难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动态的任务,年年都要把学生“招进来,留得住,学得好”,一时一事放松,就可能滑坡。扬武镇普九巩固工作围绕保证学生“能听懂课,学了有用”为目标,分析了学生流失严重,主要不一定是经济问题,而是不少学生课堂上能听懂的内容不多,不能升学的人感到回农村有用的东西少。一些学生听不懂课的问题,导致的结果是课业、思想负担重,甚至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变态。彝汉双语教学有效解决了农村彝族学生因听不懂课流失严重的现象。
3、彝汉双语教学为全面提高农民文化服务,有效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扬武彝族大多地处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大多彝族人民处于与外界长期闭隔的生活状态。不通或半通汉语的人数占有相当大比重,为了提高彝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消除文盲或半文盲状况,必须在彝区提倡和实施彝汉双语教学。
三、扬武镇彝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扬武镇小学由于实施了彝汉双语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用语和彝族学生语言环境相脱节的矛盾,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地提高。③对巩固学生人数,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彝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作用。然而,双语教学本身存在固有的客观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双语教学是一项仍需不断实践摸索和改进的社会系统工程。扬武镇小学彝汉双语教学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缺乏双语教师的培训,开展双语教学仅限于部分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在课堂及课外进行。在不通汉语的彝族学生中,教师使用彝语辅助讲解汉语课文含义,使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这是一种极为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一套确实可行的双语教学制度,经验欠缺,尚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急待解决。综合起来就是对彝汉双语教学认识不够统一,在部分干部和群众中仍对双语教学持有无用、多余甚至影响汉语教学,阻碍学生学习普通话等落后的思想意识,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给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和影响。扬武镇彝区的教师待遇和编制及资金投入,办学条件,校舍、教学设备等一系列问题仍困扰着彝汉双语教学的开展,也急待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落实和解决。
四、科学地实施双语教学,使之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④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离不了民族文化的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的双语水平如何将构成一个民族能否昌盛发达的重要参数之一。扬武镇是一个彝族大镇,彝汉双语关系始终与全镇民族政策、民族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立足镇情,讲求实效实施彝汉双语教学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确实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
1、加强学生对彝汉双语教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兴趣,把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寻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来考虑,要完全摈弃以往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我们教师队伍中仍然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最好、最简捷的方式是死记硬背。其实死记硬背只是语文学习方法中的一种突击方式,应付考试和单纯语文教学可适当采用,但在双语教学及“减负增效”的过程中会消耗学生大量精力和时间。尤其现在在学生学习负担如此沉重的情况下,死记硬背往往会把学生拖累、拖垮,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乐趣,产生厌学心理,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最终对推广和实施双语教学带来灾难性的打击。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学习不是任务,没有压力,而是一种乐趣,一种高层次的享受。我们应该知道在彝族地区,一年级使用彝汉双语教学有利于师生沟通,增进感情,把学生轻松地带入学习,不知不觉中,学生由不懂汉语到熟练汉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耐心引导,弄清学生的特点,那么学生潜在的兴趣会被进一步地激发出来,被动性学习将转化为主动寻求。
2、找出彝汉语的区别,以彝语为载体,学好汉语。
⑥彝语和汉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种,语音、文字在表述和思维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在彝语和汉语中,单词和短语的运用顺序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受彝语的影响,学生在写作文时,语序往往会颠倒或不通顺。如果教师采用彝汉双语教学,分析彝汉两种语言的语序区别,这类毛病或错误就不会出现。
彝语语法和汉语语法也存在共性,因此,我们在实施双语教学时,应更多地把两种语言融为贯通的地方多加学习和应用,让学生明白汉语其实和彝语一样。在讲解语法知识时,可以结合彝语一起实施教学,从而真正体现双语教学的特色。
3、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双语学习环境。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采用和应用一些生动有趣,且具有新颖性的知识作为课堂学习辅助内容,为学生的学习预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双语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多样也可以营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⑦随着我国民族语文工作的有关法制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彝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与振兴,以及扬武彝族烟盒舞文化的繁荣与昌盛,扬武镇彝汉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因此,在发展彝区双语教学的问题上,只要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坚定不移地引进机制和改革创新经验,逐步解决和完善彝汉双语教育中母语教学与汉语衔接的问题,扬武镇双语文教学将会开创出具有彝区特色的教育新局面。
注释
①扬武党政办《扬武镇文史资料》2008年12月。
②王正贤 张和平《贵州彝族语言文字》贵州民族图书出版社1999年12月。③马文华《彝文教材建设经验点滴》,载《民族语文》1990年第3期。
④《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4页。
⑤⑥⑦普忠良《我国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发展前瞻》 《贵州民族研究》 1999年04期
参考书目
扬武党政办《扬武镇文史资料》2008年12月
普忠良《我国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发展前瞻》 《贵州民族研究》 1999年04期
马文华《彝文教材建设经验点滴》,载《民族语文》1990年第3期。《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4页。
王正贤 张和平《贵州彝族语言文字》贵州民族图书出版社1999年12月。肖敏著《师心流霞》 云南科技出版社。
第二篇:彝汉双语培训心得体会
彝(汉)双语教师培训班心得体会
2017年12月,我参加了教育局举办的“彝汉、苗汉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班”,8天的学习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此刻,我内心的感悟很多很多。
培训中,教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彝族的历史、由来。这让我作为一个彝族人而感到自豪。我是一个被别人称作“身份证”族的彝族人,没有了彝族的语言,没有了彝族的特点,更不会彝族的文字。但我知道我身上流的是彝家汉子的血液。刘云教授从最简单的音标给我们教学,我们彝族班的60名同学都认真的进行学习,参加这次培训的教师们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从教育局领导到学校教师都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彝文知识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而我更要认真,只是因为这是我的母语,这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不但要学好它还要让我们的子孙都了解它都继承它。学习音标后就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词组,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开始又有贵州民族大学的王富慧教授给我们教授彝语词句。通过两位教授的讲解我已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我感到了无比的自豪。
值得高兴的不止是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还知道了我伟大祖先的历史。但也由于这次培训知道了我们彝族文化正在一步步的走向流失,让我们值得反思,值得担忧„„
在培训的过程中,业务领导及专家的讲座,在言谈之中透露着充满哲理的思考也无不告诉我们:“成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双语教学是民展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为了适应明天的社会,今天的教育必须改,而改革的成败首先在于更新教育理念,划时代的改革不能指望一步到位。
通过短暂的学习生活,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地认识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这场双语教学改革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劳动力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样教育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他们讲解了双语教学的内涵,进行教学反思的好处,反思内容的设计,以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彝族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使我对教学反思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双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写照。那我们学校教育究竟要做什么?是不是仅仅为甄别出一部分高智商者送他们进入高等学府即是终极目标?今天的求学者明天都将步入社会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我们教师必须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方向,让每一个人 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使我们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赢得入场券。而在这其中,我们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些是通过听了贵阳花溪小河小学校长刘秀丽老师及贵阳民族中学校长魏林老师的讲座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刘老师和魏老师都从身边的一些例子出发给我们教授了一些教育的方式方法,新型的一些教育理念。
回顾这几天的学习,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试想,教师同样的讲课为什么孩子的掌握程度出现差异?因为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生成的,任何人是不能代替他体验、领悟、理解,然而,教师不是万能的,但也决不是无能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好能引起学生积极活动的情境。
2、注意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从听说读写入手,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是中间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人,知识和技能只是培养成人的工具。
3、注意学生角色的主动性
只有把学习的选择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关注未来,放飞希望。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直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人”。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通过本次活动,我收获很多,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前,看到其他教师上课时侃侃而谈,挥洒自如,然而,轮到我上课时,却有些乱了,通过培训,我深刻地体会到上好一堂课,上一堂好课是多么不易!
第三篇:彝汉双语教学的普及对彝区脱盲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彝汉双语教学对彝区脱盲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学院 2011级民语班 201103010004 印金成
内容提要:彝族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彝族的文化影响了彝族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国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四省区,其方言的差别比较大,希望能通过四省区专家、学者们的协同努力,尽快统一表音表意的文字,使得彝族文化有统一的载体,这样才能方便各地的彝汉双语学习,便于对外交流。彝汉双语教学应注重培养人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不仅是学会一种语言,而且是引导思维,让他们学习另一种文化。彝族地区的发展比较落后,因此我们要从教育入手,加大教育的扶持力度,完善教学体制,积极推进彝汉双语教学的进度,这样才有利于彝族地区的脱盲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彝汉双语教学 彝族古籍文化 素质教育 古彝文 彝文翻译组
彝族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认识自身悠久文明的同时,就更应该接受更为先进的汉文化和国外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教育才能同其它国内外民族和地区同步迈进。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做好推行彝汉双语教学的工作,把先进的汉文化同古老悠久文明的彝族文化结合起来,互补长短,互通有无。“西部大开发”在引进沿海资金和人才的同时,我们自身更是要培养后继双语人才。目前,彝族地区的教育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双语人才更是缺乏,推进彝汉双语教学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事实证明,一个彝汉双修的建设者更有利于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的沟通与引进,它将更全力以赴地全身投入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建设事业,只有个民族实现繁荣,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复兴。
彝族以其独特的文化跻身世界民族之林,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现已成为世界民族学者、专家和有志之士们的研究对象。要让外界对彝族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识,必须靠大家的努力,但更应该靠的是彝族人民自身的努力,彝族学者只有精通汉语言文学,才能把彝族的古老文明介绍出去,也才能把彝族文化传颂出去,这就是彝族有志之士的希望,而彝汉双修文化是目前我们必备的条件。我们应该贯彻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彝族地区进行高水平的管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彝汉双语人才,“西部大开发”中,针对的内陆贫苦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管理和经济方式有着自身的特色,因此我们在经营和管理时要因地制宜,更应该善解人意,对当地民族自身的状况有所认识,充分地了解彝族的古老文化,这样才能做出相应的认识和符合当地建设的决策,推行彝汉文化教学是多方面的需要,合乎整个彝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业,是切实可行的。到目前为止,贵州多个地区也推行了彝汉双语教学,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目前的成绩上,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广这一教学课程,为培养彝区自身的建设人才打好有力的基础。
目前仍有许多彝族地区贫穷落后,针对这些地区的建设,首先应该在彝族聚居村寨区域内创造学习条件的学习环境,省语委民族工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给予关心重视,采用扶贫形式,例如送书建校舍,解决和改善彝族聚居村寨教学条件差的现象,对这些地方做好宣传,确保彝族适龄儿童不失学,关于教学问题不应该只针对学生,对这些地区的成年人也要采取适当形式给予脱盲教学。对于彝族文化在它自身的发展史上是辉煌的,但要与汉文化相比,有它落后的一面。对于它的教学体系目前还不够系统,主要因素是表现在彝汉双语语言文字不统一,其次是四省区的彝文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彝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应该摒弃各种观念,要在学者们的努力下,尽快统一表音表意的文字,使得统一的文化有一个统一的载体,这样才便于各地的彝汉双语学习,便于对外交流。要通过各地彝学会及川、黔、滇、桂四省区彝文古籍协作会等组织的协同努力,我相信彝汉双语教学一定能培养出很多人才的。然而,彝汉双语教学不仅是学会另一种语言,而且是引导思维,学会另一种文化。目前彝文课本的更新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者的需求,这一点确实影响了许多学习者的积极性,打击了许多学习者对彝汉双语教学的热爱,也对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没了感情,失去了学习彝汉双语的兴趣,所以彝族语文课本亟待新编与改革。
彝族有自己古老的文字——古彝文。彝文起源较早,约在公元一、二世纪时就已初具雏型,到了公元十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熟。彝文过去曾被称为“爨文”,是一种表意的音节文字。彝文是一种比较完整的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说文解字,也可以梳理和阐释字与字之间的复杂深层关系,可以揭示彝族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原生态及至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字的演变心脉。古彝文本来就是一种一字一音,一音一义的表意文字,但由于文字的传承关系,异体字较多。古彝文在古代主要是由彝族知识分子布摩所掌握传承,并逐步形成卷帖浩繁的彝文典籍文献。彝文的传承在古代是由彝族布摩来教化传承于世的,有家传和师传两种,家传以父传子为主,也有伯传侄,师传也多限于舅传甥之类的亲戚集团中。各地彝族布摩使用的彝文字数不等,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彝文翻译组1978年编辑的彝文字典,收集了七千三百多个单字。
彝汉双语教学的提高有利于彝族古籍文化的继承,而整理与出版彝族古籍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事业,也是我国彝族精神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共产党及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他们多次作过重要指示。“整理民族古籍,把祖国宝贵遗产继承下来”。做好民族古籍整理的工作,一是要“救书、救人、救学科”,二是要培养专业的双语人才,搞好彝族自身建设,加强各地彝区的基础开发建设步伐,确保有关经费的投入,确保各项规划任务的完成。强化管理和不断提高彝族古籍整理者业务人员素质。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有关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全社会对民族文献的保护,还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大量珍贵的彝族文献被不法分子廉价收购,倒卖出境,很多古籍面临自然消失的危险。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国家有关立法部门必须抓紧立法工作,用法律加以保护。在加快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时又要从本地彝族古籍资源和双语人才、财力的实际出发,使规划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还要把彝汉双语教学纳入民族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纳入整体发展的轨迹,这样民族文化传承才后继有人。
教育事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必须要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我们的民族高等教育是整个民族教育的龙头和终端,我们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今后要依靠民族双语教育,主要是依靠高等民族双语教育。民族高校培养出来的双语人才是民族聚居区社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民族科学技术在民族聚居区是第一生产力,归根到底是离不开本民族双语人才的使用。他们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掌握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生产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民族的素质教育状况决定了民族聚居区的社会发展面貌。
因此,民族高校处在整个民族教育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直接决定了民族大学德、智、体育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双语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彝族聚居区的彝汉双语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彝族双语教学的质量。高等学校教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由自发学习转变为自觉学习,从而提高彝汉双语教学的水平,特别是有文字的彝族,他们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还有他们的双语现象等差异都应当收录作比较研究。我们要对彝族各大方言区内的彝语彝音认真总结研究,彝语爱好者可在各方言土语区内互相对照学习,期望各方言逐渐走向想通,这样才能提高彝汉双语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彝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双语人才。
彝族文化普及教育与语言教学研究是提高彝族文化素质,发展彝族地区经济的关键,没有文化素质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从民族现实上看,彝族地区普遍为偏远的高寒山区,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人的整体素质低,人才短缺而影响了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发展,这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开发教育提高彝族地区文化素质是决定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因此,在今天的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地区文化的落后是最为可怕的。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实在难得,彝族地区只有优先发展彝汉双语教育,才能培养更多适应西部大开发的专业彝汉双语人才,才是实施中央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关键。以彝汉双语文化推动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促使今天社会的文明,这些都是彝族地区彝族先民所具有的优良传统,也是今天文明社会向前发展的必备之路。
目前贵州彝族语言使用有以下几种类型:(1).在彝族聚居区,人们平常交际时都使用彝语,这些地区除妇女、儿童和部分老人不懂汉语外,一般都能说汉语。(2).在汉彝杂居区,彝族无论老少,均使用彝汉两种语言。有的以彝语为主,汉语为辅,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的猴场镇,本民族内部交际时使用的都是彝语,与外族往来时,以汉语作媒介;在家说彝语,外出说汉语。(3).使用彝汉两种语言,但以汉语为主,彝语为辅,他们在族外交际中,均广泛使用汉语,彝语的使用仅限于家庭范围和祭祀活动等时使用。(4).部分三种民族杂居的地区,普遍存在“三语”现象,也就是以一种语言为主,另两种语言为辅,该地的彝族除懂彝母语外,不同程度地掌握着苗语和汉语,在同苗族和汉族交际时使用苗语和汉语。
生活在彝族聚居地区的彝族人民群众,现今不但使用彝汉双语,而且还有各类不同类似的古籍文献典籍,这些珍贵典籍,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抓紧组织专业双语人才对这些千古传承的彝族古籍文献作分类与编目。要对浩如烟海的彝族古籍进行整理,我们要将它们分为书面载体古籍、金石载体古籍、口碑载体古籍和原生载体古籍来进行编目与整理。
若要让我们以上的彝族古籍代代传承,就得提高我们彝族地区的教学质量,要大力发展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学,大力开发彝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人才才有希望发展彝族地区的经济,民族发展的百年大计是以教育为本,彝汉双语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大业,彝汉双语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素质大计,现在的彝汉双语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着未来彝族子孙后代的兴衰成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彝汉双语教育事业,把彝汉双语教育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也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的彝汉双语教育工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彝汉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彝族地区始终起伏不稳,特别是现阶段已面临滑坡的严峻形势。面对这一现象,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把拯救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子孙素质的前途提升到一定高度,透过我国教育发展现象看到彝族聚居区的教育落后。并且充分认识到落后的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靠其自身去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高寒山区的彝家子弟靠其父母微薄的农业经济收入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实证明也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限于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所以有的彝族子女从小就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把他们留在身边,以至于有很大一部分儿童是文盲的现象。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彝族落后地区只有依靠党和政府尽快制定扶贫义务教育政策,加大力度对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的投入,实行减免彝族地区学生的书杂费和增加寄宿制民族学生的助学金,并以政府行文采取彝汉双语教育与强制性相结合的手段,让所有彝族适龄儿童都得以入学接受教育,不要让他们再世世代代地愚昧下去了。同时,要以政府行为,增加彝汉双语教学实施设备经费投入,改善彝族地区的彝汉双语师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彝族双语教育教学能力,力求与发达地区教育相并进的效率为目的。要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彝族地区彝汉双语学校的优秀骨干教师,鼓励和安排师范院校毕业的优秀彝汉双语学生到彝族地区学校任教,充实和加强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应大幅度提高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缩短彝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差距。这样才有希望走向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明天,彝族子孙后代的教育素质提高了,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有展望。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从1955年开始,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了彝文翻译组,翻译过不少的各种诗文及印刷了一批彝文史书。随着要求学习彝文的人越来越多,原有的彝语文工作队伍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推行彝族文字的工作由此在全国应运而生。为了推行此项工作,国家在贵州各地兴办起了彝文学习班。在这一时期内,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与一些彝文教师组织起来共同编写了贵州彝文刻本,提供给群众学习使用。到了1980年,第三次全国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随后贵州省彝汉双语文教学试点工作也全面开展起来,这一工作在各地彝区开展得比较好,对这项工作坚持时间最长的是毕节地区。毕节地区在一些乡村学校内开展起彝汉双语教学,同时还对来自各地的彝文教师进行培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彝文教师和学员,为推行彝汉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了保证彝汉双语教学能在彝区维护下去,毕节地区民委办了彝文辅导进修班,有很多学员来参加学习,并且成绩突出,针对彝区的教育,我们应倡导把民族双语教学纳入正常的教育管理轨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要抓好对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为培养彝语文专业人才,加强和充实彝语文工作队伍,进一步搞好彝语文的推行和彝文古籍的整理工作,中央民族大学举办彝文专修班,贵州民族大学也设立彝文本科班,为贵州的彝语文工作培养骨干力量,这样,彝汉双语教学工作从乡村发展到城市,从民办小学发展到中学和大学,从短期培训发展到列入长期教学的计划,在这期间各级民委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形式对民族双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了双语教师的素质,为双语文教学点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和读物方面,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等单位组织编写了小学课本和一些课外读物,1983年到1984年,毕节彝文翻译组在试点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小学《彝文课本》一至六册及《彝文识字课本》,这些教材和读物基本满足了小学阶段彝汉双语教学和农村初级扫盲之用,对双语教学和农村扫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好促进作用。在民族地区实行彝汉双语教学,可以大大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如毕节市三关寨彝文试点中学,1982年开始在初中增设了彝文课,学生学习彝汉双语文后,当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就有显著提高,随后的几年效果也很显著,到现在,彝汉双语文教学的功绩仍然被人们所赞许,彝族与汉族的交往多了,很多人都能用双语进行交流,彝族地区的发展欣欣向荣,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
在彝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证明,彝汉双语教学符合彝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需要,对彝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都有极大的作用和效果。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6.9%,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也是多种语言文化和宗教交汇的地区之一。我们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又是少数民族教育长期照搬内地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用语、学历学制等方面都忽视了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这种照搬模式的教育方法是不对的,必须要尽快改进。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如何发展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自身的教育事业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个西部人眼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双语课程作为实现现代化民族教育的主要手段,对提高民族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强力呼吁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及有关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尽快采取有力措施落实民族双语教学的各项决策,才能推动西部地区民族教育事业与民族古籍整理传承人才的蓬勃发展。
注:张和平、余海.贵州彝汉双语教学的回顾与前瞻[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286、290页.张和平.在不同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文教学势在必行[C].贵州双语教学论文集.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
38、45页.杨亚东。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C].贵州双语教学论文集.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5、209页.④陈英.彝文古籍翻译略论[C].贵州双语教学论文集.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64、274页.⑤陈达明.贵州彝汉双语教学研究[C].贵州双语教学论文集.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21、229页.⑥马学良.论双语与双语教学[C].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集.民族出版社.19、30页.⑦陈达明.双语教学的作用和意义[C].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集.民族出版社.70、76页.
第四篇:藏汉双语课程实施现状问卷调查
藏汉双语教学中课程与教材方面调查问卷(教师)
尊敬的老师: 您好!
本项调查是想了解您对双语教学的一些基本看法,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填写,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表明个人的想法,问卷结果将作整体处理,不作个别分析。如果有些问题您不清楚,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估计一个答案。请注意不要漏题,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每道题只选一个答案。并在您选的答案序号上打“√”。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告诉我们。
一、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岁 3.您的教龄:
---------年
4.您的民族:
A.汉族
B.藏族
C.其他-----(请注明)5.您目前的学历水平是: A、小学
B、初中 C、高中或中专
D、专科
E、本科及本科以上 6.您现在的职称:
A.初级
B.中级
C.高级
D.特级
7.学校所在地:
-------(农村、县城、地级市、省会)
8.您所在的班级:
------年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9.任教科目:
-------10.所用教材:
-------(汉或藏)语文编写
二、现状调查
11.您对所教科目的课程目标的了解程度是
A.非常了解
B.基本了解
C.基本不了解
D.完全不了解 12.在三维目标方面,您更加注重的是
A.知识技能的掌握方面
B.过程方法的运用方面 C.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
D.同等重视
E.说不清楚 13.您觉得您现在教的学生可以读懂用汉语文编写的教材吗 A.完全可以B.基本可以C.可以D.基本不可以E.完全不可以 14.您认为目前课程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多选)
A.课程与教材不适应目前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B.课程与教材的民族文化传承明显不足
C.课程与教材忽视藏族学生的认知经验,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大
D.课程教材种类单一,且教材中名词术语不规范,内容有重复,缺乏相应的辅助教材 E.课程与教材组织在学科逻辑上存在内容衔接不好,难度递进差的问题 15.你认为当前藏语文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所占的比例
A.太大
B.很大
C.一般
D.很小
E.太小 16.当前汉语教辅资料可以满足你的教学需求吗
A.完全可以
B.基本可以
C.可以
D.基本不可以
E.完全不可以 17.当前藏语教辅资料可以满足你的教学需求吗
A.完全可以
B基本可以
C.可以
D.基本不可以
E.完全不可以 18.你认为当前教材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多选)A.提高编写与翻译水平B.增加教辅资料 C.内容要贴切当地实际
D.要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 19.您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解读与其他老师一样吗
A.非常一致
B.基本一致
C.一致
D.基本不一致
E.完全不一致 20.您在讲课时是完全遵循大纲要求还是根据学生需要随时调整
A.完全遵照大纲
B.主要遵照大纲,有时调整
C.遵照大纲与调整幅度差不多 D.调整为主,兼顾大纲
E.不按大纲要求,完全调整 21.您认为有必要对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吗?
A.非常有必要
B.基本有必要
C.有必要
D.基本没必要
E.完全没必要 22.您参与过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吗?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没有 23.您认为课程开发时哪种效果更好
A.专家开发
B.教师开发
C.专家与教师共同开发
D.其他 24.您认为自己有能力开发课程吗
A.完全能
B.比较能
C.一般
D.比较难
E.完全不能 25.您认为对学生评价时应以什么为重点(多选)
A.知识的记忆为主 B.能力的提高为主C.形成性评价为主
D.终结性评价为主 26.您对双语课程实施的效果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
B基本满意
C满意
D基本不满意
E完全不满意
三、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以下由1到5的五个数字分别代表态度由“完全赞同”到“完全不赞同”之间的五种不同程度,请根据您自己的情况,从中选出符合您的一个数字,填入后面的括号里。谢谢!
1.完全赞同
2.基本赞同
3.一般
4.基本不赞同
5.完全不赞同
27.您觉着当前双语课程的开设是否存在着诸多问题
()
28.您觉着是否应该对当前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以使其更加均衡化
()29.你觉着是否需要增加用汉语授课的学科
()30.课程与教材开发是否要充分尊重藏区的传统民族文化,开发藏区的多元文化资源()31.是否需要成立专业的课程教材的编译队伍,丰富教材编译主体
()32.是否需要把课程评价的主体以及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
33.是否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
()34.是否需要开展教育教学实验,不断完善课程教材
()35.除此之外,您认为在今后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还有哪些好的建议与措施-------(请填写)
第五篇:学校汉双语教学工作计划
杜热乡一牧校2013年第二学期
“双语”教学
工 作 计 划
杜热乡第一牧业寄宿制学校
2013年2月28日
杜热乡第一牧业寄宿制学校2013年第二学 期“双语”教学工作计划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尤其严把双语课堂教学关,优化课程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好教研活动,推进新一轮课堂改革,强化汉、双语教师素质训练,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并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抓常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抓好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备课: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的备课质量不高,就会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酿成知识乏化,技能僵化,兴趣淡化,思维劣化的恶果。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远大课程观,创造性的运用教材,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通过这样切合实际的要求,真正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质量。
2、上课:要求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和谐、相互信任的教学氛围。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
3、评课:讲课教师自评,本教研给初评,学生家长参评,学校领导点评。促钻研教材的积极性,促了解学生的主动性,促改革教学的责任感。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紧迫感。
4、作业量及作业批改,为减轻学生负担,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目的精心设计作业,做到既要抓基础题,又要抓能力题,根据学科及学生年龄特点,布置作业量.批改时,写好批改日期,学生有做错现象,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及时更正,不准机械重复加重学生负担。
(二)优化课程结构,突出特长培养。
教师授课严格执行教学进度计划,执行课程表不挤、占、挪用音、体、美课时,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学期要求汉(双)语教师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要求汉(双)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目的,以读写训练为主要手段,运用阅读教学方法——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大意;细读课文,弄懂句段,理清思路;精读课文,品味词句,深入理解,熟读课文,落实训练,重点反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夯实学生字词句篇的基础,又训练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
透道德情操教育。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它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3、不断探索研究新课程、新教法、通过讲学,指导授课方式,不断提高教研水平,营造良好教研环境。
(四)开展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汉(双)语教研组各月活动计划: 三月:
1、新学期工作安排。(制定计划,编排三表)
2、常规检查。
3、教师教案设计。四月:
1、教师示范,研讨课。
2、各年级作业展览
3、组织学生参加双语口语大赛。
4、期中考试。五月:
1、针对期中考试,进行分析、总结。
2、双语教师示范课。
3、针对示范、研讨课,找出不足。
4、听优秀双语教师的观摩课。六月:
1、作文比赛。
2、期末工作安排与总结。
3、假期工作安排
杜热乡第一牧业寄宿制学校
2013年2月28日